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跋洪智堂地理心机 宋末元初 · 方逢辰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三、《蛟峰文集》卷六
谚云「一世识阴阳,三世翁无墟墓场」,此为不识阴阳之理者发。
欲识其理,则程子五患之外莫非佳山水也。
石庵与乃翁复庵自言高于阴阳之学,然皆为己而不为人,数世兆域,皆其自卜,世之言阴阳者不足以眩之。
其所卜皆不出数里之外,非如他人之自浅其山水,必求于他邦数百里外者。
今其家福禄昌炽,本支盛大,又有非他人所可及,此可谓真知阴阳之理者矣。
其从子曰应东,图其先茔之山川形势及其家世福泽之奇,名之曰《地理心机》,又将推己之学以及他人,其用心亦仁矣哉!
阴阳之术予虽未达,而其理则固深知之。
近毛伯玉来,予赠以诗曰:「当面有山人不识,却于山外更求山」。
族人有卜葬于住山之麓者,予赠以诗亦曰:「风水不从天上落,元来只是屋檐头」。
此可与知理者道。
吾子若计予之说推行之,则可谓识阴阳之理者,曾、杨当在下风。
周公谨复庵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三
周公谨以「复」名其山中之庵,閒谓予曰:「岁丁丑,吾庐破,始去而寓杭。
燕雀过故墟,犹有噍啁之意,况先中丞迨先人三世之墓故在霅,岁一至或再至焉,辄徬徨不忍去。
年益老,惧无以自还,抱恨没齿。
近得吉土先人之茔侧,傥异时营菟裘,遂狐首,下从九京,志愿毕矣,幸为我记复庵」。
新息后在泊浪鸢影跕跕中,卧念从弟少游平生语,欲守坟墓、称乡里不可得。
今杭视霅为旁近郡,公谨岁时展省,沃酹不废,已得为马少游,尚何羡乎复?
虽然,试为子言之。
天地之间,一气混沦而磅礴,求之于黄钟八十一分九寸之管、牵牛一丈三尺一寸四分之晷。
阳九万四千六百一十七岁,出入之元,求其复也,岂不在吾方寸中?
剥烂复灰,穷而后有复,失而后有复。
君家无极翁曰,复其不善之动而已,复则无不善焉。
《复》之初九,复之善者也。
不远而复,何悔之有?
故曰元吉,大之也。
若乃六三频复,失之屡危矣,而犹曰无咎;
六四独复,力之微难矣,而犹曰以从道。
此其意开人以善,自非终迷不复如上六,未尝不致其惓惓。
公谨侨寄他邦,盖不得尚,若穷于性分,未云失也。
顾戚然以远家事为己缺者,亟图维厥终,使治复庵,而日从事于复,不以独复之难自阻,必以不远复之善自期。
一旦膏车秣马,问复庵之里,闯其藩而休于其居,图书无恙,鸡犬相识,忻然以笑曰,吾今始真归矣。
载瞻楸槚根荄芽甲于霜露之既降,而函活于春雨之既濡,喜极而感,则又以之怵惕,以之焄蒿而悽怆。
此固吾方寸中之一大《复》卦也。
因思夫物溃反原,以已屈之气为方寸中之气者,则非吾所复,而得吾之初焉,善孰有加于此?
抑余闻,复,善道也,亦长道也。
其未复也,顺而正以观其长;
其既复也,顺而行以导其长。
顺斯长而亨,出入无疾,则眉寿无害,考终命之福也。
朋来无咎,则子孙逢吉,必复其始之祥也。
余敢自附善颂,以落复庵之盛(《陵阳先生集》卷一○。又见《南宋文录录》卷一三。)
此处文义不贯,疑有脱文。
文中所述乃东汉新息侯马援事,见《后汉书·马援传》。
泊浪:《后汉书》作「浪泊」,疑此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