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乐毅论 曹魏 · 夏侯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
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乎!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
其喻昭王曰:「伊尹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
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于盛隆,合其趣于先王。
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
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
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
夫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著于遐迩矣;
举国不谍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
迈全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
牧民明信,以待其弊。
使即墨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
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
仕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
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
昭之东海,属之华裔。
我泽如春,下应如草。
道光宇宙,贤者托心。
邻国倾慕,四海延颈。
思戴燕主,仰望风声。
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
虽淹留于两邑,乃致速于天下。
不幸之变,世所不图。
败于垂成,时运固然。
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
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
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
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
邻国望之,其犹豺虎。
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
亏齐士之节,废廉善之风。
掩宏通之度,弃王德之隆。
二城几于可拔,霸王之事,逝其远矣。
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殊哉?
其邻敌何以相倾?
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
顾城拔而业乖。
岂不知不速之致变?
顾业乖而与变同。
繇是言之,乐生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王右军书帖本《艺文类聚》二十三)
月仪帖 西晋 · 索靖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四
正月具书君白:大蔟布气,景风微发,顺变绥宁,无恙幸甚!
隔限遐涂,莫因良话,引领托怀,情过采葛,企伫难将,故及表问信李麃麃,俱蒙告音,君白。
君白:四表清通俊乂濯景,山无由皓之隐,朝有二八之盛,斯诚明珠耀光之高会,鸾皇翻翥之良秋也。
吾子怀英伟之才,而遇清升之祚,想已天飞,奋翼紫闼,使亲者有迩赖也。
君白。
二月具书君白:侠钟应气,融风扇物,遥愿高宇,使时赞宜,山川攸远,限以成隔。
自我不见,俯仰数年,看涂驰思,言存所亲,裁及告怀,怅焉。
不具,君白。
君白:王路熙和,皇化洋溢,博采英儒,以恢时佐。
辇无叩角之怨,门有搢绅之盛:斯乃潜龙逢九五之运,宝玉值卞氏之明;
已委蓬室之陋,以妥金紫之荣,使亲契有拂冠之庆也。
君白。
三月具书君白:姑洗育物,罄无不宜,延想吾子,随运是康,机度推疏,不面逾纪,分逼哀涂,乌咽良展,驰心投情,庶能感应,具书修问,罔然不具。
君白。
君白:洪化遐布,率土咸宁,秉卞庄之勇者,□武而精道;
之才者,弹冠而待显。
怪以高迈之姿,而怀迷时之志,逮明明之来,缅不识之响。
机运稍移人生若寄;
愿速龙跃,耀于云汉也。
君白。
七月具书君白:夷则布气,暑运西流,遥想足下,动静顺宜。
川涂悠远,乖我谈宴,心存明瑰,精爽驰想。
登高长伫,洟以陨之,不胜劳叹,裁及书问。
君白。
君白:与子少旧,契阔在昔,情款好合,如彼琴瑟。
何图离别,历载十馀,年往□□□□□□□天地之悠长,□人生之险绝;
悼言多感,怅然伤怀。
唯足下宝德育素,以熙万福,叙此故旧。
君白。
八月具书君白:南吕应化,中秋告凉,敬想令问,福履多宜。
山川缅邈,信理希寡,谈面既阔、音问又疏。
倾首延怀,无日不劳,想笃分好,不孤其勤。
亦见信忆旧,裁因数字,行人彭彭,俱数相闻。
君白。
君白:世清道治,圣化光洽,明于博采、唯贤是务。
足下以神龙之贾应景风之求,足陟天阁而德闻四海,允彼具瞻副此群望,窃从草泽,慷慨增愿。
君白。
九月具书君白:无射改卦,广莫布气,气度凉和,宜时顺节。
路乖人隔,邈若天逾,翘首延思,远莫致之。
君子笃好想齐往分,不胜伫企饥渴之怀,故书表问,不能畅情。
君白。
君白:昔忝同门,滥攀君子,子以逸群之才,当贯三千之首,登堂入室研道之奥,虽明暗殊品每亦希颜。
至以乖融,孤陋遐外,旷道离友,益以墙面,无因之积,以书所敬。
君白。
十月具书君白:应钟导运,严霜稍隆,时变物移,感候增怀。
驰心系想,言存所亲,山川路限,不能翻飞。
登彼崇丘,逍遥长望,延伫莫及,思积情疲。
不胜郁陶眷然之感,裁复白,书不悉。
君白。
君白:往春执手,刻会来秋,迎期待面,慊然迟想。
正以逸骥之迹骋于云汉之路,龙骧天府,忘此友信,飞沈壹殊,何缘言嬿?
厚为时节,宝爱光仪。
君白。
十一月具书君白:黄钟吐气,凝寒雾降,温室重裘,和气养神。
休宜幸甚,岁月飞驰,逝不我待,阔自别后。
始忽然逾载,望涂延思,精诚所感,无物不应。
果□来况,德音弥满,耽玩良翰,悟怽爱慰。
增慨不胜抱感,裁因口答,言不具尽。
君白。
君白:昔誓秋归,而奄经半载,匪我愆期,时违书信。
□□之隆,况旨沓密,蚩以逸逾,约以驰鹜,亲爱分隔,齐□□宁。
足下复远□《立支》望邪仓卒不具。
君白。
十二月具书君白:大吕□,度末寒栗烈,明德宜时。
梦想无恙。
分隔逾年,良会乖违,感咏萧艾,言存宿好。
翘翘延领,不胜思积,裁及白书,不能具悉。
君白。
君白:不图一别,便成永隔,瞻彼修路,从此乖限。
情经运候,思兴感物,发言存信,洟以流坠。
足下□严,度同此怀,信使知问。
君白董逌广川书跋》云:人评书,以索靖王逸少,而欧阳询卧碑下,近世惟《淳化官帖》中有书,其后购书四方得《月仪》十一章,今入续帖中。然于前书亦异。李嗣真曰:有《月仪》三章,观其趣尚大为遒竦。今《月仪》不止三章,或谓昔人离析。然书无断裂,殆唐人临写者。)
与释某书 东晋 · 卫铄
 出处:全晋文
卫稽首和南。
近奉敕写急就章,遂不得与师书耳。
但卫随世所学,规摹钟繇,遂历多载,年廿,著诗论草隶通解,不敢上呈。
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师可诣晋尚书馆书耳。
仰凭至鉴,大不可言。
弟子李氏卫和(《淳化阁帖》五)
笔阵图 东晋 · 卫铄
 出处:全晋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匪乎银钩。
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其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若初学书,先须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丨”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
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书道毕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一,《御览》七百四十八,案,朱长文墨池编以此为王羲之书论。长文又云,旧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略,以为卫夫人之辞。)
会稽王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古人耻其君不为,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
《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今外不宁,内已以深。
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
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馀一。
旦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
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
今运无还期,徵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
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
若不得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
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
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
国家之虑深矣,深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
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吾素自无廊庙,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故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晋书·王羲之传》)
又遗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
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
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
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求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
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徵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
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
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
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
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
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
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
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
检校诸县,无不皆尔。
馀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
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
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
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
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
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
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
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
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
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晋书·王羲之传》)
谢安 其二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君尝得小笙。
笙是名器,往闻者若令诸君闻之,乃当可不言。
而云见今笙者皆不以为佳,恐是不能好也(旧写本《书钞》一百十引王兴之谢安书云云,张溥编入《羲之集》,或所见《书钞》,兴安作羲也。姑从之。)
谢万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
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
违天不祥。
顷东游还,修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
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君谓此何如?
比遇重熙,去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
衣食之馀,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耶!
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晋书·王羲之传》,张彦远《法书要录》十。)
又遗谢万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
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
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
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
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晋书·王羲之传》,《通鉴》一百。)
与人书 其一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艺文类聚》九。)
杂帖 其三十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六月十九日羲之白:使还,得八日书,知不佳,何尔耿耿!
仆日弊而得此热,忽忽解日尔,力遣不具。
王羲之(案:此帖《法书要录》后又重出。)
杂帖 其四十八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得书,知足下问,吾《骨亢》髂(上下党反,下口亚反,腰骨。)拘痛,俯仰欲不得,此何理耶?
愿辄与相见,无尽治,宜足下得益,使之不疑也。
但月又未,阴沈沈恐不可针,不知何以教,目前甚忧《卒页》。
王羲之
谢二侯 其一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山下多日,不得复意问;
一昨晚还,未得遣书。
得告,知中冷不解。
更壮湿,甚耿耿!
服何药耶?
仆此日差胜,寻知问。
王羲之顿首。
谢二侯 其二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羲之顿首:向又惨惨自举哀,乏气勿勿,知便当西,且不相知来。
想熊能更言问,力遣不次,王羲之顿首。
谢二侯 其九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念足下穷思兼至,不可居处,雨气无已,卿复何似?
耿耿善将息,吾故劣,力知问。
王羲之
吾何当还 其十四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未复知闻晴快,卿转胜,向平复也。
犹耿耿。
想上下无恙,力知问不具,王羲之敬问。
吾何当还 其二十三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十五日羲之报,近甚仓卒,得十三日音,知卿佳,慰之。
力及阳主,书不一一,羲之报。
杂帖 其二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三
足下差否?甚耿耿。
喉中不复燥耳,故知问。
具示,王羲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