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因读寒山 唐末五代初 · 义存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可怜寒山子,多言复多语。
横路作篱障,何如直下觅光舒?
赤松舒道士二首 其一 873年 五代 · 贯休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不见高人久,空令鄙吝多。
遥思青嶂下,无那白云何。
子爱寒山子,歌惟乐道歌。
会应陪太守,一日到烟萝。
仙佛之孝十首 其十 寒山子(每见人家烹宰羊豕即曰煮你爷煮你娘) 宋末元初 · 林同
五言绝句 押庚韵
锅里爷娘语,寒山太猛生。
不妨时着眼,直是得人惊。
借住山寺诗八首 其四 寒山 明 · 张元凯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枫叶蘋花江上村,前朝古寺至今存。
西山爽气来精舍,万里关河到寺门。
檀越随僧开宝藏,醍醐容客借匏尊。
中宵礼罢寒山子,却听钟声醒梦魂。
峨嵋山 宋 · 晁公溯
 押尤韵
普贤大开士,神足靡不周。
世人妄指此,象驭昔所留。
愿观百亿身,奔走数十州。
见者喜称快,不见默怀羞。
纷纷相矜夸,隐晦盖有由。
正如官肆赦,尽出系中囚。
岂其得预闻,皆可除愆尤。
一方每惊动,千乘时往游。
返为斯民劳,实贻开士忧。
我师寒山子丰干非同流。
鹧鸪天 西庄 明 · 杨慎
 押灰韵
秋水澄清胜酒醅。
野烟笼树似楼台。
弹声林鸟山和尚,写字寒虫水秀才。

乘兴去,兴阑回。
夕阳影里记徘徊。
正思修禊明年约,无奈鸣驺得得催。
蕴山之浙江臬司甲寅 清 · 翁方纲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四十六
江东节照圣湖开,豸绣春风领外台
按部每行山水窟,前生记共白苏来。
偈言老衲听钟在,青眼嵩阳宿梦回。
天竺一峰移得否,云根为向旧潭栽癸未秋于城北大钟寺晤秀山和尚,语蕴山当为外吏,嘱以慈祥恺惠,今三十一年矣。)
山中寄梁判官 唐 · 李山甫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归卧东林计偶谐,柴门深向翠微开。
更无尘事心头起,还有诗情象外来。
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
星郎雅是道中侣,六艺拘牵在隗台。
写怀二首 其一 宋 · 周文璞
 押词韵第十八部
吾闻唐诸僧,往往多人杰。
有携至岩廊,可并夔稷契。
伟哉寒山子,拾菜衣百结
其文似离骚,但自写木叶。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六 南宋 · 释绍昙
 押词韵第八部
赤脚走红尘,全身入荒草。
费了几精神,不若居山好。
一坞闲云,千峰啼鸟。
声色纯真,是非不到。
堪悲堪笑寒山子,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入京归)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四十六 南宋 · 释绍昙
 押尤韵
百二十日夏,今朝始发头。
饭抄云子白,羹煮菜香浮。
未问寒山子,先看水牯牛。
山前千顷地,信脚踏翻休(结夏)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八十五 南宋 · 释绍昙
 押庚韵
结夏已十日了也,寒山子作么生。
村诗吟落韵,竹管贮残羹。
结夏已十日了也,水牯牛作么生。
爱从荒草去,不向坦途行。
精神陡顿,头角峥嵘。
好把一坑埋瘗却,千峰云静月华明。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五十 南宋 · 释绍昙
 押尤韵
百二十日夏,今朝始发头。
饭抄云子白,羹煮菜香浮。
未问寒山子,先看水牯牛。
山前千顷地,信脚踏翻休(结夏)
送僧还赤城 明 · 胡应麟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春游秦苑外,夏返越台傍。
片石幽期远,千峰别梦长。
危杉饥鹘堕,古柏病猿藏。
问讯寒山子,题诗遍佛堂。
疏山白云禅院 唐 · 僧澄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且夫疏山者。贯造化之工。
为而有矣。分地镜而插天心。
用之则圆盖方舆。共为覆载。
摄之则横河石阜。饶借其形。
嶷峙堞而吹浮云。列澎流而走洪浪。
龙涡凤翼。万象含虚。
牛首蛇冈。千峰簇翠。
昔是周迪王分霸之场。畚锸基垒。
尚在连漪。巴徼控截郡城。
襟带七闽。奇分五岭
大中之初。有儒士何仙舟。
弃爵藏名。隐乎此地。
钓台书榭。基址筼筜。
有猛兽时来。樵人惧矣。
荒榛之后。立为道观。
观将圯坠。延至僧居。
僧则未详其字也。道孤性静。
茅室草庵。独而住矣。
时遇白丁攘辟。鲸鳄相吞。
四海沸腾。诸藩蚁聚。
郡无苛政。民绝憀生。
至中和之初。搀抢方定。
随土所立。为主帅矣。
掌领郡印。贵在安民。
上贡不停。乃有敕下封官。
宠优其爵。令知郡矣。
汝南危公也(曰讽)。公乃宽而得众。
强而有谋。一镇临川
三十馀载。销剑戟而为短耜。
化箭镞而作长炉。赋税薄施。
俗无饥色。至大顺元年
大师领徒而至。太守危公见而深加敬仰。
乃令都押衙江州刺史曾公(曰徒)。于阜郭山林佥居。
曾公遂骤驷而巡。到兹山回。
对曰。去此六十里有山曰书山。
周迪王匡霸之地。古儒读书之场。
因而俗号也。极而胜概。
堪作禅居。汝南危公坚请而住。
大师允而居焉。后改为疏山也。
师则庐陵郡淦阳人也。俗陇西李氏。
其父在仕。师自诞生之时。
紫胞异瑞。龙章凤质。
颇峻灵仪。凡是俗茹。
不惬其情。年至八岁。
乃于一日而告亲曰。且夫云罗雾縠。
痴爱著身。银箭金壶。
生死之本。安能解脱矣。
乃往投于政禅师出家。禅师则薯山大师上足弟子也。
师为立号匡仁。自剃度给侍。
三五年间。凡是教文。
深达其理。后年登□品至于东都钵塔院。
集毗尼藏三年。观其文义。
洞达指归。乃叹曰。
吾闻先德云。离文字学。
吾今何滞乎。遂以布毳芒鞋。
巡游请益。乃闻高安之西有曰洞。
新丰是也。有大善知识众五六百。
而可往之。师以言险路峻。
凡有问者。失其机矣。
大师此时遂扣之。故知道合符契。
一闻十悟。得大总持。
譬如两镜对明。终无异照。
锋铓相㰌。彼亦何亏。
乃驻泊法筵。累经炎燠。
至咸通十有一载。方乃出山。
南造大沩。又成淹泊。
乾符岁属庚子。闻庐陵号严田
遂往开辟。时禅侣相依。
乃告檀越李公曰。众既聚而又薄。
居必难乎。吾闻巴山耸峻。
贯属临川。可往而游乎。
至中和三年。方开巴山白云禅院
檀越朱公为遏边使。师又告曰。
山深地冷。时植不收。
僧众渐多。难为供馈。
遂出山见太守危公。公乃延请而住兹矣。
师退而让之。公曰。
佛尚不违众生之愿。师何得让乎。
乃允而住焉遂以芟薙蒿。基平峙渎。
剪擎云之梓。斫嶰谷之琅玕。
重檐将凤翅而齐飞謺石与龙头而并举。峥嵘宝殿。
疑从兜率飞来。精粹金容。
真似天宫降下。窗连碧岫。
时跨虹蜺。门枕邮亭。
日明螮蝀。宵扃户牖。
闻疏磬之三声。晓卷帘栊。
长江之一带。奇分阆苑。
壮若蓬壶。麻姑之仙鹤时来。
乳洞之灵香不散。名花异草。
四季长存。高节禅流。
五湖并集。汲用既广。
事有阙缘。水磨山泉。
久销人力。众议取备。
乃就其工。鹅管流通。
走归皂栈。灵材筑险。
势截秋江。铿輷而斗转轮飞。
岌嶪而雷奔电卷。桄榔□色不异苏山
诸缘且置。饘馈尚微。
师曰。秋稼如云。
自乏东皋之分。故知水月相映。
啐啄同时。乾宁甲寅岁春
乃有上饶郡太守汝南危公(曰昌)。公即临川刺史之季子也。
隼旟□笔尽掌虎符。乃心舍禄下水田庄一所。
并火幕牛犊等。永充常住。
为供众僧之斋粥矣。师曰。
如来出世。道盖恒沙。
吾今资生。未闻帝耳。
时有京堂后官虞公武夷人也。
自闽回归京朝觐。因假道歇驾。
而来礼敬师焉。公寻便结驷而辞曰。
师之所住。院额何无。
师曰。茅屋草庵
逐时难拟。公曰。
到京之日。专为奏置焉。
后乃有敕下赐。为疏山白云禅院额。
并隶僧一七人。住持贵在焚修。
宝刹转正法轮。沐浴皇风。
永延国祚。师曰。
人无心于物。万物未尝无符契之缘。
自然而已。时有袁州钟公(曰时)
洪州廉使之子也。公以怀善心在。
求因于佛。乃舍洪钟一口入院。
莫不鏦铮簨簴。振海上之清音。
蹻躩蛟龙。□天边之落月。
浔阳太守颍川陈公(曰卓)。公以身居王务。
无暇礼延。乃素幅写师真。
用饰瞻敬。并舍俸禄之财。
于江之西南隅。去院各十里。
置庄两所。一曰西庄。
南号佐俄是也。后以风俗所谭。
闻而益敬。乃有军事押衙李勋
常来请问师曰。凡俗进修。
且以福智二严。得为释梵报矣。
后忽言。弟子有小庄。
近院之北。愿舍入常住。
师乃受矣。无何。
否泰不时。星临郡壁。
秣马利兵之众。强敌而来。
师尝欲游山。果悏行止。
此时遂往福船。南连岭界。
渐远旧址。声彻闽城
廉使琅琊王公(曰知)。望风而敬。
乃以差僧三人。赍持笺疏虔请。
众欲就而师曰。临川太守危公。
特遣军将。随行侍卫
又安能就请矣。天祐五年春
师却返故山。绿萝青霭。
早拂檐楹。禅径苔阴。
欲平履迹。至天祐六年
淮海统兵收复当郡。危公公既陷而军将散矣。
师端居丈室。不欲离云。
左右侍众。坚舁而去。
师曰。且释迦遇金锵马麦之难。
复何往乎。乃悯众而出曰。
数半旬便回归院矣。自郡城部属淮南
除替官资不停。周至孙。
孙至刘。刘至陇西李公。
尽申虔敬。并为外护檀主。
李公曰德诚。舍俸禄之财。
于山之东。置庄一所。
永充常住之斋粥矣。师其年七十有三。
化缘将盛。僧匡七百众矣。
其有扣敌者如攘投锋。承机者若澄油泻铤。
其有所主张院事。尽是挺持之人。
前替后来。无非强干。
众多德行。不可一一标名。
时有僧可圭。杖锡离云。
循环梁苑。旋之东洛
谒见前建州刺史陇西李公(曰肃)。公乃建安人也。
以文华居身。进士及第
累迁官品。敕与郡符
公不副任。后转为检校司空
知租庸发运使矣。公闻师道化。
如蜂聚王。乃问僧可圭曰。
山门事力。有何阙乎。
对曰。知识所居。
山记塔铭。二俱未备。
公曰。愿为置矣。
遂舍帑藏之财。与僧归山而置之矣。
师令余为文。澄玉才非刻鹤。
艺拙雕龙。无瘉头五十纸之书。
乏洗眼一千行之颂。所冀年移代寖。
勒为不朽之工。乌日元霜。
永镇莲宫之界。乃为记矣。
碧潭说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二、《陵阳先生集》卷一四
梅溪刘公之孙景渊甫自号「碧潭」,盖寒山子诗语也。
所谓「无物堪比伦,教我何如说」者,亦不为无见。
但以指晶莹作用者而言,与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之意,虽同而实异。
夫静极而动,主静工夫又在此意后。
大率渣滓去得尽净,则彻上彻下,可达天德
明镜、止水,同此一理。
「碧潭」两字,彼固不得而专之也。
学者于此,须见得动静互根、体用一源,则卑不溺于物欲,高不沦于空寂矣,否则殆不免指心见性之偏也。
碧潭妙龄而静,忘其昔日之富贵,安贫读书。
倘念虑澄然之际,知其所用力之地,不为外物回夺变迁,则墨言而儒行亦可也。
晦翁晚岁颇取寒山子诗,予不能记此诗在其间否,姑以意言如此。
然亦赘矣,观者当有以识之。
大唐山禅师信行和尚兰若记 后唐 · 孙元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山岳之形雄峻。奇势摩霄。
冲载万象。吻合云雨。
怪状异彩。万有馀品。
而不可尽名。今斯铜山
峨峨石棱。巉巉青壁。
岿岌硉矹。乍峭乍平。
左翼龙骧。右盘虎踞。
是以西拓浮邱。若扪天心。
北截长江。如浴沧海。
足可以壮楚之地势也(阙十三字)。洎大历十一年冬仲月。
有大禅师信行京兆盭厔人
俗姓王氏。早岁出家。
云居寺。以戒香持身。
惠珠内莹。止于此
驻锡云木。石坐逾旬。
无有知者。会樵人入山采薪。
得遇恭师。骇然投刃设礼。
欣赞磬折。□贞元十三年春
观察使御史中丞博陵崔公行府幕郎官判官李公臻巡户口。兼封闭诸兰若。
例当(阙二十字)文牒遍告吏民。勿令□动至元和中
县令姚公崇信三宝。深护法门。
闻多因公侵渔。斫伐林木。
又给公凭。四年。
天下旱民皆绝粒。道路殒毙。
师乃出山。居士顶敬礼拜。
共迎归山。于时四面闻师都归。
云合大会。草木生光。
居士启诸公曰。和尚高僧
久此宏化教谕沉迷。
开甘露之门。示生死之径。
不旌叙山门。何以答乎禅德。
公依法言而共建斯法碣。乃莹真础。
爰命雕镌。纵劫还海竭。
太朴寖失。斯之不坠。
栖贤寺 五代 · 朱遵度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夫太华维嵩。
作镇周秦之地。
峨嵋剑阁
临邛蜀之区。
曷若峻极于天。
庐山列五岳之次。
欲光于世。
栖贤居四绝之右。
其或秀生贤哲。
气噫风雷。
五岭而压三秀。
岷江而潴蠡泽。
泉飞黄石
千寻之长剑倚天
云吐炉峰。
一炷之檀烟上汉。
梁与尘寰不接。
紫霄信日月可亲。
怀山襄陵。
文命导百川而届此。
千乘万骑。
汉皇驭六飞以躬临。
既如此。
庐山不得不称其岳也。
若乃五乳峰左。
涧西。
屏展层峦。
状五老飞星之所。
门临三峡
大禹凿龙之声。
香积具而谷震文魮。
毳侣宾而风传金锡。
龙潭当户。
甘泽与法雨齐飞。
禅客临轩。
师子共象王接武。
又如此。
则栖贤不得不名其绝也。
按张僧鉴浔阳记云。
姬周初。
匡俗先生屡逃徵聘。
结庐此山。
真人羽化于紫烟。
弟子指山为庐岫。
又按张密九江新旧录云。
栖贤寺本在州南二十三里。
齐永明七年
咨议张希之造。
隋末始废。
唐宝历初
给事中李渤
以庐宫是栖隐之所。
遂舍旧宅。
以建精蓝。
奏置旧废寺额。
仍请先归宗智常禅师以居焉。
檀越处仁信之域。
睹空王而发心。
菩萨启圆顿之门。
驭五乘而接物。
绍远公之能事。
唐代之伟人。
当其海众云臻。
法幢峰立。
如声召响。
目击道存。
应物随缘。
薪尽火灭。
法须有主。
代不乏贤。
山和尚闻法鼓销声。
虑慧日长没。
出彼林下。
来此山中。
而后照觉禅师再光祖席。
佛岩大士继阐宗风。
今筠长老去来不住。
彼我两亡。
解龙济之髻珠。
得清凉之心印。
源本清而任挠。
镜鉴物而忘疲。
莲社叹三草将枯。
密云不雨。
黄屋念释门无主。
百堵谁兴。
眷彼名山。
在乎宸断。
应明诏者。
其惟师欤。
繇是虔奉纶言。
遂成素志。
遽辞丹阙。
深入白云。
师乃乘般若舟。
游一真性海。
悯狂子病。
灌一味醍醐。
接引大心众生。
俱入华藏世界。
处偫华而不自异。
即烦恼以为菩提。
宾至如初。
栋桡毕葺。
龙集辛酉
天子省方。
千官扈从。
万乘启行。
大明升冲。
六合皆照。
东风扇律。
四海维新。
龙舟才舣于星湾。
天步俄登于云岫。
心存亿兆。
岂思石椁之坚牢。
志在寰瀛。
不问瑶池之远近。
瞰双崖而壁立。
听惊湍而雷吼。
桥横虹断。
危若飞动。
乃顾谓筠公曰。
吾爱天下生灵。
视如巳也。
岂可使出尘之士。
来往而履险乎。
勿惮暂劳。
须求永逸。
目顾颐使。
规模立成。
仍宣御库钱二十万。
以充其费焉。
既而云罕未移。
勾陈尚驻。
览布金之胜槩。
揖漱玉之清湍。
茶烟袅而乳窦飘香。
禅悦味而虚室生白。
实释门之盛事。
为信史之美谭。
玉辂言旋。
缁徒蒇事。
众人役役。
因善价而沽诸。
伐木丁丁。
俄梓材而如积。
屹若神化。
皆从圣谋。
朱栏修且直。
大厦壮而丽。
马师皇过此。
免更乘龙。
邓隐峰经行。
不劳飞锡。
新桥依旧以三峡为名。
又于桥之北建驻銮亭。
寺之后改观音岩为宴圣岩。
皆先皇驻跸之所也。
召伯听讼。
国风歌其勿剪。
叔子去荆。
岘山存乎堕泪。
况明明哲后。
垂二十载。
覆焘于烝民者哉。
遵度大袖褒衣。
以登晋用。
闻先归宗之出世。
恨不同时。
李给事之为人。
各逢明主。
而又于筠长老有林泉之旧。
因御命如潇湘之游。
云欲立贞珉。
将直书其实。
以文见托。
不敢多辞。
其词曰。
庐山天柱。
五老峰前。
地如灵隐
寺号栖贤。
山中何有。
百物生焉。
寺中何有。
俊哲居焉。
江湖会同。
天文星纪。
控越连巴。
东南之美。
鼓震雷动。
触石云起。
何必崇朝。
滂沲万里。
芙蓉积翠。
帝子三宫。
九峰峨峨。
秀出云中。
龙潭水黑。
锦谷霞红。
吉甫生周。
不独惟嵩。
十八名贤。
首称慧远
江州使君
书读万卷。
禅师知常。
竹林(一作木)之院。
一言道合。
法无关键。
指兹旧院。
建彼祇园。
上栋下宇。
宝幢胜幡。
师子一吼。
孰敢兴言。
以心印心。
如篪如埙。
那含如来。
圆寂觉路。
世界无边。
非佛不度。
迦叶慈悲。
悯众生误。
了真妄源。
绝生死怖。
谢山钦因。
依绍能仁。
心如太虚。
本绝埃尘。
龙济实相。
传之于筠
清凉法海。
秋月一轮。
圣主知贤。
诏居兹寺。
入七叶岩。
法王位。
为述正言
与悟息意。
四执无着。
是不思议。
龙集作噩。
时维小康。
翠华顺动。
眷被山光。
造舟为梁。
八鸾锵锵。
云湿宝軿。
谷散天香。
三峡嵌空。
双崖如刺。
直下百尺。
飞流喷玉。
桥危飞动。
路险巴蜀。
念彼游人履兹深谷。
将易旧制。
俄成久图。
既壮且丽。
皆遵睿谟。
莫测天心。
苍生是虞。
欲使万物。
安如覆盂。
亭思驻跸。
纪圣游。
南方徯后。
碧嶂难留。
唐祚千叶。
唐年万秋。
与寺。
配天齐休。
与明老帖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七、标点本《陆游集》附录、《天台山方外志》卷一六
有人兮山陉,云卷兮霞璎。
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
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
寒山子所作楚辞也,今亦在集中。
妄人窜改附益,至不可读。
放翁书寄天封明公,成以刻之此中也。
与仲玘书(四)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二七、标点本《陆游集》附录
游顿首。
忽奉诲帖,欣承。
苦寒,法候万福。
老病日侵,度不能久住世间,且随缘过日耳。
下谕法衣,急作字泽师,几为九峰所取。
幸稍早数日,已令径附来使纳去。
想便升座于人天众前分以披挂也。
崖蜜石芥佳惠,然自此切罢信物,庶全道气,已屡咨白矣。
春事鼎来,为道自重,不宣。
游再拜南山禅师老友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