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霍禹等诏地节四年七月 其一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乃者东织室令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
大司马博陆侯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
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
逆乱不道,咸服其辜。
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汉书•宣纪》)
霍禹等诏地节四年七月 其二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
大司马博陆侯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子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谋为大逆,欲诖误百姓。
赖祖宗神灵,先发得,咸伏其辜,朕甚悼之。
诸为霍氏所诖误,事在丙申前,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
男子张章先发觉,以语期门董忠,忠告左曹杨恽侍中金安上
召见对状,后章上书以闻。
侍中史高金安上建发其事,言无入霍氏禁闼,卒不得遂其谋,皆雠有功。
博成侯忠高昌侯恽平通侯安上都成侯高乐陵侯(《汉书•霍光传》。案此与《宣纪》所载互有详略,故并录之。)
上书言霍氏 汉 · 阙名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七
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尽为是也(《汉书·霍光传》:霍山曰:尝有上书言云云。其言绝痛,山屏不奏。)
大狗赋 曹魏 · 贾岱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三
余生处大魏之祚政,遭王路之未辟,进不得补过之功,退不得御国之册,帝曰畴咨,迸在朔易,越彼西旅,大犬是获。
其头颅也,不可论以尽;
其骨法也,不可辨而释。
傞𬾻蹴跄,雄资猛相。
兀然高八九尺,形体如剪削(《初学记》作「箭镝」,从《艺文类聚》。),象貌如刻画,毛翰(《初学记》作「逾」,从《艺文类聚》。)紫艳光,双肩如白璧。
时频伸而振迅,若应龙之腾掷。
爪类刀戈,牙如交戟。
闻林兽之群争,欻断销锁而龁石。
逆风长厉,野禽是觅。
鼻嗅微香,眼裁轻迹。
眄目攀而奋怒,挥霍而振阋(《艺文类聚》作「掷」。譬若从《艺文类聚》增。)
天梁折,地柱劈。
倒曳白象,挫其腰,驳制六驳,折其脊。
拓𢱢熊罢,破其匈,𢬵抄兽头,断其脉。
爪处如剑犛(《艺文类聚》作钩桀。)
牙创似铍(《艺文类聚》作「矛」。)刺,视其未死之间,血泉涌如箭射。
于是驱麋鹿之大群,入穷谷之峻厄。
走者先死,往者被击。
前无孑遗,后无一只。
然其所折伏,敬主识人。
昼则无窥窬之客,夜则无奸淫之宾。
通听百里,夜吠狺狺。
若乃蛮夷猾夏,列士异操;
轻示亲单集,人马衔枚。
猛火先觉,音声正摧。
竦耳侧听,则恒山动;
南向啀喍,则霍山颓。
眈精直视,则会丘石嵬,虓吓奔突,则重闉开。
非吾畋猎之有益,乃可安国家卫四邻者也。
昔宋人有鹊子之誉,韩国珍其大卢;
弥明振之于巨獒,槃瓠受之于蛮都。
论百代之名狗,敢余犬之能俱?
绝四铁之猲才乔,云何之足书(《初学记》二十九。又见《艺文类聚》九十四,有删节。)
南岳二月丙辰 南朝宋 · 刘骏
 出处:全宋文卷六
江汉楚望,咸秩周禋,礼九疑于盛唐,祀蓬莱渤海,皆前载流训,列圣遗式
霍山是曰南岳,实维国镇,韫灵呈瑞,肇光宋道。
朕驻骅于野,有事岐阳,瞻睇风云,徘徊以想。
可遣使奠祭(《宋书·孝武纪》。时车驾巡南豫南兖二州,下诏。)
霍山 南朝宋 · 丘景先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
脩)祀川岳,道光列代,差秩圭璋,义昭联册。
但业旷中叶,仪漏典文。
寻姬典事宗伯,汉载持节侍祠,血祭埋沉,经垂明范,酒脯牢具,悉有详例。
又名著圭币之异,大冢有尝禾之加。
山海祠霍山,以太牢告玉,此准酌记传,其可言者也。
今皇风缅畅,辉祀通岳,愚谓宜使以太常持节,牲以太牢之具,羞用酒脯时谷,礼以赤璋纁币。
又《鬯人》之职,凡山川四方用蜃,则盛酒当以蠡杯,其馀器用,无所取说。
案郊望山渎,以质表诚,器尚陶匏,籍以席,近可依准。
山川以兆,宜为坛域(《宋书·礼志》四,大明七年,有司奏诏奠祭霍山,未审应奉使何官?用何牲馔?进奠之日,又用何器?殿中郎丘景先议。)
陶隐居赍术煎启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窃以缘叶抽条,生于首峰之侧;
紫花标色,出自郑岩之下。
百邪外御,六府内充,山精见书,华神在箓,术荧火谢,尽采撷之难;
启旦移申,穷淋漉之剂。
故能竞爽云珠,争奇冰玉,自非身疲掌砚,役倦攀,岂可立致还年,坐生羽翼。
临洗丹井,方觉可捐,郦县菊泉,无劳复汲。
庶得遨游海岸,追涓子之尘,驰鹜霍山,共陈生为侣,谣俗轻施。
尚曰难酬,出世鸿恩,宁知上报(《艺文类聚》八十一)
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薛氏神道碑710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或称达性命者。齐死生之域。
违忧怯者。一修短之数。
斯盖无心之伦耳。焉足与议于情哉。
何则。云虹灭影。
词人于是咏谣。华秀从风。
君子为之叹息。岂不以对仙丽之景。
怀变化而遗恋。在韶蕊之节。
悼零落而偏愤。吾见豆卢氏之子。
于其伉俪有焉。县主讳字姓薛氏。
河东汾阴人也。大父驸马都尉奉宸将军讳瓘
城阳公主。考驸马都尉散骑常侍讳绍
尚镇国太平公主。其在昔也。
有车正先封。周有薛侯争长。
其在今也。五宗姻于帝里。
重叶母于王姬。河水经天。
上积星辰之气。霍山震地。
下多珠玉之林。县主幼而敏惠。
长而洵淑。贞义孝烈之传。
吉凶宾祭之仪。一闻成诵。
纮綖绚组之制。湆芼酝羞之品。
一见悬解。至乃鹤回清汎。
蚕聚崩云。月韵玫砧。
花秾䌽树。妇人能事。
咸臻妙焉。大圣天后鍊石补天
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
启弄孙之美邑。封犹有礼。
义引而亲。天授三年四月
封万泉县主。天爱下流。
日亲上。乘龙之举。
和凤为难。络八纮以选门。
奄千官以求俊。夫以龙图帝宝。
析步摇之华源。虎戟侯门。
袭京燕之雄冑。人之信美。
帝用嘉焉。以万岁登封元年仲春既望
归于豆卢氏。六官送行。
百僚供事。迓以銮辂。
遣以翟车。环佩冕旒。
璆然在驭。黼藻朱黛。
烂其盈门。诏婚之礼。
于焉为盛。尔乃移其爱敬。
以事舅姑。伸其友恭。
以谐公妹。举宗洽比。
如鼓瑟琴。每至婚姻会同。
少长咸集。珩璜节步。
金翠耀首。有婉嫕之心。
无骄矜之色。睎眄睐者。
若迟日之映涟漪。瞻词气者。
犹光风之转蘅蕙。加以引纳怀和。
馈分周赈。疏属自附。
穷归忘窘。故行彰信于闺门。
而蕙风满盈于邦国。谅惟琬玉之性自美。
抑亦劬劳之训致焉。中宗孝和皇帝云回南土。
龙见东京。二仪更辟。
九族咸叙。望我兄兮。
公主赞陶钧之力。曰吾甥也。
县主开邑井之赋。神龙元年春
加实封三百户。县主既通籍门阑。
奉御又尚司殿省。天子巡游宫观
觞乐池台。我有周亲。
无时不从。主家外幸。
比齐后而联恩。子婿中参。
赵王而均理。或醉饱踰度。
寒燠未平。何尝不御药在门。
王人接路。当时厚泽。
莫之尚也。景龙四年二月
奉御出为丹延二州刺史。保傅下堂。
随朱轓而同去。辎軿入郡。
与皂盖而齐飞。辞宫阙而岁阑。
恋庭闱而日远。肥泉永叹。
邪气攻衷。楚祝招而不来。
秦医来而不及。景云元年八月二十一日
倾逝于延州之廨舍。春秋二十有四。
美玉褫颜。明珠晦色。
平阳旧宇。遂无望于归宁。
怀县新文。空留连于永逝。
有子三人。西华南容东里等。
或龀或岐。呱呱而泣。
天何以罚。神其忍之。
冬十有二月五日。归葬于长安之洪渎原。
窀穸营护。有命加等。
器服祖遣。率由旧章。
生之也荣。葬之也礼。
若夫柔嘉好合。善之元也。
肃雍降贵。谦之道也。
山河其德。容润广也。
熊罴其祥。祚允大也。
总众美于修嫭。驰落晖于小年
此所以哀中之又哀也。昔袁亡马氏。
蔡笔斯奋。郑丧曹姬。
潘文亦作。矧兹内范。
事华无愧。砥望夫之石。
以表崇邱。缉幼妇之词。
将传终古。铭曰。
薛之重祖。冑轩国禹。
相殷侯周。氏其土宇。
英英白云。郁彼河汾。
公门蕃衍。铭鼎氛氲。
则仁则义。则戚则勋。
馀庆介祉。诞灵女士
中宗之甥。镇国之子。
皎如霜雪。华如桃李。
舜族爰序。尧封咸秩。
万泉开源。三百其实。
守盛以俭。居冲不溢。
亦既鸣雁。宜尔家人。
谦恭下下。抚纳亲亲。
倾财致客。对馌如宾。
我有邸第。前临黄道。
我有池塘。却望青草。
汉辇停暮。秦箫拂早。
岁月易忘。欢愉难保。
良人出守。将命北徂。
与子偕往。饮别东都
望母肠断。辞家泪枯。
露萎茎草。霜酸众雏。
魂兮何归。京兆之野。
葬于何处。杜陵之下。
岩岩双阙。列列行槚。
勒是徽音。以观来者。
霍山702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 创作地点:山西省太原市霍山
长安二年月日。
皇帝使并州道大行军副大总管尹元凯等。
敬荐酒脯时果。
敢告霍山之神。
皇帝天覆万物。
各遂其性。
祠于偫神。
罔不咸秩。
独彼凶虏默啜
悖天虐人。
窥边猾夏。
略无宁岁。
皇帝哀此黎献。
勤于征役。
悯彼夷落。
毒于昏暴。
常欲诛其魁首。
安是藩氓。
寇虐盈稔。
神人同弃。
今自送死并朔。
近惊山陵。
命将出师。
龚行天罚。
惟神炳灵参野。
作镇冀方。
歆是正直。
赞扬威武
俾胡马化为沙虫
王师众于草木。
献捷之日。
昭报神休。
尚飨。
霍山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四
河东冀方。
其镇惟霍。
神为天吏。
有岳灵。
在昔皇业初兴。
蒙嘉祉。
今者省方旋轸。
重获休徵。
同受三神之贶。
独忘百邑之礼。
霍山宜崇饬祠神。
庙秩视诸侯。
蠲山下十户。
以为洒扫。
晋州刺史春秋致祠。
北岳庙 唐 · 郑子春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九
清明著象。
广大成形。
圣人则之。
作纪资始。
列于五岳。
视以三公
率由典常。
靡不祡燎。
维厥恒岫。
实为首称。
故知碣石太行
万里延袤。
阙耸河浒。
盘薄海隅
昴降其精。
涞易疏其浸。
设险以分中外。
通气以出云雷。
非阴阳不测之神。
其孰能与于此也。
尔其峰崿星联。
草树烟郁。
云仙表其窟宅。
珍怪产其高深。
感通应见。
必契诚德。
藏者知将亡之兆。
制胜者效率然之奇。
龙蛇羽毛。
安可详悉。
幽赞设教。
神道有凭。
登临极目。
如指诸掌。
其阴则常溪广武
林胡楼烦
其阳则燕赵殷卫。
面河溯雒。
冀州既载。
惟彼陶唐。
堤封庶品。
波委雾合。
财力豪赡。
货殖繁滋。
遗风祠宇。
岿然无易。
敬神绥福。
不孤德邻。
歆类诞灵。
可胜纪哉。
定人禦侮。
陈迹昭然。
易知简能。
可大可久。
且收藏曰义。
生长曰仁。
仁义所摄。
祈祷如市。
有年登稔。
穰穰满家。
和平是恃。
不生灾害。
我唐列圣重光。
再造区宇。
邦本胥悦。
俊人用彰。
天工所代。
无非淑哲。
惟良共此。
技贤责成。
彼美循吏。
其犹踵武。
自升中检玉。
再展岱宗
方岳省巡。
躬行未给。
今之故事。
牧守是遵。
敬远之规。
载在王府。
使持节刺史段公字崇简。
学古入官。
政贵清净。
其惠。
吏慑其威。
博考前闻。
肃祗明祀。
每躬行奠享。
恺弟不忘。
神之所劳。
必在君子。
夫象设灵宇。
睟容凝湛。
未施敬而自敬。
不有威而自威。
而檐庑阶闼。
尚多湫隘。
未增閒敞。
折衷有亏。
长松靡
径隧犹褊。
公乃审面势。
规曲直。
延观宇。
划垣墉。
高闬闳。
通巷术。
周览弥望。
列树丰碑。
容卫森罗。
藻绘彪駮。
纳日月于扃牖。
驻云雾于轩楹。
光色焜煌。
烂如贝锦。
不费财力而忽赡。
不徵力役而自成。
求诸志诚。
不亦冥助。
先是冀方遐迩。
溥获元吉
初求厚报。
其徒实繁。
如山如流。
委输所积。
物无遗乏。
人不剿劳。
易于从事
百姓无扰。
商农工贾。
孚信不遗。
休徵允集。
是依是赖。
自东胡逆命。
多历岁年。
推亡固存。
天心独昭。
乃命大使辅国大将军羽林卫大将军幽府长史御史大夫经略支度营田节度副大使兼知河北道采访使南阳郡开国公张守圭
分阃董戎。
假节专制。
抗棱运策。
凶渠丧元。
屈人不战。
种落夷谧。
初有南阳人田登封于此祈福。
神君降形而谓之曰。
吾方助顺。
取彼残孽。
殄歼元恶。
悬诸稿街。
果如其期。
止暴宁乱。
兵不血刃。
野不曝骸。
乃圣乃神。
幽赞斯在。
霍山之祐无恤。
新城之见申生
以此寄言。
曾何等级。
由是厖眉耇老。
皤皤然被黄发者。
相率而言曰。
某等上从祖德。
下及孙谋。
百有馀年。
沐浴皇化
鼓腹击壤。
赓歌太平。
今属牧守仁明。
正身率下。
我有枳棘。
岑公不伐而自除。
昔无襦裤。
廉叔聿来而称足。
别驾符子规长史高元奉司马李夐等。
辅导忠益。
克表缇䌷。
询谋公道。
实毗方岳。
况乎广运不测。
幽明协和。
谋无遗𥫫。
人不劳止。
刊石纪事。
不亦宜乎。
子春才愧色丝。
学非博物。
课虚杼轴。
敢让当仁。
词曰。
巍巍巨镇。
幽都是托。
上接苍昊。
傍分寥廓。
并吞冀野。
枕倚沙漠。
华夷险界。
隔阂斯作(其一)
凡所敬远
心惟鬼神。
式昭祀典。
大庇烝人。
苛慝无作。
政教日新。
不孤其德。
必有其邻(其二)
水火金木。
配神作主。
允兹岳灵。
实司朔土。
东生南长。
西成北聚。
廥库开藏。
爰及坻庾(其三)
五载四觐。
今古有殊。
丰约异轨。
礼物分区。
明德无替。
洁粢不渝。
神理昭晰。
感应冥符(其四)
升中告禅。
名山有五。
礼亦从宜。
何必循古。
率先岱宗
望秩周普。
精一无差。
允膺福祜(其五)
随时珍荐。
必俟王言。
或降卿士
或命司存。
执礼必备。
恭惟骏奔。
式禋明德。
答乾坤(其六)
我皇立极。
阜俗宁乱。
贤才是以。
凶族咸窜。
蕞尔林胡。
假息离叛。
歼魁抚胁。
人神协赞(其七)
畴咨牧守。
实获我公。
既敷惠渥。
扇仁风
有葺斯庙。
陋彼昔功。
隘狭增广。
宏廓傍通(其八)
庭庑遂敞。
官卫弥饰。
绘事后素
昭彰歙赩。
工无遗巧
人不劳力。
垣墉径遂。
内方外直(其九)
门闬高耸。
丰碑列树。
相质匪工。
受辛宁喻。
小子何让。
敢忘景慕。
纪功书实。
恢我王度(其十)
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769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夫人讳华存字贤安
任城人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也。
师于小有清虚真人王裒命中候上仙范邈为立传。
其略云。夫人挺琼兰之流映。
体自然之灵璞。志逸云霞。
明洁鲜蔚。天才卓异。
元标幽拔。少读老庄三传。
五经百子。无不该览。
性乐神仙。味真慕道。
少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
摄生夷静。亲戚往来。
一无关见。常欲别居閒处。
父母不许。年二十四。
强适太保掾南阳刘君幼彦。生二子。
璞。遐。
幼彦后为修武。夫人心期幽灵。
精诚苦尽。逮子息粗立。
乃离隔室宇。斋于别寝。
清修百日。忽有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河汤谷神王景林真人小有仙清虚真人王裒来降。
谓夫人曰。闻子密纬真气。
太帝君敕我授子神真之道。青童曰。
清虚尔之师也。度明曰。
子苦心求道。道今来矣。
景林曰。虚皇鉴尔勤感太极。
已注子于玉札。子其勖哉。
青童又曰。子不受闻上道内法晨景玉经者。
仙道无缘得成也。后日当会阳洛山中。
尔勤密之矣。王君乃命侍女开玉笈。
出太上宝文八素隐身大洞真经高仙羽元等书三十一卷。手授夫人焉。
此皆王君昔遇南极夫人西城真人王方平于阳洛山所受之本经也。山中有洞台。
是清虚之别宫。王君至是北向祝誓于夫人曰。
太上三元。九皇高真。
虚微八道。上清玉晨。
为太帝所敕于魏华存。王君又说太极白简青箓。
金刻玉文。有得见此三十一卷书者之姓名也。
凡此宝书。起自清虚真人受太师西城王君紫元夫人。
从是当七人得之。以白玉为简。
青玉为字。至夫人为四矣。
于是景林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诵读万遍。
乃得洞观鬼神。此乃不死之道也。
于是四真吟唱。各命玉女弹琴击鼓吹箫
合节而发歌。歌毕。
王君乃解语夫人向所授书。存思指归宝经节度行事口诀诸要粗讫。
徐乃别去。凡二夕一日。
共会在曲静之中。自此之后。
王君及西城真人诸元君夫人互有来往。或与隔壁共庭。
初不骇悟。已而幼彦以暴疾殒世。
直天下荒乱。夫人抚养内外。
傍救穷乏。超偫先觉。
乃携细小。径来东南。
及儿息各大。并处官位。
至于守静之思。与日而进也。
凡在世八十三年。以成帝咸和九年岁在甲午
王君乃与东华青童来降。与夫人灵药两剂。
使顿服之。剋期曾于阳洛宫。
夫人服药称疾。闭目寝息。
饮而不食。七日夜半
太乙元仙遣飙车来迎。夫人用藏景之法。
托形神剑。化成死骸。
始终外朗。仙化内逸。
冥变隐适。从此而绝。
子璞时为庾司空司马。遐时为陶太尉从事中郎安城太守
故夫人自此隐化沦景。须臾至阳洛山。
明日。青童君太极四真人清虚王君三天法师张道陵等凡四十七真人。
降教夫人于隐元之台。王君令夫人清斋五百日。
读大洞真经。并分别登真秘奥。
道陵授以新出明威章奏入静存祝吏兵符箓之诀。众真各标至训。
三日而去。道陵所以备教委曲者。
以夫人在世为女官祭酒。领职理故也。
夫人遂修斋读经。诵言万过。
积十六年。颜如少女。
于是龟山九灵太真西王母金阙圣君南极元君乃共来迎。夫人遂白日升晨。
北诣上清宫玉阙之下。太微天帝中央王老君三素高元君太上玉晨大道君太素三元君扶桑太帝君金阙后圣君各令使者致命。
授夫人玉札金文。位为紫虚元君
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比秩仙公。
使治天台霍山洞台之中。主下训奉道教授当真仙者。
而男之高仙曰真人。女曰元君
于是夫人受锡事毕。王母及金阙圣君南极元君各去。
使夫人于王屋小有之中。更斋戒三日毕。
九微元君龟山王母三元夫人冯双礼珠暨诸众仙并降夫人于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时夫人与王君为宾主焉。
神肴罗陈。金觞四奏。
各命侍女曲成之钧。九云合节。
八音零粲。于是西王母击节而歌。
歌毕。冯双礼珠弹云璈而答歌。
馀真人各歌。须臾。
司命神仙请隶属及南岳神灵迎官并至。虎旗龙辇。
激曜数百里中。西王母诸真乃共与夫人东南行。
俱诣天台霍山台。又便道过句曲金坛茅叔申
宴会二日二夕。又共适于霍山
夫人安驾玉宇。然后各别。
初王君告夫人曰。学者当去疾除病。
因授甘草丸。所谓谷仙方也。
夫人服之而仙。夫人能隶书。
为王君立传。事甚详悉。
又述青精䭀饭。注黄庭内景经。
自后屡降茅山。子璞后至侍中
蒙使传法于司徒琅琊王舍人杨羲护军长史许穆子玉斧并升仙。
事具陶宏景真诰。所呼南真。
即夫人也。初夫人既渡江。
遍游名山。至临川郡
临汝水西立坛置精舍。院东百馀步造冢圹。
又于石井建立坛场。往来游憩。
岁月深久。沦翳。
虽备载图经。而略无遗迹。
女道士黄令微。道行高远。
八十而有少容。蹀屣而行。
奔马不及。时人见其颜色殊异。
号曰华姑。闻夫人灵迹。
长寿二年岁在壬辰冬十月。乃讯于洪州西山道士胡超。
超能通神明。遥指郭南六里乌龟原。
有石龟。每犯田苗。
被人击首析。其处是也。
姑与道流寻访。见龟在坛中央。
其下得尊像油瓮锯刀灯盏之类。俄梦夫人指九曲池于坛南。
获之。砖砌犹在。
景云中睿宗使道士叶善信将绣像幡花来修法事。
仍于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
开元初元宗使醮祭。
祈祷不绝。每有风雨。
或闻箫管之声。入室礼谒。
必须严洁。不尔。
必有蛇虎惊吼之异。时时有云如乌鸟偫飞。
垂带直下坛上。倏忽不见。
西出如向井。前后非一。
已而华姑肸蚃间。如有告者曰。
古迹。汝须崇建。
俄闻异香从西来。姑行宿洞口。
闻钟磬之音。迟明入山。
果遇坛殿馀址。遂建立屋宇。
屡闻仙梵之响。环坛数里。
有采斫及不精洁者。必有怪异之警。
有野鹿中箭。来投华姑。
姑为拔之。后每斋前。
则衔莲以献姑。开元九年
姑欲上升。告弟子曰。
勿钉吾棺。可以绛纱羃之。
已而雷霆震击。纱上有孔。
大如鸡卵。棺中惟有被覆木简。
屋上穿可容人。座前奠瓜。
数日生蔓。结实如者二。
每至忌辰。则风雨郁勃
直入室内。元宗闻而骇之。
覆视明白。使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
二十九年春三月乙酉。使道士赍龙璧来醮。
忽有白鹿自坛东出。至冢间而灭。
五色仙蛾集坛上。刺史范阳张景佚以为圣德感应。
立碑颂述。天宝八载
以夫人得道升仙之所。度女道士二人。
见修香火。大历三年
真卿叨刺是州。言崇礼谒。
郭蒙邃。萑蒲震惊。
女弱曹逃。豺狼窟聚。
真仪如在。坛殿岿然。
瞻仰徘徊。悄焉若失。
有仙坛观道士仙岩者。修真自远。
法侣是宗。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
共申洒扫。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
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巳久。
率励往来。增修观宇。
从之。不日。
遹暨厥成。仙迹之载崇。
师之力也。敢备其本末。
而为颂云。铭曰。
紫虚元君。维魏夫人。
位列五岳。名高七真。
凝华台允。夺志刘嫔。
太帝昭恳。清虚降神。
偫仙毕会。玉笈斯陈。
服道日损。精心益勤。
蜕形神剑。托驭飙轮。
适抵阳洛。遄登隐元。
黄庭朗咏。白日升晨。
西降王母。东过叔申
传法侍中许杨为邻。
伊昔南渡。爰居汝滨。
坛场处所。埋没荒榛。
实赖华姑。谂于胡尊。
果获灵迹。乌龟之原。
次寻井山。实叶曩言。
嫣然简解。纱羃空存。
野鹿衔。灵瓜吐根。
怪异昭彰。不可殚论。
二圣竦骇。屡崇明禋。
于嗟女弱。香火堙沦。
真卿刺州。谒拜斯频。
乃命仙子。增修鼎新
华姑侍傍。异代同尘。
曷表元德。铭功翠珉。
垂诸来裔。坱圠无垠。
霍山神传 盛唐 · 吕諲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霍山神者。黄帝之中子也。
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
总领海内名山。锡璜黄裳。
以象其德。青帝赤帝之子。
元司白司之神。咸禀承焉。
尧时洪水为灾。遣黄熊入洪波导禹。
故禹承舜命。乘四载。
先登太岳霍山祷之。于是随刊木。
奠高山大川。地平天成。
万世永赖。妃厥藐姑。
辅厥五老。带以黄河。
砺以太行。中条五台
衙官仆从也。当殷之衰。
蜚廉助纣为虐。神赐之死。
亦给石棺。周季晋献公六年伐霍。
霍公求奔。神令复之。
而赐晋穰。及晋衰。
赵子秉国政。神使从者致帝命。
又使使遗襄子竹书曰。赵母恤。
霍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
余将使女反灭知氏。将赐女林胡之地。
后世且有伉王。亦黑。
龙面而鸟噣。鬓麋髭髯。
大膺大胸。修下而冯。
左衽介乘。奄有河宗。
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
北灭黑姑。襄子受之。
至雍。称武灵王焉。
嗣是而秦而汉。历魏六朝
变化灵应。以对上帝。
以答天下。隋氏之末。
民罹涂炭。圣唐启运。
高祖执义旗救寰宇。神灵幽赞。
引翼王师。爰定大业于关中
呜呼。太岳
神符帝谓。望气者徒知郁郁葱葱。
含芳吐秀。罗植万物。
以美珠玉。夫亦知神之所以为神乎。
予故为传以神之。而初非故神其说也。
玄元皇帝应角贺圣祚无疆 唐 · 殷寅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引用典故:六梦
应历生周日,脩祠表汉年。
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
昔赞神功启,今符圣祚延。
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
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
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
无由同拜庆,窃抃贺陶甄。
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 唐 · 李栖筠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秦灭六国。遂并区宇。
张良哀韩之亡。怒秦之暴。
义感天地。降神于圯。
神授之书。为帝之师。
秦报韩。成功遂志。
黄石济北谷城之山下。盖谓是矣。
世用其道。传祠此山。
惟德之馨。介福不替。
天宝岁夏六月。旱既太甚。
遍走偫望。密云卷而复舒。
零雨濛而不降。太守河东裴公。
聚黄发而咨谋曰。山川神祇。
有不举乎。闻斯行诸。
夙夜展祭。祀事未毕。
感而遂通。自寅及未。
泽润千里。吁其灵也。
夫圣哲立法制。君子脩理道。
莫不顺承天则。祗畏神明。
以天视无私。神功不测。
或殄覆昏暴。或孚祐明德。
与时推移。未始有极。
盖将辅其善。必听于人。
昔夏之兴也。崇山降焉。
殷之兴也。岯山次焉。
周之兴也。岐山鸣焉。
汉兴。有圯桥之事。
我唐之兴。有霍山之异。
今古不爽。谓之神志。
聪明正直而一者也。惟秦政灭德用刑。
匮人从欲。冤痛在下。
馨香不登。祚及二世
毒流四海。与天自绝。
惟神不蠲。有开必先。
祝降宝命。故其书极天人之际。
备兴亡之端。子房将有行也。
师焉而以言。酌消息于盈虚。
通拟议于变化。楚汉之势。
功利相百。天威扶乘。
人谋协赞。观衅而动。
极深研几。发八难消六国之印。
招四人定重明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以夺敌国之计。正乾坤之位。
发日月之光。所谓披坚执锐。
功狗也。居守馈粮。
其功人也。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其功神也。
此其大者。岂徒效祉发祥于州里之间哉。
方今淳风允塞。休徵荐臻。
意者谓宜上闻。有以旌其异。
尝学旧史。敢记所知。
霍山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八
三代之初。
皆有神降。
监其德也。
天实启之。
恭惟王业之初。
师及霍邑
坚城未下。
大将阻兵。
连雨积旬。
粮储不给。
有白衣老父忽诣军门。
霍山之神谒大唐皇帝。
云东南取路。
八日雨止。
助帝破敌。
尽如其言。
岩岩霍山
九州之镇。
兴云致雨。
功巳洽于生人。
亲道辅德。
力更宣于王室。
朕缵承大宝。
膺受鸿休。
肸蚃之閒。
诚明可接。
永言幽赞。
兹谓有孚。
惟天命神。
据我斯意。
宜令礼仪使判官司封员外郎薛颀即往霍山致祭
正词以荐。
称朕意焉。
庐江四辨 其一 庐江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凡作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于古。
地而不古。
失其地矣。
秦一天下。
破国为郡。
名地者唯求于禹贡与山海经。
始皇二十六年
扬州之地为九江鄣郡会稽
九江会稽出禹贡。
鄣出山海经。
按海内南经云。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
注云。
歙县东。
浙江出焉。
海内东海云。
庐江出三天子都。
入江彭泽西。
注云。
彭蠡
彭泽县西是也。
经又曰。
一名天子鄣。
江南之鄣。
由此名也。
庐江彭蠡西涯。
庐江以立名。
项羽英布九江王
尽有扬州之地。
汉高九江淮南
即封淮南王
十一年诛。
皇子长为淮南王
孝文八年长死。
徙封长子安为淮南王
赐为庐江王
勃为衡山王
应劭曰。
庐江故庐子国也。
考寻载籍。
古无庐国之名。
庐江为庐戎之地也。
按左氏传。
卢戎亦曰庐。
宣城西山中。
误以中庐之庐为庐江之庐。
后人因迷而不悟。
按汉书诸侯王年表。
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
颜注云。
庐衡二山名也。
衡即今霍山
东汉地理志。
建武十年六安国
以县属庐江郡
郡十四城。
有舒浔阳襄安
郡南有九江
东合大江
大江之南与彭泽相接。
既得浔阳
浔阳庐山
庐山庐江而名。
古矣。
庐江之地。
包江南北而有之。
景武庐山记云。
匡俗周威王时
生而神灵。
居于此山上。
世称庐君
则是因山为号。
不因为庐而名山。
西域法者曰惠远
庐山记。
不知所始。
乃曰匡俗出殷周之际。
结庐上因名曰庐。
其谬甚矣。
豫章旧志。
俗父与番阳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
汉封浔阳
武帝南巡。
明公
不因而名愈明矣。
余故曰事必法古。
名地者必求于古。
庐江自山海经所谓出三天子都者是也。
今山在彭蠡之上。
亡其所谓庐江者。
事移事古名与地改故也。
又按经云。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
地理志云。
浙江黟县南率
东入海。
率则歙。
浙江是也。
率山歙州南。
连延而西曰浙岭。
浙水实出其阴。
又西走彭泽
凡三百里。
并水出山阳者。
皆西流汇于彭蠡
庐江乎哉。
是必一水也。
又按今浔阳江州大江之南。
浔阳大江之北。
名地为国者。
岂限江之南北哉。
求于古而已矣。
庐江之国。
自山海经而名者为是。
霍山865年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
臣日休以文为命士。所至州县山川。未尝不求其风谣。以颂以文。幸上发輶轩使。得采以闻。六年。至寿之骈邑曰霍山故岳也。邑赘于阯。至之二日。离邑一舍。望乎岳。将颂之文也。及见之。则目乎戆。手乎亸。心乎耸。神乎瞀。始欲狂其文。写其状。如丹青之不差也。颂其风。文其谣。如金石之永播也。既而其精怯然搏敌。躁然械囚。纷然棼丝。恍然堕空。浩然涉溟。幽然久疹。则知才智之劣。如髦而加疾。将杖而奔者。于戏。霍山之灵哉。霍山之灵哉。将阏于神而愚之邪。抑有所达而托之邪。其辰既浃。其精忽渝。怯然而胜。躁然而适。纷然而静。恍然而安。浩然而济。幽然而愈。如壮而能决。将阵而敌者。于是狂其文。写其状。其词曰。
太始之气。有清有浊。
结浊为山。峻清为岳。
其山厥臣。其岳惟君。
惟南之镇。曰霍为尊。
岳之大。与地角壮。
与天勍势。荆豫华嵩。
青沂兖岱。如垤而秀。
如块而锐。岳之高。
千仞万仞。苍苍茫茫。
日月相避其光。望之数百里外。
为天栋梁。岳之尊。
端然御极耸然正位。
静然而听。凝然而视。
其体当中。如君之毅。
其属者如骈其拇。如枝其指。
若卑其仪。若肃其位。
岳之气。其秀如
其清若。其翠如云。
云不能丽。其色如烟。
烟不能鲜。若雨收气爽。
丹青满天。岳之灵。
其神不眹。其报如响。
若雨用淫。岳能霁之。
若岁用旱。岳能泽之。
岳之德。生之育之。
煦之和之。开蘤染卉。
萋萋迷迷。藻绘数百里。
岳之形。有云骛骛
其勃如怒。有泉烈烈
其来如决。叱丰隆
奔列缺。轰然霹雳。
天地俱裂。岳之异状。
其势如危。或不可支。
若不可维。或仰而呀。
有如吮空。或俯而拔。
有如攫地。其晓而东。
有如冠日。其暮而西。
有如孕月。有水而脉。
有石而骨。有洞而腹。
有堮而节。或锐而励。
或断而截。或回而驰。
或低而折。其经之怪之。
祥之诡之。千种万类。
繄不可得而详记。因神狂不能自主。
殆而寐。梦一人绛衣朱冕。
怪貌魁形。曰余祝融之相也。
霍山。余君之故治也。
尔赋之。诚形矣胜矣。
怪矣典矣。然义有不备。
帝俾余莅。夫古有五岳。
霍居其一。所以五岳相迩者。
唐虞之帝。五载一巡狩。
一载而遍。上以觐侯。
下以存民。侯有治者陟。
不治者黜。民有冤者平。
穷者济。洎唐虞以降。
皆燔柴于霍。我帝用飨其礼。
至周旦策而命我。与诸岳星列中国。
自汉之后。乃易我号。
而归于衡。故祝融迁都。
命余守霍。今圣天子越唐迈虞。
而废巡罢狩。余之封内。
有可陟可黜可平可济者。是圣天子无由知之。
尔能以文请于执事之达者。易衡之号。
以归于我。请天子复唐虞陟黜之义。
故尔之将赋。余闭遏尔怀。
而不尔文。帝曰有衡既远。
有狩必劳。惟霍之迩。
斯号可复。赋者能言。
胡不俾传。帝俾命尔。
锡尔文。尔无忘也。
臣曰。惟请神贶。
既觉而书。呜呼异哉。
文薮序866年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咸通丙戌中。日休射策不上第。
退归州来别墅。编次其文。
复将贡于有司。登箧丛萃。
繁如薮泽。因名其书曰文薮焉。
比见元次山纳文编于有司。侍郎杨公浚见文编叹曰。
上第污元子耳。斯文也。
不敢希杨公之叹。希当时作者一知耳。
赋者古诗之流也。伤前王太佚。
作忧赋。虑民道难济。
作河桥赋。念下情不达。
霍山赋。悯寒士道壅。
桃花赋。离骚者文之菁英者。
伤于宏奥。今也不显离骚。
作九讽。文贵穷理。
理贵原情。作十原。
大乐既亡。至音不嗣。
作补周礼九夏歌。两汉庸儒。
贱我左氏。作春秋决疑。
其馀碑铭赞颂。论议书序。
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
非空言也。较其道。
可在古人之后矣。古风诗编之文末。
俾视之粗俊于口也。亦由食鱼遇鲭。
持肉偶。皮子世录著之于后。
太史公自序之意也。凡二百篇。
为十卷。览者无诮矣。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帝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帝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帝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帝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帝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帝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帝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帝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帝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帝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帝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始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帝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帝大悦。
乾封初。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山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帝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帝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诏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帝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帝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帝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帝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帝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帝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帝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帝于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帝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山呼之声。
震动京邑。帝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帝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帝梦混元谓帝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帝谓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山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帝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于山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帝幸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帝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山昭应山。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帝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帝亲自制赞。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帝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帝谒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谓帝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帝谒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帝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帝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山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山为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山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制赞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帝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帝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帝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帝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帝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帝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帝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和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和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帝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浑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立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帝并俞之十五日
李特立授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特立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