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靧面辞(案:咒,俗祝字。) 北魏 · 崔氏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虞世南史略曰:北齐士深妻。崔林义之女。有才学。春日以桃花靧儿面。咒曰:
取红花。取白雪。
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
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
取花红。取雪白。
与儿洗面作光泽。取雪白。
取花红。与儿洗面作华容(○《御览》二十。事类赋春赋注。岁时广记一、岁华纪丽一并引虞世南史略。《诗纪》百十。)
帝基帖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世南闻大运不测。
天地两平。
风俗相承。
帝基能厚。
道清三百。
鸿业六超。
君寿九宵。
命周成算。
元无之道。
自古兴明。
世南
乐毅论帖 隋末唐初 · 虞世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贤兄处见临乐毅论。
便是青过于蓝。
欣忭无巳。
数愿学耳。
世南近臂痛。
发书不堪覼缕也。
虞世南呈。
十三日遣书。
谨空。
得书为慰。
可言也。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功臣像于凌烟阁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
自古皇王。褒崇勋德。
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
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
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司徒赵国公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閒元王孝恭司空莱国文成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徵司空梁国公元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忠壮公志元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宏基故尚书左仆射蒋忠公通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襄公柴绍荆州都督襄公顺德雒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
谋猷经远。纲纪帷帐。
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
德范光炜。隐犯同致。
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
委质藩邸。一心表节。
百战标奇。或受脤庙堂。
辟土方面。重氛载朗。
王略遐宣。并契阔屯夷。
劬劳师旅。赞景业于草昧。
淳化于隆平。茂绩嘉庸。
冠冕列辟。昌言直道。
牢笼搢绅。固以瞻而连衡。
迈方召而长骛者矣。宜酌故实。
宏兹令典。可并图画于凌烟阁
庶念功之怀。无谢于前载。
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
德行纯备。
文为辞宗。
夙夜尽心。
志存忠益。
奄从物化。
忽移时序。
昨因夜梦。
倏睹斯人。
兼进谠言。
有若平生之日。
追怀遗美。
良用悲悼。
宜资冥福。
申朕思旧之情。
可即其家斋五百僧。
造佛像一躯。
魏王泰尚书虞世南手敕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虞世南与我。犹一体也。
拾遗补过。无日暂忘。
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诤之。
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
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
神龙历序707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昔者龙负河图。
八卦列明时之象。
龟呈洛字。
九畴开叶纪之文。
青岩启而六甲飞。
黄壤堙而五行缺。
故知乾筴远。
坤符灵。
秘法效用。
常邀乎圣期。
研几测深。
必贯于神道。
皇轩于是乎合而不死。
帝皞于是乎推而致福。
重黎并命。
叔仲分官。
理八节而调四时。
部三元而齐七政。
权衡度律。
在虞而兼修。
正朔阴阳。
及殷周而备举。
既而王风版荡。
战国纵横。
瞽史忘三家之言。
畴人失二官之业。
履端阙而归馀坏。
摄提差而孟陬殄。
废时乱日。
非直羲和湎淫
亡甲丧子。
岂唯商辛暴虐。
汉兴草创。
肇谋纪纲。
而方士异词。
天官横议。
张仓从甲乙之术。
未叶变通。
邓平丁丑之元。
旋闻疏阔。
当涂圯隔。
典午陵迟。
戎狄升僭伪之坛。
宇县乏神祇之主。
三辰九野。
压析景而分躔。
二象七衡。
当期而合度。
建元高而不竞。
沿木火而无讥。
兴百代之阙文。
复千龄之大统
匪我昌运。
畴能离此。
国家草昧区夏。
权舆品物。
万方同会。
狱讼之往南河
五纬运谋。
神灵之入东井
元圭受命。
紫箓登枢。
回玉斗而察璿玑。
把珠囊而膺历数。
勤于水土。
大禹之平涤山川。
礼乎方圆。
高辛之迎送日月。
应天神龙皇帝大横綦极。
元良继体。
乃神乃圣。
王接袂而扶毂。
允武允文。
五伯连衡而拥彗。
于是乎东明捧日
西掖占风。
南震雄王之廛。
北清骄子之落。
同水火。
人类胥庭。
犴圄徒施。
干戈不用。
上庠讲道而宣化
比屋耕田而凿井。
功成理定之业。
协律登歌。
畴德瑞圣之符。
陈郊谒庙。
万官咸事。
百度已康。
犹且存省阙遗。
徵求典故。
以为钦若历象。
哲后之恭天事神。
敬授人时。
明君之劝农辟土。
自麟德创纪。
四十馀年。
虽斗宪未移。
而浑仪渐变。
蔡伯喈所谓术无恒是。
洛下闳所谓历后当差。
昔太初肇规。
便易高皇之制。
元和新造。
旋移孝武之法。
因时通变。
厥有前闻。
爰命典司。
更从刊正。
金紫光禄大夫行秘书驸马都尉上柱国杨慎交
钟鼎贵游。
山河宝气。
赤泉疏社。
轩裳于五公。
朱轮赠言。
翰墨连于七子。
资玉环之旧德。
拥金埒之新庆。
箫吹凤管。
朝升乌鹊之楼。
(疑)阅龙章。
暮下麒麟之阁。
西山典籍之府。
总东壁文章之事。
九源百氏之说。
尽入胸襟。
六家三统之书。
咸归掌握。
永言董率。
实伫详明。
左散骑常侍修国史上柱国陈留县开国公柳冲
望重簪缨。
才高瑚琏
家风推其直道。
帝范藉其谟明。
吐白凤而草元言。
垂紫貂而步黄阁
参司国典。
时望允谐。
副掌天书。
朝寄斯在。
镇国大将军右骁卫将军知太史局事迦行志中散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严善思正议大夫太史令上护军傅志忠等。
或礼閤兵钤
以贤才而入用。
天门地理。
缘道术而见知。
皆学富偃韦。
艺超甘石。
穷神尽智之妙。
闇落铜丸。
测远穷高之方。
悬裁玉表。
朝请大夫太史局令瞿昙悉达朝请郎司历徐保文承议郎司历南宫说等。
或善分天部。
或工言算法。
稽长短之效。
无烦于验谶披图。
察休咎之徵。
非假于登台上库。
凡此众哲。
各承朝委。
悉达等则专司课务。
据覈其真。
志忠等则监共讨论。
用裨其阙。
虽异体而各术。
并同心而合契。
于是精研六位。
通考十端。
立东西之定仪。
采南北之遗事。
会数于天九地十。
起元于子二丑三。
追日暮之行。
按星分之度。
以推四时之发生。
以步三元之盈缩。
然后分至启闭。
无愆于玉衡。
弦望躔离。
必应于铜史。
才窥幽室。
巳见飞灰。
杂候清台。
仍看合璧。
追论古法。
师验前章。
八十一寸为日分。
徒言精密。
六百八年为岁纪。
终非允当。
历祀之所纰缪。
异端之所穿凿。
莫不裁之绳准。
格以铨衡
究天道之精微。
开日官之轨宪。
容成再出。
不能参黍累之功。
寿王重生。
无以议分毫之失。
岂比夫时乖两闰。
始载邹人之语。
亥有二首。
方闻绛老之年。
临安宁。
岁次强圉。
皇帝抚天下之三载也。
珍图改御。
宝历初调。
授以丹凤之官。
颁以元鸟之署。
候耕耘之节。
非藉杏花
亶昏夕之期。
讵须蓂叶
参幽明而制术。
迈古今而垂范。
玉仪既正。
金镜逾明。
知圣祉之无疆。
识怀生之永泰
元符允合。
可以观天地之心。
能事毕甄。
可以为帝王之式。
盛矣美矣。
无得而称。
纪次勒成。
名曰大唐神龙历云尔。
梓州射洪武东山居士陈君碑693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
君讳嗣。
字宏嗣
其先陈国人也。
汉末沦丧。
八代祖祗。
汝南尚书令
其后蜀为晋所灭。
子孙避晋不仕。
居涪南武东山
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
剖制二县。
而四姓宗之。
代为郡长。
萧齐之末。
太平者。
兄弟三人。
为郡豪杰。
梁武帝受禅。
网罗英豪。
拜太平为新城郡
寻加本州别驾
太乐太蒙。
蒙为黎州长史督护郡太守
乐为本郡司马
即君之高祖父也。
生曾祖方庆
好道。
不乐为仕。
墨子行秘书
而隐于武东山
烈祖汤
仕郡为主簿
遇梁季丧乱。
避时不仕。
生皇考广迥。
迥早卒。
君即迥之第二子也。
少孤而有纯德
恭己饰行。
一日三省。
家代本以清白崇德
迨君之孤。
素业空矣。
君有仁兄。
养母以孝。
君克顺至行。
同勤苦节。
不避暑。
不避寒。
蒸蒸服事。
行年四十有五。
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汎爱众而亲仁。
无馀力也。
以是不忧于道。
逮亲终殁。
春秋巳高。
从事不可以养矣。
乃辍干禄之学。
修养生之道。
山壑高居。
农野永岁。
雅闻汉有王丹者。
放居不仕。
家累千金以自奉。
田稼勤者。
载酒肴从之。
乡里承化
以相惩沮。
乃叹曰。
王丹者。
是为政矣。
奚其为政也。
由是始考林泽。
辟良田。
习山书。
务农政。
天道时变。
地道化成。
邱陵泉薮。
星岁云物。
靡不用心也。
原田莓莓。
黍稷漠漠。
汶阳之稼如云矣。
春日载华。
岁聿其
白露时降。
百谷收熟
君常乘肩舆。
省农夫。
馈田畯。
刑以肃惰。
悦以劳勤。
孙吴之用兵。
鸷鸟之搏击也。
卓彼甫田。
岁取十千。
仓库实。
崇礼节。
恤茕寡。
赈穷乏。
九族以亲之。
乡党以欢之。
居十馀年。
家累千金矣。
其邻国有媮衣食。
带刀剑。
推埋胠箧之类。
斗鸡走狗之豪。
莫不靡下风。
驯素节。
曰里有仁焉。
吾何从之也。
遂顿浮窳之节。
肃恭俭之规。
修孝悌。
饰廉耻。
将欲效君之素业也。
君时年巳耳顺。
素无经世之情。
林园遗老。
元默忘岁。
遂保先君武东山之故居。
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州县也。
襄阳庞德公
谷口郑子真
东海王霸。
西山蜀才。
皆避人养德。
退耕求志。
轩冕不可得而羁。
忧患不可得而累。
逮于我君。
作者五人矣。
于戏。
古者至人。
不利苟得。
不务近贵。
量腹而食。
度身而衣。
非其道。
万钟不足丰也。
非其荣。
五鼎不足饪也。
躬勤耕稼。
植其杖而耘。
不荅子路之问者。
岂我君之徒与。
绵绵罗网。
冥冥高鸿
趯趯竹竿。
穆穆幽龙。
其与祸败之辽绝如胡越哉。
然则两龚不免于兰焚。
二老不免于叹。
其近贵利邪。
夫上无忧悔。
下无饥寒。
含道以制嗜欲。
达命以顺生死。
仁以爱身。
智以养德。
俾尔耆而艾。
俾尔昌而炽
君子保之。
永寿考。
非我君者乎。
享年八十有五。
岁壬辰五月十三日
考终厥命。
临终戒曰。
子足。
子手。
吾闻古人有言。
珠玉而瘗之。
是暴骸于中原也。
古者不封不树。
后代圣人易之以棺椁。
吾不敢违圣人。
可具棺椁而已。
敛以常服。
坟无邱陇。
吾将庶几以奉先人之清业也。
有子某等。
皆能祗奉遗训。
聿从先志。
长寿二年龙集癸巳某月某朔日。
元月载踰。
卜兆时吉。
始启殡昭告。
奉迁于旧茔武东山之阳。
礼也。
乡里会葬者千馀人。
皆涕泣号慕。
纯德之不见。
咸曰。
君子没矣。
仁何以名。
陵谷不朽。
匪唯颂声。
小子不敏。
谨述乡人之教。
其词曰。
肃肃我祖。
国始于陈。
中裔沦丧。
洎此江滨。
山川隆郁
旂鼎氛氲。
生我君子。
于铄元真
惟孝肃悌。
惟仁善邻。
乐我耕稼。
忘我搢绅。
茫茫田薮。
岁也其
农人肃事。
君子犒勤。
孰为夫子。
植杖而耘。
弋者何慕。
鸿飞高云。
楚狂惧殆。
求仁。
良时(一作图)终矣。
不考于身。
我异于是。
非隐非沦。
抚化随运。
安排屈伸。
大年既没。
长夜何辰。
圣达不免。
宇宙同尘。
桐棺三寸。
岂我窭贫。
自古有死。
吾从圣人。
嗟尔百代。
子子孙孙。
骄奢自咎。
天道无亲。
思我松柏。
恭俭是遵。
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699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
公讳元敬
字某
其先陈国人也。
五世祖太乐
梁大同中新城郡司马
高祖方庆
方庆好道。
墨子行秘书白虎七变法。
遂隐于郡武东山
生曾祖汤。
汤为郡主簿
汤生祖通。
通早卒。
生皇考辩。
为郡豪杰。
公河目海口。
燕颔虎头
性英雄而志尚元默。
偫书秘学。
无所不览。
年弱冠。
早为州闾所服。
耆老童幼。
见之若大宾
二十二乡贡明经擢第。
文林郎
属忧艰不仕。
潜道育德。
穆其清风。
邦人驯致。
如众鸟之从凤也。
时有决讼。
不取州郡之命。
而信公之言。
四方豪杰。
望风景附。
朝廷闻名。
或以君为西南大豪。
不知深慈恭懿敬让以得也。
州将县长
时或陈议。
青龙癸未。
唐历云微。
公乃山栖绝谷。
放息人事。
饵云母以怡其神。
居十八年。
元图天象。
无所不达。
尝宴坐谓其嗣子子昂曰。
吾幽观大运。
贤圣生有萌芽。
时发乃茂。
不可以智力图也。
气同万里而合。
不同造膝而悖。
古之合者。
百无一焉。
呜呼。
昔尧与舜合。
舜与合。
天下得之四百馀年。
汤与伊尹合。
天下归之五百年。
文王太公合。
天下顺之四百年。
幽厉板荡。
天纪乱也。
贤圣不相逢。
老聃仲尼
沦溺溷世。
不能自
故有国者享年不永。
弥四百馀年。
战国如糜。
至于赤龙
赤龙之兴四百年。
天纪复乱。
夷胡奔突。
贤圣沦亡。
至于今四百年矣。
天意其将周复乎。
于戏。
吾老矣。
汝其志之。
岁己亥
享年七十有四。
七月七日己未
隐化于私馆。
孤子子昂愚昧。
鞠然在疚。
不知所从。
乃祗驯圣人卜宅之义。
是岁十月己酉
遂开拭旧茔。
奉宁神于此山石佛谷之中冈也。
铭曰。
贤者避地。
邈其往兮。
凤兮凤兮。
谁能象兮。
呜呼我君。
怀宝不试。
孰知其深广兮。
悠悠白云。
自怡养兮。
大运不齐。
贤圣罔象兮。
南山四君。
不遭汉天子。
固亦商邱之遗壤兮。
妙门由起序 武周 · 史崇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夫至道难究。虚皇不测。
虽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也。忘功用而起视听。
有情有信也。孕生灵而运寒燠。
乾坤得之以开辟。日月得之以贞明。
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得之以太平。
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也。
若乃虚空自然。变见生为。
凝灵结气。化成圣人。
即元始天尊之谓也。故经云。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愡。又云。
恍惚中有物。恍愡中有象。
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又云。
元始者。道之应化。
一之凝精。因气感生。
转变自然。此既不由胎诞。
因经姓系。夫有天地。
方有人焉。有人焉。
方有氏族。天尊生于混沌之始。
何宗祖之有乎。其后改号示变。
应迹垂灵。托胎洪氏之胞。
降形李母之腋。盖有由矣。
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别。
随机应物。拯溺安危。
汲引偫迷。财成庶族。
慈悲覆焘。难以胜言。
所谓真身者。至道之体也。
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
法身者。真精布气。
化生万物也。化生者。
堀然独化天宝君等也。报身者。
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
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
应号虽异。本源不殊。
更托师资。以度偫品。
或命尹喜天竺。以化胡人。
或与鬼谷之昆崙。以行圣教。
兹济之道。无远不通。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
自然理性。不可易也。
吹管操弦。修文学武。
因缘习用。不可废也。
夫自然者。性之质也。
因缘者。性之用也。
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
由此而言。高仙上圣。
合道归真。固增广善缘。
精进无退。度人济己。
通幽洞冥。变粗为精。
鍊凡成圣。而惑者遂云。
神仙当有仙骨。骨法应者。
不学而得。何其谬哉。
然法界高深。天宫悠旷。
五亿五万。布其方域。
三千大千。分其国土。
则有元都妙境。玉京延至圣之游。
仙居。宝台致神君之化。
真庭杳眇。阳和七曜之天。
妙躅深沈。太微九灵之观。
斯乃存诸浩劫。著自遐龄。
厥迹纷纶。卒难详载。
夫津梁所建。开度攸先。
国土不安。阴阳致沴。
凶衰系起。疫毒流行。
遂能保祐帝王。安镇黎庶。
此之功德。何以加焉。
道士立名。凡有七等。
一者天真。二者神仙。
三者幽逸。四者山居。
五者出家。六者在家。
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
去尘离俗。守道全真。
踪寄寰中。不拘世务。
其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
希入妙门。但在人间。
救疗为事。今剑南江表。
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
以其务营常道故也。至于法衣。
非无差降。黄裳绛褐。
式崇正一之仪。凤气飞云。
用表洞元之服。载诸经教。
此不缕陈。原夫真经。
实惟深奥。或凝空结气。
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
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
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
撰述灵旨。其后递相传授
使得流通。或宝座敷扬。
十方听受。所以护持帝王
使国土安宁。拔度沦亡。
使魂神迁陟。利人济己。
契道冥真。法力幽通。
难以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
毁谤者于是挻灾。若影之随形。
响之应声也。是以轩辕夏后。
崇信也。致升仙之道。
成太平之功。梁武齐宣。
毁谤也。招祸败之辱。
受覆亡之报。我国家承宗李树
袭训骞林。恒缔想于真灵。
每稽芳于道德。无为无事。
载扬垂拱之风。乃圣乃神。
逾阐不言之教。既而彤闱少事。
紫掖多閒。披凤笈之仙章。
启龙缄之秘诀。文多隐讳。
字殊俗体。欲使普天率土。
广识灵音。故敕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太清观主臣史崇大使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仆上柱国卢子真副使宣议郎右领军卫长史臣史杲为判官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安县开国子崔湜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薛稷
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检校左羽林将军上柱国高平县国公徐彦伯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检校右羽林将军上柱国寿昌县开国侯贾膺福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臣竺乂。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右谕德昭文馆学士兼宋王侍读上柱国邱悦
正议大夫工部侍郎昭文馆学士柱国卢藏用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昭文馆学士柱国韦利器
正议大夫太府少卿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吴兴县开国男沈佺期通议大夫主爵郎中检校右羽林将军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李猷。
正议大夫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张齐贤大中大夫昭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郑喜。
朝散大夫检校秘书丞昭文馆学士胡皓金紫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鲁国公祝钦明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兼。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东海郡开国公徐坚
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崇文馆学士王琚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凉县开国子员半千
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胡雄银青光禄大夫国子司业崇文馆学士皇太子侍读上柱国褚无量
通议大夫行秘书少监崇文馆学士知馆事上柱国居巢县开国子刘子元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轻车都尉贾曾
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崇文馆学士柱国苏晋。大德京太清观大德张万福大德刘静俨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元都观主尹敬崇大德京东明观主寇义待大德京太清观法师孙文俊大德时居贞大德单大易大德高贞一大德张范大德田克勤大德仙厦大德宗圣观主侯元爽大德东都大福唐观法师侯抱虚上座张至虚刘元良大德绛州玉京观主席抱舟等。
集见在道经。稽其本末。
撰其音义。然以运数绵旷。
年代迁易。时有夷险。
经有隐见。或劫初即下。
劫末还升。或无道之君。
投以煨烬。或好尚之士。
秘之岩穴。因而残缺。
紊其部伍。据目而论。
百不一存。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馀卷。
以为音训。具如目录。
馀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
此不详备。其所散逸。
伫别搜求。续冀修缮。
用补遗缺。而经且久远。
字出灵圣。梵音罕测。
云篆难窥。或为无识加增。
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
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
将文释典。不可齐其所见。
斥以灵篇。今之著述。
或所未晤。中间阙疑。
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
并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
及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
崇等学昧琅书。情昏宝诀。
伏承天涣。敢罄謏闻。
披锦蕴而多惭。对丝言而自失。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帝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
汴王邕710年5月28日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景龙四年岁次庚戌五月辛亥朔二十八日戊寅应天神龙皇帝若曰。
易不云乎。义崇于利建。
书不云乎。道尚于敦睦。
故知树藩屏者。以奉先王之言。
强宗室者。乃归诸父之允。
咨尔金紫光禄大夫行秘书检校太尉殿中监知陇右三使仗内诸闲厩上柱国虢王。尔门膺鲁拜。
地冠虞封。本以忠孝仁义之规。
成乎宣慈惠和之业。思穷占雨。
沛经不测其精。词高赋月。
陈诗莫踰其丽。匪惟政修中
称于虢叔。固以姻连外戚。
宠则吾姨。遂能在位不骄。
鸣谦自牧。造次何者。
宁忘服儒。从容谓之。
最乐为善。加以望隆才位。
声轶典司。动则有恒。
静而无挠。载刊三豕
厨委于杀青。爰捧六龙。
厩填于伏皂。故可以荣绝乎四履。
位徼乎九就。夫陈留者。
徙梁之邑。在浚之郊。
井邑遂割于鸿沟。舳舻远通于巨壑。
帝尧遗俗。国中承重厚之风。
而王武旧邦。天下擅膏腴之地。
亲既贤矣。我图尔居。
是用命尔为汴王。于戏。
尔其敏厥行。祗厥典。
思不怠。畏不法。
取则前鉴。罔贻后羞。
行作我唐藩。以惠于汴土。
慎之哉。其保朕之休命。
应道侔科对策第一道(并问)712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
兴化致治。
必俟得人。
求贤审官
莫先慎举。
圣朝受命。
于今百龄。
封比屋
魏网斯顿。
史曹之职。
衡镜攸归。
岁时调集。
士踰累万。
借使崔毛重起。
裴乐复存。
观貌察言。
且犹未暇。
考行徵实。
其可得乎。
若远循汉魏之规。
复存州郡之选。
即务辞会府
权归外台
牧守之明。
何法能鉴。
变通之要。
厥路奚由。
文武之道。
并用无偏。
军旅之制。
事宜经远。
而越骑佽飞
皆出畿甸。
丁年负甲。
耆日释戈。
亡殁盖多。
军容每阙。
今欲均井田于要服。
遵兵赋于革车。
恐习俗滋深。
虑始难就。
揆今酌古。
其衷若何。
且惠在安人
政惟重谷。
顷承平既久。
居泰易盈。
编户流亡。
农桑莫赡。
精求良吏。
未之能补。
遂其宽施。
则莫惩游食。
峻其科禁。
则虑扰疲人。
革弊适时。
应有良术。
子等并明于国体。
允应于旁求。
式陈开物之宜。
无效循常之对。
对。
鲁王道坚所举道侔徵仕郎行秘书校书郎张九龄
伏览睿问。
大哉国体。
九品流弊。
尝所懵焉。
幸因对扬。
庶言其可。
古者诸侯贡士
司徒论士。
必讲礼观能。
乡举里选。
故十五十八之岁。
大学小学之节。
诵习以时。
教化以礼。
则孝悌之行。
可知于乡曲。
政事之业。
可升于国朝。
先王务教。
此其大者。
及周道既衰。
斯文将丧。
秦氏灭学。
唯力是亲。
仁义大坏。
俊造亦亡。
汉高以马上非礼。
复修三代之事。
魏武以军中是务。
权立九品之仪。
后代因循。
莫能改作。
纷纷横调
滔滔皆是。
天下公器。
可谓伤心。
伏惟陛下神启睿图。
天佑明德。
物不终否。
故受之以泰。
弊不遂极。
乃鼎之以新。
涤瑕荡秽。
今其时也。
伏愿图之。
夫正其本者万事理。
劳于求者逸于使。
岂有大明御宇。
虑此假权之人。
循良择人。
安得谢恩之议。
是则外台会府
真若满于贮中。
济理适时。
复何殊于掌上者也。
且有备无患。
亡战必危。
是以振旅茇舍之仪。
羽林佽飞之卫。
汉家徵选。
咸出五陵。
周制供王。
不踰千里。
此以均其远近。
会其中正
王者之制。
岂虚乎哉。
必开井赋于要服。
俾裒益于畿甸。
虽经始之规。
何施不可。
而图远之业。
犹愿勿遵。
且将振九品之颓纲。
维百王之绝略。
使官有位次。
资有等衰。
才苟不侔。
时所勿取。
使夫能者代上帝之理。
议者息高门之谈。
吏精其心。
人享其利。
流庸不日而来复。
耕桑何忧乎不稔。
动之斯应。
绥之斯来。
若惟作法于末途。
非救弊之本意。
盛德大业。
孰与归乎。
某怖慄尘埃。
栖栖非得言之地。
慷慨禾莠。
惓惓因献策之时。
何敢望焉。
尽心而已。
谨对。
李岫卫尉少卿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
门下。朝议大夫行秘书上柱国清水县开国伯李岫
说礼敦诗。资忠履孝。
励清修而立节。包丽则以为文。
曩者辍务仙台。移官秘府
一从閒退。七变星霜。
父在枢衡。固守范宣之让。
谦冲自牧。足镇于浮躁。
而进用无党。须归于至公。
宜承特命之恩。俾践亚卿之职。
可守卫尉少卿散官勋如故。
授司马利宾等著作郎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
敕。
朝议郎行秘书著作佐郎司马利宾等。
或富于学业。
或精于吏能。
公清为洁已之资。
词赋有成名之美。
举其同术。
宜并拜于轩墀。
甄其异用。
俾分官于儒馆
可依前件。
评书药石论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臣闻率土作贡。
任其所有。
率身事主。
罄其所能。
心存口忠。
无所避就。
况今荡然不讳。
忠臣义士。
咸肆其辩。
可谓开大通之道。
陛下亦以臣知于书也。
论于书道。
是臣之职。
知而不说。
用臣何为。
臣之所言。
不敢不尽。
假如欲学文章。
必先览经籍子史。
其上才者。
深酌古人之意。
不录其言。
陆士衡云。
或袭故而弥新。
美其语新而意古。
其中才者。
采连文两字。
配言以成章。
将为故实。
有所典据。
其下才者。
模榻旧文。
回头易尾。
或有相呈新制。
见模榻之文。
为之愧赧。
其无才而好上者。
但写之而已。
书道亦然。
臣虽不工书。
颇知其道。
圣人不凝滞于物
万法无定。
殊途同归。
神智无方而妙有。
用得其法而不著。
至于无法。
可谓得矣。
何必张索。
而是规模。
道本自然。
谁其限约。
亦犹大海。
知者随性分而挹之。
先哲有云。
言相攻失。
以崇于德。
故上下无所不通。
若面是腹非。
护左忌右。
则匿恶之名。
寻声而至。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
肉多筋少为下。
书亦如之。
今之书人。
或得肉多筋少之法。
薰莸同器。
十年不分。
宁知不有藏其知能。
混其体法。
雷同赏遇。
或使之然。
至如马之偫行。
骥子不出其外。
列施衔策。
方知逸足。
含识之物。
皆欲骨肉相称。
神貌洽然。
若筋骨不任其脂肉者。
在马为驽⿰(马合)
在人为肉疾。
在书为墨猪。
推其病状。
未即已也。
医缓不能为之。
惟题署及八分。
则肥密可也。
自此之外。
皆宜萧散。
恣其运动。
然能之至难。
鉴之不易。
精察之者。
必若庖丁解牛
目无全形。
折枝分理。
其有一点一画。
意态纵横。
偃亚中间。
绰有馀裕。
结字峻秀。
类于生动。
幽若深远。
焕若神明。
以不测为量者。
书之妙也。
是曰无病。
勤而行之益佳。
其有方阔齐平。
支体肥腯。
布置逼仄。
有所不容。
棱角且形。
况复无像。
神貌昏懵。
气候蔑然。
以浓墨为华者。
书之困也。
是曰病甚。
稍须毒药以攻之。
古文篆籀。
书之祖也。
都无角节。
将古合道。
理亦可明。
盖欲方而有规。
圆不失矩。
亦犹人之指腕。
促则如指之拳。
赊则如腕之屈。
理须裹之以皮肉。
若露筋骨。
是乃病也。
岂曰壮哉。
书亦须用圆转。
顺其天理。
若辄成棱角。
是乃病也。
岂曰力哉。
夫良工理材。
斤斧无迹。
才子叙事。
潜刃其间。
书能入流。
含于和气。
宛与理会。
曲若天成。
刻角耀锋。
无利除害。
万事拙者易。
能者难。
童蒙书有棱角。
岂谓能也。
共人相知。
若始疏而终密者。
则大同。
始密而终疏者。
则大异。
故小人甘以坏。
君子淡以成。
耀俗之书。
甘而易入。
乍观肥满。
则悦心开目。
亦犹郑声之在听也。
又若臣之事主。
献小利。
叙小能。
则非大材。
于理无用。
谄谀者必有顺情之说。
忠谠者必有逆耳之言。
虽知其忠而不亲者。
以忤其意也。
虽知其谄而不忍疏者。
以会于情也。
惟明王圣主。
则能覆思审察。
勉循古言。
亲近忠良。
增益明圣。
是以远大无以浅近取。
棱角者。
也之弊薄也。
脂肉者。
书之滓秽也。
婆斯疾弊。
须访良医。
自非涤荡心胸。
除其烦愦。
古人妙迹。
用思沈郁。
自非冥搜。
不可而见。
固大巧若拙。
明道若昧。
泛览则混于愚智。
研味则骇于心神。
百灵俨其如前。
万像森其在瞩。
雷电兴灭。
光阴纠纷。
考无说而究情。
察无形而得相。
随变恍惚。
穷深杳冥。
金山玉林
殷于其内。
何奇不有。
何怪不储。
无物之象。
藏之于密。
静而求之或存。
躁而索之或失。
虽明目谛察而不见。
长策审逼而不知。
岂徒倒薤悬针。
偃波垂露而已哉。
是知之也。
盖粗以言诠而假于说。
若精以心了。
则无寄词。
心之通微。
贯之而已。
其得之者。
心手相应。
轮扁斲轮
固言说所不能。
是以钟张二王。
亦无言说。
鸡鹤常鸟。
知夜知晨。
则众禽莫之能及。
非蕴他智。
所禀性也。
臣之愚性。
或有近于鸡鹤乎。
昔文武皇帝好书。
有诏特赏虞世南
时又有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等。
或逸气遒拔
或雅度温良。
柔和则绰约呈姿。
刚节则鉴绳执操。
扬声腾气。
四子而已。
虽人已潜灵。
而书方曜迹。
考能录异。
顿越数朝。
是知君臣之间。
荣辱相及也。
帝者务尊贤贵道。
亦有邀虚誉以自饰。
声实相半。
足称贤君。
知道味者。
乐在其中矣。
如不知者妨于观赏。
百未减一。
但不能割其少分耳。
厌饫生前之乐。
辜负身后之名。
使达人君子议之。
岂不惑哉。
之至德。
不被于今时。
闻者欣而戴之。
之君毒。
不流于今日。
闻者怒而怨之。
名固不可不存。
德固不可不立。
当今圣化洋溢。
四海晏然。
俗且还淳
书未返朴。
今之书者。
背古名迹。
岂有同乎。
视昔观今。
足为龟镜
可以目击。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复本之谓也。
书复于本。
上则法于自然。
次则归乎篆籀。
又其次者。
师于
夫学
尚不继虞褚。
况冗冗者哉。
自草隶之作。
书断详矣。
从宋齐已后。
陵夷至于梁陈。
执纲者失之于上。
据耳者惑之于下。
肥钝之弊。
于斯为甚。
贞观之际。
崛然又兴。
亦至于今。
则脂肉棱角。
兼有相沿。
千载书之。
季叶亦谓浇漓之极。
物极则返。
阴极则阳。
必俟圣人。
以通其变。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事或可应。
庸夫侪贤哲之功。
道或可行。
明主纳刍荛之议。
皆谓得于时也。
陛下宏至圣德。
讲论六艺。
迈踪上古。
化行之风。
书盛汉魏之日。
臣愿天下之事。
悉欲尽美尽善。
宁以书道。
独能谢于前代乎。
然大道不足崇。
若忽之。
则工拙之一也。
若存之。
亦当年妙有。
固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伏愿下明敕以召之。
必草泽蒙庶。
涓涓之流成河海。
菱艾之莸为兰杜。
岂非盛事。
岂不美矣。
往者屈也。
来者伸也。
不尔。
非今之体。
悉不敢来。
或有过之人。
亦不敢进。
夫风者声也。
风以动之。
声以化之。
固天下之风。
一人之化。
若不诲示。
已谓得其元珠。
瓦釜钟鸣。
布鼓雷吼。
至若曲情顾旨。
必无过患
臣深知之。
不忍为也。
志士含忠抱义。
百鍊不销。
人皆有死。
无所追悔。
贞观之时
文臣无限。
蹇蹇者魏徵
文皇重之。
良史书之。
后代美之。
夫简兵则触目而是。
择将则万不得一。
固与众同者俗物。
与众异者奇才。
书亦如然。
为将之明。
必不披图讲法。
明在临敌制胜。
为书之妙。
必不凭文按本。
妙在应变无方。
皆能遇事从宜。
决之于度内者也。
且军之兴亡。
由将之明闇。
人之成败。
惟师之贤愚。
智不居心。
则不知道。
不知道。
则无以训人。
师之与将。
人之耳目。
耳目不明。
其可知也。
是以君子慎其所从。
白沙在泥。
与之同黑。
狂者东走。
逐者非一。
京邑翼翼。
四方取则。
俗风且行。
国相敩。
迷游忘返。
深浪何归。
仁覆子育。
岂不顾念。
伏愿天医降药。
醒晤昏沈。
导彼迷津。
归其正道。
弊风一变。
古法恒流。
神而化之。
默而通之。
反掌而盛行之。
别是(疑)冀夫天府之内。
有圣朝妙书宛然。
得千百数载已前气象。
比肩
美竹帛。
微臣所愿足矣。
陛下之能事毕矣。
古人有云。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虽陈愚见。
宁望可□非臣所知。
事出圣断。
人皆欲顺已。
不欲从人者。
情也。
惟明者能以理割之。
且声利之大端。
贵师所共有。
其生也。
风猷可嘉。
当代擅美。
其功也。
徽烈可纪。
身后垂名。
亦人情之何远。
语曰。
以心闻不容针。
臣谓此言之良者。
理国其道一也。
有一善。
身之荣。
有一恶。
身之耻。
恐后代议今之书。
虽不足累于明时。
终非有益。
伊尹以再饪干主。
意不专乎食。
臣以小学讽君。
道岂止乎书。
臣伏岩薮久。
无荣望干预求进。
亦非公卿荐闻。
陛下天听低回。
劳罗草泽。
选材于弃木。
擢臣于翰林
是策励驽骀。
敢不竭力。
兢惶疑命。
恐尘天听之明。
鸿飞冥冥
无患饮啄。
譬如为树。
置之于野。
则繁柯茂叶。
盖其所荫。
取之于材。
则梁栋轮辕。
适时为用。
臣违亲事主。
移孝于忠。
忠不竭诚。
孝可知矣。
侍奉日近。
辄有评论。
隐而不言。
臣之罪也。
言而不隐。
干犯天威。
冀增涓尘。
无可顾念。
不能随众碌碌。
辜负国恩。
人皆取容。
宁履危惧行于正道忘生。
区区之心。
愿垂圣察。
不胜愚直之至。
故献评书药石论云。
古迹记 唐 · 徐浩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
自伏羲画八卦。史籀造籀文。
李斯作篆书。程邈起隶法。
王次仲为八分体。汉章帝始为章草名。
厥后流传。工能间出。
史籀石鼓文。崔子玉吕望张衡李斯峄山碑会稽山碑。
蔡邕鸿都三体石经八分西岳光和殷华冯敦等数碑。并伯喈章草。
并为旷绝。及张芝章草。
钟繇正楷。时莫其先。
卫瓘索靖章草。王羲之真行章草。
桓元草。谢安王献之羊欣王僧虔孔琳之薄绍之真行草。
永禅师萧子云真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果师述师真行草。
陆柬之临书。臣先祖故益州九陇县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洺州刺史左常侍峤之真行草。
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
齐梁以后。传秘此书。
跋尾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骞朱异等署名。太宗皇帝肇开帝业。
大构图书。宝于内库
钟繇张芝弟昶王羲之父子书四百卷。及汉魏晋宋齐梁杂迹三百卷。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装成部帙。
以贞观字印缝。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如后。
著作郎厅壁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化成天下。莫尚乎文。
文之大司。是为国史。
职在褒贬惩劝。区别昏明。
故駉牧颂于鲁侯。祈招讽于楚子。
史官之任有述作。盖王者之元符。
生人之极教也。昔沮诵仓颉
黄帝史臣。文字以兴。
其来尚矣。若南正北正
建于颛顼。羲氏和氏。
命于唐尧。更虞夏商。
代序天地。周官宗伯之属。
太史正岁年以序事。小史奠系代辨昭穆。
内史受纳访以诏王听理。外史达书名于四方。
前志所载。有左史记事。
或箴王之阙。或司过于朝。
所典不同。其纳君于善一也。
传曰。天子有日官。
史逸史伯是也。诸侯有日御。
裨灶子韦是也。倚相在楚。
南史在齐。董狐在晋。
邦之司直也。其事举则三灵不慝。
其政息则百度惟危。故先王贵之。
至于汉廷。参用周礼。
太史公既殁。其子迁
缄金匮石室之文焉。降及东京永平中。
特诏班固著作东观。继其事者。
杨彪蔡邕。由是太史但掌天文律历而已。
小雅寝周。圣人生鲁。
道尊而文武将坠。德至而天地不通。
感于获麟。叹于与蜡。
爰制国典。邱明传之。
因历象以正时元。假鬼神而讨有罪。
善人劝焉。淫人惧焉。
百代之英。所由用也。
向若前代阙能文之史。旷记事之官。
虽禹舜之烈无闻焉。有国有家。
何以直道而行也。魏太和年。
肇以著作名官。为中书属。
晋元康年。改隶秘书
朝服单衣介帻。始亲职。
必选名臣。传历宋齐梁陈。
官品第六。元魏高齐周隋。
秩从五品。魏则王沈侍中兼之。
卫凯以尚书带之。至于有晋。
若史材之美。陈寿佐郎迁。
元舅之尊。庾亮中书领。
宋则徐爰何承天。齐则沈约裴子野
梁则陆云公姚察。陈则顾野王张正见
后魏崔光高允北齐邢子才魏收
周则苏亮柳虬。隋则虞绰王劭
皆一朝名选也。贞观初
梁国文昭公郑国文贞公统英儒盛才。修五代史。
天子亲垂笔削。与春秋合符。
巍巍乎史氏之光耀也。因是开馆于内。
别立史官。多以著作郎领带其职。
而旧史所掌。唯碑志祭祝之文在焉。
然以其能综偫言。且居百乘。
出典下国。转为郎官
经纬斯文。昭宣有政。
或上迁秘书少监。或擢拜中书舍人
固不易其任也。天命元圣。
降而为唐。唐之建官。
罔非俊乂。若虞永兴德函大雅。
魏侍中才高王佐郑吏部绝韵锵鸣。
崔司业雄词飞动。皆历焉。
今上兼帝王之极功。总文武之能事。
思所以比崇轩皞。绍美唐虞。
润色乎大猷。发明乎皇道。
问谁献箴。则宾客崔氏。
问谁执简。则恒传吴公。
胡谕德游刃诗骚。韦庶子贯珠今古。
济济多士。时惟秉文
盛矣哉。同风乎雅颂也。
名岳已迁。别封天柱。
旧章不改。尚列周官。
登陟蓬莱之峰。循环藏室之奥。
从容简贵。信君子保明宏道之司欤。
大著作清河崔公名杰。天宝三载
秘书郎拜。阅天禄之图书。
践人文之苑囿。澡身于三德。
研虑于六经。执谦而
好善能泽。惠风吟于秀水。
明月镜于安流。代为元臣。
家曰茂绪。壮宫室者。
必邓林之条干乎。以儒雅之姿。
从班蔡之后。挥绰令誉。
达于清朝。则百禄随之。
曷其有极矣。先是命官之记。
不列于斋。以华职忝末班。
与闻前志。拜命之辱。
敢叙官之守云。时天宝七载二月辛亥记。
字诀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八
或有人示以文卷者。
中有小学说一篇。
其略曰。
鸿文先生坐于堂上。
手执经一卷。
弟子以次立。
先生讲既。
已而为文焉。
示于众子。
则不善书也。
小学家流曰。
先生通儒也。
而弗能字学。
何哉。
鸿文先生方隐几。
闻是言也。
笑而召之。
责曰。
夫儒之立身。
以学乎。
以书乎。
苟其书。
孔子无以加也。
且止云典籍。
至是则无闻也。
尔徒学书。
记姓名而已。
已乎已乎。
华既览之。
心⿰(目贲)(目贲)然。
思有以喻。
故作论云。
夫六艺中。
此为难事。
人罕晓其奥。
子非能也。
亦尝闻其旨。
盖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
缓衄而急送。
意在笔前
字居笔后。
其势如舞凤翔鸾。
则其妙也。
大抵字不可拙。
不可巧。
不可今。
不可古。
华质相半可也。
之法。
悉而备矣。
近世虞世南深得其体。
别有婉媚之态。
凡云八法。
学者悉善。
予有二字之诀。
至神之方。
所谓截拽也。
苟善斯字。
逸少伯英
彼何人哉。
噫谅哉。
书功之深。
人之难能。
知也是欤。
曷可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