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悟真篇序熙宁八年 宋 · 张伯端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首、《道言五种·悟真篇》卷首、民国《临海县志》卷三九
嗟夫!
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短脩,安逃业报?
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
若临歧一念有差,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
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
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鍊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
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
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交媾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
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
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岐,不能混一而同归矣。
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鍊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
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
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至服鍊金石草本之类,皆易遇而难成。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多灭裂,故施力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以辟病,免其非横,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事必难成。
欲望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
深可痛伤!
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鍊金丹而得,恐泄天机,遂托数事为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出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长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汞还返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夫鍊金液还丹者,则难遇而易成,要须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超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
攒簇五行,合和四象,龙吟虎啸,夫倡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有象,太乙归真,都来片饷工夫,永保无穷逸乐。
至若防危虑险,慎于运用抽添,养正持盈,要在守雌抱一,自然复阳生之气,剥阴杀之形。
节气既周,脱胎神化,名题仙籍,位号真人,此乃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
今之学者,有取铅汞为二气,指藏府为五行,分心肾为坎离,以肝肺为龙虎,用神气为子母,执津液为铅汞,不识浮沉,宁分主客
何异认他财为己物,呼别姓为亲儿,又岂知金木相尅之幽微,阴阳互用之奥妙?
是皆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
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
惟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
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典教,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
仆以至人未遇,口诀难逢,遂至寝食不安,精神疲悴。
虽询求遍于海岳,请益尽于贤愚,皆莫能通晓真宗,开照心腑。
后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仙经,若合符契。
因念世之学仙者十有八九,而达真要者未闻一二。
仆既遇真筌,安敢隐默?
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
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
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
五言一首,以象太乙;
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
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
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尽,又作为歌颂、乐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性之道,尽于此矣。
所期同志者览之,则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
时熙宁乙卯岁旦,天台张伯端平叔叙。
按:《修真十书·悟真篇》卷二六,正统道藏
贺冬表(一)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三、《西溪文集》卷七
伏以气复于阳,数生于子。
日月闰积之所起,寒燠风雨之所占(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独运乾刚,绍绳祖武。
抚天序之正,鉴生民之康,一新灵辰,交荐福本,孚佑远祚,坐臻太宁。
臣远纡郡章,隔望朝弁,但驰存阙之悃,莫缀充庭之联。
相州观察使宗景夫同安郡李氏墓志铭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王魏公集》卷八
夫人李氏,镇国军节度驸马都尉、赠太保尚书令中书令秦国和文公遵,秦国献穆大长公主之孙。
镇潼节度观察留后、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良定公端懿,嘉兴郡太夫人郭氏之子。
年十有八,归今相州观察使宗景。
服事舅相李定、王姑崇国夫人以孝闻,缝纫烹饪必以身,而晨昏寒暑,饮食必以时,性庄静,读书传略知大方,闺门之内,人无间言。
封昭德县君,进同安郡
元丰四年二月甲子终,享年五十有二。
九月某甲子,陪葬于西陵
子男二人:仲尧,太子右内率府副率,先夫人卒;
仲獬,太子右内率府副率
女七人:长昭德县,适左侍禁唐卿
宁德县,适右班殿直石继祖;
崇德县,适蔡州录事参军
比丘尼崇因院主觉大师悟本
广德县,适右班殿直曹琚;
次早卒;
一未行。
铭曰:
婉婉夫人,禀德自天。
闺阃孔肃,馈祀罔愆。
彼苍者何,不锡以年。
刻铭垂芳,于久其传。
文莹哀辞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五九、《漫塘集》卷三六
隐君陈氏,莹中其字,文莹其名也。
世居金坛,少孤,与其弟自力以养其母。
稍长知命不偶,属其弟以学,去而为浮屠。
浮屠氏归洁其身,而君慷慨慈惠,非泊然忘世者,曰:「吾观音师欲以慈悲心济物,可推是心者,惟医乎」。
即从浮屠氏之为医者游。
凡浮屠氏之为医者,与俗浮沉,惟利是嗜。
君所与偕,汲汲封殖,以遗其后,而君如不闻。
有以疾告,贫且下必尽心焉。
或扣疾弗审,即拂衣就视,主者谢无辱,君弗为止。
或疾有异,主者意弗决,进诸医订短长。
后生好己胜,口语纷纷,君退听,似不能言,徐举其言之善者,曰某意与某合。
或曰某说某不及,或曰某得其一未得其二。
貌温而气和,辞婉而理到,虽异己者亦屈服。
人以是咸爱敬之,旁百馀里率具礼迎致。
凡所用药,择材必精,和剂必审,称疾之宜,不视所施。
凡施之入,具药之馀,首以奉母,一箸之珍,虽远必致,养生送死,费皆出于君。
既失所恃,则以资雅尚。
宅一区,在望仙门里,周围可五六亩,嘉花美木,列植交阴其后。
千挺,森如立玉。
好古名画,求之如弗及,闻人有善本,即命工临写,匣藏壁展,卧兴对之。
或与己同好,亦乞与不靳。
性不解饮而爱客,好事者识其意,馈以名酒。
客至无间雅俗,出以饮之。
搴脱实于林梢,撷新柔于雨后,惟所可致,或载酒从之,亦无彼己之嫌。
三酌之馀,放歌起舞,怡然自适,挟贤挟贵,一所不计。
或规以爱无差等,则曰:「吾道固然,君言非吾砭也」。
开禧改元,君于是生七十有三年矣,素康强无疾,忽左胫微肿,顾谓弟子曰:「吾且逝矣」。
有问疾者,亦以是言告,问者曰:「君疾未殆也而云尔,何哉」?
君笑曰:「吾知之审矣」。
弟子曰:「君设有不讳,何以告我」?
君曰:「吾固空也而归于空,何以告汝」?
又问,则曰:「甚矣汝之爱我也,抑吾有托于汝,吾将盥吾手,濯吾足,听诵观音氏之书而炷香其前,以终吾师观音氏之心,于汝意若何」?
弟子曰:「唯」。
则奉而行之。
又五日而卒,实六月既望
自浮屠氏之说入中国,堕工商士农之业,隳仁义礼乐之教,识者病之。
若陈君者其人欤?
予曰:「君盖隐于浮屠氏者,不然君一念爱母不愧颍考叔,以医济人庶几郭玉、华陀,好画而能别,希近世米南宫父子,杯酒间任情逸又彷佛晋、宋间人物,岂浮屠氏所得羁哉」!
或曰:「君诚放达者,则荷锸自随,死便埋我,其得矣,庸何伤」?
余曰:「达者君之所自得,伤之者人之情也。
不然,日用饮食虽粗给于目前,而不能有一毫以遗其后,奔走左右虽不乏于平日,而不能留一人以嗣其传,设机阱以伺方来者,或畴昔同袍同裘之子,而睥睨觊觎于其旁者,又前日之亲且厚也,可不伤哉」!
故从而为之辞,辞曰:
香蜚兮桂丛,花翻兮药栏。
物有瘁兮必荣,君何为兮不还。
箪兮冰寒,轩兮春燠,事非远兮可追,君何为兮不复。
飞盖兮翩翩,税驾兮阗阗,靡来弗容兮一笑掀髯,今何之兮芳草芊芊。
左图兮右书,清樽兮绿醑,情性浩浩兮式歌且舞,今何之兮风叶自语。
浮云兮叆叆,层冰兮峨峨,羌一散兮莫收,顾本来兮若何。
日丽兮晴空,波澄兮绿水,悟本来兮若此,宁堕甑兮复视!
巢在兮鸠居,花成兮蜜移,客有来兮太息歔欷,繄世事之可伤兮匪君之悲。
慎刑箴(并序天圣六年五月1028年 北宋 · 晁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金石萃编》卷一三一、金石苑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书》曰:「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又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礼》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斯乃古先垂世之文,布在方策之著明者也。
圣朝顺考古道,以御万邦,建官率属,尤重其事。
《汉书》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于定国廷尉,民自以为不冤」。
噫,凡亲民莅政,司刑典狱之官,若能明慎深切,法汉之张、于二贤,则仁德之□,无出于此,至如践卿相之位,固当然也。
鲁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路温舒曰:「天下之患,莫深于狱。
捶□之下,何求而不得」?
周勃有大功,历尊位,威望素震。
及坐事被摄,犹叹狱吏之贵。
是知愚弱之民,茍婴缧绁,则锻□诬服者可胜言哉!
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
刻木为吏,期不对」。
此皆悲痛之辞也。
迥尝接深识钜贤先生之论,□为食录之士,固当恻隐济众,自求多福。
殖福之法,必须善利及人。
善利之要,莫若慎刑最为急务,馀皆不足为比。
先生又云:「慎刑之至者,既知其幽圄可恤,当视所治之人皆如己子,必在乎始末疚心而轸念焉。
无怠忽,无苛留。
□报应之的,其福称是,理贯神明,灼然无疑」。
又云:「听讼折狱,至于评刑,次第之间,必具四德。
公清首之,先正自心,勿为势力所迁,一也。
明察次之,究其事始,勿至变乱成惑,二也。
仁恕又次之,既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三也。
平允又次之,狱具取决,无庸上下相欧,以刻为明,四也。
四者备矣,何庆如之」!
迥先述《劝慎刑文》,明引经史中善恶之报,达诸聪□。
今又作此《慎刑箴》,续而助之,敢告英才上智,必信勤行,与诸同志者更相导谕,广树阴德。
大则合仁者安仁之安,□亦获智者利仁之利也。
勖哉当职,幸垂精鉴。
其箴曰:
刑之所设,禁暴防淫。
慎□戒滥,利泽惟深
如烛于闇,拯于沉。
所以君子,必尽其心。
慎刑本仁,仁者多寿。
滥□获报,天网不漏。
严母先见,于公有后。
愿布斯文,置诸座右。
宋天圣六年岁次戊辰五月乙未朔,十二日丙午上石,立于永兴军至圣文宣王庙。
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宣德郎、守尚书兵部员外郎护军赐紫金鱼袋李周士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中大夫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杜詹
安众院主悟本大师惠□监刻字。
朱崖胡则侍郎1022年8月 北宋 · 丁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尧山堂外纪》卷四四 创作地点:海南省三亚市
梦幻泡影,知既往之本无;
地木火风,悟本来之不有。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百九 宋 · 释宗杲
 押词韵第七部
一别二十年,蓦地又相见。
如百炼精金,始终色不变。
请我转法轮,增长菩提愿。
直下绝狐疑,便悟本来面(俞御干请上堂。)
洞山文长老语录叙1084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栾城集》卷二五、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水流于地,发为草木,咸酸甘苦皆水也。
火传于薪,化为饮食,饭饼羹胾皆火也。
心藏于人,见于百骸,视听言动皆心也。
古之达人推而通之,大而天地山河,细而秋毫微尘,此心无所不在,无所不见。
是以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皆心法尔,然而非有所造也。
故其指心法以示人也,有以光明相好化人,有以饮食卧具衣服,有以园林台观虚空,有以寂嘿无说无示,盖事无非法者。
然有闻思修法门,众生由之以入,如大衢路,既径且易。
自达磨西来,诸祖相承,皆因言以晓人,心地既明,出语皆法。
譬如古木,生气条达,花叶无数,颠倒向背,秾纤长短,无一不可。
譬如大海,湿性融溢,随风舒卷,波涛流转,充遍洲浦,无一不到。
观者眩曜,莫测其故。
然至于循流返源,识其终始,可以拊手而笑。
克文禅师,幼治儒业,弱冠出家求道,得法于黄龙南公,说法于高安诸山,晚居洞山,实继悟本,辩博无碍,从众自远而至。
元丰三年,予以罪来南,一见如旧相识。
既而其徒以《语录》相示,读之纵横放肆,为之茫然自失。
盖余虽不能诘,然知其为證正法眼藏,得游戏三昧者也。
故题其篇首。
史馆查正言1004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武夷新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某再拜正言学士足下:顷者前襄阳张令至,辱示手笔,备形慰诲。
耽玩无斁,鄙吝都遣,客尘洞分,神明来舍。
凉若醍醐之灌顶,快如灵曜之炙背。
知识之启迪,为昏愚之归依。
幸甚幸甚!
然障覆重复,义趣深远,或所犹豫,固容咨决。
窃味雅旨,有「簪组非累身」之说,蒙有滞焉。
盖念无始轮回,积劫孤露,偶薰习于种子,获遭值于仁贤,幸于此生,得悟本性。
而前尘外境,如棼丝乱绳,本觉妙心,殆秋毫野马,举为牵制,动即沦胥。
先德亦云道力尪微,必处静而能照;
宗门所谓悟解超顿,须渐修而乃成。
傥或以初殖之德芽,沦无边之爱网,浮沉阴入之界,趋走声利之场,自以了达苦空,脱去事理,谓生死而无怖,谓富贵而傥来,此适足以长无明支,成增上慢。
若夫现三十二应,化千百亿身,居士王臣,随方设教;
猿猴鹿马,与物利生。
此须功行圆成,福智满足,登地證果,乃及于斯。
自馀涉川救人,未免俱溺;
哺糟处世,何能独醒?
载寻善诱之言,盖有造微之旨,岂非虑鄙夫尚迷真谛,犹恋荣名,便令舍去,恐致迷闷?
然固陋之志,亦小异焉。
傥寿量颇延,缘累自薄,当俟夫四五十,须背俗息见,反本循元。
天台之止观,专曹溪之无念,庶于此报,必證菩提。
俟兜率下生,龙华后会,为之主伴,请转法轮,对越人天,亲受佛记。
虽二乘而弗学,岂三界以能安?
慺慺之心,实在于此。
足下众德普会,八部归依,暂显宰官之身,常脩菩萨之行。
济度群品,引翼有情,作十园林,具四誓愿。
传受心印,直指不疑;
演说色空,辩才无碍。
傥矜其可教,望惠之好音。
所期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或理参邪见,旨失真宗,未至膏肓,可施针石,亦希提奖,无便弃捐,幸甚幸甚!
秋气变衰,王事鞅掌,强食慎疾,副兹仰瞻。
发愿文(上舍人沙门愿安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武夷新集》卷一八、《居士传》卷二○
弟子某甲,谨沐首斋心,信曰:十方常住,一切诸佛,真净妙法,无生圣人,惟愿以真实眼,真实智,真实平等,不舍誓愿,洞赐哀怜。
切念某与法界众生,从无始旷大劫来,未识佛时,未遇法时,未会僧时,于其中间至于今日,趋尘背觉,迷失本心,闭解脱门,涉轮回道。
猬张见网,蜂喧妄廛,悬嗜欲之帆,鼓无明之浪,杯我慢酒,醉苦恼乡。
不凭归向之诚,是滞因果之迹。
如斯过咎,斋佛所知,唯佛所见。
若轻若重,等与法界众生有兹罪者,同共忏悔,愿罪销灭!
愿罪销灭!
以某甲所集,凡有善根,随时回向。
愿与法界众生,回向真如寔际,菩提寔际。
众生及微尘刹海,诸佛土中,承诸佛本誓愿力,大威猛力,胜护念力,尽未来际,直至无上菩提。
为一切依正庄严具,为一切自他解脱门,一切三昧门,一切陀罗尼门,一切安立众生门,一一称虚空,等法界,皆有我身。
起勇猛心,舍身命财,兴大佛事,作大利益,摄化有情。
愿诸有情,见我身,闻我名,皆发菩提心,与我同共回向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愿某与法界众生未契心者,开佛知见,悟本自心,一念发明,诸境纯净。
去来坐立,见觉闻知,咸以如实智相应,不相违背。
从今去已尽未来际,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
所作利益,常得现前,供养诸佛,利乐众生。
众生成佛尽,然后成正觉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法界有边,愿心无极。
尽入行愿海中,一时成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
智者大师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闲居编》卷三五
右。
伏以达本还源,实无今而无古;
传心授道,必有祖而有宗。
既名扬于八纮,则道济于千古。
恭惟天台教主智者大师位居五品,德振初依。
八彩重瞳,现唐虞之圣相;
四教三观,纽解行之宏纲。
广龙树之华宗,阐鹫峰之妙唱。
大贤山而却没,既瑞应于前朝;
石城寺而告终,忌辰当于斯日。
某等心沾法水,身偃慈风,未穷三点之圆伊,空受百金之遣寄。
由是聊陈藻,式表归依,庶彰明信之心,敢谓惟馨之荐。
伏乞智者大师照而常寂,不动真源;
感而遂通,潜施妙应。
俾某等秘密藏内,期安住以非遥;
名字即中,冀流通而无尽。
五盖除而五眼开发,三障灭而三观圆明。
然后刹土无边,含灵无极,同归妙觉,咸悟本源。
某等不任归命之至。
朝散郭公墓志铭元符二年九月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六、《演山集》卷三三
元符己卯仲秋庚寅朝散郎郭逢原字公域,终于京师之甘泉坊,九月丁卯,其孤举葬开封县新里乡张村先茔之侧。
公域之先出汾阳王后,高祖开封,遂为开封人
生超,为邓州团练使
超生守信,为右侍禁
守信生父庆宗,初用名臣之后,补京兆府文学参军文正范公、忠献韩公荐其材武,换授右职,至副供备库使
公域,少年力学自奋,既冠,登进士第,主秦州成纪县簿
以远于亲,乃求侍养。
后二年,调处州缙云
丁其母李氏忧,致哀如礼。
熙宁初,从王文公游,文公器之,累辟掌法书局,修三司敕、诸司库务岁计、司农寺条例、《李卫公兵法》、元丰敕令格式
神宗皇帝由是知名,召对便殿,诘其所修要目,条对明白。
奏言:「李靖军法,此载其大略耳。
神而明之,实存乎人」。
神宗俞其说,特改大理寺丞,后进《九军营阵图》,被旨按阅,既而再对,有旨除馆职
后参李宪问军,既事沮于言者,除知国子监丞,修太学窥,知将作监丞公事,知河南府寿安县
入为太常寺奉礼郎,迁殿中丞
官制行,换奉议郎,进秩承议
元丰七年,丁其父忧。
释服,会司马光执政,以为元丰党人,閒居久之。
请受监仓,迁朝奉郎,俄除磁州通判
公域素豪迈,达官要人皆喜与之游。
是时内相蒋公时以巡辖边郡,致之镇阳中书张公、定武枢密韩公
公域至,必优游樽俎间,论事道旧,累日而后去。
郊恩,赐五品服,加上轻车都尉,迁朝散郎,除镇戎军通判
下车讲究禦戎利害之说,有如今日之策。
镇戎小垒,幕掾相习苟简。
公域至,举其不职者,因之得罪。
公域博览强记,善为文章,尤长于诗。
藏书数万卷,得一书,不计字多寡,必亲录而手校之,心记其统类。
及接宾朋以文酒,谈论如流,牵援證据,出入百家传记之中,贯穿今古。
至于医卜伎艺乐师膳夫之法,亦无不览,随问有应。
惜乎公域素豪于气,不能与人相为俯仰,有犯之者,虽权要必折,故其仕官进寸而退尺。
晚节失志寓穷巷,留意佛教,访祖道,不饮酒,不茹荤,屏去声色。
一日布巾野服访予于南第,问予释氏所以谈禅,其旨安在?
予瞪目以视之,公域悟其旨,方将耑气致柔,稍进乎道,奈何其数至矣。
有文集二十卷、古律诗二十卷、奏议二十卷,藏其家。
享年六十,赠父朝散大夫,赠母孝感县太君
娶苏氏,为宜芳县,赠金紫光禄大夫才翁之幼女。
男二人,曰群,以承务郎解州解县事;
众,先卒。
女三人:一许嫁右职迥,馀亦先卒。
既叙而铭曰:
天下之士,多流乎世。
或以才学,暌远于道。
或以名位,变更其志。
公自失官,留心定慧。
悟本来,不容私智。
虽则流落,于没何恚!
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1048年2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余尝览释教《大藏经》,究诸善之理,见诸佛菩萨施广大慈悲力,启利益方便门,自天地山河,细及昆虫草木,种种善谕,开悟迷徒。
奈何业结障蔽深高,著恶昧善者多,见性识心者少,故佛佛留训,祖祖垂言,以济群生,以成大愿。
所以随函类众圣之诠,总为《大藏》,凡四百八十函,计五千四十八卷,录而记之,俾无流坠。
庆历初知政事,时西虏背惠,侵扰边隅,劳师困民,以殄凶丑。
圣人爱民恤士,命余宣抚河东沿边居民将士。
涂中寓宿保德水谷之传舍,偶于堂檐罅间得故经一卷,名曰《因果识见颂》。
其字皆古隶书,乃《藏经》所未录,而世所希闻者也。
余颇异之,启轴而观,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拿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也。
一尊七颂,总一百一十二颂,皆直指死生之源,深陈心性之法,开定慧真明之宗,除烦恼障毒之苦,济生戒杀,诱善袪邪,立渐法,序四等功德;
说顿教,陈不二法门。
分顿渐虽殊,合利钝无异。
使群魔三恶,不起于心;
万法诸缘,同归于善。
余一句一叹,一颂一悟,以至卷终,胸臆豁然,顿觉世缘大有所悟。
傥非世尊以六通万行圆明慧鉴之圣,则无以至此。
方知尘世之中有无边圣法,《大藏》之内有遗落宝文。
谨于府州承天寺命僧归依别录藏之,厥后示诸讲说高僧,通證耆达,皆未见闻,莫不钦信。
后于戊子岁,有江陵老僧慧哲见访,因话此颂诸圣秘密,世所希闻。
传之于武陵僧普焕处,宝之三十馀年,未逢别本。
余因求副本,正其舛駮,以示善知。
故直序其事,以纪其因。
时戊子仲春高平范仲淹序。
按:《范文正公别集》卷四。又见《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佛法金汤编》卷一一)。
道德真经直解叙事 南宋初 · 邵若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据《史记》,略曰老子为守藏室之史,周衰,遂去。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终。
缘其史有上下篇目之文,后人因之,上卷说道,下卷说德。
今以理考,道、德混说,无上下篇,此史辞之流言,今以除去。
又不知何人不审正文前后本意,分为八十一章,惟务其华,图象阳数。
此以戏论,无益于人,今亦除去。
又创立篇名,狭居其事,言理不当,今亦除去。
此书义不连环者,当时关令不解徵问,而老子自陈其事,或引前圣之语,所以文意断续。
其辞重叠者,如父母慈心,训之切切。
其间干涉国务者,盖老子叹当时之风,乃周朝之事也。
其间犯讳,若改易之,经久恐失本意。
据令云经史旧文则不避,及书籍传录,为字不成。
此书笺注者多,虽能于理则不中,虽辩于事则无法。
只如注玄牝为口鼻,是不中理也;
死之徒为涅槃(梵语涅槃,秦译无为。),是不中事也。
如是胸怀,臆注语言,散失者不欲备举,其由未至于道也。
孔子志于道,缘道无形,据于有形之德,以德为立基之本,本立而道生,以其渐者也。
岂可殢德而不进道
此所谓过其门而不入其室也。
如志于六艺,浮游于德,以术为道,认秽汁为精,以钝浊为朴,迟速为性,拱手不动为无为,不食滋味为恬惔,傥来适去为自然,休妻独寝为清静,如此之徒,不可与言至道。
如《抱朴子》第八卷云「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汎论,较略耳」。
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何承按者也?
盖其人多言房中及黄白术,执有为为事,将好利淫心测度无为之道,是故不知首尾。
又况不及此子者乎?
又直以轻举者为上士,修道德者其次。
夫举身隐形,变化物象,在禁为妖。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其无所益也。
老子所著,长生久视,务在进道,而不专取。
且神仙之人居止三山,不离于地;
跨凤朝帝,亦不离天。
居天地之间,兀兀然寿千万岁,暂时易短为长,报尽还复于死。
若不进道,何异大椿耳!
此非论说是非,恐殢神仙之术,不进于道。
万类惟人最贵,最贵不誉食誉衣,惟人能了达死生,莫为尘缘放过。
忽尔死之将至,此事不是临期,设或沉没他途,万劫千生难遇。
若愚得之不易,历学勤苦,二十馀年,始悟本来。
然而大道无言,借有言以显道,故语言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言。
若以见闻觉知,卒难了悟
今居钱塘,邂逅遇清河居士,相与投机,因论此经,教中最上,缘为注者辞博多文,世人为文所障,是故难知义趣。
道德无多事,若正注相挟,直截易解,令人一见开发,闻言德,即德见道,以此不辍,是为报祖。
而求正文,凡得三,今以朝御览一本为准。
今所为注,凡言德者,事涉孔氏之门,言其大道虚寂,理准佛乘之旨,以儒、释二教为證,撮道德合为一家。
惟恐根钝福薄,不能承当其事。
此书下有留形住世长生之术,中有保国安家久长之法,上有出离生死常存之妙,恐惧乎不见而患乎不行。
此身与古圣一般,但为之若是。
当今圣主惟道惟德,乃孝乃仁,一慈二俭,总循旧章,功成平泰之风,以此相合和气,使观者不离仕国养亲之德,常存无欲之心,久则民物淳淳,致君尧舜之上,以此流通,上报国恩。
按:《道德真经直解》卷首,影印正统道藏
偈一首 北宋 · 吴伟明
 押庚韵
毒蛇猛虎空相向,铁壁银山谩自横。
长笛一声归去好,更于何处觅疑情(同上书卷四 《罗湖野录》:荐福本禅师绍兴十年首众僧于径山,有偈示聪上座曰:“毒龙猛虎堂前立,铁壁银山在后横。进既无门退无路,如何道得出常情。”聪还鄱阳,取道徽州,谒太守吴元昭,因出似之。吴曰云云。吴与本以同参契分更唱迭和,若非透脱情境,安能尔耶。)
大行皇后道家宣读疏 南宋 · 张孝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五
俪宸极于长秋,始基王化;
望崦嵫于永夜,痛极舆情。
辄䌷琅笈之灵章,默助璇宫之仙驭。
大行皇后,伏愿悟本心之清净,识道体之希夷。
驷玉虬而上征,径簉西真之集;
折琼枝以继佩,却从姑射之游。
天童觉和尚小参语录序绍兴七年十二月 北宋 · 冯温舒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八、《宏智禅师广录》卷五
天童老人蚤以英妙发闻汉东,道法寖盛于江淮,大被于吴越
经行所暨,都邑为倾,一时名胜之流争趍之如不及也。
建炎末,应缘补处太白之麓,海隅斗绝,结屋安禅。
会学去来,常以千数。
方导众以寂,兀如枯株,而屦满户外,不容终默,故当正座举扬,或随叩而酬以法要,或因理而毕其绪言。
门人蹑音,辄为纪录,岁月未几,溢于简编。
悟本正脉,粗续而仅存;
大阳本宗,几偾而复起。
阅世三四,至是绍隆
迅雷当空,震彻九地,勾萌甲拆,自然生萦。
而彼元气洪造,初岂有意哉!
方来学徒,读此书而知谷之应声,会此旨而同水之传器,始信佛及众生,皆承恩力,岂虚语也哉!
绍兴丁巳岁除日,参学冯温舒序。
大宋杭州惠因院贤首教藏记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五、《慧因寺志》卷六、《两浙金石志》卷六、《越中金石记》卷三
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蒲公钱塘明年,政成民乐。
春正月,请晋水净源阇黎住持南山惠因道场,又施金立贤首华梵七祖之像,设帐座而祠焉。
转运使许懋、孙昌龄同绘善财童子参善知识五十四轴,并供具三十事。
通判军州事、朝散郎李孝先、姚舜谐其置经函六百馀枚。
高丽国祐世僧统义天聆芳咀润、礼足承教,印造经论疏钞总七千三百馀帙。
庄严壮丽,金碧相辉。
其弟子希仲等欲光昭伟迹,以文见属,因语之曰:昔者无上法王出现于世,以空化执,以福利化欲,以缘业化妄,以地狱化愚,故五蕴九识十八界胶固循环,回复于生老病死之中者,咸归度门。
至于妙用无迹,真空无体,本源清净,觉照圆明。
即《华严》海会称性极谈,无大无小,同證菩提,恢恢焉,炳炳焉,不可得而思议也。
暨乎能仁灭而法网散,宗途异而诤辩兴,马鸣菩萨乃造《起信论》,发明大乘,以摧邪说。
龙胜得之,开章释义,又入龙宫,诵《华严》,以传于世。
帝心尊者应迹终南,挟论集观,以授云华。
于时机感尚微,法雷未振,于是贤首菩萨统一心,宏五教。
大明既升,爝火斯息,大雨普注,群物咸润
清凉、定慧二大士又从而演之通之,如贯意珠,圆融无尽。
噫,去圣益远,精义渐隐,源公以超悟浩博之才,力扶祖训,集注大经,著述疏记,无虑数十万言。
始建教藏于苏之报恩、法华,秀之密印、宝阁、普照、善住。
今惠因虚席,又偶当世明公相与协力而兴之,阐扬尤盛,学者如归。
随根器,破疑惑,能脱缠缚者,入正解,悟本觉,离我人相者比比有之。
宜乎名流天下,化行东表,俾世之言佛法者,知贤首之为正宗。
刻之金石,无愧辞矣。
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记。
承事郎、监杭州都酒务、兼权市舶司唐之问书。
奉议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赐绯鱼袋文勋篆额。
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路兵马巡检公事、轻车都尉河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实封一百户蒲宗孟立石。
超然居士赵判监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二
曹山辞,悟本问:「向甚处去」?
云:「不变易处去」。
复徵:「不变异处岂有去耶」?
答云:「去亦不变异」。
自非踏著实地,安能透彻如此,岂以语言机思所可测量哉!
盖履践深极到无渗漏之致,然后罗笼不住。
学道之士立志,外形骸,一死生,混古今,绝去来,要须攀上流造诣,至真谛实渊奥阃域,打办自己脱白露净,无丝毫意想堕在尘缘。
直下心如枯木朽株,如大死人无些气息。
心心无知,念念无住,千圣出来,移换不得,乃可以向枯木上生华,发大机,起大用,兴慈运悲,乃无功之功,无作之作,岂落得失是非哉。
才留一毫毛,则抵牾于生死界。
自己未能度,安可度人?
维摩大士不住金粟,住入酒肆淫坊,作大解脱佛事。
老子补处应身,不住兜率陀,弃却珍宝。
汉江织笊篱,与大宗师击扬与夺。
此段从上体裁,莫不皆尔。
要须滴水滴冻,不拘朝野,陶冶煅炼,如曹山、摩诘、老庞,乃可以不废悲愿,不亦宜乎!
自馀人间世纷纭尘坌,何足致胸次哉!
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六。又见《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始。
跋一书记法语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
政和末琅邪,会一师,若故旧,喜其志道不群,因作前偈。
应诏大梁,遂得游从,日以此段,咨扣益勤。
数百众中,乃肯敩力,复示以后语。
建炎元祀,将之东南,因为重书而复系之以跋,为他日再会之识。
且以相分虽道人本分,相知千万里外,不隔毫末,而古者多于此时节行正令。
赵州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石室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
洞山万里无寸草,大慈带取老僧去归宗,时寒,途中善为。
曹山去亦不变异,悟本飞猿岭峻好看,皆直截不覆藏。
唯务百川明宗当阳领略,则南州北县,何处不逢!
渠末后慇勤,未免重拈一遍,且作么生是谛当处,楖标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