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寿日(予使交南仲兄后乐副宪云南王太恭人八旬皆在万里不得登堂寿母为憾) 明 · 张弼
 押尤韵
江南老母寿,仲子滇南游。
季复南交使,天涯最尽头。
三方同一念,异域耿孤愁。
何日登堂庆,兄供弟勤酬。
山灵如我𢠢,岐路莫悠悠。
开元寺重塑佛像记熙宁七年二月 北宋 · 李骙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二、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同治《韶州府志》卷二六
佛法之来久矣,稽诸典故,则无所载传,索其鼻祖,盖出于极西穷荒之国,其语言、衣服、器用、饮食,大率与中夏不相侔。
永平之世,符秘梦于显宗,是时华人始知有佛,故通都大邑,商市农井,茍有生聚,必建招提,大则镕金铁以模其像,小则㡧缣素而绘其形,或堂或殿,崇敬奉之观。
其发根芽于汉魏,栽培于晋、宋、齐、梁,枝叶于隋、唐、五季,迄今延蔓,梗莽蔽翳、千百年之间,作者不起,孰为芟夷?
大抵种裔繁昌,教法恢诞,有国家者绐而佞之,其故何哉?
大要牖愚冥而弭狴犴也。
五筦之南,韶为望郡,治城之西,渡江五里,有佛祠曰开元,介于武溪之右。
季复更名为大梵
曹溪六祖得心要于黄梅,言旋乔木之邦,尝寓居是寺,讲顿教以悟群迷,于今西偏遗址在焉。
熙宁二年己酉五月仲夏,天灾流行,洪水为害,涨入郛郭,冲荡民居,浩浩横流,势不可禦,坏界刹几及浃旬。
鸱殿之内,化作泥坑,金仙之尊,土木流溃。
僧景琎睹兹坏相,疾首痛心。
一日聚众议曰:「我曹佛庇庥,恩逾父母,盍各同怀戮力,博求信向之家,重塑大觉金身,朝夕得以瞻仰,不亦善乎」?
琎师乃软言诱化,郡城拔萃坊谭宽同其室徐氏谋曰:「我等生逢盛旦,岁计幸充,若不作因,云何得果」?
于是倾胠箧之赀,购匠工之巧,再造释迦住世睟容,一铺金碧,庄严增倍。
前制工讫,盛集缁徒,开陈法会,营斋饭众,以赞其成,一费泉布二十万。
噫!
佛之示权也,神而莫测,破贪爱,荡群有,挈罪福以罔诸迷,使违五教而徇三归,竭货赀而无靳吝,退藏妙用之为,大类霸者之谲。
宜乎好辩者谓其教盛过于杨墨,岂空言哉!
琎师劝募功就,状其实,丐文以镵石,将图不朽。
仆迫于监临,辞多罅漏,直书经画始末,庸塞来请。
时熙宁七年甲寅岁二月十日记。
按:光绪《曲江县志》卷一六,光绪元年刻本。
禘祫议1194年12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九、《群书考索》别集卷一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八、《文献通考》卷九一、《南宋文范》卷五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
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
大抵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郑氏曰:「夏五庙,商六庙,周七庙。」今按,《商书》已云七世之庙,郑说恐非。颜师古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明也。穆,美也。后以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
其制皆在中门外之左,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
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博士孙毓议)
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宗亦曰世室,亦曰祧。郑注《周礼》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周礼》有守祧之官,郑氏曰:「远庙为祧,周为文武之庙,迁主藏焉。」又曰:「迁主所藏曰祧。先公之迁主藏太祖后稷之庙,先王之迁主藏于文武之庙。群穆于文,群昭于武。」《明堂位》有文世室、武世室,郑氏曰:「世室者,不毁之名也。」)
二昭二穆为四亲庙,高祖以上亲尽,则毁而递迁。
昭常为昭,穆常为穆(昭之二庙,亲尽则毁,而迁其主于昭之宗。曾祖迁于昭之二,新入庙者祔于昭之三,而高祖及祖在穆如故。穆庙亲尽放此。新死者如当为昭,则祔于昭之近庙,而自近庙迁其祖于昭之次庙,而于主祭者为曾祖;自次庙迁其高祖于昭之世室,盖于主祭者为五世而亲尽故也。其穆之两庙如故不动,其次庙于主祭者为高祖,其近庙于主祭者为祖也。主祭者没,则祔于穆之近庙,而递迁其上放此。凡毁庙迁主,改涂易穆,示有所变,非尽毁也。见《谷梁传》及注。)
诸侯则无二宗,大夫则无二庙。
其迁毁之次,则与天子同(传:毁庙之主藏太祖。)
《仪礼》所谓「以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者也(《曲礼》云:「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郑氏云:「以孙与祖昭穆同也。」周制,自后稷为太祖,不窟为昭,鞠为穆,以下十二世至太王复为穆,十三世至王季复为昭,十四世至文王又为穆,十五世至武王复为昭。故《书》称文王为穆考,《诗》称武王为昭考,而《左氏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管蔡鲁卫,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盖其次序一定,百世不易,虽文王在右,武王在左,嫌于倒置,而诸庙别有门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为尊卑也。)
三代之制,其详虽不得闻,然其大略不过如此。
汉承秦敝,不能深考古制,诸帝之庙各在一处,不容合为都宫,以序昭穆韦玄成传云:「宗庙异处,昭穆不序。」但考周制,先公庙在岐周,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则都宫之制亦不得为,与汉亦无甚异,未详其说。)
贡禹韦玄成匡衡之徒虽欲正之,而终不能尽合古制,旋亦废罢。
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但藏其主于光武中,更衣别室。
其后章帝又复如之,后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之制(见《后汉·明帝纪》、《祭祀志》。志又云:「其后积多无别,而显宗但为陵寝之号。」)
自是以来,更历魏、晋,下及隋、唐,其间非无奉先思孝之君,据经守礼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孙子,而更僻处于一隅,既无以见其为七庙之尊,群庙之神则又上厌祖考,而不得自为一庙之主。
以人情而论之,则生居九重,穷极壮丽,而没祭一室,不过寻丈之间,甚或无地以容鼎俎而阴损其数。
孝子顺孙之心,于此宜亦有所不安矣。
肆我神祖,始独慨然,深诏儒臣,讨论旧典,盖将以远迹三代之隆,一正千古之缪,甚盛举也。
不幸未及营表,世莫得闻,秉笔之士又复不能特书其事,以诏万世,今独其见于陆氏之文者为可考耳。
然其所论昭穆之说,亦未有定论。
图说在后独原庙之制,外为都宫而各为寝庙门垣,乃为近古。
但其礼本不经,仪亦非古,故儒者得以议之。
李清臣所谓略于七庙之室而为祠于佛老之侧,不为木主而为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而行一酌奠之礼,杨时所谓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叔孙通者,其言皆是也。
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则由于宗庙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
不议复此,而徒欲废彼,亦安得为至当之论哉?
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世而迭毁。
毁庙之主藏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一祫也。
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
韦玄成刘歆数不同,班固说为是。
今亦未能决其是非,姑两存之。
至于迁毁之序,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
假令新死者当祔昭庙,则毁其高祖之而祔其主于左祧,迁其祖之主于高祖之故庙,而祔新死者于祖之故庙。
即当祔于穆者,其序亦然。
盖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
故虞之明日,祔于祖父,盖将代居其处,故为之祭,以告新旧之神也。
今以周室世次为图如右。
所谓高祖以上亲尽当毁,虞之明日,祔于祖父者也。
元丰议礼,何洵直张璪以此为说,而陆佃非之曰:「昭穆者,父子之号。
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
方其为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
方其为子,则称穆,取其穆以恭上也。
岂可胶哉?
坛立于右,墠立于左,以周制言之,则太王亲尽,去右坛而为墠。
王季亲尽,去左祧而为坛。
左右迁徙无嫌」。
又曰:「显考、王考庙与左祧为昭,皇考、考庙与右祧为穆。
如曰成王之世武王为昭,文王为穆,则武不入考庙而入王考庙矣」。
此皆为说之误。
殊不知昭穆本以庙之居东居西、主之向南向北而得名,初不为父子之号也。
必曰父子之号,则穆之子又安可复为昭哉?
坛墠之左右,亦出先儒一时之说,《礼经》非有明文也。
政使果然,亦为去庙之后,主藏夹室而有祷之祭。
且坛、墠又皆一而已,昭不可以越坛而径墠,穆不可以有坛而无墠,故迭进而无嫌,非若庙之有昭穆而可以各由其序而递迁也。
又况昭穆之分,自始封以下入庙之,便有定次,后虽百世不复移易,而其尊卑,则不以是而可紊也。
成王之世,文王为穆,而不害其尊于武;
武王为昭,而不害其卑于文。
非谓之昭即为王考,谓之穆即为考庙也。
且必如说,新死者必入穆庙,而自其父以上,穆迁于昭,昭迁于穆,祔一神而六庙皆为之动,则其祔也,又何不直祔于父,而必隔越一世以祔于其所未应入之庙乎?
又言曰:「假令甲于上世之次为穆,今合堂同食,实属父行。
乙于上世之次为昭,今合堂同食,实属子行。
则甲宜为昭,乙宜为穆,岂可远引千岁以来世次,覆令甲为右穆,乙为左昭,以紊父子之序乎」?
此亦不晓前说之过也。
盖昭穆之次既定,则其子孙亦以为序。
《礼》所谓昭与昭齿,穆与穆齿,传所谓太王之昭,王季之穆,文之昭,武之穆者是也。
如必以父为昭而子为穆,则太伯虞仲太王之父,而文王反为管、蔡、鲁、卫之子矣,而可乎哉?
且一昭穆也,既有上世之次,又有今世之次,则所以序其子孙者,无乃更易不定而徒为纷纷乎?
曰:「然则庙之迁次,如图可以见矣。
子孙之序,如所驳,得无真有难处者耶」?
曰:「古人坐次或以西方为上,或以南方为上,未必以左为尊也。
且又安知不如祫之位乎祫有图在后。)」?
昭穆之不为尊卑,说已前见。
其大祫,则始封以下以次相承,亦无差舛。
张璪以为四时常祀各于其庙,不偶坐而相临。
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
及合食乎祖,则王季、文王更为昭穆,不可谓无尊卑之序者,是也。
但四时之祫不兼毁庙之主,则右无昭而穆独为尊之,若两世室之主,则文常为穆而武常为昭也。
陆佃以为毁庙之主有不皆祫之时难之,而未见之所以对也。
予窃以为以上世之次推之,一昭一穆,固有定次,而其自相为偶,亦不可易。
但其散居本庙,各自为主而不相厌,则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
及其合食于祖,则王季虽迁,而武王自当与成王为偶,未可以遽进而居王季之处也。
文王之为穆,亦虚其所向之位而已。
则虽北向,而何害其为尊哉?
作此图以见之。
山甫铨试二首并寄强甫 其一 1258年 南宋 · 刘克庄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二昆南北各驱驰,季复随群试有司。
蕃衍皆因先世积,荒嬉端为乃翁慈。
争名古有笞儿语,任运吾无责(三字原缺,据冯本补,卢本作今成诫)子诗。
万一原夫能末缀,采蒲裹粽待归期。
隐居宋君墓志铭(并序绍圣八年正月 北宋 · 林述祖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九、嘉庆《湖北通志》卷九一、光绪《黄州府志》卷三九
广平宋君,少年举进士,有声场屋间。
晚不得志,乃长太息曰:「吾岂不安于命哉?
有先人之庐可以芘风雨,有山中之田可以具伏腊。
教子弟以先王之道,窃于太平之时追配古之隐者,亦幸矣」。
于是退就西郊,增完旧构,一觞一咏,优游卒岁
元祐七年秋,余尝造其庐,君是年六十有六,虽老矣,而精力益健,语论衮衮可听,使人恍然解愠。
若子若孙,鳞次侍侧,虽幼者亦愿而有礼。
又令人嗟夫积德之报,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也。
作别才两月,君逝矣,闻讣为之恻然。
今诸孤不鄙,谓余以君不朽之事,相付勤恳。
不可辞,敬为书之。
君讳掞,子文其字也。
占籍蕲之广济,世以赀右姓。
大王父德遇,王父九皋,父潮,皆潜德不显。
君早失母夫人,事先君至孝,已而先君捐馆舍,移其礼事伯父尤谨。
而同气数人尚幼,拊育之,既有成,毕其嫁娶,而生事益滋。
闲居不妄笑语,貌厚重,而中甚敏,规画家政有法度。
死之日,亲族闾里哭之皆失声,其为人可知矣。
娶郭氏,有淑行,前君十一年卒。
生子八人,磐、彦、遵、敏修、迈、造、逸、逵。
孙男十三人。
女八人。
曾孙女一人。
磐、敏修力学能文,彦等干蛊用誉。
敏修有高节,尤精医事,病者应手而愈,未尝以报为念,士大夫多奇之。
君以岁在壬申冬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家,以甲戌年春正月初七日,诸孤奉神柩葬于安乐乡白沙里城隍林之东,先夫人实祔。
铭曰:
猗嗟宋君,考槃空谷。
笃孝于亲,季复用睦。
亦为政焉,奚其荣禄。
似续多贤,永膺尔福。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七七九。
孙守叔墓志铭1257年 南宋 · 吴潜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六、《履斋遗稿》卷三、《雪窗集》附录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嘉熙丁酉,余以工部侍郎,适常平使者阙,被旨摄事,始与鄞人孙守叔为同僚。
即之久,见其人温纯肃洁,心异之。
未几,守叔果拾级而上青云矣。
其在朝廷,则靖共之度、正直之节,人尊而仰之;
其在郡国,则廉平之誉、恺悌之风,民歌而诵之。
然年未六十,遽弃明时,其命也夫,其可悲也夫!
君讳梦观守叔其字,雪窗其号也。
曾大父俊乂,故登仕郎泗州招信县主簿
妣严氏,继张氏。
大父才冠,故承信郎、监临安府于潜县税。
妣刘氏。
考参,赠奉直大夫
妣陆氏,赠令人。
君登丙戌进士第,与兄渊俱占南宫龟列,授迪功郎,调桂阳军教授、浙西提举司干办公事,差主管吏部架阁文字,除武学谕添差通判严州台州崇道观,复除武学博士太常寺簿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宗正丞,兼屯田郎官将作少监,知嘉兴府,仍旧班兼右曹郎官将作监国子司业,知泉州,兼提举市舶事,改知宁国府,除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太府卿,充御试编排官,宗正少卿,兼给事中起居舍人起居郎直龙图阁,予祠,慈溪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秘阁修撰江淮路提点铸钱公事,复除起居郎,兼右侍郎给事中,兼赞读,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集英殿修撰,知建宁府,积官至宣奉大夫
君世居郡之慈溪奉直公质直而好义,以善人称于乡慈湖先生杨文元公尝志其墓。
积厚报丰,遂生君,为闻人。
初与二兄因、渊自为师友,既中第,益留意古学。
郡博士,专以考亭之书淑诸生
州境有蛮寇,帅廉君宜于士而习其俗,越次命君摄事,寇即定。
浙右盐策最浩繁,为幕官者诸场岁时例有馈,君皆却绝,户庭如水。
王侍郎遂侍从典州,以其学行才美荐于朝。
甫登畿,轮当面对,首论人主听言不容有所惮,尤不容有所玩。
惮则有言而不能容,玩则虽容其言而不能用,切中千古之病。
时乡衮执国柄,咸谓美官可券取。
君力请员外治中以去,旋引疾归。
季复召,横经朱𨚎,皇弟太傅嗣王嘉其三益之助,爱敬弥笃。
复当陛对,援《周书》「抚后虐雠」及《文中子》「戎狄之德,黎民怀之」之说,恳恳为上陈之。
寻以戎监转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人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
且论道揆不明,法守滋乱,天下之权将有所寄而倒持之患作。
当路者浸不悦。
出守泉州,旋易宣,蠲逋减赋,不计缗石。
凡有汎入,尽籍于公,蔬食布衣,如苦行僧衲。
时虽供亿甚繁而郡不告匮,版曹专官督赋如星火急,阖郡皇骇,莫知为计。
君曰吾宁委官以去,毋宁病民以留,力丐祠,且将以郡印牒专官,专官闻之夜遁。
宣人至今言之,尚流涕也。
董丞相槐枢密召还,上问江东廉吏,首以君对。
上悦,除司农少卿
适资善讲官缺员,上遴选端良之士,亟命君兼赞读
轮当陛对,奏谓「国家必有所恃而后立。
今内外之臣恃陛下以各其私,而陛下独一无可恃,可为寒心」。
次论「郡国当为斯民计,朝廷当为郡国计。
乞命大臣,应自前主计之臣夺州县之利而归版曹者复归所属,庶几郡国蒙一分之宽,则斯民亦受一分之赐」。
其言一一如蓍龟,上首肯,且奉玉音:「卿在资善,更烦尽心」。
先是有以越职言事削秩者,踰季黄犹在牍,君曰「此非法也」,即日涂归,且乞叙用其人。
时有为公论所指目者,除职予郡。
君奏谓「王安石欲去熙宁之君子则名以流俗,京、卞欲去元祐之君子则名为邪党,秦桧欲去绍兴之君子则名以异议,李沐陈贾欲去庆元之君子则名以伪学。
某人复倡为虚议论,以尽去更化以来所收召之君子,非所以为世道计」。
四月,以资善堂满岁迁,制词有曰:「虽舍章从事,有訚訚侃侃似不能言之风;
及批敕涂黄,乃謇謇谔谔有凛不可犯之色」。
盖上意也,当国者恶之。
是月,免兼琐闼,进右螭,八上章引退。
乙卯正月,进左螭,免牍三四上。
憸人吴燧挤而击之,除直龙图阁,予祠。
十月,升秘撰,提泉诸道。
丙辰正月,甫抵司存,复以旧班召。
公闻命,凡泉司供帐悉付之护印者,归装萧然。
抵门奏事,抗论益切,大概以「宠赂彰,仁贤逝,货财偏聚」为言,且谓未易相之前弊政固不少,既易相之后弊政亦自若,在廷之士皆危之。
君曰:「吾以一布衣蒙上恩至此,虽捐躯无以报,利钝非所计也」。
未几,进侍郎右选,仍兼琐闼赞读如故。
皇子王闻君再为讲官,喜甚。
君每入讲,必援先儒格言,反覆开陈,王亦多所咨问。
七月,进大司成,旋真除二卿,升翊善
君亲被主知,屡膺天奖,两地可以拾级而升。
然雅志恬淡,入从仅三月即三疏祈閒,辞甚苦,至上留之不可。
二月,以殿撰宅牧武夷
夏五领事,首以考亭先生絜矩之义谕郡人,蠲丝谷之积逋不趐以万计,不遣一卒下属邑,两造在庭,决以公是,虽丽于罚者无怨言。
布衣蔬食之操,视守宣有加焉。
建多君子,其达官显人徐知院清叟蔡参政杭皆相推,以为有古循吏风。
君每谓诸邑月解自盐运不续,凿空取办,展转病民,方欲为千里赤子祈哀于上,图所以变而通之者,遽以微疢至大故。
未属纩前,揽衣危坐,曰:「吾上奇遇,忠言无不售。
虽屡为柄臣所排,独主上保全,以至于此。
今病,不可为论报,已矣」!
口授遗表,忱实恳恻,不出于《大学》末章人才、货财之二事。
草毕凝然而逝,七月十二日也,享年五十有八。
讣闻,上悼惜久之,貤恩如律,加赙赠三百疋两,制词有曰:「贰铨省以抡材,其清如水;
登琐闼而批敕,有力回天。
深悼遗忠,再加禭饰」。
呜呼!
君之报主未终而上之眷君益厚,君有遗憾而上则无遗憾矣。
君未薨前三日,郡人有梦从者甚都,迎祠山神,自郡治出,视之则公也。
俄而君不吊,阖郡士民相与惊异,多至泣下。
君娶叶氏,平庵项公宣抚之亲甥,躬务勤俭,克相其夫,先君十八年卒,赠令人。
子男六人,五人皆幼亡,从孙将以公致仕泽补承务郎
女二人,在室。
从孙九月辛酉葬君于邑郎官坪之原,并徙叶氏令人隧。
潜尝谓孔子才难之叹,以为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际者接也,言自唐虞下至于周而人才之盛方见于斯,意者自皋陶九德之目至周之九人而始备乎,故曰才难,不其然乎!
后世之才固未易与盛周时比,然如君者,亦几于宽栗、柔立、愿恭、乱敬、扰毅、直温、简廉、刚塞、彊义之大致矣。
其为人退然若不胜衣,然义所当为,奋往直前,虽贲育之勇不能过。
故其立朝之节光明俊伟,与严霜烈日争光。
至其治郡,则纯以宽大奉行诏令。
在宣时,教条简便,刑罚寝息,日未晡吏散,庭宣帘阒然,人不知其为太守治所也。
古所谓循吏非耶!
乃若居家孝友,居乡退逊,处赵魏之乡,争以陶朱、猗顿相雄长,而泊然自好,视货财如粪土。
入都法从,出领藩符,不过败屋数间,人不堪其忧而君处之裕如也。
可谓清风高节,远追董孝而逼慈湖矣。
瞻众鸟之翔飞,怅祥凤之孤逝,得不重为世道惜耶!
潜与君交虽澹而意甚真,其死也不克临其棺,其藏也不克临其穴。
从孙以状来请志其墓,不忍辞而为之铭曰:
有德之人,默默循循。
内不足者,骄誇矜盈。
彼美雪窗,抱德怀节。
退然无能,厥四达。
越三十载,中外荐更。
不急不徐,维义之行。
淳祐中年风宪消弭。
乱匪自它,权贵所使。
谁能抗疏,排云敷陈?
君于是时,王吉贾生
宝祐之初,朋引憸慝。
邪燄欲炽,正理几蚀。
谁遏其萌,罔俾复然?
君于是时,富弼李藩
方在邸僚,里人当路。
步要津,掉头引去。
强禦横行,谁敢侮予!
直唾怒虎,折箠奋呼。
身在南邦,心在王室。
方徯东归,妖梦随入。
名山大川,舒敛英灵。
明则为人,幽复为神。
不以存存,不以亡坏。
亦理之常,无足怪者。
千载而下,川陵变迁。
视诸斯文,敬心油然。
草庐先生墓志铭1219年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水心文集》卷一九、《赤城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水心村
草庐先生姓林氏名鼒字叔和黄岩县人
事父母兄无违志,朋友不倍其言,妻子裕如也,邻里欢如也,其行既修矣。
少而广问博请,长而探幽索微,老而愈勤,穷而益信,其学既明矣。
面于方山,木或春彫,草或冬蕃,井不先汲,炊不蚤熟,蹒行株坐自若也。
邑后生聚而谋曰:「得无从草庐游乎?
先生得无思见我乎」?
大夫作而顾曰:「某狱疑,先生决之乎?
某政谬,草庐知之乎」?
年七十一,一日,笔数牍,缄题竟,就床若将寐者,视之已卒。
其为士者无不吊而哀,如不欲生也。
卒之日,十月丙戌
明年嘉定十年正月丁酉,葬于樟槿山。
其为士者无不送而号,如不欲归也。
或肖其像,恍乎草庐之容也;
或玩其书,泠乎先生之音也。
呜呼!
世谓文华之俗薄,虽躬行朴厚不能化,曷不视此乎!
孟子为论世尚友之说,始轻视一乡之善。
盖天下所同善者犹未足也,况一乡哉!
按《周官》,乡即国也,黄岩,古伯男国也。
乡公也,公旦、君奭预焉;
一乡卿也,闳、散、南宫适参焉。
王国之善,即天下之善也,岂孟子未见《周礼》,而以战国近事言之乎?
然则一乡之所谓君子者,固无往而不为君子矣。
夫疑天下之善不足于一乡,而又以一乡之善不足于天下者,惑也。
先生之子季复幼常除丧来告,余既窃有感于孟子,遂以记其墓。
两夫人皆陈氏,女嫁胡惠连
铭曰:
噫昔追随五十年,近离远合交倾宣。
一札不至奄重泉,矢词如忘徒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