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皇子元狩六年三月丙子 其二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史记·三王世家》)
策封广陵王胥元狩六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人汤庙立子广陵王,曰:「于戏,小子,受兹赤社!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藩辅。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扬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汉书》作正)」。
于戏!
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汉书》作桐)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
书》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
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王其戒之(同上,《汉书·武五子传》有删节)
条灾异封事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
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
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谆谆之义也。
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
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宁
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
釐麰,也,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月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
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
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
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
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陀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
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鸟儿》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
昼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实。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
八月杀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
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
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
伐其郊;
郑伤桓王
戎执其使;
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
五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
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章交公车,人满北军。
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诉,转相是非。
传授增加,文书纷纠,前后错缪,毁誉浑乱。
所以营或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
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
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
是以日月无光,雪霜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
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
否者,闭而乱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
昔者鲧、共工、公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并居周位,当是时,叠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
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故以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孟皆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
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守善笃也。
《易》曰:「涣汗其大号」。
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
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
《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
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
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
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孔子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
忠于为国,无邪心也。
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訾訾,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
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效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
臣谨重封昧死上(《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更生周堪张猛在位,几己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
上书言宜立昌邑王 汉 · 阙名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七
周太王太伯王季文王伯邑考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
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汉书·霍光传》: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郎有上书言云云,擢郎为九江太守。)
晋武帝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文编》卷二九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古今之正义也。
然尧废丹朱用舜而天下安,帝乙废微子立而商以亡。
古之人盖有不得已而行之者矣。
得已而不已,不得已而已之,二者皆乱也。
子非,而废天下之正义,君子不忍也。
子如,而守天下之正义,君子不为也。
汉高帝始谓惠帝仁弱,欲废之而立如意,既而知人心之在太子也,则寝废立之议,而用
皆贤而权任均,故惠帝虽没,产、禄虽横,而援立文帝,汉室不病也。
武帝既老,知燕王旦广陵王胥之不可用也,废之而立少子,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以后事。
当是时,昭帝之贤否未可知,而四人枉直相半也。
幸而昭帝明哲,霍光忠良,、羊虽欲为乱而不遂。
其后复废昌邑,立宣帝,而朝廷晏然无事。
盖人君不幸而立幼主,当如二帝属任贤臣,乃免于乱。
此必然之势也。
魏明帝疾笃而无子,弃远宗子而立齐王,始欲辅以曹宇曹肇,而倖臣刘放孙资不便之正,劝帝易以司马仲达曹爽
齐王既非天下之望,而又以庸才与仲达奸雄为对,数年之间,遂成篡弑之祸。
晋武帝亲见此败矣,惠帝之不肖,群臣举知之,而牵制不忍,忌齐王攸之贤,而恃悯怀之小慧,以为可以消未然之忧。
独有一汝南王亮而不早用,举社稷之重而付之杨骏,至于一败涂地,无足怪也。
帝之出齐王也,王浑言于曰:「之于晋,有姬旦之亲,若预闻朝政,则腹心不贰之臣也。
国家之事,若用后妃外亲,则有吕氏、王氏之虞;
付之同姓至亲,又有吴楚七国之虑。
事任轻重所在,未有不为害者也。
惟当任正道,求忠良,不可事事曲设疑防、虑方来之患也。
若以智猜物,虽亲见疑,至于疏远,亦安能自保乎?
人怀危惧,非为安之理,此最国家之深患也」。
之言,天下之至言也。
帝不能用,而用王佑之计,使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
然晋室之乱,实成于八王。
吾尝筹之:如攸之亲贤,夺嫡之祸非其志也。
不幸至此,天下所宗,宗社之计犹有赖也。
佑之计,使子弟据兵以捍外患,如梁孝王之禦吴楚尚可。
若变从中起,而使人人握兵以救内难,此与何进袁绍丁原董卓以除宦官何异?
古人有言:「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
武帝之择祸福,可谓不审矣!
湖州武康县渊应庙记 北宋 · 毛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五九、《东堂集》卷九
雷君不出装,不复渡扬子而西者,五年于兹。
惟郁华君驾六螭,衔火自烛,馀烈烜然,下曝斗分,吴人不几腊其胔,藁其骼,云不盖山,泉不濡井,东阡西陌,尘翩翩也。
嘉禾郡最剧,如著炉炭上。
武康东出不百里,距嘉禾近,闻其田里萧条,屋散雀鼠而鱼游锜釜。
武康四达比邻,远辄不过三四十里。
比岁闻东西南北境往往轻其赋,独武康县官如平时。
虽然,岁未尝不闵雨,一无雨辄走群望,又为西竺乾法以请,卒无雨。
长老云,直县西八里有响应山,而龙居其山之下,潭水之中,盍往请焉?
余披图牒又得之云,唐县刘汭尝请雨如愿,欲即驰诣请之,未出山而雨。
他日又请,或行半途雨,或返舍未越门限雨。
以故苗垂死辄活,且遂秀以实也。
他日无雪,又往请焉,如雨之信。
因上其状于州,又上郡刺史,且致书诸公间,曰:「龙栖吾邑甚惠,东南无黔突,维疲骸厉首纷相枕籍,而我邑有遗啄以分鸡鹜。
县官赋且办,医师括药囊,无以呻吟叩门者。
朝廷当何以报之?
愿亟以上闻」。
州伯遣主簿送中牢醴酒来,曰:「吾城无雪,县令致吾意于龙,幸分我一尺雪」。
即日往告如伯言,彻牲,云物见雪意,逡巡霰集瓦沟,下如跳珠。
其夕大风飘忽,蓬勃号且东南去,如奔万马,驰千乘车,如铠而戈者相前后,铮铮也。
明日,闻吴兴城濛𩆓雪中矣。
元符二年十二月部刺史上闻,书下春官,有司请曰:「祠庙当旌封者,先赐庙额」。
五月敕书下,赐庙额曰渊应。
然初无有庙也,邑人虔上恩,即共出钱财作屋二十许间,堂潭潭也,庑翼翼也,墙屹然,门焕然,壮哉,侯伯之居乎!
雨旸之变,天耶,人耶?
有数乎,适然乎,抑有召致者乎?
浩浩苍苍,上果有帝居,龙果役于帝者乎?
将帝尸雨旸,或者龙得专之。
班固书曰:「政失于此,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雨旸之变,或见于治世,言岂皆然耶?
然岂独云尔,先儒之言皆尔也。
一人吁嗟,王政为亏。
所谓政者,州邑皆有政,朝廷虽治而州邑不治,其变将自及所不治者,于以累其民乎?
《易》曰:「天地以顺动,则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审如是,则风雨温寒傥有小异,亦天自不顺,何预人事?
而所谓常雨常旸,又何自而致之?
意人事盖天事尔,天虽不可以晤语,然帝不言而居其中,视焉惟人,听焉惟人,则人与天果相因矣。
岂自天作者皆人,自人作者皆天,天与人若是者,亦莫知其然耶?
虽然,王天下者不罪岁,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呜呼,跃马肉食者纷如也,皆王者所以殷勤属一夫者矣。
雨旸苟不谐于时,凝旒一堂之上,四顾万里,所与弥纶而辅相者,诚当念此。
丞相丙吉道逢牛喘,问之,此果能任其职,而知所以当忧欤?
孝妇死,东海旱,其罪有在矣。
或曰:「若是,子缪将有此雨乎」?
嗟乎,余非敢有也。
苇洲竹屿之间,牧儿钓父与令相依者,少于凫鹄。
上之泽汪濊易满,予不敢使之壅而不流,庶几穰穰满家者在此。
或曰:「浩浩苍苍,上果有帝,雨旸当自帝出,于龙何有?
而子之言夸若是哉」?
余闻云从龙,且曰龙,雨师也,是帝欲其云行雨施而下泽焉,则龙当任其职,龙不任则帝不泽矣。
嘻,岂特龙哉?
乘朝车食太仓者皆龙若也,彼有龙名而职不任者,其出不为人祸,则反为身殃。
身在孔甲之世而夏德衰,漦流厉王之庭而周祚去,喜睡则珠亡于颔,薄游则射中其目。
有龙油然流帝之泽,如渊应者乎?
然闻龙居钧天帝居,上下星辰,呼嘘阴阳,薄蓬莱,羞昆崙,而不即其茫洋,穷乎玄间,奴驱列缺而隶走箕伯,宜其一嘘而宇内湿。
乃悒悒于漻澥间,菜畦麦陇之下,朝嘘暮呵,仅足相濡者,其稼曾不满眦,岂龙之类至多,帝畀其地或褊小,辄不能究其用欤?
彼眄睐层霄,涵泳朝夕之池者,或反与旱魃接殷勤之驩欤?
余尝至淮海上,四望渺然,但见䲡鳝出没,闻有龙而不果见,时见篙师贾客过,辄祝而祀之曰:「豆肥酒香,钱财多有,龙其福我」。
竟去千里,余问其所当祝,云:「有龙恃其居,每辄出狡狯,见怪神,则狼狈波澜,颠倒日月,裂帆摺柂,覆舟如叶,垂涎闪舌,牵其人,尝其血,以自肥腯,故不可不祝。
然不闻有能出膏泽者」。
余亦颇怪世所传岁大旱祀龙而雨者,多在湫潭间,未有闻祷于淮海之上。
岂篙师贾客所云者,特鳅鳝之雄,彼其曝陆梁而含脂韦,能媚于帝以取容,退而挟其宠以夸鱼虫,虽龙亦为之逡巡引却如此耶?
渊应虽载图牒,其初庙貌无有,血食鲜至,箫鼓不作,独饮玉浸之绀寒,庇云璧之苍秀,负之偃蹇,友烟霞之容与而已。
其所自养者约,而施人者常倍蓰。
余每至潭上,徒想见其萧飒疏瘦,寂寞无营以老也。
庙成,父老请记岁月。
余糊口父老上,无所润泽其子弟,而惭惶于龙者,涉笔慨然,又系以诗。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五日
紫微郁纷,阊阖九门
孰司帝泽,有臣蜿蜿。
曝鬐扶桑,砺角昆崙。
鳞翼一奋,溟海倾盆。
孰为其家,珠宫贝阙
汹涌万里,荡云沃日。
孰尸其间,䲡鳝出没。
胡不归,淹泊咫尺。
其归非艰,朝发夕至。
伏类蚕蠋,起涵天地。
天飞渊潜,浮沉皆戏。
于穆渊应,光发久翳。
潭山得色,群望抱愧。
突兀新宫,荐椒奠
聊穰尔家,豚蹄非计。
十雨五风,永相岂弟。
汉论五 其二 宣帝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四二
本始元年五月凤凰集胶东千乘。
人主之所好,不可有所嗜也。
光武嗜于谶,启天下方士诬罔之语,元谭谏其非经,卒以此贬。
炀帝嗜于侈,兴长城靡丽之役,贺若弼谏其非急务,竟以此诛。
夫嗜好之偏一发于心术,而趍和意旨、相弥缝以求幸者有之,至于忠谏正言、不畏罪责者,宁有几人哉!
宣帝酷好祥瑞日,少府宋畴坐议凤凰不下京师而左迁,它日凤凰岁岁下矣。
是以宣帝之世,凤凰五下,改年曰五凤;
神雀数集,改年曰神爵;
甘露频降,改年曰甘露;
黄龙登兴,改年曰黄龙;
醴泉滂流,枯槁荣茂,何其祥瑞之多也。
考之宣帝之时,郡国地震、山崩、水出、星孛、日蚀、宫阙火灾,风雨灾变不一,岂乖和之气迭为消长邪?
及观京兆尹张敞舍鹖雀飞集丞相府黄霸以为神雀,议欲以闻,后知从舍来,乃止。
以鹖雀事观之,则宣帝凤凰神爵黄龙甘露之瑞,可以推矣。
本始二年大司农阳城侯田延年有罪自杀。
先王知朝廷之尊严在乎体貌大臣而厉其节,故其用之也加之以审,而其待之也加之以礼。
是以一代之臣必立一代之勋,由夫上之人以礼维其心,而不以法约其外,用礼愈严而人臣畏法益谨。
传曰「刑不上大夫」,乃先王尊严朝廷之意也。
汉自高祖萧相国廷尉,而大臣与士庶均于讯鞫论报,终汉之君,轻于杀戮大臣,丞相公孙弘后,比坐事死,公孙贺涕泣不受相印,大臣之礼可见矣。
宣帝自诛灭霍光之后,忠臣烈士,至此侧足。
大司农田延年坐增僦直,微事也,而杀之,自是杀京兆尹,杀平通侯,杀平丘侯,杀司隶,杀左冯翊,杀广陵王
宣帝待人臣之术,法胜而礼衰,故上之势孤而下之情隔。
上之势孤,至于久则不尊;
下之情隔,至于久则不通。
势不尊而情不通,遂积为相臣擅命之祸。
为人君者不可不思其终也。
霍光薨,上思报其功德,复使乐平侯山尚书事。
武帝周公之事委之霍光之负荷重责亦无愧矣。
惟其身为大将军,女为皇后子羽、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亲党布列朝廷,盛满已极,不知引避。
为汉社稷计则善,为霍宗属计则疏矣。
宣帝即位之始,当霍光之尚存,加以裁损,则光之后可全;
于斯时也,傥有怨望,诛而族之,后世无可议者。
孝宣既知光之辅昭、废贺、立帝之功为不浅矣,且思欲报其功德,奚为乃复封乐平侯山尚书事?
死,子复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极其爵位,启其骄侈,一旦摧抑之以发其邪谋,竟阖族而受戮,俾忠勋之后血祀以绝,宣帝虽能快一时之忿怒,而后之为忠者亦少惧矣。
大抵人君之报功,不特为已立功者之宠荣,盖将以为未立功者之励劝。
是以先王之报功也,其有大勋劳于天下也,则封之,而世世为之祀;
其有忠正也,则纪其绩于太常,以示不敢忘之意;
盖所以为其子孙计也。
汉世功臣多为子孙患,其亦何利也哉!
汉光武、我宋艺祖,最得保全功臣之术,专以禄秩赏赐,使之食大邑奉朝请,以厚富其子孙,故其子孙皆克守前烈,而无后患。
后之中兴之君,其可不为功臣善后计哉。
三年诏曰:「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胶东相成(云云。),赐爵关内侯」。
综核之名虽不见于唐、虞、成周,而实本于唐、虞、成周。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又有明试之法,此唐虞综核之意也;
月有要,岁有会,又有三岁大计之法,此周综核之意也。
唐虞归之司空周总之太宰,非人主自为也。
宣帝恐臣下欺己,亲综核名实之权,卒不免为臣下所欺,何也?
一己之聪明有限,有限则易以昏;
众人之聪明无穷,无穷则难以蔽。
胶东相成伪增户口,在朝之人岂无一人言之邪?
秩以二千石,爵以关内侯,赏赉已及矣,后诏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
丞相御史不言于未赏之前,而因言于郡国上计之后,宣帝最轻于责大臣者,至是无一语诘之,岂非前日核实之赏,其帝之自为乎!
宣帝亲核名实,而臣下有名无实尤甚,则知综实之政不当人主自私之。
神爵元年秋,赐故大司农朱邑子黄金百斤,以奉祭祀。
朱邑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宣帝以其有功也,以黄金百斤赐其子,以奉祭祀。
又令有司求高祖功臣子孙失侯者,得槐里公乘广汉等百三十六人,皆赐黄金二十斤,复其家,令世世奉祀
霍光安刘氏之业,其功为至大,宣帝忍于残灭其宗,亦酷甚矣。
今乃能思前世功臣之后,与一司农朱邑之子,则知霍光之事,帝之□□亦于斯悔过矣。
昌国君 明 · 李东阳
 出处:怀麓堂集卷一
齐城下,即墨守。
燕将代,昌国走。
卑辞累使招不归,臣心上有先王知(潘云只一句道尽)
先王知,心独苦。
义君臣,邦父母。
当时誓死却齐封,更忍还兵向燕土。
终不似信要刘胥报楚(谢云说得乐毅心出)
仿铸汉建初铜尺歌和翁覃溪先生壬申 清 · 阮元
 押先韵 出处:研经室四集诗卷九
苏斋寄我汉尺篇,三尺分弆诗应联叶东卿志诜仿铸汉建初铜尺三枚以二尺分赠苏斋暨予而自留其一)
摩挲蠖屈屡叹息,此尺与我尤多缘。
江都闵氏旧宝此,鉴藏尚在吾生前(此尺本在江都为吾卿之物此一缘也)
家乡汉石竟手获,吉金岂不增惜怜(予手获西汉厉王胥冢石字于甘泉山)
一从法物归阙里,较量礼器相后先。
忆昔再试四氏学,量才借尺曾两年(予两至曲阜试士皆借此尺于衍圣公府彻棘后还之此二缘也)
自兹一别十七载,壬申复由鲁至燕壬申年予从阙里借汉尺至京师铸毕还之阙里此三缘也)
苏斋重见喜作考,叶氏仿古铸且镌。
翁叶阮各得其一,日本铜质镕精坚(叶氏用日本铜仿铸三尺予得其一此四缘也)
我曾获燬越南印,模铸汉尺分豪悬。
叶氏铸用原尺较,一丝不爽符货泉(予于庚申年剿获安南总兵铜印于台州销为一剑一尺其尺仅以汉尺拓本仿铸今以原尺较之弱一分有奇不及叶氏此铸分豪不爽)
世间尚有晋前尺,周汉尺赖拓本传。
晋尺亦为我所得,复斋宋册相骈连(世间除此汉尺外惟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册内有晋前尺拓本其尺铭载与周尺刘歆尺相同即沈冠云据以著周官禄田考者此册今藏予斋中此五缘也)
积古斋中列观八,商角周罍及汉砖(予以商铜角周齐侯罍汉晋八砖唐贞观涂金铜碑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宋尤延之板文选旧拓未剪本华山庙汉碑及仿铸汉鼎尺铜贮积古斋中列为八观)
末列一观汉鼎尺,定陶仿铸量与权。
惟度量衡共二器,周汉制度今兼全(予得汉定陶恭王铜鼎置之焦山仿铸一鼎存之斋中汉人凿所重斤两所容升斗于鼎盖器上再合此尺可得古度量衡之全此六缘也)
古今度数无二理,适于世用斯为便。
测量粟米刱捷法,一尺算遍船五千漕运总督盘粮之法旧用尺量船三乘四因始得米数予以今米一石积为六面立方形即命此一面为一尺创为新尺秪用再乘即得米数)
寒冬垆火小阁暖,淮阴官舍如琅嬛。
诗成握尺天欲雪,茶瓯香杂沈坛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