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正文
答江德功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四
「有礼则安」说立意甚善,但详本文之意,只说施报往来之礼,人能有此,则不忤于物而身安耳,未遽及夫心安也。况古人之所以必由于礼,但为礼当如此,不得不由,岂为欲安吾心而后由之也哉?若必为欲安吾心然后由礼以接于人,则是皆出于计度利害之私,而非循理之公心矣。大抵近世学者溺于佛学,本以圣贤之言为卑近而不满于其意,顾天理民彝有不容殄灭者,则又不能尽叛吾说以归于彼,两者交战于胸中而不知所定,于是因其近似之言以附会而说合之。凡吾教之以物言者,则挽而附之于己;以身言者,则引而纳之于心,苟以幸其不异于彼而便于出入两是之私。至于圣贤之本意,则虽知其不然,而有所不顾也。盖其心自以为吾之所见已高于圣贤,可以咄嗟指顾而左右之矣。又况推而高之,凿而深之,使其精神气象有加于前,则吾又为有功于圣贤,何不可者?而不自知其所谓高且深者,是乃所以卑且陋也。此近世杂学之士心术隐微之大病,不但讲说异同之间而已。不审贤者以为如何?
《大学》诸说亦放前意,盖不欲就事穷理,而直欲以心会理,故必以格物为心接乎物;不欲以爱亲敬长而易其所谓清净寂灭者,故必以所厚为身而不为家,以至新民知本絜矩之说,亦反而附之于身。盖惟恐此心之一出而交乎事物之间也。至于分别君、相、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学,亦似有独善自私之意,而无公物我、合内外之心。此盖释氏之学为主于中,而外欲强为儒者之论。正如非我族类而欲强以色笑相亲,意思终有间隔碍阻不浃洽处。若欲真见圣贤本意,要当去此心而后可语耳。
格物之说,程子论之详矣。而其所谓「格,至也。格物而至于物,则物理尽」者,意句俱到,不可移易。熹之谬说实本其意,然亦非苟同之也。盖自十五六时知读是书,而不晓格物之义,往来于心,馀三十年。近岁就实用功处求之,而参以他经传记,内外本末反复證验,乃知此说之的当,恐未易以一朝卒然立说破也。夫「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者,形也;则者,理也。形者所谓形而下者也,理者所谓形而上者也。人之生也固不能无是物矣,而不明其物之理,则无以顺性命之正而处事物之当,故必即是物以求之。知求其理矣,而不至夫物之极,则物之理有未穷,而吾之知亦未尽。故必至其极而后已。此所谓「格物而至于物,则物理尽」者也。物理皆尽,则吾之知识廓然贯通,无有蔽碍,而意无不诚,心无不正矣。此《大学》本经之意,而程子之说然也。其宏纲实用,固已洞然无可疑者;而微细之间,主宾次第、文义训诂详密精当,亦无一毫之不合。今不深考,而必欲训致知以「穷理」,则于主宾之分有所未安(知者吾心之知,理者事物之理。以此知彼,自有主宾之辨,不当以此字训彼字也。);训格物以「接物」,则于究极之功有所未明(人莫不与物接,但或徒接而不求其理,或粗求而不究其极,是以虽与物接,而不能知其理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也。今曰一与物接而理无不穷,则亦太轻易矣。盖特出于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之馀论,而非吾之所谓穷理者,固未可同年而语也。且考之他书,「格」字亦无训「接」者。)。以义理言之则不通,以训诂考之则不合,以功用求之则又无可下手之实地,窃意圣人之言必不如是之差殊疏略,以病后世之学者也。又所谓「非特形之所接,乃志之所至」,所谓「格物与小学同,致知与小学异」,亦皆无当之言。其为阙字增语,反致读者之疑多矣。至于彊解程子之意以附己说,其如他语之可證何?又谓熹解以格物致知混为一说,则其考之亦未详也。又谓老佛之学乃致知而离乎物者,此尤非是。夫格物可以致知,犹食所以为饱也。今不格物而自谓有知,则其知者妄也;不食而自以为饱,则其饱者病也。若曰老佛之学欲致其知,而不知格物所以致其知,故所知者不免乎蔽陷离穷之失而不足为知,则庶乎其可矣。
所厚者谓父子兄弟骨肉之恩,理之所当然而人心之不能已者。今必外此而厚其身,此即释氏灭天理、去人伦以私其身之意也。必若是而身修,则虽至于六度万行具足圆满,亦无以赎其不孝不弟之刑矣。「此谓知本」,以例推之,凡言「此谓」者,皆传文,非经之结句也。
「无所不用其极」,观上文三引《诗》《书》而此以「无所」二字总而结之,则于自新新民皆欲用其极可知矣。自新固新民之本,然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亦无一事非吾之所当为者。譬如百寻之木,根本枝叶,生意无不在焉。但知所先后,则近道耳。岂曰专用其本而直弃其末哉?今曰不求为新民而专求之德化,则又贱彼贵我之私心,而无以合内外之道矣。
「盛德至善,民不能忘」,此言圣人之事盖浑然一体,不可得而分焉者也。但以人言则曰德,以理言则曰善,又不为无辨耳。今曰「体至善以成德」,则乃学者之事,而非传文所指矣。然体而成德以至于盛,而无思勉之累焉,则亦圣人而已矣。听讼与新民之说略同,请?详之。又古人言语有序,此传未解格物以下数节,不应先解结句。况「此谓知本」之云,又非经之结句乎。
「诚意」一章大意颇善,然此传文意但解经文所谓诚意者,只是教人不得自欺,而欲其好善恶恶,皆如好色、恶臭之实然耳,非以圣人而言也。今之所发「圣人所以即事即物而止于至善,又恐人不信,故即人所知者以明之」,则失其指矣。「心广体胖」之说,甚善甚善。「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训「之」为「至」非是。此等处虽非大义所系,然亦须虚心平气,徐读而审思之,乃见圣贤本意,而在己亦有著实用处。不必如此费力生说,徒失本指而无所用也。
「此以心感,彼以心应,其效如此之速」,感应神速,理固如此。但著一「以」字,便有欲速之意。所谓「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正病此也。
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矣。
治国、平天下与诚意、正心、?身、齐家只是一理。所谓格物致知,亦曰知此而已矣。此《大学》一书之本指也。今必以治国平天下为君相之事而学者无与焉,则内外之道异本殊归,与经之本旨正相南北矣。禹、稷、颜回同道,岂必在位乃为为政哉?风涛汹涌之说,亦所未喻。此篇所论自一身而推之以及天下,平正简易,不费纤毫气力,与横渠所论《周官》冢宰法制之事意思不同。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四。又见《朱子论学切要语》卷一,《宋元学案》卷四九,《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八四、礼仪典卷一二。
和平阳张彦升见寄 金末元初 · 耶律楚材
押词韵第九部
天兵出云中,一战平城破。
居庸守将亡,京畿游骑逻。
有客赴澶渊(予常倅开州。),无人送临贺。
奸臣兴弑逆,时君远迁播。
圣主得中原,明诏求王佐。
胡然北海游,不得南阳卧。
宠遇命前席,客星侵帝座。
万里金山行,三经玉门过。
于阗(于阗 原作「于闻」,据渐西本改。)岁贡修,燉煌兵势挫。
国维张礼义,民生重食货。
黜陟九等分,幽明三载课。
小人绝觊觎,贤才无轗轲。
功名本忌盈,庙堂难久坐。
老矣盍归来,归欤可重和。
俯仰不心惭,宽弘从面唾(面唾 原作「而唾」,据渐西本改。)。
清浊自沙汰,精粗任扬簸。
赋性嗜疏闲(疏闲 原作「疏闻」,据渐西本改。),高眠乐慵惰。
苍鸡粗庖充,黄犊足梨拖。
幼子事耕锄,老妻供碓磨。
随分养馀龄,虽饥而不饿。
申府使渊止叔挽 明 · 金安国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慕斋先生集卷之二
残年病眼转濛濛,双泪沾襟叫昊穹。
齐瑟乖求徒合律,郢斤亡质孰成风。
广明溪月长歌处,龙洞烟花痛饮中。
人世此欢宁复得,重泉无路问吾公(壬申癸酉间。与止叔共饮。乐于闻庆之龙湫洞,松都之广明前溪。)。