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石洞乾道八年九月 宋 · 王徕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七
南湖以东,缭入田塍三里许,抵大山之麓阜,松障谷口,转径以入,竹木深杳,潴溪为潭,幅员数百尺。
侧溪面潭,为屋三十楹,所谓石洞书院郭德谊翁所创,东阳最佳处也。
七月中休,余与诸友始游焉。
午饮书院,问洞安在,众曰:「浙间方言,谓地之空隙处为衕。
此地两山夹涧,故云为洞,实非也」。
竟饮,散步四望,岩壁环周,不见其隙。
过松间小径,东北数十步,隔乱石,闻水声。
侧足入石口,可攀援而登。
清流飞沫,步武滋滑。
既上十数级,转步而北,两崖对峙如峭,阔才四五尺,高百馀尺,而长倍之。
石亘其底,呀洼屈折,乍衍乍狭,水盈其间,交络锵鸣,音如琴笙。
乔木美箭覆岩上,菖蒲际幽隙。
回顾岩之口,已密蔽而不可见,相与叹异。
导游者曰:「此未足讶,请前行」。
又北行数十步,土谷开明,丛翳益密,巨石盘溪,侧有异木,均荫其上,青藓被之,可藉可奕。
自是愈上,窈窕回曲,碧梧翠筱,傍溪相属,凡百步閒过石桥三,以达于横阁。
阁下瞷溪山,倚崖瀑流垂三丈馀,潨然坠潭下。
松桧,掩映前峰。
意以为地之胜于是焉穷,徜徉久之。
望小径隐隐林梢,曳杖而上,缘栈度涧,举趾数十,而百态又换矣。
侧西有小亭,蕉木花丛,掩苒红绿。
溪流北出双壁间,斗折蛇行,若有洞穴,明灭可见。
即之则水布石渠,激湍沸白,跣可上。
或尼之,乃从径而登,屈盘五十步,至上层,阴壑尤邃。
一峰中植,二水溜岩之脉,齧石为泓,深碧如鉴光相射,馀流潆湾,合于众峰之下。
亭揖虚籁,良有奥趣。
或叹曰:「过始望矣,盍亦止于斯」?
余曰:「极则止,画焉其可」?
又百步,上至小谷,石壁十丈馀,飞瀑下注为方潭,跨潭为亭。
黛蓄膏润,磅礴空翠,桂木茂郁,不植而蕃,黄花饶馥,泛满襟袖。
至是地愈峭险,乃止。
大都自谷口阶升,溪回山移,益进益奇。
旁出支乳,犬牙相蔽,窥顾转盼即异。
径缭而平,气和而明,异乎栖神寒骨,过清而不可久居者。
日将暮,反至双岩者。
盏斝错列水上,盖郭君命二子希鲁希吕酌客,实觞而流之。
尽夕而归,意未饫也。
八月初吉,约徐次山张伯永、乔德詹再游,极流觞之欢,遂宿书院。
诘旦德谊来会,指山间亭榭,乞名于予。
予曰:「是偶有得则可」。
中秋明日,又游于溪潭上,为待月之饮。
缙云生抱琴而来,鼓履霜幽兰之操。
谷口烟横,山空水明,又与曩游特异。
夜将半,客主或归或寝,乃独与希鲁步壑中。
当午,满两崖间。
水激岸摇,晕动崖壁,梧影荡漾,若揭寒濑。
宴坐阁上,隐然溟濛岚雾,想高亭云杪,规往,不果。
有会于心,因以名焉。
谓双崖得月之难,而人及见者罕也,目曰「月峡」。
小阁半山,路若穷而愈无尽也,目曰「岚关」。
高亭凌空,有太古意气,目曰「巢」。
是山之中多佳木美卉,物物异新,而于尤宜,故总而名之曰「桂壑」。
希鲁归以告,乞余大书,将刻之崖壁,乃为之书。
乾道八年重阳潼川王徕记。
按:道光东阳县志》卷二三,道光十二年刻本。
高亭 元初 · 刘因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