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元祐党籍碑 元祐奸党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四、《金石萃编》卷一四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一三一、《道命录》卷二、元祐党籍碑考、《六艺之一录》卷九三、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一九、嘉庆《临桂县志》卷九、民国《融县志》卷八、《桂林石刻》第二四○页
【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故)、文彦博(故)、吕公著、(故)吕大防、(故)刘挚、(故)范纯仁、(故)韩忠彦、曾布、梁焘(故)、王岩叟、(故)苏辙、王存、(故)郑雍、(故)傅尧俞(故)、赵瞻、(故)韩维(故)、孙固(故)、范百禄(故)、胡宗愈、(故)李清臣(故)、刘奉世、范纯礼、安焘、陆佃(故)、黄履(故)、张商英、蒋之奇(故)。曾任待制以上官:苏轼、(故)刘安世、范祖禹(故)、朱光庭(故)、姚勔(故)、赵君锡(故)、马默(故)、孔武仲(故)、孔文仲(故)、吴安持、(故)钱协、(故)李之纯、(故)孙觉(故)、鲜于侁、(故)赵彦若(故)、赵卨、(故)王钦臣、(故)孙升(故)、李周(故)、王汾、(故)韩川、(故)顾临(故)、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吕陶、王古、丰稷、张舜民、张问(故)、杨畏、邹浩、陈次升、谢文瓘、岑象求(故)、周鼎、徐绩、路昌衡(故)、董敦逸(故)、上官均、叶涛(故)、郭知章、杨康国、龚原、朱绂、叶祖洽、朱师服。
【馀官】秦观(故)、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吴安诗、欧阳棐、刘唐老、王巩、吕希哲、杜纯、(故)张保源、孔平仲、(故)衡钧、衮公适(故)、冯百药、周谊、孙琮、范柔中、邓考甫、王察、赵峋、封觉民、(故)胡端修、李杰、李贲、赵令畤、郭执中、石芳、金极、高公应、安信之、张集、黄策、吴安逊、周永徽、高渐、张夙(故)、鲜于绰、吕谅卿、王贯、朱纮、吴朋、(故)梁安国、王古、苏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纡、高士育、邓忠臣(故)、种师极、韩治、都贶、秦希甫、钱景祥、周綍、何大正、吕彦祖、梁宽、沈千、曹兴宗、罗鼎臣、刘勃、王拯、黄安期、陈师锡、于肇、黄迁、万俟正、许尧辅、杨胐、胡良、梅君俞、寇宗颜、张居、李修、逢纯熙、(故)高遵恪、黄才、曹盥、侯顾道、周遵道、林肤、葛辉(故)、宋寿岳、王公彦、王交、张溥、许安修、刘吉甫、胡潜、董祥、杨瑰宝、倪直儒、蒋津、王守、邓允中、梁俊民、王阳、陆表民、叶世英、张裕、谢潜、陈唐、刘经国、(故)汤戫、(故)司马康(故)、宋保国、(故)黄隐、毕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故)、余卞、李格非、陈瓘、任伯雨、张庭坚、马涓、孙谔(故)、陈郛、朱光裔、苏嘉、龚夬、王回(故)、吕希绩(故)、吴俦、(故)欧阳中立(故)、尹材、(故)叶伸、(故)李茂直、吴处厚、(故)李积中、商倚(故)、陈祐、虞防、李祉、李深、李之仪、范正平、曹盖、杨綝、苏炳、葛茂宗、刘谓、柴衮、洪羽、赵天佐、李新、扈充(故)、张恕、陈并、洪刍、周锷、萧刓、赵越、滕友、江洵、方适、许端卿、李昭玘、向紃、陈察、钟正甫、高茂华、杨彦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能。
【武臣】张巽、李备(故)、王献可(故)、胡田、马谂、王履、赵希夷、任浚、郭子旂、钱盛、赵希德、王长民、李永(故)、王庭臣、吉师雄、李愚、吴休复、(故)崔昌符、潘滋、高士权、李嘉亮、李珫、刘延肇、姚雄、李基。
【内臣】梁惟简(故)、陈衍(故)、张士良、梁知新(故)、李倬、谭扆、窦钺、赵约、黄卿从、冯说、曾焘、苏舜民、杨称、梁弼、陈恂、张茂则(故)、张琳、裴彦臣、李称、(故)阎守勤、王绂、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邓世昌、郑居简、张祜、王化臣。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王圭、章惇。
新绘一贯图书后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六、《则堂集》卷四
圣人之道,一本而万殊;学者之学,万殊而一致。此曾子、子贡后先所闻两一贯之大旨也。盖道体之大原,其初一理也。分而为二,列而为四,离而为八,衍而至于万,何莫非道体流行之妙?原其初一而已矣,会其归亦一而已矣。圣人之道,一本而万殊,曾子所闻于夫子者也。然学者之造道,必由粗而达之于精,由博而返之于约,由条目支节而贯之于道。是故洒扫应对学也,读书穷理学也,俎豆之容,登降揖让之节,千绪万端,何往而非学?然究其归,未有出于吾此一之外者。此学者之学,万殊而一致,子贡所闻于夫子者也。前一贯犹沧海之纳百川,百川之来无穷,沧海之纳无量,古往今来,上天下地,一理之外,岂有他哉?后一贯如枝叶之于根本,扶疏上出,万有不齐,返而贯之,皆不外乎一本。曾子、子贡造道虽有浅深,而万之必一,一之必万,圣人所以垂训而示后者,在两章无馀蕴矣。肃宁人旧藏一贯图,夫子坐于磐石之上,曾子拱而立乎其前。李积中持以示余,余曰:《论语》言一贯者凡再,皆圣人心法之所传授,不可偏举也。曾子造道已深,积功已久,其未达者一间耳。圣人呼而语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即能于言下应之曰「唯」而无所疑。斯乃亚圣之能事,众人未易企及。厥后夫子又呼子贡而语之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先启其疑,待其问乃复告之以一贯之旨。夫圣人岂谓多学者为不然耶?盖子贡在圣门为高弟,学博无所不通,而未至于会归之地,故夫子先约之于其所已多,然后贯之于吾之此一。是虽随二子地位之浅深而为之言,然于一贯之义,语子贡者详于告曾子。后之学者苟有志于道,当深味圣人立言之旨,必由子贡之所已多而后可希及曾子之一,唯其序不可躐。积中闻余言,乃命工合二章之意而为之图,以子贡从于曾子之后,复持示余,俾书数语于卷末。善乎,积中之有志于道也!余闻其弱冠之年读小学书,每章为之咏歌。既壮,率乡党亲朋各于其里共开讲席,每旬必会,每会必讲。《语》、《孟》、《庸》《、学》、《诗》、《书》,皆其朝夕之所用功者。瀛学久弛,数岁来文风渐将复旧,积中二三子实有以倡之。余观其勤敏好修,他年必当以道艺自奋,然愿有以告。曾子之一贯,后进所宜慕也;子贡之多学,后进所宜勉也。学博而后内充,内充而后返之于约,其序然耳。是故颜子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学之事也;约礼,所以贯也。学不博将无以为贯,余所期在于学,子其勉之。
跋辋川图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七、《则堂集》卷四、《南宋文范》卷六二
士有见于道,则知登山临水之为乐;于道苟无见焉,则崇台池,饰观榭,穷奢角奇而后为可乐。是其乐有内外,不可以一律观也。王摩诘自谓能隐,余观此图包络山谷,绵亘广远,与豪客贵翁穷奢角奇者亦何以异?余年七十有三,行世五纪,周游半天下。所至值佳山美景,藉草倚树,适吾之适,兴尽辄去,居无一寸之园、一丘之亭,而余之内心无所慊也。兹寓高阳,四境平旷,而余之山崔嵬,与西山俱高也。极目无川,而余之水浑茫,与大河俱长也。人言此土疏瘠,不可以树艺,而余之土熙然其春,肃然其秋,物生其间,可花可实,生意浩乎其莫遏也。此其为乐内乎外乎,必有能辨之者。李积中持辋川图来示,余语之曰:「子有瀛洲图在,奚辋川之足慕乎」?乃题其后而还之。
实斋说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八、《则堂集》卷三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得之以为性者,一实理也。圣人因性中固有之善而修之以为教,仁义礼智之大端,君臣父子之大伦,皆实理之得于天者也。士君子践圣贤之言,学其所学,事其所事,由格物致知以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皆实理之修于身,实学之致于用者。有此实则必有此效,岂空言哉!吾夫子生知而天纵,其示人以为学之渐次,必曰十五志学,三十而立,以至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步步践实,以造于从心不踰矩之地,正欲后人向实地上渐次而进,如九层之台,自下而上,以有实地以为之基也。外乎实则皆虚也。卮言蜡貌,饰虚美以炫外也;锦心绣口,崇虚观以谐俗也;绮言簧辞,驾虚辩以苟同也。为文不根乎义理,造句不本乎风雅,则晋宋之雕镂,晚唐之妖丽,巧则巧矣,工则工矣,皆浮伪之为文,反乎实者也。故君子必践实之为贵。余来古瀛十二祀矣,士之笃学好修者粗皆识之,而李君积中则有志于践实者也。尝过余,共谈终日,亹亹不离乎道。退又率其同志就乡先生讲说,虽隆冬盛寒,至夜分乃散。此其为学之实也。自其高祖以来,子孙义聚者五世,内外雍睦无间言。虽长之率之,而积中节之以礼,将之以敬,入其门,典刑肃然,气象蔼然,犹有中原承平之旧俗。此又其事亲从兄处家睦宗之实也。余尝题其读书室曰「实斋」,积中复求余为发其义,则告曰:夫实所以为诚也,《中庸》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择善而固执之,由实积功以造于诚也。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由实而诚,所以积功之目也。学者苟志于道,于是五者朝夕用其实力,有不为,为之必要于成,不成不措也。积中余之实友,愿于《中庸》五者之目而尽心焉。他时举而致之于用,如种之必生,炊之必熟,其效验可胜既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