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拟齐梁体寄冯使君三首 其三 五代 · 贯休
大道贵无心,圣贤为始慕。
秋空共澄洁,美玉同贞素
伟哉桐江守,雌黄出金口
为文能废兴,谈道弭空有。
雪林槁枯者,坐石听亦久。
还疑紫磨身,成居灵运后。
安成始兴二王为慈母服制天监七年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一
二王在远,诸子宜摄祭事(《梁书·司马筠传》)
皇子为慈母服制天监七年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一
《礼》言慈母,凡有三条:一则妾子之无母,使妾之无子者养之,命为母子,服以三年,《丧服齐衰章》所言慈母如母是也。
二则嫡妻之子无母,使妾养之,慈抚隆至,虽均乎慈爱,但嫡妻之子,妾无为母之义,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功,《丧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异于三年之慈母也。
其三则子非无母,正是择贱者视之,义同师保,而不无慈爱,故亦有慈母之名,师保既无其服,则此慈母亦无服矣。
《内则》云,择于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此其明文。
此言择诸母,是择人而为此三母,非谓择取兄弟之母也。
何以知之?
若是兄弟之母,其先有子者,则是长妾,长妾之礼,实有殊加,何容次妾生子,乃退成保母,斯不可也。
又有多兄弟之人,于义或可,若始生之子,便应三母俱阙邪?
由是推之,内则所言诸母,是谓三母,非兄弟之母明矣。
子游所问,自是师保之慈母,非三年小功之慈母也。
故夫子得有此对,岂非师保之慈母无服之证乎。
郑玄不辨三慈,混为训释,引彼无服,以注慈己,后人致谬,实此之由。
经言君子子者,此虽起于大夫,明大夫犹尔,自斯以上,弥应不异,故传云,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
总言曰贵,则无所不包,经传互文,交相显发,则知慈加之义,通乎大夫以上矣。
宋代此科,不乖礼意,便加除削,良是所疑(《梁书·司马筠传》,又《南史·司马筠传》。)
安成始兴二王为慈母服议 南梁 · 周舍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贺彦先称:「慈母之子,不服慈母之党,妇又不从夫而服慈姑,小功服无从故也」。
庾蔚之云:「非徒子不从母而服其党,孙又不从父而服其慈母」。
由斯而言,慈祖母无服明矣。
寻门内之哀,不容自同于常,按父之祥示覃,子并受吊。
今二王诸子,宜以成服日,单衣一日,为位受吊(《梁书·司马筠传》,天监七年安成太妃陈氏薨,安成王秀始兴王担、并以慈母表解职,舍人周舍议,又《南史》七十一。)
又议 南梁 · 周舍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礼》云:缟冠玄武,子姓之冠,则世子衣服,宜异于常,可著细布衣,绢为领带,三年不听乐,又礼及春秋,庶母不世祭,盖谓无王命者耳,吴太妃既朝命所加,得用安成礼秩,则当祔庙,五世亲尽乃毁。
陈太妃命数之重,虽则不异,慈孙既不从服,庙食理无传祀,子祭孙止,是会经文(《梁书·司马筠传》,又南史七十一。)
吏部郎 南梁 · 陆倕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铨衡庶品,历选宾僚阮咸贞素,屡荐未登,陆亮忠心,裁居殿职。
自非季重清识,李毅恬正,何以区分管库,式鉴胥吏(《艺文类聚》四十八初学记十一御览二百十六。)
皇子为慈母服议 南梁 · 司马筠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宋朝五服,制皇子服训养母礼,依庶母慈己,宜从小功之制。
按《曾子问》云:「子游曰,丧慈母,礼欤?
孔子曰,非礼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郑玄注云:「此指谓国君之子也,若国君之子不服,则王者之子不服可知」。
又《丧服经》云:「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
《传》曰:「君子子者,贵人子也」。
郑玄引《内则》三母,止施于卿大夫。
以此而推,则慈母之服,上不在五等之嗣,下不逮三士之息,倘其服者,止卿大夫,寻诸侯之子,尚无此服,况乃施之皇子,谓宜依礼刊除,以反前代之惑(《梁书·司马筠传》)
迎气不用牲议 南梁 · 司马筠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昆虫未蛰,不以火田,鸠化为鹰,罽甸方设。
仲春之月,祀不用牲,止圭璧皮币,斯又事神之道,可以不杀明矣。
况今祀天,岂容尚此。
夏初迎气祭不用牲(《隋书·礼仪志》二,天监七年尚书左丞司马筠议,帝从之。)
参议尚书斋祭服 南梁 · 司马筠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礼记·玉藻》云:「诸侯玄冕以祭,裨冕以朝」。
《杂记》又云:「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已」。
今之尚书,上异公侯,下非卿士,止有朝衣,本无冕服。
但既预斋祭,不容同于在朝。
宜依太常博士诸齐官例,著皂衣、绛襈中单、竹叶冠,若不亲奉,则不须入庙(《隋书·礼仪志》六,天监九年司马筠参议帝从之。)
量代脯脩议 南梁 · 司马筠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大饼代大脯,馀悉用蔬菜(《隋书·礼仪志》二,天监十六年十月左丞司马筠参议。)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司马筠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八
辱告,并垂示敕答臣下审《神灭义》。
伏读周流,式歌且舞。
夫识虑沈隐,精灵幽妙,近步无以追,凡情不能测,外圣知其若此,所以抑而不谈。
故涉孔父其尚昏,经姬公其未曙,而碌碌之徒,忘理信目,锥画管窥,异见锋起。
苟徇离贤之名,遂迷霜露之实,愚惑到此,深可矜伤。
我皇道贯幽显,明逾日月,穷天地之极,以尽始终之奥。
忌获紫之妨薰朱,恶雉珉之乱凤玉。
爰发圣衷,降兹雅义,信足以炎扬妙觉,拯厥沈泥,近照性灵之极,远明孝德之本。
实使异学剪其邪心,四方笃其羡慕。
谬以多幸,预奉陶均,沐泽饮和,有兼庆跃,流通曲被,佩弥深。
司马筠(《弘明集》十)
李元忠 东魏 · 高澄
 出处:全北齐文卷一
仪同位亚台铉,识怀贞素,出藩入侍,备经要重。
而犹家无担石,室若悬磬,岂轻财重义,奉时爱己故也。
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
忽辱蒲桃,良深佩戴。
聊用绢百匹,以酬清德也(《北齐书·李元忠传》,又略见《艺文类聚》八十七。)
东皋子后序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君姓王氏。讳绩
字无功太原祁人也。
高祖晋穆公。自南归北。
始家河汾焉。历宋魏迄于周随。
六世冠冕。国史家牒详焉。
君性好学。博闻强记。
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之交。阴阳历数之术。
无不洞晓。大业末应孝弟廉洁举。
射高第。除秘书正字
君性简放。饮酒至数斗不醉。
常云。恨不逢刘伶
与闭户轰饮。因著醉乡记及五斗先生传。
以类酒德颂云。雅善鼓琴。
加减旧弄。作山水操。
为知音者所赏。高情胜气。
独步当时。及为正字
端簪理笏。非其好也。
以疾罢。乞署外职。
扬州六合县。君笃于酒德。
颇妨职务。时天下乱。
藩部法严。屡被勘劾。
君叹曰。罗网高悬。
去将安所。遂出所受俸钱。
于县城门前。托以风疾。
轻舟夜遁。随季版荡。
客游河北。去还龙门
武德中诏徵。以前扬州六合县待诏门下省
省官例日给良酝三升。君第七弟静。
武皇千牛。谓曰。
待诏可乐否。君曰。
待诏禄俸。殊为萧瑟。
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
待诏江国公。君之故人也。
闻之曰。三升良酝。
未足以绊王先生。判日给王待诏一斗。
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初以足疾罢归。
欲定长往之计。而困于贫。
贞观中以家贫赴选。时太学府史焦革。
家善酝酒。冠绝当时。
君苦求为太乐丞。选司以非士职不授。
君再三请曰。此中有深意。
且士庶清浊。天下所安。
不闻庄周避漆园。老聃耻柱下。
卒授焉。数月而焦革死。
妻袁氏。时送美酒。
岁馀袁又死。君叹曰。
天乃不令吾饱美酒。遂挂冠归田。
自是太乐丞为清流。君后追述焦革酒经一卷。
其术精悉。兼采杜康仪狄已来善为酒人。
为酒谱一卷。太史令李淳风见而悦之曰。
王君可为酒家之南董。君历职皆以好酒。
乡里或咍之。因著无心子以喻志。
河汾中先有渚田十数顷。称良沃。
邻渚又有隐士仲长子光。服食养性。
君重其贞素。顾与相近。
遂结庐河渚。纵意琴酒。
庆吊礼绝十有馀年。河渚东南隅有连沙盘石
地颇显敞。君于其侧遂为杜康立庙。
岁时致祭。以焦革配焉。
贞观中京兆清河崔公善继为本州刺史
皆请与君相见。君曰。
奈何悉欲坐召严君平。竟不见。
崔杜高君调趣。卒不敢屈。
但岁时赠以美酒鹿脯。诗书往来不绝。
君又葛巾联牛。躬耕东皋。
每著书。自称东皋子
晚岁醉饮无节。乡人或谏止之。
则笑曰。汝辈不解。
理正当然。或乘牛驾驴。
出入郊郭。止宿酒店。
动经岁月。往往题咏作诗。
好事者录之讽咏。并传于代。
贞观十八年终于家。时年若干。
临终自尅死日。遗命薄葬。
兼预自为墓志。所著诗赋。
并多散逸。鸠访未毕。
且缉成五卷。又著心高士传五卷。
酒谱二卷。及注庄子
并别成一家。不列于集云。
叶法善越国公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
道士叶法善。德包贞素
学究元微。预睹舋萌。
亟申忠款。宜加宠命。
以答懋功。仍遂乃怀。
俾从真服。可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
六祖能禅师碑铭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无有可舍。
是达有源。
无空可住。
是知空本。
离寂非动。
乘化用常。
在百法而无得。
周万物而不殆。
鼓枻海师。
不知菩提之行。
散花天女
变声闻之身。
知法本不生。
因心起见。
见无可取。
法则常如。
世之至人。
有證于此。
无漏不尽漏。
度有为非无为者。
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禅师俗姓卢氏
某郡某县人也。
名是虚假。
不生族姓之家。
法无中边。
不居华夏之地。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不私其身。
臭味于耕桑之侣。
苟适其道。
膻行于蛮貊之乡。
年若干。
黄梅忍大师
愿竭其力。
即安于井臼。
素刳其心。
获悟于稊稗
大师登座。
学众盈庭。
中有三乘之根。
共听一音之法。
禅师默然受教。
曾不起予。
退省其私。
回超无我
其有犹怀渴鹿之想。
尚求飞鸟之迹。
香饭未消。
弊衣仍覆。
皆曰升堂入室。
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
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
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
圣与仁岂敢。
子曰赐也。
吾与汝弗如。
临终。
遂密授以祖师袈裟。
而谓之曰。
物忌独贤。
人恶出已。
吾且死矣。
汝其行乎。
禅师遂怀宝迷邦。
销声异域。
众生为净土。
杂居止于编人
世事是度门。
混农商于劳侣。
如此积十六载。
南海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禅师听于座下。
因问大义。
质以真乘。
既不能酬。
翻从请益。
乃叹曰。
化身菩萨。
在此色身。
肉眼凡夫。
愿开慧眼。
遂领其(一作徒)属。
尽诣禅居。
奉为挂衣。
亲自削发。
于是大兴法雨。
普洒客尘。
乃教人以曰。
忍者无生。
方得无我
始成于初发心。
以为教首。
至于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大身过于十方。
本觉超于三世。
根尘不灭。
非色灭空。
行愿无成。
即凡成圣。
举足下足。
长在道场。
是心是情。
同归性海。
商人告倦。
自息化城
穷子无疑。
直开宝藏。
其有不植德本。
难入顿门
妄系空花之狂。
曾非慧日之咎。
常叹曰。
七宝布施。
恒河沙
亿劫修行。
尽大地墨。
不如无为之运。
无碍之慈。
宏济四生。
大庇三有。
既而道德遍覆。
名声普闻。
泉馆卉服之人。
去圣历劫。
涂身穿耳之国。
航海穷年。
皆愿拭目于龙象之姿。
忘身于鲸鲵之口。
骈立于户外。
趺坐于床前。
林是栴檀。
更无杂树。
花惟薝葡。
不嗅馀香。
皆以实归。
多离妄执。
九重延想。
万里驰诚。
思布发以奉迎。
愿义手而作礼。
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
徵赴京城
禅师子牟之心。
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
过虎溪
固以此辞。
竟不奉诏。
遂送百衲袈裟。
及钱帛等供养。
天王厚礼。
献玉衣于幻人。
女后宿因。
施金钱于化佛。
尚德贵物。
异代同符。
至某载月日。
忽谓门人曰。
吾将行矣。
俄而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
饭食讫而敷坐。
沐浴毕而更衣。
弹指不留。
水流灯焰。
金身永谢。
薪尽火灭
山崩川竭。
鸟哭猿啼。
诸人唱言。
人无眼目。
列郡恸哭。
世且空虚。
某月日。
迁神于曹溪
安座于某所。
择吉祥之地。
不待青乌
变功德之林。
皆成白鹤。
呜呼。
大师至性淳一。
天姿贞素
百福成相。
众妙会心。
经行宴息。
皆在正受
谭笑语言。
曾无戏论。
五天重迹。
百越稽首。
修蛇雄虺。
毒螫之气销。
跳殳弯弓。
猜悍之风变。
畋渔悉罢。
蛊酖知非。
多绝膻腥。
效桑门之食。
悉弃罟网。
袭稻田之衣。
永惟浮图之法。
实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会。
遇师于晚景。
闻道于中年。
广量出于凡心。
利智踰于宿学。
虽末后供。
乐最上乘。
先师所明。
有类献珠之愿(一作顾)
世人未识。
犹多抱玉之悲。
谓余知道。
以颂见托。
偈曰。
五蕴本空。
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
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
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
孰为休咎(其一)
至人达观。
与佛齐功。
无心舍有。
何处依空。
不著三界。
徒劳八风。
以兹利智。
遂与宗通(其二)
悯彼偏方。
不闻正法。
俯同恶类。
将兴善业。
教忍断嗔。
修慈舍猎。
世界一花。
祖宗六叶(其三)
大开宝藏。
明示衣珠。
本源常在。
妄辙遂殊。
过动不动。
离俱不俱。
吾道如是。
道岂在吾(其四)
道遍四生。
常依六趣。
有漏圣智。
无义章句。
六十二种。
一百八喻。
悉无所得。
应如是住(其五)
古意(一本连后古意三首,共作四首) 唐 · 常建
 押遇韵
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
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
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
富贵安可常,归来保贞素
晴皋鹤唳赋(以警露清野高飞唳天为韵) 唐 · 钱起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九
迥野远色。寒空繁声。
眺莫媚于雨霁。聆何长于鹤鸣。
孤飞而天宇澄旷。独立而霜皋砥平。
对明景之逾秀。溯晨风而自清。
炯尔体空。泠然响递。
疑磬发而佩摇。若霜标而雪丽。
林鹇之皓色难比。云雁之清音罕继。
虽居下而在幽。亦高闻而远唳。
或引或罢。以游以遨。
顾尘寰而不杂。仰天路而飞高。
懿夫秉心清迥。禀质贞素
偶影思侣。矜容举步。
忘机遂性。岂思宠于乘轩。
远害全躯。每劳心于警露。
听閒兮易感。声怨兮难度。
非陆氏之无闻。想王生之可慕。
原其翔集元圃。腾鶱翠微。
睨蓬壶而易感。冒江海而悬飞。
情慕必止。心徂匪违。
或偫翔而反顾。或孤赏而忘归。
厌仙府而举华亭。思鸣皋而适绿野。
捧日以遐骛。遂凌烟而独下。
晴皋曙兮邈矣静。皓鹤鸣兮杳何永。
俄度曲于涧濑。乍迷影于云景。
闻幽而音响清越。观丽而羽仪閒整。
何霁野之无人。独仙禽之虚警。
拟古三首(第一首一作《长安古意》) 其三 唐 · 顾况
 押支韵
引用典故:元亮归来 介推 漉酒巾
浮生果何慕,老去羡介推
陶令何足录,彭泽归已迟。
空负漉酒巾,乞食形诸诗。
吾惟抱贞素,悠悠白云期。
白云歌(予时落殊俗随蕃军望之感此而作) 唐 · 马云奇
遥望白云出海湾,变成万状须臾间。
忽散鸟飞趁不及,唯只清风随往还。
生复灭兮灭复生,将欲凝兮旋已征;
因悟悠悠寄寰宇,何须扰扰徇功名。
灭复生兮生复灭,左之盈兮右之缺;
从来举事皆尔为,何不含情自怡悦。
殊方节物异长安盛夏云光也自寒。
远戍只将烟正起,横峰更似雪犹残。
白云片片映青山,白云不尽青山尽。
展转霏微度碧空,碧空不见浮云近。
渐觉云低驻马看,联绵缥渺拂征鞍。
一不一兮几纷纷,散不散兮何漫漫。
东西南北□□驰,上下高低恣所宜。
影碧池冰萤□底,光浮绿树霰凝枝。
欲谓白云必从龙,飞来飞去龙不见;
欲谓白云不从龙,乍轻乍重谁能变。
一重未过一重摧,一畔萦岩一畔开。
栾巴噀酒应随去,子晋吹笙定伴来。
披襟引袖遽迎风,欲□吹云置袖中;
云飞入袖将为满,袖卷看云依旧空。
雷殷殷兮雨曚曚,成阴涧下云之功。
倏然云晴销四极,所润宁知白云力。
大贤济世徒自劳,一朝运否谁相忆。
不知白云何所以,年年岁岁从山起;
云收未必归石中,石暗翻埋在云里。
世人迁变比白云,白云无心但氛氲。
白云生灭比世人,世人有心多苦辛。
旋生旋灭何穷已,有心无心只如此。
当须体道有贞素,不用浮荣说非是。
望白云,白云辽乱满空山,高低赋象非情欲,余遂感之心自闲。
望白云,白云天外何悠扬,既悲出塞复入塞,应亦有时还帝乡
如意赋(以简素轻易适手便人为韵) 唐 · 独孤授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博哉匠人之心。穷地之产。
览如意之形制。实用周而事简。
也何慕。实存乎贞素
伊筱簜之既敷。持斧斤而方顾。
择其罕节。稽此有裕。
燥之以火。首之曲也中钩。
裁之以金。本之长也合度。
茜练冰削。离褷瓜布。
靡加雕饰之劳。卒获提携之遇。
被以嘉名。允臻厥成。
匪求荣观。自惬幽情。
彼用玉之为宝。我则不谓其贞。
彼用铁以为固。我则利在乎轻。
指事明义。此焉攸寄。
执之者安。创之者智。
巾几周用。丘园共贲。
外青中素。合二妙于阴阳。
尚质贵诚。符两仪之简易。
尔乃林栖冲寂。室处虚白。
义窟之党。速道流之客。
发奥涤元。遐钩独索。
必资振击以耸听。常假指麾而就适。
则知好尘尾者。将害物以婴咎。
执象笏者。徒徇禄而何有。
用恻于心。亦劳于手。
既因时而能迁。在理顺而体便。
素质或轻于流俗。贞姿或重于高贤。
故形其贞。则示屈而表伸。
致其用。则物疏而道亲。
岂节歌于烈士。可投赠夫幽人。
愿如君意以靡极。与灵寿而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