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论泽潞事宜状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六
臣昨巳具状。陈乌重允不可便授以泽潞。请与河阳。却除孟元阳泽潞。臣进状后。至日晚。方见承璀文状。奏行营事宜。其乌重允。承璀巳会与文牒。令勾当留后。详览惊叹。实所痛心。且泽潞五州。据山东要害。河北连结。惟此制之。磁邢洺三州入其腹内。国纪所在。实系安危。比者磁道为从史所据。凶狡情状。昭然可知。比年与刘济王士真相结。又奏其男充都知兵马使。如此奸状。圣情具知。今地降灵。陛下神略。坐致凶竖。却收一道。奈何欲与重允。却弃此镇。陛下昨追从史者。庶于利害。须以计擒。然于国家。巳失大体。今泽潞重镇。承璀辄以文牒。便差人为留后。遽请旌节。无君之心。孰甚于此。陛下昨收泽潞。人神同庆。国柄再立。制度重显。今忽与本军将。物情顿沮。朝经大紊。自削形势。却恐不如从史。向者从史虽怀蓄奸蠹。巳受朝命方镇。今重允一时素无功策。承璀一牒。便居重位。河南河北诸侯闻知。愤怒之心。必生言语。盖以专权日久。莫不各有将校。且惧且恨。必谤朝廷。皆谓重允与承璀交通作计。遂却从史。代其使主。便与节度。岂唯事同致怒。实亦人情难堪。傥刘济茂昭季安执恭韩宏师道耻有名位与重允同列。继有表章陈其情状。并承璀专授重允之罪。不知陛下何以处之。若总不答。即方镇之心大阻。若别处分。即朝廷之体顿亏。是令承璀取怨天下。从史以泽潞不容。遂至狼狈。若承璀为天下不容。何以自保。或恐因此遂乱。今重允便除河阳。亦是望外之福。况新有从史事。岂虑重允迟回。重允所得方隅。巳是承璀之力。元阳若与泽潞。又是事望所推。不唯忠义。堪为腹心。兼有才略。实可委任。两河方镇。亦必忻欢。朝廷制度。又再修举。利害悬远。事在不疑。况重允须为从史结托刘济士真。搆间虚辞。为国生事。至使圣恩特遣朝官。委曲宣谕。仅得宁止。如是则事迹固无远大。臣岂与重允嫌隙。岂与元阳有亲故。盖为社稷之计。朝廷之势可惜尔。伏望圣恩断在不疑。与重允河阳。足以赏逐从史效。与元阳泽潞。足以压河北诸侯之势。朝廷收得威柄。承璀免有负忧责。机便易失。时事难遇。伏望定于神虑。遂此至公。臣等恳切上陈。不避忌讳者。伏以获居近密。特授恩光。若缄不言。上负陛下。伏惟圣慈。俯鉴愚款。速降制命。以副人心。
论镇州事宜状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六
臣等再三思度。敢不详审。伏以镇州人心固结。难即改移。邻境事同。必相扶会。当其无事。则相疑沮。见有改易。则却同心。意者以子弟为谋。他日还虑及此。情状可见。事理昭然。今若欲除大臣守镇。臣愚必知未可。不如且示怀抚。以收其心。所以频有奏陈。伏冀俯存含忍。实虑别除人后。制命不行。即须兴师。且事征讨。盖以江淮水旱。人力困穷。陛下每切忧劳。尚加赈恤。财赋所入。经用不充。今若镇州用兵。须令诸处进计用兵数。供费已多。万一四邻之中。同类潜相扶结。相为影援。延引岁时。则为患益深。所费转广。纵陛下悉出府库。以给军须。若更淹延。将何及计。兵连之后。势不得休。北狄西戎。素多奸狡。忽乘间隙。侵犯边疆。又须兴兵。以事防遏。首尾应敌。则内外忧危。臣等必知兴师未可。自陛下临御天下。诸州连帅。频建军功。言事者不计始终。喜功者轻议讨伐。今镇州事势。与刘辟李锜不同。何者。剑南浙西。本非反侧之地。刘辟李锜。暴生狂逆之心。唯以财货诱人。人心本无结固。又四面皆是国家兵镇。事与河北不同。所以恳请诛讨。料其事势。举必万全。今镇州事宜。与此有异。外则结连势广。内则胶固岁深。以此用兵。必为不可。其刘济季安。虽有疾患。至于事体。与镇州略同。若亡没之后。或别有其便。即相其便可否。临时裁制。伏以崇勋盛烈。底定四方。必有其时。可以断致。自镇州有故。臣夙夜思量。诚愿因其此时。收得一道。事有未可。不敢因循。沥竭肺肝。备陈愚款。贵得万全之计。上酬不次之恩。事之安危。伏冀圣虑所切。惟望不纳浮议。断在宸衷。臣不胜恳切之至。
送文畅师北游 中唐 · 韩愈
押词韵第十八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鹣蟨 听莹
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
自言本吴人,少小学城阙。
已穷佛根源,粗识事輗軏。
挛拘屈吾真,戒辖思远发。
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从求送行诗,屡造忍颠蹶。
今成十馀卷,浩汗罗斧钺。
先生閟穷巷,未得窥剞劂。
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
出其囊中文,满听实清越。
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
上论古之初,所以施赏罚。
下开迷惑胸,窙(音哮)豁斸株橛(音厥)。
僧时不听莹,若饮水救暍。
风尘一出门,时日多如发。
三年窜荒岭,守县坐深樾。
徵租聚异物,诡制怛巾袜。
幽穷谁共(一作共谁)语,思想甚含哕(于月切)。
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
况逢旧亲识,无不比鹣蟨。
长安多门户,吊庆少休歇。
而能勤来过,重惠安可揭。
当今圣政初,恩泽完䎀(许出切)狘(许月切)。
胡为不自暇,飘戾逐鹯鷢。
仆射领北门,威德压胡羯(谓田季安为魏博节度使)。
相公镇幽都,竹帛烂勋伐(谓刘济为幽州节度使)。
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
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从兹富裘马,宁复茹藜蕨。
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音伐)。
庇身指蓬茅,逞志纵猃猲。
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
与刘济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四
敕刘济。李皋至。省表及露布。十二月十七日刘绲部领当道行营兵马收下饶阳县城。破贼众三千人。并擒斩将校收获马畜器械等。兼送贼将朝履清等四人。又进所收饶阳县等者。具悉。卿尽忠伐叛。发渔阳精锐之师。绲仗顺临戎。讨冀方昏狂之寇。诏下而父子戮力。鼓行而将卒齐心。先偫帅以启行。首诸军而告捷。连擒逆将。并下贼城。归献罪之俘囚。进已收之县邑。可谓忘身徇国。尽礼事君。疾风知偃草之心。大雪见贞松之节。况表章之内。益叹恭勤。而眷想之间。如观风采。计兹凶丑。当已震惊。破竹之势可乘。覆巢之期非远。伫清大憝。重副深怀。其饶阳县。卿宜且令镇守。稍加存抚。用劝将来。宋常春卿所密奏。具委事情。且宜叶和。以体朕意。故令宣慰。想当知悉。
与执恭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执恭。王克谨至。省所奏。今月八日进收平昌县。已令镇守。并奏刘济欲与卿约义事者。具悉。卿奉辞伐罪。仗节启行。指顾偏裨。收复城邑。已令镇备。兼务缉绥。威惠之方既明。吊伐之义斯在。永言倚任。弥注衷情。刘济将相大臣。与卿先父同列。欲求契约。固合允从。岂惟继好私情。亦足叶心王事。载省来奏。深鉴乃诚。至于寝兴。不忘嘉瞩。
与刘济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四
敕刘济。省所谢男绍及孙景震等授官。并谢赐器仗弓甲刀斧等者。具悉。卿文武全才。将相重任。本于忠谅。成此勋劳。尚德尊贤。位已极于台辅。念功懋赏。宠宜及于子孙。时论允归。朝章斯举。至于出兹戎器。赐我元臣。但可以申朕恩私。未足以表卿功绩。载览来表。备见乃诚。并此谢陈。益嘉勤荩。
与从史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四
敕从史。杨干至。省所奏。今月七日到潞城县。降雪尺馀。兼奏耆老等诣阙。请欲立碑。并手疏通和刘济本末事宜者。具悉。卿分朕之忧。求人之瘼。时降大雪。丰年表祥。岂惟泽及土田。将使物无疵厉。休庆斯在。慰望良深。耆老等远诣阙庭。请立碑记。寻已允许。当体诚怀。以旌政能。无至陈让。知卿洽比其邻。翼戴为意。陈此手疏。发于血诚。忠恳弥彰。嘉叹不已。永言臣节。何日忘之。想宜知悉。
答刘济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刘济。省所奏。茂昭送卿管内百姓殷进能等七人。奏前后事由。具悉。卿为国大臣。与君同体。宽而得众。忠以忘身。每循公而灭私。能虚怀以容物。与茂昭疆场之事。小有违言。曲直是非。朕已明辨。卿外崇藩翰。内赞谟猷。念屈已以为心。或难容忍。思戴君而是力。宜务叶和。勉卿宽裕之怀。助朕含宏之化。想宜知悉。
谏诏吐突承璀率师出讨王承宗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六
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崇文讨蜀。刘贞亮监之。且兴天下兵。未有以中人专统领者。神策既不置行营节度。既承璀为制将。又充诸军招讨处置使。是实都统。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后世且传中人为制将。自陛下始。陛下忍受此名哉。且刘济等洎诸将。必耻受承璀节制。心有不乐。无以立功。此乃资承宗之奸。挫诸将之锐。
请罢兵第二状(请罢恒州兵事宜)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缘讨伐恒州事宜。前者已具奏闻。此事至大至切。臣不合一奏便休。伏愿圣聪再赐详省。臣伏以河北事体。本不合用兵。既已用兵。亦希万一。所以人意或望成功。今看事势。保必无望。何者。陛下本用兵之初。第一倚望承璀。第二准拟希朝茂昭。今承璀自去以来。未敢苦战。已丧大将。先挫军威。至今与从史两军入贼界下营未得。从史虽经接战。与贼胜负略均。况奏报之间。又事恐非实。迁延进退。贵引日时。不唯意在逗遛。兼是力难支敌。希朝茂昭。数月以来方入贼界。据所奏到贼新市城。一镇便过不得。又奏深泽县今却被贼打破。则其进讨之势。想亦可知。刘济亲领全军。分围乐寿。又奏贼城坚守。卒不易攻。师道季安。元不可保。今看情状。似相计会。各收一县。便不进军。如此事由。陛下具见。据其去就。岂有成功。未审圣心何如更有所望。以臣愚见。速须罢兵。若又迟疑。其害有四。可为陛下痛惜者二。可为陛下深忧者二。何则。若果有成功。即不论用度多少。既的知不可。即不合虚费赀粮。悟而后行。事亦非晚。今迟校一日有一日之费。更延旬月。所费滋多。终须罢兵。何如早罢。臣伏见陛下比来爱人省用。发自深心。至于圣躬。每事节俭。今以府库钱帛。百姓脂膏。资助河北诸侯。转令富贵强大。臣每念此。不胜愤叹。此其为陛下痛惜者一也。臣伏恐河北诸将。见吴少阳已受制命。必引事例轻重。同词请雪承宗。若章表继来。即议无不许。请而后舍。模样可知。转令承宗胶固同类。如此则与夺皆由邻道。恩信不出朝廷。实恐威权尽归河北。臣每念此。实所疚心。此其为陛下痛惜者二也。今天时已热。兵气相蒸。至于饥渴疲劳。疫疾暴露。衣甲暑湿。弓箭疮痍。上有赤日。前有白刃。驱以就战。人何以堪。纵不惜身。亦难忍苦。况神策官健。又最乌杂。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惯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一人若逃。百人相扇。一军若散。诸军必摇。事忽至此。悔将何及。此其为陛下深忧者一也。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小大尽知。今聚天下之兵。唯讨承宗一贼。自冬及夏。都未立功。则兵力之强弱。资费之多少。岂宜使西戎北虏一一知之。忽见利生心。乘虚入寇。以今日之势力。可能救其首尾哉。兵连祸生。何事不有。万一及此。实关安危。臣每思之。忧入骨髓。此其为陛下深忧者二也。伏惟详臣此状。察臣此心。审赐裁量。速有处分。如此则是陛下社稷宗庙之福。不独天下幸甚。谨具奏闻。
请罢兵第三状(请罢恒州兵马事宜)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所请罢兵。前后己频陈奏。今日事势。又更不同。比来日月渐深。忧惶转甚。若不极虑。若不切言。是臣惧罪惜身。上负陛下。伏希圣鉴怜察血诚。知臣心如此。更详此状。臣伏以行营近日事体。陛下一一具知。师道令收棣州。至今竟未奉诏。至于表章词意。近者亦甚乖宜。季安等心元不可测。与贼计会。各收一空县而已。相顾拱手便休。闻昨者泽潞溃散健儿。其间有入魏博却投邢州者。季安追捉。并按军令。昨所与诏。都不禀承。据此情状。略无形迹。但恐今日以后。此辈无不办为。又比来所望有功。只在南北两道。今师道希朝等屯军向欲半年。过新市一镇未得。茂昭又称兵少。特地方请加兵。则南道势力。今亦可见。北道承璀。竟未立功。元阳新到邢州。又奏兵数至少。请诸军兵马。议不可抽。假使承璀等竭力尽忠。终恐不副圣意。据此事势。万无成功。陛下犹未罢兵。不知更有何所待。臣伏恐刘济近日。情似尽忠。今忽罢兵。虑伤其意。以臣所见。理固不然。刘济大奸。过于偫辈。外虽似顺。中不可知。有功无功。进退获利。初闻罢讨。或可有词。见雪恒州。必私怀喜。何则。于承宗本末之势同也。假令刘济实忠实荩。陛下难阻其心。犹须计量重轻。舍小图大。岂缘刘济一人惆怅。而不顾天下远图。况今事情。又不至此。伏望圣意断之不疑。臣昨日以军久无功。时又渐热。人不堪命。虑有奔逃。前状之中。已具陈奏。今果闻神策所管徐泗郑滑两道兵马。各有言语。似少不安。臣自闻之。不胜忧切。一军若不宁贴。必扇诸军之心。自此动摇。何虑不有。事忽至于此者。则陛下求不罢讨得乎。一种罢兵。何如早罢。必待事不得已。然后罢之。只使陛下威权转销。天下模样更恶。如此事势。皆在目前。只合逆防。不合追悔。今卢从史已归罪左降。王承宗又乞雪表来。元阳方再整本军。刘济且引兵欲进。因此事势。正可罢兵。赦既有名。罢亦有势。若又此时不罢。臣实不测圣心。臣伏料陛下去年初锐意用兵之时。必谓讨承宗如讨刘辟李锜。兵合之后。坐见诛擒。岂料迁延经年如此。然则始谋必剋。犹不可知。后事转难。更何所望。至于竭府库以富河北诸将。虚中国以使戎狄生心。可为深忧。可为痛惜。已具前奏。不敢再陈。况今日已前。所惜者威权财用。今日已后。所忧者治乱安危。国家有天下二百年。陛下承宗社十一叶。岂得以小忿而忘国家大计。岂得以小耻而忘宗社远图。伏愿圣心以此为虑。臣前后已献三状。不啻千言。词既繁多。语亦恳切。陛下若以臣所见非是。所言非忠。况以尘黩不休。臣即合便得罪。若以臣所见为是。所言为忠。则陛下何忍知是不从。知忠不纳。不然。则臣合得罪。不然。则陛下罢兵。伏望读臣此状一二十遍。断其可否。速赐处分。臣不胜负忧待罪恳迫兢惶之至。谨奏。
论承璀职名状(承璀充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缘承璀职名。自昨日来。臣与李绛等已频论奏。又奉宣令依前定者。臣实深知不可。岂敢顺旨便休。伏望圣慈更赐详察。臣伏以国家故事。每有征伐。专委将帅。以责成功。近年以来。渐失旧制。始加中使。命为都监。顷者韩全义讨淮西之时。以贾良国为都监。近日高崇文讨刘辟之时。以刘贞亮为都监。此皆权宜。且为近例。然则兴王者之师。徵天下之兵。自古及今。未有令中使专统领者。今神策军既不置行营节度使。即承璀便是制将。又充诸军招讨处置使。即承璀便是都统。岂有制将都统而使中使兼之。臣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四夷闻之。必笑中国。王承宗闻之。必增其气。国史记之。后嗣何观。陛下忍令后代相传云。以中官为制将都统自陛下始。伏乞圣虑。以此思之。臣又兼恐刘济茂昭及希朝从史。乃至诸道将校。皆耻受承璀指麾。心既不齐。功何由立。此是资承宗之计。而挫诸将之势也。伏乞圣虑。又以此思之。臣伏以陛下自春宫以来。则曾驱使承璀。岁月既久。恩泽遂深。望陛下念其勤劳。贵之可也。陛下怜其忠赤。富之可也。至于军国权柄。动关于治乱。朝廷制度。出自于祖宗。陛下宁忍徇下之情。而自隳法制。从人之欲。而自损圣明。何不思于一时之间。而取笑于万代之后。今臣忘身命。沥肝胆。为陛下痛言者。非不知逆耳。非不知危身。但以蝼蚁之命至轻。社稷之计至重。伏乞圣虑。又以此思之。陛下必不得已。事须用之。即望改为都监。且循旧例。虽威权尚重。而制度稍存。天下闻之。不甚惊听。如蒙允许。伏望速宣与中书。改为诸军都监。臣不胜忧迫恳切彷徨之至。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 · 杜牧
押尤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不爱耕稼 跪履 刻象求 项羽 挟辀走
处士有儒术,走可挟车辀。
坛宇宽帖帖,符彩高酋酋。
不爱事耕稼,不乐干王侯。
四十馀年中,超超为浪游。
元和五六岁,客于幽魏州。
幽魏多壮士,意气相淹留。
刘济愿跪履,田兴请建筹。
处士拱两手,笑之但掉头。
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
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
却于童顶上,萧萧玄发抽。
我作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忽遭冀处士,豁若登高楼。
拂榻与之坐,十日语不休。
论今星璨璨,考古寒飕飕。
治乱掘根本,蔓延相牵钩。
武事何骏壮,文理何优柔。
颜回捧俎豆,项羽横戈矛。
祥云绕毛发,高浪开咽喉。
但可感神鬼,安能为献酬。
好入天子梦,刻像来尔求。
胡为去吴会,欲浮沧海舟。
赠以蜀马箠,副之胡罽裘。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
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
歌阕解携去,信非吾辈流。
燕将录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
谭忠者。绛人也。祖瑶。天宝末令内黄。死燕寇。忠豪健喜兵。始去燕。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原注山名契丹路)。后将渔阳军留范阳。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令其徒曰。师不跨河二十五年矣。今一旦越魏伐赵。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其徒有超佐伍而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格沮者斩。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取蜀取夏。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誇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任智画策。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阴解陴障。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赵人脱不拒君。是魏霸基安矣。季安曰。善。先生之来。是天眷魏也。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原注县名属冀州)。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刘济怒曰。尔何不直言济以赵叛。命忠系狱。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胡猛赵孱。不可舍胡而事赵也。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此亦燕之功也。刘济乃解狱。召忠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此正使潞人将燕卖恩于赵。败忠于上。两皆售也。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刘济曰。吾知之矣。乃下令军中曰。五日毕出。后者醢以徇。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屠饶阳束鹿(原注二县属深州)。杀万人。暴卒于师。济子总袭职。忠复用事。元和十四年春。赵人献城十二(原注德州管平原安陵长河棣州管厌次滴河阳信蓨平昌将陵蒲台渤海)。冬诛齐。三分其地。忠因说总曰。凡天地数穷。合必离。离必合。河北与天下相离六十年矣。此亦数之穷也。必与天下复合。且建中时。朱泚搏天子狩畿甸。李希烈僭于梁。王武俊称赵。朱滔称冀。田悦称魏。李纳称齐。郡国往往弄兵者。低目而视。当此之时。可为危矣。然天下卒于无事。自元和已来。刘辟守蜀。栈道剑阁。自以为子孙世世之地。然甲卒三万。数月见羁。李锜横大江。抚石头。全吴之兵。不得一战。反束缚帐下。田季安守魏。卢从史守潞。皆天下之精甲。驾赵为骑。鼎立相视。可为强矣。然从史绕堑五十里。万戟自护。身如大醉。忽在槛车。季安死。坟杵未收。家为逐客。蔡人被重叶之甲。圆三石之弦。持九尺之刃。突前跳后。卒如搏鹗一可支百者累数万人。四岁不北二三。可为坚矣。然夜半大雪。忽失其城。齐人经地数千里。倚渤海。墙泰山。堑大河。精甲数亿钤其阨。可为安矣。然兵折于潭赵(原注地名郓西六十里)。首竿于都市。此皆君之自见。亦非人力所能及。盖上帝神兵。下来诛之耳。今天子巨谋纤计。必平章于大臣。铺乐张猎。未尝戴星徘徊。顐玩之臣。颜涩不展。缩衣节口。以赏战士。此志岂须臾忘于天下哉。今国兵骎骎北来。赵人已献城十二。助魏破齐。唯燕未得一日之劳。为子孙寿后世。岂能帖帖无事乎。吾深为君忧之。总泣且拜曰。自数月已来。未闻先生之言。今者幸枉大教。吾心定矣。明年春。刘总出燕。卒于赵。忠护总丧。未数日亦卒。年六十四。官至御史。大夫。忠弟宪。前范阳安次令。持兄丧归葬于绛。常往来长安间。元年孟夏。某遇于冯翊属县北徵中。因吐其兄之状。某因直书其事。至于褒贬之间。俟学春秋者焉。
论镇冀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丹阳集》卷七
宪宗再驾成德,出入十年,叛涣之臣讫不能羁致阙下。问罪之师方兴,含糊之诏已行,偷安留毒,纵蛇豕而勿之搏。元和史策未尝书某日克赵,而司农赋入,卒无镇、冀之半菽焉。论者皆以厌兵纵敌、威令不振归过章武,愚则以为群臣谋算乖失,谤有所分矣。丁未诏书赦承宗而班师者,谋失于白居易;庚辰诏书赦承宗而受地者,谋失于田弘正。初,承宗拒命,劫囚薛昌朝,拒却景宗信。于是诏削官秩,遣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兵进讨,时元和四年冬十月也。虽吐突承璀非制将之才,郦定进有丧师之悔,然精兵剽帅,云翔电合,张茂昭有木刀沟之胜,刘济有饶阳、束鹿之捷,高霞寓多获铠仗,田季安自办饷亿,卢从史逗挠顾望,阴相啸结,又已缚送京师矣,贼势困蹙,上书请罪,譬釜鱼喘息,势不支久。朝廷诚能遣名将督战,以代承璀,则削平逋寇,咳唾间尔。居易反谓不亟罢兵且有四害,其说与李绛、权德舆相表里。呜呼!居易风节挺立,唐名臣也,至此则不得无罪。其后承宗益桀,谋援蔡兵,燔河阳仓,断建陵戟,杀丞相,伤御史,于是绝其朝贡,出河东、义武、卢龙、魏博之师进讨之,时元和十年秋七月也。时虽营屯杂置,主总不一,然诸镇锐兵凯捷踵至,燕人败之于武彊,魏人败之于南宫,郗士美兵锐整,最有功,帝以为能办我事,于是殷侑招谕而听命,柏耆胁说而承宗已破胆矣。于时齐、蔡既平,而贼无唇齿之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朝廷诚能遣一乘之使,缓颊钩说,使籍地自效,不听则举兵剿灭之,临淄、渤海之地可全有也。弘正反因其请救而表于上,欲效三军、质二子而缓兵,朝议不欲忤弘正而猥徇其请,于是十三年四月诏罢兵而赦承宗矣。呜呼!弘正去污效顺,唐功臣也,至此则不得无罪。机会一跌,百年不复。承宗得完首领,宪宗有失刑之议,成德之地终唐不能有,不于二子而谁责乎!帝之讨蔡也,沮议百出,钱徽、萧俛之徒交请罢兵,惟韩愈谓持之不坚,伤威捐费,毅然致诛,由是师出有功。至成德之役,则摇于浮议而志不坚决,所谓师老力惫,而讫无成也。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无他,断与不断而已。
滦河 清 · 翁方纲
押阳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秘阁集七、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
滦河合热河,自古纪未详。
滦河即濡水,御论考乃彰。
发自独石口,流经上都旁。
二千馀里间,到海何滂洋。
循源而暨委,相阴以测阳。
别墅镇灵川,东去浩汤汤。
襟带列藩服,朝宗挈其纲。
一洗人间暑,直配天银潢。
晓露倒山翠,驱车疑月光。
丰年逮膏润,两岸夹村庄。
以此叶瑞应,帝顾民乐康。
河图括地纪,焕乎其文章。
区区权相碑,何用稽李唐(权德舆作刘济墓碑,有「饮马濡河」之文,盖唐以前皆作「濡」也。)。
壬午三月三日偕周荇农阁学徐寿蘅侍郎王益吾祭酒陈汝翼朱鼎甫两编修禊饮崇效寺题拙公青松红杏图卷后六首 其四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丁集
元碣都无况李唐,犹传白纸旧时坊。
阇黎兴废关何事,今日今年作禊堂(徐星云:《永乐大典》引《析津志》言,寺为唐幽州节度使刘济舍宅所建,而《日下旧闻》诸书俱不载,仅言元至正时赐额崇效,亦不言其始何名。今寺中惟有明碑二,言寺创于贞观时,盖误也。元明时,白纸坊最大,北至善果寺,西至天宁寺,皆其地。今惟此处称白纸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