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塔铭 宋 · 钱象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一四、《吴都法乘》卷五上之下、《天童寺志》卷七
暨阳有大比丘名净全,翁氏子。
无用,其自号。
朴野无仪饰,风神秀异,面目奕奕有光。
幼失所恃,长与父兄躬耕,凡至林壑泉石间,必宴坐忘归,人已异之。
甫冠,从大悲山辨禅师出家,复以典略无所解,乃幡然入径山,投大慧杲公
公问曰:「汝有何能」?
答曰:「能打坐」。
曰:「打坐何为」?
师曰:「若问何为,直是无下口处」。
大慧已知为法器。
时有王族以一度僧牒施,命其给侍者十辈各探筹以卜其分缘,师信手拈出而首得之。
师时韬光不耀,人以为椎鲁,故列下陈。
九人者意皆不能平,谓师非其伦,不应倖而有之,更相评语。
复命探之如初,师再获,若是者三探三得之,众始骇服。
遂师杲公,祝发具足戒。
尝请益,曰:「但起灭不停处看」。
夙夜参究,曾不少懈。
一夕,闻山门宵逻者传呼照管火烛,忽有所警省,乃疾趋方丈。
喝云:「去,得之本有,失之本无,宜息狂躁」。
师不觉泪下,寝食俱忘,若有所负。
因入室,举「灵云见桃花,那里是他不疑处」,师拟开口,遽批颊一击,豁然顿有契悟,即说偈曰:「灵云一见两眉横,引得渔郎良计生。
白浪起时抛一钓,任教鱼鳖并头争」。
复哂曰:「汝既知老僧不瞒尔,宜自善护」。
顾侍者曰:「这拙汉披剃未几,便能性躁如许,三十年后,人望其风不及」。
杲公既未寂时,瞎堂远无庵全水庵一门庭角立,师咸往扣焉。
入闽见木庵,举「有句无句,如倚树」。
师云:「燋砖打著连底冻,忽遇树倒藤枯时」。
「如何」?
师云:「正在半涂」。
「因甚沩山呵呵大笑」?
师云:「忍俊不禁」。
水深相契重,以大法炬许之。
自是问答勘,与师无不机投道合,多所发明,因留数载。
后出岭峤,游吴中拙庵光公灵隐,延师典宾
混源密公主净慈,命分半座,为众入室。
师志在晦藏,无应世念,然天禀夙成,不假师授。
不识一丁字,而吐词发语,形为偈颂,老师宿学所不能及,斯亦奇矣!
尚书尤公袖褒、宝文王公厚之过门神出,部使者相与劝请主狼山,师勉为一出,淳熙十六年开法。
师嗣大慧,移锡苏之承天、宣城之广教、建业宝宁
师之住宝宁也,余时守籥,病在丐閒,得请将归,师退院事,许以相从,为天台游。
病中日得晤师,闻法音如药石。
天童适虚席四明,首闻师道价,亟驰书逆师,自是法道逾行,衲子风趋座下。
余假守会稽,时复杖锡相过。
公退之暇,犹得共说无生,多至夜分。
还山未几,已报示疾,说偈而寂。
开禧三年六月廿九日也。
其徒用师治命,持其坏衲袈裟以见遗意,且侍奉师躯于寺之西麓,应庵华禅师香火同龛,对峙浮图以瘗之,号双塔
应庵与师为伯仲,亦法门殊胜事也。
行春秋七十一,腊四十五,度弟子五十,从师入道者骎骎见于湖海矣。
师机锋峭峻,惟以单提直截锻鍊学者,住持未尝泛应同众,清风凛然,其法行未尽遍录,而已流传大千。
其门人思卓以余有旧且厚善,远来需余铭。
铭曰:
振宗风,作狮子吼
妙法无边,空诸所有。
优钵罗花,开扬启后。
为世导师,禅林日茂。
太白峰前,双窣堵波。
亘千万年,高风不磨。
道场山北海禅师塔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北涧集》卷一○
淳熙初,保福住持證公度弟子四,曰真、心、圆、明,上字同曰悟。
少城之东大圣慈寺中。
九十六招提,最胜处四五禅刹,外皆钟梵花雨,三学讲演。
一日,四比丘屏息侍證,曰:「咨尔真与心,尔毋滞名相家,盍遍参乎?
尔圆尔明,则掌余药石服御」。
翌日归白父母,其母鲜于氏贤,谓曰:「自我归尔杨氏家,祷于白衣大士,愿得佳子俾学佛。
尔生丧明,祷而复明。
尔其念哉,行矣毋踟蹰」!
乃束包下三硖,寻访本色宗工,见松源岳于报慈,扣无用全于天童,遂识无用之用,而悟之不己欺。
分座于双径石桥宣之席端,开法于四明天王寺
衲子不称心而称北海,声猎猎丛林中。
瑞岩大同全金山荐诸庙堂,希夷如净在南北山,掎角沮胜己者,止秀之本觉
老坡昔三过此,所谓「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为乡老人文公发旧有堂曰「三过」,余为之记。
居无何,之沮不行,移湖之道场凡若干年,振坠起废,一新土木金碧,九年之功也。
忽瞑倚禅板谓众曰:「转息隔生,勿虚度日」。
书四句偈而寂,某年月日昧爽前。
龛留一七日,全身瘗寺西冈,寿六十一,腊四十四。
度弟字若干人。
观从余游久,惟余言是信,惧人饰虚誉美厥师而诞后世,直致其事求余铭。
铭曰:
既生而眇,母祷而瞭。
粤如所祷,俾皇绍。
及见报慈,其瞭复眇。
眢厥常明,发以内照。
遐香阒迥,重昏而晓。
用晦藏晶,扣玄体要。
日渐月摩,靡不炫耀。
嗟嗟末流,以窃以剽。
自罹颛蒙,瞑视盲眺。
其蔽可撤,其窒可窍。
其愚可唁,其昧可吊。
反睨高蹈,讪谤嘲诮。
鹩安卑枝,鹦止蓬藋。
爬搔馀粒,族类相啸。
九万里,控地浅料。
大方无外,不直一笑。
幻缘尽矣,一瞬而了。
了无可了,月涌寒峤。
王石谷仿大痴富春山图甲子 清 · 翁方纲
 押阳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十八
昔闻大痴富春卷,秘藏石田有竹庄
一朝失去为重写,旧观笔想神来偿。
实诸所无空所有,因缘何自生比量。
今见耕烟散人作,却追往昔毗陵唐。
洛神楷照定窑鼎,此间合著王临黄。
不知何似沈临者,吾师吾师知止堂。
海虞归来又几载,雪窗澹爇旃檀香。
初从大岭得位置,气接衢婺通钱塘
重岩叠嶂四回抱,澄潭夹涧横桥梁。
孤亭架构俯湍濑,长林栉密排青苍。
石壁渐深路转曲,水烟澹处皆云光。
横云远入渺无际,数峰插起青天长。
此即南楼山居否,无用师共栖禅房。
一峰经营四三载,华亭仿亦四十霜。
元四家推最合作,华亭曾语王奉常
浑融脱化备众法,水晕墨彩成文章。
世称大痴晚年笔,一邱五岳谁颉颃。
华亭谁为篆三癸,耕烟老境尤精强。
自题庚辰届七十,剩幅旧藁留诗囊。
况馀华亭奉常语,旧闻历历棐几傍。
世以麓台当子久,或疑石谷谢未遑。
岂知背临功到此,何让有竹初褫装。
此图右军之稧帖,此临岂止冯汤。
富春居接画禅室,清晖缩地来赢粮。
不惟其形惟其意,玉花万古犹腾骧。
心脾畅受双眼福,华亭且莫誇三湘
陈乾招同潘泉寿誉达令叔皋草堂小集 清 · 杭世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道古堂诗集卷二十三
隔巷招寻四老翁,宽鞋瘦策药阑东。
谈深只爱乡音熟,吟苦频惊句法雄。
花气暖融清酒酽,月华凉映蜡灯红。
玉尘赌得全无用,谁信围棋橘叟工。
再游雁荡观双峰 南宋 · 许及之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不到双峰一纪年,梦随清磬上高圆。
重来惯识羊肠路,兀坐慵谈兔角禅。
欲刬旧题无好语,羞将华发照清泉。
男儿问学全无用,愧尔耕夫垦石田。
石衢 其一 明 · 庄昶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定山集卷二
裁成白首全无用,默坐高斋几石衢。
肯笑老人迂阔甚,买田为井亦横渠。
夔路监司列荐启1171年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九、《渭南文集》卷八、《启隽类函》卷九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八、《宋四六选》卷一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意象累然,揣分方安于下吏;
宠光异甚,交章遽上于公车。
莫测何由,但知难称。
伏念某久婴瞀病,见谓散材,偶从诸老先生之游,粗得前言往行之略。
可咨今事,少年误窃于虚名;
力洗陈言,晚节方惭于大学
一来楚硖,再阅王春,惟体重于藩方,故职均于曹掾
占名惟谨,幸逃有蟹之嘲;
窃禄甚微,屡起无鱼之叹。
岂期佥论,骤及孤踪,遂令枯槁之馀,渐有敷荣之望。
此盖伏遇某官器函魁磊,议极崇谹,虽持秋霜夏日之严,每廓沧海洪河之量。
大呼相和,或容醉吏之狂;
重听何伤,曲恕聋丞之老。
虽深知其无用,亦并采而不遗。
某敢不强恕求仁,质直好义。
庶几夙夜,或免小人之归;
犹有鬼神,尚图国士之报。
答本路郡守1179年12月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一、《渭南文集》卷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末路赐环,本出圣知之旧;
半途畀节,尚承宠命之新。
揣分实逾,置惭靡所。
伏念某易摇弱植,无用散材。
辙环天下而老于行,宁非薄命;
舟近神山而引之去,殆有宿缘。
方力丐于退藏,乃更叨于临遣。
此盖伏遇某官指南公议,推毂时髦,顾虽流落之馀。
亦在揄扬之末。
某方勤驰传,未卜登门,颂咏之私,敷宣罔既。
天童无用禅师语录序嘉定元年九月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四、《渭南文集》卷一五、《敬止录》卷二七、《天童寺志》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虙羲一画,发天地之秘,迦叶一笑,尽先佛之传。
净名一默,曾点一唯,丁一牛刀,扁一车轮,临济一喝,德山一棒,妙喜一竹篦子,皆同此关捩,但恨欠人承当。
天童无用禅师盖卓尔能承当者。
未见妙喜大事已毕,岂有住山示众之语可累编简哉?
放翁谓若不投之水火,无有是处。
韩退之所云「火其书」,其语差似痛快,又恐退之亦止是说得耳。
五百年后,此话大行,方知无用,与放翁却是同参。
嘉定元年秋九月丙辰序。
壶中天 洋钟有名闹钟者,届时则琤瑽作响,繁音缛节亦开听,倚此赋之 清末 · 俞樾
 押词韵第一部
绿窗人静,忽清机徐引,都成奇弄。
乍讶宫商无节奏,偏又待时而动。
笙磬同音,筝琶乱拨,惊破鸳鸯梦。
寻常休试,玉匙金钥珍重。

因念铃索西清,故人待漏,惯踏天街冻。
欲觉闻钟宜有此,妙在枕边喧閧。
懒惰稽康,醉眠元亮,得尔全无用
娇孙痴小,膝前携听叮咚。
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 民国 · 郁达夫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太学上书关国运,广陵草檄慑权臣。
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
长汀布袋颂 明末清初 · 成鹫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笑杀明州胖子禅,街头舒手乞文钱。
展开布袋全无用,里不成方外不圆。
节节高 明 · 杨柔胜
 出处:六十种曲 玉环记 第三十二出
生:羞花闭月容。
与旧人同。
二十年已作南柯梦
今偶逢。
不由人心不动
净:之乎者也全无用你这短寿命的。
小人得志不尊重。
末:停嗔息怒且从容韦大人呵。
情真不觉多悲痛。
碧云寺乾隆戊子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三
精蓝隔翠岭,不二里而遥。
龙象常为守,袈裟底藉招。
閒心惬幽赏,俗虑净全消。
何必天台路,方当过石桥。
永州石砚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田间诗集卷第十六
片石离离碧玉姿,湖南山色坐中移。
老夫得此全无用,携向秋窗注楚词。
清净居士李提举献臣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
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證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道于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
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
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
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
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受殊胜妙乐
然苦乐皆无实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
故枉顺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
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
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
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
可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
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
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
安云:「牧牛」。
山云:「汝作么生牧」?
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山云:「子真牧牛也」。
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
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
道林禅师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
白居易侍郎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
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
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礼而去。
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
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
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
尘劫来事,只在如今。
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销。
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如是。
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许。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
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
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
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
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
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
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
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李文和都尉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
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
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处便省。
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著手脚不办。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
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
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
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诸法。
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
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
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
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
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
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归宗斩蛇、南泉斩猫儿,学语之流,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
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
自心清净,诸缘息矣。
诸缘既息,体用皆如。
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
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
入净入秽,无所染著。
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
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
未得如是,请快著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
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
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
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
时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舍。
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
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
此乃愚之甚也。
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
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
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馀无杂用心处」。
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
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
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
生从何处来?
死向何处去?
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
知生死底是阿谁?
受生死底复是阿谁?
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
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
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
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
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
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
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
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佛字尚不喜闻,想无闲工夫管闲事,逐日波波地检点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据时节、或向上提持,俱无定准。
教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献臣道友在富贵中不为富贵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决定透脱生死。
予得谴来衡阳,与之相聚,首尾四年,只同一日。
守官政事不苟简,凡百从宽,廉谨重厚,未尝谈人过恶,此真佛菩萨所行之行也。
因以此轴求指示,故书此二十六段似之。
亦以其纯诚向道甚力故,欲赞成之。
庶几依此做工夫,将来发明大事,如杨大年张无尽诸大老,作吾家内外护菩萨,则予之言不虚发耳。
智通居士(黄提宫伯成)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从上诸圣,无言语传授,只说以心传心而已。
今时多是师承学解,背却此心,以语言传授,谓之宗旨。
为人师者,眼既不正,而学者又无决定志,急欲会禅,图口不空,有可说耳。
欲得心地开通,到究竟安乐之处,不亦难乎?
古德云:「句能刬意,意能刬句,意句交驰,是为可畏」。
又云:「意中不停句,句中不停意」。
如招庆问罗山云:「岩头和尚道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意旨如何」?
罗山遂唤大师,招庆应诺。
山云:「双明亦双暗」。
庆便作礼而去。
三日后复来问:「前日和尚意旨如何」?
山云:「我尽情向汝道了也」。
庆云:「大师是把火行」。
山云:「若如是,据尔疑处问将来」。
庆云:「如何是双明亦双暗」?
山云:「同生亦同死」。
庆又礼谢而去。
后又僧问罗山:「同生不同死时如何」?
山云:「如牛无角」。
又问:「同生亦同死时如何」?
山云:「如虎戴角」。
欲了从上来事,当以此段因缘时时在念,然不得著意穿凿,穿凿即错。
莫爱诸方奇言妙句,宗师各自主张。
密室传授古人公案之类,此等杂毒,收拾在藏识中,劫劫生生取不出生死岸头。
非独不得力,日用亦被此障碍,道眼不得明彻。
古人不得已,见汝学者差别知解多而背道泥语言,故以差别之药,治汝差别之病,令汝心地安乐到无差别境界。
今返以差别语言为奇特,执药为病,可不悲夫!
古德云:「佛是众生药,有众生病即用,无众生病用药,即药返为病,甚于有病者」。
前所云「杂毒不可收拾在藏识中」,亦此之谓也。
日用尘劳中种种不如意事,是众生病;
一念回光返照,是佛药。
茍能于佛于众生直下不生分别,则病瘥药除,始契得庞公所谓「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之语矣。
学此道未得个入头处时,觉得千难万难,闻宗师举觉愈觉难会。
盖以取證求歇底心不除,返被此作障碍。
此心才歇,方知非难非易,亦非师家可以传授
知迷不悟,是大错;
执迷待悟,其错益大。
何以故?
为不觉故迷,执迷待悟,乃不觉中又不觉,迷中又迷。
决欲破此两重关,请一时放下著。
若放不下,迷迷悟悟,尽未来际何时休歇!
学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
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
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
不见庞公马祖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
思之。
但得本,莫愁末。
空却此心是本,既得本则种种语言种种智慧,日用应物随缘。
七颠八倒,或喜或怒,或好或恶,或顺或逆,皆末也。
于随缘处能自觉知,则无少无剩。
古人入门便棒便喝,唯恐学者承当不性燥。
况忉忉怛怛,说事说理,说玄说妙,草里辊耶!
近年已来,此道衰微。
据高座为人师者,只以古人公案,或褒或贬。
或密室传授为禅道者
或以默然无言,为威音那畔空劫已前事为禅道者
或以眼见耳闻举觉提撕为禅道者
或以猖狂妄行击石火闪电光,举了便会了,一切拨无为禅道者
如此等既非,却那个是著实处?
若有著实处,则与此等何异?
具眼者举起便知。
此道无限剂,世间尘劳亦无限剂,但看当人日用所向如何尔。
故《华严经》云:「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
普观法真实之相,发大誓愿灭众生苦,永不厌舍大乘志愿,灭一切见,修诸菩萨平等行愿。
所谓平等行愿,乃亦无限剂心,所向处无障无碍是也。
学世间事,用心不到则学不成。
学出世间法,无尔用心处。
才拟用心推求,则千里万里没交涉矣。
虽然如是,无用心处,无摸𢱢处,无著力处,正好著力。
莫见恁么道,又节外生枝,云既无用心、无摸𢱢、无著力,却如何趣向。
若作此见,转没交涉矣。
罗知县孟弼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
聪明利智之士,往往多于脚根下蹉过此事。
盖聪明利智者理路通,才闻人举著个中事,便将心意识领览了。
及乎根著实头处,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却将平昔心意识学得底引證,要口头说得到心里思量计较得底彊差排,要教分晓。
殊不知家亲作祟,决定不从外来。
永嘉有言:「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
以是观之,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
何以故?
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聪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识为窟宅,行住坐卧未尝顷刻不与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觉与之打作一块。
亦不是要作一块,为无始时来行得这一路子熟,虽乍识得破欲相远离,亦不可得。
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真是无尔回避处。
除是夙有灵骨,于日用现行处把得住,作得主,识得破,直下一刀两段,便从脚跟下做将去,不必将心等悟,亦不须计较得在何时。
但将先圣所诃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经蛊毒之乡,滴水莫教入口。
然后却以三教圣人所赞者,里饭里,喜时怒时,与朋友相酬酢时,侍奉尊长时,与妻儿聚会时,行时住时坐时卧时,触境遇缘或好或恶时,独居暗室时,不得须臾间断。
若如此做工夫,道业不成办,三教圣人皆是妄语人矣。
士大夫平昔在九经十七史内,娱嬉兴亡治乱,或逆或顺,或正或邪,无有一事不知,无有一事不会。
或古或今,知尽会尽,有一事一知,一事不会,便被人唤作寡闻无见识汉。
他人屋里事,尽知得,尽见得,尽识得,下笔做文章时,如瓶注水,引古牵今,不妨锦心绣口,心里也思量得到,口头亦说得分晓。
他人行履处,他人逆顺处,他人邪正处,一一知得下落,一一指摘得无纤毫透漏。
及乎缓缓地问他,尔未托生张黄李邓家作儿子时,在甚么处安身立命?
即今作聪明说道理,争人争我,纵无明使业识检点他人,不是能分别邪正好恶底,百年后却向甚么处去?
既不知来处,即是生大;
既不知去处,即是死大。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这些道理也。
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
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腊月三十日,无常杀鬼到来,不取尔口头办。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独称颜回
谓圣人无怒,无怒则不为血气所迁;
谓圣人无过,无过则正念独脱。
正念独脱则成一片,成一片则不二矣。
邪非之念才干正,则打作两橛,作两橛则其过岂止二而已!
不迁怒,不贰过之义,如是而已,不必作玄妙奇特商量。
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
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
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
心术是本,文章学问是末。
近代学者,多弃本逐末,寻章摘句,学华言巧语以相胜,而以圣人经术为无用之言,可不悲夫?
孟子所谓「不揣其本而欲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是也。
孟弼正是春秋鼎盛之时,瞥地得早能作尘劳恶业底心,要学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则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
时时以生死在念,真火中莲华也。
既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
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著用力排遣。
既不著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
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自然怗怗地矣。
虽然如是,切忌堕在无言无说处。
此病不除,与心意识未宁时无异。
所以黄面老子云:「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才住在无言说处,则被默照邪禅幻惑矣。
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识难防,便是这些道理也。
日用随缘时,拨置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
举来举去,日月浸久,忽然心无所之,不觉喷地一发。
当恁么时,生也不著问人,死也不著问人,不生不死底也不著问人,作如是说者也不著问人,受如是说者也不著问人,如人吃饭吃到饱足处自不生思食想矣。
千说万说,曲说直说,只为罗孟弼疑情不破,他时后日蓦然失脚蹋著鼻孔。
妙喜忉忉怛怛,写许多恶口,却向甚处安著?
妙喜自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倒在人,毕竟不干这一片田地事。
写至此一轴纸已尽,且截断葛藤。
示成机宜季恭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四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著言说,不堕空寂。
无言无说,两头俱勿依怙。
善恶二事,无取无舍。
日用二六时中,将思量计较之心坐断。
不于空寂处住著,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如空中云,如水上泡,瞥然而有,忽然而无,只向这里翻身一掷,抹过太虚。
当恁么时,安排他不得,䬦排他不得。
何以故?
大法本来如是,非是彊为。
不见释迦老子有言:「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
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
今时士大夫学此道者,平昔被聪明灵利所使,多于古人言语中作道理,要说教分晓。
殊不知枯骨头上决定无汁可觅,纵有闻善知识所诃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又坐在无言无说处,黑山下鬼窟里不动,欲心所向无碍无窒,不亦难乎?
既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定有志,直取无上菩提,世间种种虚妄不实底事,一笔句下,却向不可取不可舍处谩觑捕看,是有是无。
直得无用心处无开口处,方寸中如一团热铁相似时,莫要放却。
只就这里看个话头。
僧问云门:「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时却向甚处忏悔」?
云门云:「露」。
若有决定志,但只看个「露」字,把思量分别尘劳中事底心,移在「露」字上,行行坐坐,以此「露」字提撕。
日用应缘处,或喜或怒,或善或恶,侍奉尊长处,与朋友相酬酢处,读圣人经史处,尽是提撕底时节。
蓦然不知不觉,向「露」字上绝却消息,三教圣人所说之法,不著一一问人,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矣。
佛不云乎:「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古德云「入得世间,出世无馀」,便是这个道理也,只怕无决定信、决定志耳。
无决定信,则有退转心;
无决定志,则学不到彻头处。
且那个是有决定信而无退转心,有决定志而学到彻头处者?
牛头山二世智岩禅师曲阿人也,姓华氏
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
隋大业中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
唐武德中,年方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
后一日晏坐,睹异僧身长丈馀,神姿爽拔,辞气清朗,谓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
言讫不见。
又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怡然不动,其水自退。
有猎者过之,因改过修善
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岩隐遁,乃共入山寻之。
既见,谓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
曰:「我狂欲惺,君狂正发。
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
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贞观中建邺,入牛头山谒懒融禅师,发明大事。
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过于涅槃,吾说亦如梦幻。
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
山门化导,当付于汝」。
遂为牛头第二世祖师。
此乃有决定而无退转心,有决定志而学到彻头处底样子也。
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劝善诫恶,正人心术。
心术不正,则奸邪唯利是趋;
心术正,则忠义唯理是从。
理者理义之理,非义理之理也。
如尊丈节使,见义便为,逞非常之真勇,乃此理也。
峰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
狂乱由情念,临终被业牵;
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
亦此理也。
佛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亦此理也。
李长者云:「圆融不碍行布,即一而多;
行布不碍圆融,即多而一」。
亦此理也。
永嘉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亦此理也。
《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亦此理也。
其差别在人不在法也。
忠义奸邪,与生俱生。
忠义者处奸邪中,如清净摩尼宝珠置在淤泥之内,虽百千岁不能染污。
何以故?
本性清净故。
奸邪者处忠义中,如杂毒置于净器,虽百千岁亦不能变改。
何以故?
本性浊秽故。
前所云「差别在人不在法」,便是这个道理也。
如奸邪忠义二人,同读圣人之书,圣人之书是法,元无差别,而奸邪忠义读之,随类而领解,则有差别矣。
《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忠义之士见义则本性发,奸邪之人见利则本性发,如磁石遇铁而火逢燥薪,虽欲禁制,不可得也。
如尊丈节使,雄烈过人,唱大义于万众之中,耸动时听,亦本性忠义而见义则发,非造作非安排。
教中所谓「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
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
佛以此喻发菩提心者,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
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
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
喜正恶邪之志,与生俱生,永嘉所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予虽不敏,敢直下自信不疑。
季恭志趣不凡,春秋鼎盛,正是奔走尘劳之时。
能以此时回来,学无上菩提,非夙植德本,焉能信得及、把得定、作得主宰?
愿坚固此心,终始如一,触境遇缘,不变不动,方名有力大人。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若念念以此一段大事因缘为未了未说,直下超證,是省得日用应缘处许多障道底恶业,况一念相应,转凡成圣耶?
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古来自有为善底样式,博极群书只要知圣人所用心处,知得了自家心术即正。
心术正则种种杂毒、种种邪说,不相染污矣。
季恭立志学儒,须是扩而充之,然后推其馀可以及物。
何以故?
学不至不是学,学至而用不得不是学,学不能化物不是学。
学到彻头处,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
忠义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国安邦之术,无有不在其中者。
释迦老子云「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便是这个消息也。
未有忠于君而不孝于亲者,亦未有孝于亲而不忠于君者,但圣人所赞者依而行之,圣人所者不敢违犯,则于忠于孝,于事于理,治身治人,无不周旋,无不明了。
行看尊丈节使,立大功凯旋而归,季恭一跃青云之上,成氏之门,有武有文,无可疑者。
季恭勉之。
为观音请灵叟疏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一、《大慧普觉禅师年谱》第一二页
道须神会,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无容拟议,岂用提撕。
长老从公心契一如,道超三际。
白云岩畔,红莲已散于秋风;
章水岸头,玉蕊再敷于春色。
念群生之扰扰,嗟六趣之纷纷,背正投邪,迷源逐浪。
不逢达士,谁挑暗室之灯;
罕遇当人,孰指衣中之宝!
愿从勤请,无用劳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