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通议大夫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776年4月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公讳字若冲
博陵安平人。其先出于齐太公之后。
亭伯三世文宗秘书监六□派别。
叔轨季则。俱死王事。
神谦神通。并高循绩。
子彭宏度。以武干称。
景隽巨伦。以文行著。
继方面者累代。列史传者十人。
奕叶相承。恒为鼎族。
曾祖宏峻。银青光禄大夫赵王长史
祖俨。皇朝益州雒县
父暟。年未四十。
库部员外郎。因择能吏为寿安
又充江西道廉察使。徙醴泉
遂历四邑。盘桓不进。
以刚正也。累至朝散大夫汝州长史
封安平县男。赠卫尉少卿
公即安平之次子也。全德天至。
成人玉立。盖圣代之宝臣。
华宗之孝子。文章之哲匠。
礼乐之祖师。既不可以一名。
又何能以悉数。年二十四。
举乡贡进士考功郎李迥秀器异之曰。
王佐才也。遂擢高第。
其年举贤良方正。对策万数。
公独居第一。而兄浑亦在甲科。
试官梁载言陈子昂叹曰。虽公孙晁郤不及也。
召见前殿。拜麟台校书郎
繇是名盖天下。御史思敬以德行荐。
久之。以资授陆浑主簿
平阳王敬晖宏度外之交。
上官之礼。丁府君忧。
服除。太夫人勉起之。
以所试超迈。擢拜左补阙
殿中侍御史。奉敕按窃金者。
公得其情。许之不死。
竟得减论。诸王或恃贵不遵法度。
举而按之。其不吐茹也如此。
寻迁起居舍人。当扈从。
以亲老抗疏乞退。荐琅琊王太原郭潾渤海封希颜等自代。
睿宗嘉之。特许留司
以遂其孝养。迁祠部员外郎
倖僧有请度人者。公拒不奉诏。
给事中大理卿韩思复用法小差。
权臣致劾。公特宽之。
中书舍人。省改紫微。
其官仍旧。又固辞以亲老。
虞部郎中开元初御史中丞
或讼吏曹之不平。公与崔泰之衔命详理。
多所收拔。俄而即真
兼都畿按察使。岁或不稔。
公请发赈贷之。赖全活者以万数。
内谒者元忠有罪。公执之以闻。
元宗使以玺书劳之。公之澄清中外也。
以畿县令长陆景融刘体微卢晖有异政。丞尉宋遥皇甫翼陈希烈宋鼎萧隐之范冬芬杨慎馀刘日正高昌寓州掾李瑱裴旷等。
并以清白吏疏而荐之。二十二年。
置十道采访使。公所举六人在焉。
执事子有不法者。公举之不回。
著作郎。寻迁秘书少监修图书使。
寻判大理卿礼部侍郎。公既职司典礼。
乃删写疏论数百卷。以备阙遗。
特加朝散大夫。迁左庶子
丁太夫人忧。徵拜中书侍郎
出为魏州刺史。乃肇移元城
徙置新市。吏人便之。
乙丑岁元宗东封。
知顿使奏课第一。赐绢二百匹。
岳下观礼。献庆云颂。
又赐绢一百匹。明年入朝。
分掌十铨。公与王邱为选人所歌曰。
沔人澄明澈底清。邱山介直连天峻
时人韪之。还州。
以理有异绩。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朝服表荐。
玺书宠慰。无何。
徵拜左散骑常侍。上以六宫亲蚕丝赐近臣。
公献御丝赋。又侍宴别殿。
端午。屡蒙锡以缣帛䌽罗。
判国子祭酒。俄充东都副留守
十七年。有事陵庙。
追赠安平公太君安平夫人。驾还。
留守。二十年
奉敕撰龙门公宴诗序。赐绢百匹。
延入集贤院。修老子道德经疏。
行于天下。二十一年迁秘书监
修撰如故。属耕藉田。
居守。赐绢百匹。
太子宾客。出兼怀州刺史
二十四年罢州。又以本官充东都副留守
累加通议大夫。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
寝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
元宗震悼。赠礼部尚书
葬日量借手力幔幕故吏监察御史博陵崔颂为公行状云。
公德充符契。精贯人极。
孝爱闻于天下。制作垂于无穷。
执太夫人之丧。徒跣吐血。
以身为粪土。况乎含宏内恕。
夷坦外名。德至矣乎。
今之达者。若以富贵崇德
行藏养高。则老莱阙于荣亲。
黔娄褊于谋道。又加于古人矣。
故养则致其乐。丧则过乎哀。
以兄姊之戚亚其亲。甥侄之慈甚其子。
至于药砭备物。温清异宜。
手胝杵臼之间。身辱浣濯之伍。
汲汲然矣。每至宗庙心斋。
严恭祀事。明发不寐。
翌日馀悲。故声气感人者深。
仪形化人者远。躬践五德。
退让于恭俭温良。行张四维。
加信于仁义礼智。而老骥伏枥
以鲍骢不忘。白鸠巢檐。
以家瑞终黔。则非殊伦绝辈。
拟议乎万一矣。太常博士裴总议曰。
公醇一诞灵。文明含粹。
蹈元和以为天性。籍间气以为人师。
前后历官。或拜而不至。
或至而不留。瘠形瞽目。
誓尊孝养。可不谓孝乎。
谥曰孝公。凡所著文集二十九卷。
并嗣子祐甫论次先志一卷。为三十卷。
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华为集序云。公之侍亲也。
孝达乎神祇。居忧也。
哀贯乎天地。丧期有数。
而茹荼终身。亲交邻里。
饥者待公而炊。寒者待公而裘。
烝尝之奠。待公而具。
故禄廪虽厚。而未常足也。
传祖祢之美。合于礼经。
见公文章。知公行事。
则人伦之序。理乱之源备矣。
祐甫纯行而文。直清而和。
希公门者。谓公存焉。
亡贤数载如此。初太夫人患目。
公倾家求医。或曰。
疗之必愈。恐寿不得延。
太夫人及公悲恨而罢。自是竭力奉养。
不脱冠带者仅三十年。每至良辰美景
胜引佳游。必扶侍左右。
笑言陈说。亲朋往来。
莫知太夫人之有苦也。公年官虽高。
至于食果蔬菜。与子侄躬自植艺溉灌。
以申馨洁。暨终丧。
虽见孩稚者。必设位束带。
尽哀以礼之。公与江夏李邕友善。
校书郎时。引馆于秘阁之下。
读书者累年。由是才名益盛。
尚书席建侯尝过公。怪乘马癯羸。
曰。何不于厅前自观䬴饲。
忽然致殒。何以更之。
公唯而不易。他日。
二公又以为言。公良久则曰。
每欲发言。恐涉有疑于厮养者。
所以沈吟自愧。二公退而谓人曰。
每想崔公此言。使人惭恧如醉。
延和太极之间。公既留司东都。
遂鬻所乘马。就故人监察御史张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买宅以制居。
建宗庙于西南。维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
俭而不陋。净而不华。
六十馀年。榱栋如故。
堂东嫂卢夫人所居。堂之东北。
郑氏李氏姊归宁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
建瓦堂三间以居之。杂用旧椽。
不崇坛。无赭垩。
累历清要。所得禄秩。
但奉烝尝。资嫂姊。
给孤幼。营甥侄婚姻而已。
朝服衣马。一皆取其下者。
唯祭器祭服称礼焉。其室竟不修。
暨夫人太原郡太夫人王氏捐床帐之后。公徙居他室。
或在宾馆。而无常所。
常侍时。著陋室铭以自广。
天宝末。子孙洒扫。
贮书籍剑履而已。逆胡再陷洛阳
屋遂崩圮。唯檐下废井存焉。
子成甫。倜傥有才名。
进士校书郎。早卒。
祐甫能先业。以进士高第
累登台省。至吏部郎中
永平军节度使尚书李公勉行军司马侍御史中丞。永怀先德。
明发不寐。恐茂烈烟沦。
罔垂后裔。乃刻陋室铭于井北遗址之前。
以抒所志。某夙仰名教。
实钦孝公之盛德。晚联台阁
窃慕中丞之象贤。又能好我不遗。
见托论撰。采风猷而莫穷万一。
涉泉海而岂究津涯。操笔强名。
退增战恧。时则大历十一年青龙景辰孟夏之月也。
与表弟卢复书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八月八日
外兄李华敬简卢十五弟则之处。
秋风渐高。
路出泗上。
将诣职役。
如所料乎。
往返劳止。
当与时俱畅也。
疹疾无聊。
贤姊与诸君寻常耳。
福卿渐减。
弟勿忧之。
与弟别来十馀年。
比闻在代朔之地。
明时道举出身。
乃能上为寡姊。
下为孤甥。
求为雁门主簿
束身戎马之间。
始终无过之地。
此一难也。
时方艰危。
动隔生死。
骨肉妻子。
寄在河朔
一身万里。
省姊淮南
此二难也。
丧乱以来。
时多苟且。
贞玉粹。
亦变颓流。
唯弟卓然。
介立寒俗。
文词学问。
守正不移。
金石之声。
汵然在听。
此三难也。
五姓之中。
卢为峻茂。
根源上古。
历世著明。
降及圣唐。
仁贤不绝。
外家陵替稍久。
弟其勉之。
卢氏有谌翁祭法。
又世以书闻。
恨未见。
弟为广访求也。
南祖分于何祖。
帝师今有四房。
谁各承后。
弟为具条流相报也。
顷撰军器舅神道碑。
后其房族由来。
意欲如军器之志。
广外家之美。
令万代闻见。
不复讨谱牒也。
质性钝弱。
而慕汲黯卜式之直。
晚岁思夫子互乡之见。
林宗贾淑之后。
若悟此道。
仁在其中。
坤元之说曰。
含宏光大。
品物咸亨。
大雅曰。
既明且哲。
德合天德
老氏所宏。
夫子所述。
既自以为戒。
亦规弟持正也。
弟正直太过。
不能容纳时人。
以是相箴。
努力无忽。
近有郑五书信否。
四姊处得消息无。
匆匆不次。
敬简。
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开元天宝间词人。
以德行著于时者。
河南元君德秀字紫芝
其行事。
赵郡李华为墓碣。
已书之矣。
文学著于时者。
兰陵萧君颖士字茂挺
梁鄱阳忠烈王之后。
曾祖某官。
大父某官。
考讳某。
莒县
咸有德不至尊位。
君七岁能诵数经。
背碑覆局。
十岁以文章知名。
十五誉高天下。
十九进士擢第
金坛桂州参军秘书正字河南参军
辞官避地江左
永王修书请君。
君遁逃不与相见。
淮南节度使表君为扬州功曹参军
相国诸道租庸使第五琦请君为介。
君以先世寄殡嵩条。
因之迁祔终事。
汝南而殁。
呜呼。
春秋若干。
天下儒林。
为之憔悴。
君为金坛也。
会官不成。
扬州参军也。
丁家艰去官。
正字也。
亲故请君著书。
未终篇。
御史中丞以君为慢官离局。
奏谪罢职。
河南参军也。
寮属多嫉君才名。
上司以吏事责君。
君拂衣渡江。
遇天下多故。
其高节深识。
皎皎如此。
君以为六经之后。
屈原宋玉
文甚雄壮。
而不能经。
厥后有贾谊
文词最正。
近于理体。
枚乘司马相如亦瑰丽才士。
然而不近风雅。
扬雄用意颇深。
班彪识理。
张衡宏旷。
曹植丰赡。
王粲超逸。
稽康标举。
此外皆金相玉质
所尚或殊。
不能备举。
左思诗赋有雅颂遗风。
干宝著论近王化根源。
此后夐绝无闻焉。
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以此而言。
见君之述作矣。
君以文章制度为己任。
时人咸以此许之。
不幸殁于旅次。
有文十卷卷行于代。
其篇目虽存。
章句遗落。
古所谓有其义而无其词者也。
后之为文者。
取以为法焉。
今海内至广。
人民至众。
求君之比。
不可复得。
难乎哉。
君有子一人曰存。
苏州常熟县主簿
雅有父风。
知名于代。
以华平最深。
见托为叙。
力疾直书云尔。
送嶭九远游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士之舒羽毛。宣声调。
不在高位。在有道。
王充元晏左思。名盛当时。
价压百代。嶭都卿以夷澹养素。
以文章导志。自浙右游湖左。
一句一韵。遍于衣冠。
江山为之鲜润。烟景以之明灭。
其馀情性所得。盖古人之俦欤。
南阳有略兼有道之高。元晏之道。
论其措意。则王充左思
岂其远乎。惠然访余。
告以行迈。将棹溪吴越
濡札江峤。东南胜事。
落尔胸中。况为诸侯上宾。
大夫官族。古所贵。
勉之哉。病叟李遐叔赠。
张十五往吴中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邯郸遐叔。风病目疾。
家贫不能具药。爰以言自医。
南阳张士容。引帽摄策。
晨告余行曰。虽耕楚田。
而无耰费。相里杭州刑部郎李君以道教我。
文博我。将求饘粥于二贤可乎。
余谂之曰。尝读大雅。
张仲之德。子其后乎。
欲而求仁。愚以为可。
今贤士君子多在江淮之间。吾子见二大夫
必开馆拂席。聆相如之玉声。
尽家之有无也。不尔者。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息言息言。此获麟之绝笔也。
卧疾舟中相里范二侍御先行赠别序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五
华与二贤早相得。
偕修君子之儒。
而独无成。
偕励人臣之道。
而独失节。
偕遇文明之运。
而独衰病。
天宝中
奉诏廉军政。
北至朔垂。
驻车山阴
司徒太尉公一盼之恩。
先时为伊阙
相公尚书约子孙之契。
不幸孤负所知。
亏顿受污。
流落江湖。
于今六年。
大明升于阳谷
幽蛰附于光辉。
元恶扫除。
太阶如砥。
天下衣冠。
谓华为相府故人。
诏书屡下。
促华赴职。
稽首震惶。
恨无毛羽。
左司员外郎张公侍御史相里公殿中侍御史张公监察御史范公严公。
望高职雄。
持斧登车。
江湖霜清。
道路风起。
华也潦倒龙钟
百疾丛体。
衣无完帛。
器无兼蔬。
以妻子为童仆。
以笠履为车服。
并毂无由。
呻吟舟中。
大别之阳。
有焞龟之父。
揲蓍之老。
华请占命之厚薄。
乃裹龟囊而言曰。
三灵人为宗。
则人过于蓍龟也。
耳目主于心。
则心过于视听也。
足下被儒者之服。
读先圣之书。
与身消息。
足知性命。
胡为而烦予。
予之二物。
不足占足下。
华病不能拜。
拳拳扣颡。
陈先生
况服勤西方之教。
久齐生死之域。
言其外者。
则儒不成矣。
与匹夫同。
败名节矣。
与墨劓同。
既衰病矣。
与废疾同。
虽牵率危惫。
匍匐颠沛。
君父含宏。
宰政不遗。
适为朝廷之秽。
相府之羞也。
又安得恃为故人哉。
其内者则大师微旨。
幸游其藩。
甘露灌注于心源。
宝月照明于眼界。
无得之分。
可与进矣。
负薪之忧。
忍不为言。
江亭凭槛。
平视汉皋
武昌柳暗。
湓城花发。
一荣一枯。
有欢有戚。
离别之念。
又焉得不悲乎。
四言诗。
雅之遗也。
以贶雅士。
盍以雅为赠乎。
则知车马佩玉之多。
反为末也。
病夫李华序。
衢州刺史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有汉已还。州统郡。
郡或连十城。州或部十郡。
江南多大郡。如会稽丹阳
镇领遐阔。分置部都尉
富春而南。太末一县抵于建安今此州即古会稽西部之地也。
虽官明吏修。如旷阻何。
厥后相因。损益无恒。
时更乱离。罢置纷糅。
圣朝字育元元。纳于大中。
自卫公累单于。英公灭句丽。
天下和平。户口繁衍。
元圣溥行苇蓼萧之泽于下。廷延公卿。
议割州邑。谓疆与府近。
则易为理。人与吏亲。
则易为安。以婺州封畛为广。
分置衢州。领六县
犹为大郡。近岁析玉山全邑洎须江南乡信州而不为寡。
去年江湖不登。兹境稍穰。
故浙右流离。多就遗秉。
凡增万馀室而不为众。吴越地卑。
而此方高厚。居者无疾。
人斯永年。名山大川。
既丽且清。俗尚文学
有古遗风。国朝不以州领郡。
郡与州更相为号。迁复从宜。
事之当也。置观察之司而董临之。
此州长吏之选。甲于他部。
忠贞之老。则武威公李仆射杰。
亲贤之望。则信安郡王袆。
遗政行为故事。名位光于屋壁。
开元天宝中。始以尚书郎超拜名郡。
贺兰大夫为之。李郎中为之
自逆胡悖天地之慈。犯雷霆之诛。
贺兰北海之师。郎中佐浙东之幕。
有文有武。家颂户歌。
元恶天讨。馀凶稔罪。
皇恩示以鈇钺之威。未即大刑。
以为不教人战。是谓弃之。
乃分诸州。置节度以镇之。
州有防禦军。刺史为之使。
俾与夫持节某州诸军事名实副焉。以此州密迩山阴
爰隶浙东。厅事冯高。
戟户临江。武文左右。
麾幢成列。千夫长百夫长
上寮郡掾。属邑官吏。
进退无声。趋拜风生。
仕不登州。谈不为荣。
为州者。儒不毅勇则顿威。
攻守所由败也。勇不儒和则失人。
邦国所由困也。故二千石之任。
方今为难。至尊垂忧勤于兆人。
俊乂于高位。以苏州刺史陈郡殷公。
文可以成政。武可以安人
明断良谋。忠在王室。
其理也。宽不容怠。
严不拒情。清白贯于神明。
简易契于。德必有邻。
歌声宜继。由是命公典此邦也。
至若建置城府之年月。升降品第之等差。
风俗贡赋之宜。男女提封之数。
图牒备矣。老幼传之。
今之所书。略举勋德也。
元年建寅月二十一日左补阙赵郡李华江州附述。
临湍县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邓为天下扃闼。
两都南蔽。
秦汉以来。
多封将相姻戚。
故其人益豪。
疆内全邑。
南阳
曰穰。
临湍
盖古新城也。
穰州府所理。
吏不暇息。
南阳领户既寡。
奸侠所归。
临湍境清。
人间从仕者所乐。
开元裂此乡三千户为菊潭县
天宝至德之间
狂虏南侵。
南阳为战地。
地荒人散。
千里无烟。
犹以邮置之冲。
往复王命。
权置官吏。
招集疲人。
如寒资裘。
如馁并食。
圣朝临下有赫。
哀抚兆人。
诛元凶。
清天下。
诏方镇选良吏。
平昌孟威字承颜
左骁卫兵曹参军道节度使表为此县。
始至。
户不盈百。
为政七月
尽室而归者千馀家。
难矣哉。
古之为政者。
先诸人。
后诸身。
先其人则人不劳。
后其身则身自逸。
承颜勤恤老幼而休息之。
损有馀补不足而煦育之。
人谕其心。
则不劳而理矣。
古之求士者。
观诸其家。
知乃为政。
承颜奉版舆。
冒虏尘。
北越巩洛
归家于汉上。
又以清白之禄。
为甘旨之资。
臣子之道卓然。
则其馀可知也。
令长品秩章绶。
人皆知之。
故不书。
今所书。
议能也。
宝应二年七月甲辰
左补阙李华记。
中岳越禅师塔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智之深者反照。仁之大者无思。
反照而万物同明。无思而一切咸寂。
真如住乎无住。妙有生乎不生。
惟禅师至其极也。禅师法号常超
发定光于大照大师。垂惠用于圣善和上
證无得于敬受阇黎司徒郭公举为东京大德。
御史中丞公表敷教于三吴。乃沿汉至黄鹤矶
州长候途。四辇瞻绕。
请主大云寺。浩浩偫醉。
愿沾醒药。于是以梵纲心地。
还其本源。楞伽法门。
照彼真性。荆越之俗。
五都侨人有度者矣。宝应二年暮春季旬之二日
證灭于禅居。缞杖百千。
江哀山悴。凡入诸佛正位二十九
存父母遗体五十九年。门人宝藏熙怡等。
号捧香氎。建塔东冈。
遵象法也。禅师沧州人
姚姓。灵和应于海碣。
弱岁齿于儒者。既而舍孔氏之经。
为释门之允。闻西河摄护第一。
乃往从师。次诸嵩颍。
服勤上法。理妙词简。
神凝道深。盖六度之龟麟。
人天之海岳也。嗟夫。
雨宝之珠。伏于泥下。
燎原之火。隐在木中。
开示有期。继生宗范。
摩诃达摩以智月开瞽。法雷破聋。
七叶至大照大师。门人承嘱累者曰圣善和上
环注源流。含灵福备。
乃灌其顶。龙像如林。
及狂虏逆天。两京沦翳。
长老奉持心印。散在偫方。
大怖之中。人获依怙。
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广矣大矣。觉之正之。
默兹元照。不为深乎。
弟子司封员外郎赵郡李华。泣举双林。
敬表仁旨。时广德二年正月六日
卢郎中斋居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鸿鹄溯清风。
陵颢气。
翱翔自得于冥冥之间。
虞衡矰𥐊。
不能为患。
甘刍丰秣。
羁絷骏骥。
首冠錽钖。
身被缨纕。
力方盛也。
骋于康逵。
及其殆也。
困于鞭策。
由是智者高鸿鹄而卑骏骥。
岂妄而论之哉。
今凶渠假息。
五兵未偃。
庙堂有风力之臣。
征镇皆方召之老。
则仁人静士。
戢伏自持。
各其志也。
尚书左司郎中渔阳公卢振
字子厚
奉世德而聿修之。
味道风而游泳之。
处于九江南郭荒榛之下。
不贻害于身。
不假力于人。
夷堆墆。
填洼阱。
寻尺无遗材。
草木不移植。
书堂齐亭。
成于指顾。
高松茂筱。
森于门巷。
宴然燕居。
胜自我得。
君子出则行其志也。
公以瑚琏之器为郎官
干将之断宰赤县。
君子入则善其身也。
公就鸿鹄之冥冥。
舍骐骥之驰骋。
大江在下。
名山当目。
嘉宾时来。
携手长望。
可以颐神养寿。
畅其天和。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吾与点也。
寻阳侨旧。
推仁人焉。
推智者焉。
广德二年四月五日
赵郡李华记。
贺遂员外药园小山池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悦名山大川。
欲以安身崇德
而独往之士。
勤劳千里。
豪家之制。
殚及百金。
君子不为也。
贺遂公衣冠之鸿鹄。
执宪起草。
不尘其心。
梦寐以青山白云为念。
庭除有砥砺之材。
础礩之璞。
立而象之衡巫。
堂下有畚锸之坳。
圩塓之凹。
陂而象之江湖。
种竹艺药。
以佐正性。
华实相蔽。
百有馀品。
凿井引汲。
伏源出山。
声闻池中。
寻窦而发。
泉跃波转而盈沼。
支流脉散而满畦。
一夫蹑轮。
三江逼户。
十指攒石。
而偫山倚蹊。
智与化侔。
至人之用也。
其间有书堂琴轩
置酒娱宾。
卑痹而敞。
若云天寻丈。
而豁如江汉
以小观大。
则天下之理尽矣。
心目所自不忘乎。
赋情遣辞。
取兴兹境。
当代文士
目为诗园。
道在抑末敦元。
可以扶教。
赵郡李华
举其略而记之。
三贤论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七
或曰。
吾读古人之书。
而求古人之贤未获。
嗟夫。
遐叔谓曰。
无世无贤人。
其或世教不至沦于风波。
虽贤不能自辩。
况察者未之究乎。
郑卫方奏。
正声间发。
极和无味。
至文无彩。
听者不达。
反以为怪谲之音。
太师乐工。
亦皆失容而止。
曼都之姿。
杂于憔悴。
缊絮
蒙萧艾。
美丑夷伦。
以为陋。
此二者既病不自明。
又求者亦昏。
将剖其善恶。
在迁政化。
端风俗。
则贤不肖异贯。
而后贤者自明。
而察者不惑也。
余兄事元鲁山而友刘萧二功曹
此三贤者。
可谓之达矣。
或曰。
愿闻三子之略。
遐叔曰。
元之志行。
当以道纪天下。
刘之志行。
当以六经谐人心。
萧之志行。
当以中古易今世。
元齐愚智。
刘感一物不得其正。
萧呼吸折节而获重禄。
不易一刻之安。
元之道。
刘之深。
萧之志。
及于夫子之门。
则达者其流也。
然各有病。
元病酒。
刘病赏物。
萧病贬恶太亟。
奖能太重。
元奉亲孝。
居丧哀。
抚孤仁。
徇朋友之急。
莅职明于赏罚。
终身贫。
乐天知命焉。
以为王者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
以配祖考。
天人之极致也。
而词章不称。
是无乐也。
于是作破阵乐词。
是乐也。
协商周之颂。
推是而论。
则见元之道矣。
刘名儒史官之家。
兄弟以学著称。
乃述诗书礼乐春秋为五说。
条贯源流。
备今古之变。
推是而论。
则见刘之深矣。
萧以史书为繁。
尤罪子长不编年陈事。
而为列传。
后代因之。
非典训也。
将正其失。
自春秋三家之后。
非训齐生人不录。
次序缵修。
以迄于今。
志未就而殁。
推是而论。
则见萧之志矣。
元㨿师保之席。
瞻其形容。
不俟其言而见其仁。
刘被卿佐之服。
居宾友之地。
言理乱根源。
人伦隐明。
参乎元精。
而后见其妙。
萧若百鍊之钢。
不可屈折。
当废兴去就之际。
一生一死之间。
而后见其大节。
视听过速。
欲人人如我。
志与时多背。
恒见诟于人。
取其中节之举。
是可以为人师矣。
学广而不偏精。
其贯穿甚于精者。
又文方复雅商之至。
当以律度百代为任。
而古之能者。
往往不至焉。
超蹈孤厉。
不可谓不知言也。
茂挺父为丞得罪。
清河张惟一时佐廉使
按成之。
茂挺初登科。
自洛至
道邀使车。
发词哀乞。
惟一涕下。
即日舍之。
且曰。
萧赞府生一贤才。
资天下风教。
吾由是得罪亦无憾。
夫如是。
得不谓之孝乎。
或曰。
三子者各有所与游乎。
遐叔曰。
太尉房公。
可谓名公矣
每见鲁山
则终日叹息。
谓予曰。
紫芝眉宇
使人名利之心尽矣。
司业苏公。
可谓贤人矣。
每谓当时名士曰。
使仆不幸生于衰俗
所不耻者。
元紫芝
广平程休士美端重寡言。
河间邢宇绍宗深明操持不苟。
弟宙次宗和而不流。
南阳茂之季丰守道而能断。
赵郡李㟧伯高含大雅之素。
族子丹叔南诚庄而文。
族子惟岳谟道沈邃廉静。
梁国乔潭德源昂昂有古风。
宏农杨拯士扶敏而安道
清河房垂翼明志而好古。
河东柳识方明遐旷而才。
是皆慕于元者也。
刘在京下。
尝寝疾。
房公时临扶风
闻之。
通夕不寐。
顾谓宾从曰。
挺卿(集本作柄卿英华亦作柄卿注云唐书作捷一作挺)若不起。
无复有神道。
刘公每有胜理。
必诣与谈。
数日忘返。
退而叹曰。
闻刘公清言。
见皇王之理矣。
陈郡殷寅直清有识尚。
恨言理少对。
未与刘面。
常想见其人。
河东裴腾士举精朗迈直。
弟霸士会峻清不杂。
陇西李广敬仲坚明冲而粹。
范阳卢虚舟幼直质方而清。
颍川陈谠言士然淡而不厌。
吴兴沈兴宗季长专静不渝。
颍川陈兼不器行古之道。
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
是皆重于刘者也。
工部侍郎韦述修国史
推萧同事。
礼部侍郎杨浚掌贡举
问萧求人。
海内以为德选。
汝南邵轸纬卿词举标干。
天水赵骅云卿才美行纯。
陈郡殷寅直清达于名理。
河南衍季融粹微而周。
会稽孔至惟微而好古。
河南陆据德邻恢恢善于事理。
河东柳芳仲敷该练故事。
长乐贾至幼邻名重当时。
京兆韦收仲成远虑而深。
南阳张有略维之履道体仁。
有略族弟邈季遐温其如王。
中山颖士端疏明简畅。
颍川韩拯佐元行备而文。
乐安孙益盈孺温良忠厚。
京兆韦建士经中明外纯。
颍川陈晋正卿深于诗书。
天水尹徵之(集本英华作徽之英华又注云一作微)诚明贯百家之言。
是皆厚于萧者也。
尚书颜公。
重名节。
敦故旧。
茂挺少相知。
颜与陆据柳芳最善。
茂挺赵骅邵轸洎华最善。
天下谓之颜萧之交。
殷寅衍睦于二交之间。
不幸元罢鲁山终于陆浑
刘避地逝于安康
萧归葬先人殁于汝南
今复求斯人。
有之无之。
是必有之。
而察之未克也。
三贤不登尊位。
不享下寿。
居易委顺。
贤人之达也。
不蒙其教。
生人之病也。
予知三贤也深。
故言之不怍云。
刘评事兄文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维乾元二年岁次己亥六月乙未朔三日丁酉
赵郡李华
祭于刘三兄之灵。
惟兄高韵旷度。
拔于时伦。
德契中和。
道符深仁。
泉明其照。
情性其文。
疏近无二。
心冥则亲。
雅敦名教。
素远权利。
夷险一节。
通塞一致。
有时不适。
与道偕醉。
迹随沈浮。
量混同异。
白云何远。
清风自至。
人或知兄。
王佐之器。
岂人无福。
而兄夭年。
浙东幕庭。
丧此一贤。
识与不识。
辛酸泫然。
秦失五羖
舂不相杵。
清标高志。
行乃动主。
繄我夫子。
列在中士
职无所统。
谈笑而已。
居室言善。
感于千里。
绵江越湖。
掩涕相视。
追怀晨夜。
道则同谟。
定交梁国
周旋两都。
更相默喜。
吾道不孤。
契阔艰难。
谁荣谁枯。
良愿再谐。
握手东吴
羁旅情倍。
天伦岂殊。
去岁季冬
将膺使檄。
累辱来召。
陵江挂席。
持酒欢酣。
忧怀顿释。
携手终日。
晤言竟夕。
无食不均。
无衣不易。
题序申饯。
情深义激。
赠言绸缪。
宠我行役。
涉泗而还。
遽承遘疠。
犹复垂念。
尺书相继。
将庆有瘳。
俄哀永逝。
萎我盛德。
天胡不惠。
呜呼痛哉。
江滨憔悴。
风湿所侵。
疾不果问。
丧不果临。
无由执绋。
从兹破琴。
异乡之恸。
于此何心。
不言少别。
便为古今。
呜呼痛哉。
光烈幕府
亲兄重兄。
恩深抚孤。
义感平生。
临吊尽哀。
行路涕零。
躬护丧事。
推以信诚。
古风复存。
今见哀荣。
呜呼痛哉。
孀妻昼哭。
弱子缞绖。
萧萧旅茔。
空对江月。
想像游处。
心乎郁结。
羽毛相依。
忍此凋缺。
寝门之悲。
悽断吴越
苏门朗啸。
于此长绝。
泣戒将命。
往申微醊。
此如不祭。
祗益酸咽。
兄性与道合。
栖心福庭。
故于是奠。
不列荤腥。
愿垂惠照。
以济幽灵。
值佛开法。
长为弟兄。
素心惟此。
敢告冥冥。
尚享。
萧颖士文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维乾元三年二月十日。孤子赵郡李华
以清酌之奠。敬祭于亡友故扬州功曹兰陵萧公之灵。
呜呼茂挺。平生相知。
情体如一。岁月之别。
俄成古今。天乎丧予。
此痛何极。舋罚深重。
艰难所钟。殊方永慕。
触目号裂。途穷易感。
况哭故人。以足下才为挺生。
名盖天下。道孤命屈。
沦阨终身。避乱全絜忠也。
冒危迁祔孝也。有王佐之才。
先师之训。而殁于道路。
何负于天乎。痛哉。
畴昔之岁。幸忝周旋。
足下不弃愚劣。一言契合。
古称。今则萧李。
有过必规。无文不讲。
知名当世。实类无人。
循环往复。何日忘此。
存实等泣血千里。羁旅相依。
闻其一哀。心骨皆断。
夫痛之至者。言不能宣。
虽欲寄词。祗益填塞。
茂挺君其降灵。尚享。
刘左丞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维年月日。
左补阙赵郡李华
谨奉清酌微奠。
祭于故国子祭酒刘十六兄之灵。
痛矣夫。
时方刑措。
长沙
运丁中兴。
衍废于家。
命与道乖。
末如之何。
先师微言。
行已堙塞。
续儒济德。
俾世为则。
专门继起。
人用不惑。
季孟叔仲。
于国。
文倾
理破杨墨。
浊斯浑清。
曲莫容直。
孤玉沈韵。
高鸿坠翼。
畴昔之年。
逆虏悖天。
帝命西平
董戎于关。
上宰奸回。
蔽明怙权。
沮以监抚。
海内翻然。
督哥舒将。
盍不速辕。
兄在西陲
飞章上言。
喻古引今。
易亡为存。
时惮奸邪。
不闻帝阍。
文武房公。
慷慨独论。
迎吠狺狺。
竟寝斯文。
谏官
亦尝披肝。
千里同气。
寤寐永叹。
请受监牧。
请镇丰安
固上党
乞备太原
心竭犬马。
事屈偫顽。
哥舒表
掌记辕门。
明明仁兄。
绍介三军。
举族在此。
惧为祸原。
竟迫方寸。
孤天负恩。
圣朝孝理。
未忍行戮。
爰诏三司
伏念哀鞫。
网脱乌鸟。
恩开桎梏。
实赖仁人。
再春枯木。
房公介然。
于朝。
兄志提挈。
出泥登霄。
言于宰司
大启学徒。
陈沈洎
可备师儒。
堂堂昌言。
光我囚拘。
褚中不行。
何日忘诸。
功曹垂侍。
恩比天伦。
手足是比。
枯荣一人。
友爱惟深。
怜眷益亲。
艰阨流离。
存●永分。
冀游门阃。
以慰酸辛。
谁谓凋落。
今惟二人。
呜呼哀哉。
弟参邦宪。
镇海夷。
谁云存殁。
共彼有期。
谓天无亲。
胡与善违。
孺子攀号。
远奉裳帷。
季氏呼天。
割我四支。
平生故人。
横涕交颐。
寄窆空原。
时迨兴师。
官尊地偏。
礼不成仪。
回望旧邦。
素车迟迟。
浔阳地古。
举目悽悲。
执绋流恸。
谁堪此时。
余生易感。
况已衰羸。
泣荐潢污。
魂兮临之。
尚飨。
祭亡友张五兄文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维永泰二年岁次庚午正月朔日赵郡李华
谨遣从侄詹事府丞廉。以茶乳疏果之奠。
敬祭于亡友张五兄博士之灵。呜呼痛哉。
先生之终。人伦不幸。
况乎小子。最饱道风。
何悲如之。先生以道为贵。
以德为富。以乐天知命为寿。
则非其道而贵者贱也。非其德而富者贫也。
不乐天不知命而寿者夭也。然先生贵德富。
加以乐天知命之寿。固无恨矣。
所痛者。仁而无后。
天道何以为善与。神理何以为正直。
滔滔江水。此恸何穷。
呜呼哀哉。残年衰病。
足不履地。抚膺而哭。
欲往无由。千里申奠。
不任酸咽。仁兄先生
俯鉴悲怀。尚享。
权从事德舆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权三从事足下。传吏至。
辱书。谬蒙发扬。
殊增悚恧。观其立言典丽。
文明意精。实耳目所未接也。
幸甚幸甚。贫道隳名之人。
万虑都尽。强留诗道。
以乐性情。盖繇瞥起馀尘未泯。
岂有健羡于其间哉。初贫道闻足下盛名。
未睹制述。因问越僧灵澈□古豆卢次方。
佥曰杨马之流。贫道以二子之言。
心期足下。日已久矣。
但未识长卿子云之面。所恨耳。
先辈作者故李员外遐叔。故皇甫补阙茂正。
严秘书正文。故房吴县元警。
阎评事士和。故朱拾遗长通
处士韦。此数子。
畴昔为林下之游。遐叔当时极许贫道四十韵之作。
其略曰。中宵发耳目。
形静神不役。色天夜清迥。
花漏明滴沥。东风吹杉梧。
幽月到石壁。此中一悟心。
可与千载敌。又曰。
不然作山计。改服乘下泽
君隳元亮冠。我脱潜师屐。
各倚高松根。共逃金闺籍
又能秀二祖义门赞。其略曰。
二公之心。如月如日。
四方无云。当空而出。
遐叔因此相重。元警著道交论。
比于高云独鹤。意谓关于诗而不关于事。
贫道亦无推焉。今再遇足下见知。
东山遗民。时免檘琴绝弦于知已矣。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
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
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
心无营营。虽然。
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公远之友豆卢次方才识超迈。所得经奇。
飘飘然有淩云之气而不轻浮。此乃山僧惠眼远见。
亦尝与论物理。极天人之际。
言至正。意不虚诞。
足下精鉴。岂无此子乎。
在于贫道。不得不言耳。
承索弊文。见已缮写。
元二十一判官木夹中缄封甚难。以此未及寄上。
彼来使无限请近作三五章至至之言。旁通我法。
伫以适山情助禅教耳。幸甚。
十二月二十日皎然白。
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七
夏五月小暑至矣。
吾兄方幕夜天。扫月榭。
有酒如乳。醑我乎城隅。
城临近山。俯瞰平隰。
秦郊汉苑。相错如绣。
且有颢气。足以娱人。
故数君子称觞焉。其谁同之。
有若功曹陇西李华参军荥阳郑洵琅琊王休河东裴贶京兆韦造。皆卿材也。
声同而形骸相忘。道契故机事不入。
是以有高会远望。危言浩歌。
或心惬清机。寓兴于物。
或语及陈迹。盱衡而笑。
于是初筵而惠好修。中饮而意气接。
既醉而是非遣。夫彭泽采菊。
隐侯临风。谓之盛矣。
况高城古台。深夜朗月。
芳樽良友。佳景胜事。
今夕何夕。八者俱并。
盍亦皆赋于此乎。观二三子之志。
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769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
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
自典谟缺。雅颂寝。
世道陵夷。文亦下衰。
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其风流荡而不返。
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
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
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
以八病四声为梏拲。拳拳守之。
如奉法令。闻皋繇史克之作。
则呷然笑之。天下雷同。
风驱云趋。文不足言。
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
翠羽为楫。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
痛乎流俗之惑人也旧矣。帝唐以文德敷祐于下。
民被王风。俗稍丕变。
则天太后时。陈子昂以雅易郑。
学者浸而向方。天宝中
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振中古之风。
以宏文德。公之作本乎王道。
大抵以五经为泉源。抒情性以托讽。
然后有歌咏。美教化。
献箴谏。然后有赋颂。
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非。然后有论议。
至若记序编录铭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
非夫子之旨不书。故风雅之指归。
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伦。
皆见于词。于时文士驰骛。
飙扇波委。二十年间。
学者稍厌折杨皇荂。而窥咸池之音者什五六。
识者谓之文章中兴。公实启之。
公名华。字遐叔
赵郡人安邑府君第三子。
质直而和。纯固而明。
旷达而有节。中行而能断。
孝敬忠廉。根于天机。
执亲之丧。哀达神明。
其任职釐绩。外若坦荡。
内持正性。谏不犯颜。
见义乃勇。举善惟惧不及。
务去恶如复仇。与朋友交。
然诺著于天下。其伟词丽藻。
则和气之馀也。学博而识有馀。
才多而体愈迅。每述作。
笔锋风生。听者耳骇。
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二年博学宏词
皆为科首。由南和秘书省校书郎
八年伊阙。当斯时。
唐兴百三十馀年。天下一家。
朝廷尚丈。夫羿工乎中微。
拙于使人无已誉。公才与时并。
故不近名而名彰。时辈归望。
如鳞羽之于虬龙也。十一年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
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
持斧所向。郡邑为肃。
为奸党所嫉。不容于御史府
右补阙禄山之难。
方命圯族者蔽天聪明。勇者不得奋。
明者不得谋。公危行正词。
献纳以诚。累陈诛凶渠完封疆之策。
阍犬迎吠。故书留不下。
时继太夫人在邺。初潼关败书闻。
或劝公走蜀诣行在所。公曰。
奈方寸何。不若间行问安否。
然后辇母安舆而逃。谋未果。
为盗所获。二京既复。
坐谪杭州司功参军。太夫人弃敬养。
公自伤悼以事君故。践危乱而不能安亲。
既受污。非其疾而贻亲之忧。
及随牒愿终养。而遭天不吊。
由是衔罔极之痛者三。故虽除丧。
抱终身之戚焉。谓志已亏。
息陈力之愿焉。因屏居江南
省躬遗名。誓心自绝。
无何。诏复授左补阙
又加尚书司封员外郎。玺书连徵。
公卿已下。倾首延伫。
至之日将以司言处公。公曰。
焉有隳节夺志者。可以君之宠乎。
遂移疾请告。故相国梁公岘之领选江南也。
表为从事。加检校吏部郎中
明年遇风痹。徙家于楚州
疾痼贫甚。课子弟。
力农圃。赡衣食。
雅好修无生法。以冥寂思虑。
视爵禄形骸。与遗土同。
惟吴楚之士君子。撰家传。
修墓版。及都邑颂贤守宰功德者。
靡不赍货币。越江湖。
求文于公。得请者以为子孙荣
公遇暇日。时复缀录以应其求。
过是而往。不复著书。
少时所著者。多散落人间。
自志学至校书郎已前八卷。并常山公主志文窦将军神道碑崔河南生祠碑礼部李侍郎安定三孝论哀旧游诗韩幼深避乱诗序祭王员外端沈起居兴宗裴员外腾文别元旦诗并杨骑曹集序王常山碑。
并因乱失之。名存而篇亡。
监察御史已后所作颂赋诗歌碑表叙论志记赞祭。凡一百四十三篇。
公长子羔字宗绪。编为二十卷。
号中集。其中陈王业。
则无疆颂。主文而谲谏。
则言医含元殿赋。敦礼教。
则哀节妇赋灵武二孝赞。表贤达盛德。
崔宾客集序元鲁山房太尉德政碑平原张公颂梁国李公传德先生诔权著作墓志李太夫人传卢夫人颂。一死一生之间抒其交情。
则祭萧功曹刘评事张评事文。吟咏情性达于事变。
则咏古诗。思旧。
则三贤论。辨卿大夫之族姓。
则卢监察神道碑。自叙。
则别相里造范伦序。诠佛教心要而合其异同。
南泉真禅师左溪朗禅师碑。其馀虽波澜万变。
而未始不根于典谟。故览公之文。
知公之质。不俟觌容貌。
听词气。假令束带立于史臣之位。
足以润色王度。天而病之。
时不幸欤。公之病也。
尝以斯文见托。诒某书曰。
桓谭扬雄当有身后名。华亦谓足下一桓谭也。
及于公才。宜播其述作之美。
明于后人。故拜命之辱而不让。
今乃著其文德。为之冠于篇首焉(自监察御史已下文苑英华作自监察御史已后迄至于今所著述者公长男羔字宗绪编而集之断自监察御史已前十卷号为前集其后二十卷颂赋诗碑表叙论志记赞祭文凡一百四十四篇为中集其中陈王业则无疆颂议世道则卜原论质文论主文而谲谏则言医含元殿赋敦礼教则哀节妇赋灵武二孝赞与外孙女二孩书表贤达盛德则元鲁山房太尉颂德铭崔宾客集序平原张公颂梁国李公传德先生诔权著作墓表李夫人传卢夫人颂一死一生之间抒其交情则祭萧功曹刘评事张博士文吟咏情性达于事变则咏古诗辨卿大夫族姓则卢监察神道碑思旧则三贤论自叙则别相里造范伦序诠佛教心要而会其异同则南泉真禅师左溪朗禅师碑其馀虽比兴万变而未始不根于道德故览公之文知公之质不俟觌容貌听词气而后睹其行若使束带立于史臣之位其备献替足以润色王度正一代之训典天而病之国不幸也然遐叔身甚病而心甚壮文益赡而才不竭则前路逸气讵可矣他日继于此而作者当为后集及常游公之藩也久故录其述作之所以然著于篇)
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 唐 · 崔元翰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王侍读史馆修撰梁君。
讳肃
字宽中
其先安定人
汉魏已降。
至于隋氏。
世有爵位。
家贵门盛。
刑部尚书邯郸公曰毗。
君之五代祖。
以至于唐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赵王行台记室宜春公曰敬。
实公之高祖
朝散大夫右台侍御史曰愕。
君之曾祖。
祖昱。
终于莫州任邱
父逵。
止于司禦率府兵曹参军事。
安卑于燕蓟
避乱于吴越
故其世少衰焉。
君尝为司禦府君灵表。
以表其墓。
自叙其世系甚备。
建中初以文词清丽应制。
太子校书
请告还吴。
相国兰陵萧公荐之。
擢授右拾遗修史
以太夫人羸老。
有沉痼之疾。
辞不应召。
其后淮南节度使吏部尚书京兆公表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管书记之任。
非其所好。
贞元五年监察御史徵还台。
于是备谏诤而侍于大君。
传经术而授于储后。
典文章于近署。
垂劝戒于东观。
赤绂银印之锡。
闻者荣之。
九年冬十有一月旬有六日
寝疾于万年永康里。
享年四十有一。
诏赠礼部郎中
赙以布帛。
十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葬于京师之南小赵村之原。
子徽之宏之。
俱未冠。
尝学文矣。
幼子未名。
小字振振
夫人京兆韦氏。
抱之以缞。
从其輤车。
哀感行旅。
呜呼。
君之寓于江南
年十六而先府君殁。
事祖母以至孝闻。
在羁旅之中。
当离乱之际。
贞固而未尝忘于道。
廉让而未尝亏于义。
年十八。
赵郡李遐叔河南独孤至之始见其文。
称其美。
由是大名彰于海内。
四方之诸侯洎使者之至郡。
更遣招辟而宾礼之。
其升于朝。
无激讦以直已。
无逶迤以曲从。
不争逐以务进。
不比周以为党。
退则澹然而居于一室。
傲遗乎万物。
贯极乎六籍。
旁罗乎百氏。
太史公之实录。
又考老庄道家之言。
皆睹其奥而观其妙。
立德玩词以为文。
其所论载讽咏。
法于春秋。
协于谟训。
大雅之疏达而信。
颂之宽静形焉。
博约而深厚。
优游而广大。
其三占之遗。
有文集三十卷。
为学者之师式。
尝著释氏止观统例。
几乎易之系辞矣。
前后五岁。
职必更于清显。
擢必首于俊造。
殁之日。
位未及于褒赠之典。
然而天子憯怛悼痛。
恩有加焉。
假之以寿。
则将有器使之寄。
柄用之重。
是直屈于短夭而无命。
非不遇也。
执友博陵崔元翰哀之。
乃为铭于墓门。
识其邱陇。
铭曰。
懿文德。
垂典则。
以藻身。
华国
命之短。
哀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