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顺帝末京都童谣 汉 · 无名氏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一
《后汉书》五行志曰:太尉李固以为清河王雅性聪明。敦诗悦礼。加又属亲。立长则顺。而梁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徵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而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厨亭侯、司空袁汤安国亭侯。京都童谣云。
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钩,反封侯(○《后汉书》五行志。意林四。《后汉书》桓帝纪注。《文选》三十一袁阳源诗注。《御览》四百二十八引李固别传、七百六十七引风俗通。《乐府诗集》八十八。《文选》补遗三十五。《诗纪》八。)。
飞章虚诬李固(顺帝时) 东汉 · 马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八
臣闻君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斯所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离间近戚,自隆支党。至于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婿婚属,其列在官牒者,九四十九人。又广选贾竖,以补令史,募求好马,临窗呈试。出入逾侈,辎軿曜日。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山陵未成,违矫旧政,善则称己,过则归君,斥逐近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莫固之甚臣闻台辅之位,实和阴阳,璇玑不平,寇贼奸轨,则责在太尉。固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迟,而诋疵先主,苟肆狂狷。存无廷争之忠,没有诽谤之说。夫子罪莫大于累父,臣恶莫深于毁君。固之过衅,事合诛辟(《后汉·李固传》按:《吴祐传》云:「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马融在坐,为冀草章。」《马融传》云:「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疾笃上疏 东汉 · 黄琼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二
臣闻天者务刚其气,君者务强其政。是以王者处高自持,不可不安,履危任力,不可不据。夫自持不安则颠,任力不据则危。故圣人升高据上,则以德义为首;涉危蹈倾,则以贤者为力(袁宏《纪》作「则以忠贤为助」)。唐尧以德化为冠冕,以稷、契为筋力。高而益崇,动而愈据,此先圣所以长守万国,保其社稷者也。昔高皇帝应天顺民,奋剑而王,埽除秦、项,革命创制,降德流祚。至于哀、平,而帝道不纲,秕政日乱,遂使奸佞擅朝,外戚专恣。所冠不以仁义为冕,所蹈不以贤佐为力,终至颠蹶,灭绝汉祚。天维陵弛,民鬼惨怆,赖皇乾眷命,炎德复辉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擢贤于众愚之中,画功于无形之世。崇礼义于交争,循道化于乱离。是自历高而不倾,任力危而不跌,兴复洪祚,开建中兴,光被八极,垂名无穷。至于中叶,盛业渐衰,陛下初从藩国,爰升帝位,天下拭目,谓见太平。而即位以来,未有胜政。诸梁秉权,竖宦充朝,重封累职,倾动朝廷,卿校牧守之选,皆出其门,羽毛、齿革、明珠、南金之宝,殷满其室,富拟王府,势回天地。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荣。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塞陛下耳目之明,更为聋瞽之主。故太尉李固、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而坐陈国议,遂见残灭。贤愚切痛,海内伤惧。又前白马令李云,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弘农杜众,知云所言宜行,惧云以忠获罪,故上书陈理之,乞同日而死,所以感悟国家,庶云获免。而云既不辜,众又并坐,天下尤痛,益以怨结,故朝野之人,以忠为讳。昔赵杀鸣犊,孔子临河而反。夫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刳牲夭胎,则麒麟不臻。诚物类相感,理使其然。尚书周永,昔为沛令,素事梁冀,幸其威势,坐事当罪,越拜令职。见冀将衰,乃阳毁示忠,遂因奸计,亦取封侯。又黄门协邪,群辈相党,自冀兴盛,腹背相亲,朝夕图谋,共构奸轨。临冀当诛,无可设巧,复记其恶,以要爵赏。陛下不加清澄,审别真伪,复与忠臣尚书令尹勋等(已上六字,从袁宏《纪》补),并时显封,使朱紫共色,粉墨杂蹂,所谓抵金玉于沙砾,碎圭璧于泥涂。四方闻之,莫不愤叹(袁宏《纪》作「叩心」)。伤陛下失赏于见诬,亏爵于奸臣(二语从袁宏《纪》补)。昔曾子大孝,慈母投杼;伯奇至贤,终于流放。夫谗谀所举,无高而不可升,阿党相抑(「阿党」二字从袁宏《纪》补),无深而不可沦,可不察欤?陛下年在方刚,圣虑未衰,愿还既误之封,折后族之势。夫怀宝者须世,抱璞者待时,陛下诚能行臣所陈,则怀宝抱璞之徒,特将竭力致身,以趋圣世(以上五十七字从袁宏《纪》补)。臣至顽驽,世荷国恩,身轻位重,勤不补过,然惧于永殁,负衅益深。敢以垂绝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后汉·黄琼传》。又见袁宏《后汉纪》二十二,有删节,亦有多出语。)。
举敦朴士对策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京房易传》曰:「君将无道,害将及人,去之深山全身,厥灾狼食人」。陛下觉寤,比求隐滞,故狼灾息(《续汉·五行志一》,「阳嘉元年十月中,望都蒲阴狼杀童儿九十七人。时李固对策,引京房」云云。)。
对策后复对 其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对曰: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宝有山川。王道得则阴阳和穆,政化乖则崩震为灾。斯皆关之天心,效于成事者也。夫化以职成,官由能理。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伏闻诏书务求宽博,疾恶严暴。而今长吏多杀伐致声名者,必加迁赏;其存宽和无党援者,辄见斥逐。是以淳厚之风不宣,雕薄之俗未革。虽繁刑重禁,何能有益?前孝安皇帝变乱旧典,封爵阿母,因造妖孽,使樊丰之徒,乘权放恣,侵夺主威,改乱嫡嗣,至令圣躬狼狈,亲遇其艰。既拔自困殆,龙兴即位,天下喁喁,属望风政。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实以汉兴以来,三百余年,坚圣相继,十有八主,岂无阿乳之恩?岂忘爵赏之宠?然上畏天威,俯案经典,知义不可,故不封也。今宋阿母虽有大功勤谨之德,但加赏赐,足以酬其劳苦,至于裂土开国,实乖旧典。闻阿母体性廉虚,必有逊让,陛下宜许其辞国之高,使成万安之福。夫妃后之家所以少完全者,岂天性当然?但以爵位尊显,专总权柄,天道恶盈,不知自损,故至颠仆。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太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老子》曰:「其进锐,其退速也」。今梁氏戚为椒房,礼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弟群从,荣显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兵校尉冀及诸侍中还居黄门之官,使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岂不休乎!又诏书所以禁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者,以其秉威权、容请托故也。而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子弟禄仕,曾无限极。虽外托谦默,不干州,而谄伪之徒,望风进举。今可为设常禁,同之中臣。昔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赐钱千万。所以轻厚赐、重薄位者,为官人失才,害及百姓也。窃闻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侯羊迪等,无他功德,初拜便真。此虽小失,而渐坏旧章。先圣法度,所宜坚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复。《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刺周王变祖法度,故使下民将尽病也。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艺文类聚》四十八引《续汉书》作「北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若不平心,灾眚必至。诚宜审择其人,以毗圣政,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譬犹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则共其福庆,危则通其祸败。刺史二千石,外统职事,内受法则。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犹叩树本,百枝皆动也。《周颂》曰:「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此言动之于内,而应于外者也。由此言之,本朝号令,岂可蹉跌?间隙一开,则邪人动心;利竞暂启,则仁义道塞。刑罚不能复禁,化导以之浸坏。此天下之纪纲,当今之急务。陛下宜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群儒,引问得失,指擿变象,以求天意。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则圣听日有所闻,忠臣尽其所知。又宜罢退宦官,去其权重,裁置常侍二人,方直有德者,省事左右;小黄门五人,才智闲雅者,给事殿中。如此则论者厌塞,升平可致也。臣所以敢陈愚瞽,冒昧自闻者,傥或皇天欲令微臣觉悟陛下。陛下宜熟察臣言,怜赦臣死(《后汉·李固传》)。
发丧对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帝虽幼少,犹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乎?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近北乡侯薨,阎后兄弟及江京等亦共掩秘,遂有孙程手刃之事。此天下大忌,不可之甚者也(《后汉·李固传》)。
上疏陈事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臣闻气之清者为神感动人之清者为贤。养身者以练神为宝,安国者以积贤为道。昔秦欲谋楚,王孙圉设坛西门,陈列名臣,秦使戄然,遂为寝兵。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陛下拨乱龙飞,初登大位,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会稽贺纯,策书嗟叹,待以大夫之位,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厚等在职,虽无奇卓,然夕惕孳孳,志在忧国。臣前在荆州闻厚、纯等以病免归,诚以怅然,为时惜之。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顾问者,诚可叹息。宜征还厚等,以副群望。琼久处议郎,已且十年,众人皆怪始隆崇、今更滞也。光禄大夫周举,才谟高正,宜在常伯,访以言议。侍中杜乔,学深行直,当世良臣,久托疾病,可敕令起(《后汉·李固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九,有小异。)。
与吴雄上疏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八使所纠,宜急诛罚,选举署置,可归有司(《后汉·李固传》)。
与刘宣上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自顷选举牧守,多非其人,至行无道,侵害百姓。又宜止槃游,专心庶政(《后汉·李固传》)。
冲帝山陵议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今处处寇贼,军兴用费加倍,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于宪陵茔内,依康陵制度,其于役费,三分减一(《后汉·李固传》)。
奏记梁商 其一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春秋》褒仪父以开义路,贬无骇以闭利门。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朝廷初立,颇存清静,未能数年,稍复堕损。左右党进者日有迁拜,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又即位以来,十有余年,圣嗣未立,群下继望。可令中宫,博简嫔媵,兼采微贱宜子之人,进御至尊,顺助天意。若有皇子,母自乳养,无委保妾医巫,以致飞燕之祸。明将军望重位显,当以天下为忧,崇尚谦省,垂则万方。而新营祠堂,费功亿计,非以昭明令德,崇示清俭。自数年以来,灾怪屡见,比无雨润,而沈阴郁泱。宫省之内,容有阴谋。孔子曰:「智者见变思刑,愚者睹怪讳名」。天道无亲,可为祗畏。加近者月食既于端门之侧。月者,大臣之体也。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天地之心,福谦忌盛,是以贤达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诚令王纲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后汉·李固传》)?
议立嗣先与梁冀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天下不幸仍遭大忧。皇太后圣德当朝,摄统万机,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议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阼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今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且永初以来,政事多谬,地震宫庙,彗星竟天,诚是将军用情之日。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后汉·李固传》)。
临终与胡广赵戒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主得矣,夫复何言(《后汉·李固传》)!
临终敕子孙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素棺三寸,幅巾,殡殓于本郡𫭪之地,不得还墓茔,污先公兆域(《后汉·李固传》谢承书注)。
与弟圄书 东汉 · 李固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六
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为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尝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水经·江水注》一。案:李太尉,益州人,卒年五十四。今此言五十七,又言未见益州,则非李太尉也。《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天子使左中郎将李固持节拜李傕为大司马」,《后汉·范冉传》云「与汉中李固善」,盖即其人。)。
上书荐黄琼李固复条便宜四事 东汉 · 郎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
臣前对七事,要政急务,宜于今者,所当施用。诚知愚浅,不合圣听,人贱言废,当受诛罚,怔营惶怖,靡知厝身。臣闻刳舟剡楫,将欲济江海也;聘贤选助,将以安天下也。昔唐尧在上,群龙为用,文、武创德,周、召作辅,是以能建天地之功,增日月之耀者也。《诗》云:「赫赫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宣王是赖,以致雍熙。陛下践阼以来,勤心众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是以灾害屡臻,四国未宁。臣考之国典,验之闻见,莫不以得贤为功,失士为败。且贤者出处,翔而后集,爵以德进,则其情不苟,然后使君子耻贫贱而乐富贵矣。若有德不报,有言不酬,来无所乐,进无所趋,则皆怀归薮泽,修其故志矣。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不用之,则逆天统,违人望。逆天统则灾眚降,违人望则化不行。灾眚降则下呼嗟,化不行则君道亏。四始之缺,五际之厄,其咎由此。岂可不刚健笃实,矜矜栗栗,以守天功盛德大业乎?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乐道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又果于从政,明达变复。朝廷前加优宠,宾于上位。琼入朝日浅,谟谋未就,因以丧病,致命遂志。《老子》曰:「大音希声,大器晚成」。善人为国,三年乃立。天下莫不嘉朝廷有此良人,而复怪其不时还任。陛下宜加隆崇之恩,极养贤之礼,徵反京师,以慰天下。又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颜、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徵,以示四方。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子奇稚齿,化阿有声。若还琼徵固,任以时政,伊尹、传说不足为比,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臣顗明不知人,伏听众言,百姓所归,臧否共叹。愿问百僚,核其名行,有一不合,则臣为欺国。惟留圣神,不以人废言。谨复条便宜四事,附奏于左:
一事: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含养庶类。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自立春以来,累经旬朔,未见仁德有所施布,但闻罪罚考掠之声。夫天之应人,疾于影响,而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日者太阳,以象人君。政变于下。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天之见异,事无虚作。岂独陛下倦于万机,帏幄之政有所阙欤?何天戒之数见也?臣愿陛下发扬乾刚,援引贤能,勤求机衡之寄,以获断金之利。臣之所陈,辄以太阳为先者,明其不可久暗,急当改正。其异虽微,其事甚重,臣言虽约,其旨甚广。惟陛下乃眷臣章,深留明思。
二事:孔子曰:「雷之始发《大壮》始,君弱臣强从《解》起。「今月九日至十四日,《大壮》用事,消息之卦也。于此六日之中,雷当发声,发声则岁气和,王道兴也。《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雷者,所以开发萌牙,辟阴除害。万物须雷而解,资雨而润。故《经》曰:「雷以动之,雨以润之」。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雷应节,不则发动于冬,当震反潜。故《易传》曰:「当雷不雷,太阳弱也」。今蒙气不除,日月变色,则其效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随时进退,应政得失。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璇玑动作,与天相应。雷者号令,其德生养。号令殆废,当生而杀,则雷反作,其时无岁。陛下若欲除灾昭祉,顺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则太皓悦和,雷声乃发。
三事:去年十月二十日癸亥,太白与岁星合于房、心。太白在北,岁星在南,相离数寸,光芒交接。房、心者,天地明堂布政之宫。《孝经钩命决》曰:「岁星守心,年谷丰登」,《尚书洪范记》曰:「月行中道,移节应期,德厚受福,重华留之」。重华者,谓岁星在心也。今太白从之,交合明堂,金木相贼,而反同合,此以阴陵阳,臣下专权之异也。房、心东方,其国主宋。《石氏经》曰:「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今金木居东,岁星在南,是为出右,恐年谷不成,宋人饥也。陛下宜审详明堂布政之务,然后妖异可消,五纬顺序矣。
四事:《易传》曰:「阳无德则旱,阴僭阳亦旱」。阳无德者,人君恩泽不施于人也。阴僭潜阳者,禄去公室,臣下专权也。自冬涉春,讫无嘉泽,数有西风,反逆时节。朝廷劳心,广为祷祈,荐祭山川,暴龙移布。臣闻皇天感物,不为伪动,灾变应人,要在责己。若令雨可请降,水可攘止,则岁无隔并,太平可待。然而灾害不息者,患不在此也。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录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赈恤贫弱,而但见洛阳都官奔车东西,收系纤介,牢狱充盈。臣闻恭陵火处,比有光曜,明此天灾,非人之咎。丁丑大风,掩蔽天地。风者号令,天之威怒,皆所以感悟人君忠厚之戒。又连月无雨,将害粟麦。若一谷不登,则饥者十三四矣。陛下诚宜广被恩泽,贷赡元元。昔尧遭九年之水,人有十年之蓄者,简税防灾,为其方也。愿陛下早宣德泽,以应天功。若臣言不用,朝政不改者,立夏之后,乃有澍雨,于今之际,未可望也。若政变于朝而天不雨,则臣为诬上,愚不知量,分当鼎镬(《后汉·郎顗传》)。
册赵峻为太傅李固为太尉(建康元年八月丁丑,时冲帝初立) 东汉 · 顺烈梁后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
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太尉赵峻,贰掌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鱼之风。其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艺文类聚》四十八,《御览》二百八,又二百八,又二百十,并引《汉官仪》)。
遗令敕子 东汉 · 范冉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八
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冢封高下,令足自隐。知我心者,李子坚、王子炳也,今皆不在,制之在尔,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后汉书·范冉传》)。
上表谏宦官封侯 东汉 · 窦武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陛下即位以来,梁、孙、邓、亳,贵戚专势,侵逼公卿,略驱吏民,恶熟罪深。或诛灭相续,以常侍黄门,窃弄王命欺罔竞行,谤讟争入。如忠臣李固、杜乔,在朝必竭忠奉之节,觉其奸萌,因造妖言,陷之祸门。陛下不察,加以大戮,冤感皇天,痛入后土,贤愚悲悼,小大伤摧。固等既没,宦党受封,快凶慝之心,张豺狼之口,天下咸言:「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公侯」。谣言之作,正为于此。陛下违汉旧典,谓必可行,自制制度,妄爵非人,今朝廷日衰,奸臣专政,臣恐有胡亥之难,在于不久;赵高之变,不朝则夕。臣实怀愚,不惮瞽言,使身死名著,碎体粪土,荐肉狐鼠,犹生之年,虽尊官厚禄,不以易之也。谨冒死陈得失之要,凡七十余条,伏惟陛下深思臣言,束骸候诛(袁宏《后汉纪》二十二,延熹九年)。
安平王续复国议 东汉 · 李燮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
续在国无政,为妖贼所虏,守藩不称,损辱圣朝,不宜复国(《后汉·李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