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与房武支使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三
使职佐方面。
公才绝伦。
其分所部来督属郡。
必以旧二千石将去。
新股肱守未至。
而应虑编黎失业。
欺吏得伺便。
是以中司据案辍食。
贾支使馀勇。
俾威之德之。
支使下车。
人以之安。
奸心欲萌者。
若烈风卷危叶。
茕独无告者。
枯辙沃膏雨。
阖境不扰。
殆将晏如。
问公之秩。
则屈于冯郎。
观公之政。
则优于杜母。
然傥翼一举。
谁能料其高下哉。
观静居养晦。
束发初冠。
累受郡荐。
不随计偕。
直以无亲于权右。
寡誉于乡曲。
陆行阙徒御。
长迈匮资用。
每西顾而笑。
知难入身。
徘徊敛歌。
罔自酸念。
尝闻古圣欲济先济物。
欲达先达人。
卞和刖足而不去。
欲济物也。
禽息一碎首而不⿰(惨员)
思达人也。
侧见昨者此州举人陈昌言朱公荐戴察
并以才获送而不果往。
或以亲老而惜养。
或以家贫而莫进。
相会而议。
不知所安。
偫吟动风。
聚泣成沼。
况秋节转厉。
羁心益雄。
恨天下丈夫。
不可投刺。
碌碌之类。
虽投奚为。
惟公秉干将之利。
荆楚之秀。
方钓名之日。
亢得路之地。
观辄欲遂君子之美。
张小人之谋。
陈昌言等。
执事诚肯彻重味于膳夫
抽月俸于公府。
实数子之囊。
备二京之粮。
则公之德声。
日播千里。
鲁卫之客。
争趋其门。
亦可谓委能于圣朝。
岂止杀身而已矣。
言用与不用。
公其度之。
不然。
则言之于有司。
取我王税。
量其丰省。
赡其所须。
亦足明非常人有非常之事。
白于连帅
固亦惟命。
相时而制变。
亦惟命。
汉武帝诏郡国贡士
县次给食。
此明天子也。
灌夫好礼敬贱士。
推拔下辈。
此贤大夫也。
公能收纳任恳。
则善不可加。
问之数子。
乃释盐车之患也。
公若轻财惜施。
轻士不恤。
使观之言如水投石。
则行垂涕唯唯而退。
言公轻财惜施者。
若公府之积粟腐贯朽。
曾不振穷贷乏。
而多为曲赎小吏狗鼠荐蠹鲜不千百。
岂不轻财惜施欤。
又言轻士不恤者。
则陈朱戴者。
锐力词翰。
腹歉翅折。
不能达飏
执事高视。
蔑有救心。
岂非轻士不恤欤。
且公波澜在衷。
深浅未卜。
先设以与夺。
愿筌否臧。
嗟夫。
当春正植以桃李。
卒岁然后验松柏。
公留意而图之。
观摄衽而长跪。
范司谏明道三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七、《欧阳文忠公集》卷六六、《皇朝文鉴》卷一一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四、《圣宋文选》卷二、《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二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二四、《崇古文诀》卷一八、《文章轨范》卷四、《经济类编》卷八三、《文章类选》卷一五、《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一、《名世文宗》卷二一、《经世八编》卷一二○、《文编》卷四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五、《古今图书集成》交谊典卷八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月日,具官谨斋沐拜书司谏学士执事:前月中得进奏吏报,云自陈州召至阙拜司谏,即欲为一书以贺,多事匆卒未能也。
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
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
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
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
若天下之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
故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
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
天子曰是,谏言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宰相尊,行其道;
谏官卑,行其言。
言行,道亦行也。
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
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
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
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
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邪!
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
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材也。
其来不为御史,必为谏官」。
及命下,果然,则又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
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非他人,必范君也」。
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惑之。
岂洛之士大夫能料于前而不能料于后也,将执事有待而为也?
韩退之作《争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谏,卒以谏显。
人皆谓城之不谏盖有待而然,退之不识其意而妄讥,修独以谓不然。
退之作论时,城为谏议大夫已五年,后又二年,始庭论陆贽,及沮裴延龄作相,欲裂其麻,才两事尔。
德宗时,可谓多事矣,授受失宜,叛将强臣罗列天下,又多猜忌,进任小人。
于此之时,岂无一事可言,而须七年耶?
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龄、论陆贽两事也?
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
幸而城为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
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是终无一言而去也,何所取哉!
今之居官者,率三岁而一迁,或一二岁,甚者半岁而迁也,此又非一可以待乎七年也。
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执事而拜是官者,岂不欲闻正议而乐谠言乎?
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
夫布衣韦带之士,穷居草茅,坐诵书史,常恨不见用。
及用也,又曰彼非我职,不敢言;
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
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
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宋故推诚保德功臣宣徽南院使安武军节度使冀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使持节冀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御史大夫鄜延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延州军州事管内劝农使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二百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赠太尉谥曰康穆程公神道碑铭(并序 治平三年四月1066年4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〇、《乐全集》卷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高阳氏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其后为羲氏、和氏。
唐虞之际,实绍其业。
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程氏世系盖远矣。
公之曾王父讳守瑰,仕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侍御史,尝更颍川阳翟,乐其风土,自之封丘徙居焉,故今占籍阳翟
公讳字胜之
先公以治《春秋》登仕,故公初亦传三家之学,既习通矣,而委之曰:「君子惟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奚事一经」?
遂博综艺文。
天禧中杨文公亿礼部贡举,时推文宗,尤以藻鉴自任,考试进士精甚。
见公程文,大器赏之,遂为举首。
及廷试,亦在第四。
于时公之名动天下。
释褐泾州观察推官,代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齐州长清绛州翼城县,以爱利为政,有声。
俄改秘书丞通判许州蕲州,迁太常博士,复通判虔州
人巧滑嚚讼,公治明审,数辨冤狱,发奸慝,吏民畏服,刑平政清,风绩推最。
尚书屯田员外郎徙知归州,转都官员外郎,数月代还,且甄用也。
涂次襄阳,闻父丧,徒步而归。
服除,召为侍御史
宝元元年,并、代地大震,坏城郭庐舍,民死伤者众。
公以选为并、忻等州安抚使,入境以便宜从事,宣布上之恩意。
诸失业不能自存者,所以救赒安集,施设周及,人情大安。
还白利害称旨,所建皆见嘉纳。
三司度支判官,迁兵部员外郎,寻兼起居舍人知谏院
钟内艰。
时西鄙有衅,朝廷多事,公纳忠开说,补益居多,时政赖之。
夺情俾领职,公确辞得终礼制。
既免丧,复还谏省,寻以本官兼侍御史知台杂事。
公之任言责,司宪度,切磨献替,以尊王体,正国论,未尝龊龊及诸细也,故时议者重公有远识。
惟帝心简在殊深,以例换三司户部副使
不阅岁,擢授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
刑部郎中、知渭州
自戎虏为不义,出车遣戍,平凉当其冲,骑寇三大入残夷,及是始通款。
公蒐补卒乘,缮完壁橹,绥抚新附,种落宁辑,军气以振,邑里始宁
枢府缺员,仁宗顾谓辅臣曰:「程某厚重,可大任也」。
有间公者,以为故事未有自待制二府者,遂不成命。
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贝州军乱,州将张得一失守抵罪,公以尝任得一,褫职移知凤翔府,易河中。
朝论皆谓坐累太重,踰月还旧。
顷之,徙永兴军
未几,迁左司郎中,领瀛州高阳关路马步军都总管安抚使
甫至,迁左谏议大夫
祀明堂覃庆,迁给事中
契丹使过高阳关,称疾,请以纱巾见。
公曰:「疾可无见,见则以礼」。
北使惮公严正,乃具冠服如仪。
仁宗闻而嘉之,语曰:「程某有守,差强人意」。
知审官院
他日,帝从容谕时相曰:「昔孟知祥后唐甲午岁得,至本朝咸平中岁在甲午,盗发益州,西土大扰,故蜀父老识之。
来岁复在甲午,人以为恐,其精择可镇静者」。
既而曰:「无易程某矣」。
召对便殿,亲谕此指。
且曰:「为朕再行,即召公执政」。
公顿首曰:「事君者有命无避,安敢以宠利居成功」?
帝属意良厚,优除端明殿学士、知益州
到部,彭州果有讹传兵起者,即捕斩之,人心以定。
孟昶归朝,守者务为安静,茍远嫌訾,至城堞毁圮,莫敢增葺。
公曰:「城以保民者也,故萃以除戎器,戒不虞。
聚而莫保,民何依焉」?
遂议版筑,浚池隍。
蜀城脩完,公之力也。
明年,召除参知政事
屡表逊避,优诏敦促,中人抚问者数四。
政府,有告急变者,称得遗札于路,关搆甚密。
尹以白于执政,相顾未决。
公曰:「独斩告者」。
或曰:「何遽尔」?
公曰:「是情易得也」。
尹试尝讯之,果告者二人,旧出入此军,微闻其中豪黠辈妄言,颇连诸校,因相与谋:此官司莫敢宽者,必当按状,竟之,因以图赏利;
不竟,亦无以反坐,非有同谋,莫取證尔。
遂斩告者。
皆服公之发奸诈明且决。
至和二年宰相文潞公复辅政,公以通姻引避,除尚书礼部侍郎,改枢密副使
公才长于政事,既历二府,练达治要,处心积虑,期有以报特达之遇。
而时为枢密使者,与公情旨不相得。
邕州守将以贿闻,而奏请增补溪洞酋长,且十馀上,公持不从,以为后必生事,数争辩帝前,因坚求解。
五年,以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群牧制置使罢。
然帝察公议,每长有忧深思远之致,内直公。
寻亦罢枢密使者,拜公宣徽南院使检校太保鄜延路马步军都总管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大雨水,五龙川溢,东西两城将坏,居民詾惧。
公登城肃祷,水波稍复回还,遂退。
众谓公诚心若有所感然。
英宗践祚,视秩帝傅
是岁,就锡命,以安武节旄再判延州
初,戎承袭尚幼,没、臧、讹、庬四族颛国,谅祚益习事,患其逼,用季父磨乜之谋,诱讹、庬等诛之。
初,朝廷岁赐谅祚金帛,四族常分其半,首领入贡,辄货易图利,故四族盛彊。
至是并其所部,没入财畜,谅祚始擅其国,气骄意得,作为僭慢,遂改元,置官号,数为干请。
公上言:「戎狄贪婪,乃其天性,十求九获,犹怀觖望。
饥则噬人,饱则飏去。
畜养之道,宜以威克。
请专遣使,责其僭妄」。
朝廷因降诏诘问,虏虽不悉禀命,因是知为裁折。
公念西疆四道戍守千里,士马留屯,坐空储积,持久之计,必兼耕战。
自古言边备者,必以其土人劲锐,便驰射战斗,习知山川险易,其气俗然也。
请籍边户,择取丁壮,籍以为义勇。
庙堂议协,自陕以西,无虑得十六万人,更戍番休,以农隙训阅,丰财足食,安民保大。
武有七德,公近之矣。
虏自继迁之叛,狃于狙诈之利,至元昊尤多狡数,故能猎服诸戎,敢为国患,谅祚实轻谲易与者。
而朝论惩宝元庆历之难,抑游说者多过其实。
虏每与契丹、洮人相攻击,辄大点集,声欲犯境。
公独策其情,不为之动。
而常励诸将曰:「夫兵事以严,终可无用,不可不戒也」。
克勤小物,备预益修,故时推公沈毅有方略,得将帅体。
虏比年侵掠内属蕃部,秦渭尤甚。
言帅臣蔽匿,不以实闻。
乃遣内珰专领诸路蕃部事。
公上言:「熟户利于附汉,甚惮役属于虏。
我不能庇,内臣督领无益也。
且族帐星散,而数犒飨,呼召期会,更为烦扰。
不若委帅臣察其材勇,捍边有劳,部众所服者,间召赴阙,天子亲临抚阅,迁擢用之,此羁縻之术也」。
上善其言,以新命已行,难遽改,后竟以不便悉罢。
或请置重兵长安,为四路根本,选大臣总节制,诏公以利害闻。
公对:「四路距雍,远或千里,禀白待报,岂及机会?
责成四路,雅合事权,寇所侵轶,相为救便」。
从焉。
既而引年谢事,章十数上。
仁宗晚年赐诏曰:「卿年耆而德益隆,朕所加遇者,未可以期颐自高也」。
公惶恐不敢辞。
及加旄钺,复申前请,表又十上。
英宗特驰近侍赐手诏曰:「卿虽年高,而精力克壮,在廷历年,处置举合机要。
顷边多事,正当为备,卿勿复更有请」。
厚赐手封茗剂,以将恩意。
公陈情恳至,使者曰:「且有后命,勿受辞」。
公不获已,下拜受赐,力疾视事。
宾佐共白:公其啬精神,近医药,厚自持,府事僚吏请尽力。
公曰:「边帅岂深居养疾者耶」?
旦夕无少解,疾益侵。
帝闻悯之,诏还阙。
就舆上道,军民远送郊,莫不号恸。
治平三年正月乙亥,行次同州澄城县,索笔牍欲自具遗奏,草数字而薨,享年七十。
外见大星殒于寝堂,而闻发哭。
先帝轸悼,辍视朝,遣中使吊抚,厚赙其家,追襚太尉章绂。
常考功阀,合「康穆」二法以易名,礼也。
诸子奉𧚫帷以归阳翟四月,葬我康穆公于旧学乡先公之茔。
阳翟君后终濮州临濮
祖思议,隐居不仕。
考讳坦,国子博士
以公贵,追命三代,普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博士封成国公
曾祖妣田氏、祖妣刘氏、妣王氏,秦、魏、陈三国太夫人
公先娶谢氏,追封陈留郡夫人
再娶李氏,赠永昌县
继室以曹氏,枢密使司空兼侍中襄悼公利用之女也,封新平郡夫人
三子:曰庄、曰荀,尚书虞部员外郎
曰萃,内殿承制
七女,适供奉官郭承则,殿中丞崔良孺,大理寺丞宋彦国虞部员外郎文恭祖,侍禁閤门祗候王咸允,杭州节度掌书记孙贲濮州推官李恂
六孙:高,光禄寺丞
充、章、雍,太常寺太祝
奇,秘书省正字
公温而庄,宽而,尤乐易,喜谈笑,不为城府崖岸,善与人交,其度豁如也。
薄于自奉,食罕重味,器服仅给而已。
嗜读书,老而不倦,虽在戎旅,未尝释卷。
而首公勤职,盖天资然。
《易》著《乾》之四德曰:「贞者事之干」,「贞固足以干事」;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若贞与义,公实有焉。
用是出处显重且五十年,忠劳在朝,功利在民,为当时伟人,重德盛矣。
康定中与公并命处谏垣至和末,又代公为益部,以常同僚,而从公之游也旧,故知公之器蕴为详。
铭曰:
贞以干事,义以治民。
施于有政,康穆其人。
文学发身,贡名第一。
惟其德业,诚心为质。
升列谏垣,实陈昌言
法冠纠违,王体以尊。
遂服迩僚,式虔亮采。
帝察其衷,于心简在。
帝念戎难,内储蜀忧。
畴咨文武,属之怀柔。
公有常德,维邦之翰。
四方于宣,先登于岸。
西圉既平,西州既宁。
还跻二府,参斡机衡。
无有作好,无有比德。
刚亦不吐,王道正直。
高奴古塞,实扼氐羌。
镇守之重,咨公岩廓。
蠢尔戎,奸黩宪度。
公厉御策,奔踶入驭。
卒乘辑睦,壁橹缮完。
拊循蒐阅,军气桓桓。
议建民兵,法古农战。
保大经久,忧深思远。
关河晏然,以公在边。
两朝眷赖,弗遑引年。
公不敢康,将吏伤悯。
君恩见还,大星已殒。
元戎于征,麾纛启行。
及归里门,翩翩素旌。
一气同生,大期共尽。
惟此德名,流徽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