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与弟圄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六
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为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尝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水经·江水注》一。案:李太尉,益州人,卒年五十四。今此言五十七,又言未见益州,则非李太尉也。《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天子使左中郎将李固持节拜李傕为大司马」,《后汉·范冉传》云「与汉中李固善」,盖即其人。)。
与李傕书 东汉 · 赵温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公前托为董公报雠,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雠,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祸乱。朝廷仍下明诏,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辇于黄白城,更幸非所,此诚老夫所不达也。于《易》,一过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凶。不如早共和解,引军还屯,上安万乘,下全生民,岂不幸甚(《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袁宏《后汉纪》二十八,《后汉·赵典传》。)。
上封事 东汉 · 杨琦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一
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今又自知所犯悖逆,常有怏怏之色,欲辅车驾幸黄白城,以纾其愤。臣愿陛下忍之,未可显其罪也(《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李傕移乘舆幸北坞,侍中杨琦上封事」。又见袁宏《后汉纪》二十八)。
署教 其三 东汉 · 董卓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八
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而乃有阙,罪之大者。陈留王协,圣德伟茂,规矩邈然,丰下兑上,有尧图之表;居丧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声美称,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可以承宗庙。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又《后汉·董卓传》载此策云:「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又议太后咸足迫永乐太后,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迁于永安宫。」案此盖卓矫董太后策也。《范书》、《袁纪》并称卓逼何太后为废帝策。)。
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建安十九年)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郤虑持节策昭,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后汉·献帝伏皇后纪》)。
上言破袁绍(建安五年十月)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一
大将军邺侯袁绍前与冀州牧韩馥立故大司马刘虞,刻作金玺,遣故任长毕瑜诣虞为说命禄之数。又绍与臣书云:「可都甄城,当有所立」。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从弟济阴太守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徵,当在尊兄」。南兄臣下欲使即位。南兄言:「以年则北兄长,以位则北兄重」。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魏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
汉官仪上 其一百四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给事黄门侍郎(案:《北堂书钞》,《文选》注引无「黄门」二字。下同),位次侍中,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给事于中,故曰给事(案:《太平御览》引下有「中」字)黄门郎。献帝置六员(《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遗行人文则赍书告子续 其一 东汉 · 公孙瓒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甲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踧,无所聊赖。汝当碎首于张燕,速致轻骑,到者当起烽火于北,吾当从内出。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典略》,又引《献帝春秋》:绍使陈琳更其书曰:「盖闻在昔衰周之世,僵尸流血,以为不然,岂意今日身当其冲!」其馀语与《典略》所载同。)!
遗行人文则赍书告子续 其二 东汉 · 公孙瓒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昔周末丧乱,僵尸蔽地,以意而推,犹为否也。不图今日亲当其锋。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吾楼上,鼓角鸣于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启处。鸟厄归人,滀水陵高,汝当碎首于张燕,驰骤以告急。父子天性,不言而动。且厉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吾当自内出,奋扬威武,决命于斯。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不容汝足矣(《后汉·公孙瓒传》,「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云云,注引《献帝春秋》:候者得书,绍使陈琳易其词」,即此书。)。
说袁绍迎天子都邺 东汉 · 沮授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又见《后汉·袁绍传》,又袁宏《后汉纪》二十八。)!
谏南师 其一 东汉 · 沮授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又见《后汉·袁绍传》,袁宏《后汉纪》二十九。)。
谏济河 东汉 · 沮授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五
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魏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绍将济河,沮授谏。)。
漳河盟辞 东汉 · 袁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甲兵之众,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戮杀弘农,提挈幼主,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蒸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蒸皇天,浊秽薰后土。神祇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后汉·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
与曹操书 东汉 · 袁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可都甄城,当有所立(《魏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
答陈登 东汉 · 袁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迎驾都许议 东汉 · 荀彧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七
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旧之哀(「魏志」作「百姓感旧而增哀」,从《袁宏纪》改。)。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隽,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魏志·荀彧传》「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彧劝太祖。」又袁宏《后汉纪》二十九,末句作「无能及也」。又《后汉·荀彧传》,首句篇首有「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与父伏完书 东汉 · 献废伏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引《献帝春秋》)。
与从兄绍书 东汉 · 袁叙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
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征,当在尊兄。南兄臣下欲使即位,南兄言,以年则北兄长,以位则北兄重。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魏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
尹文子序 东汉 · 仲长统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七
尹文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金开、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著书一篇,多所弥纶。《庄子》曰:「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人我之养,皆足而止。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刘向亦以其学本于黄、老,大较刑名家也,近为诬矣。余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甚玩之,而多脱误,聊试条次,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尹文子》,《道藏》本。按统卒于献帝逊位之岁,而此序言黄初末始到京师」当是后人妄改,或此序非统作也,疑莫能明。)。
试儒生诏(九月) 东汉 · 汉献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
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矣。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悯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后汉·献帝纪》。又见《后汉纪》二十七。有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