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释宗密禅源诸诠序 唐 · 裴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圭峰禅师集禅源诸诠为禅藏。而都序之。河东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宏调御之说。而空性异宗。能秀二师。俱传达摩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攻。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天竺中夏。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證悟之门。尽是正真之道。而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拿。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莫不提耳而告之。指掌而示之。嚬呻以吼之。爱软以诱之。乳而药之。忧佛种之夭伤也。腹而拥之。念水火之漂焚也。挈而导之。惧邪小之迷陷也。挥而散之。悲斗争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扶。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灭后。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佛于法华涅槃会中。亦已融为一味。但昧者不觉。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为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呜呼。后之学者。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当取證于本法。无取證于末习。能如是。则不孤圭峰劬劳之德矣。
失调名 其十八 五台山赞十八首 唐 · 敦煌曲子
押萧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五色云里化金桥。
大悲和尚把幡招。
有缘佛子桥上过,无缘佛子逆风飘(佛子。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子。)。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三(○四○八)
随州法云禅院佛阁钟铭 北宋 · 沈括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三、《长兴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随州市
天封大狐,襄汉之胜。粤浮图之宫,独雄于东南,法云院乃其歧出者。元丰七年,其徒庆琏师建佛阁于院之西壖,栾栌三因,重橑翼舒,下俯阡陌。中庐杭以轨钟,方将剂金锡,规良型,以为欋杀揆怒之巨声,求予以鸣其于。予时谪汉东,寓于是院,睹其经始。既斲不日,则岌乎买汉矣。曰:伟哉,佛力乎来夫!其合山川之美灵,以成就官貌,则其伟观巨丽不待召而有,此无足穷者。抑知夫钟之所寓夫道者乎?夫钟者,里居类处,则以为发朝棷夜,群游族食之节。其声有疏有数,则心术寓焉。其为法,初日速声四十九发,以四十九功德拯三畏业。次非速百四十声,以百四十不共法为出世閒因。后经八万四千声,普收八万四千尘劳,极未来际。或曰,声之远闻者不过数里,其久不过兼刻,而曰拯三途,出世閒,极未来际,得非过与?是不然也。有生之类迷丧本体,奔趣流识,妄现山川国邑,空有美恶一切诸相。相起为境,则有大小、远近、多寡、古今、久速一切名色分量,睽其完体,惟照所对。于是圣人以其不可思议神智力缘,建立法明,振提冥谬,无穷方便,遇事指途,因此声根,乃揭二炬。初终则为久速之声,有所拯者利于远,有所待者利于久。久速境也,以幻境法,顺接级缘,中閒久速皆非,迥无可名。不坏声尘,直指非相,群相齐泯,寂用遍含,声体一贯,非自耳得,复何远近久速之有哉?异斯道者,乃其自障,非法有妄也。纵未能反源会体,以力缘故,亦获世报。何也?凡所谓三超六类,下逮天地国邑、草木虫豸之悉,一出于有生之妄识。以其霿蔑颠愤之妄见,尚能缔结宇宙,沦翳实果。外道幻法,亦能上淩禅境,下轫风持。况不思议神智力缘之所建立者哉?其为道也,非可以理喻,以言其为法如是而已者,是之为铭。铭曰:
众生法性无有边,是故钟声无有边。众生法性无有量,是故钟声无有量。非声非闻离根境,具千二百圆功德。以此闻根妙法身,普施十方作佛事。第一速声四十九,速拔二界沈沦苦。初终后际一念空,罪性如风如电火。第二非速百四十,显示诸佛不共门。非速非久破二边,语言不摄离名相。八万四千经久声,舒长为接未来际。众生不尽声不尽,此声非断无最后。我今开此观音门,无凡圣情咸得入。此声无碍遍河沙,以河沙遍此声故。即声即法即众生,更无众生闻声者。了知声相常寂灭,惟一真心含法界。
潭州东明石观音赞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东明寺
长沙马氏时,一夕东城雉堞间光属天,达旦不灭。州人按其处,有石卧古井旁,半为土所吞,其色青莹。相与发之,即大悲观音之像。挹水灌沐,妙容慈相忽然显露,如莲花之出泥。大众欢呼爱慕之极,又如婴儿之见母。于是建寺号东明,初以律兴。馀百年,民恃以为福田。元祐初长老迁公以禅易之,未几弃去。今海禅师自沩山来,宴坐于室,不蓄粒米,倚此像以饭四方来者,崇堂邃宇又加丽焉。余闻菩萨之悲愿于浊恶世,一切众生之用处,化身为鱼米,为肉山,以足其欲心。今夜半光耀,乃其一戏,遂与无穷之众,园林花观饮食卧具充足耶?谨拜手稽首,对像说偈曰:
大悲智光本无碍,于一切处常发现。
岂特夜半瓦砾间,始复烂然上霄汉。
此邦众生共胜业,时节成熟故如是。
譬如日月行虚空,水无秽洁皆照临。
灰沙若沉波自寒,圜影于中迥殊特。
稽首妙智光世音,是娑婆界真教体。
应机而现为说法,信心起处说法竟。
我今见境得成就,亦同音闻获圆通。
六根迟速虽不齐,要是一精明所现。
我知暗相不能昏,与彼心精遗闻处。
众尘隔越妄分别,常真实中无是事。
死生之变尚不改,岂有根尘乃能蔽。
愿令持此妙法门,于此刹土为佛事。
一切声色热恼中,与众生作清凉处。
皈命救世大悲者,愿赐威光加被我。
令我获无作妙力,令我亦名无所畏。
令我具无碍辩才,令我入一切种智。
我及一切诸有情,皆如观音得自在。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八。
赤眼禅师画像赞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石门文字禅》卷一八
士之学,必有功名之羡。方其锐于立也,平居议论,展拓所畜,若可以唾手而取。及其临事,能卓然不外其言者盖鲜矣。岂天下之事,论之必易而成之必难也哉?盖中人之情,喜荣乐而厌劳苦,惟其如此,故其志不足以经远。功名,难事也,劳苦易厌者也。遭易厌之劳苦,而取难事之功名,又非上智之姿,而成之鲜,盖亦无足怪者。《传》曰:「志者,事之竟成也」。士之不足以知此,故疑眩败亡如此。赤眼禅师,志于道者也。初,人视师目有重瞳,其贵不可言。师大惧,因昧其目选,遁岩石间,如祸之在己。呜呼,从事于功名者,咸以荣乐劳苦为异,而忻恶交战于胸中。禅师以从事于道,故不知荣乐劳苦为异,而得掷于身外。自非真诚以大悲智为众生依者,畴能及之?吾故仰其风,而恨异世不得与之游,乃为之赞曰:
森森禅林,公特秀出。轻世急道,不可跂及。遗风至今,秋霜烈日。我初瞻像,再拜稽首。一室严冷,如虎方吼。嗟余寡助,乃生公后。忍视大法,陵夷末运。奴婢小人,利欲迫窘。冀公一吒,脑破胆陨。呜呼公乎,再见无由。冗欀方炽,何时云休?愿起公死,从之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