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上亭驿 南宋 · 杨子方
七言绝句 押麌韵
时平总忽忠臣语,世乱仍遭弄臣侮。
至今说到忒郎当,行路犹能痛千古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六《利州路·隆庆府》)
致爽轩 宋 · 杜子更
七言绝句 押鱼韵
西邻东老总为虚,料想君家乐有馀。
白酒黄金都是幻,争如好客与收书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一《成都府路·永康军》)
北宋 · 章楶
 押删韵
湖当荆楚百川会,江自岷峨万里山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九《荆湖北路·岳州》)
其二 宋 · 杨备
 押真韵
生来葬鱼腹,死后触龙鳞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四《荆湖北路·归州》)
宋 · 燕度
 押先韵
三山排鼎足,七塔布琴弦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八《福州路·福州》)
锦屏山 北宋 · 蒲宗孟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碧江寒浸锦屏山,寺古山灵树石閒。
水色照人清见胆,岚光著雾翠成斑。
自从旧句曾关念,纵有新诗总厚颜。
今日断弦应再续,一时传诵在人间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八五《利东路·阆州》)
宋 · 李孚
 押盐韵
宫柳不知兴废事,春来还是绿纤纤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一《荆湖北路·寿昌军》)
菖蒲寺 宋 · 季陵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飞泉一派木千章,九节蒲根涧里香。
拔宅不留鸡与犬,至今无处问仙方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九《广南东路·广州》)
寇莱公 其二 南宋 · 折彦质
五言绝句 押尤韵
死谪怜忠悯,生还喜子由
荒祠连旧宅,几见海云秋(以上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一八《广南西路·雷州》)
送客至西陵(按:此诗又见吴处厚诗,题作送客西陵,又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引《青箱杂记》作宋敏求诗,姑录以待考。) 北宋 · 王安国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若耶溪畔醉秋风,猎猎船旗照水红。
后夜钱塘酒楼上,梦魂应绕浙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两浙东路·绍兴府》)
南宋 · 赵不息
 押尤韵
鲁国笔端昭日月,次山书法得春秋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六《荆湖南路·永州》)
南宋 · 聂有
 押职韵
莫愁千古难再得,只有画图传楚国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四《京西南路·郢州》)
金尺石 宋 · 杨杰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七部
丹砂画顽石,黄金横一尺。
人世较短长,仙家爱平直(以上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六《江南西路·隆兴府》)
排衙石 北宋 · 蒋之奇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七部
怪石如排衙,罗列亭两畔。
森森整旌纛,岌岌峨冠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两浙西路·临安府》)
汤泉 南宋 · 吕愿中
五言绝句 押阳韵
郡境水多沸,陈村泉类汤。
人情尚冰炭,地脉亦炎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八《淮南西路·和州》)
其八 北宋末 · 陈克
北固天下奇,凭虚倚楼堞。
大江走天去,控以高崨嶪(以上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两浙西路·镇江府》)
张相公 宋 · 吕夏卿
 押元韵
天以伊皋生百越,力回尧舜作开元。
波涛漏网鱼龙活,日月无光螮蝀昏。
一自渔阳鼙鼓起,九重方忆老臣存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广南东路·韶州》)
峡州 南宋 · 洪迈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自昔夷陵争战地,时平不复问干戈。
三游洞里寻遗迹,至喜亭前足雅歌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三《荆湖北路·峡州》)
汀州 南宋 · 陈晔
 押麌韵
尝闻元丰间元舆守兹土。
别乘果为谁,青山郭功甫
二公德望尊,声名播今古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三二《福建路·汀州》)
舆地纪胜序宝庆三年九月1227年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舆地纪胜》卷首、《全蜀艺文志》卷三一、《蜀藻幽胜录》卷二、《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九、《南宋文录录》卷一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
东阳王象之仪父著《舆地纪胜》一书甚钜,书成,丐余为序,且曰:「吾书收拾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使人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以助其笔端,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余告之曰:昔昌黎韩公南迁过韶州,先从张使君借图经,其诗曰:「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一逢佳处便开看」。
然则,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是真名人志士汲汲所欲知也。
然所在图经类多疏略舛讹,失之鄙野多矣,必得学者参伍考正而勒为成书,然后可据也。
本朝真宗时翰林学士李宗谔等承诏撰诸道图经,凡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今其书存者止十之三四,甚可惜也。
然四方一郡一邑,随所至亦各有好学之士收捃,记识甚备,其目一一见于册府纂录。
最可称者,如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东西两京新记》,及本朝龙图阁直学士宋公敏求长安》、《河南》二志,尤为该赡精密。
仪父所著,余虽未睹其全,第得首卷所纪行在所以下观之,则知其论次积日而成,致力非浅浅者,盖其书比李氏图经则加详,比韦宋所著记志庶几班焉。
使人一读,便如身到其地,其土俗、人才、城郭、民人与夫风景之美丽、名物之繁缛、历代方言之诡异、故老传记之放纷,不出户庭,皆坐而得之。
呜呼!
仪父之用心,可谓廑矣。
然余又尝语仪父曰:古人读书,往往止用资以为诗。
仪父著书,又秖资他人为诗,不亦如罗隐所谓「徒自苦而为他人作甘」乎?
仪父笑而不答。
余以是知仪父前所与余言者,特寓言耳,其意岂止此哉!
昌黎大儒也,固尝云土地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且谓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子,方欲退而往学焉。
意其学也,必也穷探力究,洞贯本源,非若近世肤末昧陋为口耳之习,姑以眩人夸俗而已。
是则昌黎道术文章之盛,所以名当代而传后世者,非以此乎?
盖闻之,凡为士者学必贵于博,非博则无以至于约,然其大归必贵于有用,则始为不徒学也。
萧何沛公入关,先收秦府图书,故因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之处,汉之得天下,此亦其大助。
东方朔、刘向皆以多识博极,获备天子访问,为国家辩疑祛惑,岂曰小补,其事今见《山海经》首。
本朝刘侍读原父奉使契丹,能知古北口、松亭、柳河道里之迂直,以诘虏人,虏相与惊顾羞恧,卒吐实以告,士君子多识博极至此,岂不足以外折四夷之奸心,表中国之有人哉!
是则地理之书,至此始为有用之学。
至若许敬宗之对唐高宗,第能明帝邱得名所自,遂过眩其长以矜忲于人,此则为士者之所笑而不道者也。
然则,余之所望于仪父者,固以、向及刘侍读之事,岂但以资他人为诗而已乎,前言姑戏耳。
宝庆丁亥季秋三日眉山李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