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梁贞阳侯与陈司空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九
渊明顿首顿首,轩辕既作,遇蚩尤之兵,颛顼为君,阻共工之乱,虽复摇山荡谷,驱电乘雷,残厥凶渠,曾靡遗孽,未有时当至治,世在钦明,元恶滔天,遂陷邦家者也。
大梁开金绳之宝牒,纽玉镜之珍符,功烈与造化相侔,德施与风云俱远,戴日戴斗,何向不宾,太平之基,无思无届。
逆贼侯景,歼乱本朝,衅重聪弥,凶逾羿浞。
后主天经地纬,义冠人灵,驱驭熊罴,遂剪勍盗少康祀夏,何可对扬,太戊兴殷,弥无等级。
不图天未悔祸,丧乱荐臻,羌贼凭陵,侵荡荆汉,乘舆幽辱,既陷凶徒,黎献崩腾,莫不沦没。
故以哀穷兆庶,痛极苍旻者也。
夫诸侯释位,宁非祸乱之朝,宗子维城,本济殷忧之日,武皇遗胃,皆陷虏庭,乞命偷生,何能支久?
孤宗室之长,爰自布衣,之朝,容身靡托,追惟先业,大庇生民,既雪伯升之怨,仍绍桓王之霸,孤二三昆季,情礼获申,等预蕃枝,偏承皇德,近岁彭都之役,得备戎昭鞍甲之劳,庶酬天宠;
况复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凶狡犹存,何所逃责,固以提戈负剑,卧泣行号,言念荆巫,志雪雠耻。
大齐德并天地,符日月,隆礼诏俗,张乐被民,义感华夷,仁侔造化,玉羊银瓮,嘉瑞必彰,泽马山车,祯符总集。
若夫中原猛士,本自无穷,沙塞精兵,斯何有量,是以家国之富,文景所所未俦,兵马之强,秦汉所未敌。
但亲邻之道,既笃夙私,明发之怀,弥敦先好,以为兴亡继绝,圣典通规,爰命无庸,嗣守社稷,既方凭大国,庶讨仇雠,恩喻难违,诸怀惭哽。
公体兹懋德,毗奉中兴,归自番禺,志在讨乱,至于云行电迈,俗静山空,扼鹊尾而定王畿,登牛头而埽天阙,渐台伪帅,将传首于帝京,郿坞元凶,皆横尸于军市,高庸茂烈,振古希俦,承此欣然,深所嘉叹。
今者殷忧未已,祸难相寻,宗社无依,奥主宜立,夙承所眷,尚在冲年,王室犹难,何以康济,董侯幼弱,终覆汉朝,马业童蒙,仍倾晋室,所谓前事之不忘,后事之龟兆也。
孤过恩灵,预奉帷幄,黄河白日,亟降诚言,分灾恤患,事非虚旨。
但当小国之礼,无失敬恭,阖境人民,俱劳寤寐,方穷人爵之重,以报非常之功,惠览今书,希能留意也。
上党王文高刘德,武冠曹彰,爰降宗英,远于将送。
裴侍中英起赞奉师德,俱事戎间,月垒连营,云旗蔽野,同集江淮,翼我归旆。
湛海珍等并前朝旧将,夙著勋庸,江左氛妖,投身齐国
今者皆蒙恩奖,并在戎行,归附明公,共剪雠难,去月将晦,便届寿春,已具舟舻,将临巢浦,若公为内主,方同国子之勋,余以定家,得免臧孙之叹,岂不功名富贵,共保无疆?
前望乡关,唯增号哭。
萧渊明顿首顿首(《文苑英华》六百七十七。)
通微道诀碑文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人者道之子。
道者人之母。
子不知母。
谓之不孝。
人不识道。
谓之至愚。
上士能勤行。
下士惟大笑。
背道求道。
从迷至迷。
且鱼在水中。
水为鱼命。
人在道中。
道为人生。
道去则人亡。
水渴则鱼困。
不知即身以求道。
而乃徇福以丧真。
何其误欤。
遂积不义之财。
以为布施。
弃无为之教。
别云修善。
岂知善本破恶。
不合邀名。
本济人。
不合求报哉。
道者以心为舟。
以信为车。
车用在于运。
舟用在于虚。
常取不足。
勿求有馀。
静心而不系者。
虚舟也。
运动而不倦者。
信车也。
今将告尔以元言之首。
施勿求福。
而福自至。
斋勿贪功。
而功自备。
心勿向邪。
而道自致。
施而求福。
福必不足。
斋而贪功。
是谓有欲。
向邪求道。
是谓聋俗。
忠者臣之分。
孝者子之心。
柔弱为趋道之津。
诚敬乃入真之驭。
不益己。
不损物。
以不贪为宝。
以知足为富。
内保慈俭。
外能和同。
念身何来。
从道而有。
少私寡欲。
夷心注元。
若然者。
可为勤行之士。
尔其勖哉。
尔其勖哉。
夫大道坦坦。
去身不远。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尔当慎汝身。
洗尔心。
内养五神。
外合一气。
去万恶。
增万善。
长生久视。
沐浴元波。
真经之旨毕于是。
不死之方尽于是。
尔其勖哉。
重建易县候台记 唐 · 梁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
武王顺天应人。奄有周室。
召公受命作伯。宅兹燕土。
列分冀为幽之都。专受脤执膰之命。
于是建宗庙。立城市。
分器辑其邦家。筑台观乎云物。
则候台之建。允或在兹。
初具版干。陈畚锸。
书丈尺糗粮之数。度高平远近之差。
奔命子来。执用林聚。
约之阁阁。荷锸而云阴数重。
筑之登登。相杵而雷响四合。
成之不日。郁兮崇山
将中天以悬居。岂承露以特立。
然后分保章以典之。命日者以觇之。
使八风不奸。五云式序。
人无凶札天瘥之疾。国绝丧荒水旱之沴。
凡若是者数百年。至六国糜沸。
九州瓜剖。昭王平能破齐抗赵。
候云在朔。则二至二分之占。
五纪五纬之数。虽少没振。
未大灭裂。及秦有华戎。
汉封郡县。析木空闻于分野。
甘棠已尽于剪伐。则视祲之仪。
扫地都尽。廊庑旅乎荆棘。
阶阯穴其狐兔。自我唐再造区夏。
大分岳牧。使镇天子之邦。
不同诸侯之郡。遂及陈迹。
以作新台。既无占候之事。
共为宴乐之所。虽山楶藻棁。
礼不僭于大夫。而刻桷丹楹。
诫终惭乎君子。代为故事。
人无间言。洎我良牧郭公。
博采旧史。发挥新意。
文物大备。惩劝可观。
公名明肃。字晋容
太原郡人也。监门将军之孙。
御史大夫之子。缵戎馀庆。
克荷明德。灵源与天地争长。
广度与江湖比量。故能受明主之诏。
太守之符。泽从云游。
心入水净。俗变于道。
礼贤拥彗之风。人歌其德。
听讼拟坐棠之化。未三年而政教已成。
虽一日而墙宇必葺。以为先王议事。
礼不忘本。君子怀德
人惟求旧。况候台易之古台也。
壮址仍存。昭王燕之贤王也。
盛德不泯。欲观古人之象。
至止可以肃肃。如享太牢之味。
登之可以熙熙。遂于台之外壁。
剧辛乐毅焉。以为道者万物之奥。
天地之禅。六度之门。
寂灭之义。施之于国则富。
證之于人则寿。况守道者必严之于吸风饮露。
安禅者必释之以息照冥境。乃于台之内壁。
图桑门宴坐焉。以为孝者德之本。
总人百行。贞者事之干。
为乾四德。至天则风雨以时。
比竹而霜霰不变。庐于墓有田氏之子。
安其室有王章之妻。生芝草于大隧之前。
是加一等。咏柏舟在中河之侧。
乃无二事。复于其次。
为绕坟荐鲤焉。俾观者如堵。
览之骇目。激懦夫烈士之节。
警贞女孝子之心。岂徒压百雉之崇墉。
架九乌之峻堞。轩榭窈窕。
柳荫映。幽室纳寒谷之气。
炎天下霜。画梁对霁雨之辉。
晴虹射日。夫如是。
则登之不假赠扇。北风其凉。
视之不待褰帏。大山如砺。
岂比夫逐荆台遂为流遁。画麟阁不有姓名者哉
别驾彭城刘公循忠。从政以贤。
方协海沂之咏。司马清河张公瓒。
食禄以德。爰光中外之游。
本济代之材。以成考室之美。
虽二公宏化。有无穷之令闻。
终三后协心。树不朽之丕构。
德裕邑人也。实寡闻见。
拔薤投水。德未平于任棠
筑台置金。礼何多于郭隗
敢不传美。以为实录。
藏于屋壁。诚有愧于家书。
勒于碑版。庶无惭于台记。
时建崇元学之岁秋八月旬有九日。其从事参佐等。
学富今古。材堪经济。
虽怀坐啸之功。未展摩天之力。
并勒石于后。以克永代。
上陈阙政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
陛下齐心减膳。
闵恻元元。
告于宗庙。
祷诸天地。
一物可祈。
必致其礼。
一士有请。
必听其言。
忧人之心。
可谓至已。
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
感人心者流惠泽。
和气洽则祥应至矣。
畿甸之内。
大率赤地而无所望。
转徙之人。
毙踣道路。
种麦时种不得下。
宜诏所在。
裁留经用。
以种贷民。
今兹租赋及宿逋远贷。
一切蠲除。
设不蠲除。
亦无可敛之理。
不如先事图之。
则恩归于上矣。
十四年夏旱。
吏趣常赋。
县令为民殴辱者。
不可不察。
漕运本济关中
若转东都以西缘道仓廪。
悉入京师
江淮所输。
以备常数。
然后约太仓一岁计。
斥其馀者。
以粜于民。
则时价不踊。
而蓄藏者出矣。
大历中一缣直钱四千。
今止八百。
税入加旧。
则出于民者。
五倍其初。
四方锐于上献。
为国掊怨。
广军实之求。
而兵有虚籍。
剥取多方。
虽有心计巧历。
能商功利。
其于割股啖口。
困人均也。
比经绌放者。
自谓抆拭无期。
坐为匪人。
感伤和气。
而冬荐官踰三年未受命。
衣食既空。
溘然就毙。
此亦穷人之一端也。
近陛下洗宥绌放者。
或起为二千石
其徒更相勉。
知牵复可望。
惟因而宏之。
使人人自效。
韩建让辅国节度使长春宫使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一
卿才本济时。道惟师古。
致君不欺于辱市。忧国每至于忘家。
自朕薄狩近关。倏踰周岁。
备见忠勤之效。莫非倾尽之必。
允谓良臣。宜膺重寄。
同州元戎失职。军旅不安。
况接行朝。尤思得帅。
是用资尔兼领。镇乎危邦。
冀疲瘵之渐苏。而烟尘之彻警。
何乃遽陈章表。过有撝冲。
方藉当仁。岂宜多让。
固难依允。无至再三。
李逢原1054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尤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祢衡负其才,沉没鹦鹉洲
李白负其才,飘落沧江头。
后亦多效此,才薄空羁囚。
文章本济时,反不能自周。
吾尝戒吾曹,慎勿异尔流。
臧仓孟轲桓魋圣丘
虽云推之天,未免皇皇求。
吾今重子学,无力荐公侯。
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
宜春 明 · 王玉峰
 出处:六十种曲 焚香记 第五出
寒家裔。
本济宁。
讳王魁。
表字俊民。
外:为何到此。
生:为之京取应。
洛阳花事空如锦。
外:敢是不曾高中。
生:惭倚马不遇阳春。
叹飞蓬羞归故井。
外:相公
功名有时。
不须烦恼。
我看相公一貌非常。
后来必登显要。
只是如今湖海飘零。
岂无父母家室之思。
生:懊恨我亲帏梦冷。
洞房人静。
即事 其五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梅村集卷十三
黄河东注出潼关本济漕渠竟北还。
淮水独流空到海淮水为黄河所逼始于清口济漕河去则淮竟入海此清江闸所以涸也),汴堤横啮不逢山。
天心岂为投圭璧,民力何堪弃草菅。
瓠子未成淇尽,龙门远挂白云间(金龙口决用柳梢作土牛塞河功竟不就悼两河民力之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