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战国策引鄙语 先秦 · 无名氏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新序》作亡羊而补牢未为迟。见兔而呼狗未为晚。○战国策楚策。《新序》杂事篇。《御览》四百九十五、九百七。《诗纪前集》十。)
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战国策赵策。《诗纪前集》十。)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战国策韩策。《史记》苏秦列传。《类聚》二十五。《御览》四百六十、四百九十五、八百九十八。《诗纪前集》十。○《颜氏家训》曰:按延笃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主。从。牛子也。然则口当为尸。后当为从。俗写误也。○逯案。《史记》索隐引战国策与颜氏同。)
延笃 其二 东汉 · 张奂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吾与叔坚剖心相知岂以流言相猜邪(《初学记》十八《交友》,《御览》四百十)
与李文德书 东汉 · 延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夫道之将废,所谓命也。
流闻乃欲相为求还东观,来命虽笃,所未敢当。
吾尝昧爽栉梳,坐于客堂,食赤乌之麰麦,饮化益之玄醴,折张骞大宛,歃晋国郇瑕氏之盐(已上四句,从《御览》补。)
朝则诵羲、文之《易》,虞、夏之《书》,历公旦之典礼,览仲尼之《春秋》。
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
百家众氏,投闲而作。
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烂兮其溢目也,纷纷欣欣兮其独乐也。
当此之时,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
不知世之有人,己之有躯也。
渐离击筑傍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方之于吾,未足况也。
且吾自束修已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上交不谄,下交不黩,从此而殁,下见先君远祖,可不惭赧。
如此而不以善止者,恐如教羿者也。
慎勿迷其本,弃其生也(《后汉·延笃传》,又《御览》四百三十一,九百七十七)
仁孝论 东汉 · 延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
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
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
推此以言,仁则远矣。
然物有由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
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
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木虽繁蔚,致之者根也。
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
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
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本根充实为先,可无讼也。
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
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
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
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考功不大夷吾
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后汉·延笃传》,又《御览》四百十九)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三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棠溪氏。
吴夫槩王奔楚,封棠溪,因以为氏(《后汉·延笃传》注)
皇太子集应令诗 西晋 · 潘尼
 押真韵
圣朝命方岳,爪牙司北邻
皇储延笃爱,设饯送远宾。
谁应今日宴,具惟廊庙臣。
置酒宣猷庭,击鼓灵沼滨。
沾恩洽明两,遭德会阳春。
羽觞飞醽醁,芳馔备奇珍。
巴渝二八奏,妙舞鼓铎振。
长袂生回飙,曲裾扬轻尘(○《类聚》二十九引邻、宾、臣、滨、珍、振、尘七韵。又《初学记》十引滨、春二韵。十四引邻、宾、臣、滨、珍五韵。诗记二十八。)
史记索隐后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纪事。上始轩辕
下讫天汉。虽博采古文。
及传记诸子。其间残缺盖多。
或访搜异闻。以成其说。
然其人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微。
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班氏之书。成于后汉
彪既依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
且又兼采众贤。偫理毕备。
故其旨富。其词文。
是以近代诸儒。共所钻仰。
其训诂盖亦多门。蔡谟集解之时。
已有二十四家之说。所以于文无所滞。
于理无所遗。而太史公之书。
既上序轩黄。中述战国
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
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然古今为注解者绝省。音义亦希。
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
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
近代鲜有二家之本。宋中散大夫徐广
作音义一十卷。惟记诸本异同。
于义少有解释。又中兵郎裴骃
亦名家之子也。作集解注本。
合为八十卷。见行于代。
仍云亦有音义。前代久以散亡。
南齐车录事邹诞生。亦撰音义三卷。
音则尚奇。义则罕说。
隋秘书监柳顾言尤善此史。刘伯庄云。
其先人曾从彼公受业。或音解随而记录。
凡三十卷。隋季散乱。
遂失此书。伯庄贞观之初
奉敕于宏文馆讲授。遂采邹徐二说。
兼记忆柳公音旨。遂作音义三十卷。
音乃周备。义则更略。
惜哉。古史微文。
遂由数贤秘宝。故其学殆绝。
前朝吏部侍郎许子儒。亦作注义。
不睹其书。崇文馆学士嘉会
独善此书。而无注义。
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
初以残缺处多。兼鄙褚少孙诬谬。
因愤发而补史记。遂兼注之。
然其功殆半。乃自惟曰。
千载古史。良难䌷绎。
于是更撰音义。重作赞述。
盖欲以剖盘根之错节。遵北辕于司南也。
凡为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云
龙图阁待制权户部尚书钱协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九、《净德集》卷八
敕:夫王畿千里,万众之所聚,而豪宗大姓以权利相市,憸民黠吏以巧诈相高,狱讼繁兴,奸宄窃发。
政非其人,则四方无所法;
治得其术,则朝廷赖以尊。
必任老成,庶谐公议。
具官某,富通儒之学,而辅以强敏;
明当世之务,而审于辨裁。
文陛之游,每竭忠而虑国;
地官之职,常重本以厚生。
尚赖贤猷,慎司民政。
是用因河图之旧职,进以美名;
付天邑之要权,续其往效。
若夫施广汉钩距,以屏息攘盗;
延笃之宽仁,以绥安善良,皆汝旧闻,何烦多训?
服我殊命,底于茂庸。
元鲁侍亲还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赋诗送之(并示至远、至虚) 其四 北宋 · 邹浩
 押真韵
姑苏一都会,井径分龙鳞。
风俗如郓城,臧否朝朝新。
况尔随侍子,动与嫌疑邻。
延笃傥可师,不如陪古人。
题战国策 北宋 · 孙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四、《群书考索》前集卷一五
《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二卷,刘向录;
高诱注,止二十一卷;
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
《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淑坚之论尚存。
今世所传三十三卷。
《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十篇,第一、第五阙。
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二,通有十篇。
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
题战国策后绍兴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宋 · 姚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三七○、光绪《诸暨县志》卷五二、民国《嵊县志》卷二七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
高诱注,止二十一卷;
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
《唐·艺文志》,刘向所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叔坚之论尚存。
今世所传三十三卷。
《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
今十篇,第一、第五阙。
前八卷,后三十二、三十三,通有十篇。
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知所谓。
叔坚之论,今他书时见一二。
旧本有未经曾南丰定者,舛误尤不可读。
南丰所校,乃今所行。
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丰,互有失得。
余顷于会稽孙元忠所校于其族子悫,殊为疏略。
后再扣之,复出一本,有元忠跋,并标出钱、刘诸公手校字,比前本虽加详,然不能无疑焉。
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传写相承如此。
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所不解。
窦苹作《唐史释音》,释武后字,内「地」字云:「古字,见《战国策」》。
不知何所据云然?
然「地」乃古「地」字。
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
至于「𢘑」字,亦岂出于古欤?
幽州僧行均《切韵训诂》,以此二字皆古文,岂别有所见耶?
孙旧云五百五十签,数字虽过之,然间有谬误,似非元书也。
括苍所刊,因旧无甚增损。
余萃诸本,校定离次之,总四百八十馀条。
太史公所采,九十馀条,其事异者,止五、六条。
太史公用字,每篇间有异者,或见于他书,可以是正,悉注于旁。
辨「灓水」之为「渍水」,「案」字之为语助,与夫不题校人,并题续注者,皆余所益也。
正文遗逸,如司马贞引「马犯谓周君」、徐广引「韩兵入西周」、李善引「吕不韦言周三十七王」、欧阳询引「苏秦谓元戎以铁为矢」、《史记正义》「竭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春秋后语》「武灵王大陵梦处女鼓瑟」之类,略可见者如此,今本所无也。
至如「张仪惠王」乃「韩非初见秦」,「厉怜王」引诗乃韩婴《外传》,后人不可得而质矣。
先秦古书,见于世者无几。
而余居穷乡,无书可检阅,访《春秋后语》,数年方得之,然不为无补。
尚觊博采,老得定本,无刘公之遗恨。
绍兴丙寅中秋,剡川姚宏声父题。
按:《战国策》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标点本。
战国策后序绍兴三十年十一月 宋 · 姚宽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
右《战国策》,《隋经籍志》:三十四卷,刘向录;
高诱注,止二十卷;
汉京兆尹延笃论一卷。
《唐艺文志》,刘向录已阙二卷,高诱注乃增十一卷,延笃论时尚存。
今所传三十三卷。
《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印本存者有十篇。
武安君事在《中山》卷末,不详所谓。
延笃论今亡矣。
其未曾经曾南丰定者,舛误尤不可读。
其浙、建原小字刊行者,皆南丰所校本也。
括苍耿氏所刊,卤莽尤甚。
宣和间,得馆中孙固孙觉钱藻曾巩刘敞苏颂集贤院共七本,晚得晁以道本,并校之,所得十二焉。
如用「地」、「𢘑」字,皆武后字,恐唐人相承如此。
诸公校书,改用此字,殊不可解。
窦苹作《唐书》,释武后用「地」字,云「古字,字见《战国策》」,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坔」乃古「地」字。
又「地」字见《亢仓子》、《鹖冠子》,或有自来。
至于「𢘑」字,幽州僧行均作《切韵训诂》,以此二字云古文,岂别有所见耶?
太史公所采九十三事,内不同者五。
韩非子》十五事,《说苑》六事,《新序》九事,《吕氏春秋》一事,《韩诗外传》一事,皇甫谧《高士传》三事,《越绝书》记李园一事,甚异。
如正文遗逸引《战国策》者,司马贞引五事《(,豫让襄子之衣,衣尽血;吕不韦言周凡三十七王;白圭中山将,亡六城,还拔中山马犯谓周君;马犯梁王云「王病愈」,作「瘉」字。)广韵》七事(晋有大夫芬质,音抚文切;芊千者著书显名;安陵丑,雍门周中山大夫蓝诸;晋有亥唐;赵有大夫肁贾,音肇,训开也;齐威王时左执法公旗番。),《玉篇》一事(骥仰而喷,鼓鼻也。),《太平御览》二事(涸若耶以取铜,破𢘗山而出锡;廊庙之椽一木之枝,先王之法一士之智。),《元和姓纂》一事(引《风俗通》云:大夫芸贤。),《春秋后语》二事赵武灵王大陵,梦女鼓瑟,平原君躄者,注云:躄,挛跛之名。),《后汉·地理志》一事(东城九门,注云:碣石山在县界。),《后汉》第八《赞》一事廉颇为人勇鸷而好士。),《艺文类聚》一事苏秦合从,元戎以铁为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北堂书钞》一事(楚人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徐广注《史记》一事兵入西周,令成君辨说秦求救。)张守节《正义》一事(碣石九门,本有宫室以居。),旧《战国策》一事罗尚见秦曰:秦四塞之险,利于守,不利于战。)李善注《文选》一事苏秦孟尝君曰:「秦四塞之国」。高诱注云:「四面有山关之,故曰四塞之国也。」),皆今本所无也。
至如张仪惠王,乃《韩非子·初见秦》书,厉怜王引《诗》,乃《韩诗外传》,既无古书可以考證,第叹息而已。
某以所闻见以为集注,补高诱之亡云。
上章执徐仲冬朔日,会稽姚宽书。
按:《战国策》附录,士礼居丛书本。
仁孝二致同源赋(以「仁孝之道,二致同源」为韵。)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攻愧集》卷八○
仁孝至重,性情所根。
用若出于二致,理盖同于一源。
究此两端,皆良知之固有;
初无异体,以大本之中存。
尝闻才非曰于尔殊,人或多于自异。
语其大体则似有异用,本之一贯则了无馀事。
惟兹仁孝,在人皆可以广充;
究厥本源,是理曾何于二致。
观夫恻隐素禀,爱钦自持。
行之闺门,则致终身之慕;
散之民物,则由一念之推
莫匪斯心之举,初非二道之为。
皆是物也,孰能外之?
总百行以率先,悉由所性;
虽两兼之难备,安有他岐?
岂不以亲其亲而因不失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笃近举远,虽则有别;
举斯加彼,率由内抱。
信此理之不殊,推是心而足保。
顾施物事亲之际,虽曰殊途;
如钩深探赜而言,孰云异道?
大抵孝之化也,先以博爱
仁之实也,本于事亲。
苟志于仁,则岂好犯上?
有一非孝,则适能害仁。
虽运用或疑于前后,而本原不离于真淳。
当戒波流之荡,曾何派别之因?
本立道生,载考《鲁论》之训;
功多事寡,备形延笃之论。
是源也,会精粗于一致之中,合内外于同归之地。
使兼爱者知厚亲之道,而敬亲者备仁民之意。
重轻非复于铢两,先后岂殊于源委?
尊而安义,道同曾子之三;
爱则无差,本异夷之之二。
厥后道不明而去本益远,性好偏而所施不同。
剔股孝也,而深溺鄠人之过;
摩顶仁也,而或沦墨子之风。
是皆得于此失于彼,我则触而长广而充。
纯若颜回,可并有虞之体;
德如闵子,岂殊管仲之功?
以是知天下之得,盖以其仁;
圣人之德,无加于孝。
见于日用,虽有殊品;
求之吾心,初无异教。
信夫仁孝之道,虽二致而本同源,又何必分其大较?
临安府奏狱空奖谕赵时侃嘉定六年正月 南宋 · 宋宁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四、《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九一(第七册第六六六七页)
允惟众大之区,五方之民聚焉,故其俗错杂,而丽于辟者众,欲犴狱之清难矣。
卿儒雅而齐以通;
彊敏而行以恕,于兹累月,克底圄空。
广汉神于擿奸,不闻其能止奸;
延笃明于听讼,不能使之无讼。
载披卿奏,良用叹嘉。
《诗》不云乎:「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使朕好生之德达于天下,端自兹始,何惜玺褒,不以示劝!
赤城书堂记1289年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一、《南宋文录录》卷一三、光绪《宁海县志》卷二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台之宁海,其先贤曰赤城先生罗公,德业为元祐名臣,道义为一乡师表。
教思无穷,踰二百年,清风肃然,闻者兴起。
旧祠于学,犹未特祀,邑之宿儒前进士胡君元叔倡率乡人,仿古闾塾之制,即公游息之地创为书堂,合乡之俊秀子弟而淑艾之。
诹诸乡评,延笃学多闻之彦、前进士舒君岳祥为之长,前进士孙君钧、赵君孟礼、胡君三省、前太学陈君应嵩、刘君庄孙为之录。
训之以孝弟敬逊,其规约如蓝田、丽泽;
而稽经订史,种学积文,以为有用之实。
衿佩济济,弦诵洋洋,邹鲁之风蔼如也。
某闻而叹曰:美哉,教学之意乎!
古者立教始于乡,仕焉而已者归教闾里,谓之乡先生
上老、庶老朝夕坐于塾,是为左右师
入而事亲从兄,出而诵诗读书,小而洒扫应对,大而明德新民。
上帝之衷,蒸民之彝,师徒所教之伦,冢宰所降之德,少而习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以礼义兴,风俗淳,成人小子皆士君子之行也。
昔有正素戚先生,讲道睢阳,始建学舍,文忠富公文正范公皆游习于斯,为一世伟人,家法之粹,延及后昆。
正素子孙若维、纶,若舜宾舜臣,世学相承,睢阳遂为四书院之冠,简策有光焉。
宁海耆德鸿生,咸克宪慕前哲,启迪后进。
俾之尊德性,求放心,以进于诚明,养其原而即理以应事,孝弟忠信培其根,而馀力以学,师道立,善人多,庶几见睢阳之盛。
《诗》云「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罗公有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子其懋哉!
某病耄不能文,然居相迩。
他日海濒为沂泗,门人若安定,孝友睦姻任恤如成周之时,家而户曾闵也。
行其野则冀缺之耨、茅容之耕。
攸介攸止,日多髦士。
推家之教为天下法,将自兹始,故乐为之书。
秋帆中丞以嵩山三阙铭见寄赋谢丙午 清 · 翁方纲
 押庚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二
嵩山三阙铭者六,元初延光到熹平。
昔人得三已自喜,几见旧本藏于程孟阳。)
虚舟。)(山夫。)视顾亭林。)颇增益,独惜牛(空山。)(千峰。)图未精。
延光之篆元初隶,岿然鼎峙雄东京
东阙隶题不著岁,羌无赞述惟氏名。
季度篇因请雨勒,此非季座实伯并。
二室阙端冠二额,半泐字尚留阳城
其间细隶人不识,盖以韵语骈颂声。
首述尼山追大圣,终以感雨推精诚。
名岳英灵会真宰,嘘云吐润施编氓。
溥优洋溢歌所叶,芊条合颖来滋荣。
冯翊吕常始伐石,祀号奏自堂溪生。
请雨写经一岁事,儒者如此任匪轻。
毕公射策冠天下,笔飞太白泉水泓。
拜宣我皇澍濡泽,维岳峻极绥祜成。
向来毡蜡不到处,忽拨岚雾生光晶。
铭文字出画亦出,阴符月魄环峥嵘。
山精水府不得秘,武梁祠刻何足评。
渊哉孙生为图释,龂龂洪赵谁能争。
往时叶景近之董(《三阙铭》文初见于叶井叔嵩阳石刻记》。景易说嵩及近日洛阳董金瓯相函始手剔之。),烂然敢共誇箱籯。
我为摭捃东观记,蔡邕延笃交回萦。
斗南补遗窃欲附,湖州砭误莫漫惊。
山深迤北最深处,岩霏谷合啼鼯鼪。
赤文绿字傥更得,莫惜竹膜搥瑶琼。
他年中州金石集,定忆蓟北酬盟。
嵩阳居士有旧梦,双柏先许酹一觥(予斋有《嵩山汉柏图》,尝以蔡君谟嵩阳居士诗句题之。)
堂联 清 · 郭百卿
对联 出处:桃源古今文萃
想筑室可安,原欲大光故里,竟致家庭阅一十四载劬劳,虽藉贻厥孙谋难补拙;
诚择邻善处,窃延笃庆亲仁,庶几宗佑历数百千年衍绍,敢曰绳其祖武聿追思。
甲申十月八日祭墓 清末民国初 · 梁鼎芬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出处:节庵先生遗诗卷三
梦到松间又复分,三秋今见岭头云。
难如延笃无惭色,何似羲之有誓文。
寸禄已多先失养,孤根虽弱肯随群。
传闻宫阃矜怜语,未答涓埃敢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