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吴对山跋 其一 南宋 · 何梦桂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一点灵犀传地理,明如指掌秘通神。
潜斋不作周公梦,閒使人参郭景纯
送地理刘汉章 元 · 郯韶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刘也东瓯士,能探郭璞书。
曰阴曰阳处,某水某丘余。
坏隧飞金雁,阴房葬玉鱼。
荒唐千古事,吾欲问何如。
熊松云 元 · 瞿智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西冈无奈景纯何,陶写新诗日渐多。
宜似兰苕飞翡翠,每嗟荆棘长铜驼。
日曛山崦收黄雾,秋入江风动白波。
复忆松云老文学,醉乘箫凤肯相过。
梁公子元忠顷遇予龙门里第以尊翁开府墓志见属予嘉其仁孝至情而庆开府公之禧后未有艾也伤往怀今赋三十一韵 明 · 王弘诲
公子系梁园,其人美如玉。
白驹贲来思,芝兰猗空谷。
登堂礼多仪,筐篚灿盈目。
皇皇墓表求,欲语泪频漱。
曰维先开府,代兴应五百。
命世文武才,起家司马属。
经略赞边陲,韬钤崇石画。
所至奏肤功,勋名满疆域。
忠结九重知,宠冠诸藩牧。
节钺莅楚天,游刃解盘错。
悍宗既帖然,皇眷亦弥笃。
蹇蹇怀匪躬,尽瘁嗟弗禄。
昊天不慗遗,岩廊失鼎轴。
当宁悯忠劳,祭葬蒙恩渥。
锡赠世赏延,哀荣炫里族。
封土象祁连,玄堂定郭璞
眷兹隧道铭,一字华衮簇。
愿言图不朽,鸿文乞宗伯
语毕手状陈,娓娓劳更仆。
樗叟听言辞,缅怀感衷曲。
夙谊忝通家,缔姻联骨肉。
忆昔忝同朝,出语矜然诺。
都宪学士,往来成转毂。
乡里惬舆马,邮筒繁尺牍。
只今箧笥中,襟期留翰墨。
后死嗟如何,先生归不复。
徐君剑犹悬,茂陵谁告。
济美有世臣,公今万事足。
展转,抽思慰风木。
惭非有道碑,喜傍要离筑。
高冢卧麒麟,过者敛容肃。
无锡 清 · 姚燮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复庄诗问卷十一
九龙天末郁青苍,万井人烟蔽日黄。
流览偶经如过鸟,关河到此尚垂杨。
石泉旧梦随云影,酒市深花泫露香。
郭璞楼台倪瓒阁,游仙招隐共茫茫。
周清溪名允和 宋 · 褚伯秀
 押词韵第三部
清溪千仞馀,中有一道士。
彼亦何人斯,景纯慕若此。
吾乡汝南英,大涤隐君子
好客仍收书,东老未足拟。
竹宫需贤才,师命促共理。
无心云出岫,有类月印水。
乐与物为春,自然人鉴止。
二千年再来,雅号乃默契。
挈世返真淳,为教立仪轨。
潜增翠蛟润,益壮天柱势。
近闻筑玄都,崇岗枕龙耳。
充庭兰玉茂,五云楼阁起。
笙鹤时往来,尘寰一俯视。
纷争梦未醒,王侯到蝼蚁。
君壮我垂老,别日嗟激矢。
相逢且尽欢,升仙不如醉。
息耕草堂冬日即事杂诗五章与黄太守安涛 其五 清 · 姚燮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复庄诗问卷十六
坛坫巍巍东阁开,群公联袂肯偕来。
乌尤郭璞九仙骨郭丹叔花县潘安六代才潘寿生
惭愧贱名留短碣(丈于草堂立题名碑),风流耆宿感蒿莱(谓郭频伽先生麟
归帆明日钱江梦,定挈灵猿倚石台
绮碧四章示从军诸友 其二 清 · 姚燮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复庄诗问卷二十一
灵光早泄汉宫图,幻术难寻郭璞符。
谁赚金鱼开秘钥,早携琼李出名都。
微云天半怀佳婿,画岫江心梦小姑。
莫恨禅天无兜率,须知仙界有雕胡。
山人陈选愚二首 其二 明 · 饶与龄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景纯千载留真诀,今日多君笥箧收。
筇杖登山凭指点,星盘到处决疑谋。
但存方寸分真假,勿作波涛有忮求。
殁即安兮生德,于公积庆自悠悠。
池阳月试策问(一四)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三、《山房集》卷六
问:昔晋郭璞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
自南北分裂,历晋、宋、齐、梁陈祯明三年薛道衡之言告隋人曰:「此数周矣」。
已而隋果克陈,中原复合。
夫天地之间非他也,人也。
若一断以数,则拱手以待甲子之至,人事何用?
然此三百年,南之谋北,北之窥南,凡更几人几战,终不能大同文轨,若真有定数然。
太史公曰:「作事常在东南,收功常在西北」。
或谓东南土薄兵脆,其势固然。
天地变化可限以地耶?
然江左经略北方,如宋文帝之挑魏文陈宣帝之取淮南,不足论已。
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锐甚,迄无成功。
宋武帝英雄未必不如汉高祖,破广固,陷关中,则尝得燕亦不能有秦,此岂得尽罪人事?
太史公之说,只恐不为圣哲论尔。
今真人作兴,天下大义当浑为一,岂得复论此?
试相与推明天运之当然,以破太史、晋人拘浅之说。
糖霜谱序 宋 · 王灼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二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三
郭景纯注虫鱼,或者小之。
糖霜有无,不计世利害,吾详记如此,又出景纯下矣。
尝走四方,或问:「子家遂宁,糖霜云何」?
直视莫知答,因暇日琐碎采掇著于篇。
陈轸犀首曰:「公何好饮也」?
犀首曰:「无事也」。
今吾疲心微物,亦犀首饮耳。
按:《糖霜谱》卷首,明抄本。
星翁郭若水 宋末元初 · 吴泳
月临南斗退之惧,宫直南箕苏子忧。
片文只字不经世,赤口白舌空招尤。
我生之初函二气,地则五行天五纬。
罗计二宿括半天,太阴一星宅时位。
郭生本是郭璞徒,推步太精言转迂。
按图只说万言锦,经野未辨天官书。
大游正照参井乡,蚩尤不敛旗方张。
瞥将巧历莫推算,为我占取峨眉太白何时康。
京口 谋人难1276年2月29日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一片归心似乱云,逢人时漏话三分。
当时若也私谋泄,春梦悠悠郭璞坟。
论郤俭等事 其一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夫生之必死,成之必败,天地所不能变,圣贤所不能免。
然而惑者望乘风云,与螭龙共驾,适不死之国。
国即丹溪,其人浮游列缺,翱翔倒景,饥餐琼蕊,渴饮飞泉。
然死者相袭,丘垄相望,逝者莫反,潜者莫形,足以觉也(《文选‧郭景纯游仙诗》注、《张孟阳七哀诗》注。)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902年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列藩之业有地。有地之职有民。
有民之道。兴礼乐敦忠孝以行事。
然后谋谋者也。筑城池居其一。
城既筑。进道德以居之。
树神祗以尸之。为一方之巨防。
虽永古而无疑。我相府琅琊王王公之有闽越也。
具列藩之业。修有地之职。
行有民之道。自乾宁四年丁巳至天祐二年壬戌凡六年。
礼乐兴。忠孝敦。
乃谋及城池。城池既谋。
乃尸及神祗。于是于开元寺灵山
塑北方毗沙门天王一铺。全部落已。
镇于城焉。大矣哉。
所谓阐六韬。浚七德。
。配阴骘。
夫毗沙门梵音。唐言多闻也。
始自于阗刹利之英奇。膺世尊帝释之锡号。
居须弥山北。住水晶宫殿。
领药义众为帝释外臣。以护南赡部洲。
其道入大乘。得无生法。
忍住闻声。證不还果。
谨稽我公之筑城也。恢守地养民之本。
隆暂劳永逸之策。其名举一而生三。
法阳数也。曰大城焉。
南月城焉。北月城焉。
周圆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基凿于地。
十有五尺。杵土胎石而上(上声)
上高二十尺。厚十有七尺。
外甃以砖。凡一千五百万片。
上架以屋。其屋曰廊。
大城之廊也。一千八百有十间。
自廊凸而出之为敌楼。楼之层者二十有三。
又角立之楼六。其二者层复层焉。
皆栏干钩联。参差焕赫。
而廊之若干步一铺。铺各一鼓。
而司更焉。凡三十有六。
谓之更铺。其四面之门八。
其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
西曰清远门。其北曰安善门。
安善门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
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
皆铁扇铜扃。开阳阖阴。
门之上仍揭以楼。三间两挟两噏。
修廊双面远碧。门之左右。
又引而出之。为之亭。
两间一厦。又匪楼之门九。
曰暗门焉。又水门三。
其二树棂筛波。卸帆入舟。
鸣舷柳浦。回环一郭。
堤诸万户。注之以堰二。
渡之以桥九。镜莹虹横。
交舫走蹄。斯大城之制也。
粤南月城也。东贮九仙。
西盛乌石之二山。嘉树蓄云。
茂草藏兽。城上之廊一千十有三间(其中七间谓之徘徊)
敌楼四十有九。楼之层者三。
其门二。曰登庸门郭璞南台江沙合即有宰相而我公膺期今登庸门外桥名沙合桥)道清门。
其上之楼。其下之扉。
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八。
水门二。其堰一。
其桥五。及廊之更铺二十。
悉与大城类。其外之东西。
复距而出之。谓之横城。
其东也。城上之廊四十二间五厦(其中二间是两面之敌楼)
其门一。斯南月城之制也。
伊北月城也。城上之廊六百四十二间。
敌楼二十有六。楼之层者十。
其门二。曰道泰门严胜门。
其上之楼。其下之扉。
左右之引亭。建暗门四。
水门二。其桥一。
及廊之更铺十有四。复与南月城类。
又觜而出之。谓之横城。
城上之廊五间一厦。其门一。
斯北月城之制也。其东画长川以为洫。
西连乎南(句)。盘别浦以为沟。
悉通海䲡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
岸泊艓艛。北截越王之故山。
西湖以为隍。若鳌之负。
如瓯之置。轩轩然。
翼翼然。真谓天设之府。
神开之地也。既而我公一旦膝分席校。
鳞军堵耋。陈大会以落之。
而言曰。惟闽越之为藩屏也。
建汀二疆束其右。岩千而壑万。
溟海巨流濒其左。涛雷而浪霆。
信乎江山奇险。无以加之。
矧今新之以城壁。城壁之以铁石。
古人言得地。又言守地。
又言坚壁。岂不以得地而居。
守地以城。城以坚壁。
信不疑矣。然则吾之戴恩忝土。
勤勤恳恳。不以江山奇险之为奇险。
不以城壁铁石之为铁石也。修道德树神祇以居之。
毗沙门之天王。自天宝中
使于阗者得其真还。愈增宇内之敬。
大夫芮国公荆渚之塑也。凡百城池。
莫不一之。斯旧城之北。
往规也(旧天王子城北也)。斯新城之制。
今城也。且胜莫胜于开元寺
尚莫尚于寺之灵山。阜寺之艮。
控城之乙。祖僧六叶雁其下。
珉石一拳星其上庐山落星石上有佛舍)剑池澈写。
飞山奔揖。足以象水精而莹宫殿。
掀庙貌以卫城池。爰将择工之精。
搜塑之妙。制乎圣贤。
俄然化出。身被金甲。
手擎雁塔。地祇下捧。
天将前拥。光灼灼而如将动摇。
神雄雄而若欲叱咤。观之者皆谓须弥拔宅于是矣。
于阗分身于是矣。而复翼僧堂而右邃。
膊钟楼而左突。毳锡百萃其夏午
蒲鲸六吼其宵加。信为尘间之北方。
连营之灵域也。讫命小从事滔。
刊贞石而碑之。滔不敢牢让。
斋戒三日。抽毫而书。
猗欤天王。因果则释氏。
猛勇则兵权。启愿而愿从。
云战而战胜。至如挥额汗以为童子。
却修罗之师。擎手塔以贮弥陀。
解天鼓之赴。爰皆肸蚃。
克致感通。洎唐有土蕃之黩也。
豆面以行疹。仪金以现人。
啮戈以生鼠。与彼时之元应。
盖大同而小异。况迩则咸通季蛮之侵
人亟祈。褐衣倏以乘空。
目光㸌以照地。蛇将奔穴。
龟竟全城。夫如是。
则护南赡部洲。岂虚言哉。
今我公之至诚通日月。宏愿质鬼神。
以旷世之功业。托无生之法力。
岂昔时之有是。而今日之不然哉。
虽体苍苍而无言。因乃昭昭而有鉴。
辄为之铭。其词曰。
受命帝释。封邑须弥。
金甲俨被。药义雄随。
金山。突修罗师。
入大乘妙。与声闻差。
于阗分身。皇卫国
若加善祷。咸蒙圣力。
雁塞烟尘。龟城戈戟。
虏骑犹东。蛮车未北。
现以真仪。亡乎悖德。
懿彼闽越。大哉侯王。
仗钺务本。筑城为防。
石取它山。壤堑联冈。
謺百厥雉。累千乎廊。
却铁之触。疲羽之祥。
奔马辔并。驰车轨方。
巢凤于楼。蛰龙于隍。
如岳斯立。如翼斯张。
不有依凭。曷旌扃鐍。
台略俄启。神驱遽设。
铁须卓竖。漆瞳曝昳
捧足神俯。持剑将列。
月殿巍峨。灵山巀嶭。
法逮无生。权惟有兵。
昔之若是。今肯忘情。
闽山永高。闽江永清
厥宜识之。盘石斯城。
赠术士杨南溪 元末明初 · 谢应芳
 出处:龟巢稿卷二
有客有客杨南溪,天文之学师重黎
又读郭璞青囊书,书今不用如筌蹄。
十年湖海声藉藉,观水观山双眼碧。
一官虽冷气如春,那识人间有金璧
相逢林下秋雨乾,高梧叶落天风寒。
杯酒殷勤尽清兴,作诗醉写乌丝阑。
丈六金身碑907年1月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释氏之称释迦牟尼佛
千百亿化身。
而古今之世以诸菩萨。
其或铸成塑成刻成。
其或壁绘幅绘乎像。
不可胜纪。
况多应现感通之。
自其非之乎。
我公粤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
铸金铜像一(句)
丈有六尺之高。
后二十有三日丁亥
继之铸菩萨二(句)
丈有三尺高。
铜为内肌。
金为外肤。
取法西天。
铸成东越
巍巍落落。
毫光法相
初我公登坛之三年己未秋
一夕。
雨歇天清。
风微月明。
瑶兔无烟。
铜龙有声。
俄梦天之西际。
耀以照物。
䌽云罅裂。
大佛中座。
岳岳以觏止。
熙熙而启言曰。
断子一臂。
卫之一方。
既觉而思。
现乎形。
昭像也。
断一臂。
誓诚也。
卫一方。
保众也。
始嘉其异。
姑默其事。
后创其意。
乃命自宾席之逮将校
将校之逮步乘。
步乘之逮众庶。
其有植信根之深者。
映惠烛之明者。
许一以金投吾俸中。
将椟于肆。
俟以铜易。
而后鸠工鸿炉。
卜境择日。
铸斯佛于九仙山定光多宝塔之右。
古仙徐登上升之地。
其日圆空镜然。
江山四爽。
橐籥之上。
腾为烟云。
盘旋氤氲。
五色成文。
又有偫鸟。
或若鸿鹄。
或如莺鹊。
交翔而间鸣。
自寅而及午。
斯佛也。
一泻而成。
翼日。
我公礼阅之。
乃与梦中一类。
其形仪长短大小无少差。
其一臂。
工以之别铸而会(其像大工虑其不就计以一臂别铸而会之乃暗符梦中)
我公神之而露其梦。
于是迎入府之别亭。
磨莹雕饰。
克尽其妙。
朝夕瞻拜。
时不之怠。
冬十有二月丙申
会僧千千。
以幡以幢。
以钟以磬。
引归于开元寺寿山之塔院。
独殿以居之。
翼二菩萨于左右。
三十二相足。
八十种好具。
螺累累以成髻。
珠隐隐以炫额。
檀信及门而膝地。
童耋遍城而掌胶。
夫如是。
岂非千百亿化身之一乎。
不然者。
焉得入乎梦而如乎神。
成乎形而如乎梦。
梦不之告。
工以之缺者哉。
其应现感通。
复为之殊矣。
大矣哉。
且先天地生之谓道。
后天地设之谓象。
道者也。
以无为为志之也。
授心印于虚空。
象者也。
以有为为志之也。
謺慧力于报应。
论者惑(句)
以之为风马。
曾不谓象犹道之毂也。
无象。
道不行矣。
始者摩腾竺法兰二梵僧。
不慎其象东其道且西耳。
惜乎不与三皇五帝同世而出。
设与三皇五帝同世而出。
必能从容朴素。
迟回仁义。
诈伪未之亟蠹也。
柰何天将后之。
岂徒然哉。
岂不以仁义之生也。
曰尧与舜。
仁义之亡也。
曰癸与受。
至于列国之际。
强秦之立。
癸受之悖。
亹亹其躅。
天谓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终不能独制之。
故东释迦牟尼于中土。
大陈出生入死之理。
天堂地法之事。
以警戒之。
虽人世之风波。
万态逆翻。
而幽府之铁缧
一无苟免。
上智闻之。
若镜之磨。
中智闻之。
若泉之澄。
下智闻之。
若火之烧。
谓之为有。
河沙芥子之说。
虚诞难测。
谓之为无。
则应现感通之事。
寻常立验。
故能销嗜欲。
更祸福。
一贵贱。
则为裨教化之一源。
湛然不动。
感而遂通者也。
而以金厥地。
莲厥宫。
以度人。
无刑网以束俗。
世之敬之可也。
怠之可也。
黩之可也。
由是有以委之国君
委之大臣之旨。
既而委之。
则人非常人。
道非常道。
我公旷代之生也。
有神僧识。
仗钺之雄也。
应江沙期。
合仙人谶。
筑城之盛也。
契菩萨说(初丙午岁我公至清源未在时有僧号涅槃于众中骇而指之曰金轮王之第三子降人间幸勉之专生杀柄又闽之侯未尝至宰辅晋时郭璞记曰南台江沙合即有宰辅相我公之登台席也江沙契焉又梁时王霸怡山上升山在府城之西五里光启丁未岁衢之烂柯山道士徐景立因于其仙坛东北隅取土掘得瓷瓶七口各可容一升水其中悉有炭上总盖一青砖刻文字云树枯不用伐坛坏不须结未满一千岁自有系孙列后来是三皇潮水荡祸殃岩逢一乍开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其坛东南有皂荚树古云真君于此树上上升其后枯矣至咸通庚寅岁复荣茂也又妫山僧号大安顷坐西禅者乾符中府城之到九仙三桥其中乃菩萨行化今之新城及焉)
夫通神为佛。
魂交曰梦。
神非梦而罕通。
梦非神而不感。
我公之庆钟也。
其如是矣。
其明年正月十有八日乙未
设二十万人斋。
无遮以落之
是日也。
䌽云缬天。
甘露粒
香花之气扑地。
经梵之声入空。
座客有右省常侍陇西李公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中书舍人琅琊王公右补阙博陵崔徵君道融大司农琅琊王公吏部郎中谯国夏侯公淑司勋员外郎王公拯刑部员外郎宏农杨公承休宏文馆直学士宏农杨公赞图宏文馆直学士琅琊王公集贤殿校理吴郡归公传懿。
皆以文学之奥比偃商。
侍从之声齐褒向。
甲乙升第。
岩廊韫望。
东浮荆襄
南游吴楚。
谓安莫安于闽越。
诚莫诚于我公。
刘表
起襄汉。
其地也。
交辙及馆。
值斯佛之成。
斯会之设。
俱得放心猿于菩提树上。
意马清凉山中。
我公乃顾幕下者滔。
俾刻贞石以碑之。
滔以甲科忝第。
盛府蒙招。
刊勒之职。
不敢牢让。
谨推于厥旨。
经云。
作佛像之功德。
斗量海以有尽。
尘碎劫以无穷。
至若青黛之画辟支。
一金之补毗婆。
戏为之而以草木。
思见之而刻旃檀。
其犹蜕现其生。
羽金其报。
而况今乃俨至诚。
从灵感。
铜乎万万。
金乎千千。
虔鼓铸于神仙之山。
卜贞吉于火土之数。
其积功累德。
岂可以边以涯而言之哉。
或曰。
梁武帝之隆释氏。
今古靡伦。
奚报应之昧乎。
对曰。
梁武帝隆释氏之教。
不隆释氏之旨。
所以然也。
夫帝王之道理世也。
释氏之教化人也。
理世之与化人
盖殊路而同归。
彼宵旰于万有。
故一夫不获。
若已陨诸隍中。
此济度于触类。
故欲凡一有情。
悉皆成佛。
梁武帝则不然。
以民之财之力。
刹将三百。
祈功觊德则归诸己。
啼亿兆而不乳。
削顶颔以言觉。
所以私所以然也。
今我公为邦则忠孝于君亲(自兴兵以来天下以三司之泉皆名直进独我公以俸钱为直进三司之运悉如旧焉阙廷大称其美)
牧人则父母于生民。
造塔四。
其一曰寿山
昭皇帝辛酉岁西巡。
发誓愿以祝熊罴。
乞车驾之复宫阙。
其二曰报恩多宝定光。
追荐于先世。
其三其四大中神光。
为军旅也。
为人民也。
缮经五藏。
其二进于上。
其三附于寿山定光大王
意同乎塔。
月三其斋。
或千僧。
或千佛。
疏乎诚。
首则君亲。
次则军旅人民。
而已后焉。
况斯佛已之而不已。
将校步乘众庶共成之。
故其地出明珠。
海出珊瑚。
几于莲花妙品之繁。
车渠玛瑙。
幡幢璎珞。
周乎多宝之涌也(开元定塔基掘地丈有五尺之深得宝珠上以金钱又于海中得珊瑚树凡二百馀株矣)
夫其元贶之如彼。
灵感之若此。
则断一臂卫一方。
斯昭昭矣。
岂与彼而论哉。
某是辄奋笔而无愧为。
其词曰。
托人佳梦。
铸成鸿炉。
毫光法相
铜肌金肤。
恍惚现形。
昭彰合符。
不有为也。
其如是乎。
唐一其宇。
越百其区。
伊闽之设。
于地之殊。
西城瓯仞。
东堑鳌隅。
匪德莫处。
惟仁靡逾。
懿其橐籥
飞作醍醐。
焦山草木。
不得不苏。
苦海波澜。
不得不枯。
仙花罔谢。
慧日宁徂。
永兹一方。
盘石其都。
夷坚支丁序庆元二年三月 南宋 · 洪迈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六、《夷坚志》第九六七页
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固也。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自《春秋》三传,则有之矣,又况乎列禦寇、惠施、庄周、庚桑楚诸子汪洋寓言者哉!
《夷坚》诸志,皆得之传闻,茍以其说至,斯受之而已矣,聱牙畔奂,予盖自知之。
《支》、《丁》既成,姑摭其数端以證异,如合州吴庚擢绍兴丁丑科,襄阳刘过淳熙乙未科,考之《登科记》,则非也。
永嘉张愿海山一巨,而蕃商与钱五千缗;
上饶朱氏得一水精石,而苑匠与钱九千缗,明州證果寺所遇,乃与嵊县山庵事相类。
僧智则代赵安化之死,世安有死而可代者?
蕲州四祖塔石碣为郭景纯所志,而景纯亡于东晋之初,距是时二百馀岁矣。
凡此诸事,实为可议。
予既悉书之,而约略表其说于下,爱奇之,一至于斯。
读者曲而畅之,勿以辞害意可也。
庆元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向子期难养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八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
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
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
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
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
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
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
知正其身,不营于外;
背其所害,向其所利。
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
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
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
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
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
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
此俗谈耳。
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
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
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
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
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
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
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
柳惠三黜,容不加戚。
何者?
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
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
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
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
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
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在上何得不骄?
持满何得不溢?
求之何得不苟?
得之何得不失邪?
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
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
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
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
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
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
患意之不足耳!
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
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
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
理之然也。
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诚哉是言!
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
识而后感,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
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嫫母同情;
愦者忘味,则糟糠与精昭卑等甘。
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
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
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
何以言之也?
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
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
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
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
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
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
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
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
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
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
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
近虽小,莫不存之。
夫何故哉?
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
三年丧不内御,礼之禁也。
莫有犯者。
酒色乃身之雠也。
莫能弃之。
由此言之,礼禁虽小不犯,身雠虽大不弃;
然使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旋害其身,虽愚夫不为:明天下之轻于其身,酒色之轻于天下,又可知矣。
而世人以身殉之,毙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轻,岂非背赊而趣交邪?
智者则不然矣,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
交赊之理同,故备远如近,慎微如著,独行众妙之门,故终始无虞。
此与夫耽欲而快意者,何殊间哉?
难曰: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
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
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得百年也。
仲尼理尽性,以至七十;
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
若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
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或菲食勤躬,经营四方,心劳形困,趣步失节者;
或奇谋潜称,爰及干戈,威武杀伐,功利争夺者;
或修身以明貌,显智以惊愚,藉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
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今不言松柏,不殊于也,然则中年枯陨,树之于重崖则荣茂日新,此亦毓形之一观也。
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
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火蚕十八日,寒蚕三十日,余以不得逾时之命,而将养有过倍之隆。
温肥者早终,凉瘦者迟竭,断可识矣。
圉马养而不乘,用皆六十岁。
体疲者速雕,形全者难毙,又可知矣。
富贵多残,伐之者众也;
野人多寿,伤之者寡也。
亦可见矣。
今能使目与瞽者同功,口与聩者等味,远害生之具,御益性之物,则始可与言养性命矣。
难曰:神农唱粒食之始,鸟兽以之飞走,生民以之视息。
今不言五谷,非神农所唱也。
既言上药,又唱五谷者,以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所以济百姓而继天阏也。
并而存之,唯贤者志其大,不肖者志其小耳,此同出一人。
至当归止痛,用之不已;
耒耜垦辟,从之不辍。
何至养命蔑而不议?
此殆玩所先习,怪于所未知。
平原则有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于黍稷之笃恭也。
岂云视息之具,唯立五谷哉?
又曰:黍稷惟馨,实降神祇。
蘋蘩蕴藻,非丰肴之匹;
潢污行潦,非重酎之对。
荐之宗庙,感灵降祉。
是知神飨德之与信,不以所养为生。
犹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又曰:肴粮入体,益不逾旬,以明宜生之验,此所以困其体也。
今不言肴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偶耳。
请借以为难:夫所知之善于菽,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
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
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
若能仗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
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
今若以肴酒为寿,则未闻高阳有黄发之叟也;
若以充性为贤,则未闻鼎食有百年之宾也。
且冉生婴疾,颜子短折,穰岁多病,饥年少疾。
故狄食米而生癞,疮得谷而血浮,马秣而足重,鹰食粒而身留。
从此言之,鸟兽不足报功于五谷,生民不足受德于田畴也;
而人竭力以营之,杀身以争之。
养亲献尊,则□蓏梁;
聘享嘉会,则肴馔旨酒。
而不知皆淖溺筋腋,易糜速腐。
初虽甘香,入身臭处。
竭辱精神,染污六府。
郁秽气蒸,自生灾蠹。
饕淫所阶,百疾所附。
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
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
金丹石菌紫芝黄精。
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
贞香难歇,和气充盈。
澡雪五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
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
涤垢泽秽,志凌青云。
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
且螟蛉有子,果赢负之,性之变也。
渡江为枳,易土而变,形之异也。
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岂不能哉?
赤斧练丹赪发,涓子以术精久延。
偓佺松实(《文选》郭璞《游仙诗》注作「柏实」,《列仙传》作「松实」。)方目赤松以水玉乘烟。
务光以蒲韭长耳,邛疏以石髓驻年。
方回以云母变化,昌容以蓬草累易颜。
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
孰云五谷为最,而上药无益哉?
又责千岁以来,目未之见,谓无其人。
即问谈者,见千岁人,何以别之?
欲校之以形,则与人不异;
欲验之以年,则朝菌无以知晦朔,蜉蝣无以识灵龟。
然而千岁虽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
彭祖七百,安期千年,则狭见者谓书籍妄记。
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
仲都冬裸而体温,夏裘而身凉,桓谭谓偶耐寒暑;
李少君识桓公玉碗,则阮生谓之逢占而知;
尧以天下禅许由,而扬雄谓好大为之。
凡若此类,上以周、孔为关键,毕志一诚
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
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灭,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变通达微,未之闻也。
久愠闲居,谓之无欢,深恨无肴,谓之自愁。
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
然则子之所以为欢者,必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也。
夫俟此而后为足,谓之天理自然者,皆役身以物,丧志于欲,原性命之情,有累于所论矣。
夫渴者唯水之是见,酌者唯酒之是求,人皆知乎生于有疾也。
今昔以从欲为得性,则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过,桀、蹠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论所以明至理之意也。
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
人从少至长,降杀好恶有盛衰。
稚年所乐,壮而弃之;
始之所薄,终而重之。
当其所悦,谓不可夺;
值其所丑,谓不可欢;
然还成易地,则情变于初。
苟嗜欲有变,安知今之所耽,不为臭腐;
曩之所贱,不为奇美邪?
假令厮养暴登卿尹,则监门之类蔑而遗之。
由此言之,凡所区区,一域之情耳,岂必不易哉?
又饥飧者,于将获所欲,则悦情注心
饱满之后,释然之,或有厌恶。
然则荣华酒色,有可之时,蚺蛇珍于越土,中国遇而恶之;
黼黻贵于华夏,裸国得而弃之。
当其无用,皆中国之蚺蛇,裸国之黼黻也。
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
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
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
今谈者不睹至乐之情,甘减年残生,以从所愿,此则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主父发愤,思调五鼎之味耳。
且鲍肆自玩而贱兰茝,犹海鸟对太牢而长愁,文侯闻雅乐而塞耳。
故以荣华为生具,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
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
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故得志者,非轩冕也;
有至乐者,非充屈也;
得失无以累之耳。
且父母有疾,在困而瘳,则忧喜并用矣。
由此言之,不若无喜可知也。
然则乐岂非至乐邪?
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
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然或有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中和,无甚大之累,便谓仁理已毕,以此自臧,而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者,未之闻也。
或抗志希古,不荣名位,因自高于驰骛;
运智御世,不婴祸故,以此自贵。
此于用身,甫与乡党□齿耆年同耳,以言存生,盖阙如也。
或弃世不群,志气和粹,不绝谷茹芝,无益于短期矣。
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朴,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
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
然人若偏见,各备所患,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戒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
此皆不兼之祸也。
积善履信,世屡闻之。
慎言语,节饮食,学者识之。
过此以往,莫之或知。
请以先觉,语将来之觉者(本集)
金山 明 · 沈弘道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江浮楼观壮三吴,万丈丹梯尚可扶。
石屋春深千佛古,山亭日暖一僧孤。
苏公玉带今何在,郭璞青囊事已无。
支遁不须牵住著,白门烟树锁浮屠。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