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禦戎十策奏端拱二年正月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九、《宋史》卷二九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以中国之病匈奴,其来久矣。
臣今独引汉文帝时事,以为警戒,望留意垂览,则天下幸甚。
且汉十二帝,言圣明者文、景也,言昏乱者哀、平也。
然而文、景之世,军臣单于最为强盛,肆行侵掠,候骑至雍,火照甘泉
哀、平之时呼韩邪单于每岁来朝,委质称臣,边烽罢警:此岂系于历数而不由于道德耶?
臣以为不然矣。
汉文帝军臣强盛之时,而外能任人,内能修德,使不为深患者,是由乎德也。
哀、平当呼韩衰弱之际,虽外无良将,内无贤臣,而使之来朝者,是系于时也。
今国家之广大,不下汉朝,陛下之圣明,岂让文帝
北戎之强盛,未及军臣单于时,至如挠乱边土,触犯天威,岂有候骑至雍,而火照甘泉之患乎?
在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矣。
以臣计之,外任其人,内修其德之道,各有五焉。
外有五者:一曰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
陛下固未能专委一人,则请于缘边要害之地,为三军以备之,若有受降城之类。
如国家有兵三十万,则每军十万人,使互相救援,责以成功,立功者行赏,无功者明诛,北戎不能南下矣。
二曰侦逻边事,罢用小臣。
用之,则边情有所隐而不尽知也。
伏见往来边上,多是阘茸小臣,虽有爱君之名,而无爱君之实,边疆涂炭而不尽奏,边民哀苦而不尽言。
诚能用老成大僚,往来宣抚,锡以温颜,使尽情无隐,则边事济矣。
三曰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
臣风闻契丹中妇人任政,荒淫不法,谓宜委边上重臣,募边民谙练蕃情者,间谍蕃中酋长,啖以厚利,推以深恩。
蕃人好利而无义,待其离心,因可取也。
四曰以夷狄伐夷狄,中国之利也。
今国家西有赵保忠折御卿为国心腹,亦宜敕此二帅率麟、府、银、夏、绥五州,张其犄角,声言直取胜州,则敌人惧而北保矣。
此实不用,但张其势而已。
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
顷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晋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诚宜取之。
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土地,至北戎南牧。
陛下宜下哀痛之诏,告谕边民,则三尺童子,皆奋臂而击敌矣。
然后得蕃人一级者赐之帛,得边地一马者还其价,得酋帅者与之散官
如此,则人百其勇,而士一其心也。
内有五者:一曰并省官吏,惜经费也。
昔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周设六官,僚属渐广。
秦并六国,郡县益多,食禄者日增,用力者日耗。
降及汉、魏,以至隋、唐,员数有加,职名无减。
清介者止于奉料,贪浊者又恣侵渔。
是以约人署官,斯为中矣。
今百官三班中,若备言冗食,恐有烦听览。
只如臣旧知苏州长洲县七千馀家,自钱氏纳土以来,朝廷命官,七年无县尉,使主簿兼领之,未尝阙事;
三年增置县尉,未尝立一功。
以臣计之,天下大率如是。
臣请黜陟庶僚,并省官吏,贤者得以陈力,不肖者得以归耕。
诚能省去三千员,减俸数十万,以供边备,宽民赋,亦平戎之大计也。
二曰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也。
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
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官常。
或一行可观,一言可采,宠锡之数,动逾千万,不独破十家之产,抑亦起三军之心。
臣亦其人,固自言耳。
但恐授甲之士,有使鹤之言。
望减儒冠之赐,以均战士之恩。
三曰信用大臣,参决机务。
分阃外之事者,在乎将帅,用堂上之兵者,在乎相臣。
宜资帷幄之谋,以决安危之策。
方今君臣亲爱,宰执贤明,振古以来,未之及此。
然而限以常礼,隔以朝仪,情恐未通,言恐不尽。
臣每见千官就列,万乘临轩,中书枢密三司,历陛而进,礼成而退,为定制也。
望陛下坐朝之暇,听政之馀,频召大臣,共议边事,定而后行,无容小臣间厕其议。
四曰不贵虚名,戒无益也。
且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迹用不彰,品物自化,道德既丧,功名始生。
五帝犹能不伐,三代多或自矜,讨蛮夷则重困生灵,得土地则空标史策,祸败之本,何莫由斯。
今万国骏奔,四民康乐,惟兹北狄,未服中原。
以臣思之,恐宗庙之灵,天地之意,虑陛下骄于大宝,怠于万机,用广圣谟,以为儆戒。
诚宜作备边之计,示忧民之心,不必轻用雄师,深入敌境,竭苍生之众力,务青史之虚名。
如此,则天道顺,人心悦,年岁之间,可缓图也。
五曰禁止游惰,厚民力也。
夫牧民者君也,聚人者财也,产财用者土地也,辟土地者人民也。
人民众则土地辟,土地辟则财用足,财用足则国家安。
今虽务农桑,尚多浮薄,耕织者鲜,衣食者众,加以飞刍挽粟之劳,妨凿井耕田之力,若无条禁,曷禦凶荒?
臣请访问有司,则输税之家可见矣,食禄之人可知矣,军人受食者可数矣,僧道蠹人者可明矣。
复有台寺小吏,府监杂工,总其数而计之,聚其人而校之,臣恐以三分勤耕苦织之人,赡七分坐待衣食之辈,欲求民泰,不亦难乎!
今郡县虽多,要荒且远,除河北备边之外,民力可用者惟东至登、莱,西尽秦、凤,南抵淮、泗而已。
此数十州者,中土之根本,不可不惜也。
望陛下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田农,则人力彊,而边用实也。
若军运劳于外,游惰耗于内,人力日削,边用日多,不幸有水旱之灾,则寇不在外而在乎内也。
惟陛下熟计之。
小畜外集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七
或谓言不若功,功不若德。
是不然也。
夫见于行事之谓德,推以及物之谓功。
二者立矣,非言无以述之,无述则后世不可见,而君子之道几乎熄矣。
是以纪事述志,必资乎言,较于事,为其贯一也。
自昔能言之类,世不乏贤。
若乃德与功偕,文备于道,嘉谟谠论,见信于时主,遗风馀烈,不泯于将来,有若故翰林学士尚书刑部郎中、赠礼部尚书钜野王公者几希矣。
公讳禹偁,字元之
生知好学,九岁能诗,与郡从事、故相毕文简公为唱酬之友。
及策名从事中书令赵韩王荐其文章。
太宗皇帝既已知名,命召试中书,宸笔赐题《诏臣寮和御制雪诗序》,奏篇称善,自大理评事右拾遗直史馆赐绯衣犀带以宠异之。
端拱二年,亲试贡士,俾公面赋长歌,上览而喜曰:「此不踰月当遍天下」。
一日侍燕琼林,宣至膝前,顾谓宰相曰:「王某一朝名士,独步当代。
异日垂名不朽矣」。
公尝谓遭知己之主,非尽言无以报称,故自登文馆,至涉禁林,知无不为,入则以告,两朝献替,一节始终。
由是圣君以忠亮待之,士论以公卿属之。
然而襟抱冲夷,锋气高迈,直躬行己,不为时屈。
上知其然,使宰执喻旨,戒以容物。
而愤懑所激,不能自已,三坐左官,皆以直道。
因作《三黜赋》以见志,有「不屈于道,百谪何亏」之句,此其见于行事之深切者也。
雍熙中,林胡内侵,边警未艾。
公援汉文军臣单于事,劝上内修德而外任人,若劳民以事边,则寇在内而不在外矣。
于时京畿旱亢,奏省乘舆服御暨紫云工巧之技,第减百官月俸,愿以己先,稍赎尸素之罪。
章圣时,应直言诏,亦以通辽好、赦继迁为请,复议减冗兵、并冗吏以宽租赋;
亲大臣、远小臣以重国体;
艰难选举以清士流;
澄汰僧尼以除民蠹;
增州郡武备以防窥窃;
推《天官》、《洪范》以弭灾变。
皆切于时宜,有裨朝论。
未几临潢讲和,平夏封策,息民罢兵,省费除弊,多公先识之所启发,此其推以及物之著明者也。
前后三直西掖,一入翰林,辞诰深纯,得裁成制置之体;
册命庄重,兼典谟训诰之文。
《端拱箴》切劘上躬,《待漏记》规警时宰
上《三贤疏》,推原前代之失,不异方今;
《请东封赋》,前知盛德之事,必行圣代。
论议书叙,理极精微;
诗歌赞颂,义专比兴。
虽在燕閒,或罹忧患,凡有论撰,未尝空言。
此其纪事述志之尤最者也。
惟公道直行果既如彼,主知人望又如此,若天假之年,久于是位,则经国致君之业,必大施于当时,岂待言而后显?
惜乎寿不及知命,官止于省郎,卒不得究其怀蕴,此所以发而为文章,著见于后者也。
公之亡也,天子嗟悼,赙家恤后,恩踰常比。
嗣子嘉言擢祥符进士,上以词臣之裔,特迁大理评事,以禄其亲。
曾孙汾第皇祐甲科,以免解法当降等。
仁宗阅卷,首见公名,嘉其有后,特赐元第。
未几考课,上犹记前事,命加秩一级。
今为朝议大夫集贤校理诸王府翊善
兹以见文学行义足以垂裕后昆,则夫臧孙「不朽」之言,信于是矣。
公之稿,晚年手自编缀,集为三十卷,命名《小畜》,盖取《易》之懿文德而欲己之集大成也。
《后集》诗三卷,《奏议集》三卷,《承明集》十卷,《五代史阙文》一卷,并行于世。
而遗篇坠简,尚多散落,集贤君购寻裒类,又得诗赋、碑志、论议、表著凡二十卷,目曰《小畜外集》,因其名所以成先志也。
谓仆尝学旧史,前言往行,多得其详,见咨序引,久不获辞。
窃谓文章末流,由唐季涉五代,气格摧弱,沦于鄙俚。
国初屡有作者,留意变风,而习尚难移,未能复雅。
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
后之秉笔之士,学圣人之言,由藩墙而践穾奥,繄公为之司南也。
集贤君力学名家,克大门阀,振其绝业,传于无穷,又足以继纪事善述之美也,不其韪欤(《苏魏公文集》卷六六。又见《小畜外集》卷首,《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三,《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曹南文献录》卷七五。)
属:影抄残宋本《小畜外集》作「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