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重修凌连二陂记嘉定十年 南宋 · □寅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永乐大典》卷六六六
天下之事,成于有所思,废于所不经意。
方生民未识于耕种,而洪水有昏垫之忧。
圣贤当斯时,欲使民无阻饥,下有奠居之乐,亦已难矣。
自禹、稷思天下之饥溺由己,而烝民乃粒,九河既道,故其功用万世永赖。
大哉思乎!
周公思兼三王、孟子之思济斯民,皆是思也。
后世君子设心措虑,与古人异,平居诵说,无非泽民之事,一旦临政,自相背驰,饰厨传,说过客,谨期会,奉上官,钓致名誉,而其思乃出是。
至于兴利除害,曰:「吾所虑财赋之不足于用,舍是遑恤其他」。
乐苟且以免罪戾,务因循以度岁月,而谓一念之在民,无有也。
南雄郡治迫岭下,视二广未深入,地据上流,田有肥瘠,民力农作,岁小熟,则粒米足食,境所恃以为安。
所患者陂堰之不修,水利之不广耳。
近城十五里曰凌陂,去城二十馀里曰连陂,千百顷亩,皆藉此灌溉之利。
然所以得名者,后人思其创始之功,而以其姓纪之。
苟为政者思所以利乎民,舍是无先焉者。
惜乎岁月寖久,荒湮不治,民之力既不能以独举,而问民疾苦者又视为具文。
于是千金之堤,溃于蚁穴矣。
嘉定八年冬三山黄公庶左符开府,首访民间疾病,或有以二陂久废言者,公慨然念之。
次年春,邵农近郊,屏导从,率僚属,步至凌陂,相观地宜,首议兴筑。
择僚属之公其心、锐于事者,得保昌主簿赵君汝宛,俾董其役。
公劝课有程,赏罚有信,时一亲往莅之,迁之于旧基之上,长三十丈,规模深垕广固,皆公指授方略
凿民田三百一十九丈有畸,为梁以导水,给官田之近者以偿之。
十年五月,凌陂告成,公复语赵君曰:「予首念民愁叹,无汝尔之异,连陂亦吾民利,其可恝然忘情乎!
况兴作之费已成者可复也,因民之馀力,使二役并举,为一方永久之利」。
赵君之令不急不迫,而后连陂成,工费视凌陂差简,而为利则均。
适公力上祠请,邦人去思,真有攀辕卧辙之意。
一旦至于赵公之庭,请记其事,以传不朽。
赵君曰:「予首末从于斯者,将何以信于后」!
逊而未遑也。
是年秋九月,寅亮以常平使者檄来覈其实,遂与赵君周旋于二陂间,邦人拥于马首而言曰:「二陂之利,皆所目睹,公利民之意,其可没诸!
而况奉外台命,周行其地,非如他传闻比,纪以丰碑,以慰民心,其何辞」!
余叹曰:「上下之不相孚久矣。
今日秩满,明日如路人,皆是也。
公有志于民,而与民兴利,自为小官宰百里,尝致其思矣。
独于此邦见于利泽者,尤章章然。
公既思所以为民,而民亦去思之为无穷。
近世以来,此风不多见,余敢䌷绎其辞,以致民之思」。
乃缀之以诗曰:水行地中,物蒙其利。
至于稼穑,藉以丰美。
广郡之首,莫如古雄。
良田万顷,年尝屡丰。
究其所因,是资灌溉。
陂堰之泽,切实为大。
曰连曰凌,以姓得名。
岁久不治,利焉孰兴。
史君黄公,视民犹子。
下车致思,饥溺由己。
乃命僚属,是经是营。
挹彼注兹,据旧取新。
激水在山,飞泉沃野。
滔滔其流,昼夜不舍。
昔也高仰,不耰不锄。
今焉润泽,为膏为腴。
昔也荒秽,茅茨所附。
今焉浃洽,宜黍宜稌。
千里之内,颂声致和。
含哺以乐,鼓腹以歌。
自今有岁,崇墉比栉。
公心在民,何以报德。
我欲新陂,易名曰黄。
诏之邦人,百世不忘。
迪功郎韶州翁源县主簿寅亮撰。
淳祐重修学记淳祐七年九月 南宋 · 黄端亮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二五
淳祐丁未九月朔南丰县修学成,知县事黄端亮诸生释菜于先圣先师。
竣事升堂,学正刘博卿等跪而进曰:「邑有学,由庆历二年周君燮始;
四年,曾公易占为之记。
崇宁初,昉有廪实以养待升之士。
宣和辛丑,诏罢诸县养士廪,是时学宫名存而已。
明年,俞思忠因旧补新,符公授记之。
绍兴初,燬于寇。
九年,令李璹虽克更创,而卑隘弗称。
淳熙己亥赵彦髣重建礼殿。
绍熙甲寅,雷霆建讲堂。
嘉泰壬戌陈芾撤直舍门庑一新之。
凡历二十四年而后成。
明年郭应龙始复养士,黄庶因之。
汪敏中抉弊剔蠹,疏水为泮,广前人之未备。
嘉定壬午以后,石居谢公逵一旦毕葺。
宝庆间虚斋赵公以夫大兴教养,弟子尝六七十人,自有学以来,未有如斯时招延之盛者也。
绍定己丑,又燬于寇,杨君应廉实来兴废。
壬辰春,直舍戟门成。
癸巳夏,殿庑成,倪侯灼继之。
端平乙未,讲堂成。
虚斋提举常平使者,捐金佐其费。
于是学宫之规模又备,而教养犹未克举也。
嘉熙戊戌,是斋叶侯梦得始行课供。
淳祐改元以后,教养滋缺,宰是邦者骤至辄易,莫过而问。
上雨旁风,漂摇漫漶,完者敝,新者朽,植者仆。
岁乙巳,令君之来,煎熬倥偬,日不暇给,切切然以修学为先务。
由里彻外,焕粲鼎新
宫庐宏敞,升枑显严。
奎画宸章,陆离光耀。
从祀俨列,剑佩葳蕤。
门观靓深,棨戟端甫
瓴甓丹黝,文质中度。
厥记汰冗,职程课试。
博采誉望,招延俊秀之士,虽邻封亦以礼聘,在籍逾百人。
侈袂方履,訚訚秩秩,日取《大学》、《中庸》、《语》、《孟》诸书,推阐大义,时共签讲,以验所学。
士亦考德问业,以名教为乐地。
令君之嘉惠诸生至矣,顾非托诸文字,无以诏来世。
庆历、宣和二记,断碑磔裂;
中兴周两甲子,兴而废,废而复兴,俱未有记其事者。
博卿大惧岁月慆迈,来者无所考信,幸识其本末,且冀一言以训诸生」。
端亮曰:「前记石刻虽亡,而登载图记,犹有宝藏其断简者,何以赘为?
又不然,则求之当世立言之君子,顾端亮不足以属也」。
博卿又跪而请至数四。
端亮曰:「学校之设,非徒为科目利禄计也。
二气五行之运,固万世如一日。
其性仁、义、礼、智,其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其学之纲领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至善;
其条目则始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终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至若搦数寸管,书盈尺纸,求合于有司之程度,皆其末也。
诸君藏修游息于斯,讲贯乎天性人伦日用之彝,《大学》之纲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无不知求,以究诘夫义理之精微。
顾乃出口入耳,无非见于躬行践履之实。
彝考其行,有不掩焉,则是不过藩饰语言文字之末,以欺世盗名而已,非古人为己之学也」。
于是博卿等怃然揖而退曰:「诸生虽不敏,请事斯语,愿并以本末识之石」。
端亮曰诺。
按:同治南丰县志》卷三七,同治十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