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刘修撰彧”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赵公茂墓志铭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一、《性善堂稿》卷一三
绍兴末,秦氏用事日久,权势熏灼,士大夫率以为「一德元老」,最无忌惮者谓之「圣臣」,无敢斥言其非者。
当是时,吾乡赵先生性进士对策大廷,以为日者士大夫为爵禄所诱,威刑所迫,失其本心,救今日之病当以正人心为急,发于忠愤。
且曰:「以括囊为深计,臣知其人矣,杜言路者当知;
以首鼠为圆机,臣知其人矣,主和议者当知」。
他所言切直皆称是。
考官得之大惊,以为古刘蕡无远过,然亦畏秦氏,终不敢以进,不得已置之乙科。
缙绅间知其事者莫不叹服,眉山唐公文若尤所推重。
未几秦氏死,朝议欲擢用之,而先生不幸前卒矣。
某结发入乡校,闻先生所对策语,踊跃欣慕,每诵之于口,恨生晚不得亲拜先生,师范其万一。
后十馀年始识公茂公茂先生犹子也,少从先生学,为人刚直,持论甚确,有先生之风。
公茂捧乡书时气雄力豪,谓科级可拾取,已乃摈于有司。
晚该特奏,人疑不肯就,公茂欣然而往。
将行,谓亲友曰:「吾老矣,所以不惮万里风波之险者,欲以畴昔所得于叔父者倾写于君之前,草茅之语一彻宸听,吾死瞑目矣」。
公茂虽暮年,笔力洒洒,所言皆天下大计,当世之所急者。
既唱名,而公茂复在乙科,寻以病不起。
蜀士之仕于朝者知其贤,为治其丧归,实某年某月某日也,得年六十有三。
公茂讳某,世家合之赤水公茂其字也。
曾祖讳某,祖讳某,父讳某,三世弗耀。
公茂天性至孝,丁父忧,哀毁不自胜,叔父为说《檀弓》君子执丧之礼以慰解之。
公茂博通六籍,行谊著于乡里,乡人皆推尊之,前后为邑官者或以束帛罗致家塾,或具礼劝请主县庠,使诸生矜式。
成都豪士赵有之负其气,于人无所假借,士有不可于意往往唾其面,一见公茂和颜柔色,握手相好。
有之折节下士,公茂以德服人,识者两贤之。
邑簿文若以文会邑之士,馆之龙多,诿公茂掌其笔削。
樊一日载酒过山中,且使侑尊者歌以为乐,所歌鄙俚,公茂起曰:「诸生蒙俎豆,济济在列,将于大夫观礼。
且春秋七子赋诗,君子知其可以为列国大夫,今歌词如此,诸生何观,请彻之。
若必欲不废公燕之乐,则有《赤壁》之赋在」。
樊改容以谢。
公茂雅正清洁类如此,以是登其门者循循皆有行业,誊书贡籍、策名仕版者亦累累相望。
公茂虽不用于世,然积于己、施诸人者亦可谓无负。
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吾于公茂其庶几焉。
公茂娶王氏,四子,曰某、曰某、曰某、曰某,各传一经,皆治进士业。
孙男女九人,曾孙二人。
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山某原,因其弟某来请铭,且曰:「先君子没于行都,某兄弟不得侍疾,已负终天之痛。
今将葬,愿得吾子铭,以慰九原,以缓不孝之罪」。
某与公茂父子交,铭其可辞?
铭曰:
有古大贤,出于吾乡。
吾不得见,中心不忘。
幸见公茂,尚有遗风。
矢谟于君,允也令终。
奕奕公茂,再世赍志。
久屈必伸,勉哉孙子。
王木叔秘监文集后宝祐四年九月 宋 · 时少章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六三、《敬乡录》卷一一、《金华徵献略》卷一○
往时东莱先生讲道金华,吾宗人尊老翕然从之。
叔祖铸寿卿、锜长卿实为之领袖,而寿卿与先生同为癸未进士先生盖兄视之,而视长卿若弟。
伯父沄子云、泾仲渊及吾先人则日在讲下,课试常最诸生
是时四方来学者常千馀人,自永嘉者特多,学行又冠诸鄘,尤与吾宗人厚善。
子云筑室,扁曰「学古」,前植丹桂,后倚苍柏,大皆敝牛。
每休日,则永嘉人憬集□□叶公正则始介陈公同甫以来,已而戴公肖望钱公□□徐公居厚最后来,而刘公茂实、蒋公行可、陈公顺刚则又往来其閒,薛公士龙访先生,留数月。
先生挟以游学古,从容竟日,欲去,尚自顾不忍舍发。
宗人是时皆饶于财,夙戒世毳,候诸公至,争先迎致之。
日渐月染,至自忘其乡音,相见类作温语,而日所啖大半温产也。
秘书少监王公,乾道进士,于时相先达,始仕为义乌,独识寿卿于先生坐上。
先人时尚未第,其后教授临安,乃始识公,一见遂如旧交。
日与王元后、张伯广诣直舍索谈,至引日连宵不少倦,视叶、戴、钱、徐又亲矣。
先人在宗人中独后死,又尝为天富盐官,所友永嘉之士殆百馀人。
案上竿牍,永嘉盖十八九。
先人亦自言,每闻人作温语,即喜就之,以宿契使然。
年来世绪不振,前辈风旨影响无存,不唯吾宗人之衰,而先友亦往往凋坠。
每思一时良聚,未尝不自恨其生之晚,不及躬洒扫,奉几杖,从事于其间也。
朅来南康,病起无悰,而王君德适来为理掾,阅其世绪,实秘监公冢孙。
与之处数月,文辨而华,学博而审,望而知其不凡。
尝促膝深语,喟然叹曰:「吾家其未卒衰乎?
今日友永嘉之人矣。
先生尝以紫微公结友江西,以见江西书札为兴起之候。
吾于永嘉,亦先生江西也」。
王君出《秘监文集》十六卷,予书其后。
集中班班尽先友,且读且泣,不觉已终其卷,敬书卷后。
秘监公清文奥学,奇节茂行,有叶公之铭,不复赘书,独书其闻于先人者云。
宝祐四年九月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