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感古十四首 其四 明 · 陈第
四言诗 押纸韵
鲁有臧坚,矫矫男子。
战获齐侯,唁使无死。
其谁实来,夙沙卫氏。
事近刑臣,义烈所耻。
君命祗辱,曷礼于士。
抉伤而亡,懦者兴起。
安得若人,砥此颓靡。
论中人预军政之渐奏靖康元年三月三十日 宋 · 余应求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三、《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一三四(第四册第三二三三页)、《靖康要录》卷四、《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六、民国《弋阳县志》卷一八
臣尝观自古中人预军政,未有不为患者。
故齐寺人貂漏师于多鱼,夙沙卫殿而二将见获,唐用监军每无成功,此可为后世深戒者也。
国家近年边事专委童贯、谭稹,终成大祸,几危社稷。
今兵革未弭,选将命帅,固当任责以成效,所遣中人,不过随军承受,奏报文书而已,不使之预闻军政也。
近者河东承受王嗣昌奏请画一,乞令日报将兵覆验首级、提点犒赐、催趣粮草,及差发探报动息出入,皆报承受所,则是虽名承受,其实监军也。
军政不专于主帅,而关决于承受,则动有牵制,进退狐疑;
又唐之监军,多拥精兵自卫,胜则坐分功赏,不利则引兵先遁。
嗣昌又令以随军步马各二队自卫,若近里干当,随行防护,是又踵唐监军之迹也。
如此,岂有同心赴敌、死于行陈之意哉?
朝廷不察其意而从之,臣恐将帅依违,不能专制;
又虑积日累月,异时为监军所制,将自兹始矣。
臣观童贯之初用事也,为熙河兰会路承受而已,继而为措置边事,又为安抚制置使,又为宣抚使,终之爵郡王、职枢筦;
谭稹初用事也,亦熙河兰会路承受而已,继而为干当公事,又为淮浙制置,末乃为河东宣抚使
盖其由有渐,非一日之积也。
嗣昌初为承受,许预军政,师还有功,后或用之,岂不少假之权,浸以隆盛,安知数年之后,不复为、稹乎?
《易》曰「履霜坚冰」,盖言防微杜渐,当辨之于早也。
陛下方修法度以治内,命将帅以事外,委任甚专,不从中制,而嗣昌陈请,乃欲干预军政,拥兵自便,首为梗阶,渐不可长。
伏望圣明追还所请,重赐窜责,以为中人预军政之戒,以示专任将帅之意,不胜幸甚。
取进止。
乞不用内臣管军劄子 宋 · 李光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三
臣历观自古进用奄人,未有不致危乱者,而兵权尤甚。
夙沙卫殿齐师,殖绰、郭最曰:「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区区诸侯之师,使奄人殿之,犹以为辱,况天子之师乎?
童贯秉军政二十年,将士零落殆尽,开边生事,取笑四夷,旋致今日之祸。
陛下躬履忧危,亦可以鉴矣。
谭稹、梁方平辈皆久握兵柄,丧师辱国。
臣谓陛下更易弊事,当如拯救焚溺。
访闻二人复管勾城壁事,岂仓猝之际,士大夫果无足委任者乎?
虽差傅墨卿、王寓等提领,缘此曹用事日久,将士习熟,但知中官,不畏从官。
况敌人压境,朝廷举措,细大必闻,非所以壮军威而增士气也。
伏望陛下出自睿断,早赐斥逐,所有四城壁等事,乞下行营使司专委从官添差文武臣寮同共管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