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贾黄中947年 后周至宋初 · 李昉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七岁神童古所难,贾家门户有衣冠。
十人科第排头上,五部经书诵舌端。
见榜不知名字贵,登筵未识管弦欢。
从今稳上青云去,万里谁能测羽翰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
归隐 北宋 · 陈抟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宋邵伯温《易学辨惑》卷一)
汉州《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七作李回诗)项帕罗 北宋 · 张俞
七言绝句 押萧韵
蜀国佳人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娆。
从今唤作杨台柳,舞尽春风万万条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 《闻见前录》:庆历间文潞公成都府,年未四十,多咽集。有飞语至京师御史何郯圣从因谒告归,上遣伺察之。圣从将至,潞公亦为之动。少愚谓公曰:“圣从之来无足念。”因迎见于汉州,会有营妓善舞,圣从喜之。问其姓,妓曰:杨。圣从曰:“所谓杨台柳者!”少愚即取妓之项帕罗题诗云云,命其妓作柳枝词歌之,圣从为之沾醉。后数日,圣从成都,颇严重。一日,潞公大作乐,迎其妓杂府妓中,歌少愚之诗以酌。圣从每为之醉。圣从还朝,潞公之谤乃息。)
邵尧夫见寄(时知邓州 北宋 · 吕诲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冥冥鸿羽在云天,邈阻风音已十年。
不谓圣朝求治理,尚容遗逸卧林泉。
羡君自有随时乐,顾我官閒饱昼眠。
应笑无成三黜后,病衰方始赋归田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一○)
其六 北宋 · 王安国
 押麻韵
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七)
题传舍 北宋 · 张唐英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先帝昭陵土未乾,又闻永厚葬衣冠。
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六 《闻见前录》:熙宁元年春唐英以前御史服除还京朝。过洛,府尹同僚属出赏花,皆不见。题诗传舍云云。时仁宗山陵初成,英宗厌代。赖唐英还朝不得归台,不然,河南尹者不免矣。)
魏主簿(广)席上作 北宋 · 李殿丞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今日不知明日事,人情反覆似车轮。
我今自是飘萍客,更向长亭作主人宋邵伯温《闻见录》卷一六 《闻见录》:李殿丞济源县,与主簿魏广素相好。未几,摄河南倅,遂檄广权幕官,相从益欢。监司以燕会数,俱罢归故官。广先去,李饯于东门。席上赋诗云云。)
重九 北宋 · 邵睦
五言绝句 押阳韵
衣如当日白,花似昔年黄。
拟问东篱事,寒香入杳(《伊川击壤集》卷六作东篱事渺)宋邵伯温《闻见录》卷二○)
手记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七、《范太史集》卷五五
傅尧俞/钦之苏轼元祐五年正月乞召还。)/苏辙/子由赵彦若元考/司马康/公休元祐三年讲官,除侍讲。)王岩叟彦霖/朱光庭公掞/吴安诗正)/贾易/明叔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除殿中。)刘安世/器之吕陶/元钧吕大忠进伯/吕大临/张舜民/芸叟李周纯之/杨国宝/应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御史。)杨瑰宝器之/谢卿材/仲适游师雄景叔/常安民/希古王汾/彦祖姚勔辉中/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刘唐老/寿臣廖正一明略/郝辟之希孟/吴立礼/张举子/(厚阙。志趣高洁,词学清赡,甲科登第。二十馀年,侍亲终养,屏居不仕,安恬之节,臣实不如。)曾孝纯/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馆阁。)孙贲/钱世雄/元祐五年八月,升陟,时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宋大章/乐京/(已卒)丁骘/公默吴师仁坦求元祐五年四月一日三免讲,乞擢用。前此十科讲读。)/邵伯温/子文杜敏求拙翁元祐四年台阁清要,升。)/刘敦夫元祐四年著述科。)/龚史彦和/冯如晦叔明/冯山/允南陈鹏/图南赵伋/思诚张康国/饶州教授改官。徐铎榜及第,元祐七年学官。)章元弼(蒙之子。公肃纪常极称其有文。元祐五年学官七年再荐。)/马涓/朱绂/郑倞/周行己/师正叔)秦觏(能文)/程遵彦/(杭签。子瞻极称其才,云温公亦知之,而口未尝言。)苏坚/(衮子。子瞻称之如程。)韩纯彦(好学有文,申公尝欲除馆职。)/侯临/邵光子瞻称之。已卒。)/韩宗直/公掞称之)王普/王当/李楚怀州人,能文。)/范致明/(应制,能文。)范致虚/元祐三年及第。文甚豪。)贺铸(班行,有文。)/朱勃逊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与公掞同举御史。)/王浃/(能诗赋)杜常(诗学)/王奎永兴通判回,方识。久在陕西,言边事甚详,言:元祐二年秋,西人数十万点集;半年方起,至镇戎城下,五日而去。本无意入寇,乃梁沁布欲姑以此人情也。三家共一驼载乾粮,人甚苦之。既无所得,自后未易点集。沁布更以恩结人心,又欲立功以服国人。年方三十二。泾原之寇,先杀烽子,故无斥堠,边吏亦不知。六年六月三日镇戎之役,官军聚城中不出,并听张之练节制,帅臣无所施为。李由颐云:沁布保护嗣子,乃之伊、霍,观其所为,无篡夺之形。)/赵竦/(平吕梁百步洪之险。元祐七年举公私俱便。善治财赋。)/李潜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张瓛/游冠卿/雍钧/苏嘉元祐七年升擢清要。)/石嗣庆/李格之、子敦极称之。)/孙谔元祐七年台阁。)/陈沂/元祐七年升擢。)杨宗惠/敦夫处厚敦夫。唐大极称之。)/赵令畤/(颍签。子瞻字之曰德麟,作字说,并书来,盛称之,云已荐馆阁。)宇文邦彦/傅耆/杨阜/王涣之/张东元祐八年著述。)/商倚/刘羲仲/尹材/处初元祐四年献纳科。卒。)张云卿/伯纪元祐八年学官。)陈师锡/伯修秦观/少游陈轩元舆。坡自代。)/孔武仲彦常/应昭纬/苏炳/周尹/正孺。卒。)李由(养正)/朱光裔公远/陈元直/叔正陈元纮/张重子威/吴俦/陈瓘莹中/李百禄祐父/荣辑/子雍元祐八年学官。)陈恢/宋匪躬(履中)/宋景年遐叔/家彬中孺元祐六年台阁。)/石景略/蔡肇天启元祐六年台阁。)/李格非/李彻/(择之)韩宗质/王寔/仲弓王宁/幼安徐铎(振父)/游酢/元祐五年著述科。)田述古/(明之)李豸/方叔张庭坚/广安人盛侨司业称之。)李纯中/(师中弟。李彻言:正叔尝责尧夫不与换官。)鲜于绰大受/祝康/(法家)孙览傅师/程之才/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父)/高士英子容/范子奇/中济刘昱/晦叔乔执中/希圣谢绶/(乔云:论议似从二程淮南发运司。)赵屼景仁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荐御史。)/范纯礼/夷叟自代。)赵泽/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郭晙(已卒。)/刘当时/叔郑富绍庭德先/田子谅/丁綖邃翁/陈陔/孙安(永弟。长社宰,宣德有能政。)/苏京/罗适/张升卿(与张宗谔同以茶法勒停。)/文勋/徐君平(久从荆公学,当国时不随,子由称其文字。)/李曼/修儒。有吏才。元祐六年荐献纳。)宇文昌龄/伯脩安鼎/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赵君锡/无愧郑穆/闳中元祐五年正月经筵。)郑雍公肃元祐五年正月经筵。)/李栝元祐五年洋州回始识。)/石亘/毛渐(知高邮军,复三十六堰。)/朱京/杨畏子安/傅传师/传正弟。原明称之。)李君卿(考课第一,未奖。)/张安上(能吏也。)/刘涣公济元祐五年七月博士。)/李傅/(同上荐。)张景仁(同上荐。晁无咎称之。除教授。)/张咸/元祐五年七月乞免应制。)司马槱/元祐五年八月贤良。)谢良佐/公掞正叔皆称之。元祐六年著述。)畅大隐/虞策/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同举御史,自湖南运判除监察。)裴纶元祐五年御史,辞不就。)/郭知章/陈祥道/用之。精礼学。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劄乞行其所进《礼书》。元祐七年四月二日又荐,乞复为礼言。)丰稷/泽夫彭汝砺/器资藩兴嗣/晁说之(作《扬雄别传》,有史才。又六荐著述科。)/李/(同年。袭弟。廷珍称其文与李傅相上下。)吴仪传正侄,极称其文。)/许奉世/尧夫荐经行,特就殿试。注《孝经》。)扈充元祐六年升擢清要。)/鲜于之武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周锷廉彦/许彦处中元祐七年台阁元祐七年十二月宫教。)/司马庭直孺/王任叔重元祐七年著述。)/李晰(邛人。能文。元祐八年学官。)/晁将之/元祐八年学官。)孙协元祐八年荐学。)/刘逵/焦蹈榜第二人。)李瑺/纪常称其能文。)虞芮乔希圣贤良,极称之。)/王谊/王发刘器之贤良。子瞻称其文。)/舒焕/吴默
邵氏闻见录序绍兴二年十一月 北宋 · 邵伯温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邵氏闻见录》卷首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孟子》曰:「则闻而知之,则见而知之」。
伯温蚤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与夫侍家庭,居乡党,游宦学,得前言往行为多。
以畜其德则不敢当,而老景侵寻,偶负后死者之责,类之为书,曰《闻见录》,尚庶几焉。
绍兴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壬申河南邵伯温书。
南充大兄尝梦见予作诗见寄次韵和呈 宋 · 晁说之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仙山能梦我,书帙正思君。
一德谁荣滞,群儿谩戚欣。
过秦何必论,喻蜀却须文。
未落丰碑笔,唯贪辨惑勤(自注:子文兄俾说之康节碑。近蒙寄《易学辨惑》来。)
邵伯温自代状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嵩山文集》卷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一○
右,臣伏睹某官邵伯温,其父洛阳康节先生雍,国史有传。
伯温束发谨父庭之训,皓首推王度之恭。
况乃早客司马光之门,能教子弟以礼法。
若使晚与中兴之伟绩,必复士夫之廉隅,臣所不如,举以自代。
子文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九○、《跨鳌集》卷二七
某顿首子文学士
比览书席,顾陶泓无佳者,执事不谨,亦败人清意。
妙年渡蟆颐津,有渔师示此石,自言夕见光芒,盺记其所,得之以心。
从某游三十年,时能吐好语,某不调,辱之久矣!
是物呈露,固有所属,敬以奉之足下,愿吾友爱护之,决能见百十中书,公老而秃也。
兹石有用,非真长二小山之比。
不靳数语,作一段奇绝,如何,如何?
某顿首。
乞追赠邵伯温 宋 · 赵鼎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忠正德文集》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四
臣伏见故右奉直大夫提举江州太平观邵伯温康节先生雍之子。
伯温自少出入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韩绛韩维范纯仁之门,程颐范祖禹深知之。
元祐初伯温为布衣,韩维以十科荐可备讲读;
后以经明行修命官,又荐学官
范祖禹荐于经筵
司马光卒,其子康亦亡,乃特差伯温西京教授,俾教其孙植,因以经纪家事。
绍圣初章惇作相,意欲用伯温伯温安于筦库,澹如也。
元符末以上书得罪,名书党籍,坐废者四十年。
靖康初召用一时名士,谏议大夫吕好问荐为谏官宰相吴敏欲以东宫官处之,时戎事方兴,不果用。
建炎初利州路转运判官,遂请宫祠以卒。
臣宦学关陕二十年,接其议论,熟其为人,尝叹其不可企及也。
窃惟陛下褒贤念旧,凡党籍上书人皆被优恤,况伯温大贤之后,行义显著,平生所学迄不获用,深为圣朝惜之。
臣辄录伯温元符末所上书进呈,伏望圣慈特赐褒录,优加追赠,以示宠光。
岂独伯温九泉之荣,实为士夫名节之劝。
臣不胜幸甚。
逃暑题名宣和三年五月 北宋 · 王正叔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
宣和辛丑夏五月,大热异常,与邵子文李秉文、种次冉、王服膺二十七日逃暑卧塔下,晦日暂归,当十再主。
王正叔题。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五四八五。
邵公济1165年5月18日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五、《渭南文集》卷二六、《放翁题跋》卷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先子入蜀时,与邵子文遇于长安,同游兴庆池,有诗倡酬,相得欢甚。
夜读公济诗,超然高逸,恨未尝得讲世旧与文盟也。
乾道元年五月十八日笠泽渔隐陆某书。
吕献可墓志1196年5月9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一、《平园续稿》卷七、《益公题跋》卷二、《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七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吕公献可熙宁四年五月卒,八月葬。
王荆公在相位,司马文正公志铭不斥其名,不没其实,荆公见之亦无所发其怒。
前谓枢密副使者,陈丞相旸叔也,方以忧去,牵联潜其姓名,可谓深得史法矣。
是时太仆卿刘仲通自请书丹,而命其子忠定公器之秉笔。
斯文既出,其谁不知?
邵伯温乃谓仲通初虽有请见文,复迟回不敢,器之代父书之。
仲通又劝吕氏诸子勿模本,恐非三家之福。
按《国史》,仲通刚方人也。
押伴夏人,折正其章服,奉使却秉常宝货,归论不宜轻用兵,因旱条新政不便者五事,又上书论人主不可轻失天下心,岂徇时畏祸者哉?
设有前却之意,器之亦安得强其父而陷之罪也?
大抵《邵氏闻见录》颇多荒唐,凡所书人及其岁月鲜不差误,因略为之辨。
此碑当日号三绝,谓其人与文及书也。
真迹今藏名相刘忠肃公玄孙无欲家,尝以示忠定公曾孙孝昌
孝昌念祖之心切,将传之副墨,而力不足,会湖南部使者吴仲权镒助其费,久之乃能成,是可以传远矣。
庆元丙辰五月九日,具位周某谨识。
吕伯恭论渊源录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五、《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一六、乾隆《郿县志》卷一四、乾隆《凤翔府志》卷一○、《宋元学案补遗》卷一六、二一
元丰中诏起吕申公,此段初固知其有误,然以其不害大体,故不复刊。
今欲正之,亦善。
但去「司马温公,温公不起」八字,及依程集本题改「寄」为「赠」可也。
道言当与元丰大臣共政,此事昨来已尝论之,然亦有未尽。
今详此事乃是圣贤之用,义理之正,非姑为权谲,苟以济事于一时也。
伊川气象自与明道不同,而其论变化人材,亦有此意(见《外书》胡氏所记。)
《易传》于《睽》之初爻,亦有「不绝小人」之说,足见此事自是正理当然,非权谲之私也。
然亦须有明道如此广大规模,和平气象,而其诚心昭著,足以感人,然后有以尽其用耳。
常人之心既不足以窥测此理,又无此等力量,自是信不及。
设有信者,又不免以权谲利害之心为之,则其悖理而速祸也为尤甚矣。
此今之君子所以不能无疑于明道之(胡氏所记,尹氏亦疑之,岂所谓未可与权者耶?)
邵子文晚著此书,于其早岁之所逮闻者,年月先后,容或小差。
若语意本末,则不应全误。
且所谓二公并相,盖终之;
宗丞未行,以疾卒,亦记其不及用耳。
非必以为二公既相,然后召明道也。
又谓《邵录》多出公济,恐亦未然。
盖其父子文体自不同也。
折柳事有无不可知,但刘公非妄语人,而《春秋》有传疑之法,不应遽削之也。
伊川之谏,其至诚恻怛,防微虑远既发乎爱君之诚,其涵养善端,培植治本又合乎告君之道,皆可以为后世法。
而于辅导少主,尤所当知。
至其馀味之无穷,则善学者虽以自养可也。
故区区鄙意深欲存之,盖其说如此,非一端也。
今乃以一说疑之而遽欲刊去,岂不可惜?
若犹必以为病,则但注其下云:「某人云:国朝讲筵仪制甚肃,恐无此事」,使后之君子以理求者得其心,以事考者信其迹,其亦庶乎其可矣。
范公不为程门弟子,下卷范公语中论之已详。
此年谱所载,特鲜于所录之本文耳。
然不削去「门人」二字者,范公语中既引以为说,则此不可削,史固有变例也。
但来喻引范公《日记》,以为伊川所为范公未必尽知。
若率先具素馔,则应大与东坡忤,何以能处程苏之间而无违言乎?
此则恐于事理皆未尽也。
盖范公所记正叔独奏,乞就宽凉处讲读,而并及修展迩英次第,则固善之之辞,而非有讥贬之意也。
伊川已奏而事方施行,则自不必更言。
而在范公之自处,则亦或有不敢言者。
至于国忌斋筵,荤素所宜,则以范公之贤,于己之所行自当顾义理之是非以为从违,不当视同列之喜怒以为前郤也。
使其果欲依违两间,曲全交好,则具素馔既忤东坡,具肉食亦忤伊川
若虑于彼而忽于此,则亦非所以两全矣。
况范公之意未必出此,而他书所记亦云范醇夫辈食素,秦黄辈食肉,则所记虽不同,而范公之不畏东坡而每事徇从,亦当时所共知矣。
故尝窃意范公虽不纯师程氏,而实尊仰取法焉。
其于东坡,则但以乡党游从之好素相亲厚,而立朝议论趣向略同。
至其制行之殊,则迥然水火之不相入。
且观其辨理伊川之奏,则其心岂尽以东坡为是哉?
但不能辨之于当时,而发之于数年之后,此则刚强不足,不免乎两徇之私者。
而其所重在此,故卒不能胜其义理之公也。
大抵程苏学行邪正不同,势不两立,故东坡之于伊川素怀憎疾,虽无素馔之隙,亦不相容。
若于范公,则交情既深,而其气象声势无足畏者,故虽有右袒之嫌,而不以害其平生之驩也。
侯师圣二先生大概亦得之,但语意少不足耳,亦不必删去也。
文潞公事但注其后云:「某人云:先生判监时,潞公未尝尹,疑此有小误」。
「以管窥天」,此伊川本语,见于《遗书》,不必曲为隐讳。
兼其语有抑扬,善读者当自知之。
若为其不善读而毁吾说以避之,则古今书传之得存者寡矣。
横渠墓表出于吕汲公,汲公虽尊横渠,然不讲其学而溺于释氏,故其言多依违两间,阴为佛老之地,盖非深知横渠者。
惜乎当时诸老先生莫之正也。
如云学者苦圣人之微而珍佛老之易入,如此则是儒学异端皆可入道,但此难而彼易耳。
又称横渠不必以佛老而合乎先王之道,如此则是本合由老佛,然后可以合道,但横渠不必然而偶自合耳。
此等言语与横渠著书立言,攘斥异学,一生辛苦之心全背驰了。
今若存之,非但无所发明,且使读者谓必由老佛,易以入道,则其为害有不可胜言者,非若前段所疑年月事迹之差而已也。
又行状记事已详,表文所记无居状外者,亦不必重出。
吕侍讲学佛事似不必载,如何?
沟封奉圣乡虽非封建,然亦可以为封建之渐,且无时不可为。
若曰分茅胙土,大封王侯,则主少国疑,诚非可为之时矣。
伊川决不至如此不晓事,必待晚年更历之多,然后知其不可也。
大抵前辈议论不能无小不同,今两存之,学者正好思索商量,非若汲公之论横渠,大本不同,其流有害也。
杨应之事以少见,故悉取之,亦变例也(恐可访问,更增广之。)
杨于程门,亦未必在弟子列也。
吕进伯和叔本当别出,以事少无本末,故附之与叔,甚非是。
告访问增益,别立两条临川有薛氏,汲公甥也,可因人问之。)
苏博士语中胡公所论,盖以越职言事,便非语默之当然。
又以其得罪之重,知其言必有过当处耳。
词之未莹,故若可疑。
然苏乃元符末年应诏上书,恐未可以越职罪之也(此事吾辈更合商量,非特为苏公之是非也。)
杨公墓志首尾联贯,不容剪截,故全书之,亦变例也。
胡公所辨发明述作之意最为有功,似不可去。
胡公行状取屏斥学生事,乃为作学录、行学规之样辙,非独为后来论列张本也。
然明道叙述中亦有如此者刘立之记罢判武学事。)伊川存而不去,盖欲备见事情。
虽知气象之小,而不得避也。
其他浮辞多合删节,当时失于草草耳。
卷首诸公,当时以其名实稍著,故不悉书。
自今观之,诚觉旷阙。
但此间少文字,乏人检阅,须仗伯恭与诸朋友共成之也。
郑景望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七
龚帅过建阳,遣人相闻,不及一见为恨。
今日季教授见访,云尝小款,道其语皆出于忠厚长者。
然在愚意,尚未有深解处。
如论范忠宣救蔡新州及元祐流人,以为至当之举。
熹尝窃论此矣,以为元祐诸贤忧确之不可制,欲以口语挤之,固为未当;
而范公乃欲预为自全之计,是亦未免于自私,皆非天讨有罪之意也。
至其论诸公忽反尔之言,违好还之戒,自取祸败,尤非正理。
使后世见无礼于君亲者拱手坐视而不敢逐,则必此言之为也。
且舜流四凶族,为皋陶者亦殊不念反尔之戒,何耶?
推此心以往,恐无适而非私者。
邵子文以为明道所见与忠宣合,正恐徒见所施之相似,而未见所发之不同。
盖毫釐之间,天理人欲之差有不可同年而语者矣。
又闻深以好名为戒,此固然矣。
然偏持此论,将恐廉隅毁顿,其弊有甚于好名。
故先圣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而又曰「君子求诸己」。
详味此言,不偏不倚,表里该备,此其所以为圣人之言欤!
学者要当于此玩心,则勿忘勿助之间,天理卓然,事事物物无非至当矣。
熹又记向蒙面诲之世一用轻刑,当时尝以所疑为请,匆匆不及究其说。
近熟思之,有不可不论者。
但观皋陶所言「帝德罔愆」以下一节,便是圣人之心涵育发生,真与天地同德
而物或自逆于理以干天诛,则夫轻重取舍之间,自有决然不易之理。
其宥过非私恩,其刑故非私怒,罪疑而轻非姑息,功疑而重非过予。
如天地四时之运,寒凉肃杀常居其半,而涵养发生之心未始不流行乎其间。
此所以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而自不犯于有司,非既犯而纵舍之谓也。
不审高明以为如何?
潘叔度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
邵子文记明道先立标准之言深中近日朋友之病,且孟子亦有袭而取之之戒,尤当深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