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徐仆射 北齐 · 尹义尚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义尚白:漳滨江涘,眇若天涯,去雁归鸿,云飞难寄。
瞻言乡国,泣珠泪而盈怀;
寤寐德音,仰烟霞而疾首。
既而暑往寒来,愁云满塞。
河冰自结,非由汉后之军;
草露恒严,宁假公超之术。
霜飘虎渠,距知朔野之寒;
雪覆龙岑,徒亿清江之暧。
眷言畴昔,邈矣遐哉。
系清颜,愿常丰胜,雍容廊庙,时宣匡奉之风;
偃息康庄,无废怡神之道。
义尚望国穷魂,繁忧积岁,虽共未殒,岂曰生年?
日者谬忝后车,陪游上国。
曾观礼乐,见季子之知音;
经奉侍言,嗟郑侨之博物。
如军书愈疾之制,碑文妙绝之词,犹贵纸于邺中,尚传声于许下。
逮乎百六之年,仍离再三之酷,吉凶礼数,绵历岁时,尝胆茹辛,备同艰险。
每冀穹苍有感,大国矜悯,以礼言归,驭驿俱反。
何期毳毛湮沦,坠洒漳滨之水;
逸翮摩霄,轻托蓬莱之顶。
信知有幸无幸,见生死之殊伦,才与不才,验沈浮之异趣。
昔秦归赵璧,还得连城
晋失楚材,直亡其宝。
自国祚中绝,行李不通,等避世桃源,同留寓于仙岭。
每瞻牛候马,想金陵之圣人;
今睹皇华,知有熊之建国。
宾尧仕舜,犹是八才;
纬武经文,方俦四贵。
幸甚幸甚。
杨朱岐路,悲始末之长离;
苏武河梁,叹平生之永别。
虽复音尘可嗣,终隔风云,梦想时通,无因觏止,依依望楚,寸阴有待,百年将半,轻生若是,命也如何。
车书同轨,行李相继,猥文移,通赐论及,輶轩既以复命,义尚未被胶矜,窃以晋楚释囚,共成亲好;
今乃拘彼来此,不亦难乎?
夫以匹夫投分,犹须坦荡,况两国二君,那宜细计。
彼若才如廉乐,犹恐不习禁兵,苟非其人,留之何益。
然三战三败,卒成强伯之功;
七纵七擒,终仗天威之力。
由此言之,彼此如耳
徐元直西蜀之谋士,关云长刘氏之骁将,须归即遣,知叛弗追,今之与古,何其异趣?
且地画叶和,长江共有,如首如尾,可以同规,或贰或猜,岂名唇齿?
是以隔河分歃,君子知其不终;
衷甲寻盟,春秋贬其行诈。
伏承圣上钦明,英贤佐辅,方知解网之气,用表无偏之化。
若彼之俘虏,犹且蒙归;
此之南冠,何辞不遣?
如其苟相猜贰,信不由衷,虽笃亲邻,义尚何罪?
不任辛酸之念,轻陈万一之情。
伏愿仁人,少存畴昔,承闲之便,希复开言。
昔张子余年,诚称吴王之赐;
微躬迈影,实仰含弘之泽。
载笔涟洏,罔知所运(《文苑英华》六百八十五)
分立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步真为继往绝可汗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二
自西蕃罹乱。
三十馀年。
比者贺鲁猖狂。
百姓重被劫掠。
朕君临四海。
情均养育。
不可使凶狡之虏。
恣行侵渔。
无辜之氓。
久遭涂炭。
故遣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等。
统率骑勇。
北路讨逐。
卿等宣畅皇风。
南道抚育。
遂使凶渠畏威。
夷人慕德。
伐叛柔服
西域总平。
贺鲁父子。
既巳擒获。
诸头部落。
须有统领
卿早归阙庭。
久参宿卫
深感恩义。
所以册立卿等。
各为一部可汗。
但诸姓从贺鲁。
非其本情。
卿等才至即降。
亦是赤心向国。
卿宜与卢承庆等。
准其部落大小。
位望高下。
节级刺史以下官。
遣使虑囚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二
今阳和布气。东作聿兴。
甘泽虽沾。犹未周洽
眷兹南亩。弥用忧勤。
瞻彼西郊。良深兢惕。
宜顺发生之序。以申恤之恩。
西京东都诸司。雍二州。
见禁囚徒。宜准龙朔元年虑囚例处分。
西京左侍极检校大司宪陆敦信充使。东都令右肃机卢承庆充使。
必令息彼冤滞。称朕意焉。
祭梓华府君神文 唐 · 郑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
维大中十二年岁次戊寅十月己丑朔二十一日己酉
中散大夫棣王府长史分司东都上柱国郑薰
谨齐沐驰心。
请前潮郡军事押衙孔目院知勾汪玕。
以清酌庶羞之奠。
致祭敬亭山华府君之灵。
丙子岁河南尹蒙恩擢受宣歙观察使
至止之后。
修祀府君
愚以为圣朝爱人。
上有
藩方重任。
体合捐躯。
直诚径行。
仰托神理。
遂不顾奸豪之党。
惟以贫病为心。
疲人受屈。
必与伸雪。
押衙李惟真者。
家道巨富。
久为横害。
置店收利。
组织平人。
召看店行人。
痛加科责。
其子自长。
奸秽狼籍。
都押衙崔敬能频来相见。
恳请科惩。
以惟真年齿甚高。
特为容庇。
乃自疑惧。
潜蓄奸谋。
讨击使余雄。
置石斗门
绝却一百三十户水利。
自取此水。
独浇已田。
推鞫分明。
止于退罚。
子余悦。
公然杀人。
方系狱中。
尚未断割。
遂为同恶。
以出其儿。
小将康全泰。
凶贼无赖。
被妻告言。
屠狗盗驴。
罪戾频发。
两度决杖。
止于笞臀。
过皆不轻。
断悉非重。
而乃不顾恩义。
侮易朝章。
同谋翻成。
白刃胁逐。
此时深念。
谓无神理。
虽乏良术。
且是苦心。
猖狂若斯。
灵祈不救。
其后一家百口。
同时出郭之后。
首有百姓前潮郡押衙汪玗走来相接。
扇盖畜乘。
便济危途。
秀才薛复。
寻亦同到。
汪生又招舟船。
初则未有来者。
汪生乃大呼曰。
李惟真康全泰等交扇凶党。
迫逐大夫
口云怨大夫护惜百姓。
今者无船可发。
岂得不救。
舟船遂来。
得以即路。
至山庄后。
有百姓姚元贞馈馔。
兼钱二缗。
续有前宣郡衙前虞候胡政。
借船两只。
及食物之辈。
兼与汪生同在船中。
慰安引接
及夜分到水阳南数里。
有长乐氏子。
其名曰康。
借一大船。
供给食物。
兼赠粥药。
与钱五千。
殷重慰安。
分逾骨肉。
当此之际。
凶徒充炽。
白刃如雨。
冤声震地。
此五人者。
乃致其性命。
继来相救。
虽义心所激。
亦神理潜施。
自此北去。
一路顺风。
若有牵持。
更无阻滞。
将取芜湖去路。
已过丹阳湖口
闻一人语声云。
不如丹阳湖过。
即便回船数里。
却取丹阳湖路。
丹阳湖水浅草深。
过者多须两日。
此时紧风吹渡。
食顷百里。
及到当涂
乃知芜湖路寻被贼党把断。
不许船过。
方悟言者。
得非神欤。
入江路后。
四面雷电。
有此船。
更无风浪。
两日两夜。
遂达扬郡。
然后知如此之事。
皆非人力。
固是神灵暗助。
念其朴愚。
直守章程。
以理讹弊。
昭昭之报。
事实不诬。
今则中丞温公。
以忠孝明诚。
嘉猷硕画。
远禀宸算。
亲临乱邦。
凡曰凶徒。
皆就枭戮。
各通手状。
自谓不冤。
玉石大分。
黑白无误。
立功将士等。
听温公之激励。
受温公之指撝。
共成勋庸。
皆传史册。
薰阴蒙府君救导之德。
显沐温公披雪之恩。
远将血诚。
冀达神鉴。
驰恳到。
用代馨香。
觞酒豆肉。
一愿歆受。
伏惟尚飨。
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 五代 · 李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一
大哉乾元。播物垂象。肇有书契。文籍生焉。虽十翼精微。阴阳之化不测。九流沈奥。仁义之涂斯阐。而劳生蠢蠢。岂厌尘门。闇海茫茫。恒漂苦浪。亦有宝经浮说。锦籍寓词。驾凤升云。骖龙栖月。迹均转缕。空溺志于邪山。事比系绳。讵知方于觉路。孰若训昭金口。道秘琼箱。静痡毒于三漏。拯横流于五浊。是生是灭。发莲花之音。非色非空。被栴檀之简。暨乎鹤林税轸。涅槃之岸先登。鸟笔记言。总持之苑斯辟。结集之侣。扬其实谛。传授之宾。宏其妙理。然则绍宣神典。幽赞元宗。跨生肇以遐鶱。追安什而曾骛。可以声融绣石。采绚雕图。则于我法师而见之矣。法师讳道因俗姓侯氏濮阳人也。自绕枢凝祉。纪云而锡允。贯昴摛祥。奠川而分绪。司徒以威容之盛。垂范汉朝侍中以才悟之奇。飞芳晋牒。衣冠继及。代有人焉。祖阚。冀州长史。父玚。随柏人县。并琢磨道德。砥锡文艺。或题舆展骥。赞务于千里。或烹鲜制锦。驰声乎一同。法师禀祜居醇。含章纵哲。覃吁之岁。粹采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独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斯存。因心以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性。成人之德。见称州里。免丧之后。乃发宏誓。而以风树不停。浮生何恃。思去发肤之爱。将酬罔极之恩。便诣灵岩道场。从师习诵。而识韵恬爽。聪悟绝偫。曾不浃旬。诵涅槃二帙。
举众嗟骇。以为神童。
逮乎初丱。方蒙落发。
于是砥行饬躬。架德缉道。
箧蛇能剪。心猿久制。
溯流增智。望井加勤。
在疑必请。见义思益。
寻讲涅槃十地。洞尽幽微。
宿齿名流。咸所叹异。
及受具戒。弥复精苦。
若浮囊之贞全。譬圆珠之朗洁。
始听律义。遍讫便讲。
辨析文理。综核指归。
十诵之端。五篇之赜。
写瓶均美。传镫在照。
又于彭城嵩论师所。听摄大乘。
嵩公懿德元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集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法师夏腊虽幼。业行攸高。
独于众中。迥见推挹。
每敷摄论。即令复讲。
而披演详悉。词韵清畅。
诸方翘俊。靡弗归仰。
于是遍窥释典。咸通密藏。
五乘之说。四印之宗。
照尽几初。言穷虑始。
每抠衣讲席。隐几雕堂。
举以玉柄。敷其金牒。
涣乎冰释。怡然理顺。
延惠风而不倦。同彼清流。
𮘻来响而无疲。类夫虚谷。
搢绅之客。慕义波腾。
缁黄之侣。承规景赴。
法师志求冥寂。深厌嚣滓。
乃负帙褰裳。销声太岳
寝溪扃岫。饮露餐霞。
树偃禅枝。泉开定水。
凡经四载。将诣洛中。
属昏季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涉。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孤迈。
恐罹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欻至。
皓然白首。请与俱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非夫确至。曷以臻乎。
既而黄雾兴祆。丹风起孽。
中原荡覆。具祸以烬。
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
居于成都多宝之寺。而灵关之右。
是曰隩区。远接荆舒。
近通邛僰。邑居隐轸。
人物嚣凑。宏才钜彦。
硕德高僧。咸挹芳猷。
归心接足。及金符启圣。
宝历乘时。运属和平。
人多好事。导元流于巳绝。
辟妙门之重键。法师以精博之敏。
为道俗所遵。每设讲筵
毕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
听者千人。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植艺该洽。
尤善大乘。昔在隋朝
英尘久播。学徒来请。
接武摩肩。暹公慠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
肃然改容。沈吟久之。
方用酬遣。法师抗音驰辩。
雷惊波注。尽妙穷微。
藏牙折角。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
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
范阳公卢承庆。及前后首僚。
并西南岳牧。并国华朝秀。
重望崇班。共藉声芳。
俱申虔仰。由是梁之地。
庸濮之氓。饮德餐仁。
云奔雨集。法师随缘诲诱。
虚往实归。昔昙翼高奇。
教阐沈犀之壤。法和通敏。
道著蹲鸱之域。协时揆事。
抑亦是同。考业畴声。
彼则非衮。而以久居都会。
情异俶真。养中晦迹。
可求天解。复于彭门山寺。
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
院宇凋敝。法师慨然构怀。
专事营辑。若乃危峦迢遰。
俯瞰龙堤。绝磴逶迤。
斜临雁水。近对青城之巘。
遥瞻赤里之街。云榭参差。
星桥萦映。于是分岩列栋。
架壑疏基。窈窕陵空。
俳佪𦋐景。啸。
共宝铎以谐声。月上霞舒。
与璇题而并色。仙花秘草。
冬夏开荣。扰兽驯禽。
晨昏度响。谅息心之胜竟。
毓道之净场乎。而以九部微言。
三界式仰。缅惟法尽。
将翳龙宫。挥兔豪而匪固。
籀鱼网而终灭。未若镌勒名山。
永昭弗朽。遂于寺北岩山。
刻石书经。穷多罗之秘帙。
尽毗尼之妙义。纵洪澜下注。
巨火上焚。俾此灵文。
永传遐劫。岂直迷生之类。
睹之而发心。后学之徒。
详之而悟道。既而清猷远畅。
峻业遐昭。遂简宸衷。
乃纡天绂。追赴京邑
大慈恩寺。与元奘法师證释梵本。
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邻将圣。
朅游天竺。集梵文而爰止。
旋谒皇京。奉纶言而载译。
法师宿望。特所钦重。
琐义片词。咸取刊證。
斯文弗坠。我有其缘。
慧日寺楷法师者。聪爽温赡。
声蔼鸿都。乃首建法筵。
请开奥义。帝城缁俗。
具来咨禀。欣焉相顾。
得所未闻。诸寺英翘。
懑然祗服。咸敷师子之坐。
用伫频伽之音。法师振以元词。
宣乎幽偈。同炙輠而逾畅。
譬连环而靡绝。耆年粹德。
旷士通儒。粉滞稽疑。
云消雾荡。伏膺请益。
于嗟来暮。惟法师姿韵端凝。
履识清敏。粹图内蕴。
温采外融。运柔嘉以成性。
体斋遫而行巳。峻节孤上。
夷险同贯。冲怀不挠。
是非齐躅。加复研几史籍。
尤好老庄。咀其菁华。
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宿植胜因。
恬荣褫欲。善来佛子。
落采庵园。开意花于福庭。
濯元波于妙境。而贞苦之操。
绝众超伦。聪亮之姿。
踰今迈昔。信法徒之冠冕。
释氏之栋梁乎。凡讲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
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论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出章疏。
既而能事毕矣。宏济多矣。
脱屣于梦境。栖神于净域。
春秋七十有二。以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
终于长安慧日之寺。梵宇歼良。
真门丧善。悲缠素侣。
恸结缁徒。即以四年正月
旋乎益部。二月八日
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道俗门人。
星流波委。衔哀追送。
众有数千。岩谷为之传响。
风云于是变色。慧日寺徒众。
并蠲邪迪妙。综理探微。
保素真源。归元正道。
法师戾止。咸共遵崇。
追思靡及。情深轸慕。
弟子元凝等。禀训餐风。
师称上足。而以慈镫罢照。
崇山无仰。循堂室而濡涕。
对几𢂀而流恸。敬于此寺。
刊金撰德。气序虽迁。
音尘方煽。亦犹道林英范。
托绣础以长存。慧远徽猷。
寄雕碑而不朽。其词曰。
缅哉佛性。廓矣元门。
功昭旷劫。化拯重昏。
冲仪巳谢。妙道斯存。
匪伊开士。孰畅其言。
显法师。诞灵杰起。
之秀。如岩之峙。
穆穆风规。堂堂容止。
行穷隐括。识洞名理。
爰初纽锦。早厌樊笼。
言从落饰。乃沐元风。
将超八难。即悟三空。
贞图可仰。峻范弥融。
鹿野微词。猴江粹典。
源流毕究。奥隅咸践。
法镜攸悬。信花弥阐。
振岳符论。奔涛喻辩。
昔在昏虐。时逢祸乱。
东去戢道。西游违难。
天启圣期。光华在旦。
翼教益。腾声巴汉。
爰雕净境。于彼曾岑。
分櫩架壑。耸塔依林。
搜金缉义。篆石雕金。
芥城斯尽。胜迹无侵。
载奉王言。来游帝宅。
慧义资演。真宗伫译。
紫庭之彦。丹台之客。
并企清仪。俱餐妙赜。
沦羲□□□□□光遽嗟分岸。永泣摧梁。
龛留旧影。室泛残香。
书芬纪蔼。地久天长
刘无隅户部侍郎(代何希渊作) 宋 · 王之道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相山集》卷二六、《永乐大典》卷七三○四
伏审宠膺帝制,擢贰地官
九重侧席,以遄其归;
千里攀辕,而惜其去。
簸扬所逮,舞抃攸归。
恭惟某官风教名卿,文章宿老。
骥称其德,洗万古而凡马空;
岳极于天,临绝顶而众山小。
上方图于邦计,时莫急于军需,当求条奏时政如李元纮,庶几对扬圣问得卢承庆
果闻华綍,慎付真材。
食给关中,正赖萧何之画;
钱流地上,伫观刘晏之功。
位钧衡,加泽寰宇,遂益隆于国体,用大慰于民瞻。
某猥以孤踪,出于大造。
朽株枯木,尝有赖于先容;
坠履遗簪,幸无忘于旧物。
永言欣颂,实倍等伦。
武冈林守进治要劄子 其三 举贤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六
臣闻人才盛衰,尝随其时。
自古治平之世,陶冶薰蒸,异材辈出,烨然为邦家之光,有不可胜用者,其势则然也。
今天下治平之日亦久矣,公道著明,正多士云会鳞集之时。
好之非不笃,求之非不广也,而人才终于未盛。
朝廷欲有所为,左右四顾,无足使者
岂其进退之法犹有未备欤?
以臣观之,国家非无法也,正惧夫用法之太过尔。
夫以资格用人,是法也,岁月有等,功劳有差,不躐一名,不差一级,所以示公也。
进退予夺之法未尝不公,而经国济时之才常若不足,岂非用法之太过欤?
盖天下之才,长短高下,不能一律。
固有碌碌无奇,不能大有所建立者;
亦有超卓不群,足以办大事,立大功者。
彼常人也,吾以常法待之,夫岂不可?
至于非常之材,而吾惟常法之拘,彼岂能俯首帖耳,循序而进耶?
以积勤为高叙,以久考为优选。
资格既及,虽庸流不得不与;
资格未至,虽异才无自得之。
此唐人所谓胶以格条,据资配职,时人有平配之诮,官曹无得人之实者也,岂足以网罗天下之俊杰乎?
古之人未尝无法也,而亦未尝拘于法。
虽有成法以进退天下士,而时于绳墨之外,不计其履历,不间于疏贱,以收拾一时之英材。
阖辟变化,无所不可测,而亦有所不可窥。
奇杰之士足以自效,而中人可以上下者亦莫不奋发。
呜呼!
是非资格之所能为也。
我祖宗之际,张齐贤入仕,不十年而位辅相;
钱若水同州推官,阅再期而登枢筦。
其馀名臣,若向敏中石熙载刘昌年、宋琪,皆自下位而擢之高位;
张去华王化基范杲杨大雅,皆由荐而寘之要职。
至于种放孙复胡瑗之徒,又起草莱而并跻显仕,此岂专用资格也哉?
今日在廷之臣,固亦有不次之任用者。
而奇材异能限于资格而不得展其器业者尚多有之。
科举取士既束以绳墨,而吏部铨选限以资格,使天下之才,长短小大,无不囿吾法制之中。
法则公矣,而臣以为未可专恃也。
夫人才之盛衰,何常之有?
导之则源泉,壅之则污泥,斲之则良材,弃之则朽木。
既盛而衰,衰而盛,在所以造化者如何,而非有定形也。
当今之务,谓宜稍宽铨法,使为长吏者得于法律之外有所予夺。
卢承庆典选,考漕舟溺者以中下,既而升之,既又以宠辱不惊而致之中上。
此其进退予夺,固未尝专于定法也。
不一于法,而参之以人,则资格虽用,而不胶于资格矣。
三公之府得自辟召,台省长官各举其属,真才实能有闻于世者,不由科举,拔而用之,此皆绳墨之外所以收拾人才者。
由是而行之,则多士云从,四方风动矣。
释此不为,而惟曰成法具存,足以专恃,则臣恐资格愈密而简拔愈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