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唐临汝郡太守秘书监京兆韦公神道碑铭758年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坑七族而不顾。赴五鼎而如归。
徇千载之名。轻一朝之命。
烈士之勇也。隐身流涕。
狱急不见。南冠而絷。
逊词以免。北风忽起刎颈送君。
智士之勇也。种族其家。
则废先君之嗣。戮辱及室。
则累天子之姻。非苟免以全其生。
思得当有以报汉。弃身为饵。
俛首入橐。伪就以乱其谋。
佯愚以折其僭。谢安桓温之亟。
蔡邕董卓之邪。然后吞药自裁。
呕血而死。仁者之勇。
夫子为之。公讳斌。
字某京兆杜陵人也。
昔豕韦氏主盟于商。后扶阳侯重世相汉。
高祖孝宽。周大司空郧国公
曾祖津。陵州刺史寿光县男
祖琬。成州刺史
安石左仆射郇国公
谥文贞。并勋德茂著。
史牒详焉。公即文贞公之仲子也。
初以宰相子。弁髦署吏。
抱拜授封。加朝散大夫
封平乐郡公。累拜某官。
文贞公忧。又丁某国夫人忧。
无容顾礼。殆不胜丧。
终身之痛。历稔犹毁。
幼无童心。长积纯气。
抱其天素。立于人纪。
先圣微言。宿儒未辨。
贯穿精义。总括旁说。
文言蔚于舆表。笔态奼于力外。
子虚上林。敢云雄似。
黄庭团扇。方议雁行。
鹤氅乏姿。羊车夺映。
会选公婿。诏婚王室。
天家焜耀。独任素风。
时论腾踊。宜在右职。
乃拜中书舍人。动翔凤之咏。
启迪古诗。下流水之书。
敦崇雅诰。转太常少卿
六宗九奏。悉具其仪。
天神地祇。可得而礼。
俄入觐。累贬巴陵太守
稍迁寿春太守。又迁临汝太守
其理务教训。其政尚宽简。
谓其叙在六官。又践三事。
畴咨帝载。必歌九功之德。
式和人则。必复三代之英。
天子避其用亲。奸臣恶其异己。
冯衍竟废。扬雄不迁。
抑古人而有之。何夫子之命也。
逆贼安禄山。吠尧之犬。
驱彼六骡。凭武之狐。
犹威百兽。藉天子之宠。
称天子之官。徵天子之兵。
逆天子之命。始反幽蓟。
稍逼温洛。云诛君侧。
尚惑人心。列郡无备。
百司安堵。变折冲为贼矣。
兼法令而盗之。将逃者已落彀中。
谢病者先之死地。密布罗网。
遥施陷阱。举足便跌。
奋飞即挂。智不能自谋。
勇无所致力。贼使其骑。
劫之以兵。署之以职。
以孥为质。遣吏挟行。
公溃其腹心。候其间隙。
义覆元恶。以雪大耻。
呜呼。上京既骇。
法驾大迁。天地不仁。
谷洛方斗。凿齿入骨。
磨牙食人。君子为投槛之猿。
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
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
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
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
戟枝义颈。缚送贼庭。
实赖天幸。上帝不降罪疾。
逆贼恫瘝在身。无暇戮人。
自忧为厉。公哀予微节。
私予以诚。推食饭我。
致馆休我。毕今日欢。
泣数行下。示予佩玦。
斫手长吁。座客更衣。
附耳而语。指其心曰。
积愤攻中。流痛成疾。
猥不见戮专车之骨。枭枕鼓之头。
焚骸四衢。然脐三日
见子而死。知予此心。
言之明日而卒。某年月日。
绝于洛阳某之私第。以某月日返葬于某原。
礼也。皇帝中兴。
悲怜其意。下诏褒美。
秘书监。天下之人谓之赏不失德矣。
公敦穆孝友。明允笃诚。
高居化源。濡迹物轨。
元昆曰陟。伯与仲居
爱之欲无方。视之若不足。
薄其私而厚其室。抑谦已而让其名。
故有灵芝耸盖。嘉木连理。
时人以为孝悌之祥。而公昆季谦而不以闻。
维稚弱之契。晚年弥笃。
吾实知之能言者。乃为铭曰(铭亡)
苗晋卿侍中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二
宰辅之重。陶镕所寄。
用谐时望。必藉素名。
是以殷登左相伊尹成乎一德。
汉命旧臣。孔光由其再起。
盖以上扶皇极。下庇苍氓。
永怀寅亮之美。实属股肱之任。
特进太子太傅上柱国韩国公苗晋卿。衣冠宿望。
廊庙公才。体文雅之宏量。
负经通之远识。累践台阁
久彰名器。自艰难之际。
协赞有劳。早契风云之期。
备陈康济之术。顷以疲疴。
固辞枢务。重违诚恳之志。
爰假优崇之秩。虽吁谟暂閒。
而梦寐无忘。今戎事犹虞。
蒸人未乂。汉将且闻于辞第
留侯岂遂于停飧。成余社稷之本。
懿尔勋庸之望。固可勉纡新绂。
载珥旧貂。宜罢辎车之礼。
俾广黄阁之政。可行侍中
收复两京大赦文 盛唐 · 肃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四
轩辕有版泉之战。尧帝丹水之师。
汤有葛伯不祀。周有猃狁孔炽。
古之王者。奉若天命。
违道不敢不正。干纪不得不诛。
日者逆胡猖狂。敢行称乱。
朕嗣守鸿业。钦承睿图。
枕戈尝胆。抚剑泣血。
罔不夙夜。若涉春冰。
赖天地疾威。社稷凭怒。
上皇丕烈。万国永怀。
因时致讨。为人请命。
由是义夫奋发。回纥籍兵。
邦圻关辅之士。汧陇河湟之众。
沙朔羌戎之骑。微卢蛮貊之人。
万里云趋。四方雾合。
既张我伐。咸乃一心。
蠢兹虿之馀。尚负螳螂之力。
自京南合战。雒北追奔。
百万摧锋。一戎而定。
昔夏以有穷之乱。克之者四十年。
汉以新莽之篡。复之者六千日。
今环周未载。氛祲廓清。
风振海而波荡。雷破山而石裂。
区宇重辟。日月增辉。
此皆三灵叶赞。累圣垂祉。
岂予小子。能集大勋。
顷以先扫宫室。奉迎銮驾。
紫宸初正。黄屋未归。
耆老之望则深。庭闱之恋犹积。
所以自天之泽。必奉于承颜。
作解之恩。尚稽于命。
今六飞届止。万姓昭苏
义奉君亲。庆深家国。
不失旧物。与俗惟新。
宜宏肆眚之典。共喜以康之福。
可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其逆人能自投降。
率众款附。及杀获逆人。
以所部郡县军城降者。并加超赏。
应与安禄山同谋反逆支党。及李林甫王鉷杨国忠等一房。
并不在免限。武德开元蜀郡灵武元从功臣
有先巳殁死王事者。并加优赠。
各与子孙一人官。乘舆幸蜀。
天步多难。人心且摇。
臣节斯见。太子太师豳国公韦见素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齐国公高力士开府仪同三司右龙武大将军颍川郡元礼开府仪同三司左龙武大将军田长文开府仪同三司右龙武大将军张崇俊右龙武大将军特进杜休祥等。
勇不顾死。危能致命。
或竭诚羽翼。仰北辰而环拱。
或叶契心膂。聚东井以全归。
畴兹锡社之封。永以誓河之义。
见素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三百户
力士加实封三百户元礼进封蔡国公
封三百户长文进封雁门郡公
崇俊进封南阳郡公。休祥进封冯翊郡公
各实封二百户。朕龚行天罚。
誓兵朔野。幸以一旅之众。
遂成九有之师。言念经纶。
岂忘缔搆。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裴冕
识宇冲深。体局贞固
输忠佐命。肇启兴王。
开府仪同三司封冀国公
食实封三百户光禄大夫殿中监同正员判行军事李辅国
志除奸恶。忠诚济危。
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依前判行军事。
封成国公。实封五百户
银青光禄大夫宗正卿工部侍郎李遵。义切维城。
勋参定国。加特进
封郑国公。实封二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同正中军都知马副大使管崇嗣。能训戎律。
以佐兵权。进封钜鹿郡公
封二百户中军都虞侯特进鸿胪卿同正李鼎
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保定郡公
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左羽林军宿卫内供养王兟。加特进太原县
仍各实封一百户。自寇贼奸宄。
王师未振。瞻言京国。
尚聚犬羊。广平王俶
循学好古。令德孝恭。
志存邦家。誓雪雠耻。
爰鞠其旅。元戎启行。
封为楚王。实封二千户
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灵武大都督府长史单于安北副都护持节充朔方节度使关内支度营田盐池押诸番部落副大使知节度事六城水运朔方管内采访处置使郭子仪。才光三杰。
功格十臣。克焯皇威。
载昌大业。加司徒尚书左仆射
进封代国公食实封二千户
平章事巳下并如故。开府仪同三司鸿胪卿同正方左厢兵马使节度副使姑臧县仆固怀恩
进封丰国公。实封二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充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李嗣业。履险忘躯。
破敌定难。可兼卫尉卿同正
封虢国公食实封二千户
银青光禄大夫司徒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御史大夫鸿胪卿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副大使蓟国公李光弼。全德挺生。
英才閒出。干城禦侮。
坐甲安边。可司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进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工部尚书持节招讨西京定武威武兴平等军兼关内节度河西陇右伊西四郡行营兵马使王思礼。养锐先鸣。
蓄奇后殿。可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封霍国公。实封六百户
光禄大夫太常卿同正御史大夫淮南西道节度采访使颍川太守来瑱。可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
封颍国公。馀如故。
特进太仆卿南阳太守御史大夫权知襄阳金乡县鲁炅。蕴是韬略。
副兹节制。可开府仪同三司御史大夫
封岐国公。仍各食实封二百户
京兆尹持节京畿采访计会招讨宣慰处置事崔光远。毁家成国
致命前茅。可特进礼部尚书
封邺国公食实封三百户
开府仪同三司李光进。慎固封守。
克献殊勋。封范阳郡公
食实封三百户。贤非后不享。
后非贤罔乂。社稷之固。
必在良臣。左相苗晋卿
忠不忘君。才惟济代。
弼成大业。保乂王家。
特进侍中封韩国公
食实封五百户宪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麟
蕴德成务。含贞轨物。
发挥帝业。润色皇猷。
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褒国公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圆。允釐庶绩。
康济多难。一正天下。
大庇生人。可特进中书令
封赵国公食实封五百户
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节度采访处置使赐紫金鱼袋张镐。谋猷惟允。
纲纪立程。总兹戎律。
懿是谋府。封南阳县公
馀并如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师房琯
尝以经术。辅导朕躬。
金紫光禄大夫少保虢王巨。
顷以宗枝。居守京邑
光禄大夫御史大夫越国公峘。
总兼元戎。克宁全蜀。
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郇国公韦陟
持衡流品。式序百工。
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岘
馈运周给。开物成务。
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京兆尹封梁国公
太中大夫吏部侍郎赐紫金鱼袋苏震。供亿烝徒。
临事益办。可银青光禄大夫吏部侍郎
其赴蜀郡灵武元从官。及在路扈从官。
三品巳上与一子官。四品巳下与一子出身。
六品巳下量与进改。功臣将士勋业高者。
别有处分。应见任五品巳上。
当别与一品阶。其阵亡人。
令所在郡县。收骸骨瘗埋。
具酒食致祭。各与追赠。
其家给复二载。诸郡县牧。
或隔绝贼境。则困于幽残。
或犒宴官军。则弊于赋敛。
其来载租庸。三分放一。
其天下百姓。应诸色人勾徵。
及欠负官物。一切放免。
宜令中书门下使。即分道宣慰。
所至郡县。审问百姓閒利害。
有须釐革处置者。一一闻奏。
其园苑内有闲厩使总监。各据所管地界。
耕种所牧草。以备国马。
其宫女及狗豽鸡鹰鹞之类。宜即停减。
屋宇车舆。衣服器用。
并宜准式。珠玉宝钿平脱金泥织成刺绣之类。
一切禁断。学官即宜精选。
讲习。择郎官
有堪任太守县令者。委京清资五品巳上及郎官御史闻荐。
其郡县官。有灼然清白。
理行尤异。百姓中孝悌力田。
不求闻达者。委采访使闻奏。
其有文经邦国。学究天人。
博于经史。工于词赋。
善于著述。精于法理。
军谋制胜。武艺绝伦。
并任于所在自举。委郡守铨择奏闻。
不限人数。其律令格式未折中者。
中书门下通明识事官两三人并法官两三人删定。近日所改百司额。
及郡名官名。一切依故事。
顷以上皇在蜀。朕亦居岐。
蜀郡宜改为南京。凤翔宜改为西京
西京中京蜀郡改为成都府
凤翔府以下官寮。并依三京名号。
吴山为吴岳。其祠享官属
并准五岳故事。天柱山老君庙改为启圣宫。
五品巳上清资官。及三品巳上官
上郡太守。父见在无官及官卑。
并与五品官。父母先亡殁者。
赠一人官。祖母亡殁。
亦赐邑号。忠臣事君。
有死无二。烈士徇义。
虽灭犹存。其李憕卢奕颜杲卿袁履谦许远张巡张介然蒋清庞坚等。
即与追赠。访其子孙。
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赏。
其内外文武官。有枉遭逆贼杀害。
及身赴朝廷。并逃难山谷。
其父子兄弟伯叔等。为贼捕捉损害。
及谋反城人言语泄漏。因遭杀戮。
并勘实闻奏。当以追赠。
天下侍老。八十巳上。
版授有差。并赠绯鱼袋。
太原久遭逼围。给复三载。
上党三度被攻。给复五载。
南阳颍州灵昌雎阳雍邱等郡县。坚壁多时。
力穷方下。绝食尚守。
情亦可矜。各给复三载。
好畤奉仙两县。进退禦寇。
徵求复多。各给复三载。
蜀郡上皇亲幸。万乘久居
明年租赋。宜依常式。
起后载给复三载。良娣张氏。
既望气知归。亦当熊见节。
可册为淑妃。进封南阳王系赵王
新城王仅为彭王颍川王僩为兖
东阳王侹为泾王。第九男僙为襄王
第十男倕为王。第十一男偲为邵王
第十二男佋为兴王。第十三男侗为定王
淑妃以下。所司择日。
即行册命。虽知人之明。
惭于则哲。而睦亲之义。
盖所随时。持盈尊师
仪王巳下。各赐五百匹。
长公主各与一子官。嗣王及郡县主各与一子六品官。
皇五等巳下及九庙子孙。及亲等人见在者。
并与转改。内外文武官。
三品巳下各加一阶。应叙三品五品量加。
减两考。蜀郡凤翔扈从从官。
九品巳上赐勋两转。溥天下赐酺五日。
尊号赦文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九
高祖太宗敷大德于天下。
覆载之内。
湛恩茂育。
累圣同道。
用康兆人。
宝位重光。
深其德泽。
被服渐渍。
洽于生灵者。
百有五十年之閒。
兵不作而刑将措矣。
自寇虐横厉。
山东不开。
衅起渠魁。
毒流区宇。
三军七萃之士。
豪杰忠良之徒。
制在风波。
遭其驱劫。
繇是干戈不息。
征赋寔烦。
哀我人斯。
并罹灾患。
悯兹有犯。
无罪万方。
朕上戴皇天。
下临黔首。
奉先圣之成命。
集一切之大勋。
元恶既诛。
群生思乂。
是欲镜清六合。
网决八纮。
庶齐大道之时。
克复太平之理。
至化犹郁。
兵严初解。
百辟卿士。
中外众臣。
并进昌言。
请上徽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朕涉道日寡。
惭德良多。
恐沮乐推之心。
自增神器之重。
俯膺典册。
敬受鸿名。
便欲谒报昊天。
展事郊庙。
又以孟秋多稼。
垂及西成。
王畿之閒。
人实劳止。
辍兹大礼。
式元冬。
切为踰年改元之制。
缵承洪业。
敢废旧章。
博采群公之义。
乃贞协用之纪。
其宝应二年改为广德元年
爰属履端
乃宏肆眚。
救兹汤火。
俾云行而雨施。
涤其瑕秽。
玉振金声
宜广更始之恩。
用明向劝之福。
可大赦天下。
广德元年七月十一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免者。
咸赦除之。
左降官即量移近处。
亡官失爵。
各与收叙。
诸色流人罚镇效力安置配隶等。
一切放还。
安禄山史朝义亲族。
应在诸道。
一切原免。
并无所问。
天下所有诸色结聚。
羌浑党项。
但能悔过自陈。
各归生业。
一切并舍其罪。
其中有头首能劝率。
并束手来归者。
并加官赏。
仍令本道防禦使管刺史县令分明晓谕。
所有到者。
各具名录奏。
诸道百姓逋租悬调。
及一切欠负官物。
宝应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巳前并放免。
一户之中。
有三丁放一丁。
庸调地税。
依旧每亩税二升。
天下男子。
宜二十五成丁。
五十五入老。
应徵租税。
刺史县令据见在户徵科。
其逃亡死绝者。
不得虚摊邻保。
河北百姓复三年。
应是回纥行营经历处。
免今年租税。
内外文武。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仍各赐两转。
天下兵马元帅雍王
智谋夙成。
忠孝纯至。
恭行讨伐。
亲统元戎。
抚外蕃以仁。
训群帅以义。
班师献捷。
勋茂武成
宜兼尚书令
加实封二千户
回纥可汗册为颉咄登密施合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
可敦册为娑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可汗。
及左右内外宰相巳下。
共加实封二万户
御史大夫王翊持节就衙帐册礼。
左右杀胡禄都督等并封为王。
诸部督并封国公
河北副元帅怀恩宜兼太保
仍与一子二品官一子四品官并阶。
更加实封五百户
河南副元帅光弼与一子三品官并阶。
更加实封三百户
幽州节度使怀仙与一子三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李抱玉郭英乂辛云京侯希逸田神功孙志直白孝德令狐彰并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李宝臣薛嵩田承嗣张献诚等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仍加实封二百户
鱼朝恩寄崇师律。
程元振勋高佐命。
各加实封二百户
仍与一子五品官并阶。
仆固玚高彦崇浑日进李建义李光逸杨崇光李怀光如岳白元光温如雅拓拔澄泌高晖卢钦友成惟良曹楚玉等各与一子五品官。
加实封一百户
仍各赐铁券。
以名藏太庙。
画像于凌烟阁
并寇难巳来将相勋业高者。
其名籍图画亦准此。
子仪与一子四品官并阶。
加实封二百户
苗晋卿刘晏裴遵庆元载各与一子四品官并阶。
加实封一百户
仪王及王巳下男未官者。
并准旧例与官及封。
永穆并长乐巳下长公主及郡县主王郡王等各与一子官。
皇亲五等巳上。
诸亲三等巳上。
各与一子出身。
二王后各与一子官。
诸道节度观察使立功将士。
其父兄在无官者。
依子文武与官。
巳殁者追赠。
阵亡将士袭父官爵。
河北河南有怀材抱器。
安身守节
素在丘园不仕。
为众所知。
委所在长官具名闻荐。
应授伪官等。
并巳昭洗。
矜才宥过。
宜有甄收。
委所繇勘本官名衔资历闻奏。
量才处分。
文武正员常参官并诸州刺史
父母无邑号官者。
宜与致仕官及邑号。
赠者更与改赠。
刺史县令自今以后改转。
刺史三年为限。
县令四年为限。
员外及摄试官
一切不得釐务。
谏官每月上封事。
无所回避。
河南河北伪度僧尼道士女冠
并与正度
天下刑狱。
大理正断。
刑部详覆
不得中书门下即便处分。
诸色人中。
有孝弟力田。
经术通博。
文词雅丽。
政理优长。
本州各以名荐
谢密旨因论所宣事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
前日顾少连奉谕密旨。
每于延英对卿。
缘有诸人。
言不得尽。
中间卿所奏去冬荐人。
实缘对赵憬执论。
所以有言相拒。
亦不是阻卿之意。
若有要便事。
但依前者意旨。
自手疏密封进来。
卿又频与苗粲进官。
朕未放过。
恐卿未知朕意。
此人即苗晋卿之子。
晋卿往年摄政。
曾有不臣之言。
又诸子皆与古帝王同名。
意甚不善。
缘非诸子之过。
不欲明行斥逐。
终是不合令在朝廷。
卿宜密知此意。
苗粲兄弟并改与在外閒僻处官。
仍不得令近兵马者。
猥蒙天慈。
屡降深旨。
慰眷稠謺。
诲谕周详。
骨肉之恩。
无以加此。
士感知巳。
尚合捐躯。
臣虽孱微。
能不激励。
至于弥纶庶绩。
督课偫官。
始终不渝。
夙夜匪懈。
是皆常分。
曷足酬恩。
自揣凡庸之才。
又无奇崛之效。
唯当输罄忠节。
匡补圣猷。
众人之所难言。
臣必无隐。
常情之所易溺。
臣必不回。
囧然贞心。
持以上报。
此愚夫一志而不易者也。
惟明主矜亮而保容之。
顷以去冬荐人。
频于街衢披诉。
既是准制许集。
理合量才授官。
进拟再三。
未蒙允许。
伏虑事转淹滞。
所以因对奏陈。
懵于忖量。
推理辄发。
赵憬与臣并命。
俱掌枢衡。
参奉谋猷。
事当无间。
不知避忌。
轻黩宸严。
陛下特宥惷愚。
曲加奖导。
宠遇踰等。
恩私倍常。
顾惟何人。
叨幸若此。
偶有所见。
敢不尽言。
是彰无隐之诚。
以申上报之分。
臣闻王者之道。
坦然著明。
奉三无私。
以劳天下。
平平荡荡。
无侧无偏。
所谓三无私者。
如天之无私覆也。
如地之无私载也。
如日月之无私照也。
其或有过。
如日月之有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日月不疾于蔽亏。
人君不吝于过失。
亏而能复。
无损于明。
过而能改。
不累于德。
昨者臣所奏事。
惟有赵憬得闻。
陛下已至劳神。
委曲防护。
是于心膂之内。
尚有形迹之拘。
职同事殊。
鲜克以济。
恐爽无私之德。
且伤不吝之明。
夫元首股肱。
义实同体。
咨询献纳。
一日万几。
宣之使言。
犹未尽意。
言若有阻。
义何由通。
启沃既难。
机务斯壅。
绸缪之顾。
实增旷废之忧。
仰希圣聪。
更赐裁处。
苗粲少以门子
早登朝班。
历拾遗补阙起居员外郎中。
前后二十馀年。
温恭有加。
恪慎无怠。
端敏足以守职。
文学足以饰身。
详其器能。
堪处近侍。
陛下以粲先父。
常有过言。
名子之方。
又乖义类。
不忍明加斥黜。
但令改授外官。
伏以理国化人。
在于奖一善使天下之为善者劝。
罚一恶使天下之为恶者惩。
是以爵人必于朝。
刑人必于市。
惟恐众之不睹。
事之不彰。
君上行之无愧心。
兆庶听之无疑议。
受赏安之无怍色。
当刑居之无怨言。
此圣王所以宣明典章。
与天下公共者也。
奖而不言其善。
斯谓曲贷。
罚而不书其恶。
斯谓中伤。
曲贷则授受不明。
而恩倖之门启。
中伤则枉直莫辨。
而谗间之道行。
此柄一亏。
为害滋大。
凡是谮愬之辈。
多非信实之言。
利于中伤。
惧于公辨。
或云岁月已久。
不可究寻。
或云事体有妨。
须为隐忍。
或云恶迹未露。
宜假他事为名。
或云但弃其人。
何必明言责辱。
词皆近于情理。
意实苞于矫诬。
伤善售奸。
莫斯为甚。
伏惟圣鉴之下。
必无浸润之流。
然于称毁之言。
不可不辨。
赏罚之典。
不可不明。
陛下若以晋卿迹实奸邪。
粲等法应坐累。
则当公议典宪。
岂令阴受播迁。
陛下若察晋卿见诬。
又知粲等非罪。
则合随才奖用。
不宜降意猜防。
今忽不示端由。
但加斥逐。
谓之抡材则失序。
谓之行罚则无名。
徒使粲等受锢于圣朝。
晋卿衔愤于幽壤。
以臣蔽滞。
未见其宜。
夫听讼辩谗。
贵于明恕。
明者在验之以迹。
恕者在求之以情。
迹可责而情可矜。
圣王惧疑似之陷非辜。
不之责也。
情可责而迹可宥。
圣王惧逆诈之滥无罪。
不之责也。
惟情见迹具。
词服理穷者。
然后加刑罚焉。
是以下无冤人。
上无谬听。
苛慝不作。
教化以兴。
晋卿起自文儒。
致位台辅
能以谦柔自处。
故为三朝所推。
谅闇之辰。
冢宰之任。
是将备礼。
岂足擅权。
安肯露不臣之言。
招覆族之衅。
虽甚狂险。
不为。
矧伊老臣。
宁忍及此。
假有忍人之意。
其如言发祸随
求之以情既无端。
验之以迹又无兆。
宜蒙昭恕。
理在不疑。
又自陛下御极以来。
粲及兄丕。
皆历清近。
若以旧事为累。
岂复含容至今。
恐有无良之徒。
憎嫉丕粲兄弟。
构成飞语。
务欲挫伤。
大抵任重势疑。
易生嫌谤。
周公之圣。
不免流言。
霍光之忠。
亦遭告讦。
向非成王觉寤。
昭帝保明。
则二主之德美不传。
二臣之冤诬莫辩。
陛下追怀往事。
得失岂不相远哉。
后之视今。
固亦如此。
凡所举措。
安可不详。
伏愿稍留睿思。
特加省察。
斯实偫臣庶免于戾。
岂唯苗氏一族。
存殁幸赖而己乎。
少连又向臣说云。
圣旨察臣孤贞。
犹谓清慎太过。
都绝诸道馈遗。
却恐事情不通。
如不能纳诸财物。
至如鞭靴之类。
受亦无妨者。
伏以货贿之利。
耳目之娱。
人间常情。
孰不贪悦。
况臣性实凡鄙。
宁忘顾私。
家本窭贫。
安能无欲。
所以深自刻慎。
勉修廉隅者。
盖由负戴厚恩。
尸窃大任。
既不克导扬风教。
致俗清淳。
又未能减息征徭。
济人穷困。
若无耻惧。
更启贿门。
是忘忧国之诚。
仍速焚身之祸。
由是苟行特操。
杜绝交私。
诚知无补大猷。
所冀免贻深累。
陛下责臣以清谨太过。
斯谓圣明。
陛下虑事之不通。
有乖理道。
或恐贪惏之辈。
务逞无厌之求。
巧陈异端。
惑乱圣听。
稽诸事实。
则甚不然。
夫以胥吏末流。
苞苴微贶。
苟或违道。
且犹知惭。
况乎公卿大臣之间。
岳连帅之任。
岂资纳贿。
然后致诚。
若因财利交欢。
是以姑息为事。
既乖直道。
必有过求。
遂之则法度浸隳。
阻之则觖望弥甚。
为害如此。
国何赖焉。
高祖太宗
著法垂制。
监临受贿。
盈尺有刑。
陛下每发德音。
敷宥下土。
大辟之属。
皆蒙涤除。
唯于犯赃。
往往不赦。
岂不以贪饕为弊。
残蠹最深。
至于士吏之微。
尚当严禁。
矧居风化之首。
反可通行。
凡上之所为。
以导下也。
上所不为。
以检下也。
上所不为。
而下或为之。
然后可以设峻防。
寘明辟。
若上为之。
而下亦为之。
固其理也。
又可禁乎。
今吏有受监临之贿者。
则以为罪不可容。
朝廷之制。
方所监临也。
宰司公受其贿。
是亦无耻而不恕者欤。
孔子曰。
大臣不可不敬也。
是人之表也。
迩臣不可不慎也。
是人之道也。
表倾则影曲。
道僻则行邪。
若大臣迩臣。
可以受财。
则庶长寀寮。
孰为不可。
朝廷取之于方镇。
方镇复取之于州
州取之于县
县取之于乡。
乡将安取哉。
是皆出于疲人之肝脑筋髓耳。
自大盗猾夏。
耗斁生人。
天下常屯百万之师。
坐受衣食。
农夫蚕妇。
冻而织。
馁而耕。
殚力忍死。
以供十倍之赋。
日月引颈。
望睹升平之化。
惠恤之恩。
凡四十九年矣。
荐属多故。
有加无瘳。
持利权食厚禄者。
当忧隐忸怩。
悯愧黎庶。
而又交通私贿。
扇起贪风。
是令已困之氓。
重遭过分之扰。
陛下尚以为鞭靴之类。
受亦无妨。
若使天下纳赂。
唯有二三宰臣
四方诛求。
止于鞭靴细物。
行之不足以伤化。
绝之不足以利人。
则臣固已微抑私心。
将顺睿旨矣。
若使国家致理。
必资馈遗通情。
辞之足以失天下之心。
受之足以济天下之务。
则臣固亦不避污行。
助我圣功矣。
臣所以未敢奉诏。
冒昧尘烦者。
审知此道不唯无益。
必有甚损故也。
亦冀陛下详察其理。
普澄其源。
宏清净无欲之风。
守慈俭不贪之宝。
是将感人心而天下服。
何有事情不通之患乎。
夫货贿上行。
则赏罚之柄失。
贪求下布。
则廉耻之道衰。
何者。
善恶不分。
功过无辨。
以货贿之多少。
为课绩之重轻。
守道阙供。
或时致怨招累。
求得当欲。
可以释罪贾荣。
忍行刻剥者。
见谓公忠。
巧饰玩好者。
或称才智
此谓赏罚之柄失也。
上好利。
则下思聚敛。
上求贿。
则下肆侵蟊。
不怀愧心。
但逞私欲。
递相企效。
习以成风。
闾阎日残。
纪纲日坏。
不可以礼义劝。
不可以刑法惩。
此由廉耻之道衰也。
作法于凉。
其弊犹贪。
作法于贪。
其弊斯乱。
利于小者。
必害于大。
易于始者。
必悔于终。
贿道一开。
展转滋甚。
鞭靴不已。
必及衣裘。
衣裘不已。
必及币帛。
币帛不已。
必及车舆。
车舆不已。
必及金璧。
日见可欲。
何能自窒于心。
已与交私。
固难中绝其意。
是以涓流不止。
溪壑成灾。
毫末既差。
邱山聚衅。
自昔国家败亡多矣。
何尝有以约失之者乎。
臣窃料郡府之不愿行贿于朝廷。
犹乡闾之不愿输货于郡府也。
但以行之者有利。
不行者有虞。
故为安身保位之谋。
不得不行耳。
夫岂乐而行之哉。
假如四方俱赂于朝廷。
朝廷受其三而却其一。
有所受。
有所却。
二端相反。
则遇却者或有意疑乎见拒而不通焉。
四方俱赂于朝廷。
朝廷俱辞而不受。
则咸知不受者乃朝廷之常理耳。
适所以服其心而诱其善。
复何嫌阻之有乎。
陛下若谓问遗可以通物情。
絜矩不足敦理化。
则自建中以来。
股肱耳目之间。
盖常有交利行私者矣。
乃其所也。
陛下何尤焉。
陛下嗣位之初。
躬行节俭。
郡国无来献。
朝廷无私求。
行李无黩货之人。
迩臣无受赂之事。
四方风动。
几致清平
旋以刑峻赋繁。
兵连祸结。
理功中否。
至化未凝。
洎大憝歼夷。
皇运兴复。
征伐之役。
颇息于前时。
清约之风。
亦亏于往日。
此则虽革一弊。
亦丧一美焉。
曩兴师徒。
人困暴赋。
今罢征伐。
人困私求。
乃是残瘁之馀。
永无苏息之望。
使万方黎献。
当陛下休明之代。
不登富寿
不洽雍熙。
追怀前修。
实用心热
而议者反以纳赂通情之理。
以惑陛下。
斯不亦诬上行私之甚者乎。
夫天下公器也。
王纲大权也。
执大权者不任其小数。
守公器者不徇于私情。
任小数而御大权。
则忿戾之祸起。
徇私情以持公器。
则奸乱之衅生。
故春秋传曰。
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以待之。
而后可以理人。
言私曲之不可以莅众庶也。
又曰。
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
宠赂彰也。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
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言贿利之不可以化百官也。
又曰。
长国家者。
非无贿之难。
无令名之难
诸侯之贿聚于公室。
则诸侯贰。
言贪欲之不可以怀诸侯也。
古之怀诸侯者。
盖有其道矣。
唯不务贿。
然后得之。
故礼记云。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其一曰。
理乱持危。
朝聘以时。
厚往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
是知怀抚之道。
贵德贱财。
于往也则厚其赠送之资。
于来也则薄其贽币之礼。
训人以尊让。
示人以不贪。
始于朝廷。
行于郡国。
廉节之风渐广。
侵渔之害不萌。
里闾获安。
郡国斯乂。
朝廷益尊。
所谓化自上流。
理由下济。
近者悦服而远者归怀。
是皆无贿之致也。
及夫王纲浸坏。
德化陵夷。
然后灭公议而徇私情。
盛诛求而崇馈献。
故礼记曰。
天子微。
诸侯僭。
于是相觌以货。
相赂以利。
而天下之礼乱矣。
是知伤风害礼。
莫甚于私。
暴物残人。
莫大于赂。
利于绝私去贿者。
莫先于君主
务于爱人助理者。
莫切于辅臣。
然则君主辅臣之间。
固不可以语及于私贿矣。
况又躬行乎。
臣以受恩特深。
志欲巨细裨补。
苟怀疑虑。
不敢因循。
亦赖遭逢圣明。
庶得竭尽愚直。
所以每事献替。
不以犯忤为虞。
意恳词繁。
伏用惭悚。
谨奏。
河南缑氏主簿唐充妻卢氏墓志铭809年4月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夫人卢氏。
讳某
兰陵太守景柔八世孙。
父贻。
河南法曹
法曹上党苗氏太师晋卿兄女。
生三女三男。
夫人最长。
法曹卒。
苗夫人嫁之唐氏充。
明经
宰相休憬曾侄孙。
出郤氏。
外王父昂。
中书舍人
夫人年若干。
嫁唐氏。
凡生男与女九人。
年四十二。
元和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卒。
其年四月十五日
河南府河南县之大石山下
铭曰。
夫人本宗。
世族之后。
率其先猷
令德是茂。
爰归得家。
九子一母。
婉婉有仪。
柔静以和。
命不侔身。
兹其奈何。
刻铭墓石。
以告观者。
唐故检校司徒右千牛卫将军苗公墓志铭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六、全宋文卷三一、《徐公文集》卷一六、《全唐文》卷八八六
公讳延禄,字世功
其先上党人
昔者楚多淫刑,贲始逃难;
晋赖谋主,苗受其封。
高门之庆,雄视栾、郤。
绵绵瓜瓞,翼翼孙谋,存诸简编,可以扬榷。
延洪于我七代祖中书舍人延嗣,光大于我六代祖太师晋卿
源流繁衍,蔚为甲族。
中朝丧乱,后裔播迁,匿迹淮楚之间,今为盱眙人也。
先公讳邻,生于兵戈之间,长习鼓旗之用。
遭遇英主,建功立事,出为泗州防禦使,入为静江统军
世卿之祀,衰而复振。
公即静江之长子也。
弱不好弄,壮而有立。
负雄勇之量,不以骄人;
秉刚直之姿,未尝忤物。
持重善战,默识寡言,时辈推之,以为君子。
初,先公奉王略,领偏师,南破山越,西定江楚,东绝沧海,北捍徐戎,弓不解弮,兵不匣刃。
公年甫弱冠,实参其间,搴旗斩将,所向披靡,宣力用于君父,舒壮气于风云。
然而职以序迁,盖归美于先公也。
烈祖高皇帝中兴大业,畴咨旧人,命公领泗上精兵,入为宣威军裨将
六卿之选,以翼京师
八屯之权,实资宿卫
历纪授任,一心靡渝。
今上祗嗣鸿图,益宣朝寄,总千牛之士以为心膂,假五教之秩以崇班列。
侍中燕王以帝子之重,兼镇两藩,详求命卿,以事大国,俾公提步卒屯宣城,凡甲兵壁垒之事,皆听于公。
夙夜惟勤,燥湿生疾,春秋六十一,保大九年十月七日卒于宣州公署。
上省奏伤悼,为之罢朝,送终之礼,有以加等。
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葬于江宁府县里,礼也。
夫人王氏,淮南裨将唐之长女也。
先公负游侠之气,有征讨之功,勇冠三军,力制奔虎。
夫人丽桃李之质,袭兰薰之芳,妇礼聿修,遗训无坠。
君子以孝慈率教,夫人以严正克家,闺门之理,实有内助
保大八年五月一日先公而逝,今始祔焉。
子全厚、全赡、全节、全义、全海,皆有父风,苗氏为不朽也。
铉本自世亲,早为姻族。
侯封李广,发哀词于杜笃
刻翠琰于荒阡,拟高陵于深谷。
其铭曰:
才之俊兮将之雄,位之侯兮寿未中。
天难谌兮人云亡,川既逝兮岁将穷。
素车兮丹旐,白草兮青松
悲雄心与壮气,渐荆棘兮蒙笼。
馆职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六、《苕溪集》卷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六、《吴兴备志》卷一一
对:天下之事,形虽不同,而其理则一。
所为异者,患在不得其要,苟得其要而持之,若举目而提其纲,挈裘而振其领也。
夫何故?
原其所始,要其所终,归而已矣。
是故有难易之说者,其形也;
无难易之说者,其理也。
世之说曰:「创业诚难,守文不易」。
而后之议者又以中兴为尤难。
且天下草昧,群雄竞逐,攻破则降,战胜则取,兹创业之诚难。
富贵则骄,骄则淫,淫则怠,兹守文之不易。
中兴之事,则兼而有之,此所以为尤难。
故曰:有难易之说者,其形也。
天之所以授人主者,非以其人心之归耶?
人心所在,天命随之。
《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又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然则理之所在,在不失人心而已矣。
故曰:无难易之说者,其理也。
尝谓天之废兴,犹一身之安危,其所以扶衰而已病者亦不异,顾医何如耳。
明者见形色于未病之先,故为之也易;
昧者究脉络于已病之后,故为之也难。
夫医国亦然。
上有秕政,下有幸民,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凡可以驯致败乱者,皆病也。
贾生文帝治安之时,痛哭流涕,以为深忧。
其说以诸侯势强为病肿,夷狄嫚侮为病痱,盖未形而见之。
然生自谓医能治而上不使者,顾元气未大损也。
形脉病而元气存,则文帝不用贾生,而生之说虽验于后,国终不亡。
如其不然,且望而去之矣,又奚以痛哭流涕为哉。
故医国者必视其元气存亡多少为决,所谓国之元气,则民心是矣。
夫谓之中兴,则国既病矣,既绝而复苏矣。
然先世之德泽在于人心者岂遽亡耶?
故愚不敢以为甚难而不为者,有可因之势数也。
自昔所谓中兴之君多矣,然未尝无可因之势。
周之宣王也,汉之光武也,唐之肃、代也,晋之元帝也,此明问之所及也。
其一时将相,在宣王时则有若仲山甫,在光武时则有若邓禹元帝则有王导,肃、代则有李、郭,君臣之间,所以扶持颠危,恢复大业。
顾其事不同,而其势则皆有所因。
何也?
三代而下,享国之尤长者莫如周。
周自后稷始封于邰,再传至不窋而失其国。
刘继之,改修其政,去邰而国于豳。
又九传而至太王,獯鬻迫之,去豳而国于岐。
文、武继之,遂有天下。
又九传而至厉王,犬戎迫之,失其大业。
宣王继之,内修政事,外攘戎狄,而周室中兴焉。
三代如周,无以加矣,然失国者再,失天下者一,或迫于獯鬻,或迫于犬戎。
然而不亡者,岂世世修德在人心者固耶?
山甫之所以辅其君者,虽不多见于经,凡宣王之所以劳来安集其民,与修政事、攘夷狄之实,盖山甫出将入相之力也。
汉纪二百而中绝,然高祖开基,规模弘远;
文、景继之,以德化民,敦本节用,轻徭薄敛,所以结民心者厚矣。
当时未见其效也,至强臣擅命,国纪已绝,天下之心犹惓惓焉思汉不忘,则惠泽之入人心为何如哉。
光武之初,百姓见司隶官属,且驩然相庆,以为不意复见汉官威仪,则是思汉之心既久而未忘也。
唐自高祖起义兵,既消群盗,太宗继之,修教化、明政刑,以府卫养兵,以口分世业授地,以租调任民,百姓安业,为日久矣,贞观之治,比隆成周。
又开元二十馀年之间,天下熙洽,外户不闭,行粮不费,则惠泽之在民心固深。
安史之乱虽生于所忽,而肃宗太子灵武代宗广平王相继靖难,克复西京,再安社稷。
当是之时,功归郭、李,不可訾也,宰相如苗晋卿裴冕辈,何能为哉!
然则宣王也,光武也,肃、代也,席祖宗之世德而兴者也。
元帝则不然,悯、怀之难,晋祚既绝,元帝琅琊王渡江,承孙氏累世之旧,皓首淫虐失民,而司马氏之德泽亦未有以结江左之心,故愚以王导元帝之兴为尤难。
然所恃以兴者何也?
中原之毒方炽,而人心易收也。
等请用顾荣贺循等,谓之以收人心,则亦不可谓无所因矣。
呜呼,羯胡乱华,生民涂炭之佐元帝也,宜若捕龙蛇、格虎兕,不得斯须暇也,顾乃开设学校,宾礼贤才,措事业于雍容谈笑之间。
其后谢安为相,亦以雅量镇之,议者讥其以清谈废务,浮文妨要,终不为变。
此两公者,岂智识有不及耶?
意当是时,中原方乱,人心虽曰易收,亦或易危,未容以威猛胜慑之也。
江左立国,既不能与周、汉并隆,又不若肃、代之能克复旧物,岂其世德之厚薄异耶?
故中兴之功或系之将,李光弼郭子仪是也;
或出入将相之间,山甫邓禹是也。
然议者谓再造汉室,为元勋,岂、吴、祭之徒卒不敢与之齿耶?
冯愔之叛,之威望亦少损矣,然而功不减焉,何也?
关中天下之根本,且汉之旧,人心之所依归者也。
萧何关中之寄,以基帝业,为时宗臣,则之功独高者,亦岂以关中之重为能佐佑中兴耶?
洪惟我宋之兴,为民立极,拨天下之乱而反之正,人心乐推,神器自至。
卜宅梁汴之间,非有太行孟门、羊肠、伊阙以为塞,非有洞庭彭蠡、沔川、汉水以为池,立国百七十年,无一日犬吠之惊,其所恃以为强且固者,人心而已。
故祖宗以来,所以惠养元元甚厚,而德泽渗洒在人膺肺间,虽千万年不忘也。
承平既久,衅生边隅,远人犯顺,躏蹂京邑,于兹六年矣。
圣主忧勤,夙夜图回事功,阅日既久,未见赫然振起之象。
然有志之士,愿有献于上者,亦以人心未忘,有可用之势而已。
今明问以四代任人之方,与其将相救时之得失,孰可以为法于今,且在当时有遗憾,而可为后世鉴者,颇使论之。
愚固论其略矣。
抑复深维天下之事,所以不克济者,患在于不为,而无患其甚难。
故圣人畏无难而不畏多难,以其因难而能图也。
又况祸福倚伏之理为未易料者。
吴王夫差既胜齐,伍子胥曰:「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
使不得志于齐,而以觉悟王心,吴国犹世。
今天禄亟至,是吴命之不常也」。
未几果灭于越。
吴人侵楚入郢,楚人大惧,令尹子西独喜曰:「乃今可为矣」。
夫战胜人所喜也,而以为大忧;
丧败人所废也,而以为可为,则是祸福倚伏之理果不可料,而不可不为者也。
如其不为,而俟天命之自回,人事之自正,敌国之自屈,盗贼之自平,庸有此理也哉。
愚愿圣主与二三大臣蚤夜以思,凡可以收人心而服之者,悉举而行之。
于此有二说焉。
人主忧勤,寅畏天命,侧身修行,罔敢暇逸,然后能服人心,宣王之事是也。
大臣至公,黜陟明允,选用群才,皆从人望,然后能服人心,王导之事是也。
虽然,用贤不可不尽,去邪不可不力,何则?
贤者之于君也,以礼进,以义合
所言而从,则将继此以进其所未言;
所行而信,则将继此以勉其所当行。
苟有疑焉,则亦已耳。
邓禹之智略,而遇光武之君,受任之间,犹有所愧,而况其他乎?
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
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志则害君子,此理之必然者也。
尝怪光弼之勋业若此,而不肯离军中,君臣之间,不能无疑。
代宗虽厚抚其母,终不一至朝廷,岂以谗邪之人为可畏耶?
光弼且然,而况于馀人哉!
故曰,用贤不可不尽,去邪不可不力也。
然则在当时有遗恨,而可为后世鉴者此欤。
呜呼,君子小人不可不先辨也。
君子阳也,小人阴也。
犹人之身,少壮则多阳,非无阴也,阴不能胜阳而反制于阳;
老耄则多阴,非无阳也,阳不能胜阴而反制于阴。
方天下盛时,固多君子,及其久也,听用原情之术不至,浸淫至于衰。
小人者以类至而日胜,以至于无君子,则亡矣。
故善养生者,求所以辅阳而消阴;
善医国者,求所以进君子而退小人。
顾中兴岂难哉,惟上之人勉焉。
若以为甚难而不为,则愚不知也。
谨对。
駮配飨不当疏1188年春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诚斋集》卷六二、《南宋文范》卷一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三月二十日朝奉大夫、守秘书少监太子侍读杨万里谨斋沐裁书,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臣闻之王通曰:「议其尽天下之心乎」。
盖尧之衢室,舜之总章,周有卿士庶民之谋,汉有博士廷臣之议,此皆王通之所谓议也。
既曰议矣,则君之所可,臣必有所否,卿士之所从,庶民必有所违。
君人者酌其议而择之,择其善而从之,然后下无不尽之心,上无不善之举。
今者议臣建配飨功臣之议则不然,曰欺、曰专、曰私而已。
先之以本朝之故事,惟翰苑得以发其议,抑不思列圣之庙有九,而庙之有配飨者八,发配飨之议者非一,而出于翰苑者止于三。
且如罢王安石之配飨神庙,则司勋员外郎赵鼎之言也,请以韩忠彦配飨徽庙,则刑部尚书胡交修中书舍人楼炤等之议也,岂尽出于翰苑哉!
今举其三以自例,不顾其馀之不然,非欺乎?
申之以圣谕之所及,惟一己得以定其议,非专乎?
终之以止令侍从数人之附其议,使廷臣皆不得以预其议,非私乎?
是说一行,自今以往,一议之出必欲有可而无否,必欲以一人之口而杜千万人之口也,何以尽天下之心乎?
有可而无否,其弊必至于以水济水之喻,以一人之口而杜千万人之口,其弊必至于指鹿为马之奸,臣之所忧不特一配飨之议而已。
恭惟陛下秉大公,廓至明,如天之清,如水之止,无偏如周武,毋我如仲尼,必不徇议臣一己之私说,而尽违天下之公议也。
臣惟恃此,敢陈其愚,惟陛下垂听焉。
臣伏见故太师忠献魏国公张浚,身兼文武之全才,心传圣贤之绝学。
遭遇先皇圣神武文孝皇帝,擢任不次,出将入相,而捐躯许国,忠孝之节动天地而贯日月。
武夫悍卒,孺子妇人,裔夷绝域,闻其名者皆翕然归仰,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臣尝论其槩,以为耆德卓行、忠谏嘉谋、动为人师、言为世则者固不可胜举也,而其尤大焯著,有社稷之功者五:建炎之间,逆臣苗傅刘正彦之变,先皇忍耻,伪赦之出,四方惊惑,然莫有敢诵言讨之者。
平江之师,内则倡率韩世忠张俊以为之用,外则结约吕颐浩刘光世以为之助,不崇朝而建复辟之勋。
首复辟者谁欤?
也。
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一也。
绍兴之间初拜右相,未皇他议,首上封章,请建储嗣。
入谢之日,继以面陈,而先皇嘉纳。
虽先皇选建之公,宗社灵长之福,上天眷顾之命,历数有归在于陛下,然发此议者,绍兴五年八月十五日也。
发大议者谁欤?
也。
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二也。
先是,大将范琼来赴行在,挟其兵众,居然悖傲,不复有人臣之礼,肆然邀求,且乞贷苗、刘之党。
都堂,数其罪状,缚置廷尉,论抵之死而优抚其军,从容指麾,释兵听命,分隶他将,无敢哗者,然后国法以正,纪纲以张。
强臣悍将,始知有朝廷之尊。
立国之基,实肇于此。
立国基者谁欤?
也。
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三也。
浚之守蜀,备禦既固,虏至辄败。
大酋粘罕病笃,召诸将谓曰:「吾自入中国,未有敢婴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敌。
我在犹不敢取蜀,尔曹宜息此意,姑务自保而已」。
兀术出而怒曰:「是谓我不能耶」!
粘罕既死,兀术来寇,吴玠吴璘大破之,俘获万计。
兀术仅以身免,髡𩮜须髯而遁。
自虏入中原,其败衄未尝有此也。
我是以有和尚原之捷,虏自是不敢窥蜀矣。
浚之出蜀而归也,复荐吴玠等九人将帅之才,后皆获其用,至今朝廷无西顾之忧。
全蜀安而后中国安,安蜀者谁欤?
也。
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四也。
浚之福州也,刘麟乘此引兀术之兵,数路入寇。
先皇即日召亦即日就道。
既至江上,兀术闻之曰:「闻张枢密贬岭外,何得已在此」?
未几宵遁。
先皇之幸建康也,刘猊挟虏众来寇,时相臣赵鼎、枢密折彦质皆欲退淮上之师,为保江之计。
力争,以为收兵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与虏共矣。
先皇决策从,我是以有藕塘之捷,自此两淮始可立矣。
两淮定而后中国定,定淮者谁欤?
也。
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五也。
浚之用心,以致君之道为己任,以《春秋》复雠之义为己责,以文武境土未复之业为己忧。
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其荐进人才似邓禹,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准,其志在灭贼、死而后已似诸葛亮
孟子曰:「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有焉。
今先皇行且祔庙,方议配飨之臣,非有社稷之大功者,其谁实宜之?
臣谓有社稷之大功、宜配飨于新庙者,莫如也。
且陛下赐谥「忠献」,制辞有曰:「虑国忘家曰忠,献可赞否曰献」。
又曰:「若赵普平定四方,若韩琦弼亮四世,虽成功之不一,要易地以皆然」。
训辞具存,昭若日星。
则配飨太祖之庙,亦配飨英宗之廷。
陛下以此比,则今日配飨新庙者,舍而谁哉!
而议臣怀私,故欲黜而不录,以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公议甚愤而不平也。
且议臣以复辟之功为重乎,倡之,吕颐浩和之,张俊韩世忠禀而行之。
今录其同功者三人,而黜其元功者一人,可乎?
且议臣以建储之功为重乎,赵鼎言之,亦言之,今录其一,黜其一,可乎?
至于固长淮以保江,守全蜀以保吴楚,则一人而已矣,此又非诸将所敢望者。
臣故曰「配飨新庙者舍而谁哉」。
或谓尝为隆兴之相矣,非没于绍兴之年也。
臣以为不然。
赵普尝相太宗矣,而配飨太祖之庙;
韩琦曾公亮尝相神宗矣,而配飨英宗之廷。
然则浚之宜配新庙,又何疑焉!
昔唐以苗晋卿肃宗而遗裴冕,苏氏駮之,当时竟行其说,裴冕得以复收。
臣虽学术浅陋,窃有志焉。
议元和配飨之臣,则令尚书省御史台四品以上、两省五品以上同议焉,议会昌配食之礼,则出于宗正少卿李从易所奏焉,岂翰苑之臣所得而专哉!
盖专则有弊,众则无私故也。
臣愿陛下遵中兴之典,酌李唐之制,断自圣衷,照破私议,以臣所駮之章询之大臣,下之礼官博士,令与台谏两省侍从及在廷之臣杂议其事,如苏轼论配飨必都省集议者,而陛下择其中。
录元勋于既黜,释公议于既郁,可以伸屈抑,可以决壅蔽,可以尽天下之心,可以为忠义之劝。
一举而众美具,诚非小补。
冒渎天听,无任惶惧屏营之至,不备。
万里昧死百拜。
〔贴黄〕奏为议臣挟私论新庙配飨功臣,独黜张浚,不合公议。
乞如苏轼论配飨事,谓祖宗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
如有可采,乞赐睿览,付外施行,伏候敕旨。
省试(二)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平斋集》卷三○
问:继志述事者,人主之达孝;
崇德报功者,朝廷之盛典。
昔在宁考,亲挈神器,以授圣明。
昭哉嗣服,于今一纪,而文母保佑之恩,永言孝思,亦既升祔,侑食清庙,岂无旧弼,顾犹缺焉,可乎?
盘庚告其臣民:「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功臣配食于庙,商家尚矣,而莫名所享之臣。
伊尹格于皇天,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岂即其人乎?
周《司勋》有功者祭于大烝,传者于王功曰勋,独取辅成王业之周公,而召公之夹辅,尚父之燮伐,皆所不及,岂难其人乎?
汉论功定封,录第侯籍,藏诸宗庙,以至麒麟云台之绘,崇报厚矣,未闻有列于烝尝者。
而先儒谓汉祭有功于庙庭,其详可得闻乎?
唐享功臣,祫则配,禘则不配,其后禘祫皆配,果合乎古否也?
高祖以裴刘故人,俎豆其间,能无出于私乎?
太宗魏徵雠臣冠佩其中,抑无一之非公乎?
长风孤骞之仁杰,庙享宜也,而五王之贤并侑,固不厌其众乎?
忠贯日月之子仪,庙享亦宜也,而中兴第一之功不与,亦不嫌其寡乎?
佐佑王化之说,享之未过也,而应变守文之名相皆不在选,其有所抑乎?
光复宗祏之晟,享之诚当也,而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者,乃置而不问,岂文墨议论不如汗马乎?
剪蜀于清明无蔽之日,平蔡于惟断乃成之时,杜、裴元功,享之俱无愧也,而崇文及愬,莫非指纵之下,乃与同升,岂将相叶心然后功业有济乎?
许敬宗威势炽灼,停享于神龙,固足以惩滔天之罪,而名宰相如玄龄,百世犹将宥之,亦以子停,何以允公论?
苗晋卿小心谨畏,崇配于大历,已不足以孚当世之望,而首赞经纶如裴冕,一时无能及者,乃以即世先后为疑,何以逃清议?
武德至于元和,功臣列在祀典凡四十馀人,穆、敬、文、武、宣而下,庙食靡所著见,岂无其人则阙乎,抑有其人而泯乎无传也?
夫黄钟动而气序转,应龙翔而云雾集,君臣感召之机,盖非偶然者。
然一时之功,孰与乎万世之功?
左右诸大夫之曰贤,孰与乎国人之皆曰贤?
人心是非,昭如日月,侑飨大议,可一言而定也。
诸君考古验今以对,毋枉。
左近仁字说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四、《佩韦斋文集》卷一二
东平左氏子持咫牍诣余曰:「吾名近仁,里先辈毅夫字之,吾恶其俗也,先生其为我易之」。
余曰:「父之于子,名之可也。
同官之于僚,同姓之于昆弟,同门之于友朋,字之可也。
余于子,仅一再觌面,而敢字子乎?
字之且不敢,而敢名之乎?
且子之名之字,亦未尝俗也」。
辞愈坚,请愈力。
余又曰:「仁者,万善之元也;
而刚毅木讷,圣人固以为近仁者也,恶乎俗?
古人命名,义虽有五,然泰颠闳夭,不以而为嫌,石恶、陈逆,不以恶、逆而为讳;
展禽名,解狐名,其俗甚矣,而皆闻人也。
赵尧、李舜,名非不嘉,而人不以为美称。
苗晋卿名子率,同古帝王之名,而谗夫几得以覆其族。
名岂有俗不俗哉!
吾子取仁以为名,取毅以为字,吾见其美也,未见其俗也。
抑吾闻之,名成乎礼,字依乎名,有因其名之美而抑之者,有因其质之偏而矫之者。
吾子之名信美矣,然毅者,果敢有为之谓,毅虽近仁也,天地严凝之气盛于西北,北方之学者固不患其不毅也。
吾子气刚而貌严,瞻视察察,且年甚少,更历未甚深,余谓非果毅之难,深恐彊恕之不易,请以仲恕易其字,可乎?
孟子曰:『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天之生人,均有是性,亦均有是仁,其所以残忍忮刻靡所不至者,不恕之心害之也。
恕者,仁之端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之所谓恕也。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记》之所谓恕也。
是恕也,即所以为仁也。
人能充夫恕人之心,则反薄而归厚
以己而体物,天地之塞,吾其体也,天地之帅,吾其性也。
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然则以仲恕字子,固将矫子之偏而归之全者也。
《语》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
请因以为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