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灵棋经序 唐 · 李远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夫灵棋经者。不知其所起。
或云汉武帝东方朔使之占兆。无不中者。
之术用此书也。或云黄石公以此书授张子房
又有客述淮南王神秘之书。亦此书也。
盖好事者倚声借价以重其术。岂尽数公为之乎。
虽然。余闻之久矣。
以其非经史之书。不以留意。
开成末。予将适闽中
闻其有建溪者。石斗而湍激。
舟子猱立嵲屼。虽有贲育。
皆汗而慄。况予之懦者乎。
以其懦不自解。及至泗上。
遇宗兄。遂以懦状告。
曰。予闻建溪不应至此。
盖谈者之过也。安有卜书。
能决其惑。遂请而卜之。
其词云。上下俱
心不生奸。挺然无忧。
勿信流言。乃笑曰。
果流言不足信也。即授予。
遂携之闽。怡然无事。
固信其书。又取决他疑。
无不若目见。嗟乎。
世所特轻者。未必不为至宝也。
世之所重者。未足为美。
一编之书。后显前疑。
而况他乎。以是知士之显达穷饿。
各有命数。不可以一途辩也。
予观其书。似若有道者之为。
以十二棋子三分之。上中下各四。
一掷而成卦。即考书批词。
尽得其理。意者上为天。
中为人。下为地。
三才之象也。十二棋子皆有文。
其辞犹周易之辞也。棋布而成卦。
遂目之曰灵棋。后予福州从事
居多暇日。凡集数十本。
参而校之。去谬存真。
备集于此。后贤观之。
可以无疑。予在闽时。
以其遐邈。乡国万里。
水陆绵远。心常不安。
一日卜之。得坦坦天衢之卦。
其言甚美。意中以为信然。
离闽数日。忽宸书降召为御史
则卦之前定。不其神乎。
时唐会昌九年秋九月尚书司门员外郎李远序。
答有司请建太嘴动文帝元年正月 其二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楚王,季父,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
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
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
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
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
朕甚不取(《史记·文纪》。《汉书》无「惠仁」句,「秉」上有「皆」字。)
益封高帝从臣诏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户各三百户
二千石已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淮阳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史记》作「定」)等十人四百户。
淮南王赵兼周阳侯齐王驷钧为靖郭侯(《汉书·文纪》)
发使遗诸侯王书 西汉 · 吴王濞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甾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错,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
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馀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共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馀万。
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
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
齐诸王赵王河间河内
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雒阳
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
燕王北定代、云中,搏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子,以高庙,愿王勉之。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馀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
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
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馀年矣。
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
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
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
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
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
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佗封赐皆倍常法。
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
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
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
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
有当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史记·吴王濞传》、《汉书·吴王濞传》)
劝进代王议 西汉 · 宋昌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判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
淮南王大王
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史记·文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使人迎代王,等议,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云云。又见《汉书·文纪》,稍有删节。)
上疏谏王淮南诸子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窃恐陛下接王淮南诸子,曾不与如臣者孰计之也。
淮南王之悖逆亡道,天下孰不知其罪?
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
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
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
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大父与伯父、叔父也。
白公为乱,非欲取国代主也,发愤快志,剡手以冲仇人之胸,固为俱靡而已。
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
虽割而为四,四子一心也。
予之众,积之财,此非有子胥白公报于广都之中,即疑有专诸、荆轲起于两柱之间,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
愿陛下少留计(《汉书·贾谊传》:文帝淮南厉王四子皆为列侯,知上必将复王之也,上疏谏。)
谕意淮南王 西汉 · 严助
 出处:全汉文 卷十九
今者大王以发屯临越事上书,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
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
朝有阙政,遗王之忧,陛下甚恨之。
夫兵固凶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乱,非兵,未之闻也。
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乱者仰治。
闽越王狼戾不仁,杀其骨肉,离其亲戚,所为甚多不义。
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
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
今者,边又言闽王率两国击南越,陛下为万民安危久远之计,使人谕告之曰:「天下安宁,各继世抚民,禁毋敢相并」。
有司疑其以虎狼之心,贪据百越之利,或于逆顺,不奉明诏,则会稽豫章必有长患。
且天子诛而不伐,焉有劳百姓苦士卒乎
故遣两将屯于境上,震威武,扬声乡
屯曾未会,天诱其衷,闽王陨命,辄遣使者罢屯,毋后农时。
南越王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
有狗马之病,不能胜服,故遣太子婴齐入侍;
病有瘳,愿伏北阙,望大廷,以报盛德。
闽王以八月举兵于冶南,士卒罢倦,三王之众,相与攻之,因其弱弟馀善,以成其谋。
至今国空虚,遣使者符节,请所立,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
此一举,不挫一兵之锋,不用一卒之死,而闽王伏辜,南越被泽,威震暴王,义存危国,此则陛下深计远虑之所出也。
事效见前,故使臣助来谕王意(《汉书·严助传》)
淮南王安谏伐越诏建元三年。案《文馆词林》题如此,《汉书》不云诏。)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皇帝问淮南王,使中大夫玉上书言事,闻之。
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是以比年凶灾害众。
夫以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内有饥寒之民,南夷相攘,使边骚然不安,朕甚惧焉。
今王深惟重虑,明太平以弼朕失,称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藐然甚惭。
嘉王之意,靡有所终,使中大夫助谕朕意,告王越事(《汉书·严助传》,又见《文馆词林》六百六十二)
淮南王安罪议 西汉 · 胶西王端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淮南王安,废法行邪,怀诈伪心,以乱天下,荧惑百姓,倍畔宗庙,妄作妖言
《春秋》曰:「臣无将,将而诛」。
罪重于将,谋反形已定。
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甚大逆无道,当伏其法,而论国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
当皆免官削爵为士伍,毋得宦为吏。
其非吏,他赎死金二斤八两,以章臣安之罪,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复有邪僻倍畔之意(《史记·淮南王长附传》,又见《汉书》。)
淮南王安罪议 西汉 · 赵王彭祖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淮南王安,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史记·淮南王长附传》:越王彭祖列侯让等四十三人议。又见《汉书》。)
上书发淮南王阴事 西汉 · 庄芷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七
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淮南王孙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迁常疾害父不害无罪,擅数捕系欲杀之。
在,可征问,具知淮南阴事(《史记·淮南王传》:王有孽子,不害最长,不害子建,材高有气,使所善寿春庄芷上书天子。又见《汉书·淮南王传》。)
珠崖 西汉 · 贾捐之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
以三圣之德,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东渐于海,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气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是以颂声并作,视听之类,咸乐其生,越裳氏重九译而献,此非兵革之所能致。
及其衰也,南征不还,齐桓救其难,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祸卒在于二世之末,《长城之歌》,至今未绝。
赖圣汉初兴,为百姓请命,平定天下。
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
于是还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当此之时,逸游之乐绝,奇丽之赂塞,郑卫之倡微矣。
夫后宫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为孝文,庙称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籍兵厉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当此之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名士,关东公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独有关东,关东大者独有齐楚,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人情莫亲父母,莫乐夫妇,至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此社稷之忧也。
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
《诗》云:「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言圣人起则后服,中国衰则先畔,动为国家难,自古而患之久矣,何况乃复其南方万里之蛮乎!
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
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
又非独珠厓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
其民譬犹鱼鳖,何足贪也!
臣窃以往者羌军言之,暴师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里,费四十馀万万,大司农钱尽,乃以少府禁钱续之。
夫一隅为不善,费尚如此,况于劳师远攻,亡士毋功乎!
求之往古则不合,施之当今又不便。
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
愿遂弃珠厓,专用恤关东为忧(《汉书·贾捐之传》)
庐江四辨 其三 合肥 唐 · 卢潘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二
汉书。淮南王杀开章。
葬之肥陵。肥陵肥水之上也。
寿春应劭云。
夏水父城东南。至此与肥合。
故曰合肥。今按肥水鸡鸣山
北流二十里许。分而为二。
其一东南流。经合肥县南。
又东南入巢湖。其一西北流。
二百里出寿春西投(去声)于淮。二水皆曰肥。
余按尔雅。归异出同曰肥。
言所出同而所归异也。是山也。
高不过百寻。所出唯一水。
分流而已。其源实同。
而所流实异也。故皆曰肥。
今二州图记皆不见夏水父城。恶睹所谓夏与肥合者乎。
合于一源。分而为肥。
合亦同也。故曰合肥
而云夏与肥合者。亦应氏之失也。
别录 其五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易》家有救民之法(《史记·淮南王列传》索隐)
别录 其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所校雠中《易传》《淮南九师道训》,除复重,定著十二篇。
淮南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署曰《九师书(《初学记》二十一,《御览》六百九。案《御览》引作刘向《别传》、《九师书》上有《淮南》二字。)》。
别录 其九十一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淮南王有《薰笼赋(《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五、《御览》七百十。)》。
关尹子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右新书著定《关尹子》九篇,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言: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校雠太常存七篇,臣本九篇,臣辄除错不可考增阙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可缮写。
关尹子名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隐德行,人易之,尝请老子著《道德经》上下篇,列御寇庄周皆称道家书。
篇皆寓名,有章,章首皆有「关尹子曰」四字,篇篇叙异,章章义异,其旨同。
辞与《老》《列》《庄》异,其归同。
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泠泠轻轻,不使人狂。
盖公授曹相国参,曹相国薨,书葬。
至孝武皇帝时,有方士来,以七篇上,上以仙处之。
淮南王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
臣向父德,因治淮南王事得之。
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爱黄老清静,不可阙。
昧死上,永始二年八月庚子,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谨进上(此疑依托)
陈望之观察 清 · 王文治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梦楼诗集卷十四
西湖永夜月窥船,别后相思闽岭边。
千里云山仙眷属,半生江海老同年。
看君风貌还如昔,愧我豪情不似前。
此日临霞重把袂,刘安疑是再生天。
对诏问灾异 西汉 · 李寻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五
陛下圣德,尊天敬地,畏命重民,悼惧变异,不忘疏贱之臣,幸使重臣临问,愚臣不足以奉明诏。
窃见陛下新即位,开大明,除忌讳,博延名士,靡不并进。
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比得召见,亡以自效。
复特见延问至诚,自以逢不世出之命,愿竭愚心,不敢有所避,庶几万分有一可采。
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经,揆之圣意,以参天心。
夫变异之来,各应象而至,臣谨条陈所闻。
《易》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夫日者,众阳之长,辉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
故日将旦,清风发,群阴伏,君以临朝,不牵于色。
日初出,炎以阳,君登朝,佞不行,忠直进,不蔽障。
日中辉光,君德盛明,大臣奉公。
日将入,专以壹,君就房,有常节。
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暗昧晦亡光,各有云为。
其于东方作,日初出时,阴云邪气起者,法为牵于女谒,有所畏难
日出后,为近臣乱政;
日中,为大臣欺诬;
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
间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蜺数作。
本起于晨,相连至昏,其日出后至日中间差愈,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
其咎恐有以守正直言而得罪者,伤嗣害世,不可不慎也。
唯陛下直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毋听女谒邪臣之态。
诸保阿乳母甘言悲辞之托,断而勿听。
勉强大谊,绝小不忍;
良有不得已,可赐以财货,不可私以官位,诚皇天之禁也。
日失其光,则星辰放流
阳不能制阴,阴桀得作。
间者太白正昼经天,宜隆德克躬,以执不轨。
臣闻月者,众阴之长,销息见伏,百里为品,千里立表,万里连纪,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
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
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屋大柱小,可为寒心。
唯陛下亲求贤士,无强所恶,以崇社稷,尊强本朝。
臣闻五星者,五行之精,五帝司命,应王者号令为之节度
岁星主岁事,为统首,号令所纪,今失度而盛,此君指意欲有所为,未得其节也。
又填星不避岁星者,后帝共政,相留于奎、娄,当以义断之。
荧惑往来亡常,周历两宫,作态低卬,入天门,上明堂,贯尾乱宫。
太白发越犯库,兵寇之应也。
贯黄龙,入帝庭,当门而出,随荧惑入天门,至房而分,欲与荧惑为患,不敢当明堂之精。
此陛下神灵,故祸乱不成也。
荧惑厥弛,佞巧依势,微言毁誉,进类蔽善。
太白出端门,臣有不臣者。
火入室,金上堂,不以时解,其忧凶。
填、岁相守,又主内乱。
宜察萧墙之内,毋忽亲疏之微,诛放佞人,防绝萌牙,以荡涤浊濊,消散积恶,毋使得成祸乱。
辰星主正四时,当效于四仲
四时失序,则辰星作异。
今出于岁首之孟,天所以谴告陛下也。
政急则出蚤,政缓则出晚,政绝不行则伏不见而为彗茀。
四孟皆出,为易王命;
四季皆出,星家所讳。
今幸独出寅孟之月,盖皇天所以笃右陛下也,宜深自改。
治国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则不达。
经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加以号令不顺四时,既往不咎,来事之师也。
间者春三月治大狱,时贼阴立逆,恐岁小收;
季夏举兵法,时寒气应,恐后有霜雹之灾;
秋月行封爵,其月土湿奥,恐后有雷雹之变。
夫以喜怒赏罚,而不顾时禁,虽有尧舜之心,犹不能致和。
善言天者,必有效于人。
设上农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种之,然犹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时不得也。
《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书曰:「敬授民时」。
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
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今朝廷忽于时月之令,诸侍中尚书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设群下请事;
若陛下出令有谬于时者,当知争之,以顺时气。
臣闻五行以水为本,其星玄武婺女,天地所纪,终始所生。
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落脉通;
偏党失纲,则踊溢为败。
书》云「水曰润下」,阴动而卑,不失其道。
天下有道,则河出图,洛出书,故河、洛决溢,所为最大。
今汝、颍畎浍皆川水漂踊,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者」也。
其咎在于皇甫卿士之属。
唯陛下留意诗人之言,少抑外亲大臣。
臣闻地道柔静,阴之常义也。
地有上中下,其上位震,应妃后不顺,中位应大臣作乱,下位应庶民离畔。
震或于其国,国君之咎也。
四方中央连国历州俱动者,其异最大。
间者关东地数震,五星作异,亦未大逆,宜务崇阳抑阴,以救其咎。
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隽,退不任职,以强本朝。
夫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所陵。
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
,汉之名相,于今亡比,而尚见轻,何况亡弘之属乎?
故曰朝廷亡人,则为贼乱所轻,其道自然也。
天下未闻陛下奇策固守之臣也。
语曰,何以知朝廷之衰?
人人自贤,不务于通人,故世陵夷。
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
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非虚言也。
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闻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
传曰:「士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中人皆可使为君子。
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如近世贡禹,以言事忠切蒙尊荣,当此之时,士厉身立名者多。
死之后,日月以衰。
京兆尹王章坐言事诛灭,智者结舌,邪伪并兴,外戚颛命,君臣隔塞,至绝继嗣,女宫作乱。
此行事之败,诚可畏而悲也。
本在积任母后之家,非一日之渐,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也。
先帝大圣,深见天意昭然,使陛下奉承天统,欲矫正之也。
宜少抑外亲,选练左右,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然后可以辅圣德,保帝位,承大宗
下至郎吏从官,行能亡以异,又不通一艺,及博士无文雅者,宜皆使就南亩,以视天下,明朝廷皆贤材君子,于以重朝尊君,灭凶致安,此其本也,臣自知所言害身,不辟死亡之诛,唯财留神,反覆愚臣之言(《汉书·李寻传》:哀帝初即位,召待诏黄门。使侍中卫尉傅喜曰:「间者水出地动,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极言毋有所讳。」对。)
上书言王凤专擅 西汉 · 梅福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而为周陈《洪范》;
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
夫叔孙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不可为言也。
高祖纳善若不及,挫渡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
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当此之时,天下几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
何者?
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闑鬻者,不可胜数。
汉家得贤,于此为盛。
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
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
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
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士者,国之重器
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
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
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
缪公行伯,繇余归德。
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
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
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高祖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天王,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祇鹊遭害,则仁鸟增逝;
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
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
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
何以明其然也?
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卜之,一矣。
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
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召,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
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
阴盛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也!
汉兴以来,社稷三危。
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
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
《书》曰:「毋若火,始庸庸」。
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汉书·梅福传》:成帝委任王凤专执擅朝,而京兆尹王章所诛。上书,不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