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忏悔文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二
弟子沈约稽首上白诸佛众圣:自今生已前,至于无始,罪业参差,固非词象所算,识昧往绿,莫由证举。
爰始成童,有心嗜欲,不识慈悲,莫辨罪报。
以为毛群魪品,事允庖厨,无对之缘,非恻隐所及。
晨剉暮爚,互月随年。
嗛腹填虚,非斯莫可。
兼曩昔蒙稚,精灵靡达,遨戏之间,恣行夭暴。
春动飞沈,罔非登俎;
傥想逢值,横加剿扑。
却数追念,种汇实蕃;
远忆想间,难或详尽。
又暑月寝卧,蚊虻噆肤,忿之于心,应之于手。
岁所歼殒,略盈万计。
手因怒运,命因手倾,为杀之道,事无不足。
迄至于今,犹未顿免。
又尝竭水而渔,躬事网罭,牵驱士卒,欢娱赏会。
若斯等辈,众夥非一。
党隶宾游,愆昝交互。
或盗人园实,或偷人刍拳。
弱性蒙心,随喜赞悦
受分吞赃,皎然不昧。
性爱坟典,苟得忘廉,取非其有,卷将二百。
又绮语者众,源条繁广,假妄之愆,虽免大过,微触细犯,亦难备陈。
又追寻少年,血气方壮,习累所缠,事难排豁。
淇水上宫,诚无云几;
分桃断袖,亦足称多
此实生死牢井,未易洗拔。
灌志惨舒,性所同禀。
迁怒过嗔,有时或然;
厉色严声,无日可免。
又言谑行止,曾不寻研,触过斯发,动沦无纪,终朝纷扰,薄暮不休。
来果昏顽,将由此作。
前念甫谢,后念复兴。
尺流不息,寸阴骤往。
愧悔攒心,罔知云历。
今于十方三世诸佛前,见在众僧大众前,誓心克己,追自悔责,收逊前愆,洗濯今虑,校身诸失,归命天尊。
又寻七尺所本,八微是构,析而离之,莫知其主。
造业者身,身随念灭,而念念相生,离续无已。
往所行恶,造既由心。
行恶之时,其心既染。
既染之心,虽与念灭。
往之所染,即成后缘。
若不本诸真谛,以空灭有,则染心之累,不卒可磨。
今者兴此愧悔,磨昔所染。
所染得除,即空成性。
其性既空,庶罪无所托。
布发顶礼,幽显证成。
此念一成,相续不断。
日磨岁莹,生生不休。
迄至道场,无复退转。
又彼恶加我,皆由我昔加人,若不灭此重缘,则来恶弥遘。
当今断绝,永息来缘。
道无不在,有来斯应。
庶达今诚,要之咸达(《广弘明集》二十八下)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二十馀纸。)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右一部,梁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戒岁七腊,矫以胜相,诸尼妪人,佥称圣道。
彼州僧正,议欲驱摈,遂潜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经。
又写在屏风,经纱映覆,香花供养,云集四部,嚫供烟塞,事源显发。
敕付建康辩核疑状云:「钞略诸经,多有私意妄造,借书人路琰,属辞润色。
狱牒,妙光巧诈,事应斩刑,路琰同谋。
十岁谪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僧正慧超,令唤京师能讲大法师宿德如僧祐昙准等二十人,共至建康
前辩妙光事,即奉旨,与昙准僧祐法宠、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云等二十人,于县辩问,妙光伏罪,事事如牒,众僧详议,依律摈治,天恩免死,恐于偏地,复为惑乱。
长系东冶
即收拾此经,得二十馀本,及屏风,于县烧除。
然犹有零散,恐乱后生。
故复略记,萨婆若陀长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刚德体,弟子名师子(同上)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二
盖闻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岂直优波提舍,祇夜修多而已哉。
是以熙连禅河,质多罗树,七处八会,三清四说,皮纸骨笔,木叶山花,象负之所未胜,龙藏之所不尽。
虽复银函东度,金氎南翻,秦景遥传,竺私记,譬犹得海水一珠,不下昆山片玉
若夫法云深藏,师子雷音,梵志往生,声闻说戒,雪山罗汉之论,鹫岭菩提之法,本无极际,何可胜言。
弘农五张寺者,南阳张元高寓居此地。
昔者千金之族,见徙五陵,大姓之民,移家六郡,盖其流也。
元高五子,负荷遗训,离经辨志,并是成名,入室生光,咸能显德,加以尊承慧业,敬受法门,兄弟同居,共舍为寺。
伽蓝肇建,即以五张为名。
知城居赵信,仍名赵信之城;
殿入萧何,即号萧何之殿。
加以象马无吝,衣裘是舍;
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回成定水
平舆虽盛,岂可独擅二龙,扶风最良,不得专称五马。
寺主三藏大法师法映、邑主洛州刺史张隆等,财行法檀,身心罄竭,兼化乡邑道俗数千,敬造一功德轮,见成三百余部。
雷篆云书,金绳玉检。
削蒸之简,装酸枣之珠。
并入香城,咸封禅阁
坐堂伏槛,羌非湘水之神;
绿房紫的,足拟恭王之殿。
高掌西望,长河北临,鼎气常浮,炉烟咸起。
户牖寥廓,吹万龙门之风;
梁栋峥嵘,落客河源之树。
僧徒云集,不远敦煌之城;
学侣相奔,更合华阴之市。
两陕昔分,实基王化;
二陵今阻,翻驰羽檄。
虞公屈产,交乱风尘;
召伯甘棠,凋零霜露。
虽复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兽;
烽檄是警,实扰移关之民。
是以法王御世,天人论道,汲引四流,周圆五怖,故能调伏怨憎,消除结缚,法水津梁,得无砥柱之难;
香山辙迹,非复终南之险。
天子命我,试守此邦,墨灶未黔,无暧,才临都尉之境,即有楼船之役。
既而南风不竞,北道言旋,幕府既开,邦君且止。
乡俗耆老,依然此别。
属兹法事,须余制文,聊以课虚,为铭云尔:
舍卫之国,祇洹之园,三明极地,八会穷源。
连河竞说,胜辩争论,波提东度,祇夜南翻。
非空即色,离有无言,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身虽系鸟,心避腾猿,禅楼却月,义殿翔鹍,回风香盖,反露珠幡,西临砥柱,东背轘辕。
河鸣阳硖,山响苏门,翔禽歌啭,流涧弦喧。
度河余兽,移关旧村,昔为畿服,今成塞垣。
城疑广武,池似楼烦爟烽并照,象马单奔。
无钟袭,有雨围原,不资十方,谁释三怨。
风倾地柱,火及天元,银钩永固,金牒长存。
封君马首,方事南蕃,言从杨仆,请谢刘昆(《文苑英华》八百五十)
摄大乘论序 陈朝 · 释慧恺
 出处:全陈文卷十八
夫至道弘旷,无思不洽,大悲平等,诱进靡穷,德被含生,理非偏漏。
但迷涂易久,沦惑难息,若先谈出世,则疑性莫启,故设教立方,各随性欲。
唐虞之前,图牒简少,姬周已后,经诰弘多,虽复制礼作训,并导之以俗法,而真假妙趣,尚冥然未睹,故迹隐葱岭以西,教秘沧海之外。
自汉室受命,方稍东渐,爰及晋朝,斯风乃盛,梁有天下,弥具兴隆,历千祀其将半,涉七代而迄今,法兰导清源于前,童寿振芳尘于后,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虽并策分镳,同澜比派,而深浅竞驰,昭晦相杂。
自兹以降,笃好逾广,莫不异轨同奔,传相祖习,而去取随情,开抑殊轸。
慧恺志惭负橐,勤愧聚萤,谬得齿迹学徒,禀承训义,游寓讲肆,多历年所,名师胜友,备得咨询,但综涉疏浅,钻仰无术,寻波讨源,多所未悟,此盖虑穷于文字,思迷于弘旨,明发兴嗟,负心非一,每欲顺风问道,而未知厥路。
三藏法师,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姓颇罗堕,名拘罗那他,此土翻译,称曰亲依,识鉴渊旷,风表俊越,天才高桀,神辩闲纵,道气逸群,德音迈俗,少游诸国,历事众师,先习外典,洽通书奥,苞四韦于怀抱,吞六论于胸衿,学穷三藏,贯练五部,研究大乘,备尽深极;
法师既博综坟籍,妙达幽微,每欲振玄宗于他域,启法门于未悟,以身许道,无惮远游,跨万里犹比邻,越四海如咫尺,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仍值梁季混淆,横流荐及,法师因此,避地东西,遂使大法拥而不畅,未至九江,及游五岭,凡所翻译,卷轴未多,后适闽越,敷说不少。
法师每怀慷慨,所叹知音者希,故伯牙绝弦卞和璧,良由妙旨之典难辩,盈尺之珍罕别。
法师游方既久,欲旋返旧国,经途所互,遂达番禺
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睿表岳灵,德洞河府,经文纬武,匡道佐时,康流民于百越,建正法于五岭,钦法师之高行,慕大士之胜轨,奉请为菩萨戒师,恭承尽弟子礼。
恺昔尝受业,已少涤沈蔽,服膺未久,便致暌违,今重奉值,倍怀蹈舞,复欲餐和禀德,访道陈疑,虽殷勤三请,而不蒙允遂,恍然失图,心魂靡托。
衡州刺史阳山世子欧阳纥,风业峻整,威武贞拔,该阅文史,深达治要,崇澜内湛,清辉外溢,饮贤味道,笃信爱奇,躬为请主,兼申礼事。
法师乃欣然受请,许为翻译。
制旨寺主慧智法师,戒行清白,道气宏壮,志业闲赡,触途必举,匡济不穷,轮奂靡息。
征南长史袁敬,德履冲明,志托夷远,徽猷清简,冰齐质,弼谐蕃正,民誉早闻,兼深重佛法,崇情至理,黑白二贤,为经始檀越,辰次昭阳,岁维协洽,月吕姑洗,神纪句芒,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
法师既妙解声论,善识方言,词有隐而必彰,义无微而不畅,席间函丈,终朝靡息,恺谨笔受,随出随书,一章一句,备尽研核,释义若竟,方乃著文。
然翻译之事殊难,不可存于华绮,若一字参差,则理趣胡越,乃可令质而得义,不可使文而失旨,故今所翻,文质相半,与僧忍等同共禀学,夙夜匪懈,无弃寸阴,即以其年树檀之月,文义俱竟,本论三卷,释论十二卷,义疏八卷,合二十三卷,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清词海溢,深固幽远,二乘由此迷坠,旷壮该含,十地之所宗学,如来灭后将千一百馀年,弥勒菩萨,投适时机,降灵俯接,忘己屈应,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阿僧伽者,此言无著法师,得一会道,体二居宗,该玄鉴极,凝神物表,欲敷阐至理,故制造斯论,惟识微言,因兹得显,三性妙趣,由此而彰,冠冕彝伦,舟航有识,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
法师次弟婆薮盘豆,此曰天亲,道亚生知,德备藏往,风格峻峙,神气爽发,禀厥兄之雅训,习大乘之弘旨。
无著法师所造诸论,词致渊理,玄趣难晓,将恐后生,复成纰紊,故制释论,以解本文,笼小乘于形内,挫外道于笔端,自斯已后,迄于像季,方等圆教,乃盛宣通。
慧恺不揆虚薄,情虑庸浅,乃欲泛芥舟于巨壑,策骀足于长路,庶累豪成仞,聚爝为明。
有识君子,幸宜寻阅其道,必然无失坠也(《释藏》物六)
贺御制开元文字音义状735年3月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右。今月日。
尹凤祥宣敕旨。示臣等圣制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
义微旨远。文省理该。
表隶以训今。存篆以徵古。
释大备。取證于前修。
片言旁通。去嫌于翻字。
信文思之精一。学术之明准。
非圣心之善诱。焉降情于豪素。
臣等忝居近侍。再忭发蒙。
捧戴之诚。实百恒品
望令集贤院更写一本。付外流行。
谨奉状陈贺以闻。谨进。
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述 唐 · 马支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李长者讳通元。莫详所自。
或有询其本者。但言沧洲人。
开元二十七年三月望日。曳策笈。
至于太原孟县西四十里同颖乡。村名大贤。
有高山奴者。尚德慕士。
延纳无倦。长者径诣其门。
山奴谛瞻神仪。知非常器。
遂磬折礼接。请归安居。
每旦唯食枣十颗。柏叶饼子如七大者一枚。
自尔不交外人。掩室独处。
含毫临纸。曾无虚时。
如是者三稔。一旦舍山奴南去五六里。
至马氏古佛堂。自构土室。
寓于其侧。端居宴默。
于兹十年。后复囊挈经书。
遵道而去。二十里馀次韩氏别业。
即今冠盖村焉。忽逢一虎。
当途驯伏。如有所待。
长者语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
可与吾择一栖止处。言毕虎起。
长者徐而抚之。将所挈之囊。
挂于虎背。任其所止。
于是虎望神福山原。直下三十馀里。
当一土龛前。便自蹲驻。
长者旋收囊装。置于龛内。
虎乃屡顾。妥尾而去。
其龛莹洁圆回。广袤寻丈。
自然而有。非人力成。
龛之四旁。旧无泉涧。
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
拔去一古松。高三百馀尺。
及旦。松根之下。
化为一潭。深极数寻。
回环五十馀步。甘逾瑞露。
色夺琉璃。时人号为长者泉
至今澄明。未曾增减。
愆阳之岁。祈之必应。
长者制论之夕。心穷元奥。
口出白光。照耀龛中。
以代灯烛。居山之后。
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
皆可笄年。俱衣大布之衣。
悉以白巾幪首。姓氏居处
一无所言。常为长者汲水焚香。
供给纸笔。卯辰之际。
辄具净馔。甘珍毕备。
置长者前。斋罢彻器。
莫知所止。历于五祀。
曾不阙时。及其著论将终。
遂尔绝迹。谨按华严旧传。
东晋三藏佛驮跋陀罗江都谢司空译经。有二青衣童子。
忽自庭沼而出。承事梵僧。
爇香添瓶。不离左右。
每欲将夕。还潜沼中。
日日皆然。率以为常事。
及译毕写净。沈默无迹。
长者感通。事符曩昔。
长者身长七尺二寸。广眉朗目。
丹唇紫肌。长髯美茂。
修臂圆直。发彩绀色。
毛端右旋。质状无伦。
风姿特异。殊妙之相。
靡不具足。首冠桦皮之冠。
身披麻衣。长裾博袖。
散腰而行。亦无韦带。
居常跣足。不务将迎。
放旷人天。无所拘制。
忽一日出山。访旧止之里。
适值野人聚族合乐。长者遍语之曰。
汝等好住。吾将欲归。
众乃罢乐。惊惶相顾。
咸皆恻怆。必谓长者却还沧洲。
挥涕同词。恳请留止。
长者曰。纵在百年。
会当归去。于是举众却送。
长者入山。至其龛所。
复语之曰。去住常然耳。
汝等可各还家。及众旋踵之顷。
岚雾四起。景物不分。
行路之人。咸共骇异。
翌日。长叟结徒。
登山礼候。但见姿容端俨。
巳坐化于龛中矣。时当三月二十八日
报龄九十六。有一巨蛇。
蟠当龛外。张目呀口。
不可向近。众乃归诚致祝。
某等今欲收长者全身。将营殡葬。
乞潜威灵。愿得就事。
蛇因摄形不现。耆旧潸泣。
择地于大山之阴。累石为坟。
盖取坚净。即神福山逝多兰若。
方山是也。初长者隐化之日。
及成坟之时。烟云凝布。
岩谷震荡。有二白鹤哀唳当空。
二鹿相叫连夕。其馀飞走悲鸣。
满山乡原之人。相率变服。
追攀孺慕。若丧所天。
每当建斋。即坟上云起。
七七如是。良足异夫。
长者平昔之时。每年常于三月末间。
设十方贤圣净会。不以女人造食。
贵使蠲事精诚。至于枣核米泔。
不许辄弃。斋毕任用。
犬彘遍沾。如斯之会。
遵承到今。未曾废绝。
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
于逝多兰若获长者所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一是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
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
能继师志。肩负二论。
同游燕赵。昭示淮泗。
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阅。
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
其为论也。统贯经义。
标表法身。廓性海于无边。
历劫尘而不动。分判众教。
极彼源流。融镕上乘。
会此华藏。俾迷径者获道。
滞教者忘机。可谓毗卢之指归。
华严之日月矣。若非圣人悯世降生。
开导昏暝。孰能条释大典。
指授大心欤。长者行止元微。
固难遐究。虚空不可等度。
况拟求边际耶。比岁僧元觇特抵方山
求长者遗迹。初礼石坟。
次寻龛址。龛前有三株。
一巳□立。俱是长者手植。
长者将化之月。一株遂枯。
至今二株。常有灵鹤结巢于顶。
又于寿阳南界解愁村遇李士源者。乃传论僧之犹子。
示长者真容图。瞻礼而回。
斯为满愿矣。向之云云。
盖在摭实。枝叶华藻。
无所务焉。云居散人马支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