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表废李平(建兴九年八月)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蜀志·李严传》。严改名为平。)。
表上武功事 蜀汉 · 诸葛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八
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水经·渭水注》中引《诸葛亮表》。《御览》七十三引《诸葛亮集》亮上事。)。
原公孙渊党属令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古之伐国,诛其鲸鲵而已,诸为文懿所诖误者,皆原之。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宣帝纪》)。
上言得玉印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征西大将军臣懿等言:长安典农中郎将张烈书言,所部人左先,雨后于地得玉印。臣今谨遣夏裕送(《通典》五十五)。
奏罢曹爽等典兵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昔从辽东还,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此自陛下所见,无所忧苦;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黄门令董箕等,才人侍疾者,皆所闻知。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历世旧人,皆复斥出,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盘互,纵恣日甚。外既如此,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但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往言?昔赵高极意,秦氏以灭;吕、霍早断,汉祚永世。此乃陛下之大鉴,臣授命之时也。太尉臣济、尚书令臣孚等,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魏志·曹爽传》,又略见《晋书·宣帝纪》。)。
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议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臣等闻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则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以书喻孟达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达与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懿以书喻之。又见《华阳国志》二。)。
复弟孚书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书 曹魏 · 晋宣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之白,阿史病转差未,皆外曹尚书云得法(《淳化阁帖》一。案:《晋书·宣帝纪》有《檄告公孙渊》,《魏志·钟会传》注以为虞松作,今编入《三国文》。)。
答步骘、朱然等疏请备蜀(赤乌七年)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吾侍蜀不薄,聘享盟誓,无所负之,何以致此?又司马懿前来入舒,旬日便还,蜀在万里,何知缓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汉川,此间始严,亦未举动,会闻魏还而止,蜀宁可复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国,舟船城郭,何得不护?今此间治军,宁复欲以御蜀邪?人言若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吴志·大帝传》)。
遗公孙渊书(赤乌元年)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晋书·宣帝纪》。又《魏志·公孙渊传》注引《汉晋春秋》有末二语云:「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也」,不云遗书。)。
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黄初六年二月)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制诏:昔轩辕建四面之号,周武称「予有乱臣十人」,斯盖先圣所以体国君民,亮成天工,多贤为贵也。今内有公卿以镇京师,外设牧伯以监四方,至于元戎出征,则军中宜有柱石之贤帅,辎重所在,又宜有镇守之重臣,然后车驾可以周行天下,无内外之虑。吾今当征贼,欲守之积年。其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若吾临江授诸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镇军随车驾,当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皆假节鼓吹,给中军兵骑六百人。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魏志·文帝纪》注引《魏略》,《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征吴临行诏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还洛阳诏司马懿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
与诸葛亮书 其二 曹魏 · 孟达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一
宛去洛八百里,去此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辨。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华阳国志》二。又见《晋书·宣帝纪》)。
出军论 孙吴 · 诸葛恪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王者不务兼并天下而欲垂祚后世,古今未之有也。昔战国之时,诸侯自恃兵强地广,互有救援,谓此足以传世,人莫能危。恣情从怀,惮于劳苦,使秦渐得自大,遂以并之,此既然矣。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于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昔伍子胥曰:「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夫差自恃强大,闻此邈然,是以诛子胥而无备越之心,至于临败悔之,岂有及乎?越小于吴,尚为吴祸,况其强大者耶?昔秦但得关西耳,尚以并吞六国,今贼皆得秦、赵、韩、魏、燕、齐九州之地,地悉戎马之乡,士林之薮。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然今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于今适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加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幼弱,而专彼大任,虽有智计之士,未得施用。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于趋时,诚谓今日。若顺众人之情,怀偷安之计,以为长江之险可以传世,不论魏之终始,而以今日遂轻其后,此吾所以长叹息者也。自本以来,务在产育,今者贼民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若复十数年后,其众必倍于今,而国家劲兵之地,皆已空尽,唯有此见众可以定事。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今不达远虑者,必以此言为迂。夫祸难未至而豫忧虑,此固众人之所迂也。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此乃古今所病,非独一时。昔吴始以伍员为迂,故难至而不可救。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今恪无具臣之才,而受大吴萧、霍之任,智与众同,思不经远,若不及今日为国斥境,俯仰年老,而雠敌更强,欲刎颈谢责,宁有补邪?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知虑其大危,而爱其小勤者也。昔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虑于长久不得两存者耳!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已达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陨殁,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于(《吴志·诸葛恪传》)。
科郎吏从高堂隆等受经诏(景初中)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昔先圣既没,而其遗言馀教,著于六艺。六艺之文,礼又为急,弗可斯须离者也。末俗背本,所由来久。故闵子讥原伯之不学,荀卿丑秦世之坑儒,儒学既废,则风化曷由兴哉?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孰为其继?昔伏生将老,汉文帝嗣以晁错;《谷梁》寡畴,宣帝承以士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经义者三十人,从光禄勋隆、散骑常侍林、博士静,分受四经三礼,主者具为设课试之法。夏侯胜有言:「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学者有能究极经道,则爵禄荣宠,不期而至。可不勉哉(《魏志·高堂隆传》)!
与司马懿手诏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诫诲赵王干玺书(青龙二年)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诗》著「大车惟尘」之诫。自太祖受命创业,深睹治乱之源,鉴存亡之机。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土,常称马援之遗戒,重诸侯宾客交通之禁,乃使与犯妖恶同。夫岂以此薄骨肉哉?徒欲使子弟无过失之愆,士民无伤害之悔耳。高祖践阼,祗慎万机,申著诸侯不朝之令。朕感诗人《棠棣》之作,嘉《采菽》之义,亦缘诏文曰「若有诏得诣京都」,故命诸王以朝聘之礼。而楚、中山并犯交通之禁,赵宗、载捷咸伏其辜。近东平王复使属官殴寿张吏,有司举奏,朕裁削县。今有司以曹纂、王乔等因九族时节,集会王家,或非其时,皆违禁防。朕惟王幼少有恭顺之素,加受先帝顾命,欲崇恩礼,延乎后嗣,况近在王之身乎?且自非圣人,孰能无过?已诏有司宥王之失。古人有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焉」。叔父兹率先圣之典,以纂乃先帝之遗命,战战兢兢,靖恭厥位,称朕意焉(《魏志·赵王干传》)。
上疏请备蜀 孙吴 · 步骘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六
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郭。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吴志·大帝传》。赤乌七年,步骘、朱然等各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