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郡守钱南浦迁任江宁诗以送之 其一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十二
朱轓轻拂草芊芊,万顷桑麻万井烟。
人为范公歌五裤,天教白傅住三年。
高楼柳色金陵胜,古驿花深铁瓮连。
共饮西江江上水,恩波依旧到门前。
其七 北宋末 · 陈克
 押灰韵
俯临铁瓮重城迥,远接金陵胜气来。
论董书绝句 其三 清 · 张照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消残智胜如来墨,实札香光永不渝。
莫怪三千人拂席,只缘未睹髻中珠。
兴安尹齐士贤乡同年 明 · 张弼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塘水东西绕县流,与安父老说齐侯。
相逢我忆金陵胜,共醉天香十五秋。
来汉地四部序录 其四 弥沙塞律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弥沙塞者,佛诸弟子,受持十二部经,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
此名为五分律,比丘释法显师子国所得者也。
《法显记》云:「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
摩诃乘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复得一部钞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又得《杂诃毗昙心》,可六千偈,又得一部綖经,二千五百偈。
又得一卷《方等泥洹经》,可五千偈,又得《摩诃僧祇阿毗昙》,法显住三年,学梵书梵语悉写之,于是还。
又至师子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部梵本,法显晋义熙二年还都。
岁在寿星,众经多译,唯《弥沙塞》一部,未及译出而亡。
宋景平元年七月,有罽宾律师佛大什来至京师其年冬十一月琅邪王练、比丘释慧严竺道生龙光寺请外国沙门佛大什出之。
时佛大什手执梵文,于阗沙门智胜为译,至明年十二月都讫(同上)
李交州淼难佛不见形 南朝宋 · 释道高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三
释道高白:奉垂问至圣显晦之迹,理味渊博,辞义照洗,敬览反覆,弥德音,使君垣墙崇邃,得门自难,辄罄愚管,罔象玄珠。
夫如来应物,凡有三焉,一者见身,放光动地。
二者正法,如佛在世。
三者像教,仿佛仪轨。
仿佛仪轨,应今人情,人情感像,孰为见哉?
故《净名经》云:「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至于翅头、末城、龙华三会,人情感见,孰为隐哉?
故《法华经》云: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儴祛之宫,孱然可期,西方根源,何为不睹?
而世之疑者,多谓经语不符,暗寄情少。
咸以不睹生滞。
夫三皇五帝,三代五霸,姬旦孔丘,删诗制礼,并闻史籍,孰睹之哉?
释氏震法鼓于鹿园,夫子扬德音于鄹鲁,皆耳眼所不得,俱信之于书契。
若不信彼,不患疑此。
既能了彼,何独滞此?
使君圣思渊远,洞鉴三世,愿寻寿量未尽之教,近取定光儒童之迹,中推大通智胜之集,以释众人之幽滞,若披重霄于太阳。
贫道言浅辞拙,语不宣心,冀奉见之日,当申之于论难耳。
谨白(《弘明集》十一。)
颂古七十六首 其六 北宋 · 释士圭
 押词韵第七部
种谷不生豆苗,蒸沙岂能成饭。
大通智胜如来,一个担扳底汉。
平魔赦文 北魏 · 释僧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九
门下:首区同源,因派异绪,洼隆代兴,信背千途。
智胜标宗,历尘劫而尚三;
灯明启教,经九中而示一。
况乃邪徒伪见,驾刺犊于自然之原;
结贼妄根,御形色于颠倒之境。
以兹偏师,抗衡中道,眷言一二,良用怃然。
自先帝升遐,宝历无主,淳风渐亏,灵教异设。
伪魔乘间,充斥神邑,假变真容,妄谈空有,驱役四生,周还六趣,畔涣欲天,狼戾爱地,毒被边荒,虐流华夏。
虽猃狁之侵宗周,凶奴之陵炎汉,未为喻也。
朕以神昧,主自尘劫,幼齿参元,弱冠从政,班名于大通之年,驱骤于贤劫之下,百亿之重任,忝三界之特尊。
人天乐推,无所与让,遂陟灵坛,受兹封禅。
顾唯多阙,有惭庶政,明发孜孜,不遑启处,常恨邪境未清,正教无一,致使群生沉沦魔境。
每一抚念,用废寝食。
遂命将征兵,以清时难,上藉三昧之士,下凭六度之师,控清方夏,大戡荒服。
故六军雷动,则三有云消;
慈施电驰,则四凶面缚。
降附若尘,生擒万计。
唯波旬一人,单马奔迸,百道截罗,组继不久。
且令五道告清,宇外咸一,思与天下同兹福庆。
可大赦天下,与同更始。
改像教之号,为即真之岁。
二月八日昧爽已前,继组见徒,悉皆原放。
若为四魔所误,浮游三界,犯十恶五逆,毁经坏像,三世所作,一切众罪,能改过自新者,不问往愆。
若亡命欲山,挟藏奸器,百劫不自首者,伏罪如初。
其杀父害君,伤兄烝母,随时投窜以息后犯。
其阐提一人,不在赦书摈罪。
遥责神速,可乘意驿,遍告十方主者施行(《广弘明集》三十八)
解讲疏 陈朝 · 陈伯智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菩萨戒弟子陈静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宝,幽显冥空,现前凡圣。
伏惟法王法力,悯三界之颛愚,无漏无为,开一乘之奥典。
深宗绝称,仰莲华以立名,实智难思,借宝珠而谕理。
殷勤宏接,始则大事因缘,指掌言提,终令小乘解悟。
接须弥,掷世界,未足为难;
开秘密,导苍生,斯为勿易。
天台顗阇梨,游浪法门,贯通禅苑,有为之结已离,无生之忍现前,仰屈来仪,阐扬极教,高轩层殿,广辟齐宫,圣众云集,仙群雾委,俱奉传灯之曜,共挹悬河之流,法侣忻庆,神祇踊跃。
弟子飘荡业风,沉沦爱水,虽餐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虑。
但日轮驰骛,羲和之辔不留,月镜临轩,嫦娥之影难驻,适启金函,便收宝轴。
法轮辍轸,鹫岭之说何期,清梵停音,鱼山之唱方息。
有离有会,叹息奚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谨于今月十三日,解讲功德,仰设法会,并度人出家。
又观音菩萨法身大士,拯危拔难,利益人天,奉造灵仪,即日镕铸。
用斯福善,上资清庙圣灵。
又奉为即日至尊,愿御膳胜常,安德宫太后菩萨寝兴纳豫,皇太子起居万福,诸王诸主,咸保嘉庆。
末及弟子自身,并息谌等。
内外眷属,一切因缘,寿命长远,身心快乐。
唯愿显扬三宝,通达五乘,戒与秋月俱明,禅与春池共洁。
生生世世,与阇梨及讲众,黑白见闻觉知,恒结善友,恒将济庆,还同智积。
智胜如来,便似药王觐雷音种觉,或见生安乐世界,或处兜率天宫,俱荡三乘行,俱向一乘道,恒沙菩萨为等侣,恒沙国土为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觉分,同趣三菩提。
虚空有边,此愿无尽。
仰希幽显证明,法界怨亲,同入愿海,回向萨云,若为无所得故(《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又缨字□号,《续高僧·智顗传》,载有二十三句。)
智顗书论毁寺 隋 · 僧慧文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奉诚慧文龙光寺法令、光宅寺智胜等稽首和南:伏见使人赍符,坏诸空寺。
若如即目所睹,全之与破,及有僧无僧,毁除不少。
伏惟大王菩萨植信崇明,兴建三尊,慈仁化物,岂不弘护佛法,留心塔寺?
但此处僧徒,忽见毁废,咸怀忧恐。
大王虽照同朝日,而圣德高远,众情倾仰,无因简彻。
伏惟智者禅师道俗归止,有所言劝,悉善为先。
等不揆庸微,驰来奉告。
必愿运大慈悲,垂为申达,冀未坏之寺,庶得安全。
敢藉护持,辄此祈仰。
谨和南。
开皇十二年二月八日(《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受菩萨戒疏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使持节上柱国太尉公、扬州总管诸军事扬州刺史、晋王弟子杨广稽首:奉请十方三世诸佛,本师释迦如来,当降此土,补处弥勒,一切尊经,无量法宝,初心以上,金刚以降,诸尊大权,摩诃萨埵,辟支缘觉,独脱明悟。
二十七贤圣,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顶,十八梵王,六欲天子,帝释天王,四天大王,天仙龙神,飞腾隐显,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卫法,防身护命护净戒。
无量善神,咸愿一念之顷,承佛神力,俱会道场,证明弟子誓愿,摄受弟子功德。
窃以识暗萌兴,即如来性,无明俯坠,本有未彰。
理数斯归,物极则反,欲显当果,必积于因。
是调御世雄,备历生死,草木为筹,不可胜计。
恒沙集起,固难思议,深染尘劳,方能厌离。
法王启运,本化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随逗根宜,权为方便,如彼众流,咸宗大海。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胎教夙渐,福理攸钟,妙机须悟。
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
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
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谕造宫室,必因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成立。
弗揆庸𢟼,抑又闻之。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
文殊师利,冥作闇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萨陀波仑,罄髓于无竭;
善财童子,忘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敢为臆说?
深信佛语,聿遵明导
天台智顗禅师,佛法龙象,童真出家,戒珠因净。
年将耳顺,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辨?
先物后己,谦挹盛风,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延,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锁烦恼。
谨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归亲奉极。
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
弟子即日种罗睺业,生生世世还生佛家,如日月灯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胜十六沙弥
眷属因缘,法成等侣,俱出有流,到无为地。
平均六度,恬和四等,众生无尽,度脱不穷。
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博远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具足成就,皆满愿海。
杨广和南(《国清百录》二,《广弘明集》二十七上,《缁门警训》九)
天台设斋愿文 隋 · 杨广
 出处:全隋文卷七
菩萨戒弟子皇太子总持稽首和南:十方三世,法佛报佛应佛,法身应身化身。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法常故,诸佛亦
法常比丘
世间皆空,而实不空;
诸佛妙有,而实不有。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至寂恬然,始名至乐。
凡情弊报,皆生极苦。
迷之者则生盲皓首,得之者则罔像玄珠。
弟子幸凭胜缘,微因宿种,方便智度,生在佛家。
至尊皇后慈仁胎教,有八王子日月灯明之恩,十六沙弥大通智胜之勖。
加以昔莅淮海,钦尚释门,先师天台智者顗禅师,膺请江都,授菩萨戒,由是开悟,归凭有在。
而梦楹托讽,梁木先颓,合掌安禅,端坐示灭,于今数载,俨然若思。
适现仪形,续放光焰,弹指之声,震于龛室。
僧使报述,遐迩耸踊
皆由佛法僧力,感应相关,汲引含灵,故现斯瑞。
肃奉明诏,暂辍监国,巡慰淮海,衔吁毗黎,思报佛恩,少酬师道。
以今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十七日,谨遣员外散骑侍郎通事舍人张乾威,到天台山寺,敬设蔬饭。
虽调八水,多惭百味。
庶同纯陀之末供,有如净名之遥请,色香细软,遍满十方。
欢喜甘餐,宁唯百亿。
天仙龙神,并希云布;
任持世界,尽望星罗。
智者之分身,纳师资之摄受。
经称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愿消甘露,咸济苦海,应变秽土,通同净国。
天覆地载,长转金轮,七庙六宗,永安玉座,本支百世,绍隆万纪。
男女缁素,皆染大乘;
水陆空行,咸知佛性。
须弥入于芥子,未足成难;
食顷犹如巨劫,曷以为怪?
井蛙不识江海,蚊睫安知鹏翼。
以我今忏,并乞冰消;
以我今诚,皆入愿海。
发菩提心,遍在诸物。
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以无所得,即菩提心。
无所得即是得无所得。
稽首归命,十方三宝(同上)
妙法莲华经宏传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蕴结大夏。出彼千龄。
东传震旦。三百馀载。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燉煌菩萨竺法护者。
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宏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
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天竺沙门阇那笈多。
后所翻者。同名妙法。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
时所宗尚。皆宏秦本。
自馀支品别偈。不无其流。
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大小之别。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覈其高会。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所以放光现在。开法请之教源。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
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自汉至唐。六百馀载。
总历偫籍。四千馀轴。
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
闻而深敬。俱威王之馀绩。
辄于经首。序而综之。
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
速成四德。趣乐土之元猷。
宏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儒者可与守成论(以下二首俱程试)1056年8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名世文宗》卷二六、《渊鉴类函》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
譬之江海,百谷赴焉;
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虽欲辞之,岂可得哉?
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
契为司徒,而五教行,弃为后稷,而烝民粒,世济其德。
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
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
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
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
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
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
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
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
是以战必胜,攻必取。
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谋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
陆贾讥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
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
于是酌古今之宜,兴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
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
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
宋襄公争诸侯,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
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洮,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
此以药石养生者也。
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
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张啸山金陵以书远及却寄三首 其二 乙丑 清 · 江湜
七言绝句 押覃韵 出处:伏敔堂诗续录卷三
饱看沧桑知孰堪,可哀自古属江南
知君有笔难为赋,却说犹存妙相庵(来书言金陵胜迹都尽,惟妙相庵独存。)
论明善恶是非疏(原注:《扈从录》载:建炎三年六月二十日司谏。先有旨奏事,未对间差除,至七月初一日上殿。自是言事数对,不复记。) 宋 · 赵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忠正德文集》卷一、《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六
臣尝谓天下有公论,不可以力制,不可以智胜
尧舜周孔以迄于今,如权衡之设,黑白之辨,自一人之善恶,至朝廷之赏罚,一付于此,则天下治矣。
国家陵迟衰弱之渐,人皆谓敌国之为患,其亦知有以致之乎?
以善恶是非之倒置,公论久郁而不明也。
其来久矣,祸胎至深,固宜痛心疾首,亟变而力新之,如救灾溺,唯恐不及,如去恶草,绝其本根,使风教纯一,物情和会,则人之所欲,天必从之。
悔祸于我,其或在是。
缙绅者间犹昧此,或狃于术业之异,或牵于恩旧之私,阴有所怀,巧为沮遏,忘乎大公至正之道,而甘心于亡国丧家之术,亦其人之不幸欤。
非特其人之不幸也,宗庙社稷天下生民之不幸也。
靖康之初,发蔡京之罪,录党籍之家,而议者则曰,今边事未息,军政未修,忽而不省,乃复为此不急之务。
建炎之初,辨宣仁之谤,复词赋之科,而议者又曰,今二圣未还,两河未复,置而不问,乃复举此迂阔之议。
其言一行,奸计潜发,遂使上皇引咎哀痛之诏,半为空文;
渊圣绍复祖宗之言,讫无成效。
噫!
太平之治,须太平而为之,抑亦为之而后至耶?
苟惑于其说,如前所云,则天下之事无时而可为。
虽善恶是非久郁于公论者,亦不得而措辞矣。
必欲厌服人望,得其欢心,不亦难哉!
唐宪宗皇甫镈、程异为相,裴度论之曰:可惜者淮西荡定,河朔底宁,承宗歛手削地,韩洪舆疾讨贼,岂朝廷之力制其命哉?
但以处置得宜,能服其心耳。
德宗当奉天之难,诏问陆贽,一时急务,何者切直,对以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当变故摇动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趋,以靖邦家?
此诚当今之急务也。
裴度、陆贽之才,非不知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与夫折冲制胜为禦侮防患之策,而纳忠于君者,其言如此,诚知弭乱之本欤。
陛下绍膺大统,适兹多难,欲大有为,必知其要,念宪宗中兴之业,在处置之得宜,察陆贽理乱之言,系人心之向背。
凡祖宗之法,复而未尽,崇、观之患,染而未除,以至进退赏罚苟当于人心而合乎公论,虽流离颠沛,而因革可否,不可一日而废。
唯公论著、善恶明,舆议攸归,士风丕变,则慕德向化,心悦而诚服之矣,宁谓已往之事无益于今耶?
若夫积粟练兵之计,攻守奇正之谋,当责之有司,而朝廷之上朝夕之所讲明者,正宜在此。
唯陛下不以疏阔而忽之。
高宗皇帝第二书建炎元年八月十九日 北宋 · 陈东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四、《陈修撰集》卷三
臣于七月十日准知镇江府、延康殿学士赵子崧牒,备准尚书礼部符及开封牒,五月十日三省同奉圣旨:「陈东令乘递马发来赴阙,即时祗受前件指挥」。
寻即治行。
七月二十日臣自本家起发,二十六日渡江赴行在,今月十五日入门讫。
伏念臣去年夏五月太学请假,归省祖母、母氏,退伏闾里,未几乃闻金贼再寇京城
臣虽至愚,粗知忠孝,身在畎亩之中,而乃心未尝一日忘君父。
,杳闻朝廷音耗,引领北望,日夕以俟国威大振、贼虏殄灭。
夏四月,乃知京城失守,时事大变,两宫蒙尘,九庙危辱,金枝玉叶,堕落虏营。
逆孽藉势,僭窃大宝。
群邪辅之,更姓易号。
臣始闻之,不以为信,窃谓开辟以来,宁有是事?
五代石晋契丹得天下,衰弱不竞,大势未尝入手,故不旋踵为夷狄所灭。
我祖宗诞受天命,圣圣相继,积祀忧勤,深仁厚泽,格于上下,天意人心,未厌宋德。
况今诸将之兵大会几甸,毋虑百万,自当左右前后,以卫王室,岂容祸变一至于此?
诚不敢以为信也。
比见陛下大元帅府檄书传示四方,始信果然。
臣与家人妇子、朋友故旧、乡党亲戚、田夫野叟相向而泣,曰:「吾属世世戴赵氏之天,履赵氏之地,今忍复事异姓,为伪民乎」?
号天叫地,恨无死所。
急睹五月赦书,知陛下龙飞,社稷复归我宋。
始与人人收泪相顾,曰:「幸矣,有生意矣,再睹天日之光矣,庶几其复见太平矣」。
方欲求田问舍,躬耕以奉祭养,以全其生,以尽其年,如是而已矣。
岂意陛下仄席幽隐,首及贱微,顾臣何人,可以当此?
臣虽不肖无状,敢不奋励感激,竭忠尽愚,图报万一?
恭惟陛下即位才十日,辄下明诏,搜一布衣韦带之士,其意岂苟然哉?
窃谓陛下必欲闻刍荛之言矣。
有君如是,顶踵何爱?
臣敢请以当今之急务,天下之大事,为陛下言之,在陛下处之何如耳。
处之甚易,亦甚难。
陛下聪明果断,则处之易于反掌;
若优柔不忍,则无可为者矣。
臣谨具书,一一奏闻,惟陛下裁择。
一,臣窃谓天下之事,何事最大?
二圣北狩,銮舆未还。
天下之人,虽贱如田夫,愚如野妇,每有一言说及二圣,必相痛哭,涕泪交流。
又况陛下孝弟之至,神圣所钟,想见思念父母兄弟沙漠之苦,寝食俱废。
臣窃以为徒能忧思,于事无益。
陛下必欲二圣銮舆早还,莫若慨然奋发英断,选将治兵,示强以取。
若欲卑辞,加之厚币,或遣使命,恳切邀请,却恐示怯,示我之怯,益彼之强,二圣銮舆永无回日。
汉高祖曾被项羽擒质太公,高祖:「若不急下,吾烹汝公」。
当是之时,使汉高祖畏怯恐惧,哀鸣请命,烹太公,其理必矣。
高祖聪明,便以智胜,乃为大言以压项羽
其言谓曰:「今我公者即是汝公,汝欲烹,分一杯羹」。
高祖岂欲人杀其父,事势迫切,乃为此言。
果不敢烹太公,其后太公遂得生还。
臣愿陛下今于金贼亦当慷慨以气压之,压之之术,乃在陛下决策亲征,挫折虏气,使知陛下果是不怯。
臣妄意亲征之诏一旦而下,天下之人莫不鼓舞,愿为陛下效一死战,舒其痛愤。
兵威士气必然大振,虏人虽强,岂不远虑,必奉二圣归而请盟。
愿陛下刻意图此。
一,臣窃谓当今之事,何事最急?
用兵亲征,最为急务。
伏惟陛下父母妻子、诸父兄弟、六亲九族尽在沙漠,陛下以一身孑然独立于亿兆之上,宵衣旰食,北顾忧思,必欲报复夷狄之耻,迎奉二圣銮舆早还,以成我宋中兴大业
用兵亲征,诚不可缓。
何以言之?
犬羊之虏,意得志满,气亦骄惰。
彼必谓我已是衰弱,不复可振,今我掩其不备,乘其骄惰,贾勇而前,一击必胜。
若失其时,噬脐何及,臣愿陛下勿惮用兵。
议者多谓今日之兵无可用者,臣谓不然。
天下之兵无不可用,只缘前此将帅非人,怀奸卖国,挫折军威,欲战之兵乃不得战,郁愤丧气,至于解体。
如欲用之,在陛下发舒其愤,兴作其气。
愤或未舒,气或未作,猛夫悍卒皆不能战;
愤既已舒,气既已作,懦夫孺子皆可为兵。
欲舒其愤,兴作其气,正在陛下大明诛赏。
去年,三军在行,皆愿捐躯,效死一战,奈何诸将率为奸谋,不肯辄出一人一骑,为国禦敌,乃下令曰:「杀虏者死」!
偏裨小将,有能率众杀虏人立功者,往往主将径行诛戮。
缘此之故,三军沮挫,竟无斗志,天下所以郁愤丧气。
伏自陛下即位以来,天下之人倾心拭目,日俟朝廷正厥典刑。
至今多时,未赐行遣,天下疑惑,皆谓陛下欲姑息诸将,失天下心。
臣谓陛下必不欲姑息此数人者,失天下之心,所以未正典刑,罪在大臣不建明耳。
大臣所以未肯建明者,岂以陛下为大元帅时,兵未尝进,有此嫌忌,不敢发端,是以一切主兵之臣,得以藉口劫持陛下,自逭其罪。
臣窃怪之,朝廷大臣何其无识耶?
岂不闻陛下向者为亲王时,狂虏犯顺,恃强要质,势不可遏,渊圣皇帝笃爱手足,不忍启齿。
惟时陛下奋然请行,略无难色,闻尝奏之渊圣皇帝曰:「为国家虽死何害,愿勿以臣在军中,遂不用兵,害国大计」。
其谕朝廷,亦为此说。
天下闻之,贾勇增气,咸壮其言,仰叹圣质英特如此。
渊圣皇帝亦知陛下英断果敢,可任大事,断然不疑,乃命陛下为大元帅
当时陛下致身于国,及为元帅,岂肯畏避?
天下之人,共知陛下数欲进兵,耿南仲者窜走帅府,刚执和议,以沮陛下进兵之意。
又闻曹辅移文兵,帅府官属类多沮遏。
陛下失在听信过当,为数人者惑乱聪明,遂致圣意进兵不决,不为无过;
朝廷大臣乃欲陛下讳过自笼,臣所不识。
自昔圣人未免有过,不闻讳也,孔子有言:「某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
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为大臣者,岂可辄使陛下讳过,害国家大计?
臣愿陛下特降诏旨,自明其过,示以不欺。
下不欺人,上不欺天,罪己,不过如此。
遂使天下知不进兵不在陛下,乃在南仲诸人之徒。
陛下便当大正典刑而诛殛之,足见陛下不以私情而害国法,遂使一切主兵之人,不得夤缘幸免罪戾。
安抚使范讷,为经制使翁彦国者,四道总管赵野等辈,及诸被命主命勤王之人,并皆坐视君父屈辱,逗留不进,朝廷大臣,必备知之。
臣愿大臣赤心至公,以助陛下大正典刑,其有进兵死事以及一切立功之人,愿加厚赏,庶使刑赏既公且明,天下之人莫不皆知。
自是之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前日之兵不得战者,继今以往,竭力立功;
前日用命不得赏者,今当必得次第受赏。
天下之愤,何为不舒,天下之气,何为不作!
更愿陛下哀痛之诏,日夕继下,天下之人当知陛下坐薪尝胆,顷刻不忘夷狄之雠,必欲一战以复其耻,莫不捐躯效死,以助陛下。
将见天下富者出财,勇者出力,智者献谋,懦夫孺子皆可为兵。
更愿陛下选将治兵,奋然亲征,骄惰之虏一举可灭。
恭惟陛下聪明英睿,著闻夷夏,天下共戴陛下为中兴主,陛下若以身徇父兄,天下当以身徇陛下,二圣銮舆指日可回,中兴大业指日可就。
臣愿陛下勉之而已,切勿辄为怯懦之辈苟且其说,惑乱聪明,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一,臣在外方,闻之道路,其言皆谓朝廷大臣力请陛下迁都金陵,有识之士莫不忧骇,谓中国者必据中原,然后乃能经制万国,号令天下。
自古以来,帝王兴起,无舍中原能立国者。
金陵,本荆楚地,后世偏伯势不得已,或遂都焉。
西晋板荡,河洛腥膻,琅琊王者宗室疏属,用王导计,移镇江表,悯帝既崩,因而就立,是为元帝,初非特地迁宅于此。
自时厥后,中原之地乃为盗有,刘、石、慕容攘夺僭伪,宋、齐、梁、陈终不得复。
东晋之初,席未暇暖,遽有王敦起而为乱,元帝乃欲归避琅琊
明帝英武,克清大憝。
未几苏峻复起,历成、康、穆、哀,寖以衰削,宗庙血食虽已百年,子孙享国类皆不久。
刘裕、二萧,以及陈氏,其创立也,亦必艰矣,子孙不能长保宗庙社稷。
岂数君者一无长策贻厥后人?
盖以金陵地薄势孤,山川迫蹙,不拔之基,此非其所。
矧今二圣北狩未回,宗庙在,陵寝在洛,陛下若听左右之言,迁都江左,即是陛下远弃父兄,远弃宗庙,远弃陵寝,为自安计。
臣窃妄意,劝陛下者必皆东南之人,意在自便坟墓之奉,俯仰之养,不为国家长久之策,陷陛下于不孝不弟。
臣尝闻之,在真宗时契丹入寇,直至澶渊,势已迫近,当时大臣有劝幸蜀,亦有劝幸江南者,皆是怀土自便之计。
宰相寇准独请亲征,真宗皇帝深烛厥理,遂从其请。
车驾既至,登城抚军,军威大振,射杀契丹主帅挞揽,遂大破之。
自是契丹百五十年不敢南向,盖得真皇亲征之力。
臣愿陛下决意亲征,亦用寇准已试之效。
如臣之末学,智略疏浅,岂敢不揆,自方前哲?
惟是陛下聪明英睿,真可勉力,以继祖宗;
金贼二帅,亦挞揽耳,何足道哉!
只前此诸将畏怯,无敢当之,卖国纵敌,遂致大变。
陛下若肯决意亲征,祖宗之心庶其在此,祖宗在天,天必相之;
天下之人皆知陛下坐薪尝胆,不忘夷狄,皆愿捐躯,一战自效。
臣谓一旦行营北顾,两帅之头可致麾下。
窃愿陛下尅意图此,勿为东晋委靡之计。
臣近闻朝廷遣使奉迎神主,欲往江南,又见宗室迁居镇江,岂非朝廷必欲南去?
然臣又闻陛下降诏,复还中原,金贼再来,与之决战。
果然,即是神主不当远去。
自古天子岂有不奉宗庙神主而独居者?
陛下亲征,愿载以行。
武王伐纣,文王载之车中,王乃言曰:「奉文王伐,不敢自专」。
臣愿陛下奉若祖宗,报怨金贼,何为不可!
又闻朝廷复请陛下南自襄邓,转之长安
臣虽至愚,不足窥测庙堂之议,然而鄙见陛下顷者先归京师,谒见宗庙,慰安都人。
京师之人,世世安处辇毂之地,不识战阵,今遭兵火,复失二帝,攀恋悲思,不能自处,日夕引领,愿望陛下车驾还归。
陛下万一径为他幸,窃恐都人必生怨心,乃谓陛下弃我而去。
臣愿陛下早归京师,以定大势,镇抚中外,治兵选将,速图亲征。
若以二圣六宫九族远征之故,顾瞻宫阙,难以为怀,必欲他幸,亦须略到,旋即他往。
仍须择一二重臣,贤有才德素为都人所倚仗者,留守京师,分兵四屯,卫护宗庙,然后可以保其无虞。
如或不然,都人之心日夕惴慄,安知其无英雄豪杰乘间而起?
畿甸之人,谁不附之,以求休息?
并或金虏闻我既去,谓必大怯,即必拥兵冲突而至,据有京师,皆能坐障东南粮道,未必便无南睨之意。
陛下虽曰已居京师,岂能转输江淮以饷关中
是宜先图,固此京师,然后徐为长安之计。
若曰便欲渡江而南,自江以北即非我有,反在他人指挥之下,虽有大江,不足恃也,纵能立国,不过东晋陵迟之渐。
又况方欲报怨金贼,金陵之名,以其嫌忌,有类柏人,为此计者,何未之思?
臣愿陛下勿效东晋江左之行,决为真皇澶渊之役,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然非陛下大明诛赏,以振国威,未可图也。
臣愿陛下断然行之。
臣布衣一介之贱,学术浅陋,无所取材,误蒙陛下记录,首赐追召,臣不敢默默以负陛下,所愿陛下大明诛赏,亟成中兴之大业而已。
宣和七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渊圣皇帝即位之五日,臣时在太学诸生,尝与同学生千百辈伏阙下献书,亦乞大明诛赏以示天下。
今日遭遇陛下,亦首以大明诛赏为献,何也?
臣窃以为,诛赏,人主之威柄也。
诛赏不明,则主威不立,而人无所畏,将无以驱使天下,不能驱使天下,则安能折服夷狄?
欲求内外无患,而天下大治者,其可得哉?
武王之伐纣,乃在于毕力赏罚,以定其功;
宣王之中兴,亦以其能赏善罚恶而已。
宣帝之信赏必罚,宪宗之能赏罚用命不用命,所以为汉、唐中兴之君。
陛下操生杀之柄端,可以赏罚靖天下而指挥四夷,何惮而不为哉?
臣愿陛下勉之而已。
干冒天威,罪当万死。
宝积经述 唐 · 徐锷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五
夫日月出矣。
而辉耀十方。
时雨降矣。
而澡漉万物。
况我身常乐
湛虚空之相。
妙觉圆明。
融心行之本。
唯皦唯昧。
不生不灭者哉。
是以辟无学之地。
聿修伽蓝。
启息言之津。
亶作罗
智胜菩萨起方便之缘。
净居天人发成就之力。
称谓所绝者。
其第一义乎。
自恒星夜掩。
仙虹昼烁。
青钵传其睟容。
宝棺现其金臂。
法山摧仞。
拂魔箭于危屏。
直水横流。
系慈航于彼岸。
乌虖。
妙藏不可以常秘。
戒轮不可以终盩。
虽双林下𥒐示于泥洹。
逮一千年遹被于声教。
龙持贝叶。
亟傅摩竭之城。
象负莲华。
遂满真丹之境。
三十七品慈悲于火宅。
一十二经引喻于妙界矣。
宝积经者。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及今朝元奘法师菩提流志等咸自西天竺所致也。
如来昔在鹫峰
利建平等。
金口注海。
酌之而不竭。
宝言如纶。
振之而有绪。
炯兹瑞宪。
久翳鸿都。
原壑屡非。
市朝多变。
历代徇齐之主。
竞兴参译。
跋陁授记之言。
罕能丕就。
洎我唐之有天下也。
功横铁围。
化绵忉利。
苑禦千界。
提封万刹。
张四摄之扉。
广纳诸有。
骋六通之骥。
冥济偫惑。
太上皇以泽深智海。
掌耀禅珠。
神皇帝以勋格梵宫。
胸悬法印。
肃敷元诰。
昭洒鸿波。
历选缁徒。
明扬列寀。
博考同异。
聿兴刊缉。
勇振颓纲。
严持绝纽。
爰有沙门大德思忠东天竺国婆罗门大首领臣伊舍罗等译梵文者。
求善住缘。
悟无生忍。
博闻强识。
精而译之。
复有天竺沙门波若屈多沙门达摩證梵义者。
开忍辱场。
破烦恼众。
弼谐神侣。
明而辨之。
复有沙门大德履方宗一普敬慧觉等笔授者。
令问孔昭
威仪不忒。
手渥仙札。
受而字之。
复有沙门大德深亮庄尘外无著慧迪等證义者。
国之大师
佛之右臂。
探诸了义。
演而證之。
复有大德沙门承礼云观神暕道本等次文者。
庇影多林。
息肩香窟。
勤修精进。
纂而次之。
复有润文官银青光禄大夫邠王傅上柱国固安县开国伯卢粲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崇文馆学士修国史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公徐坚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野王县开国男苏晋朝议郎给事中内供奉崔璩等。
位列凤池。
声流鸡圃。
分别二谛。
润而色之。
复有银青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左庶子修国史上柱国钜鹿县开国公魏知古兵部尚书上柱国郭元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上柱国范阳县开国男张说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上柱国兴平县开国侯陆象先等。
朝践琐闼。
夕游珠域。
护持四法。
总而阅之。
尔乃杖锡之士。
端圭之俊。
麻列定筵。
林攒乐土。
荫祥云而演译。
倏换炎凉。
吸甘露而勤求。
载淹衡晷。
大乘章句。
义不唐捐。
小品精微。
拯无遗溺
能事毕矣。
佛何言哉。
今所新翻经凡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
合一十二帙。
以类相从。
撰写咸毕。
先天二年六月三十日太上皇
八月二十一日进皇帝。
禁闱晓辟。
真教上闻。
仙宁克怡。
宸襟允穆。
竦钩陈于白日。
亲御灵台。
落云雨于彤霄。
荐加殊尉。
贤愚稽首。
以为利见仁主。
真俗归心。
以为潜登觉道。
次有清信佛弟子前少府监丞李式颜等。
皇朝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侍中陇西公迥秀子也。
复有清信佛弟子前右拾遗徐鐈等。
皇朝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昭文馆学士平公子也。
咸属彼穹降祸。
私门坠构。
陟遥岵而崩心。
瞻冥途而献福。
于是胠箧探笥。
波罗蜜
广叠笺。
首崇书写。
不变槐火。
遽盈苔袟。
然后装之镂轴。
缀以琼签。
罗䌽簟而霓舒。
播珠函而锦缛。
方使猛风吹岳。
长存妒路之文。
劫火烧天。
不坏多罗之典。
孔詹事考绩之京(代孙寺丞赋) 明 · 黄仲昭
 出处:未轩文集卷七
宣尼德泽长,直与乾坤并。
委祉及云仍,贤哲相辉映。
君生千载后,亦复钟其庆。
黄甲蜚英声,青琐司谏诤。
春宫资赞翼,启沃摅忠荩。
棘署佐祥刑,庶狱称明慎。
宸衷犹简念,家学承先圣。
宠擢侍经筵,眷遇日弥盛。
君心益感激,朝夕图报称。
批鳞发谠言,誓将裨圣政。
圣明天地量,讵肯遗忠正
为念汉阳民,连岁遭饥馑。
遂命汲长孺,卧治苏民病。
一朝怀旧弼,旋复锡恩命。
重拜旧时官,来览金陵胜
人生若浮萍,聚散嗟无定。
昨日幸相逢,诗酒发佳兴。
今朝复分手,奏绩重趋觐。
九重图治勤,寤寐思英俊。
定见沐殊恩,金瓯覆名姓。
努力效嘉猷,致君迈尧舜
干和尚进注仁王经759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沙门惠干言。法离言说。
了言说即解脱者。终日可言。
法无名相。知名相即真如者。
何尝坏相。实际以无际可示。
无生以不生相传。非夫自得性空。
密印心地。见闻自在。
宗说皆通者。何以證玉毫之光。
金口之义。伏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高登十地。
降抚九天。宏济偫生。
莲花之足。示行世法。
金粟之身。心净超禅。
顶法悬解。广释门之六度
包儒行之五常。老僧空
复何语语。以无见之见。
不言之言。浅智胜疑冰之虫。
微戒愈溺泥之象。以自觉离念。
注先圣微言。如人(疑一作麻)何足尽思。
食木偶然成字。岂堪上尘慧眼。
仰称圣心。有命自天。
藏拙无地。伏以集解仁王般若经十卷。
谨随笔奉进。无任惭惶。
然本注经。先发大愿。
释第一义。开不二门
与四十九僧。离一百八句。
六时禅诵。三载恳祈。
俾廓祅氛。得瞻慧日。
三千世界。悉奉神王。
五千善神。常卫乐土。
今果荡定。无量安宁。
缁服苍生。不胜庆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