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责须髯奴辞 西汉 · 王褒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二
我观人须,长而复黑。
冉弱而调,离离若缘坡之,郁郁若春田之苗,因风拂靡,随身飘飖。
尔乃附以丰颐,表以蛾眉,发以素颜,呈以妍姿,约之以绌线,润之以芳脂,莘莘翼翼,靡靡绥绥,振之发曜,黝若元圭之垂。
于是摇鬓奋髭,则论说虞唐,鼓髟者动鬣,则研核否臧。
内有环形,外阖宫商,相如以之都雅,颛孙以之堂堂。
岂若子髯既乱且赭,枯槁秃瘁,劬劳辛苦,汗垢流离,污秽泥土,伧嗫穰擩(音「而」),与尘为侣。
无素颜可依,无丰颐可怙。
动则困于揔灭,静则窘于囚虏。
薄命为髭,正著子颐为身不能疵其四体,为智不能御其形骸。
癞须瘦面,常如死灰,曾不如犬羊之毛尾,狐狸之毫厘,为子须者,不亦难哉(《初学记》十九,又见《古文苑》,以为黄香作。)
黄香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延陵慈父,葬于嬴博。
孟光贞妇,窆夫于(《苏州志》:「宋乾道初梅里苏忠翊直卜葬,得古冢,乃黄香,碑刻隶书。」案:黄香江夏安陆人,而葬于梅里,故碑文为此语。)
京师黄香 汉 · 无名氏
 押东韵
《后汉书》曰:黄香字文强江夏人。博学经典。究精道术。京师号曰: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白帖》作。《御览》或作。《初学记》或作国士瞻重。○《后汉书》本传。《初学记》十一、十七。《白帖》六。《御览》二百十五、三百八十四、四百九十五、六百十六并引东观《汉记》。《诗纪》九作江夏黄童。)
东郡太守 东汉 · 黄香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江淮孤贱,愚矇小生,经学行能,无可算录
遭值太平,先人余福,得以弱冠特蒙征用,连阶累任,遂极台阁
讫无纤介称,报恩效死,诚不意悟,卒被非望,显拜近郡,尊位千里。
臣闻量能授官,则职无废事;
因劳施爵,则贤愚得宜。
臣香小丑,少为诸生,典郡从政,固非所堪,诚恐矇顽,孤忝圣恩。
又惟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复非臣香所当久奉。
承诏惊惶,不知所裁。
臣香年在方刚,适可驱使。
愿乞余恩,留备冗官,赐以督责小职,任之宫台烦事,以毕臣香蝼蚁小志,诚瞑目至愿,土灰极荣(《后汉·黄香传》)
乐承王苌罪议 东汉 · 黄香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自非圣人,不能无过,故王太子生,为立贤师傅以训导之,是以目不见恶,耳不闻非,能保其社稷,高明终。
苌少长藩国,内无过庭之训,外无师傅之道,血气方刚,卒受荣爵,几微生过,遂陷不义。
臣闻《周官》议亲,蠢愚见赦。
苌不杀无辜,以谴呵为非,无赫赫大恶,可裁削夺损其租赋,令得改过自新,革心向道(《后汉·乐成王党传》注引《袁宏纪》「尚书侍郎冷宏议」云云。又引《黄香集》,「与宏共奏,此之辞也」。)
杂奏议 西晋 · 李重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三
古之圣王,建官垂制,所以体国经治,而功在简易,自帝王而下,世有增损。
舜命九官,周分六职,秦采古制,汉仍秦旧,倚丞相,任九卿,虽置五曹、尚书令、仆射之职,始于掌封奏以宣内外,事任尚轻,而郡守牧民之官重,故汉宣称所与为治,唯良二千石,其有殊效者,辄玺书勉励,或赐爵进秩,礼遇丰厚,得为治大体,所以远踪三代也。
及至东京尚书虽渐优显,然令仆出为郡守钟离意黄香胡广是也。
郡守入为三公虞延第五伦、桓虞,鲍昱是也。
近自魏朝名守杜畿满宠田豫胡质等,居郡或十余年,或二十年,或秩中二千石假节,犹不去郡,或还不易方,此亦古人苟善其事,虽没世不徙官之义也。
汉魏以来,内官之贵于今最隆。
太始以前,多以散官台郎,亦径补黄门中书郎,而今皆数等而后至,众职率亦如此。
陵迟之俗未返,笃上之风未洽,及百官等级遂多,迁补转徙如流,能否无以著,黜陟不得彰,此为治之大弊也。
夫阶级繁多而冀官久。
官不久而冀治功成,不可得也。
《虞书》云:「三考黜陟幽明」。
《周官》「三年大计群吏之治,而行其诛赏」。
汉法:官人不得真秩。
京房魏郡太守,以八百石居之。
魏初用轻资,先亦试守,不称则继以左迁,然则俊才登进,无能降退,此则所谓有知必试,而使人以器者也。
臣以为今宜大并群官等级,使同班者不得复稍迁,又简法外议罪之制,明试守左迁之例,则官人之理尽,士必量能而受爵矣。
居官者日久,则政绩可考,人心自定,务求诸己矣(《艺文类聚》四十五,又《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百官志》,又《通典》十六,又《御览》二百三并引《李重集》,「杂奏议」。案:《晋书·李重传》:于时内官,外官轻,兼阶级繁多,重议之,见《百官志》。检今《晋书·职官志》,无此奏议,《治要》所用是王隐《晋书》即《李重传》所称见《百官志》者也。)
士孝传赞高柴 乐正子春 孔奋 黄香 东晋 · 陶潜
 出处:全晋文
高柴卫人也。
丧亲泣血,三年未尝见齿,所谓哭不偯,言不文也。
武城宰而化行,民有不服其亲者改之。
行丧如礼,君子之德风也。
以身先之,而民不遗其亲。
乐正子春,鲁人也。
下堂伤足,既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曰:“吾闻之曾子,父母全而生之,己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故君子一举足,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夫能敬慎若斯,而灾患及者,未之有也。
孔奋扶风人也。
少以孝行著名州里,供养至谨,在官唯母极甘美,妻息菜食,历位以清。
夫人情莫不欲厚其亲,然亦有分焉,奢则难继,能致俭以全养者鲜矣。
黄香江夏人也。
九岁失母,思慕骨立,事父竭力以致养,冬无被裤,而尽滋味。
暑则扇床枕,寒则以身温席
汉和帝嘉之,特加异赐,历位恭勤,宠禄荣亲,可谓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者也。
赞曰:显允群士,行殊名钧。
咸能夙夜,以义荣亲。
率彼城邑,用化厥民。
忠以悟主,其孝乃纯(本集)
七录序 南梁 · 阮孝绪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日月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
嵩华载育,非风云无以悬感。
大圣挺生,应期命世,所以匡济风俗,矫正彝伦,非夫丘素坟典,诗书礼乐,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荡荡之化也哉!
故洪荒道丧,帝昊兴其爻画;
结绳义隐,皇颉肇其文字。
自斯以往,洽袭异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册,正宗既殄,乐崩礼坏,先圣之法,有若缀旒。
仲尼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未逮也,而有志焉」。
夫有志,以为古文犹好也,故自卫反鲁,始立素王。
于是删诗书,定礼乐,列五始于《春秋》,兴《十翼》于易道。
夫子既亡,微言殆绝,七十并丧,大义遂乖,逮于战国,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互作。
羸政嫉之,故有坑焚之祸。
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
孝成之世,颇有亡逸,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干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及子俊(疑作乂)
歆等,雠校篇籍,每一篇已,辄录而奏之。
会向亡丧,帝使歆嗣其前业,乃徒温室中书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奏其《七略》。
后汉兰台,犹为书部,又于东观仁寿阁撰集新记。
校书郎班固傅毅,并典秘籍,乃因《七略》之辞,为《汉书·艺文志》。
其后有著述者,袁山松亦录在其书。
魏晋之世,文籍逾广,皆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谓为朱紫有别。
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馀卷,而总以四部别之。
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汇左草创,十不一存,后虽鸠集,淆乱已甚。
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删正,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没略众篇之名,总以甲乙为次。
自时厥后,世相祖述,宋秘书监谢灵运、丞王俭齐秘书丞王亮、监谢朏等,并有新进,更撰目录。
宋秘书殷淳,撰大四部目。
又依《别录》之体,撰为《七志》,其中朝遗书,收集稍广,然所亡者,犹大半焉。
齐末兵火,延及秘阁
有梁之初,缺亡甚众,爰命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别藏众书,使学士刘孝标等,重加校进,乃分数术之文,更为一部。
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录,其尚书阁内,别藏经史杂书,华林园又集释氏经论,自江左篇章之盛,未有逾于当今者也。
孝绪少爱坟籍,长而弗倦,卧病间居,傍无尘杂,晨光才启,缃囊己散,宵漏既分。
绿帙方掩,犹不能穷究流略。
探尽秘奥,每披录内省,多有缺然。
其遗文隐记,颇好搜集。
凡自宋齐巳来,王公搢绅之馆,苟能蓄聚坟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
其方内经史,至于术伎,合为五录,谓之内篇,方外佛道,各为一录,谓之外篇。
几为录有七,故名《七录》。
司马子长记数千年事,先哲悯其勤,虽复称为良史,犹有捃拾之责。
况总括群书四万馀卷,皆计论研核,标判宗旨,才愧疏通,学惭博达,靡班嗣之赐书,微黄香东观
傥欲寻检,内寡卷轴,如有疑滞,旁无沃启,其为讹缪,不亦多乎?
将恐后之罪子者,岂不在于斯录。
论其指归,辨其讹廖,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
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伎略》,王俭《七志》,改六艺为经典,次诸子,次诗赋为文翰,次兵书为军书,次数术为阴阳,次方伎为术艺。
以向歆虽云《七略》,实有六条,故别立《图谱》一志,以全七限。
其外又条七略及二汉《艺文志》《中经簿》所阙之书,并方外之经,佛经道经,各为一录。
虽继《七志》之后,而不在其数,今所撰《七录》,斟酌王刘,王以六艺之称,不足标膀经目,改为经典,今则从之,故序《经典录》为《内篇》第一,刘王并以众史合于《春秋》。
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
今众家记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
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
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
诸子之称,刘王并同,又刘有兵书略。
王以兵字浅薄,军言深广,故改兵为军。
窃谓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则武事之总名也,所以还改军从兵。
兵书既少,不足别录。
今附于子末,总以子兵为称,故序《子兵录》为内篇第三。
王以诗赋之名,不兼馀制,故改为文翰。
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
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王以数术之称,有繁杂之嫌,故改为阴阳。
方伎之言,事无典据,又改为术艺,窃以阴阳偏有所系,不如数术之该通,术艺则滥六艺奥数术,不逮方伎之要显,故还依刘氏,名守本名。
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医经经方,不足别创,故合术伎之称,以名一录,为内篇第五。
王氏国谱一志,刘略所无,刘数术中虽有历谱,而与令谱有异。
窃以国画之篇,宜从所图为部,故随其名题,各附本录。
谱既注记之类,宜与史体相参,故载于记传之未。
自斯巳上,皆内篇也。
释氏之教,实被中土,讲说讽味,方轨孔籍,王氏虽载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
故序《佛法录》为外篇第一。
仙道之书,由来尚矣,刘氏神仙,陈于方伎之未,王氏道经,书于七志之外。
今合序《仙道录》为外篇第二。
王则先道而后佛,今则先佛而后道,盖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浅深也。
凡内外两篇,合为《七录》。
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穷于是矣。
梁普通四年岁维单阅仲春十有七日,于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书。
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巳先著鞭,欣然会意,凡所钞集,尽以相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
斯亦康成之于传释,尽归子慎之书也)。
谢东宫贲花钗启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六
嗤乱九衢,花含四照。
田文之珥,惭于宝叶;
王粲之咏,恧此乘莲。
九官之当,岂直黄香之赋;
三珠之钗,敢高崔瑗之说。
况以丽玉澄晖,远过玳瑁之饰;
精金曜首,高践翡翠之名(《艺文类聚》七十)
庾信集序 北周 · 宇文逌
 出处:全后周文卷四
盖闻五声调应,则宫徵成其文;
八音克谐,则弦管和其韵。
所以《周南》《召南》之篇,为风人之首;
《小雅》《大雅》之作,实王政之由。
复有阳春白雪之唱,郢中之曲弥高;
秋风黄竹之词,伊上之才尤盛。
遂能弘孝敬,叙人伦,移风俗,化天下。
兼夫吟咏情性,沈郁文章者,可略而言也。
开府、司宗中大夫义城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
若夫有周之时,掌庾源其得姓;
皇晋之代,太尉阐其宗谱。
舄奕氤氲,布在方策,国史家牒,世世详焉。
八世祖滔,散骑常侍、领大著作遂昌县
祖易,征士,隐遁无闷,确乎不拔,宋终齐季,早擅英声。
父肩吾,散骑常侍中令书,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
或昭或穆,七世举秀才
且圭且璋,五代有文集。
贵族华望,盛矣哉。
幼而清惠,唯良之美,称共治之能。
佩犊带牛,有侔龚遂
桑枝麦穗,无谢张堪
入为司宪中大夫,帅掌三敕之法,助宣五禁之书,秋府得人,于斯为盛。
尝旦上府赋诗曰:「诘旦启门阑,繁辞涌笔端。
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形冠。
司朝引玉节,盟载捧珠盘。
穷纪星移次,归余律未殚。
雪高三尺厚,冰深一寸寒。
犹埋,香心未起
孟门久失路,扶摇忽上抟。
栖乌迁得府,弃马复归栏。
荣华名义重,虚薄报恩难。
枚乘还起疾,贡禹弹冠
方随莲叶敛,未用竹根丹。
一知玄象法,讵思垂钓竿」。
其王事之中,优游如此。
出为洛州刺史,德藏褰帷,才膺刺举,吏不敢贿,人不忍欺
上洛童儿,如迎郭伋;
商山故老,似值刘弘
复为司宗中大夫
总辖礼府,佐治春卿,辨九拜之仪,教六诗之义。
自梁朝筮仕,周氏驰驱,至今岁在屠维,龙居渊献,春秋六十有七。
齿虽耆旧,文更新奇,才子词人,莫不师教,王公名贵,尽为虚襟。
信降山岳之,蕴烟霞之秀,器量侔瑚梿,志性甚松筠。
妙善文词人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
诔夺安仁之美,碑有伯喈之情,箴似杨雄,书同阮籍
少而聪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
孝性自然,仁心独秀,忠为令德,言及文词,穿壁未勤,映萤逾甚。
若乃德圣两礼,韩鲁四诗,九流七略之文,万卷百家之说。
山海上,金匮玉版之书,鲁壁卫坟,缥帙缃囊之记。
莫不穷其枝叶,诵其篇简,岂止仲任一见之敏,世叔五行速。
强记独绝,博物不群,年十五,侍东宫讲读
虽桓驎十四之岁,答宿客之诗,鲁连十二之年,杜离坚之辨。
匪或斯尚同日语哉!
玉墀射策,高等甲科。
公孙金马之时,仲舒鸿渐之日,未能连类,曾何足云。
解褐授安南府行参军
尺木未阶,高衢方骋。
寻转尚书度支郎中
壮岁精练,必以吏能,上象列宿,非因仇气。
夜不离阁,无愧于黄香
开雾睹天,有同于乐广
仍为郢州别驾
刺史之半,骥足斯展。
于时江路有贼,梁主使信与湘东王论中流水战事,丑徒闻其名德,遂即散奔,深为梁主所赏。
盖善战者不阵,此之谓乎。
通直常侍,使于魏土,接对有才辨,虽子贡之旗鼓陈说,仲山之专对智谋,无以加也。
还本国为正员郎
职位清显,以望以实。
又为东宫领直。
春宫兵马,并受节度,龙楼兰锜,宠寄逾隆。
侯景篡逆,攻围淮海,建康宫殿,非无流矢之兵;
丹阳帝居,遂有生荆之痛。
出往上流,来归全楚,于时州后即湘东王
其后封豕既诛,长蛇受戮,湘东有雪耻之功,淮海有勤王之旅,同少康之复夏,若太戊之绍殷。
即于荆江,骤置文物,复为梁后主萧绎御史中丞
中兴司直,具瞻斯在,贵戚敛和,豪族屏气,迁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丰貂右珥,戎章再徙,阮籍非好之职,郑点参乘之官,著德廊庙,切问近对。
武康县开国侯,开国承家,信圭是执,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即以本官奉使大国。
光华重出,愿隰再来。
太祖夹辅魏朝,作相关右,三分有二,九合一匡,德迈晋宣,雄逾魏武,功高网地,道映在田,一见子山识如旧
属武太祖,献策帝,命将荆衡。
寻值本朝青盖入洛,于是拾节入仕,乃沐霸恩,改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戎号光隆,比仪台铉,高官美宦,有逾旧国。
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义城公。
王沈晋代,始授此荣,黄权魏时,首膺斯命。
降在季世,秩居上品,爵为五等,荣贵两朝。
出为弘农郡
职实剖符,寄深分竹。
加以冥心资敬,笃信天伦,孝实人师,刑惟士则,愠喜不形于色,忠恕不离于怀,矜简俨然,师心独往,似陆机之爱弟,若韩康养甥,环堵之间,怡怡如也。
屡聘上国,特为太祖所知,江陵名士,唯而已。
绸缪礼遇,造次推恩,明帝守文,偏加引接武王英主,弥相委寄,密勿王事,多历岁年。
自携老入关,亟移灰琯,蒸蒸色养,勤动扇席。
丁母忧,杖而后起,病不胜哀。
青鸾降宿树之祥,白雉有依栏之感。
晋国公期受托,为世贤辅,见信孝情毁至,每自悯嗟,尝语人曰:「庾信南人羁士,至孝天然,居丧过礼,殆将灭性,寡人一见,遂不忍看」。
其至德如此,被知亦如此。
昔在杨都,有集十四卷值有罹乱,百不一存;
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
今之所撰,止入魏以来,爰洎皇代。
凡所著述,合二十卷,分成两帙,付之后尔。
余与子山,风期款密,情均缟纻,契比金
欲余制序,聊命翰札,幸无愧色,非有绚章,方当贻范搢绅,悬诸日月诸焉。
释智顗手书 陈朝 · 陈伯智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秋气凄冷,愿安乐行耳。
弟子寡末,未能治道。
愿欲延屈,方凭开导。
今遣左右陈文强往,悉其一二。
弟子陈伯智和南。
八月十日(《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皋亭至吴门吊二大护法 隋末唐初 · 慧净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病耳蚊过似走雷,杖行犹怯步难回。
一舠白水牵愁断,两束黄香拭泪开。
了悟世缘容直往,徘徊梦影或双来。
远公自看莲花漏,无复过讲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二一一《居士部》)
大唐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宪公孔公碑铭 隋末唐初 · 于志宁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五
盖闻八卦已列。书契之迹肇兴。
六籍既陈。礼乐之基斯阐。
是以厉乡设教。道德垂训于百王。
涑水立言。雅颂□法于万□如欲化民成俗。
致远钩深。非博□□以究其源。
非□□□以宏其□□□□圣之幽赞。为后进之范围。
轶匡庄而骧首。超贾杜而矫翼。
见之祭酒曲阜宪公矣。公讳颖达。
字冲远冀州衡水人也。
若夫顺天开物。黑帝宁区夏以干戈。
定乐(阙十字)霸□□□□令誉于鹤□光赞□□振芳声于龙鼎。可谓长源眇眇。
德水而俱遥。曾构岩岩。
与削成而共峻。其后公侯载德。
簪绂连晖。备在缣缃。
可得而略。曾祖灵龟。
国子博士。□应□之□驰誉□□□□□之□识飞英庠序□授治书侍御史
冠锡神羊。权豪为之屏迹。
任司衡象。风俗以之肃清。
父安。青州法曹参军
轻重之典。情在公平。
大小之狱。心敦宽简。
公蕴灵□智□□□和□□笃□之□骏□□□之足庭罗俎豆。幼习升降之仪。
门列骖驵。少怀远大之操。
□韬金匮。覃思迈于西河
学富石渠。沈研冠于东阁。
词光翰苑。文丽䌽虹。
思极掞天。才华日□蹈忠□以行已。
践仁信以□身。□汉皇之名珠。
光映照车之宝。抱金山之美玉。
重连城之器。闻之者未面而虚□见之者忘言而倾盖。
可谓儒宗之镜□学府之□□者焉。昔大业膺图。
更开横塾。贲帛而徵□□□□而辟(阙八字)业隆槐市大访□彦广□学徒公□□千□苞括百氏。
牢笼曹许。孕育毛王
足使仲远伏膺。子干□道。
所以□天资于渐陆。纪地由乎滥觞。
居此高才。□□□□□家授□□□博士
寻除太学助教。□□□□驭海县分宇。
甚□□□踰楚岳。巨猾于焉鸮视。
大憝所以鸱张。比王粲之寓迹荆门
班彪之销声陇坻。□□尚阻。
还蜀无由。暨六合同文。
八纮□□既□□□之□遂□□□之游。□□司空国公礼部尚书黎阳秘书监永兴公为秦府文□馆学士□□学博士东胶西序。
讲肆于是重兴。碣馆□宫文□于兹愈□□年迁国子博士
膏梁□□举(阙七字)挥汗□□□摄齐问感。譬洪钟而□叩。
负笈质疑。□衢尊而□□声实振于关右。
芳风盖于淹中。其年封曲阜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析圭助土。
(阙十字)德贞观二□改□给□中职亚□卿位□□□丹墀近侍。允属时英。
四年员外散骑常侍太子中允。入陪玉裕。
出侍金舆。□重起居。
寄深献替。六年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
七年□□庶子兼国子司业。以公□□可□□□有□比□君仲□□子□十年奉敕共秘书监郑公修随书。
良直著乎青史。微婉表于丹书。
跨固超迁。含刘孕谢。
特蒙恩□□□增□□散骑常侍□□庶子兼国子司业□如□制礼作乐。沿革不同。
于是□名多问。委以删定。
其大戴小戴之舛错。前郑后郑之危疑。
往哲之所不通。前贤之所未释。
公剖兹□节。针此膏肓。
足使仪刑□□□泽王化□成□□□□□赏进爵为子。邑七百户。
赐物二百段。其年以公匡弼副主。
屡进谠言。与左庶子黎阳公特蒙恩诏。
又赐黄金一斤。绢一百匹。
十二年除国子祭酒东宫侍□封如故□□卿名□齐□膺兹宠命。□□道光□□□殊荣。
公乃再振颓风。重宏绝业。
学徒盈于家室。颂声彰于国朝。
十四年车驾幸学。亲观释奠。
公□总九流。才兼六艺。
彝伦之所钻仰。□德之所□崇。
诏公□于讲筵□□□□连□暂□指□□其谈锋英辩一摛□□惭其河泻。下帷博学。
闭户多闻。竞举云梯。
争回雄戟。公金汤易固。
楼雉难攻。遂使辅嗣倒戈。
大春反旆。宿疑旧惑。
冰销。□□神衷□□□□悠悠□□□见斯□礼毕。
上释奠颂一篇。文艳雕龙。
将五色而比彩。韵谐□凤。
与八音而同节。逸思掩于子王。
丽藻超于□□蒙□敕□□□表赞其书曰□□并上释奠□殊为□□□□□□清词烂其盈□□□□□逸气□已淩云骊龙九重。不足方斯绮丽。
威凤五彩。无以比其鲜华。
扬雄掞□高踪□远黄香(阙十四字)昔强秦之末。政教□迟。
搢绅以□□□坟典以为灰烬。逮炎汉握图。
□敷经学。宪章斯教。
文艺聿修。及自三国
迄于晋宋。书记可略而言之。
近至随运将终。天下鼎沸(阙八字)
鉴乎□随岂不怆恨。朕少逢□□之□长遇干戈之□□□兹宸极执□璇玑□阪泉崇国之功□有之矣。
灵台辟雍之德。则未可庶几。
虽然。亦尝有意乎雕虫。
存心乎儒史。开献书之路。
□□□□贤束帛蒲轮。亦以多矣。
□学谢□□文惭(阙七字)三□□□国老养于□序。庶老□于西庠。
听广论而无□导深义而□席。洪钟待扣。
扣无不应。幽谷发声。
声无不答(阙十二字)。夙挺圭璋。
早□□□。□罗百氏。
□□□经。□涌珠泉
情抽□。关西孔子。
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
重兴乎兹□庶令宏四科于缥帙。阐□遍于青衿。
翰苑词林。□其(阙十字)奉敕□撰五经义疏。
公博极偫书。游□众艺。
削前□之纰缪。□往哲之(阙二二字)诚万古之仪刑。
实一代之标的。蒙敕赐名五经正义。
国子监施行。赐物三百段。
公敦老氏之止足。追太史之鸣谦。
□请归□优诏不许。□□闻奏始蒙□□□防阁□□□□又使中书令□□赍手□存问。
荣宠之极。旷古罕俦。
□世室于国阳。伫闻公玉之制。
告成功于日观。庭睹司马之书。
□□□□□光□□两楹□梦环海□□□□千月之□以(阙十字)于万年县平康里第。春秋七十有五。
哀感宸扆。悲动搢绅。
甚魏主之惜桓阶。若晋人之伤卫玠
诏赠物□□段。陪葬昭陵
丧事所须。率由官给(阙七字)
公礼也。□□遗老陪□陵而起坟。
□□□臣奉峻阳而卜兆。以今访古。
隔代同符。惟公气禀五常。
道光六行。得孔甫之具体。
姬旦之多才。延阁策府之奇书。
探赜索隐。东馆南宫之逸□□隩穷源□□□于□□无□□□之□□□□于(阙二字)不假张宽之□道合者不以贱贫而易交。
行伪者无以权贵而投分。志怀耿介。
性□广门。有石奋之谦恭。
类宋宏之方□推贤进士。后已先人。
举事而□□□□□而成准的。乃□之翘楚。
□□之羽仪。于时将创明□令偫儒详审。
互陈闻见。□起异端。
公攈摭旧事。宪章故实。
裴頠之制度。略蔡雍之节文。
酌今古之仪。得丰俭之□褒衣博带
□不□□□观之始□翚□□□□乐□□□□□之礼之坠典记事记言之史。俱资笔削。
大雅之诗。咸伫刊定。
奉敕修随史五十卷。□礼一百卷。
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迈南董于曩策。
逾孟庆于□书。□□阓(阙十一字)论衡匹此未奇。
撰□□闻帝用嘉尚。后仓制礼。
□振曲台。孙通创□荣光稷嗣
以今方古。彼独何人。
岂谓食薪为灾。梦成□魏敷之药无效。
齐鹊之言□□遂□山阳之□□□长□之□□宫之□□□金石之声世子志元等。悲深陟岵。
思乌□而无期。恩极昊天。
对风枝而增恸。恐钟律易改。
陵谷难常。乃□氏英猷。
永传五鼎。杨公□轨。
长勒四碑。敬陈伐阅。
树之□□□□□赫赫华冑。岩岩崇趾。
元鸟降神。□□效祉。
德表温室。道光阙里。
绩著太常。芳流惇史。
诞生令悊。卓荦绝偫。
百丈挺秀。九畹腾芬。
迢□流略。囊括邱坟。
淩云缛藻。□□□□□□偫籍网罗□□□迈□□思穷五际。
糠秕名□锱铢象系。落是潘词。
巢高孙第。世尚典故。
时敦学植。宾雁成行。
翘车转轼。金马待诏
璧池摄职。□□钦风。
□□咏德。飞缨黄屋(阙十字)
三□献书□□□□□阐六学规模。百寮冠冕。
星□丧宝。石折歼良。
□矣武库。□哉智囊。
茔嘶白马。坟瘗黄肠。
九泉虽閟。千载名扬
从甥梁锜墓志铭678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卫率府翊卫安定梁锜。
年二十有八。
上元三年秋八月某日。
终于某所。
图其景宿。
天有大梁之星。
辨其物土。
地有大梁之物。
考其衣冠。
人有大梁之姓。
综乾坤而列位。
兼水木而成文。
业耕织而乐琴书。
梁鸿之雅尚。
生封侯而死庙食。
梁竦之雄图。
西山求白鹿之仙。
东海受黄蛇之宝。
曾祖某。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清河太守右卫大将军同州刺史上柱国
郡守旁通于月建。
仪同上法于太阶。
光禄大夫下大夫之职。
骠骑将军大将军之比。
祖其。
河南渑池郑州司功参军冀州蒲州二府司马朝散大夫纪王府司马襄州同州长史
仲由宰邑
萧何主吏。
桓温之徵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之礼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考某。
国子学霍王府参军并州大都督府兵曹扬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
仲尼闲居。
曰参不敏。
天子命我。
参卿军事。
常山之福应。
直保金钩。
谢太傅之闺门。
唯生玉树。
所以圆光折水
真气冲天。
孩笑之时。
见之者知其孝友。
能言之际。
听之者许其聪明。
清河管辂之天文。
江夏黄童之日蚀。
挥其劲翮。
则凤凰飞鸣于赤山
整其䈥。
则骏马腾骧于绿地。
若夫龙神负卦。
瑞雀衔书。
安釐王汲冢之文。
穆天子羽陵之籍。
莫不因条报叶。
望表知里
郑元殚见。
览万卷之八千。
班固洽闻
涉五经之四部。
至如雕弧夜月。
䈥角三材。
铁剑秋霜。
烟云五色。
莫不推之以智勇。
成之以揖让。
历诸侯而说剑
直之无前。
引司马而操弓。
观者如堵。
可谓多才天纵。
盛德日新。
曼倩不让于诗书。
翁归兼强于文武。
由是交道遂广。
声名益振。
朱家大侠。
滕公有然诺之言。
剧孟过人。
袁盎有逢迎之礼。
及其从微至著。
资父事君。
藉丹书之勋业。
黑衣之行伍。
神宫海外。
瞻镂榜于明山
太室云端。
听仙簧于洛水
翊驾驰道。
周庐甲观
方当奉词出使。
万里行封。
受命忘身。
三军拜将。
岂期年岁朝露
浮生过隙。
汉逸人之雅操。
命也如何。
鲁司寇之知言。
苗而不秀。
呜乎哀哉。
望吾子者。
空怀倚闾之叹。
嗟予弟者。
独有亡琴之悲。
从日月于龟谋
考图书于马鬣。
越以仪凤三年春二月某日甲子。
葬于某所。
悲夫。
吾见其进。
由来孔李之家。
吾谓之甥。
实曰之族。
阳元既殁。
瞻旧宅而无成。
康伯不存。
对元言而谁与。
铭曰。
山河带砺
金木精灵。
磊磊千丈。
森森五兵。
騑骖西掖
出入东明
人寿无几。
皇天不平。
碑留郭泰
挽送田横
终寂寥于相宅。
空嗟叹于佳城。
怀州墓志铭683年7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公讳冲寂。字广德
陇西狄道人也。左卫大将军西平王之孙。
荆州大都督汉阳王之子。今上之族兄也。
原夫帝尧之绪。运期授于天汉。
颛顼之冑。大命集于皇家。
光耀则若木十枝。波澜则长河九派。
中军桉部。金鼓所以节其声。
刺史班条。冕旒所以彰其德。
信可谓玉林多宝。天族多奇。
以御家邦。以藩王室者也。
公山河诞庆。辰昴发祥。
金多木少。孔文举之天骨。
玉洁冰清华子鱼之神彩。
南阳季恭伟。悬识宰臣
沛国赵元儒。窃知公望。
编汉皇之兄弟。列周室之邢
天下称其八才。吾家号为千里
初任尚舍直长。稍迁城门郎
仍奉敕于宏文馆读书。掌舍宫城列校
诏诣东观。有黄香之博闻。
赐其制书。有班游之广学。
寻授驾部员外郎。转金部郎中
又敕公为戎州道支度军粮使。天府充牣。
军储委积。振南宫之绂冕。
誉表三台。历西蜀之江山。
荣高驷马。迁太府鸿胪少卿
丁艰去职。杨播之登太府
初闻累迁之命。郑默之拜鸿胪
遽见终丧之礼。卜子夏既祥五日
弹不成声。孟献子加人一等。
县而不乐。服阕。
历青德齐徐四州刺史。东临巨海。
西至长原。或全齐历下之军。
大禹徐方之地。任隆荆部。
陶侃八州。寄重浔阳
桓伊十部。迁宣州刺史
吴王旧邑。楚国先封。
江回鹊尾之城。山枕梅根之冶。
蜀郡无此。计吏则惟荐张堪
颍川尤多。玺书则但称黄霸
巡察使以尤异闻。迁陕州刺史
观其井邑。虢仲上阳之故墟。
度其川原。周公分陕之遗迹。
唇齿通其列国。咽喉壮其天险。
善人为政。无待于百年
童子行谣。先符于两日。
于斯时也。天以顺动。
帝以会昌。修封禅于岱岳
作明堂于汶上。望山川而遍偫神。
执玉帛而朝万国。制公检校司理常伯
文昌之省。遥接太阶。
建礼之门。旁连复道。
万几匡赞。八座谋猷。
既陪轩帝之巡。乃觌汉家之事。
属阿孙南走。凭斗骨而为城居。
卫满东亡。界朝鲜而为役属。
乘舆乃诛后至。讨不庭。
申命六事之人。以问三韩之罪。
制曰。师出辽左。
卿可为北道主人。检校营州都督
石门山险。铜鼎河流。
天文则营室辨方。地象则神台镇野。
供其行李。郑国东道之名。
为我主人。常山当北州之寄。
辽东平。以功迁蒲州刺史
尧都蒲坂舜耕历山
昭襄王河桥穆天子至于雷首。
汝南朕之心腹。遂拜韩崇。
河东吾之股肱。时徵季布
少府监。忠信为主。
杨阜齐衡。清白在官。
常林比德。又除蒲州刺史
诸童之逢迎郭伋。再牧并州
百姓之愿得耿纯。复临东郡
敬皇帝国之储嗣。乾之长男。
四极奏于重光。二年宾于上帝。
崇其谥号。用黄屋于羽仪。
卜其园茔。象元宫之制度。
山陵之建也。以公检校将作大匠
游衣汉寝之外。抱剑桥山之下。
百工毕力。陈琳于是乎躬亲。
诸吏怀恩。魏霸于是乎无谪。
银青光禄大夫。行少府监
若夫协时月。乘天正
秦人往事。游别馆而祈年。
汉宫旧仪。下明庭而避暑。
上幸九成宫。以公检校右领军将军
本官如故。董司戎政。
以戒不虞。七校陈其甲兵。
五营桉其车服。领军之职。
用文武于纪瞻右军之官。
叙勤劳于常惠。寻以公事免。
左授归州司马。楚之旧也。
始得子男之田。夔之先也。
裁为附庸之国。人同贾傅
路似长岑。伯鶱有声于乡里。
仲任见知于笔札。制迁中大夫
兖州都督府长史大庭之库
少昊之墟。上直降娄。
金精吐宿。旁瞻日观
木德题山。别乘初迎。
将宣万邦之化。佩刀终爽。
徒见三公之服。以永淳元年某月日。
行次唐州方城县。遇疾薨。
朝廷闻而伤之。赠怀州刺史
公严而有礼。直而能和。
行孝立身。移忠事主。
知者上。重之以八索九邱。
道在斯尊。加之以文昭武穆。
故能入登常伯。出践方州
六卿之仪表。发三军之号令。
列长戟于门前。罗曲旃于堂下。
子孙朝夕。玉树相辉。
宾客送迎。玳簪交映。
悲夫。展禽三黜。
安仁再免。奚辞棘署。
俯集桐华。惨舒则不系阴阳。
喜愠则不形颜色。何嗟及矣。
竟游东岱之山。无所不知。
旋闭南阳之墓。二年夏五月日。
于万年龟川乡之平原。长子某官某。
次子某官某。箕裘必复。
花萼生光。邻人泣其悲恸。
明主忧其毁瘠。观其吊客。
不无双鹤之徵。察其成坟。
自有百乌之感。森森陇树。
漠漠郊烟。右元灞而浩荡。
骊山而起伏。杜陵万家之邑。
非复城池滕公驷马之铭。
不知年代。其铭曰。
高阳积德。武昭馀庆。
宅镐开基。封唐启圣。
协和万国。平章百姓。
天叙诸侯。礼乐宗正(其一)
周之曲阜。汉之平陆
地则葭莩。祥惟岳渎。
乡党称善。闺庭雍穆。
始拜城门。即游天禄(其二)
太微之位。益部之星。
卿则有六。四至丹青。
州则有九。八牧专城。
既践台阁。仍司甲兵(其三)
倚伏无兆。遭随有运。
贾谊从王。桓谭佐郡。
自忘宠辱。曾无喜愠
人去何归。天高不问(其四)
东都门外。长乐宫边。
白马旒旐。青乌墓田。
楸梓夹路。碑石书年。
百代之后。南阳之阡(其五)
太学生刘仁范等省试落第挝鼓申诉准式卯时付问头酉时收策试日晚付问头不尽经业更请重试台付法不伏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三
刘仁范青衿冑子。黄卷书生。
应奉五行。异王充之一览。
天下第一。希闻胡广之才。
日下无双。罕见黄童之誉。
春秋一月。徒弃光阴。
文史三冬。虚淹岁月。
有司试策。无晁错之中科。
主者铨量。落公孙之下第。
理合逡巡敛分。退坐受铨。
岂得俛仰自强。肆情挝鼓。
伏称问头付晚。策自难周。
铨退者即恨独迟。简得者不应偏早。
诉人之口。皆有爱憎。
试官之情。终无向背。
傲不可长。骄不可盈。
若引窥觇之门。恐开侥倖之路。
豸冠奏劾。自合甘从。
马喙无冤。何烦苦诉。
宜从明典。勿信游辞。
和户部杨员外伯成寓直 盛唐 · 李憕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落日弥纶地,公才画省郎
词惊起草笔,坐引护衣香。
双阙天河近,千门夕漏长。
遥知台上宿,不独有文强
袁郎中破贼北归(第七句缺) 盛唐 · 皇甫冉
 押微韵
引用典故:黄香 杨仆楼船
优诏亲贤时独稀,中途紫绂(一作绶)换征衣。
黄香省闼登朝去,杨仆楼船振旅归。
万里长闻随战角,十年不得掩(一作偃)郊扉。
□□□□□□□,但将词赋奉恩辉。
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765年 唐 · 岑参
五言排律 押微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莱子衣 板舆 化金印
迎亲辞旧苑,恩诏储闱
昨见双鱼去,今看驷马归
驿帆湘水阔,客舍楚山稀。
手把黄香,身披莱子
鹊随金印喜,乌傍板舆飞。
胜作东征赋,还家满路辉。
张少府和厍狄员外夏晚初霁南省寓直时兼充节度判官之作 唐 · 寇坦
五言排律 押鱼韵
引用典故:少孺能赋 文强阅书
黄绶归休日,仙郎复奏馀。
晏居当夏晚,寓直会晴初。
露散星文发,云披水镜虚。
高才推独唱,嘉会喜连茹。
月色摇春闼,香烟霭暝庐。
千门传夜警,万象照阶除。
少孺能赋文强阅赐书。
兼曹谋未展,入幕志方摅。
为奉灵台帛,恭先待漏车。
贞标不可仰,空此乐樵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