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答支遁书 东晋 · 竺道潜
出处:全晋文
欲来便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隐(《高僧传》四:潜还郯峁山,遁致书潜,求买峁山之侧沃洲,潜答。)。
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 其五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二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高僧传》支遁)。
答何衡阳书 南朝宋 · 宗炳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
所送琳道人《白黑论》,辞清致美,但吾暗于照理,犹未远其意。
既云幽冥之理,不尽于人事,周孔疑而不辨,释氏辨而不实,然则人事之表,幽暗之理,为取廓然唯空,为犹有神明邪?若廓然唯空,众圣庄老,何故皆云有神?若有神明,复何以断其不实如佛言?今相与共在常人之域,料度近事,犹多差错,以陷患祸,及博弈粗艺,注意研之。或谓生更死,谓死实生。近事之中,都未见有常得而无丧者,何以决断天地之外,亿劫之表,冥冥之中,必谓所辨不实邪?若推据事。不容得实,则疑之可也。今人形至粗,人神实妙,以形从神,岂得齐终?心之所感,崩城陨霜,白虹贯日,太白入昴,气禁之医,心作水火,冷暖辄应。况今以至明之智,至精之志,专诚妙彻,感以受身,更生于七宝之士,何为不可实哉。
又云:析毫空树,无伤垂荫之茂;离材虚室,无损轮奂之美。贝锦以繁采发华,和羹以盐梅致旨。以塞本无之教,又不然矣。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者皆空也,垂荫轮奂处,物自可有耳,故谓之有谛。性本无矣,故谓之无谛。吾虽不悉佛理,谓此唱居然甚矣。自古千变万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当其盛有之时,岂不常有也,必空之实,故俄而得以空邪?亦如惠子所谓「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死睨之实,恒预明于未生未中之前矣。愚者不睹其理,唯见其有,故齐侯摄爽鸠之馀伪,而泣恋其乐。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自颜已下,则各随深浅而味其虚矣,若又逾下,纵不能自清于至言,以倾爱竞之惑,亦何常无仿佛于一毫?岂当反以一火增寒,而更令恋嗜好之欲乎?乃云明无常增渴荫之情,陈苦伪笃竞辰之虑,其言过矣。
又以舟壑塘驷之论,已盈耳于中国,非理之奥,故不举为教本,谓剖析此理,更由指掌之民。夫舟壑潜谢,佛经所谓见在不住矣,诚能明之,则物我常虚,岂非理之奥邪?盖悟之者寡,故不以为教本耳。支公所谓未与佛同也。何为以素闻于中国,而蔑其至言哉?又以效神光无径寸之明,验灵变无纤芥之实,徒称无量之寿,孰见期颐之叟。诸若此类,皆谓于事不符。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皆由诚信幽奇,故将生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今没于邪见,慢诞灵化,理固天隔,当何由睹其事之符乎?夫心不贪欲,为十善之本,故能俯绝地狱,仰生天堂,即亦服义蹈道,理端心者矣。今内怀虔仰,故礼拜悔罪;达夫无常,故情无所吝。委妻子而为施,岂有邀于百倍?复何得乃云不由恭肃之意,不乘无客之情乎?泥洹以无乐为乐,法身以无身为身。若本不希拟,亦可为增耽逸之虑,肇好奇之心。若诚餐仰,则耽逸稍除,而获利于无利矣。又何关利竞之俗乎?
又云:道在无欲,而以有欲要之,俯仰之间,非利不动,何诬佛之深哉!夫佛家大趣,自以八苦皆由欲来,明言十二因缘,使高妙之流,朗神明于无生耳。欲此道者,可谓有欲于无欲矣,至于启导粗近,天堂地狱,皆有影响之实,亦由于公以仁活招封,严氏以好杀致诛。畏诛而欲封者,必舍杀而脩仁矣,厉妙行以希天堂,谨五戒以远地狱。虽有欲于可欲,实践日损之清途,此亦西行而求郢,何患其不至哉。又嫌丹青眩媚采之目,土木夸好壮之心,成私树之权,结师党之势,要厉精之誉,肆陵竞之志,固黑蝗之丑,或可谓作法于凉,其弊犹贪耳。何得乃慢佛云作法于贪邪?王莽窃《六经》以篡帝位,秦皇因朝觐而构阿房,宁可复罪先王之礼教哉。
又云宜废显晦之迹,存其所要之旨。示来生者,蔽亏于道释不得已,请问其旨,为欲何要?必欲使利迁善,以遂其性矣。夫圣无常心,就万物以为心耳。若身死神灭,是物之真性,但当即其必灭之性,与周孔并力致教,使物无禀,则迁善之实,岂不纯乎?何诳以不灭,欺以佛理,使烧祝发肤,绝其《片半》合,所遏苗裔,数不可量。为害若是,以伤尽性之美,释氏何为其不得已乎?若不信之流,亦不肯脩利而迁善矣。夫信者,则必耆域、犍陀勒,夷陀蜜、竺法乘、帛法祖、竺法护、于法兰、竺法行、于道邃、阙公则、佛图澄、尸梨蜜、郭文举、释道安、支道林、远和尚之伦矣。神理风操,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后,宁当妄有毁人理,落簪于不实人之化哉?皆灵奇之实,引绵邈之心,以成神通清真之业耳。
足下籍其不信,远送此论,且世之疑者,咸亦妙之,故自力白,答以尘露众情。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兴丧所大,何得相与共处以可否之间?吾故罄其愚思,制《明佛论》以自献所怀。始成,已令人书写,不及此信,晚更遣信可闻,当付往也。宗炳白(《弘明集》三。)。
法论目录序 南齐 · 陆澄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第一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擿分。合之则体全,别之则文乱。置难形神,援譬薪火,庾阐发其议,谢瞻广其意。然桓谭未及闻经,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其缀附也。牟子不入教门,而入缘序,以特载汉明之时,像法初传故也。魏祖答孔,是知英人开尊道之情;习生贻安,则见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书,指存两事。又支遁敷翰远国,述江南僧业,故兼录(《释藏》百二,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法论目录序》)。
无量义经序 南齐 · 刘虬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法,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一极正觉,任机而通。流转起灭者,必在苦而希乐,此叩圣之感也。顺通示现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应也。根异教殊,其阶成七。先为波利等说五戒,所谓人天善根,一也。次为拘邻等转四谛,所谓授声闻乘,二也。次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所谓授缘觉乘,三也。次为上根举六波罗蜜,所谓授以大乘,四也。众教宜融,群疑须导,次说《无量义经》,既称《得道差品》,复云未显真实,使发求实之冥机,用开一极之由绪,五也。故《法华》接唱,显一除三,顺彼求实之心,去此施权之名,六也。虽权开而实现,犹掩常住之正义,在双树而临崖,乃易我净之玄音,七也。过此以往,法门虽多,撮其大归,数尽于此。亦犹众声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无量义经》,虽《法华》首载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说,每临讲肆,未尝不废谈而叹,想见斯文。忽有武当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胃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日,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不择夷险。以齐建元三年,复访奇搜秘,远至岭南,于广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隶书,口解齐言,欲传此经,未知所授。表便殷勤致请,心形俱至,淹历旬朔,仅得一本。仍还峤北,赍入武当。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顶戴出山,见校弘通。奉觌真文,欣敬兼诚,咏歌不足,手舞莫宣。辄虔访宿解,抽刷庸思,谨立序注云:
自极教应世,与俗而差,神道救物,称感成异。玄圃已东,号曰太一;罽宾已西,字为正学。东国明殃庆于百年,西域辩休咎于三世。希无之与修空,其揆一也。有欲于无者,既无得无之分,施心于空者,岂有入空之照。而讲求释教者。或谓会理可渐。或谓入空必顿,请试言之,以筌幽寄。
立渐者以万事之成,莫不有渐,坚冰基于履霜,九成作于累土。学人之入空也。虽未圆符,譬如斩木,去寸无寸,去尺无尺,三空稍登,宁非渐耶?立顿者,以希善之功,莫过观法性,法性从缘,非有非无。忘虑于非有非无,理照斯一者,乃日解空;存心于非有非无,境智犹二者,未免于有。有中伏结,非无日损之验,空上论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纳罗汉于一听,判无生于终朝,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妙得非渐,理固必然。既二谈分路,两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论无生,以七住为道慧阴足,十住则群方与能,在迹斯异,语照则一。安公之辩异观,三乘者始篑之因称,定慧者终成之实录,此谓始求可随根而三,入解则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难既夷,乃无有三;险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则名一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罗汉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树王之谓。斩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渐。无生之证,生尽故其照必顿。
案三乘名教,皆以生尽照息,去有入空。以比为道,不得取像于形器也。今无量义亦以无相为本,若所证实异,岂曰无相?若入照必同,宁曰有渐。非渐而云渐,密筌之虚教耳。如来亦云:空拳诳小儿,以此度众生。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聊举大较,谈者择焉(《释藏》草九又迹九。)。
棋品序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
奕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支公以为手谈,王生谓之坐隐。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虽复理生于数,研求之所不能涉;义出乎几,爻象未之或尽。圣上听朝之馀,因日之暇,回景纡情,降临小道。以为凝神之性难限,入玄之致不穷。今撰录名氏,随品详尽,俾粹理深情,永垂芳于来叶(《艺文类聚》七十四)。
高僧传论 其二 义解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释迦缄嘿于双树。将知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体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像以传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巳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获巳而陈之。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终至鹤林,以三点为圆极。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象观尤负而弗穷,龙宫溢而未尽,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喜,其在法师乎。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终令般若盛于东川,忘相传乎季末。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传化之美,功亦亚焉。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成就,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实赖伊人。远公既限以虎溪,安师乃更同辇,舆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言嘿动静,所适唯时。四翁赴汉,用之则行也。三闾辞楚,舍之则藏也。经云:「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杖者」。安虽一时同辇,乃为百民致谏。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其后荆陕著名,则以翼遇为言初;庐山清素,则以持永为上首。融恒影肇,德重关中,生睿畅远,领宗建业;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超进、惠基,乃扬浙东之盛。虽复人世迭隆,而皆道术悬会。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功效之美,良足羡焉(高僧传、八)。
与沙门慧皎书 南梁 · 王曼颖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力寻始竟,但见伟才。纸弊墨渝,迄未能罢。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年岁五百,时经六代。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荷锡东都。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咸作舟梁,大为利益。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昭示后昆,揄扬往秀。而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册。晋史见舍,复恨局当时;宋典所存,颇因其会。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感应或所商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旁文,未足光阐。间有诸传,文非隐括。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康泓专纪单开,王季但称高座,僧瑜卓尔。独载,立畅超然孤录。唯释法进所造,王巾有著。意存该综,可擅一家。然进名博而未广,巾体立而不就。梁来作者,亦有病诸。僧祐成兰,既同法济之责;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笔。绵互古今,包括内外。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玄约岂加,以高为名。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同之二三诸子。前后撰述,岂得洁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方入簉龙函,上登鳞阁,出内琼笈,卷舒玉笥。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馀,触途多昧。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弈之书。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惮支遁才俊耳。不见旬日,穷情已劳。扶力此白,以代诉尽。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梁高僧传》十四)。
赋得杂言咏栗诗 陈朝 · 陆玠
货见珍于有汉。木取贵于隆周。
英肇萌于朱夏。实方落于素秋。
委玉盘。杂椒糈。
将象席。糅珍羞(○《初学记》二十八作梁陆玢。文苑英华三百二十六作陈陆玢。《诗纪》百一。○逯按。玢乃玠之讹。大正藏高僧传支遁传卫玠。宫本玠作玢。是其比。)。
贻仙城慧命禅师书 其一 隋 · 戴逵
出处:全隋文卷十二
窃以渭清泾浊,共混朝宗之源,松长箭短,同秉坚贞之质。幸赖含灵五常,理宜范围三教。是以阙里儒童,阐礼经于洙济;苦县迦叶,迁妙道于流沙。虽牢笼二仪,盖限兹一世。岂如兴正法于鹿苑,荡妄想于鹫山?半满既陈,权实斯显。诚教有浅深,人无内外。禅师德声远震,行高物表,摄受四依,因牧羊而成诵,负笈千里,历龙宫而包括,故能内贯九部,总雪山之秘藏,外该七略,备璧水之典坟。支遁天台之铭,竺真罗浮之记,昙赋七岭,汰咏三河。宝师妙析庄生,璩公著论袁集,若吞云梦,如指诸掌。加以妙持净戒,如护明珠,善执律仪,譬临悬镜。禀罗云之密行,踵宾头之福田。抚挹定水,便登觉观。高荫禅枝,将逾喜舍。是以不远潇湘,来仪沔陆。植杖龙泉,仍为精舍。回车驾首,即创伽蓝。凿领安龛,讵假聚沙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地。开士云会,袂似华阴。法侣朋冲,众齐稷下。禅室晨兴,时芳杜若。支提暮启,暂入桃源。香山梵响,将阮啸而相发。日殿妙音,与孙琴而齐韵。紫盖贞松,仍麾二辨。洪崖神井,即莹高心。故以才堪买山,德迈同辇,崇峰景行,墙仞悬绝。弟子业风鼓虑,欲海沈形。洎渚宫沦覆,将近二纪。昼倦坐驰,夜悲愕梦。未能忘怀彼我,归轸一乘。遣荡胸襟,朗开三达。既念鼠藤,弥伤鸟系。昔在志学,家传赐书。五礼优柔,三元餍饫。颇绝韦编,构述馀绪。爰登弱冠,捃摭百家。及乎从仕,留连文翰。虽未能探龙门而梯会稽,赋鹪鹩而咏鹦鹉,若求其一介,亦仿佛古人。但悟深聚泡,情悲交臂。常欲蝉蜕俗解,贪味真如。一日郧城讯修,隗馆屈膝,情欣系袜,遇同进履,未尽开襟,遽嗟飘忽。寻望拂衣世网,脱屣牵丝。沧浪濯缨,汉阴抱瓮。行餐九转,用遣幽忧。渐悟三空,将登苦忍。仙梁观玉,不废从师。深涧折桃,无妨请益。所希弥天胜气,乍酬凿齿。雁门高论,时答嘉宾。冬暧如春,愿珍清轨。室迩人遐,弥轸襟带。馀辞残简,望回金玉(《广弘明集》二十七,《续高僧传》二十一)。
致慧净法师书 隋末唐初 · 释法琳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词义包举。比喻超绝。璨璀眩离朱之目。铿锵骇师旷之耳。固以妙尽寰中。事殚辩囿。譬玉衡之齐七政。犹溟海之统百川。焕焕乎。巍巍乎。言过视听之外。理出思议之表。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至如住无所住。兼修之仪在焉。为无不为。齐应之功宏矣。将令守雌厚颜。独善腼容。乃理异之显哉。岂元同之可得。夫立像以表意。得意则像忘。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非忘其不忘。而小大之殊有异。是知日月既出。无用爝火之光。时雨既降。何烦浸灌之泽。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故吾去也。因故去而辩无常。新吾来也。藉新来以谈缘起。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或谈业理。以明熏习。乍开报分。以释自然。意出情端。旨超文外。报分有在。凫鹤自忘其短长。业理相因。草蜂各任其飞化。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体真会俗。岂不然欤。详中舍天挺之才。未等若人尽理之说。子期有惭于丧偶。颜生有愧其坐忘。可以息去取之两端。泯颠沛之一致。楚既得之。齐亦未为失也。法师博物不偫。智思无限。当今独步。即日梁栋。既为众所知识。实亦名称普闻。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扇元风于鹤籥。振法鼓于龙楼。七贵挹其波澜。五师推其神隽。既耸垂天之翼。又纵横海之鳞。支遁之匹王何。宁堪并驾。帛祖之方嵇阮。未足连衡。用古俦今。君之有矣。琳谢病南山。栖心幽谷。非出非处。荡虑于风云。无见无闻。寄情于泉石。偶观名作。实遣繁忧。乍览琼章。用祛痼疾。徘徊吟讽。循环卷舒。蕴蓄怀袖之中。不觉纸劳字故。略申片意。谨此白书。
谢皇后施袈裟杂物启 初唐 · 玄奘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沙门元奘启。垂赐衲并杂物等。捧对惊惭。不知比喻。且金缕上服。传自先贤。或无价□衣。闻诸圣典。未有穷神尽妙。目击当□如今之赐者也。观其均彩浓淡。黻衣不能逾其巧。裁缝婉密。杂缕无以窥其际。便觉烟霞入室。兰囿在身。旋俯自瞻。顿增荣价。昔道安言珍秦代。未遇此恩。支遁称礼晋朝。罕闻斯泽。唯元奘庸薄。独窃洪私。顾宠循躬。弥深战汗。伏愿皇帝皇后富众多之子孙。享无疆之福祚。长临玉镜。永御宝图。覆育偫生。与天无极。不任惭佩之至。谨启谢闻。施重词轻。不能宣尽。
红楼院应制(一作僧广宣诗) 初唐 · 沈佺期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
支遁爱山情谩切,昙摩泛海路空长。
经声夜息闻天语,炉气晨飘接御香。
谁谓此中难可到,自怜深院得徊翔。
鹰鹘图赞序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鸟之鸷者。曰鹰曰鹘。鹰也者。名扬于尚父。义见于诗。鹘也者。迹隐于古人。史阙其载。岂昔之多识。物亦有遗。将今而嘉生。材无不出。为所呼之变。与所记之不同者耶。然于羽族之中。绝有豪杰之表。气感刚悍。体侔铦锋。顾视之间伟如也。夫授以劲翮。意不偫飞。资其利觜。义在鲜食。生有自然之权。用无可抑之势。古之言武士法吏。齐名比义者。以其严若郅都。飞若李广。委质于所事。报功于所养。不惮摧翼以亏勇。不立垂枝以屈节。是鸟也。向之拟议。不亦宜乎。夫鸾与凤将感于仁。所不及也。鸡与鹤犹较其德。彼何有焉。况其馀虽飞虽鸣。凡者怪者。肉非登俎。才非下鞲。威力不敌。偫噪无益。然后知二禽之为用。众鸟之绝伦者也。故君子韪其然。工人图其状。以象武备。以彰才美。虽未极其天姿。有以见其风骨矣。昔支遁道林常养名马。自云重其神骏。斯图也。非彼人之徒欤。
宴荣二山池(一题作宴荣山人池亭) 盛唐 · 孟浩然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引用典故:右军鹅 倒著接䍦 荣期 支遁马
甲第开金穴(一作金张宅),荣期乐自多。
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携(一作嵇)琴入,花邀载酒(一作戴客)过。
山公来取醉,时唱接䍦歌。
宿立公房 盛唐 · 孟浩然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引用典故:买山 玄度
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
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
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
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盛唐 · 孟浩然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引用典故:右军鹅 支遁
给园支遁隐,虚寂养身(一作闲)和。
春晚群木秀,间(一作关)关黄鸟歌。
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
炎(一作花)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 盛唐 · 孟浩然
五言排律 押文韵
引用典故:支公 右军
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军。
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竹蔽(一作开)檐前(一作窗里)日,雨随阶下云。
周(一作同)游清荫遍,吟卧夕阳曛。
江静棹歌歇,溪深樵语闻。
归途未忍去,携手恋清芬。
还山贻湛法师 盛唐 · 孟浩然
押真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引用典故:海鸥 支公
幼(一作幻)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
晚途归旧壑,偶与支公邻。
导以微妙法,结为清净因(近本无以上二句,下有“喜得林下契,共推席上珍。念兹汎苦海,方便示迷津”四句)。
烦恼业顿舍,山林情转殷。
朝来问疑义,夕话得清真。
墨妙称古绝,词华惊世人。
禅房闭虚静,花药连冬春。
平石籍琴砚,落泉洒衣巾。
欲知冥灭意(一作意冥灭),朝夕海鸥驯。
徵君宅(今祇洹寺是) 盛唐 · 许景先
押词韵第六部
徵君昔嘉遁,抗迹遗俗尘。
了心悟有物,乘化游(一作入)无垠。
道丧历千载,复存颍阳真。
上虞佳山水,晚岁耽隐沦。
内史既解绶,支公亦相亲。
儒道匪远理,意胜聊自欣。
洄沿南溪夕,流浪东山春。
石壁践丹景,金潭冒绿蘋。
探鍊备海峤,赏心寓情人。
奈何灵仙骨,锹(一作敛)翮瑶池津。
寥寥虚白宇,夙创招提因。
家风缅多尚,玄德谢无邻。
谬陪金门彦,矫迹侍紫宸。
皇恩竟已矣,遗烈庶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