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议事桂林题名 北宋 · 许彦先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
熙宁六年,会转运使张觐经臣、提点刑狱李宗仪唐辅、马纪德之、转运判官杜璞元珍、提举常平关杞蔚宗、傅燮志康议事于桂林
三月廿九日成书,过回穴,约分按诸部。
察访广西公事许彦先觉之题。
按:光绪《临桂县志》卷九,光绪三十一年刻本。又见《粤西丛载》卷二。
同寻回穴题记熙宁七年六月 北宋 · 张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二、《粤西金石略》卷三、光绪《临桂县志》卷九
经臣张觐、执中刘彝、志康傅燮熙宁甲寅六月八日同寻回穴山,饭于是崖。
酌石乳之溜,试郝源新茶,香、色、味相得皆绝,叹赏数四,遂同舟以游风洞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六六八八。
丁文简公度崇儒之碑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皇祐五年正月庚戌观文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行尚书右丞丁公薨于京师
翌日,乘舆临吊,赐赠物有加,襚以天官尚书章绂一,不御垂拱朝。
常准功行谥曰「文简」。
三月辛酉,克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之原。
明年,诏台臣某识其事,以信来世。
谨按牒,公讳字公雅开封祥符人
先世家姑苏,徙清河,又迁冀。
大王父嵓始壮,会梁、晋怙乱,岁岁扼河相持,避不仕,以公贵赠太保
大父颛,清泰末与仲弟入契丹,及还,乃占今籍。
性好学。
捃橐中金,尽以置经史,得八千馀卷,筑大室保藏之。
时名儒若寇莱公、冯魏公,并游其门。
诗书以卒业,晚应三史举,不中第。
终焉,赠太师
逢吉,有节行。
章圣在藩邸,与张耆、杨崇勋皆给事左右,增家书至万卷,东朝图记,盖有补助。
既而张、杨以攀附寖贵,独引退辞老,授将作监丞致仕,赠中书令
曾王妣张氏、王妣刘氏、妣贺氏,追封卫、韩、鲁三国太夫人
中书令五子,公最少。
生八日,目始开。
年十一,颖悟端硕,与并时诸生不类,因大启书室,使之纵观。
公取数帙,指篇目,问义安在,的的如成人言。
及长,能属文,雅好谟诰,遂拟为书命数篇,不错不砻,词气遒然,由是名闻公卿间。
汾阴之岁,应服勤词学科,擢上第。
释褐大理评事通判静海郡,稍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上践祚,改太常丞
是时大明继临,纯健丕迪,四海面内,仰观功德。
公献书墀下:博延经臣,以敷讲道义;
增署谏列,以切劘治体;
籍荒田垦辟之数,为令佐课效;
使流庸自古;
限宗属亲疏之别,立补荫名格,使妄冒不作。
其言典且正,天子始器之。
太常博士,加绯鱼。
吴兴,民有诉讼者,公问状,拳然坐阁中丽傅,曲直按升,事下吏十无二三者,郡俗大服,牢圄无系。
寻为西京转运使
内官督役河阴,暴不循法,叛卒亡命山林凡数百。
公选强辩军校晓谕招还之,止坐首谋。
太史奏昌陵有异气,非吉祥,须增筑始可厌。
公入对:「陵寝所以宁先神,不时缮修,非经义」。
乃止。
又徙长葛,治单,镇许,人宜之。
岁中,授祠部员外郎
代还,以本官知制诰,锡服三品。
河东北占劲兵处,景德前骑兵战讨有功,其后寖死不补,无以厌重边。
公首讲马射之法,以全其籍。
再迁刑部郎中,召入翰林学士
元昊反,朝廷议夺官爵,公谓戎狄酋长自古盗名号者多矣,矧夏人萌僭窃心岁且久,削之必不能止叛计,但自损威灵耳。
属献谋者言颇异议,遂格。
已而贼果赍馀书置境上。
时边遽相属,大臣奏事或日旰,诏无给休浣假。
公引东晋区区苻坚拥百万众入寇,谢安命驾游适,人心以宁。
今丑类跳梁,持柄者过为劳勚,适足使四疆窥浅深,非良算,须一切如旧。
叶清臣议制铜兽符给诸路帅领,调发期会,并沿古制。
公言:「今昔殊尚,文质异宜,符若一施,伪将百出。
胜败所系,可不慎重」?
卒罢之。
寻兼侍读学士,改中书舍人,为学士承旨
诏狱常用中人充制使
公援唐时大狱皆三司杂治,况申理冤滞,宪台之职,可更委御史
中书制事本,枢密专兵谋,公称:「古之治天下者,其号令本于一。
二府离,军民之算,机会措置,猝有同异,则人心得以疑惑,非国体」。
上然之,凡兵戎重务,始许通议
故事,诸部监司及藩镇牧守被命赴职,陛辞日皆召见赐对,至是罢之。
公曰:「臣子领外权,以生齿为寄,其畀付固甚重,陛下宜临遣惇谕,勖之条教。
奈何德音咫尺,耳阸阸不得闻?
非圣人忧元元、与贤者共治之本意」。
俄兼端明殿大学士
西师未解,上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
公对:「平时较殿最,第资考,俾进用有渐,所以循古法而谨常道。
若夫釐大务,捍大患,判大疑,则擢才为急」。
上顾公在翰林久矣,乃不自为之地,真确厚长者。
居无何,谏官或言公请间求用。
上曰:「度侍从十五年,未尝一语及私,若安得见说」?
因召执政申谕之。
庆历五年,遂用为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禁卫窃发,大臣有素善杨怀敏者,议遣官留鞫禁中。
公曰:「肘腋之变,事切宗社,当付外庭,穷索證逮,荡锄凶丑,以正国家典刑。
乃欲依违贷罪党邪」?
固争之,声色俱厉,及晡然后已。
数月,恳请解职,解授紫宸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复改观文殿学士,历刑、兵二部侍郎
合宫均庆,陟尚书右丞
近时政府罢免,例从外职,独公入观中。
讲还,即阖门静居,宠辱进退,若不在己。
素康宁,一日以疾闻,上亟遣中贵人挟太医诊脉,药未再剂,晏然谢去,享年六十四。
悲夫!
公坦属疏达,清通敏亮,不喜外饰,率由天诚。
读书止究大义,章句解诂,脱略不记。
与士人交,初若无崖岸,无畛域;
及游从论议,或一言一事,小戾正道,则辞意劲讦,无毫釐假借之色。
性忠赤,朝家事典,关治乱安危者,多密疏抗辩,大抵浑浑直致,发于胸中,稽摩隐微,既久乃验。
人问之,则避让不自名,往往答以他语。
间属奸险惎忮,横启诬诅,虽众谈错出,未尝少回,以合时尚。
初,章献皇太后辅政,公铺道前世缘舅家致败乱之迹,撰《王凤论》以献,明白委曲,无所讳忌。
岭南欧希范平,公白:「交州虽外臣,自克占城,势颇张。
又溪洞诸小种,土域环接,疑有附险连势、阴持两端。
广、邕、钦、梧、雷五州之境,所控尤要害,请饬守臣严戍逻,结声援,踵唐五筦之法,以备侵轶」。
未再岁,广源蛮大扰南方,如公言。
国马数绌,公因启:「苑监古法,非不孳衍,但寓之之令,未能经远。
若听天下郡县、牧养之家不登为产力,则四方多矣。
夫君民犹一体,民马既足,国何患乎不足」?
中书日,冤人扣待漏院理诉,公缕缕问。
或告曰:「丞相亡所诘,己独然,非自安之计」。
公默不应。
素知兵书,熟本朝典故,前后画便宜,率疆埸间事,语西北犹切。
至于军校进补、士伍番戍、堡障废置、营部高下、参综次序,一本祖宗旧制,号称详平。
经筵,读史传据历代本末,极陈由邪正致盛衰之说,以感悟主意。
每经终,及岁时赐与,辄恳恳辞避,且云:「臣与韩琦俱尝在两府护塞尽瘁,臣侍颜从容,岂宜蒙赉,益以重过」?
上嘉叹者久之。
生平廉畏,自奉泊如,所得俸,稍计伏腊外,均赋宗戚。
贫甚者嫁娶送葬,仰公而成,虽疏属如一。
晚岁通性理,纷华玩好,抑绝不视。
处一室,左右几案,惟经史子集而已。
室之外,架二栏,植修竹,日吟诵其间。
宾自远方至,坐未既,则访以所过郡邑岁之丰凶,吏之良否,民之苦乐。
闻岁丰、吏良、民乐,则衎然如不能胜,其克己忧人如是。
朝廷既大享,召群子弟语曰:「昔文正公宰天下仅十五年,及薨,子孙有未齿宜簿者。
吾爱之慕之,自今不复有请矣,若等始自策厉」。
因著《慎言赋》,以示戒勖。
中营小园,心念念告老。
去章既具草,未上而终,士论深所追惜。
公之践历,若吏部南曹尚书刑部登闻检院权发遣三司公事、纠察在京刑狱管勾祥源观、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皆一领焉。
秘阁秘书省、省刑院、吏部流内铨、审官院三司磨勘司、通进银台司权发遣开封府事、南郊卤簿使,皆再领焉。
太常礼院尚书都省,皆三司焉。
又为群牧使河东宣抚副使契丹生辰使、南郊礼仪使
功臣曰「推忠权诚佐理保德」,阶至光禄大夫,勋为上柱国,爵封济阳郡开国公,赋邑三千六百户、真食六百户
所著诗、论、制诰、奏议、碑颂等,离为七十卷,藏于家。
致道雅正,文辞纯致,较汉、唐名贤不少减。
又撰录《迩英圣览》十卷,《龟鉴精义》三卷,《庆历兵录》五卷,《庆历缮边录》一卷,《国朝具员》一卷,《编年总录》八卷,《大唐史略》一百卷,《管子要略》五篇,《备边要览》十篇,《寰海后图》,刊定《武经总要》五十卷,《唐书》纪十卷、志四十卷,《集韵》十卷。
褒贬义例,得太史公之遗法,美哉!
凡三合姓:始娶陈氏,颍川郡夫人,故蔚州刺史赞之孙;
再娶吕氏,东平郡夫人,故宰相蒙正之女;
三娶张氏,清河郡夫人,故参知政事洎之孙,并先公而没。
輤车之西,皆以祔焉,礼也。
子男二人:讽,太子中允集贤校理
諲,光禄寺丞
笃学有行检,人以世济待之。
女二人:长适大理寺丞方安人,早亡;
次适国子监直讲杨忱。
孙男二人:羲叟、唐叟,俱为太常寺太祝
女孙三人:长适大理评事范宗贤,二尚幼。
呜呼,有后哉!
君子谓公约以处己,恕以接人,诚以事君。
劳焉不自能,美焉不自售,孜孜辅道,始终一节,《易》所谓「立不易方」者,公得之矣。
铭曰:
子履用,以纯诚先。
哲人事业,推直道难。
二者参立,兹为本原。
有美文简,奉之周旋。
心坦以毅,行方而
章圣在宥,汾脽告虔。
巍设科等,大宠俊贤。
公试墀下,擢居众前。
帝始御极,龙飞于天。
健顺丕斡,清明浃宣。
公践朝闼,亨涂始焉。
灏灏书府,峨峨掖垣
或䌷史法,或代王言。
公复古谊,其文炳然。
玉署详择,金华博延。
时视诏草,日陪威颜。
公讲事本,谋实繁。
乃赞万枢,乃参庶绩。
推以治体,济之勤力。
内重国论,翊大柱石。
外探兵钤,绥固疆埸。
生也鲠亮,动兮斋慄。
不将不迎,不矫不激。
不求利权,不取名迹。
人其谓何,我则惟一。
寖蹈晚节,解还前职。
纷乎世华,淡若虚室。
里襮胥照,初终罔易。
凝神粹和,匽首归没。
士伍追范,朝家慨惜。
诏俾刊录,庸传行实。
呜呼公兮,古之遗直。
请差李获胡洪郝嗣祖王中正乾道三年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五七
臣比准三省枢密院劄子,坐奉圣旨,令臣铨量四川诸军统制统领将佐癃老疾病之人,却将退下员阙,精选有材略为众所服人,具姓名闻奏。
臣除已遵依施行外,臣自入蜀以来,审察得统制统领官老惫病废不任军事之人,当具前劄子奏知后,已节次择其最甚者给据离军。
若出戍在远,即须候寻访得一可用者遣往代之。
经臣亲阅,然后敢加铨量。
其所遣代之人,虽各为人所称誉,旧降指挥许宣抚司制置司一面选差给劄,奏乞降宣。
臣已差李获往阆州弹压,胡洪知凤州,郝嗣祖西和州王中正阶州,止是以本职兼权,须试之以军,若果有可采,然后敢具姓名闻奏。
盖边方要冲,一军一将所系不敢轻易。
况养材之术非一日之力,知人之难亦千古所载。
先朝范仲淹宣抚陕西,尝建言,谓「方今将帅少精方略,或因门地,巧于结托,以取虚名;
或出军班,昧于韬钤,以致败事。
宜于沿边及诸处使臣军员中,搜访智勇之人。
如资地至浅,勋劳未著,先使权领职任,俟其有功,即时进擢,庶得可用之才,以补将帅之乏」。
仲淹为名臣,当祖宗盛时,偶将帅乏材,其措置尚如此。
今之西陲部队将而上既多老病,又子弟杂流之人冗居之,一旦欲以次第而升,则人材不可倚任,欲躐次而用,则人言未可尽信。
必须因言试事,因事阅实,庶几后日或可寡悔。
臣顷蒙陛下特颁宸翰,以九事付臣,命臣置之坐右。
内第五事:选择将材,切在精审。
臣朝夕仰观,如亲咫尺之威,一心祗畏,诚不敢少忽也。
欲望圣慈察臣区区,俾得以少缓月日,续具闻奏次。
伏乞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