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杂帖 其四 曹魏 · 钟繇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十二日繇白:雪寒想胜常。得张侯书,贤从帷帐之悼,甚哀伤不可言。疾患自宜量力,不复具。繇白(同上)。
杂帖 其八十五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六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冬夏至寝鼓兵议 晋 · 何熊
出处:全晋文
“二节。阴阳升降之极,会通交代之日。二气既接,刚柔始分。君子远慎诸物,近慎诸己。在冬欲静,在夏无躁。百官静事,无刑以定。寝鼓息兵,其宜合同”。张侯曰:“冬夏二至,慎微不异。《左传》曰:‘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所重所慎,于是在矣。《周礼》‘太仆掌赞王鼓,救日月亦如之’。《左传》又曰‘月亦如之’。又曰‘非日月之眚不鼓’。皆正经也。日长则贺,君父道也。下庆上会,情交接也。日短则不贺,臣子道也。鼓以动众,是以二至迎送同寝之也(《通典》七十八)。
论语义疏叙 南梁 · 皇侃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五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符应颓周,生鲁长宋,游历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坏。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区驻。门人痛大山长毁,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礼记》。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偷。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第三,云伦、论无异者,盖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二途并录,以会成一义。何者?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包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如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答述之谓也。《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答述为语」。今案此书,既是论难答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准,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托。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寻当昔撰录之时,岂有三本之别?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故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邪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晚有安昌侯张禹就建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改齐验古,为之注解。汉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敦煌周生烈,皆为义说。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己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晋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晋黄门郎颍川郭象字子玄,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晋著作郎济阳江淳字思俊,晋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晋散骑常侍陈留周环字道夷,晋中书令颍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邪王珉字季瑛:右十三家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改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论语义疏》日本国本)。
唐齐州长史裴府君神道碑 初唐 · 李迥秀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二
盖闻仲弓之德。太邱播其英声。休徵之道。琅琊阐其茂绩。是知利之所博。非待殖林而贵。名之所遵。无假列爵而重。若乃地兼崇禄。门擅清华。迈杨氏之五公。冠张侯之七叶。森森栋干。闻谢树之生庭。落落瑰奇。见韦珠之照乘。其于裴府君具之矣。公讳希惇。字虔实。河东闻喜人也。有若颛顼。导昌源于长流。有若大费。启洪基于敷土。后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据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至如司空领袖。吏部清通。势压八王。名高百秩。家风祖德。亦何代无其人哉。曾祖澄。字静虑。后魏著作郎谏议大夫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汾州刺史。谥曰文。仪刑雅澹。籍甚当时。业茂烝尝。功标彝器。祖尼。后魏给事中奉车都尉通直散骑常侍。赠辅国将军随州刺史。道著岩廊。誉光朝野。属词留于骑省。追旌被于外台。父之隐。随侍御史上仪同三司驾宪二部侍郎扶风河南二郡赞治皇太仆司农二少卿武安郡太守始州刺史通直散骑常侍益州长史会稽县开国男。谥曰安。望重缙绅。荣兼出内。寄隆咨岳。任切象河。八命遵其衮裳。五等列于蒲谷。公承积庆之繁祉。禀中和之正性。清光初迪。照金玉于灵台。雅量甫成。郁松筠于识宇。远慕先王之道。继通贤哲之德。宏止水以待物。仰高山以立身。涯涘莫窥。宫墙罕测。谈谐讽席。业优学肆。然则幽林之芳。必荐于三阁。井里之宝。自运于十城。解褐受普安郡丞。转蓬州别驾。君山该博。屈伏六安之丞。仲举峻清。来从豫州之辟。方义比德。千载一时。除冀州南宫县令。两河旧殊常之地。中冀为绝北之野。民俗昌阜。政化大行。肥野廉问而识贤。孔某及庭而称善。徙瀛州乐寿县。瀛壖之境。风壤所接。人民知方。不言自理。稍迁雍州鄠县令。王畿之地。帝京是属。子羽舍困于栎阳。无伯祈星于缑氏。廉能之化。复如在昔。拜齐州长史。历下咽喉。华泉襟带。州将所其四见(疑)。王化合于万里。公铨藻品第。股肱邦国。百姓乂安。一变邹鲁。奏课连最。已申考功之名。奉计京师。遽有永明之拜。既留郡邸。遘疾弥留。上药难逢。莫蠲二竖之害。中使罕遇。不睹十全之术。以永徽元年三月四日。终于长安。春秋六十三。逮景龙年中。缵戎帝箓。礼穆王姬。以公嫡孙巽尚主之故。乃下制追赠使持节商州诸军事商州刺史。魏后悦平叔之才。晋皇贪司空之族。宠成外馆。荣被宗祔。惟公豪迈不偫。风韵弥邵。澄清内湛。英华外发。辨泻言泉。韬光于若讷之旨。学该书圃。晦迹于惟疑之地。总六艺之隅奥。括百行之枢机。质负圭璋。门惟轩盖。祖孙流誉。聚颍川之德星。乡邑称高。载平舆之月旦。威仪棣棣。声望雅雅。犹邓林之徙植。若咸池之疏派。公之宰乐寿也。既去之后。吏人追思美政。遂为立碣。不其颂歌。无间于刊勒。榆次纪石。止事于身后。历职著闻。皆此类焉。夫人京兆韦氏。赠扶阳郡夫人。祖恭。故上大将军随州刺史建安公。父仁基。故绵州别驾龙州刺史。殷伯兆其绵构。楚傅开其茂绪。朱绂隆可及之晖。黄金著经艺之绩。夫人笄纚式典。遵寝门之雅训。匜盥有行。叶宜家之缛礼。言容孔备。国史聿修。堇荁是奉。蘋藻无匮。加以湥悟空寂。大阐迦维。究随顺理。开决择分。六姻景行。九族式瞻。有妇德焉。有母仪焉。以乾封二年十一月二日。终岐州司士官第。春秋六十七。粤以景龙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合葬于咸阳之北原。礼也。嘉耦是合。未穷绛县之寿。同穴终窆。遽开京兆之阡。敕万年县令卢齐卿监护葬事。并给帐幕手力。羽仪鼓吹。仍送至墓所。赠授制□率礼加于兹日。轻车介士。盛仪方于昔年。有子六人。长曰思进。位随县令。赠蒲州长史太仆卿。次曰思约。位荣州威远县令。次曰思礼。位宋州谷熟县令。次曰思正。大学生。次曰医王。位太子仆。少曰思温。太学生。荀氏八龙。且知惭德。东莱千里。不足方驾。怀仁服义。海内所推。曳组簪缨。朝中归美。并父(疑)从运惟(疑)未及卜宅。风烟销歇。霜露沾濡。嫡孙巽。鸿胪卿驸马都尉上柱国魏郡开国公。行极天经。才为世出。名题金榜。家振玉箫。雕轩绣毂。结辙于平阳之第。青巾紫绶。交错于沁水之园。当年之盛如此。永慕之心如彼。夫计功称伐。里(疑)蔼于旧闻。勒铭刊颂。义炳乎来裔。岂可使栒栎靡述。卫鼎无声。爰访世亲。俾叙鸿烈。其词云。惟霍之镇。积玉含章。彼汾之水。神鼎歊光。岂独灵异。亦诞贤良。培风直上。籋影高骧。家声祖德。川流岳峙。家声伊何。载于国史。祖德伊何。冠乎人纪。翕习交映。芬芳不已。公之生也。克壮其猷。胜衣志立。弱岁名遒。华如琬炎。绝代莫俦。郁若兰蕙。亦孔之休。如登之堂。月将日就。词高文苑。理穷辨囿。研味风骚。掎摭科籀。一日千里。一年三秀。筮仕之班。应务陟历。为邑累课。列郡成绩。忘其忮求。晦兹矫敌。令闻令望。如金如锡。藏舟易失。传薪不停。未闻九转。俄怆百龄。功著口实。德范明经。安仁愿诔。子玉思铭。黑水西流。黄山东出。季武成寝。滕公见日。烟隧苍茫。风烟萧瑟。人世虽谢。德音可述。
对泽宫置楅判(甲司泽宫将祭而习礼所由置楅不设中御史劾之诉云自邦国已下则有名制王者之式未之前闻) 唐 · 邓承绪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六艺之修。五善之备。礼称观德。义在兴贤。岂加爵而益封。实选士而预祭。惟甲何者。司射泽宫。见狸步之张侯。以鹿鸣而应乐。设中置楅。用陈矢算之仪。释获建旌。遂明多少之数。宾主存乎百拜。公卿继乎六耦。能其中质。定以和容。岂罚觥之为惭。亦削地而成耻。礼之美者。德实在兹。况名位不同。自邦君而节制。器物有等。实王者之殊仪。卑不踰尊。上得兼下。法官所劾。敢奉守官之诫。诉者有辞。恭闻克谨之义。
对履亩判(丙为诸侯履亩择其最好者取之百姓上诉御史纠违法云非入已) 唐 · 朱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九
俾侯胙土。分茅抚封。视彼黔黎。均其毛泽。今者制田非古。厚敛残人。履亩尚徇于鲁宣。盍彻蔑闻于有若。且农之有畔。谷不过藉。小桀之规是举。大侵之礼谓何。此而浚我以生。无乃刑人之力。既贪膏壤。取溢京坻。独阻南薰。尽其东亩。虽非入已。已是盗臣。无罔绣衣。请从褫带。
对张侯下纲判(景张侯下纲不及地武宾遂贯之监者谓无揖让之礼不坐奠丰上宾袒决而退) 唐 · 刘璀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九
六艺崇射。五善遵礼。景也张侯。职效能于栖鹄。宾之遂贯。遽呈妙于啼猿。曾不知搢策有揖让之仪。饮算行多少之莭。下纲不及。如堵奚瞻。监者有知。奠丰是阙。人而无礼。袒决难留。以之观德。从何择士。若不论辜。是诬恒宪。
暮春于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而金骨未变。玉颜已缁。何常不扪松伤心。抚鹤叹息。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禁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遇达人张侯。大雅君子。统泛舟之役。在清川之湄。谈元赋诗。连兴数月。醉尽花柳。赏穷江山。王命有程。告以于迈。烟景晚色。惨为愁容。系飞帆于半天。泛渌水于遥海。欲去不去。更开芳樽。乐虽寰中。趣逸天外。平生酣畅。未若此时。至于清谈浩歌。雄笔丽藻。笑饮醁酒。醉挥素琴。余实不愧于古人也。扬袂远别。何时归来。想洛阳之秋风。将鲙鱼以相待。诗可赠远。无乃阙乎。
送张中丞归魏博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
大河故渎。魏之奥境。魏大名也。今国家以连帅之重。特命右仆射田公以镇抚焉。授方面之寄。为诸侯之倡。职贡不俟于命锡。朝奏必资于佐幕。是以张侯有献岁之会。一之日。天子劳勤于次。二之日。有司行赏以秩。因题柱之旧荣。加专席之新宠。风生汉阙。价重周行。光照帝俞。佥允时望。且端揆有度材之鉴。中司怀匪石之心。温温恭人。表以光大多矣。恩逾三接。诏复两河。向铜台之地遥。览上京之春尽。柏署追饯。粉闱惜别。才兼二美。识者荣之。今襄海无虞。人神助道。遵我王度。树之风声。有来雍雍。信足乐也。诗可以偫兴。而偫公赋之。
送张泳赴举入关序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彼驰骛乎士林者。鲜不争九流之胜负。徇三川之声利。而张侯独以善闭关。乃知纯白内充。天机外朗。则尘垢糠秕。所不能入。癸巳岁六月。始以出处之道。问仕于余。予洒然曰。今四表文明。八纮屡顿。此志士所当登秀造而取青紫。不奋不跃。如休明何。由是罢琴高台。投竿旧浦。单车匹马。是日西上。君子以为知几。吾见垂天之云。不复顾北溟矣。盍使居者歌吾子乎。
睢阳感怀 中唐 · 韦应物
押词韵第三部
引用典故:依墙哭楚
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
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
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
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
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
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
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
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
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
赠别上元主簿张著 唐 · 韩翃
引用典故:秣陵尉 平津
上书一见平津侯,剑笏斜齐秣陵尉。
朝垂绶带迎远客,暮锁印囊飞上(一作小)吏。
长乐花深万井时,同官无事有归期。
回船对酒三生渚,系马焚香五愿祠。
日日澄江带山翠,绿芳都在经过地。
行人看射领军堂,游女题诗光宅寺。
风流才调爱君偏,此别相逢定几年。
惆怅浮云迷远道,张侯楼上月娟娟。
送张评事赴襄阳觐省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
廷尉评张君。以温文敏直。为修身策名之具。其于㪺挹风雅。导咏情性。成乎馀力。粲为清词。故尝拥盛府之传。諠士林之誉。自中发外。岂徒然哉。春三月。自钟陵抵汉南。䌽衣班然。脂辖首路。将欲问诗礼于堂下。谒旌旆于辕门。汉南之渴贤下士。张侯之清声茂实。翔集之美。其可逃乎。仆以不腆。辱钟陵从事之末。君即我公之南容也。故得揖光尘于门阁。接笑言于杯斝。交欢而庄敬。既醉而温克。乐未几也。别又继之。偫贤以地经旧楚。有离骚遗风。凡今宴軷歌诗。惟楚词是敩。以官命轻重。为编次前后云。
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诗 唐 · 王起
起顷任集贤校书,及升柏台,又与秘阁相对。今直书殿有张学士,尝忝同幕,而与秘书稍远,故瞻望之词多。
引用典故:鸡黍 乌府 鱼鲁 潘锦 铁冠
台庭才子来款扉,典校初从天禄归。
已惭陋巷回玉趾,仍闻细雨沾䌽衣。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
昔闻三入承明庐,今来重入中(一作今日重来入)秘书。
校文复忝丞相属,博物更与张侯居。
新冠峨峨不变铁,旧泉脉脉犹在渠。
忽枉情人吐芳讯,临风不羡潘锦舒。
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
自怜岂是风引舟,如何渐与蓬山远。
对兵部试射判(得兵部试举人长垛请用乐节太常称格令无文此乃选士之礼) 唐 · 姜公复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射以观德。乐以和声。将选士于泽宫。必张侯于相圃。所以誓宗庙之宾客。备飨宴之威仪。何忽武夫。而要雅颂。岂徒强饮强食。劳祝史之正辞。采蘋采蘩。令太常之奏曲。且五善之礼。无赳赳之武夫。三耦之间。尽呦呦之鸣鹿。苟用舍而有异。在格令而无文。责乃其不然乎。诉之又益耻也。
为羽林李景略将军进射雁歌表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某言。伏惟皇帝陛下某月日临御某殿。射飞雁一只。应弦而落。欢动宫闱。武畅环卫。中谢。臣家世为将。扬声朔野。弧矢之事。少尝习焉。每张侯为鹄。注镞而释。期于必中。十不一二。今则禽飞于青冥之际。箭发于倏忽之间。一声劈云。双翼坠地。此皆神授审固。灵扶端直。以成陛下神武之威也。臣才质无取。蒙恩深厚。脱剑免冑之馀。辄思撰射雁歌一章。随此上献。诚不敢继抗坠。列风雅。姑以抒下情。宣上德。附于大武之末。而登歌焉。无任欢抃怔营之至。
送张道士 中唐 · 韩愈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狂童 杞梓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况当营都邑,杞梓用不疑。
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
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
恨无一尺捶(一作箠),为国笞羌夷。
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
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
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
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
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其言简且要,陛下幸听之。
天空日月高,下照理不遗。
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
宁当不俟报,归袖风披披。
答我事不尔,吾亲属吾思。
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
今日有书至,又言归何时。
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岭北梁可构,寒鱼下清伊(一作漪)。
既非公家用,且复还其私。
从容进退间,无一不合宜。
时有利不利,虽贤欲奚为。
但当励前操,富贵非公谁。
观市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由命士以上。不入于市。周礼有焉。由今观之。盖有因也。元和二年。沅南不雨。自季春至于六月。毛泽将尽。郡守有志于民。诚信而雩。遂遍山川方社。又不雨。遂迁市于城门之逵。予得自丽谯而俯焉。肇下令之日。布市籍者咸至。夹轨道而分次焉。其左右前后。班閒错跱。如在阛阓之制。其列题区别。榜揭价名。物参外夷之货。马牛有牵。私属有闲。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业于饔者。列饔饎陈饼饵而苾然。业于酒者。举酒旗涤杯盂而泽然。鼓刀之人。设膏俎解豕羊而赫然。华寔之毛。畋鱼之生。交蜚走。错水陆。偫状夥名。人隧而分。韫藏而待价者。负絜而求沽者。乘射其时者。奇赢以游者。坐贾禺禺。行贾遑遑。利心中惊。贪目不瞬。于是质剂之曹。较固之伦。合彼此而腾跃之。易良苦于巧言。斁量衡于险手。杪忽之差。鼓舌伧儜。诋欺相高。诡态横出。鼓嚣哗。坌烟埃。奋膻腥。謺巾履。齧而合之。异致同归。鸡鸣而争赴。日午而骈阗。万足一心。恐人我先。交易而退。阳光西徂。幅员不移。径术如初。中无求隙地。俱唯守犬鸟乌。乐得腐馀。是日倚衡而阅之三。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著于篇云。
观兵部马射赋(以艺成而动举必有功为韵)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司马以驰射而选才。众君子皆注目而观艺。至张侯之所。乃执弓而誓。誓曰。今皇帝制羽舞以敷文德。择材官而奋武卫。兼以超乘者为雄。不惟中鹄者得祭。用先才捷。志亦和平。以多马为能。故以马为试。以得鹿为美。故以鹿为正。岂独武人之利。实惟君子之争。射者皆曰诺。虽五善之未习。庶一举而有成。于是马逸骙骙。士勇伾伾。蓄锐气。候歌诗。初听采蘋之章。共调白羽。次逞穿杨之妙。忽纵青丝。旁瞻突过。咸惧发迟。冀骥足之展矣。翻猿臂而射之。挥弓电掣。激矢风追。方当耦象。决裂丽龟。砉尔摧班。示偏工于小者。安然飞鞚。故无忧于殆而。信候蹄之不爽。则舍拔之无遗。故司射举旌以效胜曰。尔能克备。我爵可期。贾馀勇者。宜乘破竹之势。善量力者。当引负薪之辞。由是靡不争先。莫肯为后。皆曰措柸于肘。十得其九。忝明试者。亦何尝而不有。破的之术。万不失一。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发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飙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札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若此则蹲甲壮基。扬觯观孔。信一场之独擅。终六辔之未总。岂比乎浮云迥度。开月影而弯环。骤雨横飞。挟星精而摇动。虽当至理。不忘庸功。天子垂衣。俨鹓行于北阙。夏官司马。阅骑从于南宫。贡士之程。职思其举。会款塞五方之俗。观校埒百夫之禦。得隽为雄。唯能是与。星郎草奏。上献拱辰之防。天骄解颜。喜见射雕之侣。客独顾之而笑曰。此盖有司之拔萃。固非吾君之右汝。我有笔阵与词锋。可以偃干戈而息戎旅。司文者闻之而惊曰。尔其自砺于尔躬。吾将献尔于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