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安重诲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朕猥以眇躬。缵承丕构。
欲华夷之共泰。于刑赏以无私。
其有位极人臣。宠踰涯分。
擅威权而积恶。询物议以难容。
苟缓刑章。是滋凶慝。
安重诲始从幼稚。获备指挥
既倚注以渐深。亦旌酬而益甚。
自朕绍兴王业。委掌枢机。
官列三公。望崇四辅
谓勤劬之可恃。每率暴以居怀。
孟知祥董璋。自守藩维。
素坚臣节。辄从閒谍。
令负忧疑。擢任姻亲。
分符竹。潜设猜防之计。
擅兴割据之言。两川饮恨以俱深。
一旦飞章而顿绝。又钱镠位冠王公。
尝输爱戴。朕方礼优元老。
恩遇远人。而重诲采掇瑕疵。
遽行止绝。且去年郊天礼毕。
率土乂康。重诲既绾国权。
复希兵柄。辄出渡淮之语。
贵邀统众之名。事虽不行。
谋实可惧。其后终兴戈甲。
遽讨巴邛。将士疲劳。
梯船阻绝。又遣专临寨所。
俾料军储。恣威虐以复多。
致民兵之共怨。朕尚存大体。
特示优恩。爰自禁庭。
委之藩翰。方繄共理。
旋乃贡章。岂谓别有动摇。
潜怀怨望。长子崇绪。
亲居内职。次子崇赞。
显列朝行。遣彼元随。
偷归本道。据兹悖逆。
须究端繇。劳千里以兴师。
致四方之骇听。果明罪衅。
难逭诛夷。其安重诲宜削夺自身官爵。
仍并男崇赞崇绪及重诲妻阿张等四人。宜并赐死。
孟知祥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洋州兴元奏。
探闻得董璋把截剑门关路。
不通利州西川往来。
兼称董璋自领徒党。
侵逼西川管界。
西川巳出兵士禦备。
利州人情不安。
未知两川的实音耗等事。
朕闻天惟福善。
神必祸淫。
元鉴昭然。
冥符定矣。
故积功累仁者。
无所不济。
穷兵黩武者。
未或不亡。
是以齐国尊周。
终全霸业。
吴王伐越。
自取丧亡。
累验古今。
足分成败。
卿时推閒杰。
世仰全才。
知治乱于未萌。
测安危于未兆。
首参缔构。
再复宗祧。
英谋迥掩于耿吴。
茂业遐超于申甫
论功为最。
锡壤居先。
居守于北门。
往镇临于西蜀
安民有术。
抚众多恩。
方静治于龟城
期永扶于凤阙。
董璋比膺朝寄。
荐领戎旃。
曾无犬马之劳。
但纵豺狼之性。
顷岁潜怀逆节。
密设奸机。
志欲兼并。
恳谋閒谍。
始奏卿之得失。
知朕不容。
后说朝廷之短长。
图卿相信。
只凭诡诈。
便欲侵吞。
欲西犯于蜀川
遂东窥于阆郡。
不烦覼缕。
可验包藏。
乱常之罪恶既彰。
伐叛之刑书难赦。
朕乃眷求良帅。
殄灭凶渠。
此际寻委卿兼东川行营供馈应接使。
方倚仗于戚藩。
俄阻艰于寇境。
路歧虽隔。
情好如初。
中閒令进奏官苏愿及进奉军将杜绍本等相次归还。
令传诏旨。
想其到彼。
备达予怀。
卿制敌多方。
折冲有备。
虽深嫉恶。
犹示睦邻。
尚抑骁雄。
观其衅隙。
董璋果然颠蹶。
尽露奸邪。
初控扼于剑门
遽侵骚于锦里。
为臣若此。
灭族非遥。
卿可严诫师徒。
妙抒筹画。
按兹良便。
速殄元凶。
朕亦寻遣军前。
径临境上。
为卿犄角。
扼贼咽喉。
伫扫荡于氛霾。
复流通于信使。
当覃异渥。
式奖殊功。
卿宜慎固远图。
秉扶大节。
保君臣之重义。
成家世之美名。
况卿骨肉至多。
丘园在此。
自来存问。
并得安全。
可表朕之倚卿。
所冀卿之为朕。
伫观英断。
定集大勋。
岂惟只委于节旄
长居贵盛。
兼俟别颁于纶綍。
更广封崇。
奸丑自分。
始终可鉴。
其为眷注。
无忘寐兴。
今遣卿外甥李瑰赍诏慰谕。
想当知悉。
孟知祥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省所奏。
东川董璋
爰自为邻。
从初不睦。
尝厚诬于表疏。
每深閒于朝廷。
欲窃兵权。
来并土宇。
忽去年四月二十八日暴兴兵士。
至五月一日骤入汉州
寻差马步都指挥使兼知武信军节度留后李仁罕右厢马步都指挥使兼知宁江军节度兵马留后张知邺衙内都指挥使兼知昭武军留后李肇等各于界分警备。
又令副使权知武泰军节度留后赵季良在府巡守
左厢马步都指挥使兼知保宁军节度留后赵廷隐先次部领兵士三万人出次新都
卿自统领衙队二万人骑继进。
至三日交战。
杀败董璋
斩首万馀级。
执八千人。
擒贼将校八十馀员。
甲马七百匹。
收衣甲器械十万事。
董璋与男光嗣
四日巳时走入东川
陵州刺史王晖父子首级。
来献军门。
寻收下东川城
又奏。
夏方议赏功。
文武将吏等众意难违。
巳取六月十一日权兼东川指挥
公事具悉。
朕以董璋位列山河。
名兼将相
全昧输忠事主。
以礼睦邻。
辄恣凶狂。
拟谋吞噬。
谮卿则妄呈章奏。
诳朕则欲窃兵权。
奸计未成。
贼机寻露。
既无閒于搆惑。
唯有志以攻侵。
卿虽认包藏。
久从含忍。
但务戢兵而静治。
只期应敌以禦冲。
俟落彀中。
即加剪扑。
若居度外。
且示协和。
董璋果出妖巢。
暴兴叛党。
忽犯成都之境。
骤踰汉郡之疆。
蚁聚蜂屯。
鸱张豕突。
谓锦川而可取。
谓天网而可逃。
及卿密运戎机。
张军势。
剑戟川排而亘野。
旌旗云布以蔽天。
鹅鹳才交。
豺狼巳殄。
弃甲者追擒既尽。
投罗者剿戮无遗。
寻迫元凶。
遁归孤垒。
不暇守陴而恸哭。
便当传首以迎降。
恶蔓顿除。
祸胎全拔。
永肃潼江之波浪。
尽收郪道之封疆。
不有贤良。
谁分忧寄。
傥非英特。
孰静方隅。
纪功而焕耀旂常。
载德而辉华册。
捷音初至。
庆快良深。
嘉叹之馀。
旌酬是切。
况闻众恳。
巳请兼权。
实契朕怀。
即加真命。
其为眷瞩。
无忘寐兴。
其立功将校权兼留务李仁罕张知邺李肇赵季良巳下。
咸著忠良。
亦须正授。
续行渥泽。
相次奖酬。
想宜知悉。
孟知祥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
朕猥以眇躬。
缵承丕构。
赖忠良之共理。
冀寰宇之永康
矧念元勋。
早联懿戚。
永保君臣之分。
足论终始之心。
卿出应贞期。
生符閒气。
洞晓圯桥之兵略。
通渭水之戎韬。
重整汉仪。
首参大计。
再隆周道。
迥立殊功。
实有令名。
于良史
是膺朝奖。
继领藩宣。
外则覃声教于百蛮。
内则效忠勤于双阙。
交修职贡。
备竭臣诚。
方表率于诸侯。
永维持于景运。
不谓董璋
夙怀虿毒
潜贮狼贪。
拟吞并于仁封。
诈倾输于直节。
密飞章奏。
累述事机。
或叙卿之短长。
或报卿之动静。
无非斗激。
每欲攻侵。
朝廷贵要协和。
从隐忍。
表文具在。
事状甚明。
又知不纳其谗邪。
乃去反陈于离閒。
仍于邻道。
顿起衅端。
只凭诳惑之词。
便纵窥觎之暴。
既干纪律。
须举宪章。
爰命帅臣
平寇孽。
此际遂委卿兼东川行营供馈应接使。
如斯倚注。
岂有猜嫌。
渥泽方行。
使车将发。
旋属道涂之阻塞。
复当边境之沸腾。
繇是去意莫通。
来音亦绝。
偶致关防之多事。
久闻分野之延灾。
盖以朕至德未孚。
纯风未洽。
每自责躬罪已。
敢忘旰食宵衣
况卿动禀箴规。
深怀鉴识。
从初料其操守。
岂敢徇彼狂迷。
只应屡中巧言。
偶生疑论。
遂且徐观其向背。
终图自别于妍媸。
其閒但务训兵。
止期应敌。
遐想勤王之力。
讵移许国之心。
所以中閒先令进奏官苏愿及进奉军将杜绍本等相次归还。
式明安慰。
朕又知董璋果谋鼠窃。
转恣鸱张。
辄侵岷益之崇封。
俄越梓潼之末界。
兹察诡计。
究彼初心。
附皮毛唇齿之欢。
足明矫妄。
窃郡邑金汤之利。
可验包藏。
朕乃寻遣近臣。
径赍明诏。
示其犄角。
表此招怀。
仍许优恩。
别传密旨。
果闻卿意。
备体予怀。
即决远图。
亟回英断。
驱锐旅而既歼寇党。
取危城而方剿渠魁。
爰效至忠。
克全大节。
尽倾衷素。
叠贡封章。
并袪往日之疑襟。
细述此时之戎事。
大朝正朔奉之不渝。
列镇规程守之无易。
仍厚支其馆谷。
济□过之王人载认恭勤。
益明尊奖。
尚未舛误。
得以平持。
今后协和。
自然悠久。
鱼水之情宛在。
山河之任永居。
足保勋荣。
转期富贵。
至于封赏。
固不食言。
凡在繁文。
更宜宣力。
嘉叹之外。
注瞩斯深。
孟知祥权行墨制诏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
据所奏。
以文武之将寮。
希尺寸之官赏。
请卿自称王爵
权行制书。
卿以未经先奏于宸聪。
不欲便加于众意。
却缘熊罴之武旅。
怀铁石之壮心。
或立功劳。
须加爵赏。
难以具排官氏。
繁奏圣聪。
敢希显降明文。
许行墨制。
亦自朝廷之成命。
藩翰以奉宣。
凡有施行。
后当闻奏。
免忧迢递。
庶从便宜等事具悉。
卿等最亲最旧。
不溢不骄。
爰自中兴。
夙参佐命。
厌大权而不处。
守高节以自全。
成兹令名。
标于信史。
洎总兹千乘。
镇彼一隅。
不将富贵为心。
惟以邦家是念。
尽血诚而推戴。
竭土产以贡输。
每念忠良。
正深系赖。
忽被董璋之逼迫。
遽令蜀郡以携离。
卿虽外合元凶。
而内全大节。
文翰每深于恭敬。
使臣尽厚于接延。
兼闻曾兴议于东川
欲拜章于北阙。
彼既他说。
此难独行。
察卿此际之诚。
契朕从初之料。
今则诏书才降。
章表继来。
阻推劝之众情。
高辞王爵
执变通之独见。
远贡臣诚。
去假号而就真封。
抑异端而全大计。
非卿不能断此意。
非朕不能悉此心。
载阅敷陈。
备详披沥。
自然可久可大。
传子传孙。
长为一面之藩维。
永作四方之表式。
其文武将寮等。
或武有折冲之术。
文多经济之材。
咸能赞佐元戎。
削平大憝。
功勋显著。
酬奖必
所请权行制书。
贵从宜便。
虽随方设教。
叶远藩众庶之情。
而引古證今。
异本朝全盛之事。
切念道途久绝。
人使才通。
在朕方务于绥怀。
于卿固无于爱惜。
缅思尽节。
必认注心。
自今巳后。
剑南诸道应节度使刺史并州县官军府文武将吏等。
或升降贤愚。
或黜陟功过。
一切委卿逐便选择。
差署施行讫奏。
朝廷更不除人。
岂惟叶彼权宜。
抑亦表吾委任。
故兹诏示。
想宜知悉。
董璋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
王者兴师讨伐。
若行其时雨。
农夫去草诛锄。
务绝其本根。
具载格言。
式符戎略。
而况天垂弧矢
尽殪狼星。
国举干戈。
当平贼子。
得不朝申号令。
夕议削除。
安邦守正翊赞功臣剑南东川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梓州刺史董璋
受国深恩。
殿邦重寄。
但恣贪残之性。
莫分宵旰之忧。
唯务包藏。
显彰侮慢。
朝廷每施含垢。
具为掩瑕。
略无悛革之心。
转有狂迷之状。
伺便而侵渔仁境。
何名而点发义军。
仍于关防。
辄修堡砦。
兼传书檄。
招寇盗于晋州
寻纵贼徒。
欲窥觎于遂府。
焚烧民舍。
驱虏耕牛。
览奏报以实繁。
数愆尤而莫尽。
岂有武虔裕身为刺史
辄敢縻留。
大程官手执宣头。
略无遵禀。
而又淫刑害物。
酷法作威。
铁笼之炮炙未闻。
金赎之科罪并发。
善人知惧。
恶贯巳盈。
且擢发以难穷。
燃脐而不赦。
今则巳徵师旅。
将扫妖氛。
举烈火以燎毛。
飞严霜而脱叶。
匪朝伊夕。
覆狡擒奸。
于戏。
无礼于君。
奋鹰鹯而驱鸟雀。
有功必赏。
带砺而保山河
殄寇则理在必然。
兴兵则事非获巳。
凡在遐迩。
宜体朕怀。
董璋在身官爵并削夺。
放免岐延等州税钱敕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二
叛党未平。难辍转输之役。
流民既复。必资安集之谋。
朕应天顺人。端居静治。
若涉大水。如履薄冰
翼翼乾乾。惧不克荷。
所赖文武宣力。天地降祥。
雨顺风调。政宽事。
虽四夷一主。远殊贞观之朝。
而斗粟十钱。近比开元之代。
无何。董璋搆乱。
蜀郡缠灾。万方共乐于太平。
一境独嗟于多事。遂致数年动众。
千里劳民。奔驰秦凤之郊。
委顿岷峨之路。盖彼乐祸。
非我愿为。今则逆顺分明。
车书混一。陆梁之党。
巳归菹醢之刑。涣汗之恩。
宜及疮痍之俗。示以归还之路。
慰其怀恋之诚。应秦岐延泾宁庆邠同兴元京兆等州府所欠长兴元年二年夏秋税赋诸色钱物及营田户部庄宅务课利等物并放。
如闻州使廉察。自前每降敕书。
稍关除放。颇淹行遣。
转急徵催。物巳输官。
人方见榜。厚利实归于州县。
鸿恩虚及于生灵。而况一户逃移。
一村骚扰。残欠之物。
盖藏于形气腹中。披诉之词。
指注于逃亡脚下。朝廷比哀贫户。
州县转启倖门。欲峻条流。
宜先晓谕。今后敕到。
画时晓谕所管。仍勒要路粉壁晓示。
如敕未到时。巳徵到物色。
据数附帐。不得隐落。
如有人陈告。以枉法赃论。
敕到并须半月内施行。除放讫奏闻。
孟知祥蜀王册文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二
朕祗膺天眷。虔帝图。
敷大信而仰法昊穹。秉至公而俯临亿兆。
彰善瘅恶。必分泾渭之流。
崇德报功。敢忘山河之誓。
其有荣联戚里。任重侯藩。
白水而中兴。为皇家而尽节。
虽旁缘诖误。而竟保忠贞。
疏凿未通。朝海之波澜暂阻。
氛霾既定。拱辰之光耀如初。
表章皆验于推诚。琛赆远修于述职。
得不显其丹赤。懋以旌酬。
益敦鱼水之欢。永契君臣之道。
爰求吉日。乃降徽章。
具官孟某。五纬佐天。
三山镇地七年乃辨。
真为梁栋之材。十德俱全。
信是琮璜之器。先皇帝经纶八极。
济活兆人。李通首述其纬书。
邓禹常参于霸业。同心同德。
竟扶归马之朝。不伐不矜。
罔恃濯龙之宠。洎朕纂承凤纪。
繄尔镇守龟城。铁石弥坚。
菁茅不匮。山川险绝。
每虔向日之心。玉帛骏奔。
能助郊天之礼。有臣若此。
当代何加。董璋久作厉阶。
终萌逆节。既辜恩于覆载。
欲嫁祸于勋贤。叠以封章。
疏其邻道。虔刘我生聚。
离閒我忠良。尔外示叶同。
潜怀愤激。罄衷言而诱谕。
彼既不回。伺良便以诛锄。
乃期自雪。以至敢驱叛党。
径逼仁封。吹虺毒以伤人。
奋豺牙而暴物。尔则妙施成算。
径出全师。鼙鼓才鸣。
旋闻落爪。窠巢自溃。
巳致噬脐。梓川之袄雾风驱。
涪水之狂波镜净。解吾宵旰。
赖尔韬钤。固当铭在景钟
岂止光于信史。况复备输恳款。
益验倾虔。叙鲁馆之寅缘。
述沛中之旧事。深心可见。
亮节斯彰。不有疾风。
焉知劲草。倘无异数。
曷报崇庸。由是并筑将坛。
显升王爵。兼两藩之奥壤。
启一字之真封。仍循益地之通规。
别改旌功之懿号。赐之旌钺。
册以辂车。虽加等之宠光。
尔皆不忝。在睦亲之义分。
予亦无亏。于戏。
天鉴甚明。为善者降之福祉。
君恩不党。立勋者厚以奖酬。
惟敬慎以始终。可延长于富贵。
勉承兑泽。永镇坤维。
可授依前检校太尉中书令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仍封蜀王
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二百户。改赐忠贞匡国保大功臣
散官勋如故。仍令所司择日。
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讨平董璋 后蜀 · 孟知祥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九
盖闻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明神不昧。稔恶则亡。
逆贼东川节度使董璋。包藏祸心。
负背盟约。暴兴士马。
急寇封圻。迎锋而寻没全军。
单马而窜归本府。昭武司徒统领大众。
追袭馀妖。则有前陵州刺史王晖
睹其将亡。因图转祸。
枭斩董璋父子。双献其元。
保军城。待余旌旆。
念其智勇。足可嘉称。
且谋不自于众人。罪止归于元恶。
既除心腹之患。永固邦国之基。
某见亲往东川。慰谕军民。
伐蜀制 后唐 · 后唐庄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
朕以夙荷丕基。
乍平伪室。
非不欲宠绥四海。
协和万邦。
广正朔以遐同。
俾人伦之有序。
其或地居陬裔。
位极骄奢。
殊乖事大之规。
但蕴偷安之计。
则必徵诸典训。
振以皇威。
爰兴伐罪之师。
冀遏乱常之党。
蠢兹蜀主。
世负唐恩。
閒者父总藩宣。
任居统制
朱温东离汴水。
昭皇西幸岐阳
而乃不务扶持。
反怀顾望。
盗据剑南之土宇。
全亏阃外之忳诚。
先皇帝早在并门。
将兴霸业。
彼既曾驰书币。
此亦复展谢仪。
后又特发使人。
专持聘礼。
彼则更不回一介之使。
答咫尺之书。
星岁俄移。
欢盟顿沮。
朕顷遵崇遗训。
嗣统外藩。
追昔日之来诚。
继先皇之旧好。
又专持信币。
皆绝酬还。
缅惟背恩食言。
可忍弃同即异。
今观孽竖。
绍据山河。
委阉官以持权。
凭阻修而僭号。
早者曾上秦王缄札。
张皇蜀地声尘。
形侮渎之言辞。
谤亲贤之勋德。
昨朕风驱锐旅。
电扫凶渠。
复巳坠之宗祧。
缵中兴之历数。
捷音旋报。
复命仍稽。
使来而上抗书题。
情动而先誇险固。
加以宋光葆辄陈狂计。
别启奸谋。
将欲北顾秦州
东窥荆渚。
人而无礼。
罪莫大焉。
客省使李严奉使铜梁
近归金阙。
凡于奏对。
备述端由。
宋光嗣相见之时。
于坐上便有言说。
先问契丹强弱。
次数秦王是非。
度此包藏。
可见情状。
加以疏远忠直。
朋比奸邪。
内则纵恣轻华。
竞贪宠位。
外则滋彰法令。
蠹耗生灵。
既德力以不量。
在人祇之共愤。
今命兴圣宫使魏王继岌西川四面行营都统
仍命侍中枢密使郭崇韬西川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等使。
荆南节度使高季兴西川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
凤翔节度使李曮充都供军转运应接等使。
同州节度使李令德充行营招讨副使
陜州节度使李绍琛充行营蕃汉马步军都排阵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
西京留守张筠西川管内安抚应接使。
华州节度使毛璋充行营左厢马步都虞候
邠州节度使董璋充行营右厢马步都虞候
客省使李严西川管内招抚使
总领阙下诸军。
兼四面诸道马步兵士。
九月十八日进发。
凡尔中外。
宜体朕意。
庄宗 五代 · 康延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四
梁朝地不为狭。
兵不为少。
然主既暗懦。
赵张擅权。
内结宫掖。
外纳货赂。
段凝智勇俱无。
专率敛行伍。
以奉权贵。
梁主不能专任将帅
尝以近臣监之。
进止可否。
动为所制。
近又闻欲数道出兵。
董璋太原
霍彦威寇镇定。
王彦章郓州
段凝当陛下。
决以十月大举。
臣窃观兵。
聚则不少。
分则不多。
愿陛下养威蓄力。
以待其分。
帅精骑五千。
郓州直抵大梁
擒其伪主。
旬月之间。
天下定矣。
孟知祥唐明宗奏状 五代 · 李昊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伏以故东川节度使董璋
与臣为邻。
从初不睦。
常厚诬于表疏。
每深间于朝廷。
欲窃兵权。
来并土宇。
及审圣听不惑。
物论难从。
臣合此时奋激骁雄。
诛殛奸宄。
寻属陛下翠华外驻。
黄屋未安。
舍亦何伤。
剋之不武。
用是益劳宵旰。
因议寝停。
虽隐忍以累年。
且参商而终日。
其后故臣安重晦
特承君宠。
恣弄国权。
窥剑外之有萌。
示寰中之无畏。
□料圣君之意。
必推亡以固存。
其如倖臣之言。
恐怒众而难犯。
臣与董璋
爱以暂合。
和而不同。
虽玉帛之交驰。
岂心貌之相类。
诚知蕴蓄。
且务包容。
傥敢飞飏。
必当扫殄。
董璋今年四月二十八日
暴兴兵甲。
五月一日
骤入汉州
臣其日先差昭武军节度兵马留后兼左厢步军都指挥使赵廷隐
总领三万人骑。
发次新都
臣自统领衙内亲军二万人骑继之。
俱列营于弥牟镇北。
至三日诘旦
结其大阵。
俟剿元凶。
董璋午时
敢领妖徒。
来当锋锐。
臣则亲驱戈甲。
赵廷隐手奋鼓旗。
一击而鱼溃鸟离。
四合而豕分蛇断。
斩首一万馀级。
执俘八千馀人。
生擒贼中都指挥使元瑰衙内副都指挥使董光演。
及以下指挥使都头八十馀员。
夺下甲马五百馀匹。
收获衣甲器械十万馀事。
其馀逆漏之徒。
寻令搜捉并尽。
董璋只与亲男衙内都指挥使光嗣并从骑二人。
罄马而奔。
弃甲而遁。
抚只轮而掩泣。
视乱辙以咸哀。
乌江之死所不遥。
赤壁之惭颜更厚。
臣幸以疾雷之势。
破其急电之机。
臣便统领大军。
压背追袭。
董璋四日巳时
走入东川
至午时
有前陵州刺史王晖
知窠巢之已倾。
验城池之不守。
枭斩董璋父子首级。
相次迎献军门。
径进师徒。
收下城垒。
平定一方之众。
止于四日之间。
莫不遐仗皇威。
戡除邻秽。
臣方以自违君命。
未达臣诚。
捷音虽审其风驰。
奏疏未遑于羽插。
岂谓皇帝陛下才聆动静。
遽轸忧劳。
遄降使臣
特颁明诏。
董璋之奸罪。
勉微臣以削平。
仍敕军前。
俾施掎角。
并得暗合方略
显应神机。
更无唇齿之虞。
股肱之寄。
旌忠庙记 北宋 · 李騊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一、乾隆《潼川府志》卷一一、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六、《全蜀艺文志》卷三七
曾子武城,寇至则去,寇退则反;
子思居卫,则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二子所为不同,而孟子以为曾子、子思同道,岂非曾子知所去,子思知所守者耶?
余观夏公之死,诚有得于子思之守也。
方王室之乱,朝廷纲纪荡然,藩臣跋扈,而长蛇封豕,强者辄胜,天下之人夺气丧胆,卒无有豪杰之士慨然特立,不待文王而后兴者。
公于此时,乃能婴孤城、提弱卒,与孟知祥董璋争一日之胜,而奋不顾身死之。
为当时所难,而公能行之,何者?
方董、孟二蜀连衡拒命,负固猖獗,攻剋遂、阆。
称兵之初,众号十万,旌旗延亘,直薄武信
自忠武召还,继镇此土。
兵次明月池,而公以骑卒二千势不相轧,乃坚壁深池,坐困强敌。
始自戊寅,迄于己巳兵以洞室穴城,自夕达旦,公亦以骁劲力守,曾不少衄。
不幸食尽势穷,义不苟生,眦裂血面,竟以死谢。
方是之时,邛、雅、资、眉、黎、茂刺史请命于蜀,不啻奴隶,而康文通辈亦束手趋成都,且语知祥公以死自守,必无降意,则公之大节,固已有素,非偶然者。
然而世之议者,乃列公为死事,而不得与死节者比,此尤可叹惜。
王彦之守中都,屡战北,竟为公所擒而死,裴约之见杀,刘仁瞻之病卒,皆未有卓然奇节不为敌人所屈如公者。
死节死事,何自而分?
岂不以公去梁奔晋为公之疵,而不知公之去就,亦必自有所见。
观公之战单廷圭元行钦,决庄宗之围,挫王彦之勇,河阳之惠政,武信之遗烈,至于设庠序以阐文教,营雉堞以讲武事,深沉机略,静以制胜,意其忠义自将,非若庸人武夫死于无名者。
昔者张巡之守睢阳,势穷备竭,竟诟贼而终。
使公不幸有如张巡,彼肯摇尾乞怜为龌龊苟全者耶?
苟援兵继来,孤垒坚守,可以振扬北师,鞭挞坚寇,贰虏之首坐致麾下,将见公之功名自此辉赫,非特一死而已。
以其所已为,观其所未为,则公之大槩不论可知。
今夫世之人临小利害仅若毫发,至有俛仰词色,以为去就。
况公之守土,效死勿去,与子思之居卫,节守无异,而议者乃以死事名之,果信然与?
大观四年,騊被命出守是邦,恭谒祠下,痛公之大节既不为秉笔者所知,而百载之后复未有显号以扬公之美,因请漕台,闻知朝廷。
政和元年九月,蒙赐「旌忠」庙号。
旧未尝立庙宇,惟郡圃祠堂,卑隘湫陋,不足以仰副朝廷追显之意,遂议更置。
度地于东城之隅,恳请民部吴公、直秘阁赵公,官给七十万缗以足经费,凡板干柱础,瓴甓垣墉,不取诸民,而悉给于官。
曾未阅时,而殿宇凛然,亦以大公之威而竦邦人之视。
因备述公守土始末,且敷扬朝廷所以赐号忠节之意,刻之坚珉,庶几可以为公无穷之荣,而摅百载湮没之愤。
使邦人每过祠下,辄曰:「此公之祠,效死勿去者。
忠义之事,吾曹安可忘乎」?
夏公名鲁奇字邦杰,其始终出处详之史册,此不复书。
按:乾隆遂宁县志》卷一一,乾隆五十二年刻本。
有宋儒林郎渠江姚安礼墓志铭 北宋 · 宋京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九
大观庚寅,予调官资中,始识姚安礼于遂宁
初,枢密安公持政柄,声艳动人,安礼其甥也。
既居小官,睟然无骄吝之色,予故知其长者。
自后绝不相闻。
□□□年,当重和戊戌,妻党黎子正自太学告归,为予言安礼于博雅为姊之夫,前年死于勤事,行卜葬矣。
其家将丐仲宏父铭之,以慰安礼平生焉。
去之周岁,当宣和己亥,安礼之子宾走人东都,以子正状来求铭。
予询之乡士,皆曰信然,其何敢辞?
按姚氏远祖洪,仕后唐,始从董璋
长兴中东川,与孟知祥为唇齿。
安重诲谋削其地,乃分东川阆州保宁军,择忠勇可仗者,以李仁矩节度而委洪将千兵戍之。
惧,即连知祥,并力内拒保宁以绝。
以书招洪,洪得之辄投圊中。
兵破其城,洪骂不绝口,怒,烹之。
明忠怜其忠,至泣下,因禄其二子,遂家于阆。
自洪至惟一七世,乃徙广安之渠江,是曰安礼之曾祖。
惟一生俨,善阴阳家学,是曰安礼之祖。
俨生正明,慷慨有侠声,是曰安礼之父。
安礼年十四,时郡掾张思谨吏诬以赃,事连其父,安礼白母,造狱代父对,吏不能屈,谨得辨,闻者壮之。
既冠,自太学,得试礼部,复下第,怀亲而归。
会崇宁兴三舍,郡守曹坦请录学政
未几,安公推任子恩及之。
语曰:「吾昆弟甥侄近三十辈,然□□约时,游学四方,囊金箧衣,皆出汝姑汝母,故今莫先于汝」。
安公薨,诏官为护葬,复以安礼丞渠江襄其事。
俄摄邑□,亲昵不敢干以私。
会丞罢,即调遂宁司法
郡守周格壬之适权□职□□□□无赖子所欧而巡兵李成偶至,村民死,无赖子即诬杀之。
安礼折以片言,乃得脱。
□□□□□□□□□□□□□□□□文林郎,徙渠州户曹
郡守杨揖嘉其才,安礼亦乐为之用。
居二年,知己殁,其行安礼不可□□□□□□道至苏,远近哀之,寔政和丙申九月九日也,享年五十二。
郡以事上朝廷,官其子宾,为密州文学
初,从兄遵常早丧,安礼取其一女,为办奁具而娉之于士人,又子正之女,安夫人所喜者,幼鞠于外氏,夫人殁,子正欲归其女,安礼曰:「舅岂不能育甥邪」?
卒以礼娉今祥州士曹杨璪。
子正强以赀偿之,安礼止受其三之一,复以予杨氏,亦可谓难□矣。
安礼名素,初娶黎氏,元丰检正官侁之女;
再娶陈氏,朝奉郎仲通之女,皆有闺行。
男二,曰宾、曰宏。
女一,适坊州教授陈彦卓。
今即以宣和庚子四月十五日,葬于渠江路远山之阳。
予念其家以铭文勤而属我,将以示显其亲乎?
即为之铭。
铭曰:
死事之家,十世载显。
宦虽弗达,义则克践。
彼何人斯,务保厥身。
于焉视之,犬豕同群。
国有恤章,赏延其子。
道异世殊,恩典寔似。
我作铭诗,亶告一方。
身则宅幽,名其不亡。
按:拓本。(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徐永年教授供稿)
礼部拟上夏鲁奇封爵庙额诏乾道八年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五、《金石苑》第六四四八页
访闻遂宁府有后唐将臣夏鲁奇
鲁奇骁勇过人,忠义自奋。
尝守遂州,遇董璋之乱,被围拒守,食尽力穷,终不降屈。
政有惠爱,去思不忘。
今塑像仅存,庙额尚缺,可令礼部拟上封爵庙额,以劝忠义。
后义倡传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九、《秋崖集》卷三四
义倡者何,秦邮之下贱优也,倡则奚其义?
端平乙未秋,秦邮军乱,斩关劫守将,阳以鼓吹导临其营,嗾悍兵露刃先后,烹其客于前以尝之,视奄奄不敢喘,则放兵四掠,捍城以拒王师。
日驱子女城上,高会群贼。
淮东兵攻未下,朝廷遣使者武翼郎招之,贼伪诺降,乃纵酒大言,议干使者头。
当是时,一城之倡优与凡良家子皆在,无一人敢出声气,优独前折贼酋营其姓与王安者曰:「始谓太尉降,方将歌以进酒,为太尉更生贺,今款降而闭关不纳使,犹贼也」。
抵其觞于地曰:「倡虽贱,不能事贼」。
群贼怒斩之。
越三日,都统制李虎诱开其门,明日帅入抚定,以其干使者之干干渠魁,而赏罚其从乱不从乱者。
予时在行,得优事,谨上之幕府曰:古之以忠义奋发骂贼死者有之矣,其尤大彰明颜杲卿安禄山死,孙揆李克用死,张巡许远骂尹子奇死,姚洪董璋死,皆卓卓可称道。
杲卿为一时士大夫,儒服儒言,讲闻古烈士之操,其为国死忠则宜。
姚洪起行伍,固已度越馀子,而所谓倡者,天下之秽贱归焉,平时所为不知封发断臂为何等事,一旦慷慨引大义折逆贼,乃一城士大夫所不能而发于其口,优可谓倡名而士行者矣。
请封土表其死,以愧天下之士名而倡行者。
师还,作《后义倡传》。
读《五代史》杂咏三十九首 其二十 清 · 张晋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李严已困孟知祥,仁矩今看拜董璋
何似七郎家里住,无多残肉意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