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程公端”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上清大洞真经后序咸淳八年正月 南宋末 · 程公端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三
《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又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先儒释之曰:何谓元?
是不可言也,其阴阳未形之初乎。
天之所赋为命,物之所受为性,性命妙矣。
保合大和,而后能利正。
《大洞》一经,其本乎回元复命。
世之议者皆曰道妙于虚无,神潜于歘有,殊不知未有天地,先有此道。
洙泗门人之称夫子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盖此道即惟精惟一之妙,自尧、舜、禹三圣相传,皆心心符印,未尝须臾离也。
迨至春秋,世降俗末,指为甚高难行之事,无所适从,故夫子亦罕言之,及其颜子坐忘,曾子一唯,岂复有异闻乎?
是经之旨乃存心养性以事天,聚精会神而合道,与夫子「操则存,舍则亡」之说初不相背。
顷自中央黄老君隐禁之后,世亦无知者,故人间地上、五岳山中,永无此经。
后世之人莫闻大道,恣情欲海,汩志尘波,夫其所谓保太和、正性命者,良可悯也。
山上清宗坛历代传授,千馀岁间才三十八人,盖其发天地未形之蕴,析父母媾精之妙,故宜隐秘,不轻畀传。
咸淳仲春,玉海冲妙宗师来游九华,因访道室,语及此事,闻者几希。
惧将泯绝,欲广其传焉。
公端以三生结习之缘,蒙师指教,感恩莫酬,敬命厥工,用锓诸梓,以承其志,与天下学士共之。
必有赍宝效心盟天而传者,愿力行之,以昌此道。
咸淳壬申上元日,嗣法程公端焚香敬书。
按:《上清大洞真经》卷末,正统道藏本。
休宁县方兴寺西院新建藏记淳祐四年六月 南宋 · 吕午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一七、《竹坡类稿》卷二
佛入中国,不立文字,五千四十八卷,其徒相传谓宝林大士哀悯阎浮提中沦堕迷涂,与所知觉,乃聚五千四十八卷以为轮藏。
藏取其静,静以明定;
论取其动,动以明慧
由此动静,以悟定慧。
佛之定慧,如吾儒之定应也。
不知吾儒亦可效是轮藏,储六经诸子百家于一运转顷,遂悟所谓定应者乎!
其徒又谓诸天鬼神、大地山河、龙宫释梵,种种相好,具在其上。
所以护持五千四十八卷,使横目而视,皆生信心。
不知吾儒以古先圣刻诸轮藏,亦可护持六经诸子百家,以启人之信乎!
其徒又谓左旋象天,右绕象地,法轮一转,铙鼓周旋,凡旋一匝,当诵五千四十八卷一遍。
不知吾儒诸子百家,不必手披口吟,惟以轮藏运即可精熟已乎!
予闻宝林大士初意,谓五千四十八卷无非记佛善言,思所以宝藏之,而又为机械轮转,以便阅习耳。
流传既远,此意寖失。
狃于庄严,备极华丽,怠于诵习,托诸运转。
又自一轮,演为五轮,金碧愈辉,心目愈骇。
将使释俗眩华忘实,插架贝叶,手未尝触,是犹吾儒有书不读也,诸佛之说何由以传,宝林之意岂不遂泯乎?
粤有比丘法名宗德,脱旧方兴,遍参知识,只履来归,心有不怿。
如此佛庐,无经可译;
如此佛堂,于法无得。
发勇猛心,建大工役。
殿宇外周,轮藏内饰。
天竺经论,罔有遗失。
咨我佛徒,稽首皈依,目击道存,口诵心惟。
寺阅千载,法兴一时。
黑白赞叹:「善哉德师
佛中龙象,鬼运神移。
是为释宫,天禄石渠」。
德乃合爪:「吾何有能。
藉诸檀那,不日而成。
大施倡众,力主此盟。
遂济登兹,程公端明」。
德请予记,为下一转。
兹举也,始于有志,终之无倦。
化无为有,厥效立见。
是则可书,以为世劝。
淳祐四年六月六日朝议大夫起居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吕午记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