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鲁郊祝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以斯□音赤羽,去鲁侯之咎(《说文·鸟部》「□」引鲁郊以丹鸡祝。)
破斧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
既破我,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
我人斯,亦孔之将。(一章)

既破我,又缺我
周公东征四国
我人斯,亦孔之嘉。(二章)

既破我,又缺我
周公东征四国
我人斯,亦孔之休。(三章)

按:破斧三章,章六句。
泮水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泮水》,颂僖公能修泮宫也。
思乐,薄采其
鲁侯戾止言观其旂。
其旂鸾声哕哕
无小无大,从公(一章)

思乐,薄采其藻。
鲁侯戾止,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其音
载笑,匪怒伊教。(二章)

思乐,薄采其
鲁侯戾止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顺彼,屈此群丑(三章)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烈祖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四章)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
既作,淮夷攸服。
虎臣
(五章)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
于征彼东南。
,不吴不扬
不告于讻,献功(六章)

角弓束矢其搜。
戎车孔博,徒御无斁
既克淮夷,孔淑不
尔犹,淮夷卒获。(七章)

翩彼飞鸮,集于
食我,怀我好音
淮夷,来献其
元龟齿,大南金(八章)

按:泮水八章,章八句。
閟宫 春秋 · 诗经
四言诗
《閟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
实实
赫赫,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降之百福,黍稷重穋,菽麦
奄有下国稼穑
有稷有,有
奄有下土,缵禹之绪。(一章)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
致天之,于牧之野。
无贰上帝临女。
商之旅,克咸厥功。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二章)

乃命鲁公,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龙旂六辔
春秋,享祀不忒。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是飨是宜。
降福既周公皇祖,亦其福女。(三章)

秋而载尝,夏而
白牡骍刚将将
,笾豆
万舞孝孙有庆。
尔炽而昌,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
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如冈如陵。(四章)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
三万,贝朱綅
戎狄是膺,是惩,则莫我敢
昌而炽尔寿而富。
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尔昌而大,尔耆而艾。
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五章)

泰山鲁邦
奄有,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六章)

保有,遂荒徐宅
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
莫敢不鲁侯是若。(七章)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寿母
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受祉黄发儿齿(八章)

来之,新,是断是度,是寻是
路寝孔硕
新庙奚斯所作。
且硕,万民是若。(九章)
按:閟宫八章,二章章十七句、一章十二句、一章三十八句、二章章八句、二章章十句。
大誓 其一 西周 · 周武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四月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孟津之上,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哉。
予无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小子,受先公功。
毕力赏罚,以定厥功。
明于先祖之遗”。
师行,师尚父左仗黄钺,右把白旄,以号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太子发升于舟,中流,白鱼入于王舟。
王跪取入,涘以燎。
群公咸曰:“休哉”。
周公曰:“虽休勿休,祗事不怠”。
既渡,至于五日,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雕,其色赤,其声魄。
五至以谷俱来。
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周公曰:“茂哉茂哉。
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恐恃之,使上,附以周公书,报诰于王,王动色变。
八百诸侯不召自来,不期同时,不谋同辞,皆曰:“可伐矣”。
曰:“尔未知天命,未可伐”。
乃还师归(《尚书大传》、《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汉书。董仲舒传》、《书。太誓序疏》引马融《书序》,《诗·大明疏》、《思文疏》、《閟宫疏》、《周礼·太祝疏》、《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白虎通·爵篇》、《楚词·天问》注,《文选·幽通赋》旧注、《艺文类聚》十六、《御览》一百四十六。)
大誓 其四 西周 · 周武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周公曰:“都,懋哉。
予闻古先哲王之格言(《周礼·太祝疏》)”。
武韬 其四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怀仁而善谋,冠虽弊,礼加之于首;
履虽新,法践之于地,可及其未成而图之」。
商王拘西伯昌于羑里,太公散宜生以金千镒,求天下珍怪物而献之,以免君之罪。
于是散宜生受命而行,得犬戎氏文马,豪毛朱鬣,目如黄金,名鸡斯之乘。
九江之浦得大贝百冯本注云:《诗》作「百朋」,宛怀条涂之山得黄熊,玉女三人,因费仲而献之于商王
大喜,遂免西伯,杀牛而赐之。
文王既出羑里,召周公旦筑为灵台
患刑轻,乃更为铜柱,以膏涂之,加于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缘焉,滑跌堕火中,妲己笑以为乐,名曰炮烙之刑(《意林》一,《汉书。儒林。辕固传》,《艺文类聚》八十四,又九十三,又九十五,《文选。南都赋》注,《石阙铭》注,《御览》四百六十七,五百三十四,六百八十四,六百九十七,八百七,九百八,九百四十一,《事类。马赋》注,凡十五条,合录之。案《意林》此条在「争权」后「九差」前,知是《武韬》。又案《淮南子。道应训》:「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竞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敢而不疑,子旦恭俭而知时,若与之从,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及未成,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罢、青《豸干》、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因费仲而通。见而悦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之失也。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盖本《六韬》为说。又《尚书大传》亦载此事。又案《群书治要》论将《选将》二篇在《武韬》,今本在《龙韬》,与旧不同。)
犬韬 其三十二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为无道,武王于是东伐纣。
至于河上,雨甚雷疾,武王之乘横振而死,旗旌折,扬侯波,周公进曰:「天不祐周矣。
意者君德行未尽,而百姓疾恶,故天降吾祸」。
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于是太公援罪人而戮之于河,三鼓之,率众而先,以造于殷,天下从。
甲子之日,至于牧野,举师而讨之,城备设而不守,亲擒,悬其首于白旗(《御览》十三,三百二十九,三百四十)
犬韬 其三十三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伐纣,师至汜水牛头山,风甚雷疾,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震而死。
太公曰:「用兵者,顺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
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
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将不法,而愚将拘之。
若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祷祀而福从」。
遂命驱之前进。
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请还师」。
太公怒曰:「今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
枯草朽骨,安可知乎」!
乃焚龟折,援枹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通典》一百六十二,《御览》三百二十八,又《泰誓》中疏引作「卜战,龟兆焦,筮又不吉。太公曰:「枯骨朽,不逾人矣。」」盖约文,或在他篇,未敢定之。)
犬韬 其三十八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武王夏台以临殷民,周公旦曰:「臣闻之,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乌
憎其人者,憎其馀胥(《艺文类聚》九十二,《御览》九百二十作「除胥」《事类。乌赋》注作「储胥」。)」。
武王 西周 · 鲁周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周武王问于王子曰:「敢问治有必成,而战有必胜乎?
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
王子对曰:「有。
《政》曰:诸侯政平于内,而威于外矣。
君子行修于身,而信于舆人矣。
治民民治,而荣于名矣。
故诸侯凡有治心者,必修之以道,而与之以敬,然后能以成也。
凡有战心者必修之以政,而兴之以义,然后能以胜也。
凡有攻心者,必结之以约,而谕之以信,然后能以得也。
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谕之以爱,然后能有存也」。
周武王曰:「受命矣贾谊《新书。修政语》下)」。
四内盟 西周 · 鲁周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吕氏春秋。诚廉》:「武王使叔旦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注:「四内,地名。」)
祷书 其一 西周 · 鲁周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云云。亦藏其策于府。及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祷书,乃泣,反周公。」)
祷书 其二 西周 · 鲁周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王未有识,是旦执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史记。蒙恬传》:「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云云。乃书而藏之记府。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案即《书。金滕》事。《书》谓代武王,《史》谓代成王,为异。)
齐鲁之命 西周 · 周成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
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鲁语上》:“展禽使乙喜犒师曰:“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引末二语。)
藉笔牍书教周公 西周 · 王满生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社稷且危,传之于膺(《说苑。指武》:“齐人王满生周公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满生藉笔牍书之曰云云。周公仰视见书曰:“唯唯,谨闻命矣。”明日诛。”)
以灭邢功为铭 春秋卫国 · 礼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余掖杀国子,莫余敢止(《左传》僖二十五年:「卫侯烧毁灭邢。同姓也,故名。礼至为铭。」案卫侯,卫文公也。邢,周公后。齐桓公存三亡国,邢、卫居其二。礼至昆弟为卫伪往仕邢,杀邢守国子而灭邢,文公之狡诈如是。后三年,晋修不礼之怨,卫几亡,其死后余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乎哉!)
天问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间而问之,以渫愤懑。楚人哀而惜之,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此篇所问,虽或怪妄,然其理之可推、事之可鉴者尚多有之。而旧注之说,徒以多识异闻篇功,不复能知其所以问之本意,与今日所以对之明法。至应始欲质以义理,为之条对,然亦学未闻道,而誇多衡巧之意犹有杂乎其闾,以是读之常使人不能无遗恨。若补注之说,则其庞乱不知所择又愈甚焉。今存其不可阙者,而悉以义理正之,庶读者之有补云。)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营度之?
惟兹何功,初作之?
斡维焉系,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属?
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属,列星陈?
出自汤谷,次于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
惠气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
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深,何以寘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何画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多?
南北顺㯐,其衍几何?
昆崙,其居在?
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何光?
何所冬,何所夏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倏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
居?
灵蛇(一作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鱼何所,鬿焉处?
羿焉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晁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𥷤,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利决,封狶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恊胁,鹿何膺之?
鳌戴,何以之?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
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焉?
登立为帝,道尚之?
女娲有体,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使萃之?
到击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一作王)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之躬,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地,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御览》作溃沙,虽十宿沙,不能得也。《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御览》八百六十五) 其三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楚王成章华之台,酌诸侯酒,君先至,楚王悦之,与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己而悔之。
薳启疆鲁侯(一作伍举鲁公,曰:「大曲之弓,不琢之璧,楚上宝也,吴及齐救于楚,楚不与,弓三年乃成,射不穷矢,发之血流漂井。今闻在鲁,必求之。」),鲁君惧,乃归之(《左传》昭七年疏,《史记。鲁世家。集解》,《北堂书钞》一百二十五,《御览》三百四十七,四百九十七,百二八百六)
淮南王长 西汉 · 薄昭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
大王所行,不称天资。
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
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
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
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
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
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
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
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
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
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于天下,甚非计也。
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厚德也。
高帝蒙霜露,沫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
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丰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
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
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
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谊。
数逆天子之令,不顺。
节行以高兄,无礼。
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
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
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妄行,不祥。
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弃南面之位,奋诸、贲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见,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于大王之手,明白。
昔者,周公管叔,放蔡叔,以安周;
齐桓杀其弟,以反国;
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
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
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
故周、齐行之于古,秦、汉用之于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
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其在王所,吏主者坐。
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
为军吏者,中尉主;
客出入殿门者,大行主;
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
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
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奈何?
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
宜急改操易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未尝忘死。
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骄盈,行多不轨。
追念罪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
皇帝闻之必喜,大王昆弟欢欣于上,群臣皆得延寿于下;
上下得宜,海内常安
愿孰计而疾行之。
行之有疑,祸如发矢,不可追已(《汉书·淮南厉王长传》:厉王归国益恣,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将军,尊重,上令厉王书,谏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