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悟真篇直指详说序 宋 · 翁葆光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
夫混沌未显之前,虚无寂寞,无名可宗,强名曰道。道降而生一气,非动非静,非浊非清,邈不可测,圣人强言谓之混元真一之气。一气既判,化为阴阳。阴阳者,天地也,男女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故自有天地以来,未有一物不因阴阳相交而得其形也。夫欲修炼者,若以金石草木之象名,万有不同之器类,以至一身精津气血液之属而为丹质者,此皆后天地生滓质之物也。滓质之物,有形可睹,安能生有形而入于无形也哉?后天地生者,皆不离乎天地之内,而有形者未尝不坏,安能变化而超乎天地之外也哉?不超乎天地之外,而有形者未始不堕于阴阳生死之数者也。夫阳主生,阴主死,一死一生,一往一复,此理之自然也。设使煅炼得法,服饵有功,寿等龟龄,年齐鹤算。及其数尽,未有不亡,若箭之射空,力尽必坠,谓其有形未有不坏之理也。是故圣人采先天一气以为丹,炼形还归于一气,炼气归神,炼神合道,而归于无形之形。故能超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掌握阴阳,挈提天地,而不为阴阳生死之所变易者,先天一气使之然也,故得丹体常灵常存,不生不灭矣。譬犹运瓮,处瓮之内,焉能运瓮;必也处瓮之外,则能运瓮矣。真一之气,生于天地之先,邈不可测。圣人以同类之物诱之成丹,亦犹日中有火,以阳燧引之,则得其火矣;又如月中有水,以方诸引之,则得其水矣。故煅炼同类之物,立为炉鼎,号曰真龙真虎。故吕公词有「自然炉鼎,虎绕与龙蟠」之语也。夫同类者,无情之情,不色之色也。万物之中,得其性命之正,为灵为贵之最者也。假若采得同类初弦之气,运而用之,故号曰真铅真汞也。仙翁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乃初弦铅汞之气也。初弦者,上下两弦,二八之数也。龙称八两,虎重半斤,所以谓之二八也。以其水源至清,有气而无质者也。以此气类而诱之,则真一之气降灵而有象也。仙翁曰「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虚无合自然」也。夫炼此金丹,先求名山福地,次创丹室数椽。坛筑三层,剑卓四面,悬之以镜,方乃立龙虎为鼎炉,置刻漏为规矩,抽添有水火之则,作用有辅弼之俦。如此之类,未易敷陈,亦假世财,方克就绪。故阴真君论曰:「欲修此道,须假资财;如无资财,则修金丹不成」。又须三人为侣,方可修炼。三人同心,一志之良友也。密当八月首望之宵,一阳初动之际,当先主者禹步登坛,左手擒龙,右手擒虎,精调气候,数按周星,匹配阴阳,息符刻漏,故得金水交并、龙木孕英矣。一者坐幄运筹,经文纬武而继。其中间首尾之所施,不使毫釐差忒。故仙翁曰「大都全藉修持力,毫发差殊不作丹」也。一者潜窥刻漏之的,密整抽添之用,准备火工,无失爻卦,逾时过刻,丹必难成。故朝元子曰:「劝君穷取周天数,莫使蹉跎复卦催」。三人一心,递互相符,不半时辰,立得真一之气,归于交感之宫,结成一粒,大如黍珠,号曰金丹。现在北海之中,赫然光透帘帏,即时密运镆铘以追之,才得入口,则立跻圣位矣。故仙翁曰:「一粒金丹吞入腹,方知我命不由天」。得此一粒镇在丹田气海之中,则一身精气翕然而归之,立结成砂而不失走,然后运火煅炼,成金液还丹。夫火者,阴阳之气也。阳数奇,阴数偶。自子至巳六辰属阳,故谓之阳火;自午至亥六辰属阴,故谓之阴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中,夺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气归我丹田之中,温养子珠,结就圣胎也。老君曰:「阳奇自子生,阴偶从午发,终始在乾坤中」。冥母胎月,故得外接阴阳之火,内生金液之质,不须加功,自然运转,从尾闾历历然有声,直透双阙,逆上泥丸峰顶,降下口中,状如雀卵,馨香甘美,此乃金液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结成圣胎,养就婴儿,故仙翁曰:「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盖凡胎十月降诞,圣胎亦然。十月火备功圆,脱胎而化形,为纯阳之体,寒暑饥渴不能为恼,方可投于深山穷谷之中,或卑污僻陋之所。面壁九年,以空其心,无人无我,心境一如,故谓之神仙抱一也。正释子收牛之时,惟识心见性者抱一,则斯道弘矣。九载功备,无为之性自圆而慧自生,纯阳之体自妙而神自灵,故得性命与道合真而无形矣。无形之形,随物现相,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水火则为水火,遇飞走草木,变化不测,倏存倏亡,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故能分身百亿,应现无方,若一月之照万水,无不周遍。是以随缘赴感,靡所不应。原其至真之躯,处于至静之域,实未尝有作者,此乃神形性命与道合真,而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也,故圣人强名之曰九转金液大还丹也。又曰金刚不坏之躯,乃为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仙翁独弘斯道,故以真金妙色之身證其巍巍堂堂,真金慈相,普现法界,救度众生,故示刘奉真之徒以性道无生,而入寂后现真身于王屋山中,示以命道不灭而圆通。故于元丰五年三月初五日尸解之时,乃留偈曰:「一灵妙用,法界圆通」。此非性命之道双圆,形神之真俱妙,岂能与于此哉?其阅世亦九十六载矣,平时宏阐玄微,吟咏情性,言辞奥雅,汲引后来,自目其篇曰《悟真》。悟真云者,性命之真也。又念后学惟知命道,而不知尽性,惟知性道,而不知养命,故有了悟真如之一绝丹。是色身妙宝之一词,启发高明之士,大根器之人,俾知性命之道,咸获究竟圆通,迥超三界,此非无碍大悲平等之心、智慧圆明者,孰能如是哉?愚虽识见暗昧,颇得仙翁之密旨,故精研是篇,而露其真机十已八九矣。深虑同好之士不识金丹源流所自,于是原始要终,冒犯天谴,直指悟真之坦途。倘有夙骨合仙者,径直入于悟真之门,寻无为于一黍之珠,若于外觅,则不可以冀其有所得矣。昔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无鞅圣众,勃勃俱自珠口而入者,即此金丹之一粒也。一粒如黍,包含万象,囊括三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亘古迄今,高真上圣,證此道者不可胜举,孰不由此一黍而證无上之大道者哉?此道至简至易,苟非真师指示,则莫能晓其深根固蒂者。根蒂识矣,苟非钜有财力者,则亦莫能成其功而著其事也。功事著矣,苟非明心见性,则亦莫能臻于抱一之妙也。抱一既妙,则性命之道至矣,不可复有以加矣。是故命道莫不有传于师指而后明,修持而后著也。若夫性道则不然,不由外至者也。苟非见闻知识于外者,则堕于中小之规,而不彻其听莹之至者也,惟于自己胸中自悟自明,方能尽其性道而得所谓最上第一乘者也。吁!性道之中,非有悟有明也,悟无所悟,明无所明而已。非有尽有得也,尽无所尽,得无所得而已。最上第一者,上无所上,一无所一而已。学者倘达师旨,手握天机,煅炼神丹,脱胎换骨,更又明心达本,了悟真空,直超最上之乘,径入无为之境,则形神俱妙,性命交圆,驾鹤骖鸾,乘龙跨凤,共为蓬阆之游必矣。
按:《悟真篇注疏直指详说》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悟真篇注疏》附录。
道德真经集注序(绍定二年九月) 宋 · 彭耜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道常无言,不得已而有言,言之费也。从而言之,费之费者也。言固可废乎?曰不可也。以药治病,非上医也。方病而夺之药,虽卢、扁莫为也。盖《老子》一书,自列氏、庄氏已阴立训传,而自为一家者也。至汉相曹参用其言有验,世益尊信之。文帝时有河上公者,乃始泄道之蕴,名为《注释》。自是之后,有邻氏、傅氏、徐氏、刘氏,晋魏以来独王氏最显。唐玄宗又改定章句,刻石涡口庙中,而世之言《道德经》益繁。宋兴,专守一道曰仁,其治以慈俭不争为本,几若委靡不振,而实参用老子家法,故当时君臣于此书颇尽心焉。耜虽不敏,亦覃思有年矣。常患注释之繁而矛盾迭兴,复忧流派之广而门户各异,求出世者多鄙薄于治世之常经,思治世者复忽略于出世之妙旨,于是合本朝注释之书,毕力纂集。尊御注于其首,列诸子于其下,凡分一十二卷。其佗如河上公、王弼所著,已载陈景元《纂微》,兹不复详。吁,亦多言矣乎!然世方懵于其道,我又吝于其言,则道益晦矣。此经以自然为体,无为为用,治世出世之法皆在焉。如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治世之法也。如生之徒十有三,死而不亡者寿,此出世之法也。若夫秦汉方术之士所谓丹灶奇技、符箓小数,尽举而归之道家,此道之绪馀土苴者耳。学者当于此而有悟焉,则凿开混沌,剖破藩篱,以之治世则反朴而还淳,以之出世则超凡而入圣。然后知孔、老无异法,天生二圣人,迭为宾主,以道诏天下后世,其功至不浅也。惟我同志相与勉之。绍定己丑重九日,鹤林真逸彭耜谨序。
按:《道德真经集注》卷首,正统道藏本。
真隐诗 宋末元初 · 牟巘
押词韵第四部
招隐费招呼,习隐聊习步。
素隐为素餐,充隐似充数。
悠悠千载内,罕与真隐遇。
少小慕真隐,每诵坡老句。
朅来法华游,正在题诗处。
真境忽在前,更慕坡所慕。
真则思虑泯,不真精爽骛。
真则光尘合,不真圭角露。
真书无攲仄,真味无反恶。
真乐无安排,真逸无疲苦。
所以要任真,从其讶箕踞。
所以贵葆真,从他笑椎鲁。
但看真隐庐,萧然只环堵。
青山以为屏,白云常在户。
随宜种花药,快意扫庭宇。
可作真率会,可说真实语。
可饮真一酒,何者非天趣。
玄真乃诗流,季真是仙侣。
拉之相与俱,巾屦此容与。
坐闻雏鹤鸣,时看苍虬舞。
疏散略边幅,谁客复谁主。
吾亦忘吾真,酣歌下山去。
题王复初所藏子昂临禊帖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昭陵玉函出人间,开平经今四百年。
永和远距贞观先,俯仰陈迹俱可怜。
古人学书如学仙,笔锋谁入玄之玄。
水晶宫里佳公子,风流翰墨皆天然。
我评逸少非真逸,史载深谋并绝识。
独留茧纸博千金,似是艺成能掩德。
名士由来赝逼真,书空咄咄彼何人。
遗才流落稽山下,修竹娟娟万古春。
题江阴君山和陆子方韵 元 · 贡师泰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宛陵群英集卷九
画桥垂柳傍官壕,隔岸青山似涌涛。
楚相丘墟埋石马,梵王宫殿压金鳌。
天低鸿雁江流阔,风撼鱼龙海气高。
闻说城南有真逸,烟蓑还许伴渔舠。
题江阴君山和陆子方韵 元 · 贡师泰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画桥垂柳傍官壕,隔岸青山似涌涛。
楚相丘墟埋石马,梵王宫殿压金鳌。
天低鸿雁江流阔,风撼鱼龙海气高。
闻说城南有真逸,烟蓑还许伴渔舠。
怀古 其一 明 · 钱子正
押侵韵 出处:三华集卷五
宋纤乃真逸,遁世迹何深。
绝壁得诗句,闭门劳客心。
高哉士所宝,美矣国之琛。
凌风独长啸,谁能继馀音。
青林小隐图 明初 · 王汝玉
五言排律 押先韵
绿波三泖外,青嶂九龙前。
别有深林境,新开小洞天。
晴阴千顷合,春树几村连。
翠湿榆将堕,红深花欲燃。
搴萝朝带露,煮石暖生烟。
庭养华亭鹤,门维笠泽船。
方期事真逸,更拟谢烦缘。
忽应徵书起,旋将旧业捐。
闽中陪制锦,江右佐鸣弦。
梦断居閒日,心存报国年。
烟霞盟暂辍,松柏操弥坚。
又报山中侣,空移蕙帐篇。
题漫士为孟扬作山水图 明 · 钱鼒
出处:御选明诗卷三十九
龙门漫士真逸才,胸中丘壑何奇哉。
岚光晴翠海天曙,出云金碧芙蓉开。
遥看几处烟中树,云是王乔清隐处。
万壑松声客掩扉,数峰花雨僧归寺。
故人文学似前贤,结屋栖迟今几年。
多情远寄山中兴,匡庐天姥应徒然。
我亦平生爱山者,闻说兹山莫能写。
清风邈矣不可攀,萝月云泉梦良夜。
题张中书子俊画孤舟读书图为吴宗起赋 明 · 倪谦
昨夜沧江雨初歇,两岸山屏翠烟叠。
江空浦极悄无人,但见小舟横一叶。
舟人所适非取鱼,危坐船头惟读书。
音声琅琅出金石,冯夷起舞鼋鼍趋。
兰桡不举随流去,渚北汀南无定处。
只知兀兀了残编,不觉亭亭倚高树。
知君自是隐者流,孤篷短棹轻王侯。
经年对语手中卷,镇日忘机沙上鸥。
澹古先生青琐客,挥毫日儤金门直。
忽看高兴落江湖,却向烟波写真逸。
王摩诘,张志和,画意诗情相荡摩。
樵青篷底唤不醒,西塞山前春雨多。
闲云 明 · 岳正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闲云不作雨,天意恣悠扬。
变化随风势,浮华借日光。
最宜真逸玩,不慰老农望。
薄暮浑忘散,依依缀月旁。
无题(追和元马伯庸韵) 其四 明 · 岳正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舜画衣裳合命垂,上林肺渴倩谁医。
可怜凤友鸾交夜,不觉钟鸣漏尽时。
真逸头颅青未改,隐侯腰带瘦频移。
眉尖今古愁无限,消得樽前酒一卮。
新正次雪湖韵述怀兼订春游之约 其二 明 · 谢迁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归田稿卷七
预约春游辱手书,太平真逸两迂儒。
煖烟晴日韶光蚤,剩水残山乐事殊。
千古高风香社会,四时佳景辋川图。
村庄只隔洹湖岭,石径篮舆不用扶。
乙巳九月。在开城。寄女婿和叔 其一 明 · 南孝温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秋江先生文集卷之二
宾鸿将子度崔嵬,洛水溶溶两岸苔。
过眼几亭几驿路,思家一夕一千回。
愧余守业非真逸,望子治经似勉斋。
三字符中须着力,区区词艺反如徘。
酬赠阁老刘公四首 其四 明 · 李梦阳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出处:空同集卷二十五
野绿(一作绿野)情真逸,香山望独高。
酒嫌裴相浅,诗掩乐天豪。
公实当三老,吾虚受二毛。
人遐室幸迩,音惠莫言劳。
送陈怀本 明 · 潘希曾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润州高士说陈生,远向滁山踏雪行。
游似马迁真逸足,交因曹植有时名(同僚曹贰卿之友)。
琅琊故事堪重醉,西涧遗音又一鸣。
明日归舟俄兴尽,暮云回首大江横。
用大成早春见梅韵 明 · 李滉
出处: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五续内集
周诗咏梅非真识,不为梅花分皀白。
屈原离骚侈众芳,还昧冰霜天下色。
何逊杨州始知己,别去重来屡叹息。
或吟江南寄情思,或诧岭上分南北。
刚肠尚吐妩媚词,广平节义逾坚石。
唐宋纷纷几骚客,赏到孤山不落莫。
何况云台老真逸,肠断江城咏霜角。
我生多癖酷爱梅,人道癯仙著山泽。
旧游南国识玉面,故人远惠连根得。
自期相伴老岩壑,胡奈风尘去飘泊。
岂无京洛或相逢,素衣化缁嗟非昔。
宁辞白发赴佳招,瞥眼荣华过虻雀。
丙岁自比辽东鹤,归来及见花未落。
丁年病起始寻芳,绝喜琼枝攒雪萼。
何意今年老更甚,光生正患汾阳额。
尺一严程久稽滞,仰兢俯慄如龟缩。
梅君不须遽疏我,我事尚可亲高格。
未谐法真避名声,犹信尚平知损益。
道韵休将一日离,馨怀预恐终年隔。
淡烟微雨客绝门,清夜无风月上岳。
呼尊试一病已苏,作诗纵百情何极。
汾翁好事誇我说,早梅先得天工力。
岂知陶梅知我病畏寒,为我佳期晚发犹不惜。
君不见范石湖种梅谱梅为天职,又不见张约斋玉照风流匪索寞。
嗟我与君追二子,苦节清修更励刻。
偶咏 明 · 申光汉
五言绝句 出处:企斋集卷之三
有家当有累,桃源岂真逸。
那似步虚人,吹箫向明月。
次安注书挺然黄花韵(珽) 其四 明 · 申光汉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企斋别集卷之三
惆怅江湖未死身,更遮西日踏红尘。
东篱真逸南山老,白首相逢愧古人。
挽高二相荆山 明 · 沈彦光
五言排律 押灰韵 出处:渔村集卷之四东关录
屈指关东士,斯人最杰魁。
神观殊磊磊,宇量自恢恢。
秀气含辰象,潜光发草莱。
骅骝真逸足,杞梓是良材。
天畀经纶业,身兼将相才。
棠阴人爱召,犀带宠逾裴。
硕德倾先哲,高名接上台。
国恩纡几杖,舆望属盐梅。
木稼还生怕,梁颓便作哀。
德星悲晓陨,春树怨霜摧。
故国迷寒日,吁谟落夜台。
横城山下路,过客首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