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臣轨序(轨一作范)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七
盖闻惟天著象。
庶品同于照临。
惟地含章。
群生等于亭育。
朕以庸昧。
忝位坤元。
思齐厚载之仁。
式罄普覃之惠。
乃中乃外。
思养之志靡殊。
惟子惟臣。
慈诱之情无隔。
愿申殚恳。
上翊紫机。
爰洎众僚。
聿匡元化。
伏以天皇明逾则哲。
志切旁求。
簪裾总川岳之灵。
珩佩聚星辰之秀。
群英莅职。
众彦分司
足以广扇淳风。
长隆宝祚。
但母之于子。
慈爱特深。
虽复巳积忠良。
犹且思垂劝励。
文伯既达。
仍加喻轴之言。
孟轲巳贤。
更益断机之诲。
良以情隆抚字。
心欲助成。
比者太子及王。
巳撰修身之训。
群公列辟。
未敷忠告之规。
近以暇辰。
游心文府。
聊因炜管。
用写虚襟。
故缀叙所闻。
以为臣轨一部。
周朝之十乱。
爰著十章。
思殷室之两臣。
分为两卷。
所以发挥德行。
镕范身心。
为事上之轨模。
作臣下之绳准。
若乃遐想绵载。
眇鉴前修。
莫不元首居尊。
股肱宣力。
资栋梁而成大厦。
舟楫济巨川
唱和相依。
同功共体。
然则君亲既立。
忠孝形焉。
奉国奉家。
率由之道宁二。
事君事父。
资敬之途斯一。
臣主之义。
其至矣乎。
休戚是均。
可不深鉴。
夫丽容虽丽。
犹待镜以端形。
明德虽明。
终假言而荣行。
今故以兹所撰。
普锡具僚。
诚非笔削之工。
贵申裨道之益。
何则。
正言斯重。
元珠比而尚轻。
巽语为珍。
苍璧喻而非宝。
是知赠人以财者。
唯申即目之欢。
赠人以言者。
能致终身之福。
若使佩兹箴戒。
同彼韦弦。
修己必顾其规。
立行每观其则。
自然荣随岁积。
庆与时新。
将国而共安。
下与上而俱泰。
察微之士。
所宜三思。
庶照鄙诚。
敬终高德。
凡诸章目。
列于后云。
大唐西域法高僧传序 初唐 · 释义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循法之宾。
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其间或西域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
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
俱怀旋踵。报四恩以流望。
然而胜途多难。宝处弥长。
苗秀盈十而盖多。结实罕一而全少。
实由茫茫象碛。长川吐赫日之光。
浩浩鲸波。巨壑起滔天之浪。
独步铁门之外。亘万岭而投身。
孤漂铜柱之前。跨千江而遗命(跋南国有千江口)
或忘飧几日。辍饮数晨。
可谓思虑销精神。忧劳排正色。
致使去者数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
设令得到西国者。以大唐无寺。
飘寄悽然。为客遑遑。
停托无所。遂使流离萍转。
罕居一处。身既不安。
道宁隆矣。呜呼。
实可嘉其美诚。冀传芳于来叶。
粗据闻见。撰题行状云尔。
其中次第。多以去时年代近远存亡而比先后。
大禹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五
维贞元元年某月某日。皇帝遣某官。
以牢醴之奠。敬祭于大禹之灵。
惟王德配乾坤。智侔造化。
拯万类于昏垫。分九州于洪波。
经启之功。于今是赖。
巍巍荡荡。无得而名。
顾以眇身。辱承大宝。
时则异于今古。道宁间于幽明。
虽依圣垂休。谅非可继。
而勤人励已。窃有所希。
迨兹八年。理道犹昧。
沴气郁结。降为凶灾。
邦无宿储。野有饿殍。
上愧明哲。下惭生灵。
夙夜忧惕。如蹈泉谷。
所资漕运。用拯困穷。
厎柱之间。河流迅激。
舟楫所历。罕能获全。
爰命工徒。凿山开道。
避险从易。涉安代危。
嗷嗷烝人。俟此求济。
仰祈幽赞。以集丕功。
享于克诚。庶答精意。
元徵君864年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徵君足下。
行奇操峻。
舍明天子贤宰相
退隐于陵阳
踞见青山。
傲视白云。
得丧不可摇其心。
荣辱不能动其志。
桎拲冠冕。
泥滓禄位。
甚善甚善。
苟与足下同道者
必汲汲自退。
名惟恐闻。
行惟恐显。
老死为山谷人矣。
或名欲遗千载
利欲及当今者。
闻足下之道。
可以不进其说耶。
日休闻古之圣贤。
无不欲有意于民也。
苟或退者。
是时弊不可正。
主惛不可晓。
进则祸。
退则安。
斯或隐矣。
有是者。
世不可知其名。
俗不能得其教。
尚惧来世圣人责乎无意于民故也。
此谓之道隐
其次者。
行不端于巳。
名不闻于人。
欲乎仕则惧祸。
欲乎退则思进。
必为怪行以动俗。
诙言以矫物。
上则邀天子再三之命。
下则取诸侯殷勤之礼。
甚有百世之风。
次有当时之誉。
此之谓名隐。
其次者。
行有过僻。
志有深傲。
饰身不由乎礼乐。
行巳不在乎是非。
入其室者惟清风。
升其牖者惟明月。
木石然。
糜鹿然。
期夫道家之用。
以全彼生。
此之谓性隐。
然而道隐者贤人也。
名隐者小人也。
性隐者野人也。
有夫救世汤禹拯乱之心者。
道隐之人。
由夫樵苏之民耳。
况名与性哉。
今天下虽无事。
河湟有黠虏之患。
岭徼逋蛮之虞。
主上焦心灼思。
晏询夜谋。
宰相战慄于岩廊。
百执事奔走于朝右。
然尚未复贞观开元之大治。
有致君于唐虞。
跻民于仁寿者。
其人则鲜。
其求则勤。
元纁之聘。
屡降于山林。
少微之星。
但明于霄汉。
此真足下之所高视也。
呜呼。
斯时也。
山林之间。
倒衣以接礼。
重趼以应命。
赴明天子千年之运。
成大丈夫万世之业。
勋铭于钟鼎。
德著于竹帛。
可不盛哉。
夫主上知足下之道久矣。
加以郡守荐之。
宰相誉之。
虽锡命屡颁。
而高风转固。
接物日简。
入山益深。
且足下将为道隐乎。
道隐者世不可知其名。
俗不能得其尚。
足下之名尚矣
丹青于世矣。
岂谓道隐哉。
将为名隐乎。
则名隐者以怪行动俗。
诙言矫物。
足下之道。
伸之而
屈之而
岂谓名隐哉。
将为性隐乎。
则性隐者饰身不由乎礼乐。
行巳不在乎是非。
足下顷荐名于有司。
客位于侯伯。
岂所谓性隐乎。
然三隐者。
足下皆出其表。
复何为而高卧哉。
如终卧陵阳而不起。
是废乎古人之道者也。
仲尼曰。
素隐行怪。
后世有述焉。
吾弗为之也。
君子遵道而行。
半途而废。
吾弗能巳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夫前二者。
圣人之所不为。
足下之学杨墨乎。
申韩乎。
何其悖于道也。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则舜不为高蹈也。
舜不为真隐也。
足下其亦有意乎。
如纳仆之言。
翻然而起。
醒然而用。
朝庭必处足下于大谏
次用足下于宰辅。
其在大谏也。
以直气吹日月之翳。
以正道立天地之根。
先黜陟于朝廷。
次按察于侯国。
其在宰辅也。
外以道宁四夷。
内以法提百揆。
俾天地反妖为瑞。
使阴阳易愆为穰。
然后以元菟乐浪持节之州。
昆崙崦嵫作驻跸之地。
又不知房杜姚宋何人也。
果行是道。
南山
不足以书足下之功。
穷百谷之波。
不足以注足下之善。
以足下之风。
可以知仆之志。
以仆之道。
可以发足下之文。
故不远千里。
授书于御者。
用以吐仆臆中之奇贮也。
仆之取舍。
自有方寸。
异时无望于足下。
发函之后。
但起无疑。
不宣。
日休再拜。
逍遥咏 其八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逍遥名有理(原注:夫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虽道无常名,而名有常理。以其绵日月而不老,配天地而长存,故得谓之逍遥矣。),得一便知空(原注:既穷真一之门,便造真空之境。夫如是则得无所得,得之大也;知无所知,知之至也。)
道本皆深邃(原注:源至道之来,则持(原校:宋作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及也。信所谓深而且邃矣。),凡为不易穷(原注:崆峒绝境不可以苟求,汗漫真踪不可以力致。至若心期玉室,志慕丹台者,凡有所为,未易穷也。)
品流才雅淡(原注:餐朝霞而养素,吸沆瀣以食(原校:宋作含)精。既曰清虚,识惟雅淡。若此之品流,即仙方(原校:宋作才)耳。),格致意潜通(原注:格致玄同,机关密契。志以道宁,意潜通也。)
救世传相益(原注:万年神术,良足以救世也。传而习之,则有以见复性命之源,践长生之域,斯可谓之益矣。),因成顺八风(原注:吐故纳新,澄神导气。内凝一真之性,外调八节之风。动顺天和,咸归妙本。)
常州余教授申劄子 南宋 · 刘宰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九、《漫塘集》卷一二
维时阳春布泽,万物生辉,伏惟志以道宁,尊候神相万福。
某尝谓文以气为主,年来士大夫苟于荣进,冒干货贿,否则喔咿嚅唲如事妇人,类皆奄奄无生气,文亦随之。
比见里中士友,皆欲东去从足下游,其归也又传高文三纸,如《古画龙诗》及《祭坡翁辞》,固疑其卓荦奇伟,异乎今之文人。
及叩足下之为人,与其命题发策,向之疑者益信,起敬起爱,怅执鞭之无从也。
尝读杜少陵《古柏诗》,颇有愚见,试为足下诵之:夫「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归造化工」,我踞得其地,烈风虽多亦何畏,藉曰天之扤我,神明固亦扶持之;
然所以可扶持者,则亦以元来根本有此正直尔。
今此古柏禀于天者,既异凡物,又踞得其地,其视鸾凤也、鸱鸮也、蝼蚁也、蛟龙也,等是巢穴中一物,其去其来,于我何择,于我何有?
子美末章「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之句,似未免小小计较,窃恐不足以见古柏之大,如何?
《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因诸友及舍侄行,略此寄声。
因风多寄高文,以起衰懦,是望。
武夷重建止止庵记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二、《修真十书·武夷集》卷四五、见《琼琯白先生集》卷九、《武夷山志》卷六
武夷之为山,考古秦人《列仙传》,盖篯铿于此鍊丹焉。
篯铿进雉羹于尧,尧封于彭城,后谓之彭祖,年及七百七十七岁而亡。
生平惟隐武夷山
茹芝饮瀑,能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岂非仙也耶?
有子二人,其一曰篯武,其次曰篯夷,因此遂名武夷山
三十六峰,第一峰九曲溪头,最初曲其地也。
始则有太姥元君即其地以结庐,次则张湛继其踪而入室,其后有如鱼道超、鱼道远皆秦时之女真,入此而隐焉。
然此地其深邃不可言,四围皆生毛,人有樵采而见之者,因毛竹而目此二鱼焉「毛女」,至今称之。
晋人娄师钟、唐人薛邴皆于此地鍊真养元而去。
本朝又闻东京李淘真、洛滨李铁笛、燕山李磨镜相踵于其地卜筑也。
丞相李纲亦尝访此三李,而符其夙昔梦雪之梦,盖欲于此而建吏隐亭焉。
由是而后,有尼师数代,人名其庵曰禅庵,号其地曰禅岩
呜呼!
奇人异士不世而出,自尔亦倾坏,地皆荆榛,但闻所谓「止止」之名,而无稽考之迹。
山南曾孙詹琰夫,其字美中,盖世代簪绂,而胸宇英杰之人也。
一旦叹曰:「太史公九嶷韩文公登太华,是皆思古而感慨者焉,岂好奇之谓也!
浊世仕路多阨塞,不如结方外友,以为井灶砂汞之学,夫其或者可飞升焉,可尸解焉。
仙有可求,岂不容力!
非曰能之,愿学焉」。
忽有琼琯白玉蟾自广出而至武夷,适有披榛诛茆之意,盖亦契券詹美中之臆素。
从而搜访止止之地,辟几百年不践之苔,刬三五里延蔓之草,于是得其地焉。
岁在嘉定丙子之王春,始鸠工斲梓,僝夫运甓,然而开创之难。
未几而白玉蟾拂袖天台、雁荡矣。
玉蟾言旋,而始成,美中固欲挽之以为三李隐居之设,玉蟾盖惮朱紫之往来,而膏车秣马,适所以废吾事而汩吾心,且自谓美中曰:「成,皆子之馀财馀力故也。
不弹指顷,堂宇落就,非霹雳手谁能如是!
今但择其道宁心耐志、守素乐静之士,延而居之,使其开垦,数时花木繁盛。
玉蟾此去罗浮入室回,必永身以住持之」。
美中曰:「然」。
又曰:「然则先生既去也,宁不为我记其庵,而盟他日之再来乎」?
玉蟾曰:「唯」。
然是背倚幔亭峰,面对虎啸岩,左则天柱峰,右则铁枧嶂。
入去不数举武,则有朱晦庵仁智堂
出来才一唤地,则有魏王会真庙。
其间有冲佑观,脩廊数百间,层楼数十所,玉笈锦囊,举皆御书,琼椟琅龛,悉储仙蜕。
大云金身之招提,实左右乎止止之测。
后则瀑布悬崖,万丈雪花;
前则碧流盈溪,龙湫蛟漭。
上有天鉴池,可以通弱水
下有升真洞,可以透蓬莱。
武夷千岩万壑之奇,千山万水之胜,莫止止之地若也。
云寒玉洞,烟锁琪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猿随羽客,鹤唳芝田
铁笛一声,群仙交集;
螺杯三饮,步虚泠泠。
盖可以歌太空紫虚之洞章,吟玉灵羽翮之仙曲。
然则尘埃不碍眼,古今皆一时,而绛幔虹桥之事犹宛然矣。
奇哉!
青草青,百鸟吟。
亦可棋,亦可琴。
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咏心。
神仙渺茫在何许,武夷君在山之阴。
孤舟只棹归去来琼花满洞何处寻。
岂非止止清绝胜妙处也?
詹美中定知玉皇将再宴白玉蟾,亦将鍊七返九还之丹,此日此文不徒作也则然;
若异日有异事,犹见止止不徒建也。
尝记元祐盛时,人在霍童山建一茅,谓之「寂寂」,不数年而之东已蜕矣,而此遂泯。
至隆兴间再有人启之,一二年而所启之人乃遇向日先创者,于是皆仙去。
事皆《集仙传》。
今而美中之事又踪迹颇类之。
盖止止者,止其所止也。
《周易·艮卦》兼山之义,盖发明止止之说,而《法华经》有「止止妙难思」之句,而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义,有如鉴止水,观止月,吟六止之诗,作八止之赋,整整有人焉。
止止之名,古者不徒名,止止之,今人不徒复兴,必有得止止之深者宅其庵焉。
然则青山白云无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鸟哀猿、荒苔断藓尽是止止意思。
若未能止止者参之,已有止止所得者,政知行住坐卧自有不止之止,非徒殢枯木死灰也。
予特止止之辈也,今记此之人同予入止止三昧,供养三清高上天一切众生,证止止。
止止非止之止止,实谓止其止之止而已矣。
海南白玉蟾识,先野后人幔亭曾孙龟峰詹琰夫立铭。
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跋 南宋 · 施岑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七、《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附
嘉定甲申之岁,祖师许真君降于金陵,示陈忠孝之教,溥化众生,咸归正道。
王居士者感蒙圣教,罄舍家赀,创崇真道院天庆观之西,奉安香火,迄今庙貌存焉。
而岑奉师旨共阐玄风,忽值弟子邢道坚、梁道宁亦建勇悟道院嘉会酒楼之北,为接待仙宾之地,雾辏云辑者众,何啻千馀。
验其抱金石之志,怀饥渴之心者惟汪道冲、宋道升、赵道泰、赵道节、林守一、贾守澄、刘道益、孔守善而已,此数人者尝读西山传记,称颂祖师功德有日于兹。
迩来宋道升捧所录《十二真君传》至,乞加订正,因以观之。
见其词理重复,篇章混杂,使览者易生厌倦,深窃惜焉。
岑乃校正事迹,分别章句,析为八十五化,化各著诗,又得邢道坚执卷待旨,始终如一,殆可嘉赏,岑愈喜之。
诗成,有朱守中来,就命参详,庶无亥豕之讹、乌焉之舛。
繇是祖师传王而无可疑议者矣,然则祖师之圣功道行至此愈若青天白日之昭明乎?
既修饰道院,编集诗传,复得邢道坚募金镂梓,以衍其传,绵千载而罔极,岂斯传之期永哉,使邢、梁二士之嘉名同不泯尔。
西山勇悟真人施岑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