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策问十二首 其三 好恶 宋 · 周行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四
问:章子通国皆称不孝,而孟子为之礼貌。
仲尼贤于尧舜,而鲁人以为东家丘
夫人好恶之相绝,岂直为寻常之间哉。
昔人有问于吾夫子者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此其为好恶之说甚审也。
然而物我异观,是非相埒。
彼其善者曰:吾所好者善也,所恶者其不善也。
然则所谓善与不善,又孰从而定之哉?
呜呼,善恶好恶不能定于一乡,而况于天下乎?
许劭有人伦鉴,汝南之俗号为月旦评
至同郡畏其名节,豪杰资其品题,其所裁量,遂为覈论。
岂其知人之性素明,成败之迹已验欤。
孟郡王绍兴二十六年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五、《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七
蚤婴宪网,遂阶饕餮之凶;
忽奉恩纶,复序神荼之列。
伏念某杜门扫轨固已有年,对食吹齑犹惧不免。
爰起夔龙之辅,尽投狼虎之谗。
虽天宽地大,徒步自由;
而道尽途穷,来日无几。
更叨恩宥,复冒官荣。
搔鹤发而弹禹贡之冠,褫龙具而束公西之带。
宿心犹在,时拄笏以看山;
习气不除,尚脱巾而漉酒。
兹盖伏遇少师判府信安王三朝耆德,一代臣宗。
人品极泾渭之分,世论倚权衡之信。
章子不孝,而有孟轲之辩;
冶长非罪,亦由孔子之言。
致兹缧绁之馀,复彼簪绅之宠。
循涯有腼,咏德知归。
念枯棕没藜莠之中,偶然未死;
俾斥鴳翔蓬蒿之下,遂得此生。
自警三首 其三 南宋 · 李吕
五言绝句 押阳韵
嬖人排孟子通国匡章
内省倘不疚,青蝇徒自忙。
山中乐辞丁酉夏。落职在杨州兔山村墅作。) 明 · 徐居正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一○第一
山之中兮可乐,有美一人兮独处廓。
高山之苍苍兮,流水之泱泱。
桂树丛兮轇轕,幽兰茁兮芬芳。
松柏纷其荟郁兮,又重之以脩篁。
予朝飧秋菊之落英兮,夕坐嗅乎之香。
居有茅茨兮,耕有菑畬,钓有鱼兮采有蔬。
我箧我遗兮,我盎我赢。
我既无温饱之足虞兮,复何事于狗苟而蝇营也。
顾名途之邈与我违兮,志鸿飞之冥冥也。
予既使虎豹嗥以远遁兮,与蛟龙以潜藏也。
招黄鹤以夷犹兮,友麋鹿乎翱翔也。
耿独立而无伴兮,甘寂寞而淹留。
悲清秋之摇落兮,白日晼晚其西流。
然予幼清之未沫兮,漠虚静以自脩。
天宇宽以荡荡兮,孰知予之从容。
忽有得于介然之顷兮,夫岂茅塞乎其心胸也。
顾反观以自讼兮,嗟既往之不可追也。
予既偭夫时俗之软美兮,直是是而非非也。
何独慕此奇服兮,冠巍峨而铗陆离也。
世既好夫圆兮,吾独守乎方也。
世皆好夫炎热兮,吾独踽踽而凉凉也。
忽然遭此无妄之灾兮,謇不可释也。
然吾无纤芥之疵兮,又何患蔽而不白也
呜呼嘻噫,颜回拾尘兮,不疑盗金。
匡章不孝兮,仲子不廉。
相古人其暧昧而难明兮,吾何独于此而蓬之心也。
庶览余初之所揆兮,伏清白而不悔也。
好蔽美而妒贤兮,固众人之常态也。
灵氛告予以吉占兮,天方玉汝于大成也。
予又感皇天之无私阿兮,玆陈辞以抒情。
山之中兮可乐,乐莫乐兮幽且独。
幽且独兮复焉求,吾将以此而自惜。
寄题章汉直中虚堂 北宋末 · 周紫芝
谷以虚而应,乐以虚而出。
妇姑时勃蹊,作室坐自窒。
天地犹橐籥,用固不能屈。
学而不见道,方寸等暗室。
谁知道集虚,通一万事毕。
推此以游世,于道乃其一。
异哉子章子,妙悟造理窟。
何止学美身,虚静了不汩。
愿君师心斋,守此能勿失。
室以虚生白,水以止鉴物。
此意似太漫,未免遭骂诎。
我亦取斯言,聊用自湔拂(以上《太仓稊米集》卷三九)
庚午正月二十九日,予值消寒第七集赋此 清末近现代初 · 王其元
 押有韵
今日为何日,一月二十九
是为选胜期,不可无尊酒。
尊酒岂易同,重劳诸诗友。
卜宅在市廛,嚣尘时时有。
高轩过闾门,未遑效拥帚。
相期联袂来,心虚师受。
回忆十九年,沧桑变幻久。
鼙鼓动地来,四方难糊口。
簪杏隐红颜,看花归白叟。
或返自河阳,或退从江右。
或橐笔齐燕,束装回先后。
密迩桑梓閒,投李恒报玖。
建安善刀藏,终推才八斗(远老近有目疾不甚吟咏)
叔重词吐经,绝妙肖齑臼(颂老)
南郭斗垒酣,精神尤抖擞(祝氏二君)
昆仲说笏山(章氏兄弟),屠龙足抗手。
吴越本世家(钱君),文章为渊薮。
峥嵘二少年(陈君景侯章子孙宜,下走亦却走。
觥觥大集行,各自见抱负。
明日中和节,杀青将开首。
选政属东山谢君冶盦,名山期同寿。
诸君李杜才,珠玉不胜取。
但未识下里,得附阳春否?
薄技学雕虫,先以覆酱瓿
存殁六绝句(存为长沙章行严,殁为福州何梅士 清末至民国 · 陈独秀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何郎弱冠称神勇,章子当年有令名。
白骨可曾归闽海,文章今已动英京。
袁子正 其八 用贤 西晋 · 袁准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五
治国有四:一曰尚德,二曰考能,三曰赏功,四曰罚罪。
四者明则国治矣。
夫论士不以其德,而以其旧;
考能不以其才,而以其久;
而求下之贵上,不可得也。
赏可以势求,罚可以力避,而求下之无奸,不可得也。
为官长非苟相君也,治天下也。
用贤非以役之,尚德也。
行之以公,故天下归之。
故明王之使人有五:一曰以大体期之,二曰要其成功,三曰忠信不疑,四曰至公无私,五曰与天下同忧。
以大体期之,则臣自重;
要其成功,则臣勤惧;
忠信不疑,则臣尽节;
至公无私,则臣尽情;
与天下同忧,则臣尽死。
夫唯信而后可以使人。
昔者齐威王使章子将而伐魏,人言其反者三,威王不应也。
自是之后,为齐将者,无有自疑之心,是以兵强于终始也。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
故君子重之。
汉高祖山东之匹夫也,无有咫尺之土,十室之聚,能任天下之智力,举大体而不苛,故王天下,莫之能御也。
项籍,楚之世将,有重于民,横行天下,然而卒死东城者,何也。
有一范增不能用,意忌多疑,不信大臣故也。
宽则得众,用贤则多功,信则人归之。
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太和五年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六
臣闻古者圣君,与日月齐其明,四时等其信,是以戮凶无重,赏善无轻,怒若惊霆,喜若时雨,恩不中绝,教无二可,以此临朝,则臣下知所死矣。
受任在万里之外,审主之所以授官,必己之所以投命,虽有构会之徒,泊然不以为惧者,盖君臣相信之明效也。
章子为齐将,人有告之反者,威王曰:「不然」。
左右曰:「王何以明之」?
王曰:「闻竟子改葬死母;
彼尚不欺死父,顾当叛生君乎」?
此君之信臣也。
管仲亲射桓公,后幽囚从鲁槛车载,使少年挽而送齐。
管仲桓公之必用己,惧鲁之悔,谓少年曰:「吾为汝唱,汝为和,声和声,宜走」。
于是管仲唱之,少年走而和之,日行数百里,宿昔而至。
至则相齐,此臣之信君也。
臣初受封,策书曰:「植受兹青社,封于东士,以屏翰皇家,为魏藩辅」。
而所得兵百五十人,皆年在耳顺,或不逾矩,虎贲官骑及亲事凡二百余人。
正复不老,皆使年壮,备有不虞,检校乘城,顾不足以自救,况皆复耄耋罢曳乎?
而名为魏东藩,使屏翰王室,臣窃自羞矣。
就之诸国,国有士子,合不过五百人,伏以为三军益损,不复赖此。
方外不定,必当须辨者,臣愿将部曲倍道奔赴,夫妻负襁,子弟怀粮,蹈锋履刃,以徇国难,何但习业小儿哉?
愚诚以挥涕增河,鼷鼠饮海,于朝万无损益,于臣家计。
甚有废损。
又臣士息前后三送,兼人已竭。
惟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七已还,三十馀人。
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
疲瘵风靡,疣盲聋疲者,二十三人。
惟正须此小儿,大者可备宿卫,虽不足以御冠,粗可以警小盗;
小者未堪大使,为可使耘锄秽草,驱护鸟雀。
候人则一事废,一日猎则众业散,不亲自经营则功不摄,常自躬亲,不委下吏而已。
陛下圣仁,恩诏三至,士子给国,长不复发。
明昭之下,有若皦日,保金石之恩,必明神之信,画然自固,如天如地,定习业者并复见送,晻若昼晦,怅然失图。
伏以为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国之任,为置卿士,屋名为宫,冢名为陵,不使其危居独立,无异于凡庶。
若柏成欣于野耕,子仲乐于灌园;
蓬户茅牖,原宪之宅也;
陋巷箪瓢,颜子之居也;
臣才不见效用,常慨然执斯志焉。
若陛下听臣,悉还部曲,罢官属,省监官,使解玺释绂,追柏成、子仲之业,营颜渊、原宪之事,居子臧之庐,宅延陵之室。
如此,虽进无成功,退有可守,身死之日,犹松、乔也。
然伏度国朝终未肯听臣之若是,固当羁绊于世绳,维系于禄位,怀屑屑之小忧,执无已之百念,安得荡然肆志,逍遥于宇宙之外哉?
此愿未从,陛下必欲崇亲亲,笃骨肉,润白骨而荣枯木者,惟遂仁德,以副前恩(《魏志·陈思王植传》注引《魏略》)
三月二十四日面对劄子(二) 宋 · 王蘋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卷二
臣窃观《易》之《否》、《泰》二卦,考其成卦之由,《泰》则内君子而外小人,《否》则内小人而外君子。
以《泰》通之时,于小人非能绝之也,特外之而已。
自古愿治之君,未尝不欲辨君子小人也。
而所进者未必君子,所退者未必小人,其故何哉?
章子通国皆称不孝,而孟子为之礼貌;
仲尼贤于尧舜,而鲁人以为东家丘
夫人之好恶之相去,岂直寻常之间哉?
盖物我异观,是非相埒。
彼君子曰:「吾之所好者君子也,所恶者小人也」。
其小人亦曰:「吾之所好者君子也,所恶者小人也」。
则君子小人,又孰从而辨之?
及考《泰》之初爻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志在外也」。
以此见君子逢时则出,而有为也。
至《否》之初爻称:「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志在君也」。
君子不用,退处草野,而犹曰「志在君」者,以此见君子之心,惓惓不忘于君也。
及观《需》之六四曰:「需于血,出自穴」。
以阴柔而居三阳之上,小人在上之象也。
必至于见伤,然后出于穴焉者,阴之所安也,则小人于进退之际可见矣。
至《否》之六二,曰:「包承,小人吉」。
盖小人之志所包蓄者,在顺承于上,以求济其否,为身之利而已,岂复顾于国家天下哉?
赵充国,汉将之忠于国家者也,尝曰「明主可为忠言」,又曰「是何言之不忠也」,又曰「非公家忠计也」。
则知君子之于国家,未尝不尽其忠也。
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自是谏诤路绝,卒成天宝之祸。
则知小人之于国家,未尝为忠谋也。
由是观之,君子小人之分,在夫忠与不忠之间尔。
陛下任贤使能,以图中兴之治。
而臣区区之心,犹以是言之者,盖以小人难退而易进。
苟可以乘间而入,必用其智巧,愿陛下常加察焉。
取进止。
宰相劄子(一) 宋 · 王蘋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卷三
闻大臣事君以人,则宰相在于知人而善任使耳。
然似是而非者有之,似非而是者有之。
章子通国皆称不孝,而孟子为之礼貌;
仲尼贤于尧舜,而鲁人以为东家丘
其似非而是有如此者。
殷浩隐于山林,谢尚、王濛候其出处以卜兴衰,而庾翼乃谓此曹可束之高阁,其后终不能有功。
其似是而非有如此者。
所以知人为难焉,自非知道者未易究此。
伏惟执事深得此道,发于事业以济中兴之治。
区区犹以是言之者,盖至诚无息。
惟不息,则能合内外之道,内外之道合,则孰能间之哉?
推于知人,宜无难矣。
不识仆射相公然之否也。
善恶鉴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七
众曰善。未必善。
观其善之为也。众曰恶。
未必恶。观其恶之由也。
行诈以自衒。取媚于小人。
其足为善乎。任直以独立。
取恶于非类。其足为恶乎。
故择善采于誉。则多党者进。
去恶信于言。则道直者退。
王莽折已以下士。而诸父失其权。
彼言善者可凭乎。京房守正以极谏。
而嬖倖指为逆。彼愬恶者可听乎。
故能鉴其善者。必观于众之所恶。
能鉴其恶者。必取于众之所善。
所以众谓之悖也。非孟子之贤。
无以旌章子之孝。众谓之智也。
国侨之明。无以诛史何之诈。
呜呼。道之大。
非遇于贤明。何常不汨哉。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其二 1062年10月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
近从章子章子惇也。)闻渠说,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上书求免亦何哉。
赠章默,并叙1085年6月 北宋 · 苏轼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章默居士字志明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
章子亲未葬,馀生抱羸疾。
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
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
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
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
难从王孙裸,未忍夏后堲。
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
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
不辞毛粟施,行自丘山积。
此志苟朝遂,夕死真不戚。
誓求无生理,不践有为迹。
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祝秀才乡试 其二 明 · 陈献章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兰溪章子多诗别,得见平生祝器之。
衰老不知言语费,逢人信口话庖羲。
朱岱林墓志铭 北齐 · 朱敬修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君讳岱林,字君山乐陵湿沃人也。
自辛朝丧历,昌户衔书,亲以建社,贤亦启国,扶封于邾,公加茅土,方曹析壤,媲鲁称雄。
别有由谥立姓,因字为氏,斯即去邑从朱,盖是殊方共致。
卯金则司空佐命,当涂即领军赞业,整在晋嗣美,表于赵垂名。
所为杞梓继生,公侯间起,哲人世挺,衣冠代。
曾祖霸,儒该丘素,术尽从横,魏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安远将军平州刺史
俗邻疆场,布以威恩,酹酒空陈,夜金不受。
于后谤言及乐,谗巧乱邹,倏尔鹰扬,翻然鹊起,拥乡里三千余户,来逝河南
元嘉之末,朝多丧乱,不获其赏,仍居青州乐陵郡
祖法弘,下帷耽艺,闲静自得,举秀才,释褐南平王府,行参军,迁尚书祠部郎中
礼阁有声,含香擅美,后迁司徒咨议参军事,亡赠鸿胪卿
父孝祖,清规胜范,地美才高。
俄而魏高祖孝文皇帝熊罴竟骋,苍兕争先,化洽江湘,令行天下,录奇异于岩薮,访隐逸于闾阎。
起家除槃阳县,转北海太守
流涕孟侯,歌谣稚子,从今𠞱古,并驾分驱。
君膺兹秀气,禀是淳和,三棘六里,方珠比玉,左智右贤,拟龙齐凤,得嗟蔡子,见重侯相。
聿始十余,身离艰苦,晨号夕踊,柴毁骨立。
遂使鸠来栖集,马惙刍草,精通飞走,操贯幽明。
魏广陵王爱善如苍,好书比德,俾侯南服,妙选英佐,托以金兰,征为国常侍
辞不获已,俛僶从职。
侯嬴昐,难交公子;
介推逃赏,终远晋文
未逾十旬,还以病解。
彭城王又以皇枝之贵,作牧东秦,召为主簿,久而从命王藉甚有素,不苦抑遣,终遂干木之心,乃申安道之志。
君雅量之地,无际可寻,元昆季弟,推之京宦同于得丧,等概荣枯,含章韬彩,藏明晦用。
兄元旭,散骑常侍,出除南兖州刺史
叔业通直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高冠映日,长戟陵风,誉满京华,声驰宇县。
赵孝之让礼食,曾何足云;
鲁恭之就否名,讵堪方此。
魏廷尉卿崔光韶侍中贾思伯,并聪敏当世,器局标时,结四子七贤之交,饮醑投水之密,留连宴熹,付写衿期。
黄门郎徐纥,与君意得言忘,处权居要,恒思不次之举,还疑志不可夺,宴言之暇,聊申微旨。
君答云:「昔人有以术忓,或道质□王,譬之鳞羽,本乖飞伏,而平生庸短,未希簪绂,如斯之贶,乞不加己」。
爱人以礼,兼相钦尚,从其所好,不敢絷维。
普泰之季,水德不竞,苍云盖野,紫日生天。
乌合蚁徒,聚三齐之地;
竖牙呜角,凭十二之险。
不异井中,虚言圣出;
何殊辙□,妄号神人
拔本塞源,摧,春秋五十有四,遐迩悲噎,闻见涕零。
惟君大度不群,峻□孤上,托宿假道,唯仁与义,规矩成则,物我兼忘,非夷非惠,不石不玉,恻隐同于子鱼,友悌侔于伯雅。
何忽儋山石折,智士遽倾。
以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二月乙卯朔六日甲申,葬于百尺里东五里。
第四子敬脩,自惟罹此荼毒,眇然咳幼,离奇以,龙钟而立,穷而匡子,温惭闵骞岵山难陟,过庭无训。
携锄而感,言下集冠之禽;
弗昭,宁降成坟之鸟。
空追士季瞻像,载兴伤恸,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磬兹鄙拙,式序徽猷,思与泣俱,文兼溺落,先言多不备述,往行尽是阙如,良由才非作者,情隈次。
从父兄敬范,史君伯第三子,脱略荣华,不应征聘,沈深好古,尤工摛属,勒铭黄壤,以播清风。
辞曰(碑拓本。案:朱敬修撰序,朱敬范撰铭。)
此日不再得拟馆课作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押阳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八十七
此日不再得,反景沦空桑。
扶舆复东驰,渐辨颢与苍。
晨气稍解散,奄忽见末光。
谁谓岁寒子,稽煖非愆阳。
善道固多术,力学亦有方。
当其送元冥,惟恐迎勾芒。
须臾日月逝,进退两不臧。
生苟好自衒,物以材见戕。
况复嗜肤理,覆粒徒舐糖。
所以古贤哲,幽谷能深藏。
疾视涧水下,静听兰草芳。
南金匪为坚,西镠岂云刚。
锐进倘速退,中途反回徨。
明去光必满,源远流自长。
请观大道行,坦坦如康庄
尼父造阙党,孟子匡章
小草能自挺,荑稗总在场。
因之起黾勉,两目如望羊。
譬诸断乳儿,恋恋何能忘。
顽者必以振,懦者亦以强。
任彼江汉流,可以一苇杭
时俗厌菽粟,不复耽寻常。
方寸偶出入,难验得与亡。
先儒赋此诗,恻恻多心伤。
谓此一念间,所辨在圣狂。
正统论三首 其二 辩论二105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学海君道部》卷二三○、《文编》卷二八、《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正统之论,起于欧阳子,而霸统之说,起于章子
二子之论,吾与欧阳子,故不得不与章子辨,以全欧阳子
阳子之说全,而吾之说又因以明。
章子之说曰:「进秦梁,得而未善也。
进魏,非也」。
章子未知夫名实之所在也。
夫所谓正统者,犹曰有天下云尔。
正统者,果名也,又焉实之知!
视天下之所同君而加之,又焉知其他!
章子以为,魏不能一天下,不当与之统。
夫魏虽不能一天下,而天下亦无有如魏之强者,吴虽存,非两立之势,何不与之统。
章子之不绝五代也,亦徒以为天下无有与之敌者而已。
今也绝魏,魏安得无辞哉!
正统者,恶夫天下之无君而作也。
故天下虽不合于一,而未至乎两立者,则君子不忍绝之于无君。
且夫德同而力均,不臣焉可也。
今以天下不幸而不合于一,德既无以相过,而弱者又不肯臣乎强,于是焉而不与之统,亦见其重天下之不幸,而助夫不臣者也。
章子曰:「乡人且耻与盗者偶,圣人岂得与篡君同名哉」?
吾将曰:是乡人与是为盗者,民则皆民也,士则皆士也,大夫则皆大夫也,则亦与之皆坐乎?
苟其势不得不与之皆坐,则乡人何耻耶。
圣人得天下,篡君亦得天下,顾其势不得不与之皆坐,圣人何耻耶?
吾将以圣人耻夫篡君,而篡君又焉能耻圣人哉!
章子曰:「君子大居正,而以不正人居之,是正不正之相去未能相远也」。
章子之所谓正者,何也?
以一身之正为正耶,以天下有君为正耶?
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
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
吾无取乎私正也。
天下无君,篡君出而制天下。
汤武既没,吾安所取正哉。
故篡君者,亦当时之正而已。
章子曰:「祖与孙虽百岁,而子五十,则子不得为寿。
汉与晋虽得天下,而魏不能一,则魏不得为有统」。
吾将曰:其兄四十而死,则其弟五十为寿。
弟为寿乎其兄,魏为有统乎当时而已。
章子比之妇谓舅嬖妾为姑。
吾将曰舅则以为妻,而妇独柰何不以为姑乎。
以妾为妻者,舅之过也。
妇谓之姑,盖非妇罪也。
举天下而授之魏、晋,是亦汉、魏之过而已矣。
与之统者,独何罪乎。
虽然,欧阳子之论,犹有异乎吾说者。
阳子之所与者,吾之所与也。
阳子之所以与之者非吾之所以与之也。
阳子重与之,而吾轻与之。
且其言曰:「秦、汉而下,正统屡绝,而得之者少。
以其得之者少,故其为名甚尊而重也」。
呜呼,吾不善夫少也。
幸而得之者少,故有以尊重其名。
不幸而皆得,欧阳子其敢有所不与耶?
且其重之,则其施于篡君也,诚若过然,故章子有以启其说。
夫以文王而终身不得,以魏、晋、梁而得之,果其为重也,则文王将有愧于魏、晋、梁焉。
必也使夫正统者,不得为圣人之盛节,则得之为无益。
得之为无益,故虽举而加之篡君,而不为过。
使夫文王之所不得,而魏、晋、梁之所得者,皆吾之所轻者也,然后魏、晋、梁无以愧文王,而文王亦无所愧于魏、晋、梁焉。
正统论三首 其三 辩论三105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学海君道部》卷二三○、《文编》卷二八、《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一六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始终得其正,天下合于一,是二者,必以其道得之耶,亦或不以其道得之耶?
病乎或者之不以其道得之也,于是乎举而归之名。
阳子曰皆正统,是以名言者也。
章子曰正统,又曰霸统,是以实言者也。
阳子以名言而纯乎名。
章子以实言而不尽乎实。
章子之意,以霸统重其实,而不知实之轻自霸统始。
使天下之名皆不得过乎实者,固章子意也。
天下之名果不过乎实也。
则吾以章子为过乎圣人。
圣人不得已则不能以实伤名,而章子则能之。
且吾岂不知居得其正之为正,如魏受之于汉,晋受之于魏。
不如至公大义之为正也哉,盖亦有不得已焉耳。
章子之说,吾将求其备。
尧、舜以德,三代以德与功,汉、唐以功,秦、隋、后唐、晋、汉、周以力,晋、梁以弑。
不言魏者,因章子之说而与之辨。
以实言之,则德与功不如德,功不如德与功,力不如功,弑不如力,是尧、舜而下得统者,凡更四不如,而后至于晋、梁焉。
章子以为天下之实,尽于其正统霸统之间矣。
欧阳子纯乎名,故不知实之所止。
章子杂乎实,故虽晋、梁弑君之罪,天下所不容之恶,而其实反不过乎霸。
彼其初得正统之虚名,而不测其实罪之所至也。
章子则告之曰:「尔,霸者也」。
夫以弑君得天下而不失为霸,则章子之说,固便乎篡者也。
章子岂曰弑君者其实止乎霸也哉,盖已举其实而著之名,虽欲复加之罪,而不可得也。
夫王者没而霸者有功于天下,吾以为在汉、唐为宜。
必不得已而秦、隋、后唐、晋、汉、周得之,吾犹有憾焉,何其举而加之弑君之人乎。
呜呼,吾不惜乎名而惜乎实也。
霸之于王也,犹兄之于父也。
闻天下之父尝有曰尧者,而曰必尧而后父,少不若尧而降为兄,则瞽、鲧惧至仆妾焉。
天下将有降父而至于仆妾者,无怪也。
章子之说者,其弊固至乎此也。
故曰:莫若纯乎名。
纯乎名,故晋、梁之得天下,其名曰正统,而其弑君之实,惟天下后世之所加,而吾不为之齐量焉,于是乎晋、梁之恶不胜诛于天下,实于此反不重乎。
章子曰:「尧、舜曰帝,三代曰王,曰氏,商、周曰人,古之人轻重其君有是也。
以为其霸统之说」。
夫执圣人之一端以藉其口,夫何说而不可。
吾亦将曰:孔子删书,而虞、夏、商、周皆曰书,汤武王、伯禽、秦穆公皆曰誓,以为吾皆曰正统之说,其谁曰不可。
圣人之于实也,不伤其名而后从之,帝亦天子也,王亦天子也,氏亦人也,人亦氏也,夫何名之伤。
章子之所谓霸统者,伤乎名而丧乎实者也。
武冈通判葛佥书洪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二、《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八
奉祠秩满,学干禄于天朝;
起废恩深,转为丞于斗垒。
自匪推当时之毂,何由题仲举之舆。
拜渥自天,归恩有地。
伏念某材真无似,命亦不犹。
粪壤孤豚,初岂愿牺于太庙;
榆枋斥鴳,抑难附凤于高冈。
弗能藏畔以自埋,猥取入朝之见嫉。
馆下之诲言未既,粗免嘲师;
台中之评品为倾,渠能原毁。
两年云卧,百念冰消。
负米为身饱,只增于多感;
析薪无子贱,亦觉其有涯。
任诸公台省之登,甘此士江湖之落。
独尝侍夫子之履舄,颇辱知小人之肺肝。
通国匡章之非,乃逢人说项斯之善。
伸于知己,况受殊知;
身未可以许人,讵容弗许。
伏遇某官四朝元老,一代真儒。
自治治人,所学皆周孔之学;
先觉觉后,斯民即尧舜之民。
从容取日于虞渊,谈笑作霖于商野。
耆寿俊在服,精神真足以折冲;
敉宁武图功,夙夜密陪于基命。
独念江涛之如此,深思人物之眇然。
与其倚信于诈忠,不若收罗于戆直。
何蕃太学,昔谁从祭酒之言;
处士元以治中,今端出将军之力。
有感在此,无谢得乎?
某敢不铭镂殊私,激昂晚节?
且忍饥而待麨,无乞酒以厌浆。
不利走趋,梅福难班于文石;
尚能拜起,李皋愿踔于武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