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置司宫令诏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宋会要辑稿》后妃四之四(第一册第二六七页)、《宋大诏令集》卷二一
朕以宫壸之间,各分事任;班序之际,夙著等威。爰按旧章,肇新明制,增其常秩,创以佳名。所冀彤管承荣,聿彰于茂渥;紫庭莅职,弥振于宏纲。令特置司宫令一员,正四品,班在尚宫之上。著于令式,以为永规。
衰感 其一 北宋 · 宋祁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眩罢目还暗,花残鬓益稀。
长吟病庄舄,孤愤老韩非。
坊酒叨常秩,雕花滥赐衣。
家田耕熟未,元亮欲言归。
谢雨文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宋景文集》卷四八
间久不雨,谷将殄瘁。躬率僚掾,奔告祠下,以禬厥灾。惟神降鉴于衷,应焉如答,沛足甘泽,嘉生以滋。百姓饥阸,既捍而备,长人多罪,又释弗诛。太守不敢忽祀之常秩,其敢忘神之显祐。谨以嘉酒制币,柔毛刚鬣,侑以鼓吹,敢谢成贶。
移府学诸生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八、《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二○
贤,重也,食,轻也,君子推乎轻以笃乎重,故贤隆焉;学,本也,养,末也,君子厚于本而薄于末,故学至焉。《易》曰:「大畜,养贤也」。又曰:「颐贞吉」。则推乎轻以笃乎重之谓也。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又曰:「食无求饱」。则厚于本而薄于末之谓也。圣人置禄以待百官,禄充而后责之以事,故事修而国家立矣。然则禄岂素出者也?君子崇养以居众材,养优而后责之以道,故道至而教化行矣。然则养岂空具者也!讲习在堂,朋友在序,图籍在府,器服在厅,岁有公田,日有常秩,内足以乐乎志,而外足以进乎道。夫志者何谓也?志乎所志也。道者何谓也?道乎所道也。志于忠信而忠信立,志于孝悌而孝悌成,志之谓也。道于仁义而仁义隆,道于礼乐而礼乐备,道之谓也。夫如是,养果不空具也。南京学立于故大谏戚公,成于今留守夏公。大谏为建学宫,学之有取无不给,唯养士之具未称;留守从天子请田千亩,以食于学,养士之具又称。则诸生不可以负二公矣!噫!自大谏至留守,三十年矣,而学乃成。岂不以学,大本也,殖之不深,不可以维万世;道,重器也,举之不难,不可以格后人?殖之深,举之难,诸生识之。
书怀(一作思颍寄常处士 治平四年) 北宋 · 欧阳修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齿牙零落鬓毛疏,颍水多年已结庐。
解组便为闲处士,新花莫笑病尚书。
青衫仕至千钟禄,白首归乘一鹿车。
况(一作幸)有西邻隐君子,轻蓑短(一作披蓑带)笠伴春(续校:一作舂)锄(自注:常夷甫也。)。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熙宁元年) 北宋 · 欧阳修
创作地点: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余生本羁孤,自少已非壮。
今而老且病,何用苦惆怅。
误蒙三圣知,贪得过其量。
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
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
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
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
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
矧亦有吾庐,东西正相望。
不须驾柴车,自可策藜杖。
坐惊颜鬓日摧颓,及取新春归去来。
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
举荐常秩奏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六、《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四八(第五册第四七九九页)
秩好学不倦,尤精《春秋》。退处穷年,事亲尽礼,不肯碌碌,苟合众人。经明行修,可助教化。宜召至阙下,试观其能。苟有可采,特降一官。
龙图阁学士吏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沈遘可右谏议大夫馀如故制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南阳集》卷一八
敕:朝廷优侍从之臣,盖有常秩;慎诤谏之选,未尝轻授。兹得名彦,爰沛茂恩。具官某,易直而不阿,明果而能断。秉笔西掖,文雅见称,握节南夏,豪猾知畏。间咨畿甸之任,参以狱市为寄,而几案之前无留事,棰扑之下无冤人。逮美课之上闻,举华联而付畀。若夫在职而思称,因事以为讽,尔所存也,朕有望焉。可。
秘阁校理修起居注举自代状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前授忠武军节度推官、知许州长社县事常秩,学通于经,行信乎道。使校秘文以备述作,或专直笔以载起居,臣实不如。今举自代,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议学校贡举劄子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古灵先生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睹先降诏书,令两制已下至台阁臣僚建议学校贡举之制,得以上闻者。兹见陛下讲求至治,思得求贤养士之要,以兴起王业也。臣近以谏官兼领国子监事,每至太学,视其斋舍颓敝,生徒佻达,官吏苟简,殊无法度。窃谓太学者,天子教化之宫,自古圣帝贤王,莫之敢废。晋汉而下,虽无先王之法,然犹置师弟子多至千数。唐贞观中,规制益广,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博士生员与藩夷子弟游于学者,仅至八千馀员。岂国朝儒学之盛跨越汉唐,而弦诵之地寂寥至此?臣实耻之。盖艺祖创制,未遑斯事,当时谋议之臣,识虑不远,因循百年,未有太学。今生员所居,乃是司业厅事,与朝集数位而已。天下徯望,必行于陛下之手。事得其本,为之甚易。但陛下先求贤哲之士,使居师长之位,百度兴葺,乃其末事,可以不劳而成矣。伏见前授试大理评事、充忠武军节度推官、知许州长社县事常秩,性行纯明,专于古学,甘贫守道,不茍仕进,语默出处,非义不由。道德未加而人信之,此可谓以身治人者也。前授安州司户参军、充国子监直讲陈烈,忠孝仁勇,根于诚性,行与道合,心与俗违,博通群经,而尤明于礼学,思一物不获其所,则其心忧焉。仁宗朝尝以学官召之,数命不起,此可谓能自任以天下之重者也。二子之道则同,而其用或异,皆所谓学孔子者也。方今丘园有道之士,求烈与秩,未见其比。陛下方大有为之时,舍如是人,而使穷居家食,恐非虞舜之举十六相、文王待二老之意也。如陛下未即置诸左右,姑以礼命召至太学,使居博士之职,以经授弟子,帅公室公卿之子弟与国之俊选,咸得执经肄业,而以师礼处之,庶乎其可致也。有乡贡进士管师常者,履行正固,经术专精,东南士人,多所从学,更练民事,而适于时用。尝为太学正,众论推服。乡贡进士程颐者,有高坚之行,怀经济之学,廷试不第,无复进取,守道用晦,名闻公卿。近闻诸路搜访遗逸以应赦书,师常与颐,咸与荐达,亦望圣恩并除国子监一助教之名,庶几太学生员有所规法。《语》曰:「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正谓此也。所有近诏诸臣议学之制,论者固多,伏望陛下选择近臣,颁付详定,取其合于王制者,立为一代之法,固不为浅者之论而遂沮止,则天下幸甚。取进止。
杂录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三、《公是集》卷四八、《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五
处士之有道者:孙侔、常秩、王令。侔,扬州人,居于苏湖间,好为古文章,尤方廉,不能与俗浮沈,而接物则恭以和。秩,颍州人,应进士举,初未为人知。欧阳永叔守颍,令吏较郡中户籍,正其等,秩赀簿在第七。众人遽请曰:「常秀才廉贫,愿宽其等」。永叔怪其有让,问之,皆曰:「常秀才孝悌有德,非庸众人也」。永叔为除其籍,而请秩与相见,悦其为人,秩由此知名。及张唐公守颍,因荐秩于朝廷,赐以米麦束帛,秩固让不受,自陈方应举,无隐者之实,不敢当其赐。是时余守扬州,亦以孙侔闻,朝廷赐之如秩,侔受之而不谢。两人者取舍异,或议其意,予以秩尚节而侔安礼者也,所谓赒之亦可受矣。尚节者洁而介,安礼者广而通。令,亦扬州人,少时落拓不检,未为乡里所重。后折节读书作文章,有古人风,王介甫独知之,以比颜回也。
句 北宋 · 常秩
押齐韵
冻杀汝阴常处士,也来骑马听朝鸡(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石林诗话》:常待制秩,居汝阴,与王回深父皆有盛名。于嘉祐、治平之间,屡召不至,虽欧阳文忠公亦重推礼之。其诗所谓“笑杀颍川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者是也。熙宁初,荆公当国,力致之,遂起为判国子监、太常礼院,声誉稍减于前。尝一日大雪趋朝,与百官待漏于仗舍,秩已来,寒甚不可忍,喟然若有所恨者,乃举文忠诗以自嘲云云。)。
答王深父论扬雄书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六、《元丰类稿》卷一六、《曾文定公集》卷五、《曾子固集》卷一七、《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四五
蒙疏示巩,谓扬雄处王莽之际,合于箕子之明夷。常夷甫以谓纣为继世,箕子乃同姓之臣,事与雄不同。又谓《美新》之文,恐箕子不为也。又谓雄非有求于莽,特于义命有所未尽。巩思之恐皆不然。方纣之乱,微子、箕子、比干三子者,盖皆谏而不从,则相与谋,以谓去之可也,任其难可也,各以其所守自献于先王,不必同也。此见于《书》三子之志也。三子之志,或去或任其难,乃人臣不易之大义,非同姓独然者也。于是微子去之,比干谏而死,箕子谏而不从,至辱于囚奴。夫任其难者,箕子之志也,其谏而不从,至辱于囚奴,盖尽其志矣,不如比干之死,所谓各以其所守自献于先王,不必同也。当其辱于囚奴而就之,乃所谓明夷也,然而不去,非怀禄也;不死,非畏死也;辱于囚奴而就之,非无耻也。在我者,固彼之所不能易也。故曰内难而能正其志,又曰箕子之正,明不可息也。此箕子之事,见于《书》、《易》、《论语》,其说不同,而其终始可考者如此也。雄遭王莽之际,有所不得去,又不必死,辱于仕莽而就之,固所谓明夷也。然雄之言著于书,行著于史者,可得而考。不去非怀禄也,不死非畏死也,辱于仕莽而就之,非无耻也。在我者亦彼之所不能易也,故吾以谓与箕子合。吾之所谓与箕子合者如此,非谓合其事纣之初也。至于《美新》之文,则非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可已而不已,则乡里自好者不为也,况若雄者乎?且较其轻重,辱于仕莽为重矣。雄不得已而已,则于其轻者,其得已哉!箕子者至辱于囚奴而就之,则于《美新》,安知其不为?而为之亦岂有累哉?「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顾在我者如何耳。若此者,孔子所不能免。故于南子,非所欲见也;于阳虎,非所欲敬也。见所不见,敬所不敬,此《法言》所谓诎身所以伸道者也。然则非雄所以自见者欤?孟子有言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二者皆天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而孔子之见南子,亦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则雄于义命,岂有不尽哉?又云:介甫以谓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夷甫以谓无不可者,圣人微妙之处,神而不可知者也。雄德不逮圣人,强学力行,而于义命有所未尽,故于仕莽之际,不能无差。又谓以《美新》考之,则投阁之事,不可谓之无也。夫孔子所谓无不可者,则孟子所谓圣之时也。而孟子历叙伯夷以降,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雄亦为《太玄赋》,称夷齐之徒,而亦曰:「我异于是,执太玄兮。荡然肆志,不拘挛兮」。以二子之志,足以自知而任己者如此,则无不可者,非二子之所不可学也。在我者不及二子,则宜有可有不可,以学孔子之无可无不可,然后为善学孔子。此言有以寤学者,然不得施于雄也。前世之传者,以谓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主痈疽瘠环,孟子皆断以为非伊尹、孔子之事。盖以理考之,知其不然也。观雄之所自立,故介甫以谓世传其投阁者妄,岂不亦犹孟子之意哉?巩自度学每有所进,则于雄书每有所得。介甫亦以为然。则雄之言,不几于测之而愈深、穷之而愈远者乎?故于雄之事有所不通,必且求其意。况若雄处莽之际,考之于经而不缪,质之于圣人而无疑,固不待议论而后明者也。为告夷甫,或以为未尽,愿更疏示。
与常夷甫书 北宋 · 王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
回启:宿来尊体万福。补之兄第同庙议呈上,切爱其引据精博,以谓礼意盖当如此,更请与贤郎考之果合否。夷甫谓天子诸侯当以在位为世,疑未可通解。《论语》:「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曰三十年为一世。则世之名本沿父子而设,此天理也。如兄弟亦可为世,则在位或三年,或五年,于王者「世而后仁」之语害矣。又传称天子诸侯之继,父子曰世,兄弟曰及,盖古人未尝谓兄弟继国为世也。圣人于万世皆正其名,况人伦之最大,反可以悖其名乎?庙缘烝尝而立,烝尝缘亲而生,亲莫隆于父子。设商之为太甲、盘庚有兄弟六人相及,则当祧其考庙矣。父为天子,子为天子,乃不得烝尝其父,则先王何为而立庙也?礼传于千岁,不同之论多矣,吾徒所当推义以正其趣也。如吾夷甫,尤不可让,俟面揭讲。
陆子履知颍州 北宋 · 刘攽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稻白鱼肥颍水清,重湖光彩动层城。
经为游客欢闾里,特羡朱轩拥旆旌。
整棹凫鹥横笔势,倚楼风雨壮歌声。
聚星贤士兼存殁,配社名乡见远情(自注:郡人王回、常秩,近有诏拜官,而深甫殁逝,闻常君让爵不至,故诗及之。)。
和杨彦文嵩山诗 北宋 · 刘攽
押词韵第一部
杨侯作邑山水中,县南百里维青嵩。
官閒身老诗笔健,乐与丘壑研豪雄。
是时新凉背炎夏,草木秀丽全天功。
重青叠碧百万状,有如耋老携儿童。
悬泉落崖泻万丈,震雷发地声隆隆。
阴风岩洞忽悽怆,寒生六月如凝冬。
祠官祀典有常秩,扫除给复何其恭。
孕灵产异远不极,面周负郑人殊风。
生云触石始肤寸,倏忽澍雨成冥濛。
群山相望不足算,礼若小国来朝宗。
幽人羽客此独往,深处时与神仙通。
念君吏职有章绶,池鸿笼鹤思长空。
暂留灵境寄心赏,仰止万古希遐踪。
梯高径侧目力短,涉历庳下非穹崇。
山中居人亦富逸,翠竹寒松名素封。
愿言携家事卜筑,采薇饮水欣长终。
岩田种芝地高下,茅屋溯水溪西东。
君能挂冠共此约,何必绮季东园公。
荐吕惠卿孙侔常秩状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五、《西溪文集》卷八
臣伏见权永兴军节度掌书记、监杭州清酒务吕惠卿,学有操术,材剧器博。试秘书省校书郎孙侔,志行刚烈,特达不群。试将作监主簿常秩,经明义修,安于穷贱。凡此三人,皆当今士大夫之高选,举而用之,无所不宜,而臣之所知,亦无以过此。伏乞朝廷采择任使。后有不如所举,臣当连坐其罪。
上殿荐王回孙侔常秩劄子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五、《西溪文集》卷八
臣伏见前亳州卫真县主簿王回,试秘书省校书郎孙侔,试将作监主簿常秩三人,并躬修道德,畜其术业,施于有政,无所不宜。天下士大夫所共推高,以为不及。臣窃谓方今朝廷求人如不足,天下贤士大夫略以举用,如回、侔、秩,固应在众人之先,而不宜在后。伏乞陛下特赐召命,寘之台阁,以观其能。若后小有不如所举,臣当坐欺罔之罪。取进止。
陈先生墓志铭(元丰四年九月) 北宋 · 孙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五、《古灵集》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公姓陈氏,讳襄,字述古。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王氏入闽,因随家焉,今为福州侯官县古灵人。曾祖讳令图,仕闽通显。祖讳希颖,文林郎、果州司户参军。父讳象,台州黄岩县尉,累赠尚书兵部侍郎;母黄氏永嘉县太君,继母王氏集庆郡太君。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建州浦城县主簿。浦城多世族,侵扰请托,以挠法败政为常,县阙令者久之。公不为恤,辨治有能名。移台州仙居县令,益务以礼法教其民,民爱乐之,莫肯犯。皇祐三年,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阳县。时司徒郑国富公为之守,一见而知之。土人不知水种之利,公度田二百亩,为法以示人,人习行之至今。移彭州濛阳县。富公入相,荐之,召试,充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有乞寺观额度人为僧、道士者,公论不可。编定昭文馆书籍。知常州。州滨大湖,而运渠高,水不能溉。公为刬去堰埭,浚之,与湖通波,赖其利者二百里。民有父母存而出赘,公叱使还养,凡数十人。召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上初即位,使契丹。契丹欲屈公下坐,公以礼固争,不为屈。还,知明州,未至,召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有诏两制、台阁议学校贡举之制,公因奏常秩等四人知经有实行,宜以礼召见,补太学官。未几罢谏院,兼侍御史知杂事。有旨知制诰阙,召试,公上言:「陛下以义使臣,臣当听命之不暇,敢怀利以事上哉」?从之。兼判吏部流内,赐紫衣金鱼。言内外臣僚乞亲属官,多选人已授者,请以三月为限,从之。时朝廷大新法度,而听者为屈。公数上疏论列,辄留中不下。召试知制诰,公奏辞曰:「臣有言责,不敢不言;言未足塞责,谴其可逃!召试,臣何敢当」?又除直舍人院、天章阁侍讲、兼修起居注,皆固辞,乞补外官。上赐手诏曰:「近以卿知制诰,卿以言事未遂,恳不受命,且求外补。朕素慕卿经术行己,深惜远去,特还旧职,庶几左右经席,渐磨道义,以适所愿闻。今览来奏,尚欲固辞,岂未悉朕意欤?还卿来章,当亟就职」。乃复起居注、判流内铨。明年,知制诰、兼直学士院。诏河决河北诸郡,公当视草,以「水不润下」为言,中书改之,乞知陈州,移杭州。复唐相国李泌六井,通判杭州事苏轼为之记。僧方人居,而禅学久废不传,公以宗本、宗传二人为之倡,其徒至奔走天下。移应天府,未至,又移陈州。修八字沟以泄城中霖雨水潦之苦,州人便之。召还,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公久去朝廷,上见而劳问之甚渥。除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明年,兼侍读、知审官东院。又明年,提举司天监。元丰元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明年,兼判尚书都省。是年十月,慈圣光献太后山陵以公为卤簿使,公盖已病矣。三年三月十一日,卒于京师,享年六十有四。公在告久,上数以问大臣,及遣中贵人临视,而公已卒。奏至,上为悯悼,赠给事中,录其子之未官者,且及其外孙焉。阶朝散大夫,勋护军。公布衣居里巷,与陈烈、周希孟、郑穆游,乡人尊之,号四先生。仕宦所至,必大葺学舍,新祭器,岁时行礼其中,亲为诸生横经以讲。及任太府,事剧体重,犹不倦以止,其乐善好学,殆天性也欤!资禀温厚,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人交,久而弥笃。折节下士,所游多时闻人,郑穆、刘彝,皆其女弟之婿。娶陆氏,封文安郡君。子男二人:绍夫,秘书省正字;中夫,将作监主簿。女五人:长适苏州录事参军傅楫,次适宣德郎方蒙,次适承奉郎孙之敏,二女未嫁。所著文集二十五卷。以元丰四年九月葬于常州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铭曰:
有严陈公,不降色辞。躬厉以正,去尝见思。小邑大州,视之若一。劝学谈经,人罔不率。问学醇古,操行则高。经术行己,天语之褒。如公羁孤,又无党援。学士殁身,维帝之眷。行信于友,有德在人。虽不百年,在公犹存。毗陵宜兴,公治昔者。今葬其乡,将配公社。
请依程颐所乞奏(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臣伏睹制命,以布衣程颐为通直郎、崇政殿说书者。恭以尊儒重道,振举遗逸,使天下归心,固圣朝之所宜为也。然臣窃惟进退者臣子之大节,爵禄者天下之公器。进退不失其义,则人道立;爵禄不轻所与,则士心劝。二者盖不可不慎也。颐始则节行自守,陛下高其风,故以汝州推官、西京教授起之。颐既力辞,从而赴召,而陛下又以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待之。颐既至,未即受命,而陛下又赐之廷对,官之以通直,置之于经筵。盖颐之逊避不已,而陛下恩命每有加焉。臣恐颐于出处辞受之际,义有难安者也。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矣」。孟子曰:「仕有时乎为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颐好学求志,有君子之行,遭际盛世,其心岂徒欲以声名自售哉?固愿有所试,然后有所未就也。颐亲老家贫,兄颢有贤行,官不达而死。在颐之义当仕也。为贫而仕,则若孟子所谓居卑者可也。今有誉而不试,每辞而加进,臣于是知颐之不敢受也。若夫纷纷之论,致疑于颐者,非独如臣之言也。直以谓自古以来,先生处士,皆盗虚名,无益于用。若颐者,特以迂阔之学,邀君索价而已。天下节义之士,乐道不出,如颐等辈,盖亦不少,彼无所援乎上,故不闻尔。又以谓颐辞免爵命之言曰:「前朝召举布衣,故事具有」。是颐之志,欲为种放、常秩,而亟欲得台谏、侍从者尔。臣固知论者之或过也。然而是非疑似,陛下亦不可以不察也。圣人自有中道,过之则偏;天下自有常理,背之则乱。伏望陛下审真伪,重名器。闻颐方辞恩制,乞降指挥,依颐所乞,成就其节,止授以初命之官,既使得以禄养其亲,又使受之有义,免于似是之谤,后日见其可用而进擢之,盖未晚也。于陛下尊德举贤之道,无过不及者,不亦休哉。取进止。
〔贴黄〕闻颐有所建请数事,如欲令经筵侍臣坐讲之类,又有非所宜言者,众传以为笑。不知有是事乎?惟望速降圣旨,依颐辞免,但命之以初官,试之以西京教授。庶几成颐之志,完颐之节,以息群议,而亦不害异日擢用也。夫廉耻不立于天下也久矣。今幸有一人焉,若授受不当于义,则使天下靡然益不以廉耻为事,岂不重哉(《忠肃集》卷三。又见《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六。)!
试然后有所:五字原脱,据右引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