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圣井有引 明 · 卢龙云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井在邯郸西北二十里,祷雨取水于井,屡有徵验云。
凿井何年纪圣名,总缘神贶及群生。
银床倒映冰壶冷,碧甃长涵水镜平。
霖旱一方沾沛泽,润馀千里挹澄清。
地灵若更周民隐,不待祈年雨亦行。
张菊坡刑部浮山石刻拓本三种见贻各为一诗奉酬 其一 己亥 清 · 翁方纲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十八
一气金茎下,徘徊想谷神。
何如龟负字,冀幸得其真唐玄宗龙角山纪圣铭》。)
休宁县减折帛军布钱记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二、《洺水集》卷一○、道光《休宁县志》卷二一
宁宗皇帝御宇三十一年,恭俭慈仁,载籍无古。
一衣不轻易,一履不易弃,宫无缮治之斤,苑绝游畋之辙,用能国计充赡,易以予民。
如蠲两浙之丁钱,免江西之淮绢,昌化之去酒征,休宁之捐帛直,宽租弛赋,岁不绝书。
故人和天佑,玉烛岁调,三纪化成,廪廪乎成周太和之盛。
一旦天关开划,趣驾帝庭,八方同号,天为雨泪。
呜呼,是岂一旦暮、一政治之所能致哉?
臣于是时实职谥议,秉笔直书,请谥恭仁,垂之万叶,厥为信史。
初,唐行两税法。
至昭宗时杨行密江淮,逐新安刺史裴枢,而使其伪将陶雅代之。
武夫,暴增民赋以奉行密,大率为田一亩,岁收一石五斗,而夏秋所输,则已不啻三斗矣。
东严西池,南衢北宣,皆四邻也,而赋入轻重则若天壤焉。
国初均正五代方镇割据增赋之敝,谓歙为特重,乃令税绢仅重八两或十两,至他郡则十二两也;
折帛则六千,他郡则八千也。
绍兴十八年江东折帛悉减为六千,而歙独如旧。
乾道五年,议臣有言折帛之直以浙绢定价,今匹估六千,而徽州咸平著令绢止十两,今亦同上价,无乃困歙民乎?
因循百年,此议尚格。
又有军布衫者,亦行密时以盐七斤半易布一疋,其后产盐之州悉归于周,无盐以给,直令白输,每税钱一贯科布三疋六寸,时布直甚廉,每疋令输钱三百六十。
其后布益贵,乃令输本色,则民愈困矣。
今亦免征本色,疋价如旧。
呜呼,米粟布缕,古不三征,今用其十矣,又重折焉,民胡以堪命哉!
天矜此民,臣曶言之,用恻然,亟下民曹。
民曹下之漕臣陈宗仁提举常平史定之,分遣其属覆实于县
休宁任良弼身被其害也,剖析精详,以上民曹。
又幸民曹烛其幽隐也,备其疾状,以彻朝省。
惟庙堂以损上益下为心也,即以闻于上,上亟可之,帛之疋遂损二千,布之疋止输三百五十。
沉痛百年,去不崇朝,而又黎阳一乡犹困重赋,今亦视休宁取焉。
广谷大川,感恩至泣,老子浮屠之馆,祷福报恩,累月不已。
是役也,台臣开之,使者直之版曹不抑,庙堂不咈,遂得以达于四聪。
事之颠末,显白若是,记者不知,率乖其实,邑人不皇,复请臣记之。
移置元元观 晚唐 · 柳璨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
前使裴枢宫使日。
权奏请元元观改为太清观
别奏在京宏道观为太清宫
至今未有制置
伏以今年十月九日
陛下亲事郊礼。
先谒圣祖庙。
宏道既未修葺。
元观又在北山
若车马出城。
礼非便稳。
今欲只留北邙山老君庙一所。
其元元观请坼入都城
清化坊内建置太微宫。
则车驾行事得礼。
王建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一
朕去年在凤翔。与茂贞熟计。
韩全诲等以谢全忠。崔允固请废两军。
尽去北司。朕止欲诛有罪之人。
全忠允必欲尽杀。朕方危迫。
不得不从。而允与郑元规朋助全忠
閒谍诱惑。欲起兵收凤翔。
次及西川。天人助顺。
郑就诛。昨正月二十日。
朕御楼抚慰军氓。具告允等罪状。
宰臣裴枢等受全忠密旨。亟奏凤翔川军巳及咸阳
胁朕迁洛。后二日。
东兵拥朕出长安。朕与后妃宗室吏人。
匍匐就道。艰苦万状。
六军偕废。朕益孤危。
再赐茂贞密诏。使告卿纠合诸镇。
共迎朕西归。侦知全忠迁朕至洛。
尽斥内外侍卫。虽有书诏。
不可复通。藩镇诸侯。
或信伪诏。彊者归之。
则贼势转盛。卿自先帝时立功。
数助朕征讨。受贼诬构。
宁不冤愤。计此贼必先讨凤翔。
次及卿与河东。然后取天下。
卿安忍负高祖太宗三百年德泽。而束手黄巢馀党。
宜亟告茂贞继徵克用行密。及襄幽镇魏。
同举勤王之师。迎朕还京。
朕兵尽力穷。危及宗社。
临轩西望。洒血告卿。
改元天祐赦文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二
乃眷中州便侯伯会朝之路。
爰逢百六。顺古今禳避之宜。
况建鼎旧京。我家二宅。
轘辕通其左。郏鄏引其前。
周平王东迁。更延姬姓。
光武之定业。克茂刘宗。
肇葺新都。祈天永命。
皆因否运。复启昌期。
或西避于戎狄。或载歼于妖孽。
朕遭家不造。布德弗明。
十载以来。三罹播越。
亦属灾缠秦雍。叛起邠岐。
始幸石门。以避卫兵之乱。
载迁华岳。仍惊畿邑之侵。
忧危则矢及车舆。淩胁则火延宫庙。
迨至逆连宦竖。搆结奸凶。
刘季述幽朕于下宫。韩全诲劫予于右辅
莫匪兵围内殿。焰亘九重。
皆思假武以容身。唯效指鹿而威众。
矫宣天宪。欺蔑外藩。
行书诏以任情。欲忠良而获罪。
虽群方岳牧。协力扶持。
拘戎律于阻修。报朝恩而隔越。
独有副元帅梁王全忠。以兼镇近辅。
总兵四藩。远赴岐阳
躬迎大驾。辛勤百战。
尽剿凶渠。营野三年。
竟回銮辂。咸镐载新其宫阙。
让圭绝类于阉徒。方崇再造之功。
以正中兴之运。而又邠延结衅。
岐蜀连兵。上负国恩。
下隳邻好。焚宫烈火。
更延爇于亲邻。却驾凶锋。
复近侵于禁苑。抑又太乙游处。
并集六宫。罚星荧惑。
久躔东井。元象荐灾于秦分。
地形无过于雒师。爰有一二荩臣。
洎四方同志。竭心王室。
共誓嘉谋。魏镇定燕。
航大河而毕至。陈徐潞蔡。
辇巨轴以偕来。披荆棘而立朝廷。
刬煨烬而光轮奂。左郊兆而右社稷。
肃尔崇严。前广殿而后重廊。
蔼然华邃。公卿佥议。
龟筮叶从。甲子令年。
孟夏初吉。备法驾而离陕分。
列百官而幸雒郊。都此殷繁。
良多嘉慰。谢罪太庙。
忧惕惊怀。登御端门。
轸恻兴感。盖以一人寡祐。
而万姓靡宁。工役艰疲。
忠良尽瘁。克建再迁之业。
冀延八百之基。宜覃涣汗之恩。
克俟雍熙之庆。涤瑕荡垢。
咸与维新。可大赦天下。
天复四年天祐元年。应依天祐元年闰四月十一日昧爽巳前。
所犯罪轻重。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见系囚徒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唯十恶五逆。
故杀人命。合造毒药。
持仗行劫。官典犯赃。
不在此限。长流人罪无轻重。
一切放免。左降官与量移。
巳经量移者更与量移。经两度量移者便与复资。
纵元敕云逢恩赦不在量移者。今亦与洗涤。
一例施行。如所在亡殁者。
便许归葬。朝贬官前资官。
及父母丧服阕。委中书门下先与叙用。
存树勋庸。殁留义烈。
宜锡子孙之泽。永流苗裔之恩。
庶邀英风。以光壮魄。
武德以来。立功效节。
著在史策。兼与搜访子孙继嗣。
量才叙用。其近年随全忠凤翔迎驾。
青州讨伐。身殁王事者。
全忠录奏。如未经追赠者与追赠。
巳与追赠者更与加赠。有子及妻在者优与存恤。
用表始终。土木之工。
辛勤斯极。朴斲既刓于斤斧。
结搆悉冒于梯登。转石如生。
剪茨就坦。或差于军伍。
或徵役于他州。下不告劳。
吏皆戮力。言念于此。
先布尔恩。应修都邑工匠人夫军将节级军人百姓等。
共赐钱一十万贯。以见在东都诸道上供物充。
全忠分给。其军将仍委具名衔闻奏。
量材酬奖。天旋日转。
取象神明。雷震电升。
盖资仪卫。称警前导。
清跸至都。楯帐赫奕于行宫。
旗纛披靡于长路。建兹班仗。
整肃无亏。禀教扬威。
宜膺赏赉。应自陕州执掌仪仗随驾马军及楼下立仗将士等。
共赐钱五万贯。以见在东都钱充。
全忠分给。文修纪律。
武静难氛。当于建国之辰。
体尔荣家之志。大颁蜡印。
用慰泉扃。应内外文武常参官巳上及节度观察防禦刺史
并与追赠追封。先巳有者更加封赠。
务表哀荣。汉宗萧何
周师吕望。不有人杰。
孰拯屯危。况兹定鼎之方。
甫尔建侯之所。嘉其勋德。
一何巍峨。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太尉中书令宣武护国宣义天平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知府事判六军诸卫事梁王全忠
四溟伟量。五岳奇姿。
将相之兼才。行公侯之全孝。
迎銮岐邑。忠贯于神祇。
作辅凤池。智周于今昔。
副予爱子。仍董卫兵。
既久久而称芳。见多多而益办。
一昨痛思国难。首建良谋。
追周官卜雒之规。述殷后迁都之策。
故得会盟咸萃。遐尔遄臻。
分功尽禀于指踪。表位悉归于心匠。
躬勤巡抚。频散财粮。
畚锸以骈罗。执斧斤而翕习。
千门万户。化宅之新宫。
三署六军。踰西京之旧制。
人谋既叶。天祐相扶。
俾我眇躬。享兹垂拱。
策勋之典。别降麻制处分。
眷惟良帅。活济疲人。
果因富庶之基。遂创缮修之事。
表得人之斯理。见有开而必先。
叶节元勋。赉尔同德
东都留守祐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河南尹张全义。保釐东雒
二十馀年。惠行而蔼若春和。
令简而煦犹爱日。圭璋特达。
李无言。劝勤靡惮于身先。
敬善每闻于国事。宫商迭应。
梓相扶。诛茅棘为平坦之田。
变黍离为垣墉之峻。役均甸服。
莫不子来。夙驾而勤陕宫。
戴星而营新殿。讲论勋绩。
实为亚焉。报功之典。
别降麻制处分。国有大庆。
先及辅臣。佥同既赖于经纶。
夙夜颇勤于扈从。道途久次。
巳闻启沃之言。朝闼方新。
更伫谋猷之力。裴枢等宜与进改。
别降麻制处分。凡营都邑
宗庙为先。非托良臣。
孰能尽礼。魏博节度使罗绍威
经文纬武。本孝资忠。
奉三百年之威灵。搆十二堂之栋宇。
将亲禘祫。式畏崇严。
获展烝尝。预怀悽感。
天属所荫。百代无疏。
矧我居新。尤宜共乐。
镇冀节度使王镕。代延勋戚。
躬尚礼仪。采常岳之瑰椽。
制棠华之广第。内列雍和之殿。
外开朱戟之扉。用宏友爱之风。
切慰睦亲之思。行銮所驻。
供亿攸难。淹留将及于十旬。
忠敬备倾其任土。陕州节度使朱谦。
骅骝得路。雕鹗逢秋。
识将臣事君之仪。导季父扶天之业。
仲春迎跸。西自于阌乡
闰夏撰行。东及于都界。
馈献有丰于国制。赡济尽费其家财。
卓立茂功。宜膺异赏。
并别降麻制处分。伏思明祖之幸蜀都。
旋阙则恩施父老。代祖之驻陕服
回銮乃泽布州闾。德祖之巡梁州
冲人之省华郡。前则以兴元列号。
后则以兴德标名。矧乃甘棠。
抑惟右镇。俾新称谓。
用慰藩方。宜追列圣之旧文。
兼循往年之近事。宜改陕州兴唐府
长史为尹。其所置官属
一准兴元等例。其将士等仍赐钱三万贯充优赏。
委所司逐便支给。其潞州节度使丁会
左创文昌之省。右新执宪之台。
军令严明。兴功迅速。
河阳节度使张汉瑜。宵程来觐。
两舍不归。问彼春芳。
躬巡板筑。宫庭驰鞠。
盖阅骁才。王处直远罄规模。
备周场殿。则有留阳上相
岚谷之瑰材。浙右元侯
金之三品。咸镐缉缮完之政。
荆襄开水陆之途。豫章倾尊奖之心。
鄂渚竭忠贞之恳。潭守弭兵之略。
瓯闽勤纳贡之仪。川孤立以安边。
朗陵两州而效悃。岭表则番禺尽节。
海滨则青社自新。交驰陕渑之途。
并集涧瀍之阙。嗟朕菲德。
以致兹。履薄临深。
莫申兢畏。其诸道藩镇牧守。
并委中书门下等其功绩。进改处分。
礼仪使御营使各与进阶。执政乖方。
自罹众怒。任使斯久。
忍忘旧恩。故太子少傅崔允。
顷者朕在下宫。实输忠节。
全忠迎奉。又罄裨谋。
不慎满盈。遽投于覆餗。
今逢旷荡。兴念于遗簪。
宜复本官阶爵。准天复四年正月十四日巳前从别敕处分。
夫为下不二。为上不疑。
适当树鸡之辰。将陈刑马之誓。
咨尔藩岳。敬听朕言。
敦好睦邻。诸侯大义。
兴兵动众。有土深灾。
居人不保家室。战士身膏草野。
为人上者。何所忍焉。
恃安者危。逞欲者败。
齐桓邱之。但整衣裳。
晋文践土之盟。唯论职贡。
古贤虽远仰止何殊。如有邻境自相攻讨。
情理不容者。先具奏闻。
朝廷为平其事理。若有不用王命。
擅举兵者。委诸道共伐之。
含垢匿瑕。国君
雷惊雨洗。域内斯同。
乾坤尽欲其包容。日月不私于照耀。
其有负江山之固。纳奸谄之谋。
虽恣猖狂。或思改革。
禹诛后至。予不忍为。
舜用舞干。窃所景慕。
如其执迷不悟。长恶不悛。
国有刑章。非朕能舍。
祸福二事。审自择焉。
李茂贞杨崇本。顷朋阉孽。
罪巳贯盈。近抑强锋。
谓知大德。喘息才缓。
翻覆如初。尝怀枭獍之心。
欲恣豺狼之噬。劫胁群下。
安忍不臣。此而可容。
是隳王法。即宜经略进讨。
然念彼一境。独困凶残。
罪止二人之身。其下并许立功自赎。
俟续处分。人伦之閒。
天性或异。特起因心之孝。
独坚匪石之贞。方迁国于土中。
贵广教于区内。应天下有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事绩彰显。
为众所知者。仰所在长吏标录闻奏。
当与旌表门闾。将安疲瘵。
须委循良。共理者太守之能。
亲人者县宰之任。戈鋋稍戢。
政术为先。刺史县令
有劝课农桑。招复户口一倍巳上于前者。
委本道观察使条件奏闻。当加进陟。
如贪堕不理。害及于人者。
速使停替。务加葺养。
称朕意焉。思拯艰难。
实资材干。虑非常之士。
犹怀自进之嫌。苟或失人。
焉能致理。倘有怀才抱德。
隐遁山林。武艺绝伦。
湮沈卑贱者。仰所在处长吏察访奏荐。
如得才实。当待以不次之位。
于戏。肆眚阊阖。
安宫闱。虽九庙几筵。
巳开于新室。而诸陵松柏。
遥隔于旧都。将务乂宁。
难申顾慕。文武百辟。
执事具僚。从我千里而来。
竭尔一心莅政。恩覃既往。
效责从新。方当开国之初。
必举慢官之罚。分茅邦国。
外相大官。悯兹多难之时。
无爽勤王之业。协告元辅
毗予一人。砺山带河
敬守汉高之誓。卜年与代。
希同穆满之言。永安新京。
无忝我高祖太宗之景命。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逊诏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三
逊尝为张浚租庸判官
王溥监修日奏充判官
工部侍郎
又与赵崇裴贽为刎颈之交。
裴枢等得罪之时。
合当连坐。
尚矜暮齿。
且俾悬车。
可本官致仕。
裴枢崔远左右仆射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三
门下。
入则秉钧衡而凝庶政。
出则正冠冕以长百寮。
式资夙旧之臣。
咸谓重难之地。
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延资库使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上柱国河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裴枢
周事四朝。
慎守三纪。
再持国柄。
屡竭吁谟。
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博陵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崔远
语默有程。
得丧无扰。
中枢荐履。
尽瘁克彰。
俱宣夙夜之勤。
备罄匡扶之业。
是用均其劳逸。
显尔便蕃。
燮调暂辍于剧权。
师长并资于硕望。
无亏懿效。
式使当仁。
或增疏爵之荣。
更表优贤之礼。
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
进封开国公
食邑一千户。
勋如故。
可守尚书右仆射
散官勋封并如故。
裴枢崔远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四
朕谬将眇质。叨丕图。
常怀驭朽之心。每轸泣辜之念。
谅于黜责。岂易施行。
左仆射裴枢右仆射崔远
虽罢机衡。尚居揆路
既处优崇之任。未伤进退之规。
不能秉志安家。但恣流言谤国。
颇兴物论。难抑朝章。
须离八座之荣。尚付六条之政。
勉思咎己。无至尤人。
可责授朝散大夫登州刺史可责授朝散大夫莱州刺史
并委御史台催促出京。所在驰驿发遣。
裴枢等敕 五代十国初 · 李柷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四
责授陇州司户裴枢琼州司户独孤损白州司户崔远濮州司户陆扆淄州司户王溥曹州司户赵崇濮州司户王赞等。皆受国恩。
咸当重任。罔思罄竭。
唯贮奸邪。虽巳谪于遐方。
尚难宽于国典。委御史台差人所在州县各赐自尽。
迂论六 其三 荀彧1126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荀彧袁绍,越河、冀,间关以从曹氏,遂与帷幄之谋。
劝其定兖州,比之高祖关中光武河内,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劝其保官渡,比之楚、汉相持荥阳成皋间,不可先退以自屈,皆以帝王之略许之。
操既得志,欲分功于,而力辞不受封。
其后阻董昭九锡之议,操心不能平,表劳军,馈之空器,而自杀。
范晔取其归正,谓能杀身以成仁;
杜牧以谓教盗穴墙发匮,而不分其财,得不谓之盗乎?
二者之论不同。
请以裴枢之事明之。
昔者裴枢相唐,而附朱全忠,知全忠之必篡唐也,为之谋策,无所不至。
其后全忠欲以梁客将张廷范太常卿,而执以为不可。
全忠怒,遂杀
者,岂真背全忠而忠于唐哉?
意谓此细故,全忠未必怒,而足以示天下公,不知全忠乃以谓小者尚不从我,况其大者乎?
故卒怒而杀之。
彧之于操,正类于此。
若彧之智略,岂不知操之奸雄,必至于篡汉而取之,九锡之议终不可止乎?
其意以谓阻而少缓之,操未必怒,足以取为汉之名,而不知操之以是为慊。
忠于汉,而杀身成仁者,论其迹而不论其心之过也。
故尝孔融志广才疏,其死也以惷;
荀彧计谋深远,其死也以巧。
惷、巧不同,其于杀身一也。
然融之英风义气,足以感激后人;
而彧之用心,如杜牧者能知之,则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栖贤寺 五代 · 朱遵度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夫太华维嵩。
作镇周秦之地。
峨嵋剑阁
临邛蜀之区。
曷若峻极于天。
庐山列五岳之次。
欲光于世。
栖贤居四绝之右。
其或秀生贤哲。
气噫风雷。
五岭而压三秀。
岷江而潴蠡泽。
泉飞黄石
千寻之长剑倚天
云吐炉峰。
一炷之檀烟上汉。
梁与尘寰不接。
紫霄信日月可亲。
怀山襄陵。
文命导百川而届此。
千乘万骑。
汉皇驭六飞以躬临。
既如此。
庐山不得不称其岳也。
若乃五乳峰左。
涧西。
屏展层峦。
状五老飞星之所。
门临三峡
大禹凿龙之声。
香积具而谷震文魮。
毳侣宾而风传金锡。
龙潭当户。
甘泽与法雨齐飞。
禅客临轩。
师子共象王接武。
又如此。
则栖贤不得不名其绝也。
按张僧鉴浔阳记云。
姬周初。
匡俗先生屡逃徵聘。
结庐此山。
真人羽化于紫烟。
弟子指山为庐岫。
又按张密九江新旧录云。
栖贤寺本在州南二十三里。
齐永明七年
咨议张希之造。
隋末始废。
唐宝历初
给事中李渤
以庐宫是栖隐之所。
遂舍旧宅。
以建精蓝。
奏置旧废寺额。
仍请先归宗智常禅师以居焉。
檀越处仁信之域。
睹空王而发心。
菩萨启圆顿之门。
驭五乘而接物。
绍远公之能事。
唐代之伟人。
当其海众云臻。
法幢峰立。
如声召响。
目击道存。
应物随缘。
薪尽火灭。
法须有主。
代不乏贤。
山和尚闻法鼓销声。
虑慧日长没。
出彼林下。
来此山中。
而后照觉禅师再光祖席。
佛岩大士继阐宗风。
今筠长老去来不住。
彼我两亡。
解龙济之髻珠。
得清凉之心印。
源本清而任挠。
镜鉴物而忘疲。
莲社叹三草将枯。
密云不雨。
黄屋念释门无主。
百堵谁兴。
眷彼名山。
在乎宸断。
应明诏者。
其惟师欤。
繇是虔奉纶言。
遂成素志。
遽辞丹阙。
深入白云。
师乃乘般若舟。
游一真性海。
悯狂子病。
灌一味醍醐。
接引大心众生。
俱入华藏世界。
处偫华而不自异。
即烦恼以为菩提。
宾至如初。
栋桡毕葺。
龙集辛酉
天子省方。
千官扈从。
万乘启行。
大明升冲。
六合皆照。
东风扇律。
四海维新。
龙舟才舣于星湾。
天步俄登于云岫。
心存亿兆。
岂思石椁之坚牢。
志在寰瀛。
不问瑶池之远近。
瞰双崖而壁立。
听惊湍而雷吼。
桥横虹断。
危若飞动。
乃顾谓筠公曰。
吾爱天下生灵。
视如巳也。
岂可使出尘之士。
来往而履险乎。
勿惮暂劳。
须求永逸。
目顾颐使。
规模立成。
仍宣御库钱二十万。
以充其费焉。
既而云罕未移。
勾陈尚驻。
览布金之胜槩。
揖漱玉之清湍。
茶烟袅而乳窦飘香。
禅悦味而虚室生白。
实释门之盛事。
为信史之美谭。
玉辂言旋。
缁徒蒇事。
众人役役。
因善价而沽诸。
伐木丁丁。
俄梓材而如积。
屹若神化。
皆从圣谋。
朱栏修且直。
大厦壮而丽。
马师皇过此。
免更乘龙。
邓隐峰经行。
不劳飞锡。
新桥依旧以三峡为名。
又于桥之北建驻銮亭。
寺之后改观音岩为宴圣岩。
皆先皇驻跸之所也。
召伯听讼。
国风歌其勿剪。
叔子去荆。
岘山存乎堕泪。
况明明哲后。
垂二十载。
覆焘于烝民者哉。
遵度大袖褒衣。
以登晋用。
闻先归宗之出世。
恨不同时。
李给事之为人。
各逢明主。
而又于筠长老有林泉之旧。
因御命如潇湘之游。
云欲立贞珉。
将直书其实。
以文见托。
不敢多辞。
其词曰。
庐山天柱。
五老峰前。
地如灵隐
寺号栖贤。
山中何有。
百物生焉。
寺中何有。
俊哲居焉。
江湖会同。
天文星纪。
控越连巴。
东南之美。
鼓震雷动。
触石云起。
何必崇朝。
滂沲万里。
芙蓉积翠。
帝子三宫。
九峰峨峨。
秀出云中。
龙潭水黑。
锦谷霞红。
吉甫生周。
不独惟嵩。
十八名贤。
首称慧远
江州使君
书读万卷。
禅师知常。
竹林(一作木)之院。
一言道合。
法无关键。
指兹旧院。
建彼祇园。
上栋下宇。
宝幢胜幡。
师子一吼。
孰敢兴言。
以心印心。
如篪如埙。
那含如来。
圆寂觉路。
世界无边。
非佛不度。
迦叶慈悲。
悯众生误。
了真妄源。
绝生死怖。
谢山钦因。
依绍能仁。
心如太虚。
本绝埃尘。
龙济实相。
传之于筠
清凉法海。
秋月一轮。
圣主知贤。
诏居兹寺。
入七叶岩。
法王位。
为述正言
与悟息意。
四执无着。
是不思议。
龙集作噩。
时维小康。
翠华顺动。
眷被山光。
造舟为梁。
八鸾锵锵。
云湿宝軿。
谷散天香。
三峡嵌空。
双崖如刺。
直下百尺。
飞流喷玉。
桥危飞动。
路险巴蜀。
念彼游人履兹深谷。
将易旧制。
俄成久图。
既壮且丽。
皆遵睿谟。
莫测天心。
苍生是虞。
欲使万物。
安如覆盂。
亭思驻跸。
纪圣游。
南方徯后。
碧嶂难留。
唐祚千叶。
唐年万秋。
与寺。
配天齐休。
高祖实录敕 后汉 · 汉隐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一
载唐虞之盛。
传彼古文。
明得失之由。
存乎信史。
恭惟高祖皇帝受天历数。
缵汉基图。
戎虏蛮夷。
慑灵旗而内附。
礼乐征伐。
建王道于大中。
功格于上元
化行于率土。
将欲示其轨范。
约彼春秋。
高光纪圣之书。
续班马记言之典。
废而不举。
阙孰甚焉。
左谏议大夫贾纬左拾遗窦俨右拾遗王伸等。
才学渊深。
论辩锋起。
分职方提于直笔。
编年允属于鸿儒。
宜令同修高祖实录呈进。
宰臣苏逢吉监修
引说先友记109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柳子厚记其先友六十七人于其墓碑之阴。
考之于《传》,卓然知名者盖二十人。
子厚曰:「先君之所友,天下之善士举集焉」。
袁高:恕己子,《唐·传》第四十五卷。
姜公辅:七十七。
齐映:七十五。
严郢:七十。
穆赞:举子,弟质,八十八。
裴枢:六十五。
杜黄裳:九十四。
杨凭:弟凝,八十五。
李鄘:七十一。
梁肃:一百二十七《文艺传》中。
韩愈:一百一。
许孟容:八十七。
袁滋:七十六。
卢群:七十二。
郑馀庆:九十。
奚陟:八十九。
卢景亮:八十九。
杨于陵:八十八。
高郢:九十。
柳登:芳子,弟冕,五十七。
按:《河东先生集》附录。又见《河东先生集》卷一二《先君石表阴先友记》题下注文节引。
奉和御制郊外观稼 北宋 · 寇准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天苑清尘宿雨收,翠华观稼庆盈畴。
气和玉烛成丰岁,露冷金茎凛素秋。
日丽鲜原平杳杳,烟含嘉谷郁油油。
共知省敛敦农事,信史腾芳纪圣(吴本作胜)游。
庄献明肃皇太后哀册文明道二年九月 北宋 · 张士逊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宋大诏令集》卷一六、《宋会要辑稿》礼三二之一二(第二册第一二○五页)
维明道二年岁次癸酉三月甲午朔庄献明肃皇太后崩于宝慈殿。
四月癸卯,旋殡于皇仪殿之西阶
十月丁酉,迁座祔于永定陵,礼也。
椒闱月晓,蕙路霜凄,启攒涂于秘殿,廞羽卫于通逵。
哀子嗣皇帝臣祯,痛慈覆之长隔,悲远日之有期。
山开松槚,兆协蓍龟;
徒瞻象物,来驻龙帏。
从先后之不返,邈上宾以何之。
爰发宸诏,下及台司,俾道扬于孝治,庶光照于母仪。
词曰:太上立德,建用皇极。
惟天所辅顺帝之则。
其次立功,追皇比崇。
亭毒品汇,吻合鸿蒙。
其次立言,徽懿是宣。
有教无类,非文不传。
思齐有慈,作合先帝。
总是三者,以经万世。
自昔来仪,钟夫卓异。
扪宵协梦,俪乾育粹。
占麓契祥,扰龙凝系。
玉度沉潜,兰仪静嫕。
十乱同符,三辰允契。
内助圣考,洽成至治。
斗极交欢,天封辑瑞。
六合车书,一同文轨。
轩鼎既升,缀衣在辰。
顾惟冲眇,以托慈仁
乃御坤元,乃助乾健。
丕扬景命,顺迪皇宪。
游精道籥,栖志神扃。
希夷自得,寿考惟宁。
邃探古记,远鉴前经。
心该治乱,道应神灵。
敦序天枝,奖隆宗室。
顾待无二,宠嘉咸秩。
善养士类,勤求畯奇。
弓旌相踵,岩穴无遗。
屏去雕文,敦尚朴素。
织纨是亲,濯衣是御,仁恕赋意,恻悯居怀。
施德行惠,救患分灾。
岁痡蠲释,民隐矜哀。
宏开寿域,茂建春台。
方隅闿泽,远迩胥来。
圭璋之行,竹帛难纪。
著在鸿台,书之彤史
呜呼哀哉!
积焦劳之弗豫兮,历炎凉以无瘳。
怼挹霞之罔验兮,恫徂景之难留。
发绪言之不佚兮,眷惟辟之垂休。
呜呼哀哉!
龙輴夙驾兮遵涂超忽,蜃车宵载兮直城右出。
分圭翣兮张徘徊,列地㡛兮澹濛密。
雾楚挽兮凄凝,风素旗兮惨慄。
呜呼哀哉!
周原拱木兮岑郁萧条,经皇神寝兮幽岩泬寥。
脂泽生尘兮宝奁兹暗,巾箱遂覆兮仙凤其遥。
体魄即安兮协仪曩册,神明升济兮御辨曾霄。
呜呼哀哉!
德业光大兮信编纪圣,恩腴普博兮群伦训定。
我黎元兮顺时立政,佑我皇图兮祈天永命。
生著懿范兮九围胥咏,殁存徽谥兮千龄愈永
呜呼哀哉!
追和厉太鸿秦淮怀古 其一 清 · 朱启运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匆匆南渡竞衣冠,谁料残棋一局看。
末路功名如狗贱,先朝形胜本龙蟠。
从来烟月悲尘劫,剩有春秋纪圣安。
怊怅雨花台上望,孝陵松柏总摧残。
五代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五、《范香溪文集》卷四
五代之乱极矣,凡八姓十有二君,历四十馀年,干戈战伐,殆无宁岁。
其间悖逆祸败,自古未有若是其烈,而兴灭起废,亦未有若是其亟者也。
周世宗以英伟之资,为圣人驱除,固无得而议者,其馀则皆可以为覆辙之戒。
盖梁由强藩以取唐,故梁臣多跋扈,末帝尚姑息,将帅相残贼,而梁以亡矣。
唐庄宗之取梁,与明帝之取汴,皆石敬瑭力也,其势不得不忌,忌则石氏兵起,而唐以亡矣。
晋之取唐,资契丹为援,虏固贪惏而无厌,则必有所不忍,德光入寇,而晋以亡矣。
郭威之于汉,犹石氏之于唐也,则隐帝亦不得不忌,忌则邺兵渡河,而汉以亡矣。
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
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而其所以起废之亟者,无忠臣义士以维持之也。
方晋之未灭梁也,晋大臣多不欲庄宗即尊位,而梁臣苏循乃先以臣礼谒见,蹈舞为呼万岁。
及晋兵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
呜呼,有臣如此,梁安得不亡乎?
冯道庄宗,又相明,又相悯,及潞王反,则迎潞王,及晋灭唐,则又事晋,契丹灭晋,则又事契丹汉高祖立,则又事汉,及周灭汉,则又事周,方且著书自陈更事四姓与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
呜呼,有臣如此,唐与晋、汉安得不亡乎?
盖自朱温图受唐禅,士以朋党见杀者虽未必尽贤,要之不与梁而与唐,亦忠节也。
昭宗时,天下贤士大夫,或杀或去,留班列者无几矣,而裴枢陆扆辈与它缙绅坐贬死,凡数百人,朝廷为空。
则腼颜于梁、于唐、于晋、汉、周者,皆倾巧乱人,谋身卖国,如振、循、道者也。
呜呼,以一旦朋党之祸,使四十馀年遂无一忠臣义士出于缙绅,至于天下大坏极乱,元元涂地,而莫之救。
朱温以朋党贼虐当时之士,岂惟杀数百人哉?
实举天下生民,纳之涂炭,縻烂于数十年间也。
彼其洞胸流肠,岂足以偿白马之祸哉?
唐旧书杂论一 其二十七 中书亡失赦书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四
宴百僚于崇勋殿,上赞述全忠之功,因言御楼前一日所司亡失赦书,赖元帅府收得副本,几失事矣,中书不得无过,裴枢等起待罪。
右《昭宗纪第二十》。
国祚将迁,君臣束手,方区区责宰相失官文书事,可怜也哉!
汪王庙考实 其十 碑记 南宋 · 罗愿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六
汪台符记,唐末所作,时杨行密江淮,其将陶雅实守此郡。
记所称僖皇岁庚子起曹南者,黄巢也。
王宏农公者,王则行密,尝封淮南王,而公则其子渥也。
司空浔阳公也。
行密景福二年八月歙州,逐唐刺史裴枢,自池州,既修庙,又尝崇王墓而垣之,复立石人石兽之属,在郡凡二十馀年。
龙集壬戌者,昭宗天复二年也,自始至盖十年矣。
台符本郡人,好学力耕,号有霸才宋齐丘忌而杀之,《江南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