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后册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河西三十年破带石乐七年(《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引崔鸿《北凉录》,沮渠蒙逊永和三年,大风震电,于电所得石册,案,今屠乔孙本系此事于茂虔之永和四年,六帖及此以永和为蒙逊年号与晋宋书异。)。
沮渠茂虔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茂虔一作牧犍,蒙逊第三子,以元嘉十年袭位,改元永和。明年,授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在位七年,为魏太武所执。
答沮渠茂虔诏(十一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三
故使持节侍中都督秦、河、沙、凉四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牧河西王蒙逊,才兼文武,勋济西服。爰自万里,款诚夙著。方仗忠果,翼宣远略。奄至薨殒,凄悼于怀。便遣使吊祭,并加显谥。嗣子茂虔,纂戎前轨,乃心弥彰。宜蒙宠授,绍兹蕃业。可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宋书·氏胡大且渠蒙逊传》)。
下沮渠无讳诏(十九年六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三
往年狡虏纵逸,侵害凉土。河西王茂虔,遂至不守。沦陷冠逆,累世著诚,以为矜悼。次弟无讳,克绍遗业,保据方隅,外结邻国,内辑民庶,系心阙庭,践脩贡职,宜加朝命,以褒笃勋,可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宋书·氐胡大且渠蒙逊传》)。
下沮渠安周诏(二十一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三
故征西大将军河西王无讳弟安周,才略沈到,世笃忠款,统承遗业,民众归怀。虽亡士丧师,孤立异所,而能招率残寡,攘寇自今、宜加荣授,垂轨先烈。可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领西域戊己校尉、凉州刺史河西王(《宋书·氐胡大且渠蒙逊传》。)。
永阳侯刘升子服制议 南朝宋 · 荀万秋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九
南面君国,继体承家,虽则佩觿,未阙成德,君父名正,臣子不容服殇,故云「臣不殇君,子不殇父」。推此,则知傍亲故依殇制。东平冲王已经前议。若升仕朝列,则为大成,故鄱阳哀王追赠太常,亲戚不降。愚谓下殇以上,身居封爵,宜同成人。年在无服之殇,以登官为断。今永阳国臣,自应全服,至于傍亲,宜从殇礼(《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二,大明五年七月左丞荀万秋等参议。)。
阿毗昙毗婆沙论序 南朝宋 · 释道挻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二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定,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馀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丧,重梦方始。虽前胜迦旃延撰《阿毗昙》以拯颓运,而后进之贤,寻其宗致。儒墨竞构,是非纷如(一作「纷然」。)。故乃澄神玄观,搜简法相,造《毗婆沙》,抑止众说。或即其殊辩,或标之铨评,理致渊旷,文略(一作「文蹄」。)艳博,使西域胜达之士,莫不资之以镜心,鉴之以朗识。而冥澜(一作「溟澜」。)潜洒,将洽殊方。然理不虚运,弘之由人。大沮渠河西王者,天怀遐廓,标诚冲寄。虽迹缠纷务,而神栖玄境,用能丘壑廓庙,馆第林野,是使渊叟投竿,岩逸来庭,息心升堂,玄容(一作「客」。)入室,诚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门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博关奇趣,远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险,爰至葱西。综览梵文,义承高旨,并获其梵本十万馀偈。既达凉境,王即欲令宣译。然惧环(一作「寰」。)中之固,将或未尽,所以侧席虚襟,企瞩明胜。时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周流敷化,会至凉境,其人开悟渊博,神怀深邃,研味钻仰,逾(一作「喻」。)不可测。遂以乙丑之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理味。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馀人,考文详义,务存本旨,除烦即实,质而不野。王亲屡回御驾,陶其幽趣,使文当理诣,片言有寄。至丁卯岁七月,上旬都讫,通一百卷。会凉城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中,探练(一作「探深」。)幽趣,故每至新异,希(一作「悕」。)仰奇闻,其年岁首,更写已出本六十卷,令送至宋台。宣布未闻,庶令日新之美,敞于当时;福祚之兴,垂于来叶。挻以微缘,豫参听末。欣遇之诚,窃不自默,粗列时事,以贻来哲(《释藏》宫一,又迹十。)。
移答魏宜勒库莫提 南北朝 · 徐州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
知以杨难当投命告败,比之穷鸠,欲动众以相存拯。救危恤难,有国者之所用心。虽然,移书之言,亦已过矣。何者?杨氏先世以来,受晋爵号,修职守藩,为我西服。十载之中,再造逆乱,号年建义,猖狂妄作,为臣不忠,宜加诛讨。又知难当称臣彼国,宜是顾畏首尾,两属求全。果是纯臣,服事于魏,何宜与人和亲,而听臣下纵逸。昔景平之末,国祚中微,彼乘我内难,侵我司、兖。是以七年治兵,义在经略,三帅涉河,秋毫不犯,但宗此信誓,不负约言耳。彼伺我军,仍相掩袭,俘我甲士,剪我边民,是彼有两曲,我有二直也。司马楚、文思亡命窜伏,鲁轨、刁雍,实为虿尾,而拥其逋逃,开其疆场,元显无子,焉得天助,谬称假托,何足以云。又讥窃兴师旅,不相关移,若如来言,又非所受。黄龙国主受我正朔,且渠茂虔父子归款,彼皆残灭俘馘,岂有先言。况仇池奉晋十世,事宋三叶,九伐所加,何伤于彼。
仆闻师曲为老,义作乱雄,言贵称情,不在夸大。移书本诣梁益,而谬来鄙府,大人不远,幸无过谈(《宋书·索虏传》,元嘉十九年,虏镇东将军武昌王,宜勒库莫提移书益梁二州,往伐仇池,侵其附属而移书越诣徐州,徐州移答。)。
为太武帝让沮渠牧犍书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六
王外从正朔,内不舍僭。罪一也。民籍地图,不登公府,任土作贡,不入作贡,不入司农。罪二也。既荷王爵,又受伪官,取两端之荣,邀不二之宠。罪三也。知朝廷志在怀远,固违圣略,切税商胡,以断行旅。罪四也。扬言西戎,高自骄大。罪五也。坐自封殖,不欲入朝。罪六也。北托叛虏,南引仇池,凭援谷浑,提挈为奸。罪七也。承敕过限,辄假征、镇。罪八也。欣敌之全,幸我之败,侮慢王人,供不以礼。罪九也。既婚帝室,宠逾功旧,方恣欲情,蒸淫其嫂。罪十也。既违伉俪之体,不笃婚姻之义,公行鸩毒,规害公主。罪十一也。备防王人,候守关要,有如寇仇。罪十二也。为臣如是,其可恕乎?先令后诛,王者之典也。若亲率群臣,委贽郊迎,谒拜马首,上策也。六军既临,面缚舆梓,又其次也。如其守迷穷城,不时悛悟,身死族灭,为世大戮。宜思厥中,自求多福也(《魏书·沮渠牧犍传》。世祖亲征之,诏公卿为书让之。)。
投书敦煌城东门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八
凉王三十年,若七年(《魏书·沮渠牧犍传》。初太延中,有一父老投书于敦煌城东门,忽然不见,其书一纸八字。)。
丹书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八
河西河西三十年,破带石,乐七年(《魏书·沮渠牧犍传》。又于震电之所得石丹书。)。
崔浩论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三、《淮海集》卷二一、《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三二、《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五
臣闻有有道之士,有有才之士。至明而持之以晦,至智而守之以愚,与物并游,而不离其域者,有道之士也。以明济明,以智资智,颖然独出,不肯与众为耦者,有才之士也。夫有道之与有才相去远矣,不可不知也。史称崔浩自比张良,谓稽古过之。以臣观之,浩曾不及荀、贾,何敢望子房乎?夫子房之于汉,荀攸、贾诩之于魏,浩于元魏,运筹制胜,算无遗策,实各一时之谋臣也。高祖以子房与韩信、萧何为三人杰,用之以取天下。韩信王楚数十城,萧何封侯第一,而子房独愿封留而已。及太子监关中兵,乃行少傅事,晏然处于叔孙通之下,了无矜伐不平之意。故司马迁以为无智名,无勇功,可谓有道之士也。荀、贾虽不足以与于此,然攸谋谟帷幄,时人子弟莫知其言;诩亦阖门自守,退无交私,皆以令终。故陈寿以为良、平之亚,虽有才之士,亦颇闻君子之道者也。浩则不然,其设心惜意,惟恐功之不著,名之不显而已。李顺之死,浩既有力,而奏《五寅元历》,章尤夸诞,妄诋古人。所撰图书,至镵石道傍,公彰直笔。明哲之所为,固如此乎?正孟子所谓「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适足以杀其身而已」。盆城括之流也。以此论之,浩曾不及荀、贾明矣,何敢望子房乎?夫以其精治身,以绪馀治天下,功成事遂,奉身而退者,道家之流也。观天文,察时变,以辅人事,明于末,而不知本,阴阳家之流也。子房始游下邳,受书圯上老人,终曰:「愿弃人间,从赤松子游耳」。则其术盖出于道家也。浩精于术数之学,其言荧惑之入秦,彗星之灭晋,与夫兔出后宫、姚兴献女之事,尤异,及黜庄老,乃以为矫诬之言,则其术盖出于阴阳而已,此其所以不同也。然高帝用子房之谋,弃咸阳,还定三秦,灭项羽于垓下;太武用浩,亦取赫连昌,破蠕蠕,平沮渠牧犍于凉州。惠帝得不废者,子房之本谋;而太武为国副主,亦自浩发之。其迹盖相似也。呜呼,岂欲为子房,而不知所以为子房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