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周孚先(并跋)1102年5月8日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问:先生旧语门人云:「天下至忙者,无如禅客
市井之人,虽曰营利,犹有休息时。
禅客行住坐卧,无不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至忙」。
孚先窃谓此语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若正若助长,即是忙也。
或者谓此语非为学者设,谓以圣人方之禅客未尝闲,若学者须是行住坐卧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助长。
方其学也,固当有事,亦当知助长之非。
问:《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孚先窃谓,圣者谓有圣人资质,一不念则流入于狂。
狂者进取,曾晰之徒是也。
借如颜子,不能拳拳服膺,亦必至于此。
若是圣人,则从心所欲不踰矩,虽不念亦无害也。
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圣,通明之称。
狂,狂愚之称。
问: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孚先窃谓乐山乐水状仁知之体,动静述仁知之用,乐与寿明仁知之效。
知则能知之,能知之则务穷物理,务穷物理则运用不息,故乐水。
水谓其周流也,故动。
动谓其理之无穷也,故乐。
乐谓其无疑也。
仁则能体之,能体之则有得于所性,有得于所性则循理而行之,故乐山
山谓其安止也,故静。
静谓其无待于外也,故寿。
寿谓其达生理也。
言意未能体仁知,且宜潜思。
问: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孚先窃谓,此语是告学者,亦是入道之序。
故知及之者,见得到也;
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
庄以涖之者,外设藩垣以远暴慢也;
动之以礼,观时应用皆欲中节也。
或者谓此是人君事。
临政处己,莫不皆然。
所谓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此言未能尽仁,且宜致思。
仁则安矣,所以云守也。
孚先旧讲习太学,建中靖国庚辰冬,过洛阳,游伊川先生之门,预群弟子之列,亲炙模范,时闻诲语。
明年暮春,归省庭闱,期岁复入学,以所疑为书,请质于先生,皆得亲笔开谕,逮今几四十年矣。
以今日视前日,固知学之不博,问之不切。
日月逝矣,功不加倍,只益自歉。
绍兴丁巳冬周孚先谨书。
周恭先周孚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二八
周之将兴,必有继天之王,建都邑,立藩辅,以定天命而宅民心,为子孙之师。
亦必有命世之臣,考礼乐,修法令,以定国是而正风俗,为卿大夫之宗。
然后可以世世垂拱仰成,虽有中主弱辅,而不至于乱。
故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商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予旦以多才,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
国之所恃者,法与人也。
《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周公以谓惇典而用贤,可以定国,后之言恭者必稽焉。
傅说有言:「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攸闻」。
今不师古,后不师今。
周公以谓我当与卿大夫士笃前人成烈,以答众心,则后之言信者必师焉。
夫以成王之贤,周公之圣,其所以为后世先者,不过于恭与信而已。
《诗》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闵马父曰:「古之称恭者,曰自古,曰在昔,曰先民,其严如是」。
愚以是知恭之大者,盖尧之允恭孔子之温恭,非独恭世子之恭、楚共王之恭也。
成王以是为后世先也,不亦宜乎。
「大有上吉。
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之为德也,重于兵而急于食,周公以是为后世先也,不亦宜乎!
周伯忱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一、《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四
问:《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孚先窃谓所谓圣者,谓有圣人资质,一不念,则流入于狂,狂者进取,曾晰之徒是也。
借如颜子,不能拳拳服膺,亦必至于此。
若是圣人,则从心所欲不踰矩,虽不念,亦无害也。
答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圣,通明之称;
狂,狂愚之称。
问: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孚先窃谓乐山乐水,状仁智之体,动与静述仁智之用,乐与寿明仁智之效。
智则能知之,能知之,则务穷物理,务穷物理则运用不息,故乐水。
水谓其周流也,故动。
动谓其理之无穷也,故乐,乐谓其无所疑也。
仁则能体之,能体之则有得于所性,有得于所性则循理而行之,故乐山
山谓其安止也,故静。
静谓其无待于外也,故寿,寿谓其达生理也。
答:言意未能体仁智,且宜潜思。
问: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孚先窃谓此语是告学者,亦是入道之序。
故知及之者,见得到也。
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
庄以莅之者,外设藩垣以远暴慢也。
动之以礼,观时应用,皆欲中节也。
或者谓此是事君。
答:临政处己,莫不皆然。
所谓仁能守之者,孳孳于此也。
此言未能体仁,且宜致思,仁则安矣,所谓仁守也。
问:先生旧常语门人云:「天下至忙者无如禅客
市井之人虽曰营利,犹有休息时。
禅客行住坐卧无不在道;
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常忙」。
孚先窃谓此语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若正、若助长,即是忙也。
或者谓,此语非为学者设,谓以圣方之,则是禅客未尝闲。
若学者,须是行住坐卧在道。
答:存无不在道之心,便是助长。
方其学也,固当有事,亦当知助长之非。
踵息庵记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三、《杨龟山先生集》卷二四、《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二
通天下一气耳,合而生,尽而死。
凡有心知血气之类,无物不然也。
知合之非来,尽之非往,则其生也沤浮,其死也冰释,如昼夜之常,无足悦戚者。
世之羡生者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欲以引年;
甚者鏖丹化金,饵之以祈不死,厌常为奇,卒以丧者十常六七而不悟。
余顷自京师得元道之书阅之,喜其言无益生之祥,窃谓行之,其几于道也。
及来毗陵,闻道士奉先得卫生之经,夜卧无出入息,其庶乎元道兀然自止者矣。
造其室而问焉,听其言,殆将有意乎庄生所谓息以踵者也。
郡人张君谕捐金结茆于其宫东庑之隅以居之,百须之物无一不具,幽閒深靓,不闻足音。
盖欲使之离世绝俗,直趋乎至道之域也。
周君伯忱与余游,致奉先之意,请名于余,故以「踵息」名之,所以励其志,卒祈于有成也。
张君为之营地勤剧若此,岂亦有意于斯乎?
周孚先绍兴五年十一月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五
孚先学问渊源,操履方正,久游庠序,士论推服。
欲望朝廷处以师儒之职,使为后学矜式,庶几尽其所长,少补教化。
吕子约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七、《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二九○
时复思绎之义如何?
长沙说中谓䌷绎其端绪,又何也?
又时习专以「思绎」为训,又何也?
凡言学,多指讲论诵读言之,故以习为思绎。
长沙说不记云何,䌷绎端绪亦苦无异义也。
学即行也,所谓「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意必有在。
《中庸》言博学,又言笃行,则学与行自是两事。
说、乐之分如何?
所谓说在心,政孟子「理义悦我心,犹刍豢悦我口」之意。
但所谓乐主发散在外,朋友之乐盖亦实见其可乐,但此说为发舒耳。
谓之主发散在外,愿明其说。
谓之发散在外,即是由中而出,但「乐」字之义主于发散在外而得名耳。
谢氏「时习、朋来、不愠」一章,意脉似与本章之旨不贯。
所谓「不必同堂合席谓之朋」,则于朋来而乐之意似不切。
所谓「知我者希则我贵」,既以知者希为贵,则亦与人不知而愠者相去只一间耳,非所谓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谢氏说多类此,大抵过于高远也。
孝弟为仁之本,程子、谢氏之旨如何?
程子谓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盖以本立而道生也。
谢氏谓知此心则知仁,盖以自是而仁可见。
是固然也,却恐非为仁自孝弟始之意。
只当从程子说。
近年论者多欲设为机械,以求知仁,其原盖出于谢氏。
且若如其说,则其事亲从兄之际心亦不专于所事矣。
明道论孝弟本其所以生乃为仁之本,而又论守身守之本,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乃诚孝也,推此可以知为仁之本。
此意如何?
明道因论事亲,又推本守身之意,以明必如此,然后为能事其亲。
乃所谓孝子成身之义。
「其为人也孝弟,自然和顺慈祥,岂复萌犯上之心?
况于为逆理乱常之事乎」?
此盖深言孝弟之为顺德而人道之根柢也。
自是而积习著察,则为仁之道自然周溥充大。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非过情违道之小仁也。
故曰「本立而道生」,而又赞之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若夫仁民而推亲亲,固曰无本,然所谓仁民者,亦必有甚不仁者矣。
自仁民而推亲亲,本不足辨,然亦不必言必有甚不仁者。
巧令鲜,尹氏之说为完。
程子直指为非,何也?
详考程子辞意,盖直指修饰之为非,欲学者深知乎与不仁之分,故他有所未暇论也。
昨领来喻,谓程子如此直截说破,恐是此意否?
子固是直指修饰之为非,而圣人本意初亦不兼持养者而为言也。
但圣人辞气舒缓,程子恐人不会,更向巧令中求其少有之,故如此直说破耳。
曾子之三省,忠信而已,而不及「传不习乎」一语,何也?
前虽求教,谓已兼释之,今却未晓。
程子说「传不习乎」是不习而传与人,是亦欺人之事,故以忠信举三省。
此句须更思之,与谢氏孰长?
入孝出弟、谨行信言、泛爱亲仁,盖为弟为子日用出入之实职。
旷此而徒区区于文义章句间,抑末也。
程子谓非为己之学,意盖如此。
然必曰学文者,诚以未能著察,而品节等差、重轻缓急不得其宜,则或有所害。
以此见周伯忱之说甚当。
谢氏尽孝尽弟以及乎亲仁成己,至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看得学文颇轻。
而说得入孝出弟之类一节便做成德,似非本旨意。
修弟子之职,固所以为己,然博学于文以明义理之归,亦为己也。
洪庆善说未有馀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
有馀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此意亦好。
「道千乘之国」,政与「道之以德」、「道之以政」之「道」同。
「道」犹导也,与齐治之义别。
「敬事而信」以下,或以为五者,或以为三者,当从何说?
程子释此章谓「今之诸侯能如是,足以保其国矣」,非小乎此也,政以今之诸侯所以导其国者不能如是也。
然否?
分别「道」、「齐」二字甚善。
此章当为五事,然先后相因,不可相无,则亦一事而已。
程子之言固非小此,盖以其略,故其言之若不足耳。
程子谓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又谓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因此得求仁之方,要须是从克己入。
程子论季路颜渊言志一段可见。
盖喜怒好恶之偏,顷刻胡越霄壤之判,如何得气脉通贯,本末连属?
每觉于至亲上尚有物我处多,况于他人乎。
直须是由身至家,由家至外,检察消磨,渐渐融通,则庶乎仁矣。
前辈谓公近仁,爱属仁,而《鲁论》所谓己欲立、达而立人、达人为仁之方,而孟子所谓「仁者如射,正己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反求诸己」,如此之类,皆是欲人之求仁当自克治己私而入。
学者但当于此下手耳。
向者所谓以万善之先名仁,诚不亲切。
论性则以仁为本,此只是泛说。
论义理则性中只有仁义礼智,而孝弟本出于仁。
论为仁之功夫,则孝弟是仁中之最紧切处,当务此以立本而仁道生也。
来喻虽善,然非程子立言之本意也。
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其分如何?
又谓忠,天道也,其与尽心之义同否?
一心之谓诚,专以体言。
尽心之谓忠,是当体之用。
忠,天道也,对恕推己而言,正指尽心之义。
朱侍讲元晦 其五十二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七三、《东莱吕太史别集》卷八
《渊源录事书》藁本复还纳,此间所搜访可附入者,并录呈。
永嘉文字屡往督趣犹未送到,旦夕陈君举来,当面督之也。
《渊源录》其间鄙意有欲商榷者,谨以求教。
大抵此书其出最不可早,与其速成而阔略,不若少待数年而粗完备也。
汪丈说高抑崇有伊洛文字颇多,皆其手泽,故子弟不肯借人。
已许为宛转假借,若得此则所增补者必多。
推此类言之,则毋惜更搜访为善。
只如《语》、《孟》精义,当时出之亦太遽,后来如周伯忱《论语》、横渠《孟子》等书,皆以印板既定,不可复增,此前事之鉴也。
《横渠集》续收者,本欲便刊,以近得张丈书,复寻得一二篇,俟其送至乃下手。
此亦开板太遽之失也。
乔行简特进左相不允辞批答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六、《鹤林集》卷一二
师尚父,年九十杖钺;
睿圣武公,越九十有五入相
丹书烂然,懿戒勤甚,此所以作周孚先也。
褒谕贾似道咸淳元年 南宋 · 宋度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八、《咸淳遗事》卷上
惟冲人之凉菲,倚师相以经纶。
荐秉台衡,益隆朝栋。
笃前人光烈,作周孚先
暨乃僚同心,惟说纳诲。
资良猷之忠告,慕庆历之盛时。
欲推车之必行,若和羹之相济。
此开忱布公之道,而集思广益之规。
顾机务贤劳,或俾当于谒告;
疑丞佐列,宜无废于在朝。
嘉叹昌言,亟从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