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断论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咸平集》卷一二、《皇朝文鉴》卷九三、《经济类编》卷九一
谋虑者,断之始也;
勇敢者,断之用也。
若谋虑未甚精,成败未尽见,情伪未洞知,而不忍欲利欲胜之意,不忍小忿小耻之心,卒然奋发,自谓决断,斯乃刚忿而趣败也,安得谓之断哉!
若谋虑已精,成败已见,情伪已审,而犹疑事或未济,尚忧理之未尽,犹豫于大难,惶惑于临机,本谋乱而不能坚守,始虑挠而不能必行,是谓无断也。
噫!
排大难,济大事,立大功,垂大名,皆由于断也。
陷大恶,致大乱,隳大功,失大事,亦由于断也。
盖谋熟而后断,则大功大名随之而兴矣;
智浅而言断,则大恶大乱亦随之而陷矣。
昔桀恶日盈,汤德日新,干戈未举,而成败之数先定也。
汤乃勃兴,应天顺人,一战而克,遂自诸侯而为万乘主。
斯则汤之智虑已精,成败已见,而果敢于断也。
其次商纣纵虐,而文王德素积于民,民心归周久矣。
一旦武王法成汤之举,师次牧野,风裂旗旆,武王震恐,以为天意未遂,遽思中辍。
唯太公独排众意,以为必克。
是则武王之断,未侔于太公也。
洎秦灭六国,威名雄迹,信有英断。
长戟巨铩,销为金狄;
圣谟国典,焚为煨烬。
将以弱诸侯之兵也,将以愚天下之民也。
若是果断,自谓超三王,迈五帝;
然而陷大恶,致大乱,失大位,得非断于强暴,而不断于仁信乎。
由是知有断于威武也,有断于为仁也,有断于用贤也,有断于贞介也。
许由弃尧之禅让,伯夷绝周之蔬粟,是果于贞介也。
管、蔡流言,周公诛之,大义灭亲之断,自周公始也。
龙逢、比干以谏而死,是断于为忠也。
伊、霍废黜己,是断于为大节也。
王用乐生,虽谤书盈箧,而委任愈坚,此则断于用人也。
项籍勇杰,不能终范增,所以霸王之业,卒为汉有,岂非无断于推心乎?
世祖单骑入铜马之军,人人相说,说其推心也。
唐太宗之初,颉利控弦者二十万,临于渭滨
太宗单骑,隔水责之,戎人畏伏,下马谢罪。
于时臣寮进谏,以为轻敌。
上曰:「国家初定,若示之弱,即生戎心」。
所谓智略周通,而决断果敢也。
汉祖项羽之罪,而弩矢窃发。
责敌之罪,颇类太宗,然为飞镞所中。
若万一不幸,即汉祖之断有馀,而料敌之智或浅也。
有以见楚子投袂而起,孟明焚舟而前,是皆幸而成功,岂是善谋而能断哉!
夫智与断在乎兼备也,若差之毫釐,则失之千里。
使汉祖郦生之言,断而不疑,则功业无因而济矣。
使太宗高祖之言,疑而不断,则国家无因而变矣。
今之论者,皆以韩信不从蒯通之言,谓之无断。
锡以为韩信不断于为忠,而犹豫思乱,以取诛灭也。
何哉?
蒯通说时,其心不回,谓汉恩深,不忍叛也。
及其功高而疑,势逼而猜起,不能坚守初志,卒与陈豨谋乱。
何始于忠而终于逆,盖无断于忠节也,非无断于逆乱也。
《诗》所谓「鲜克有终」,其是之谓乎?
亦犹孝景晁错之言,从之如顺流,将欲削七国之封,弱枝而强本。
一旦七国共叛,遽听袁盎之言,诛错以谢七国。
既诛而乱不息,岂非孝景无断于用人,而返惑谗搆之言哉?
若成与败,但思一决,而不图始终,慨然自谓决断,不其谬欤!
管仲不死子纠之难,非无断也,其非死所也;
晋宣得巾帼之赠,不敢出战,非无断也,战未便也。
是知智计明然后决断,则事无不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