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刘蒙叟”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宋故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赠太傅中书令谥曰文简毕公墓志铭1006年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武夷新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景德二年十月乙酉,上御崇政殿丞相太原公早朝,方候对于殿庐中,与同列议所以条奏之事。
侃侃自若,俄顷风眩暴作,不能入谒。
上亟令太医切脉,饵以良药,遣中贵人络绎致问。
良久疾甚,殆不知人。
上不俟驾,躬自临视。
肩舁归第,即日以不起闻。
上又亲至其居,临哭之恸,赐白金三百斤,诏废朝五日,册赠太傅中书令
君臣之际,斯为至矣;
哀荣之数,亡以加矣。
公讳士安字舜举
其先文王之昭,功参于并建;
魏万之后,兆启于大名
锡羡流光,世德弥劭。
衣冠阀阅,史策相沿,盖为海内之名宗,无愧山东之著姓。
公之远祖,占籍于代郡雁门,以财力雄边,敦尚气节;
以义方训子,蕴积庆灵。
至公之曾王父宗昱,以州里推贤,孝廉中选,仕至云州云中
王父球,位罔克量,仕不越乡,终本州别驾
烈考乂林,以廊庙之姿,屈于州县,以清白之训,遗于子孙,终澶州观城
逮公之光辅大政,若时登庸,缉熙庶工,平章百揆,天子嘉同德之美,尊奖于宰司,举追命之典,褒崇于先正。
乃诏有司,赠公太王父为太子太保,曾祖母吴氏,追封邓国太夫人
王父太子太傅,祖母史氏韩国太夫人
烈考太子太师,妣乐氏代国太夫人,继母祝氏邓国太夫人
盛德之后,垂裕乎百世;
自天之泽,光被于九原
蕃衍之祥,斯不诬矣。
公器宇宏廓,风规爽迈。
爰自稚齿,逮于成人,介然不群,卓尔有立。
横经乡校,拳拳服膺;
视膳庭闱,烝烝就养。
公始在襁褓,即失所生。
既罹悯凶,鞠于祖母。
太师继室以刘氏、祝氏历事之,率礼无违,因心不匮。
纯孝之德,士类攸称。
胜冠之年,缠忧曷怙,几筵号慕,栾棘尽哀。
既而阅先君手泽之遗文,披奕世家藏之群籍,念立身扬名之训,思切磋博习之规。
澶渊近畿,逢掖盖寡,交游所及,孤陋是虞。
且闻圃田,雅多君子,因奉祝夫人徙居焉,乃得今杨徵君璞、工部韩侍郎丕、及故光禄刘少卿锡。
博约浸润,遂通百家之言;
直谅多闻,是为三益之友。
岁祀未久,至业大成,从赋春官,时名籍甚。
乾德中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王公祐,以名德掌贡部,乃擢公上第焉。
邠帅杨廷璋备璧马之聘,延置幕府
赞樽俎之画,允为嘉宾,伸于己知,尽心所事。
俯及二毛之岁,始沾一命之荣,除济州军事推官
时所亲李公谦浦适牧是郡,筦榷之利,俾公专掌。
岁致馀羡,民用胥悦。
太祖闻其名,徵赴阙,面授兖州观察推官
太平兴国初,迁大理寺丞,兼掌河运。
方船之转漕攸资;
九年之储,廪庾斯实。
吴越王修来朝之礼,献益地之图,海隅苍生,初被皇化,慎柬良吏,抚绥远民,即以公知临海郡事,就迁太子左赞善大夫
江东诸州,鄱阳为大,地征甚厚,户籍尤富,非有济时周物之用,拨烦治剧之才,临于是邦,鲜不败事。
公自台徙饶,踰年报政,职务修举,吏民便之,改殿中丞
归朝,为监察御史,受诏知乾州
公以母夫人在喜惧之年,有羸老之疾,咸秦之地,驿置尤赊,扶侍之官,登顿良苦,因上言求督汝坟公田,以奉甘旨。
官闲务简,遂其所好;
家贫俸薄,不以婴怀。
太宗皇帝崇建戚藩,夹辅王室,精择僚佐,翊赞亲贤,即以公为左拾遗、冀王府记室参军
侍从平台,从容朱邸,成碣馆好贤之美,赞东平乐善之风。
至于曳裾王门,仙姿冠玉,抽毫客右。
藻思凌云,独步一时,夐出群萃。
藉田毕,就转考功员外郎
未几,以本官知制诰,藩王以借留为请,天子不之许也。
再岁,召入翰林学士
公上言「祢庙二名,有所嫌避」,明诏敦谕,不容辞职。
天子嘉得贤之美,议者蔚知礼之称。
又受诏与苏易简同知贡举
是岁,郡国贡士以二万数,奏名亦数千人,至公无私,群议归美。
会郊祀,拜主客郎中学士如故。
俄授右谏议大夫、知颍州
属淫雨降灾,嘉谷不稔,公乞开公廪以振乏绝,望赐田租以惠疲瘵,帝俞其请,民实受赐。
会今上尹正京府,宠绥神州,驿召公开封府判官
未几,肇启储闱,并设官属,申命公兼太子右庶子,迁给事中,领职如故。
属大明继照,苍震丕承,拜工部侍郎、充枢密直学士、兼知开封府事。
邦畿之间,实方国之都会;
辇毂之下,盖市狱之兼容。
簿书期会之烦,豪右侵并之弊,公击断无滞,浩穰以清。
俄抗封章,求解剧任,即拜礼部侍郎,再入翰林学士
前席虚伫,清宴延登,动静咨询,周旋献纳。
且以禁林书诏之填委,周庐宿直之勤劳,屡面至尊,辞以目疾,除兵部侍郎、知上党郡事。
水深土厚,足以养疴;
德兴廉,于焉静理。
神明之化,期月有闻。
秩满徵还,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学士
数月,兼秘书监
金华侍讲,允谓深严;
秘府刊书,是资鸿博。
论思慎密,体温室之不言;
学问淹通,蕴河东之默识。
为儒林之领袖,实朝右之羽仪。
然而民望攸归,公议斯逼,果跻鼎席,同秉国钧
景德元年七月,以公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踰月,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与今中书上谷公并命焉。
是月,天骄寇边,銮舆薄伐,公以美疹之故,不果扈从。
旦夕治疗,幸其有瘳,追及澶渊,见于行在。
是时皇上讲和戎之利,继好以息民;
修弭兵之盟,天旋而饮至。
公运筹汉幄,早启兴邦之言;
偃节灵台,亲逢《下武》之运。
同心一德,叶赞于钦明;
夙兴夜寐,弥纶于职业。
无何腠理生疾,赐告家居,中人国医,冠盖相望。
公以为三事之任,四海具瞻,镇抚外夷,将明万务。
陟降帝右,非可以贪荣;
寅亮天工,非可以旷职。
遂陈手疏,愿解枢轴
上特降优诏,不允其请,申命近臣,俾之谕旨,丁宁备至,靡容逊让。
公感极以泣,疾亦稍平,入觐穆清,面陈至恳。
上敦奖尤异,毗倚弥深,而公常膳载加,自公匪懈。
有犯无隐,方宣补衮之勤;
外强中乾,忽起逝川之叹。
梁木斯坏,何哲人之云亡;
同体忽亏,实元后之深痛。
呜呼!
享年六十有八。
上特为制服发哀,群臣奉慰。
追录嗣子,及于诸孙,乃至给使之微,咸蒙甄奖之泽。
又特命皇城使爱州刺史卫公绍钦监护葬事。
太常考行,谥曰「文简」。
发引之日,有司具卤簿、鼓吹,大鸿胪持节护丧。
即以今年正月辛酉,归葬于郑州管城县马亭乡庐村之南原,从先太师之茔,礼也。
公积阶金紫,策勋上柱国,三进爵为公,加真食之封,益功臣之号,人爵之盛,曷以加焉!
东阳骆氏,累封陈国夫人
出于华宗,作合君子,享是偕老,宜其永年。
二子:长曰世长太子中舍,裕蛊驰称,道光于济美;
次曰庆长,大理寺丞,闻《诗》禀训,志耸于象贤。
三女:长适故刑部员外郎李象,次适进士张扶,先公而逝;
次适江州德化簿刘宗诲,职方郎中蒙叟之子也。
二孙:从善、从古,俱任将作监主簿
虽在羁丱之年,并敦孝谨之行。
有后之庆,岂诬也哉!
公通介有常,谦卑不伐。
接下和易,未尝轻于匹夫;
与人久要,以是称为长者。
居然俭约,不爽于素风;
中外践更,克守于清节。
善谈名理,听者忘疲;
多识典故,酌之不竭。
掌书命,润色之美居多;
亟预畴咨,献替之勤斯
洎入参大政,荐陟中枢,年耆益明,人望唯允。
展四体以率职,曾无越思;
奉三接以矢暮,于焉尽瘁。
居位之日尚浅,致君之略未伸,遽兹归全,盖有遗恨。
性嗜坟史,手不释卷。
晚年写书百卷,字皆方寸,躬自雠对,以备观览。
常所著述,遗札颇多,诸孤等孜孜编缀,为三十卷。
垂世不朽,其在兹乎!
某早奉音徽,屡陪谈宴。
矧又紫垣掌诰,联之官曹;
黄閤拜尘,熟之风采。
且令嗣之勤请,迫玄寝之有期,愿志幽扃,岂敢牢让。
铭曰:
毕氏之先,肇基洪源
大名启胄,后裔实蕃。
公之乃祖,始居雁门
于州县,不违丘樊。
显允太师,贻谋济美。
志四方,考终百里。
公之既孤,不学斯耻。
徙居圃田多君子。
杖策从赋,登名太常
随牒应聘,嘉言孔彰。
乃督河漕,乃佩郡章。
岁满增秩,寘彼周行。
乃佐戚藩,乃司雅诰。
蕴藉风规,周旋辅导
雍容内庭,涣汗大号。
谏官长人,善政云报。
翼翼京邑,巍巍东朝
珥笔垂绅,是为元僚。
宥密枢衡,深严禁署。
侍从论思,再迭处。
上党之治,民惟去思。
宣室之对,帝乃畴咨。
入践岩廊,冠于宰司
民具尔瞻,百工允釐。
永年未登,二竖兴沴。
人之云亡,天不憖遗。
恩极临丧,礼优赠襚。
帝念良臣,永怀遗懿。
野苍茫兮风飕飕,马萧萧兮旐悠悠。
都城兮遵广陌,溯新阡兮归故丘。
俯咸、洛之大道兮,介溱洧之通流。
呜呼!
贤相之墓兮在此,陇树拱兮春复秋。
武信军节度使康简追封循国公神道碑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四、《无为集》卷一二
宝元二年秋七月辛丑,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和州诸军事和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薨于秦邸之正寝。
上闻之震悼,车驾临奠,亲抚衾歛,哀恸久之。
慰恤诸孤,恩礼加等,赠武信军节度使追封循国公
特赐白金三千两,缗钱一百五十万,绢五百疋。
命使监护及遣内省夫人、中贵恤治内外事,用度悉出于官。
太常用一品卤簿仪卫以送丧物,窆于奉先佛祠。
诸子号慕过哀,乞庐其侧。
至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州某县某原,礼也。
太常议谥,以谓公质直重厚,志尚敦雅。
下贤趣善,素履安夷,和柔之德,中外推挹。
案《谥法》曰:「温良好乐曰康,平易不訾曰简」。
尚书省集官考覆,舆论为允,乃谥曰康简
易名之典,兼二法之美也。
公讳承庆,字祐之初名承宗宣祖皇帝之曾孙,太师尚书令秦悼王讳某之适长孙,护国军节度使中书令高密郡惠王讳某之适长子也。
公天资忠孝,才艺超卓,器识宏远,信厚恺悌,世以贤公子称之。
雍熙中,随侍高密王出判济州
淳化二年,奉宣补衙内指挥使,每入贡至京师太宗必召至禁中,询访州郡风俗山水,应对详敏,莫不称旨。
因改今名,乃授西头供奉官
济州囹圄屡空,监郡刘蒙叟敷奏,上喜,顾左右曰:「承庆父子晓事尽心」。
公家因赐金箱玉方、二宝带以宠之。
济州举人程文应格者多,高密王欲尽荐于朝,有司以解额难之。
曰:「贤者太平嘉瑞,文王以多士宁周,荐贤乃诸侯之职」。
于是具奏,尽数贡于春官
至今济州荐送之数,比旁郡为优,自高密王始也,公与有力焉。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书》曰:「野无遗贤」。
传曰:「孝子成父之美」。
公父子见之矣。
真宗皇帝祥符四年,扈跸汾阴,改东头供奉官
七年,改内殿崇班
恭谢天地礼成,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骑都尉
八年,上玉皇尊号,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内殿承制
天禧元年,合祭天地,加天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二年秋八月,立皇子升王皇太子,授内园副使
三年南郊,加检校左散骑常侍,进封开国子,加食邑三百户
乾兴元年二月,皇帝御正阳门,加食邑三百户
上因曲宴谓诸宗室曰:「汝等在先朝所历事节,宜各尽所见奏闻」。
公曰:「先朝事节备于《政要》,臣尝扈从车驾封太山,祀汾阴,朝谒陵寝,幸亳社巡守澶渊,以至大酺,可谓盛事,皆所亲见」。
上曰:「更记内家甚事,无所讳避,切欲闻也」。
公曰:「容臣退而编录上进」。
旬日具所见闻进呈,御札褒称,仍许非时上章。
公于朝政所补非一,而其藁不存于家,其慎密如此。
传曰「古者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公之谓也。
车驾幸后苑,赏花钓鱼,翌日宗室入谢,上曰:「卿等赏钓乐乎」?
众曰:「甚乐」。
公独曰:「臣一忧一乐」。
左右皆愕然失色。
上曰:「大王何所忧」?
曰:「臣昨日伏见御幄临渊,侍从数百人侧立危栏之上,臣不敢不忧。
既而龙舆回辕,赏花宴集,上下同驩,咏歌太平
时当丰稔,和气充塞,臣不敢不乐」。
上顾近戚曰:「大王爱我如此,卿等可学」。
即命取白罗扇,御飞白书「承庆祐之」四字以赐焉。
夫危楼船以忠谏,汉史称之;
宠华衮以褒字,鲁史载之
公有临渊之忧,帝有书扇之赐,忠以爱君,褒以劝善,君臣之道,可谓尽矣!
它日宣射,上曰:「先朝多以卿为神射,今日期必中鹄」。
公曰:「臣实无能,偶或有中」。
公拜命,发箭虽不出正,然皆不敢近鹄。
上知公之谦抑,乃索御箭连中鹄
是时御双箭处中央,公双箭在下,正上下相向,端直如绳墨,瞻者莫不叹仰。
帝甚悦,赐对衣、金带、鞍辔、马各二,诏书褒异之。
《诗》云:「终日射侯,不出正兮」。
《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
公得之矣。
仁宗皇帝即位,授内藏库使,加轻车都尉封天水郡开国侯食邑三百户
天圣二年恭谢天地,加上轻车都尉
五年十一月南郊,加护军食邑三百户
七年九月,朝廷敦叙昭武之裔,优推宠命,以公乃宣祖皇帝之曾孙,秦王之裔长孙,高密郡之适长子,故特持节蒋州诸军事蒋州刺史
八年南郊,加上护军进封开国公食邑三百户
明道元年,改宫苑使检校礼部尚书,加柱国
二年三月,东郊藉田,加上柱国食实封一百户。
是岁特授怀州刺史
景祐元年,公以足疾赐告调治。
二年南郊,迁和州团练使,加食邑五百户
宝元元年南郊,加食邑实封二百户。
公养疾六载,圣眷益隆,既宣太医朝夕诊疗,又时遣内夫人至第抚问,非常礼也。
章献明肃皇太后临朝,时以公名下一字犯彭城郡王父名,欲令改易,遣近侍谕之,不从。
一日召于帘前宣问,公曰:「彭城王讳,天下所共讳也,臣不敢不讳。
彭城王父讳,非天下所共讳也,臣不敢独讳。
且臣名先朝所赐,安敢私易以谄上」?
识者义之。
公生平博览坟典,翰墨精妙,以至乐律、丹术、仙录,莫不洞究。
尤善属文,尝注《易》二十卷,极天人性命之理,天子览而嘉叹,赐以金币,又著《家训》三卷,行于世。
国朝以来,宗室著述,自公始也。
真宗违豫,公刺血书佛经以进,高密王寝疾,不脱冠带而养,上闻之,遣内人抚问厚赐,以旌过人之行。
及扶护先王丧往葬汝州,会天旱井涸,公夜致祷,明日乃水泉涌出,赐诏称其诚孝之应。
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于公见之矣。
公享年三十有九。
夫人泾阳郡君,乃中书令和凝之孙也;
继室永嘉郡太君虞氏,皆贤懿有辅佐君子之道
子六人,曰克悟,右班殿直,早世;
曰克继,赠定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建国公;
曰克绚,赠青州观察使
曰克孝,今任越州管内观察使
曰克肖,赠右监门卫大将军
曰克顾,赠昭化军节度使
女十人,封号不同,各归显族,一早世,一为比丘尼
孙几人,曾孙几人,任其官。
公教子不以爵禄为重,而重乎忠孝;
不以货财为传,而传以经术。
是以太宗诸王出镇藩郡,以公父子为才能。
真宗访政事,公献忠言为多。
仁宗试文翰,诏称公子克孝「秀出本支」。
英宗宗学,教育亲族,克孝首为二宗师儒称荐,而复中上科。
神宗朝克孝著《孝经传》上进,赐诏称谕。
熙宁以来,诏试宗室经术,公孙叔敷、叔彖、叔某、叔某相继登第。
元丰讲行祀典,择宗子之无过尤者,躬执事于明堂宗庙。
是时循国子孙与祭者为最多。
议者以谓「无是父则无是子,无是祖则无是孙」。
予观循国康简公《家训》三篇,上篇述祖考昭穆之序,陈忠孝礼义之端,集古人法语以为家世之传;
中篇笃励学问,慎终言行,重道义而轻富贵;
下篇言所慎在乎九思,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仁而尊贤,恕以及物,具善不善之积,明听不听之效。
于今子孙不忘其训,然后知义方之教。
泽流之远,何时而有穷已哉!
葬后四十年,公子欲以公之善美昭示来世,乃具行实,请文以立碑于隧道。
铭曰:
乌戏循国,宗室之英。
忠孝仁厚,悌弟信诚。
博学多能,秉彝典经。
左右先王,政肃刑清。
进贤报国,邦义以宁。
锡以宝带,父子宠荣。
谏章慎密,圣主从绳。
劳谦终吉,射不出正。
天旱井涸,葬亲汝城
精祷泉涌,感于神明。
天子闻之,诏褒以旌。
曰康曰简,懿哉易名。
治家训言,载之简编。
贻于后昆,忠孝之源。
公子公孙,世其称贤。
宠禄令问,传无穷年。
世运录题词 宋末元初 · 车若水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三、《赤城后集》卷二八、《三台文献录》卷一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六
纪年尚矣,鲁史之外,有《汲冢竹书(始尧至于战国,谓尧起戊辰。)》,其事不经,而传者或采之以为晋之乘也。
太史公以来,虽变编年,然皆有帝纪。
厥后萃聚列代者有《世纪晋皇甫谧撰,始伏羲,至汉献。)、》《通历唐马总撰,起天皇,至。)》、《通要唐苗台符。)》、《通谱、》《(本朝宋莒公庠撰,起汉文后元。)通载章左史衡。)、》《通鉴》、《(司马公。)帝统》(又名《历年图》。)《、举要历(亦谓尧起戊辰。)》、《稽古录《、》(并司马公。)年代录处士武密撰,起天皇。)《、》疑年录刘秘丞恕。)、》《甲子编年刘史馆蒙叟撰,谓尧起庚子。)《、》纪年总辨、永嘉朱黻,其书黜吕后王莽曹丕朱温,进刘先主、唐庄宗。同时《朱氏纲目》未行于世。)》皆纪年之书也。
莫备于《通鉴》,而最有法者,则康节《经世书(推尧起丙辰,无外丙仲壬,今遵之。)》,吕成公《大事纪(起获麟,止汉武征和元年,惜不全。)》,朱紫阳《纲目(甲子并依康节。)》。
浸后浸完,士生今之世者厚幸哉!
是书拾于诸家,私备遗忘,大海一勺,尝咸而已。
谓之无意固不可,谓之有例则不敢。
年不备,不能为纪年,曰《世运录》。
然而霸王之不同,经制之变,古今之异,兴亡治乱之故,则亦略具矣。
康节之言曰:「历代之治也,未始不由于君道盛、父道盛、夫道盛、君子之道盛、中国之道盛。
其亡也,未始不由于臣道盛、子道盛、妻道盛、小人之道盛,夷狄之道盛」。
呜呼,三千有馀岁之污隆,二十代之兴亡,何莫由斯言乎!
然古道不齐,一治一乱,而首祸者未尝不徒为后人驱除。
盖非有汤武拯民之心,不过谓之幸乱。
虽秦隋之季,摧纲剥纪,败政猬兴,暴骨如乱麻,存者危于坠露,不得不起而劘之,而陈胜窦建德之徒不足自救。
天虽自亡秦隋,亦恶幸乱者也。
自馀如曹操刘裕朱温诸人之兴,虽垢贱浅短,至不足道,然皆非先发者。
春秋之初,郑庄公始有霸志,霸卒归于齐、晋,而郑数百年受霸之祸。
夫假仁纠合,未为无功于生民,而王道之变,实天意所谨也,而况其下乎?
三皇五帝三王,文质不同,其道一揆。
汉杂霸,唐霸,晋不足霸,偏裂之正有蜀汉,夷狄之治有元魏,散乱之得国有唐庄宗,自是以降,无以污吾言矣。
王霸之不同,经制之变,古今之异,其事皆在于春秋战国秦汉之间。
颓波沄沄,有往无反,至于本朝,始见先王之意,而政则备。
盖以唐观汉,汉不可及,以观本朝,本朝又仁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